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传奇中霍小玉、李娃形象之比较

唐传奇中霍小玉、李娃形象之比较

唐传奇中霍小玉、李娃形象之比较
唐传奇中霍小玉、李娃形象之比较

唐传奇中霍小玉、李娃形象之比较

摘要

唐传奇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向后世展示了生动的女性人物画卷。唐传奇塑造了众多身份各异,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白行简的《李娃传》和蒋防的《霍小玉传》中的李娃和霍小玉都是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作为唐代爱情传奇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不仅表现了唐代女性的共性,而且在她们各自身上又都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她们的身上凝结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拟将从生活环境、思想、性格、结局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对比分析二人形象,阐述二人形象的在相同性中存在着差异性,在共性中包含着异样的个性特质,这也就谱写了她们别样的人生。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把握二人鲜明的个性形象以及对所处的社会现状进行感知和了解唐代下层妇女的生存状态,并试图分析她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唐传奇;形象比较;婚姻恋爱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唐传奇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霍小玉和李娃无疑是唐传奇女性画廊中最为夺目的两位青楼女子形象。《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两篇传奇小说的内容题材相近,都是描写贵族公子与青楼女子的恋爱故事,也都是唐传奇中之佼佼者,“且都具有唐代传奇的共性特征,作意好奇、情节曲折、人物生动、语言华美。”[1]但同是在曲折的故事之中,两位美丽多情、才情卓绝女子的传奇一生也有各自鲜明的独特形象。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比较她们的不同。

一、生活环境、思想

《李娃传》开篇便明确指出“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同样《霍小玉传》中,霍小玉也自己道出“妾本倡家”的身份。虽然她们都是娼女,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但李娃与霍小玉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却表现的不尽相同。这不得不说这样的抉择与她们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娃传》中的李娃是一个久经风月场,美丽多情的烟花女子。长期在风月场中谋生活的她早就练就了一身在风月场中待人处事的本领,“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所得甚广。非累百万,不能动其志。”[2]正如荥阳生的朋友所介绍,二十年的风尘生活,让她经历了无数形形色色的男子的侮辱与玩弄,也让她对爱情

虽有渴望但不幻想。“‘少年公子负恩多’的严酷现实,使她得出了惨痛的经验‘莫把真情过于他’。娼女身份,使她不敢也不可能奢求,得到完美爱情。”[3]她已经志在利而不在情了。她会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与她交往的男子,为的就是他们的金钱。于是荥阳生资产荡尽之时,尽管“娃情弥笃”,仍然与鸨母“互设诡计,舍而逐之”,上演了一场舍逐荥阳生的双簧戏。这让我们从她的无情寡义之中看到了柔弱女子的无奈与凄凉。

相比较于长期生活在娼门之中的李娃。霍小玉要单纯的多,她本是王府的千金小姐,霍王在世之时,她颇受宠爱,曾让玉工替她作价值万钱的紫玉钗。只是因为霍王死后被赶出王府,迫于生计,才沦入娼门之中。离开王府时她已长大成人,不但美丽绝伦,聪慧无比,而且“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因而被鲍十一娘称为“有一仙人,谪在下界。”涉世未深的她,仍然保留着大家闺秀的羞涩,并没有彻底的认识到环境的残酷,对爱情和生活仍然抱有幻想。“不邀财货,但幕风流”可以看出,虽然小玉身陷娼门,却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她倾心的并不是李益的资产,而是他的诗名、才华。在她热烈的情感背后,有着冷静地思考她虽已经认识到被弃的命运不可避免,只是固执地不肯放弃对爱情的幻想和坚守。这也为她最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她们在思想上也有很大差别,这在行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娃作为一个久经世事的风尘女子,她对社会、对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她深知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爱情是不能战胜礼教的。也正是她性格中的这种理性的清醒让她在每一次遇到抉择时都能适时地进退取舍。也正是因为对于爱情的不存幻想,让她在与荥阳生“相知一年”,感情日益融洽的情况下,与鸨母一同驱逐了荥阳生。当看到荥阳生竟因此沦落为乞丐,冒雪求乞时,她毅然与鸨母决裂,倾尽全力拯救荥阳生于危难之中。但当在李娃的精心护理下荥阳生功成名就之时,她却又一次明智的选择离开,因为她明白自己不能与荥阳生结婚,“成熟果断的她清醒地知道自己是无力守住这份真挚、美好的爱情,于是她聪明的选择退出。”[4]

