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摘要:《静静的顿河》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作品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整部作品从卷首的开篇到巨著的结尾都是女性个体命运的悲剧紧紧地包围着主人公葛利高里,这赋予了《静静的顿河》一种特殊的意义,使整部作品达到了至悲至美的极境义。本文将试从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及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利的情人阿克西妮亚、妻子娜塔莉亚以及嫂子妲丽亚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人生及促成这种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爱情;性格;悲剧;命运

《静静的顿河》中的三个女性角色——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和妲丽亚都是哥萨克的青年劳动妇女。就外表而言,她们都很美,是顿河草原上的三支花,就精神实质而言她们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和哥萨克宗法制统治下的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当然,她们反抗的形式与手段大不相同,在个性上也截然不同,生活遭际更是大相径庭,但结局都一样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作品在塑造这三个妇女形象时,把她们安置在1914一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所处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上,通过她们的个人生活,尤其是感情生活来展现她们的个性特点和悲剧命运。

在《静静的顿河》的诸多爱情生活描绘中,阿克西妮亚对格里高利的爱情无疑是最为感人的。阿克西妮亚是一个外貌美丽动人、有深挚的感情、充沛的精力、热情而富有魅力的哥萨克妇女。她一生只爱格里高力一个人,爱得大胆、直爽、富有激情,可以说对格里高力的爱是她一生爱的起点,又是她的爱的最后归宿。

阿克西妮亚的不幸命运早在如花开放的少女时代就已开始,16岁时遭到了野兽般的父亲的强奸。17岁嫁绍司契潘时,由于破身之故遭到了丈夫日复一日的毒打,即使生了孩子后夫妻间的感情还是很少。在夫家,她就象奴隶一样,既要承担全部家务劳动又要默默地忍受丈夫的暴虐,这种婚姻生活自然毫无幸福可言。正因为如此,当她从葛利高里身上获得了她从未享受过的爱情的欢乐之后,她的生命获得了新生,从此再也不能缺少它了。自从在大草原上割草之后,阿克西妮亚完全换了一个样子,她对自己晚熟的爱情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以它为荣,在众人面前她“骄傲地和高高地扬着幸福的、而且一点也不觉得害羞的脑袋”。为了能与情人长相守,她准备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在内。她对葛利高里火一般炽烈的爱情简直达到了痴狂的地步,这是在长期痛苦的婚姻生活中被压抑的爱情喷涌而出的一种心理势态。她向潘苔莱·麦列霍夫公开扬言“我爱葛利希加”他“是我的人现在他是我的,将来也是我的”。她发了疯似地喊叫道“为了我整个的痛苦的生活我非爱不可!你们杀死我也不怕!”为了这爱情,只要爱人一声召唤,她就可以不顾一切、勇敢、坚毅、果断地远走他乡。她多次对格里高力说“跟你上天边我也去”“就是去死我也情愿。”即便是格里高力因为舍弃不了个人荣誉和家庭关系而对她冷淡、疏远甚至提出要“结果掉这种关系”时,她的感情也没有被真正摧折。这是一种多么真挚、深沉、执着的感情!阿克西妮亚为了维护这份爱情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蔑视一切传统道德和非难性舆论,毫不顾忌丈夫服役回来后她将遭受的惩罚,将个人利益完全置之度外。阿克西妮亚本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但为了维持葛利高里对她的爱,她冷酷无情地排除横在自己道路上的障碍,不论是情人的父母,还是情人的发妻。当潘苔莱来兴师问罪时她毫不客气地把这位大叔撵了出去,当伊莉伊奇娜来责备她时她同样把这位大婶顶了回去。葛利高里定亲后同她中断了恋爱关系,但她决不

肯轻易放弃自己的幸福,“她决心把葛利高里从既没经历过痛苦、又没经历过爱情的欢乐的、幸福的娜塔莉亚手里夺回来”。她果然达到了目的,葛利高里抛弃了新婚妻子,同她在大地主李斯特尼茨基的庄园里开始了公开的同居生活。当娜塔莉亚带着自杀未遂的歪脖子来向她讨回自己的男人时,她对这个被遗弃的结发妻子毫无怜悯之心,并对其百般嘲笑、辱骂,使娜塔莉亚狼狈而归。尽管阿克西妮亚同情人的关系也出现过严重的裂痕,但她对葛利高里的感情仍是与日俱增。当他们中断了数年的关系又和解时,她对情人热恋中的性欲成分减弱了,产生了“几乎是一种母性的温柔爱情”。此后,葛利高里在戎马住惚的军旅生活中,只要需要她,她就随叫随到无论是途中的风寒,还是战争的危险,她都义无反顾。因为她追求的最大幸福就是跟着葛利高里远远离开使她受尽屈辱的鞋粗村,同情人永远生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当葛利高里在佛明匪帮溃赎后准备带着她逃往南方时,尽管前途渺茫,可是她好象走亲戚似的,满心以为她长久企盼的幸福即将实现了,却万没想到自己却在途中稀里糊涂地中弹身亡。当然,如果她预感到了这种结局,也会毫不犹豫地跟随而去,能死在情人的怀抱里也算是她不幸之中的大幸。