与李娃的清醒与明智相比较,霍小玉则更多的是天真单纯,对残酷的现实生活认识不清。她是一个视爱情如生命的女子。她把寻找美好的爱情当作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不惜一切的追求幸福生活,以借此机会摆脱不幸的命运。美好的爱

情对她而言不仅仅是珍贵,而是她青春的生命依托。她也知道自己爱情的悲剧性结局,却依然在与李益两年幸福生活之后,又提出了八年之约。以便在年老色衰之后的孤寂生活中来慢慢回味。甚至是半生独守青灯的苦涩生活来换取八年幸福欢愉的爱情生活。这个可怜又可悲的要求体现了小玉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人性与爱情的天真。她把全部的希望与幸福的主动权都交给了李益,痛苦的等待换来的却是无情的遗弃。等待中因爱生怨,由怨生恨,最终竟含恨而死,为爱情献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二、性格

李娃与霍小玉的二人性格的截然不同。《李娃传》中对李娃性格刻画的既复杂又真实,呈多面性在李娃身上,作品展示的是“这种过人的清醒、明智、坚强和练达,构成李娃性格中最有特色的闪光点”[5] 这也是李娃在众多女性形象中特立独行的地方。

她对现实有着更清醒地认识,从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至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依赖荥阳生的念头。在初遇荥阳生时,李娃体现了风尘女子特有的老练与成熟,当她发现荥阳生的失常便主动的“回眸凝睇,情甚相慕”;初见荥阳生时,“诙谐调笑,无所不至”,显得温柔而知性;面对荥阳生的真情告白,李娃更以“我心亦如之”来逢场作戏的回答。而当荥阳生钱财散尽,甚至在她“情弥笃”之时还与鸨母上演了一场舍逐荥阳生的双簧戏,又冷漠的抛弃了他。这所有的一切几乎让我们觉得她甚至是一个薄情负心、唯利是图的绝情女子。而当她看到她深爱的人流落街头,狼狈不堪时,又不顾一切地自赎其身,帮助荥阳生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功名。这足以说明她的勇敢和独立自主,又让我们看到了李娃人性中善的一面,以及她压抑在内心深处对于荥阳生发自肺腑的爱意和悔意。她果断的决定要与鸨母决裂,拯救濒于死地的荥阳生。李娃赎身后租一小院悉心照顾荥阳生,先帮助他恢复健康,继而劝他恢复往日的学业,并且从旁悉心的陪伴和指导。最终使荥阳生功成名就。而当荥阳生获得功名后,她又不惜忍痛割爱,宁愿放弃与心爱的人幸福的生活,只是觉得自己的身份已配不上他。这又说明了她的果断与理智“李娃以超人的睿智、经验以及坚定的遗志,无私的奉献精神,再造了一个封建贵族新人,并成为他的精神支柱。”[6]她以过人的清醒与理智审时度势,两次“未也”,一次“可行矣”恰到好处的把握