在哥萨克性妇女群体像中与阿克西妮亚各占一方而对立存在女性角色娜塔莉亚则像草原上的郁金香,庄重、温柔而纯美。娜塔利亚是一个符合教规的理想道德式人物,她忠贞、忍耐、柔顺,是父权制社会塑造出来的完美女性,但就是这样一个服从男权,甘心从属地位的完美的“家庭天使”最终也受到了命运无情的捉弄。娜塔利亚对葛利高里的爱含蓄、深情、坚贞不移,然而她的整个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在爱情的角逐中过着被遗弃的悲苦生活,精神上受到极大地伤害,最后在孤独痛苦中诀别人世,谱写了一曲凄婉动人的哀歌。

娜塔莉亚是富农家的千金,却对葛利高里一见钟情,不顾父母的反对,也不计较葛利高里的坏名声,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却没想到这个婚姻竟成了她不幸生活的开端和终结。同婀克西妮亚一样,娜塔莉亚的整个婚姻生活也是不幸的,只不过葛利高里没象阿克西妮亚丈夫那样从肉体上折磨她,而是在精神上伤害她。娜塔莉亚的命运远不如她的情敌,因为后者至少得到了情人的爱,而她始终未真正得到丈夫的心。和葛利高里结婚后,娜塔莉亚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整日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一直在努力改善与丈夫的关系,维持家庭的关系。她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爱人葛里高里而活,终日期盼着葛里高里归来。听到葛里高里死去的消息她就立即昏死过去,而葛里高里的归来,又让她立即满面春风,她一直在等待着丈夫的回心转意。她善良,具有哥萨克传统女人的特性——忍受。她明知丈夫对她的不忠与不爱而始终忍受着痛苦。她想去夺回丈夫而去找阿克西尼亚理论。但是处于妻子地位的她却在丈夫的情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当丈夫葛里高里与阿克西尼亚首次私奔后她选择了自杀。因为她把葛里高里的爱当成生存的希望,而当她意识到爱已不存在她便失去了生存的支撑点。终于由于阿克西尼亚的背叛使葛里高里回到了娜塔莉亚的身边,她得到了短暂的幸福。然而葛里高里终究无法忘记阿克西尼亚,他们又重新走到一起。娜塔莉亚面对葛里高丈夫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叛她时终于忍无可忍了,一个女子的忍耐力达到了极限。娜塔莉亚在暴风雨中诅咒的一场,就是长期积聚在她心中的忿意情绪的总爆发。在蕴藏着暴风雨的乌云翻滚的背景上,她面向东方撕心裂肺地叫喊着:“主啊, 他使我痛苦死啦!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啦!主啊,请你惩罚他这个该死的人吧!把他打死在战场上吧!叫他别再活着啦, 别再使我痛苦啦!”此时此刻, 这一个一向以温柔、顺从闻名的好媳妇在婆婆的心目中一下子变得陌生而可怕了。是的,娜塔

莉亚变了,她成熟了,这种转变是从长期所受的夫权的伤害和痛苦经历中蕴育而成的,是她对丈夫的透彻认识和彻底绝望所致。这场感情的暴风雨过后,她决意去打胎,不再为丈夫生育第三个孩子,最终因打掉孩子导致大出血而死。当她即将诀别人世的时候,她却请求婆婆为她换上从前葛利高里最喜爱的那条绿裙子,她的心依然在牵挂着远在战场的葛利高里,她怀着温情和惋惜带着对葛利高里的钟情与爱离开了人世。

在《静静的顿河》的诸多人物中,妲丽亚属于着墨不多,却颇具性格的那一种,是一个与传统生活明显背弃的丰富复杂的妇女形象,在情感上始终都是一个得不到异性爱抚的漂泊者和流浪者。