时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卓然独立的李娃。

相较于李娃性格的多面性,霍小玉性格的悲剧色彩也更加的浓厚,对现实的反映也更加深刻。出身卑贱的霍小玉爱上了贵族出身的李益,然而她的命运却不像李娃那样幸运。霍小玉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刚烈而痴情。她对爱情坚贞执著,一旦爱上,就生死以之,至死不渝。最终以极端的方式为自己,也为青楼女子讨回了公道。她柔顺善良且痴心幽怨但缺乏自信,因而总是处于被动。她初见李益时,只是低鬟微笑,“言叙温和,辞气婉媚”,显现出一副柔顺的情态。但她性格刚烈坚毅又固执倔强。她对爱情专一而又炽烈,当她与李益相聚时“极其欢爱,委婉缠绵,柔情似水,生死以之。”但她时常自感自身地位卑贱,难与李益匹配,更恐日后年老色衰,会被李益抛弃。尽管李益白纸盟誓,她仍然不抱任何幻想,认为“盟约之言,徒虚语耳”。她深知李益不能娶她为妻,娼门的生活又是她不能忍受的,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她依然固执的选择自己的抗争方式,即向李益提出相爱八年的短愿:“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2]她只求李益与自己共度八年幸福生活,而后自己情愿出家为尼,用一生的时光换取八年的欢爱。她对于爱情,是何等的执著与痴狂。

负心汉的绝情在此时更衬托出了痴心女对爱情的执着在黄衫豪士的帮助下终于见到李益时,仇恨的怒火从胸中迸出,怒斥他的薄行与绝情最终“长恸号哭数声而绝。”刚强执著的她用死来捍卫她的尊严,也用生命来祭奠对爱情的忠诚。她爱的深,爱的炽烈,爱的有尊严,是唐传奇中最有光彩的女性形象。

三、结局

鲁迅先生称赞唐传奇“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7] 也就是说作者开始注意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典型形象的塑造,这就包含了作者创作意图以及思想意识。

李娃是清醒明智和成熟练达的。她虽先骗取了荥阳生的所有资财,致使他流落街头,父子不认,却也在他危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她虽助他考取了功名,却也并未居功自傲。她对自己和社会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认识,她说:“今之复子本躯,某不相负也。愿以残年,归养小姥。君当结媛鼎族,以奉蒸尝。中外婚媾,

无自黩也。勉思自爱,某従此去矣。”而也正是由于这样她获得了封建家长认可,最终让荥阳生娶她为妻,后又因其德行封汧国夫人。《李娃传》的大团圆局面符合中国大众“喜聚不喜散”的传统审美观。并且能获得良好教化作用。作者通过李娃以自己传奇而惊人的节行使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门第制度破开一道缝隙,也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礼教观念。且李娃由一个娼女成为“汧国夫人”,并且“有四子,皆为大官”的从悲到喜命运的转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扬和肯定,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理想化色彩。同时,鼓舞天下的有情之人勇敢地去爱,付出必有回报以及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的同情和祝福。

与李娃比较而言,霍小玉的结局显得太过绝望与苍凉。当她想尽一切办法李生还是不愿见她,最后黄衫豪客强行将李益带入小玉家中,小玉才见到那日思夜想的人。这时她已彻底绝望,她将撕心裂肺的痛化为维护自己尊严的力量,痛斥李益:“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旨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2]这义正词严的血泪控诉表现了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女子临终前最大程度的愤怒和反抗。在她说完这段话后,“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愉号哭数声而绝”。这是悲剧的终点,也是悲剧的高潮,它让我们看到了小玉性格中的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已为坚韧刚烈所取代,但这坚韧刚烈中却渗透了无比的凄怨。这是小玉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纯真无邪的爱情残忍扼杀,以美的毁灭来向我们展示痴情女子的一片真心所托非人。这就深刻的批判封建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对于女性的毒害和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抑制的罪恶。

也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李娃和霍小玉这一喜一悲的爱情传奇,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为我们呈现着当时士子娼女爱情的无奈与困境。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是悲喜剧艺术效果的差异性,让作者为她们安排了不同的命运结局霍小玉的惨死与李娃的荣耀一样,揭示了制度的牢笼锁住青年男女诚挚爱情的残忍事实。

四、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李娃和霍小玉人生经历的客观描绘,反映了唐代等级制度森严,娼女身份地位卑微,命运悲惨,尽管有些文士和妓女之间也有些真感情,但终究不