她乐观豪放,一生充满了活力,总在寻找着自己的快乐,不检点是她追求自我幸福生活的畸形表现。她并非不爱丈夫,但要追求放荡的生活。她是爱丈夫的,在丈夫彼得罗从军时她冒着生命危险去找丈夫;她打死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伊万 阿列可塞维奇,为自己的丈夫报仇。她敢爱敢恨,这正是她的可贵之处,也是她不同于传统哥萨克妇女之处。她虽然放荡,但她吟唱的古老哥萨克歌谣道出了她放荡的原因:“姑娘们在哪啊? 姑娘们都出嫁啦。哥萨克在哪啊? 都上战场上去了。”达利亚是孤寂的,她与主流的大多数人所遵循的生活态度相悖,因此她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她在以自己的方式来反抗自己的悲惨命运,,她的反叛行为具有畸形的特征,这正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但在她的骨子里还存留着哥萨克传统女人的很多优点:勤劳、善良。她大清早起来挤奶,去早场割草,她独身一人去送战备物资。当她得知自己得了不干净的病就让娜塔莉亚给她另备碗筷,以免传染给家人和孩子。她因自己的过错向娜塔莉亚道歉,并且还鼓励娜塔莉亚要坚强地活下去。她在死之前感叹道:“要是现在让我再生活一次, 我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吧!”临终前达利亚对自己过去的生活进行了反省,因心中的善最后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因此达利亚在小说中笔墨并不多,但她却格外令人关注,她的悲惨命运不仅没让读者觉得是罪有应得,反而使读者对她产生强烈的同情与怜悯,善的描写与和谐的结局,更让读者对达利亚的悲剧命运深感痛心。

总之,从以上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命运中,充分映照了出哥萨克妇女群体性的、历史性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出哥萨克社会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紧迫性这种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与陋习的变革,不通过急风暴雨般的革命斗争方式—彻底砸碎沙皇专制制度强加于哥萨克身上的侄桔,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哥萨克妇女的解放必须随着整个哥萨克民族的解放才会到来。从作品中已经看到,战争和革命已开始动摇了哥萨克的宗法制基础,旧传统正受勤冲击,,新风尚正在阵痛中诞生。可惜这三个哥萨克妇女未能活到勒粗村巨变的那一天,但她们的追求与抗争,为未来哥萨克妇女解放的畅想曲,演奏了催人泪下的序曲。

而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 牟学苑. 三个叛逆的女性.伊梨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刘亚丁.人的命运.四川大学学报, 2000.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5] 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7]张京缓.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

霍小玉的悲剧根源

论霍小玉的悲剧根源 《霍小玉传》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唐代女子因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悲剧,在引发读者的同情之余,也提醒着读者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霍小玉这样一个美丽温柔高洁的王爷的庶女的悲剧命运。 蒋防在《霍小玉传》的开头,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风流倜傥,才高八斗,年少气盛的白马王子李益,在现代看来李益就是个“高富帅”:“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这么个高富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定会受到女子的青睐。况且李益自己也是“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一旦遇到“名妓”,一拍即合是必然的。而鲍十一娘为李益和霍小玉拉线,说霍小玉是:“昨遣谋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一个富有才学,一个貌美如花,都相当符合对方的要求,假使到了非诚勿扰,也会“一见钟情”牵手成功的。 霍小玉与李益的出发点大相径庭,李益博求的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悲秋”的心理,想要找一个佳人,体验一段“艳遇”,霍小玉是要找个格调相称的共鸣者。在见面之前,李益已经有名气在外,霍小玉是他的崇拜者,“某具说十郎,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非常欢惬”。霍小玉虽是王爷之女,顶着的却是娼妓的名,大家族的李益心里定也不会对霍小玉如何高看的,那么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了。目的不同,一个被崇拜者高高在上,霍小玉的爱再怎么伟大,在崇拜的人面前也注定卑微了。 封建等级制度重视嫡庶之分,所以《红楼梦》里,贾琏和贾宝玉的待遇天差地别。古代宗法制度就规定嫡长子继承,妾室的地位很低,而

庶生子女的地位也不高,当家主母和嫡子女才是真正的家庭成员。像清代小说《空谷香》和《香祖楼》楼中的,正妻为丈夫的子孙绵延而大方与小妾和睦的,也仅仅是一种期盼,妻妾的差别就如同主人和奴仆般。庶女的身份是霍小玉悲剧的原因之一。 贫贱之分也是霍小玉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唐朝法律规定良贱不通婚,李益是良民,霍小玉是贱民。对这个现实霍小玉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她对李益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士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玅选高门,以谐亲秦晋,亦为不晚。”霍小玉这断话,深明大义,表现出她对现实的认识,和对这段感情的不可自拔,她愿意讲一生浓缩为八年。其实这样很明智。李益和她在一起也是“今以色爱”“一旦色衰,恩移情替”。汉武帝的女人之一,李娃在死之前面容憔悴,尽失往日风采,汉武帝心心念念想见她最后一面,李娃都拒绝了。李娃的家人很不理解,为什么不见汉武帝托他照顾自己的家人呢?李娃说:色衰而爱弛,汉武帝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反而不好,让他记得她最美的样子,才会照顾她的家人。而霍小玉呢,正是知道这一点,而且知道李益不可能娶她,所以说了八年之期,用八年来完成一生的爱恋。 再说说李益,首先他知道不能娶霍小玉(也许能娶他也没想过要娶)他重来没有替霍小玉想过什么,也没有为她打算过什么,他爱的是貌美的霍小玉,即使不是霍小玉,只要是个美女,是谁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对徐娘半老的鲍十一娘尚且不知自重,初次见面就“引鲍手,且拜且谢”,尽显轻浮之态,这是个花花公子式的人物,自诩风流。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三篇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三篇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800字 我不喜欢看小说,更不喜欢看略长些的,可能是性格的问题,那密密麻麻是一行行,一排排的字迹看着就“眼花缭乱”。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这本《静静的顿河》产生了顿悟,因为当时老师倡导我们看些文学性的小说。渐渐地,我接触了这本我初读并且印象最深刻的文学作品。 这本书共四本,让我这个出入者不禁望而却步,但在读完第一本后,我就被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牵动着,直到坚持看完最后一个字。 文中写着作者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写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葛利高里是她们的代表。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择之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萨克人内心世界曾经有过怎样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他受时代的感召,满怀对他们的热爱,塑造了许多体现历史进步方向的革命者——布尔什维克红军战士形象,讴歌了他们为之斗争的苏维埃政权的彻底胜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着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这本书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为轴心,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

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与悲欢。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文静,让人暂时忘却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人徘徊于其间。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但无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块土地的精神,风采和传奇,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平生抒发心灵和情感的语言。 肖洛霍夫曾说: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 得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样一本宏大构思,磅礴气势,具有深厚的生活内涵,人生意义。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感人的描写的伟大巨著。 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磅礴,他的人生魅力。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800字 最初的接触《静静的顿河》是在高中时候,那时我们学校办了 自己的期刊《青苹果》,我们大家都十分踊跃的投稿。但是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没有多少人去头稿了。但是怎么办呢?难道说让辛辛苦苦才好不容易办起来的一期刊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流产吗?最后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大量的饿版面来连载肖霍洛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没想到的是,着小说一上期刊,就立刻为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我们大家都开始看起我们学校自己办的期刊来。 但毕竟时间有限,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不可能将那么大的一本书 全部都载到期刊上。我们也就只看了那么一小小的部分。现在上了大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一悲剧性的表现 1.1悲剧的性质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

自己整理外国文学

巴尔扎克 世界观的复杂性:唯心与唯物革命与反动王权与民主偏见与科学 ·人间喜剧 约90多部中长篇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集中表现在对典型的塑造上。在《人间喜剧》中出现的2000多个人物中,性格鲜明的典型有数十个。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符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原则。 ①环境描写:巴尔扎克认为,通过环境描写能再现时代的风貌,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精确细致的环境描写;与此同时,环境描写是同人物塑造紧密结合的,因此他确实写出了“社会的人”。 ②人物描写:善于作精细的外貌描写和性格化的对话,并以夸张的手法刻画性格特征。 高老头 ·人形象物分析 1、伏脱冷 他以劝说青年堕落作恶的诱惑者的面目出现,他不是恶的抽象的化身,而是一个反映出社会本质的野心家。 一方面伏脱冷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无情的揭露;另一方面又力图使自己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去剥削压迫,支配他人。 2、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经历了人生三课,最终由一个单纯而具有良知的青年堕落成一个冷酷的野心家:首先是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教诲,然后是伏脱冷的说教,最后是高老头的悲剧。 拉斯蒂涅的所走过的道路及其心理变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们灵魂的巨大腐蚀作用。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 1、不以暴力抗恶。 2、道德的自我完善。 3、博爱思想。 这些是荒谬的在实际生活中不起作用。 (人物)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带有作者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 1、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 2、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合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3、上诉失败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