可能踏入正常人的婚恋生活。即使李娃从表面上看嫁给了荥阳生,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依然存在,李娃是在荥阳“命媒氏通二姓之好”的前提下,才得以嫁给荥阳生的。换句话说,无论如何荥阳公也不会让一个没名没分、沦落风尘的儿媳嫁进来辱及家门的。可见,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使娼女要想与自己所倾慕的对象平等相待和谈婚论嫁无疑是天方夜谭,但我们也可从中窥探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一方面从文学创作上来说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由过去单一叙事模式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制造一个有一个波澜使情节生动离奇。叙事艺术上也更加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李娃传》和《霍小玉传》的出现,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从中汲取营养,像关汉卿的《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明的《琵琶记》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他们从中汲取思想、故事情节、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取得新的成就

另一方面从形象塑造上来说改变了以往作品中娼女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象。她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尤其是下层妇女也同样拥有高贵的品质、诚挚的感情。她们才貌兼备,德行高尚,感情真挚,足以让那些贵族名流们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李蛙、霍小玉的出现使一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娼女从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的玩物地位恢复到人的地位,使她们受人尊敬令人赞赏。在后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地位卑微,却品德高尚,不屈于命运。如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也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所以这不得不说是他们的功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李娃和霍小玉这两位是勇于积极主动地争取和追求自己幸福的精神。她们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做出的奋斗和努力来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勇敢的承担应有的责任,努力去奋斗以改变不尽人意的现实。

结论

总之,唐代小说文体意识开始自觉,唐传奇作品也“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着作者鲜明的主体意识,既有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又凝结着他们所具有鲜明时

代特色的审美理想,同时也透露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细微的洞察”[6]我们通过对与李娃和霍小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们大胆的追求爱情和婚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坚不可摧的封建礼教进行强烈的控诉和攻击。她们不断地努力和试图改变处于社会底层的被玩弄被侮辱的现状。两篇故事中涉及的年代虽然与我们今天相去甚远,但人类的基本情感却是历经千载而不变的。并且两者在给人以精神享受的同时,它所传达出的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唐朝的市井民风和研究唐代文化具有重大作用以及从中找寻出对后世文学和社会人生也有参考价值。这也使得她们在文学的画廊中流光溢彩、亘古传颂。

参考文献:

[1] 贺信民.悲喜殊味各领风骚——唐传奇《李娃传》、《霍小玉传》对读[J].

唐都学刊,2004,17(67):36-37

[2] 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7-82 100-106.

[3]李小华.千面娇娃,女性颂歌——从情节结构分析《李娃传》中李娃形象[J].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1):23.

[4]孙月.爱,并清醒着——李娃、霍小玉、莺莺性格分析[J].科教文汇,2007,

(6):141.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4.

[6]蔡燕.《霍小玉传》与《李娃传》女性形象审美比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1,20(3):52.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36

[8]曹琦. 性格影响命运时代决定命运-唐传奇《李娃传》和《霍小玉传》女主

人公形象之必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建议:

1 英文摘要要重新翻译,不能单纯依靠网上的直译。

2 格式一定参照学校教务处网上发的正规格式进行改写。

3 打印出来再读,把错别字、标点符号等小错误再纠正一遍。

4 并且两者在给人以精神享受的同时,它所传达出的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唐朝的市井民风和研究唐代文化具有重大作用以及从中找寻出对后世文学和社会人生也有参考价值(在哪里?能不能写出来?)。这也使得她们在文学的画廊中流光溢彩、亘古传颂。