霍小玉人物形象分析

霍小玉人物形象分析 姓名:李琼班级:09中5 学号:0901******* 《霍小玉传》是文人妓女生活的一面镜子。唐代的礼教较宋元为轻,官员、书生狎妓为常事。唐时妓女众多,尤以艺妓最富特色,不能以淫秽相看。在唐时,多有假托高门出身,用以哄抬身价的妓女,霍小玉就是其中之一。但当时门阀制度严格,艺妓毕竟是社会最下层的被污辱的妇女,在与书生交往中,纵有真情,也多为悲剧告终。霍小玉正是牺牲者之一。 本文对霍小玉形象刻画的相当成功。使一个美丽、聪慧、敢爱敢恨的霍小玉跃然纸上。 文章在开头借由鲍十一娘的口引出霍小玉“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写出了霍小玉的美丽也写出了霍小玉的才情。 然后“小玉自堂东阁子中而出。生即拜迎。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曜,转盼精彩射人。”李益对其美貌是感到惊艳的,也强调了霍小玉的美丽与气质的突出,映照了鲍十一娘的话。 初见李益时,“低鬟微笑、细语、初不肯”,“言叙温和,辞气宛媚。解罗衣之际,态有余妍,低帏昵枕,极尽欢爱”,可见其温婉娴淑、娇美可人无与伦比。这样的女子是男人所不可抗拒的吧!何况是重美色的李益。只可惜她一生深情给错了人,终究在爱枯萎之时香消玉殒。留下深深的痴怨。 霍小玉一个对爱情倔强、执着,拥有热情与勇气的女子,但是她并不曾迷失于感情之中看不到现实。她清楚的知道他们之间的距离,所以“中宵之夜,玉忽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也因此霍小玉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士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只因她自知是娼妓人家,所以她的爱是如此卑微如此绝望。她不能不敢也不会去要求一生一世一双人。她只要他能陪伴他八年,仅仅只是八年。她爱得是如此刻骨铭心,如此让人怜惜不舍。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对于情人来说,对方的杳无音信是蚀骨的疼痛吧!。“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虚词诡说,日日不同。博求师巫,便询卜箧,怀优抱恨,周岁有馀。羸卧空闺,遂成沈疾。虽生之书题竟绝,而玉之想望不移,赂遗亲知,使通消息。寻求既切,资用屡空,往往私令侍婢潜卖箧中服玩之物”。她散尽家财只为找寻情郎的下落,她的思念从未改变,她的爱依旧浓烈。不知道在无尽的等待和思念中,她是否想过李益已背弃盟约,已变心,甚至是想要摆脱她。我想如果她想过结局就不会如此悲伤了吧!正是因为她一心一意只是爱他,不曾怀疑才会如此吧。毕竟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霍小玉并不是懦弱的女子,她敢爱亦敢恨。“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因为她爱得那样深,所以她的恨也是如此浓烈。只是可惜她的报复虽可说惩罚了李益本人,却也苦了数名无辜的女子,到头来,小玉报复的究竟是妒痴成性的李益?还是同为女子的李益之妻?后者真是何其无辜又可怜啊!她这样的报复,最终伤害的是受夫权压迫的不同阶层出身的妇女,而非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下面是由美文閱讀網整理的靜靜的頓河讀後感200字,歡迎閱讀。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200字 篇一 最初的接觸《靜靜的頓河》是在高中時候,那時我們學校辦了自己的期刊《青蘋果》,我們大家都十分踴躍的投稿。但是畢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沒有多少人去頭稿了。但是怎麽辦呢?難道說讓辛辛苦苦才好不容易辦起來的一期刊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流産嗎?最後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大量的餓版面來連載肖霍洛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沒想到的是,着小說一上期刊,就立刻爲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氣。我們大家都開始看起我們學校自己辦的期刊來。 但畢竟時間有限,在幾個月的時間内不可能将那麽大的一本書全部都載到期刊上。我們也就隻看了那麽一小小的部分。現在上了大學了,時間也多了起來,偶爾一次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發現了四本《靜靜的頓河》:是一整套素。我高興的差一點就跳了起來。不見多時,現在終于有和它見

面了,我心理别提有多高高興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學校一次隻能借一本小說,我這個心裏的郁悶啊! 于是我憑着以前有過看它的經曆,便借了第四本,也就是大結局的那一本。我整天愛不釋手的那着我心愛的書。就這樣終于有了感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俄過人葛利高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先後加入哥薩克和布爾什維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發生的餓一件又一件令他傷心的事,先是自己哥哥的戰死,然後自己的結發妻子因爲不願意給他生孩子而自己堕胎是失血過多而死。自己也因爲沒有文化而被别人瞧不起,最後不得不有師長降爲了一個小小的連長。因不滿哥薩克們的戰争無目的,後來他有投身紅軍。将自己對那些高高在上的沒有實際作戰的能力的将軍的餓怨恨全都發洩到了戰場上。 作者通過對他們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細緻描寫,真實的餓反映了生活在戰争年代的人們對自己命叩臒o能爲力和戰争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的災難。 篇二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書共四部,長達一百五十萬字。比《戰争與和平》還要長。我個人覺得是最長的一部名着了。而且這部小說以記叙爲主,沒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窦娥冤》一剧的悲剧性色彩出发,浅析窦娥的悲剧性所在,窦娥最大的悲情,源于封建社会的各项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元杂剧是繁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跟唐代诗歌、明代传奇等一样,代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突出体现着元曲的特色,而《窦娥冤》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悲剧中的典范,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见其在中国悲剧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 鲁迅在论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所存在的意义不过就是有其价值性,当价值性毁灭之后,人生还剩下什么呢?这是让人可悲之一。除了毁灭,悲剧的另一大着重点在于“毁灭给人看”。如果悲剧仅仅的默默的存在而不为人知,那也就失去了悲剧的存在性。悲剧之所以让人为之悲是因为它是活生生摊在所有人面前的,被所有人见证和流传下去的。而《窦娥冤》兼具了这两大悲剧特色。关汉卿把这个故事写给世人看,把窦娥的悲剧摊在所有人的面前,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人都见证了这样的悲剧,此为悲之一。第二点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的人生的追求是守节,窦娥却偏偏为了守节而遭此罪责;窦娥不愿与张驴儿私了是相信封建社会上层的裁决者,却最终因裁决者的不清明而丢了性命。除了悲剧性,讽刺性更是十足。 《窦娥冤》之悲,首先在于窦娥的身世悲。在楔子中,揭示了窦娥的身世。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送做童养媳抵债。丈夫早早的离世,留下她和婆婆相依为命。两个女性相依为命本身就如同无依无靠,所以才会有之后被逼迫欺负的事情出现。她的悲惨身世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 其次,悲剧转入高潮的转承点是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和被害事件的产生。张驴儿父子的重重逼迫使她倍感压力,但是在她内心里的妇女道德是坚决不允许她赞成这样的事情的,她用坚定的态度表示了反抗。显然窦娥是一个受到封建规范良好的约束的女子,在作者这样的年代里是值得称道的,所以我们暂且不分析其思想的腐朽性。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种思想也是具有可称道性的。而张驴儿得不到窦娥,使计害死蔡婆婆却反而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栽赃窦娥,意图逼婚,受到窦娥的反抗。这里体现的是第二悲,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之悲。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使蔡婆婆无力反抗张驴儿父子,只能任其进驻自己跟窦娥的家。相依为靠的两个女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社会无法保护这样的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当时社会之悲,也是传统思想之悲,是女子地位之悲。元朝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恶势力横行是第三悲。张驴儿父子并不是个例,在当时的社会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 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

浅析唐传奇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浅析唐传奇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一.霍小玉悲剧形象产生的社会舞台 (4) 1.1.唐朝封建门第制度 (4) 1.2文人士子狎妓之风 (5) 1.3婚姻背后的家族利益 (5) 二.悲剧性格的形成 (6) 三.霍小玉的悲剧精神 (7) 四.结语 (7) 五.参考文献 (8) 六. 致谢 (9)

摘要 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它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妓女的残酷迫害,并对妓女的遭遇寄予深厚的同情,面对破灭的爱情悲剧,霍小玉奋起反抗命运,不惜以命相偿,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上的升华,尽管她识人不明,以致伤及无辜,但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个凄凉惨烈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等级制度对个体幸福的扭曲和摧残,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霍小玉社会舞台悲剧性格悲剧精神

Abstract HuoXiaoYu love legend in tang dynasty i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women in the novel, it accused the feudal society’s brutal persecution , prostitutes and a deep sympathy and female encounter . In front of the love tragedy burst, HuoXiaoYu unwilling abandoned the cruelty of reality, rebelled against fate , at their pay, get soul baptism and spiritual sublimation , though she is unknown, narrow-minded and so innocent, but she is a dare to love dare hate woman, a sad tragic extremely tragic images of women. Reveals the hierarchy team the distortion and destruction of individual happiness, with deeper tragedy implication. Key word:HuoXiaoYu ,Social stage,The tragic character,Tragedy spirit .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读后感3000字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读后感3000字 以金庸小说里的人物为例。”在 * 的前苏联,但到今天,小说的终极目的在于表现小说家想表现的思想,当小说脱离了土地,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 * 主义者,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以及竭力将情感世界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只是观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肖洛霍夫在教会学校和普通中学学习,一个旅行者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的赞叹。 有人说过;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为我们描绘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 生活画卷,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对乡村俚语方言的运用,在那时,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也没有一种现代技巧能够构建起《顿河》这样一部宏大的哥萨克史诗,与之相比较。马,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最好的文章是译文。他干过搬运工,肖洛霍夫的《顿河》也不例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王小波说、国家和个人的历史考验。 瑞典老人们对《顿河》获得诺贝尔奖的决定时指出、历史及其崇高的形象。此书共分为四部,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处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中的作者?没有。小说的几大“主题形象”(作者的经历——主人公的际遇——人在战争中的命运等等)清晰地跃然纸上,这不是矛盾,必然抱怨自己所处的穷山恶水,还阐释了一个贯穿小说的乐观的主题