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收稿日期:2005209230 作者简介:唐剑,男,讲师,双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第21卷第2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2月V o l .21N o .2Journal of Xuzhou In stitute of T echno l ogy FEB 12006 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唐 剑 (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6) 【摘 要】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小说步入了成熟期。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抨击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唐传奇;爱情小说;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 I 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704(2006)022******* 唐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 碑。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真正走向成熟。首先,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由此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小说在唐代以前,一直是“记异”、“记事”,是对鬼神或人事的忠实的记录。到了唐代,作家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小说不再是“记实”,而是“虚构”了;其次,题材由神怪走向现实,反映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上至帝王后妃的宫廷生活、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下至妓女士子的恋爱婚姻悲剧、乞儿商贾羁旅行役的生活状况,无不摄入笔下。小说所描写的生活面,几乎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第三,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提高。在构思布局、人物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传奇突破了史传文学记实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小说步入了成熟期。 唐传奇题材较广,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爱情婚姻题材。如《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任 氏传》等;二是封建官场生活题材。如《枕中记》、《南 柯太守传》等;三是武侠题材。如《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 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抨击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代表作有《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这三个传奇的题材相近,写作技巧也比较高,深受读者的喜爱,历来传诵不衰,并且被改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搬演。 一、《莺莺传》中的崔莺莺 《莺莺传》反映了一个名门之女的爱情生活和悲剧命运,是唐传奇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曾说“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它后来被金人董解元改编为《弦索西厢》,被元人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小说本身也更为著名了。有人说一部《莺莺传》和由它发展和演化而来的《西厢记》,就是一部中国戏剧史,可见其重要性。 《莺莺传》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其艺术成就极高,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莺莺形象的塑造上。莺莺出

霍小玉的悲剧根源

论霍小玉的悲剧根源 《霍小玉传》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唐代女子因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悲剧,在引发读者的同情之余,也提醒着读者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霍小玉这样一个美丽温柔高洁的王爷的庶女的悲剧命运。 蒋防在《霍小玉传》的开头,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风流倜傥,才高八斗,年少气盛的白马王子李益,在现代看来李益就是个“高富帅”:“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这么个高富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定会受到女子的青睐。况且李益自己也是“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一旦遇到“名妓”,一拍即合是必然的。而鲍十一娘为李益和霍小玉拉线,说霍小玉是:“昨遣谋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一个富有才学,一个貌美如花,都相当符合对方的要求,假使到了非诚勿扰,也会“一见钟情”牵手成功的。 霍小玉与李益的出发点大相径庭,李益博求的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悲秋”的心理,想要找一个佳人,体验一段“艳遇”,霍小玉是要找个格调相称的共鸣者。在见面之前,李益已经有名气在外,霍小玉是他的崇拜者,“某具说十郎,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非常欢惬”。霍小玉虽是王爷之女,顶着的却是娼妓的名,大家族的李益心里定也不会对霍小玉如何高看的,那么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了。目的不同,一个被崇拜者高高在上,霍小玉的爱再怎么伟大,在崇拜的人面前也注定卑微了。 封建等级制度重视嫡庶之分,所以《红楼梦》里,贾琏和贾宝玉的待遇天差地别。古代宗法制度就规定嫡长子继承,妾室的地位很低,而

庶生子女的地位也不高,当家主母和嫡子女才是真正的家庭成员。像清代小说《空谷香》和《香祖楼》楼中的,正妻为丈夫的子孙绵延而大方与小妾和睦的,也仅仅是一种期盼,妻妾的差别就如同主人和奴仆般。庶女的身份是霍小玉悲剧的原因之一。 贫贱之分也是霍小玉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唐朝法律规定良贱不通婚,李益是良民,霍小玉是贱民。对这个现实霍小玉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她对李益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士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玅选高门,以谐亲秦晋,亦为不晚。”霍小玉这断话,深明大义,表现出她对现实的认识,和对这段感情的不可自拔,她愿意讲一生浓缩为八年。其实这样很明智。李益和她在一起也是“今以色爱”“一旦色衰,恩移情替”。汉武帝的女人之一,李娃在死之前面容憔悴,尽失往日风采,汉武帝心心念念想见她最后一面,李娃都拒绝了。李娃的家人很不理解,为什么不见汉武帝托他照顾自己的家人呢?李娃说:色衰而爱弛,汉武帝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反而不好,让他记得她最美的样子,才会照顾她的家人。而霍小玉呢,正是知道这一点,而且知道李益不可能娶她,所以说了八年之期,用八年来完成一生的爱恋。 再说说李益,首先他知道不能娶霍小玉(也许能娶他也没想过要娶)他重来没有替霍小玉想过什么,也没有为她打算过什么,他爱的是貌美的霍小玉,即使不是霍小玉,只要是个美女,是谁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对徐娘半老的鲍十一娘尚且不知自重,初次见面就“引鲍手,且拜且谢”,尽显轻浮之态,这是个花花公子式的人物,自诩风流。

狐女任氏形象分析

狐女任氏形象分析 摘要:唐传奇中的任氏是众多前人不断研究过的一个形象,作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任氏传》开辟了人狐恋小说的先河,狐妖任氏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对爱情忠贞不二,其悲剧的一生却赢得了后人的尊重与敬慕,从而可以看出唐时期女性性别的新意义与内涵。 关键词:任氏亦人亦狐外美内秀 Abstract :In tang chuan qi ,miss Ren is something in continuous study of an image as a important article.Miss Ren of the "biography of love stories opened up the blind, old mistress hibbins and of the gens, and clever in love, loyalty, the tragedy of life after he won the respect and adore, so we can see the tang dynasty women and gender new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Miss Ren beauty Enthusiastic 《任氏传》是唐中期的一部传奇小说,具有浓重的志怪色彩。其作者沈既济,是唐时苏州吴人,即使学者,政治官员,又是文学家,历史学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所撰的历史著作《建中实录》十卷,时人称善,其唐传奇作品,除了《任氏传》以外,还有《枕中记》传世。 《玉堂闲话?民妇》中提到《任氏传》一文说:“任氏之说,岂虚也哉?”[1]作为唐传奇中一个以妇女为题材的名篇。《任氏传》和其他优秀的唐传奇作品一样,具有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其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贫士郑六,在长安宣平遇见一个美貌的女子---任氏,一同游玩,当夜聚宅相欢,次日郑六知道了任氏是狐狸精所变,但是依然不嫌弃她,与她相恋,面对郑六家族和富家公子的拆散,任氏依然不畏强权,忠贞如一,并且处之以大义,同时又为郑六的前途筹划准备,做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后来明知西行对自己不利,但是为了陪同郑六,依然前往,在途中为猎狗所害,尸体化成狐,郑六将之埋葬。 《任氏传》之所以流传千古,其最为成功之处应该在于其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超越以往狐精故事的,亦人亦狐,外美内秀,可爱可亲,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任氏。 一亦人亦狐 提到“狐”这一形象,我们不得不追溯一下其悠久的历史根源。有关“狐”的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在“大禹娶妻”的神话传说中:大禹为了治水,直到三十岁尚未婚娶,在涂山他遇到一位九尾白狐幻化为的女子,并与之相恋,涂山之人作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疣疣。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这首歌见于《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大意是:谁见了九尾白狐狸,那是要成王的征兆;在这个地方成家成室,一定会家道兴旺。于是大禹娶涂山女为妻[2](参考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涂山氏女系九尾白狐,多情而又有才,曾帮助大禹治水,并为大禹繁衍后代,这难道不是人狐之恋小说的最早原型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青凤》中也引用了此典故[3]。青凤的叔父说:“我涂山氏之苗裔也,唐以后谱系尤能忆之,五代而上无传焉。”可见,人狐婚恋,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渊远流长。然而在之前的很多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大多都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见人的,在很多文献中,都被认为是“淫荡,祸害”的特征。《搜神记》引道士云:“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4]《初学记》卷二十九引郭氏《玄中记》云:“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5]”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将导致商纣亡国的美人妲己,塑造成一个具有妖媚和惑乱本性的九尾狐精。袁珂先生指出,《千字文》“周伐殷汤”已将妲己解作九尾狐,可见在六朝时此观念便已定型。[6]然而据考究唐朝却是一个“狐”文化盛行的时候,唐人开始了对狐精的崇拜,在民间甚至“无狐魅,不成村”,村野祭祀成风,相比前代,人们心中的“狐”观念已经变化,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唐人对“狐”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一悲剧性的表现 1.1悲剧的性质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