——对善良,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1943年-1944年开始登载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1969年发行了新版本)的章节,那么,他(她)首先是中国人,评价艺术作品时应首先从历史真实的观支出发、《战斗在继续》(1948年)。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为什么有的作家会痴迷于描写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这些短篇小说成为20年代前期苏联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别人的血》(1926年)和《蛀孔》(1926年)表现了作者在尖锐的社会和日常冲突中揭示现实真相和深入把握人物内心活动的能力,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又以千姿百态的表象展现出来,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瑞典人也提到,审视一种风格的文字,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而读者应该感谢的除了肖洛霍夫,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速写,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还有译者:浩瀚,据说是翻译俄文的权威,步步推进,那么创作这个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成功的,这场战争同时是对民族。 流淌在 * 广袤的大地上,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洛维奇·肖洛霍夫1905年5月11日(24日)生于顿河畔维奥申斯卡亚镇(在今罗斯托夫州维奥申斯卡亚区)克鲁 日林村的—户农民人家、风采,能够不娇柔不做作不掩饰。 肖洛霍夫简介。小说讲述了战争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悲剧故事,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他不是从世界文学的潮流中,脱离了作者的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600字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600字 《静静的顿河》通过描写顿河边几个哥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了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历程,描绘了这场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思想、感情、意识、风习等的震荡冲突。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本人为大家用心搜集整理了静静的顿河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汇总,大家快来阅读参考吧! 在书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战乱。战争的硝烟弥漫了每一个人的躯体和心灵。有家归不得,还要眼睁睁的看到自己的家人倒在家门前的血泊中,把原来安静和平的土地变成了人间地狱,四处都肆意着金银锦帛掠夺的乒乓声,只有恶魔的低声欢笑在血迹残香中飘荡。人的心灵可以因为战争而被扭曲,天使也可以因为战争而堕落至地狱。葛利高里不断在白军和红军中变换着身份,也许他有人所无法拥有的权利、金钱,可是他没有回家务农,儿女环绕膝下的快乐,望着他的手,只有国人的血,沉重的枪留下的老茧,没有一丝的温度。 有强大的军队是统治者的骄傲,他们可以保他万里边疆得以屹立万年,他们确实最普通的人苦难的开始。联合国前有着“铸剑为犁”的心声,那是全球人的呼唤,不能因为个人利益去破坏他。我们不介意肤色的不同,我们不介意话语

的不通,我们不介意科技的差异,我们不介意共享一片蓝天,一块芳土,我们有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 想象一下当世界没有战争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着稳定的工作,这个世界上就少了强盗小偷,我们可以夜不闭户,国家间不会因为科技的争强好胜忽略了环境,清澈的水重新流过,雪白的鱼群畅游在水藻的植株间,天空又有了亮丽的蓝色,那会是一个大同的世界。 只有当战争消失,顿河才会静静的流淌。 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对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作者寄了深深的同情。葛利高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痛恨战争但又不得不参加战争,他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飘来飘去,参加过红军杀过白军,又参加过白军杀过红军,在无序的历史过程当中,战争让麦列霍夫家族家破人亡,他的思想也在反复无常的混乱中走向崩溃,最后不得不回到苏维埃政权之下,等待着zheng府的审判。在苏维埃政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终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和作品以及背景,继而就作品的悲剧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特点 一、关于作者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关于作品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外国著名作家简介

外国着名作家简介 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1.欧美部分 《荷马史诗》即《伊得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着名的两部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编。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采用英雄格(六音步扬抑抑格)诗体,风格崇高,规模宏伟,富于戏剧性,生活气息浓厚。《荷马史诗》是人民群众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欧洲史诗典范,并为以后的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素材,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它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也较高,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经常引用它。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讽刺敌人的武器。 希腊神话它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类。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待。古希腊的神都自私、任性、爱享乐、爱虚荣、好争权夺利、嫉妒心和复仇心很强,可能是根据奴隶主贵族的形象来塑造的。英雄传说,内容是歌颂在同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建立过功勋的各氏族部落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联盟机智,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是古代劳动令人忧伤集体力量、智慧和高贵品质的化身。它为古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主要成绩就是戏剧,其主要着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拜伦(1788-1824)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重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他的创作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雪莱(1792-1822)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短诗《西风颂》和《致云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夏洛蒂·勃朗诗(1816-1855)英国作家,有着名长篇小说《简·爱》。 萨克雷(1811-1863)英国作家,有着名长篇小说《名利扬》。 狄更斯(1812-1870)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共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杂文和戏剧等。《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重要作品还有《艰难时世》《双城记》等。狄更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风貌。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有《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等。《鲁滨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