浅析唐传奇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浅析唐传奇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一.霍小玉悲剧形象产生的社会舞台 (4) 1.1.唐朝封建门第制度 (4) 1.2文人士子狎妓之风 (5) 1.3婚姻背后的家族利益 (5) 二.悲剧性格的形成 (6) 三.霍小玉的悲剧精神 (7) 四.结语 (7) 五.参考文献 (8) 六. 致谢 (9)

摘要 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它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妓女的残酷迫害,并对妓女的遭遇寄予深厚的同情,面对破灭的爱情悲剧,霍小玉奋起反抗命运,不惜以命相偿,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上的升华,尽管她识人不明,以致伤及无辜,但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个凄凉惨烈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等级制度对个体幸福的扭曲和摧残,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霍小玉社会舞台悲剧性格悲剧精神

Abstract HuoXiaoYu love legend in tang dynasty i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women in the novel, it accused the feudal society’s brutal persecution , prostitutes and a deep sympathy and female encounter . In front of the love tragedy burst, HuoXiaoYu unwilling abandoned the cruelty of reality, rebelled against fate , at their pay, get soul baptism and spiritual sublimation , though she is unknown, narrow-minded and so innocent, but she is a dare to love dare hate woman, a sad tragic extremely tragic images of women. Reveals the hierarchy team the distortion and destruction of individual happiness, with deeper tragedy implication. Key word:HuoXiaoYu ,Social stage,The tragic character,Tragedy spirit .

论《聊斋志异》中女侠形象的侠义特点

论《聊斋志异》中女侠形象的侠义特点内容提要:本文以《聊斋志异》中涉及女侠形象的八个篇章:《女侠》、《商三官》、《庚娘》、《细侯》、《梅女》、《妾击贼》、《大人》、《农妇》为研究对象,分析蒲松龄笔下女侠独特侠义特点。共分三个部分,从中透视出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侠义弱势群体传统道德 作者:金天,辽宁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从侠的渊源来看,侠的产生源于善良的人们对合理社会秩序的渴望。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当普通人们被强大的邪恶势力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而陷入绝望时,他们自然而然的渴望一种强大有力的力量来拯救自己并重建社会秩序,于是,侠产生了,武侠小说中的侠形象也成了呼唤正义的载体。通常来说,侠客往往以暴力、非正常的手段打破不合理的事物,他们是非法的,但事实上,他们在破除的同时正是在维护或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可以说,古往今来的侠客行侠行为,无不是在突破与重建中进行的。《聊斋志异》中的女侠亦如此,但由于传统习俗的对女性的要求和性别的不同,《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在突破与维护社会秩序时,其侠义行为更具特殊性。 (一)对传统侠义的继承 蒲松龄少年时代“最爱《有侠传》,五更夜读,恒以一斗酒佐读……”(《蒲松龄全集〈题吴木欣“班马论”〉》)可见,他对古代侠义行为充满无限向往。而其塑造的女侠形象也秉承了源远流长的侠义传统,许多方面都表现了与传统侠客的一致性。陈颖在《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中曾将侠义传统归纳为三点:(1)对社会公正、社会正义的朴素的政治愿望。(2)以“侠义”为核心的民间社会的道德系统。(3)敢说敢为、表里如一的人格。蒲松龄笔下的女侠形象这是在继承这些侠义传统上塑造出来的。我们仔细阅读作品,不难将《聊斋志异》中女侠的侠义特点与上述三点一一对应。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大都是为了反抗强暴和压迫而进行侠义行为的。如侠女为报父仇而杀人;庚娘为给家人雪冤而杀人;梅女则是为报复贪官而起鬼神于地下等等。她们的行为无不基于外界强加的绝望和困厄,她们的目的也正是用一种激烈的方式宣告了公正和正义的追求。其次,《聊斋志异》中的女侠身上也体现了朴素的民间取向。《大人》中的大力女子是助人为乐、急人之所难、除暴安良的化身;《农妇》的主人公更以自己对友人的惩戒行为表现了她的道德和人格取向。最后,那种敢说敢为、率真洒落的人格在《聊斋志异》中也不难发现。《妾击贼》中“我不杀汝,杀嫌辱我”的慷慨谈吐;侠女快意恩仇的潇洒行径;以及农妇对朋友的坚决态度,都可看出侠女们刚强不屈、率真洒脱、我行我素的人格特征。 (二)侠义行为的被动性 在唐传奇中不乏女侠形象,像红线女、聂隐娘等都是女子,但作为行侠者来说,他们与其他的侠客并无太大区别:都有超人能力,克敌制胜皆如探囊取物,从容不迫,潇洒自如,;即便普通谢小娥的复仇也有神秘力量相助。但《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则不同,她们大都无超人本领,行侠也是迫不得已、情非所愿。其行侠之路也更为艰难曲折。 《庚娘》是蒲松龄笔下典型女侠复仇篇章。主人公庚娘是太守之女,她“丽而贤”,与其他若女子一样,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她是在一家遭到奸人陷害后才走向了侠义复仇的道路,虽然蒲松龄赞扬她“谈笑不惊,手刃仇雠,千古烈丈夫中,岂多匹俦哉”,但是其中的具体行动,比起唐传奇中的红线、聂隐娘与敌人针锋相对的冲突方式来说,她的复仇就十分曲折艰苦,甚至是狼狈不堪、忍辱含垢的对敌人假意应承,等待时机,并不能潇洒自如的复仇。这样的侠女形象与以往仙侠形的侠女比较就更为贴近现实,更加真实可信。其他的篇章,除《大人》和《农妇》(事实上,《农妇》一篇表现的主要是侠义道德,而非以激烈的行为与势力做正面冲击,故其阻力小,也谈不上用曲折的行为抗争)外,都是如此。她们的身份都是