电影《静静的顿河》观后感_心得体会

电影《静静的顿河》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电影《静静的顿河》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哥萨克人的独特风貌 ——电影《静静的顿河》观后感 在中国现代与当代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有前苏联对中国的影响那么大。这个北方大国曾经从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科学上,技术上,以至于文化艺术上都影响于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的很多模式都是从他们那里学习或是照搬而来的,就连当今最为名噪一时的一座监狱,也都是当年苏联人规划设计的,仅从此例,就足以说明前苏联的影响力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无孔不入的。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产生于德国,却被俄国人应用于实践,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非资产阶级,又是非封建阶级的政权,也就是前苏联。后来就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欧出现了一批仿照当时苏联格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了一支力量,被称之为社会主义阵营。 小说《静静地顿河》,是前苏联时期的文学巨匠米哈伊尔·亚历山大·肖洛霍的旷世之作,讲述的故事就是十月革命前后,居住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的生活变迁与政治命运。这部作品是一个时代的史诗性纪录,它的艺术魅力得到了东西方两大意识形态的一致认同,并给予重奖。为此肖洛霍夫荣获1941年的斯大林文学奖和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前苏联曾有多人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能够将东西方两个大奖集于一身的只有肖氏,肖洛霍夫是唯一一个有此殊荣的前苏联文学家。 1957年,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将这部鸿篇巨制搬上银幕,从此《静静的顿河》从文字走向画面,继续向人们述说那段动荡的历史,并将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人们在视觉艺术的面前,直面感受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群里所发生的那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并且能够感同身受到处于大变革中的哥萨克人的惶恐与挣扎。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在战场上屡建功勋的硬汉葛里高利,最后因为走头无路,只能低头认命的镜头,令人无法不为之献上一声深深地叹息。 艺术的感染力是没有时间性的,它的有效期是长久的,甚至是永恒的。影片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本剧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及她性格上具有的二重性——忠孝和斗争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因素。她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弱女子,她忠于丈夫,孝顺婆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美德,剧作家把这些美德赋予女主人公,使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怜悯激起人们的反抗精神,这正是悲剧价值的体现。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三从四德,纲常伦理对窦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一女不嫁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但她也不是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拜堂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父子面前,窦娥很强硬,立场也很坚定。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当蔡婆婆不得不要招张驴父子为婿时,窦娥对她苦苦相劝,“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正旦云)她并没有因为婆婆会生气而没有说这些话,她把女子的贞洁看得很重要,这也是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窦娥的命运是悲苦的,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命不好。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是他寿数已到,还认为是宿命论的观点。可见她是一个认命的人,她认为人的命运都是老天安排好的,没有人可以改变。但同时她又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在桃杌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楚了现实的残酷。在这里窦娥的反抗性格已经升华到顶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与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滚绣球)窦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正是当时善良之人贫穷命短,罪恶之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的体现。面对冰冷、罪恶的屠刀,窦娥以凄厉而大义凛然,热血喷涌、怒火万丈之浩然正气向苍天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

论霍小玉的悲剧人生

摘要:唐传奇里出名的压卷之作《霍小玉传》描写了霍小玉悲剧的一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森严的封建制度将霍小玉由王女变成妓女;李益的负心使她的感情世界破灭,孤独去世;士子对婚恋和科举的态度兼李益母亲的决定,导致了霍小玉沦为悲剧。 英文摘要:The famous YaJuan wachuan "HuoXiaoYu biography, describes HuoXiaoYu tragedy in life。This paper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gedy. The feudal system will HuoXiaoYu heavily by the king's daughter became prostitutes, The LiYi scorned the feelings of the world that she died, lonely, For marriage and the imperial attitude and LiYi mother decided, HuoXiaoYu into tragedy. 关键词:霍小玉:悲剧原因 桎梏下无望的挣扎 论霍小玉悲剧的原因爱情历来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反映在文学中就出现了众多的情爱作品,这些涉及爱情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历久弥新。唐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颇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中涉及爱情的作品,为数不少。有人曾统计1979年张有鹤先生编选的《唐宋传奇选》,其中三分之二为爱情作品。有动人心魄,惹人竞读的《任氏传》《莺莺传》《李娃传》,还有《霍小玉传》也十分的让人动容,令人垂泪。为一个在封建桎梏下无望挣扎的弱女子动容,为一个把爱情当作毕生追求的跋涉者动容,为一个被至爱所负甚而失去生命的至情之人动容。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范文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范文 《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的作品。大家读完作品有什么心得感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哥萨克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镇压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马,酒,枪x……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尽情体会哥萨克的粗鲁野蛮、单纯幽默,保守和卑微,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战士,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使得小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按照镜头构建法的分析,《静静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算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烽烟是中景,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则是绚丽所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朵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家。一个蜷缩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远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体会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远弄不懂,为什么有的作家会痴迷于描写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