霍小玉人物形象分析

霍小玉人物形象分析 姓名:李琼班级:09中5 学号:0901******* 《霍小玉传》是文人妓女生活的一面镜子。唐代的礼教较宋元为轻,官员、书生狎妓为常事。唐时妓女众多,尤以艺妓最富特色,不能以淫秽相看。在唐时,多有假托高门出身,用以哄抬身价的妓女,霍小玉就是其中之一。但当时门阀制度严格,艺妓毕竟是社会最下层的被污辱的妇女,在与书生交往中,纵有真情,也多为悲剧告终。霍小玉正是牺牲者之一。 本文对霍小玉形象刻画的相当成功。使一个美丽、聪慧、敢爱敢恨的霍小玉跃然纸上。 文章在开头借由鲍十一娘的口引出霍小玉“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写出了霍小玉的美丽也写出了霍小玉的才情。 然后“小玉自堂东阁子中而出。生即拜迎。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曜,转盼精彩射人。”李益对其美貌是感到惊艳的,也强调了霍小玉的美丽与气质的突出,映照了鲍十一娘的话。 初见李益时,“低鬟微笑、细语、初不肯”,“言叙温和,辞气宛媚。解罗衣之际,态有余妍,低帏昵枕,极尽欢爱”,可见其温婉娴淑、娇美可人无与伦比。这样的女子是男人所不可抗拒的吧!何况是重美色的李益。只可惜她一生深情给错了人,终究在爱枯萎之时香消玉殒。留下深深的痴怨。 霍小玉一个对爱情倔强、执着,拥有热情与勇气的女子,但是她并不曾迷失于感情之中看不到现实。她清楚的知道他们之间的距离,所以“中宵之夜,玉忽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也因此霍小玉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士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只因她自知是娼妓人家,所以她的爱是如此卑微如此绝望。她不能不敢也不会去要求一生一世一双人。她只要他能陪伴他八年,仅仅只是八年。她爱得是如此刻骨铭心,如此让人怜惜不舍。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对于情人来说,对方的杳无音信是蚀骨的疼痛吧!。“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虚词诡说,日日不同。博求师巫,便询卜箧,怀优抱恨,周岁有馀。羸卧空闺,遂成沈疾。虽生之书题竟绝,而玉之想望不移,赂遗亲知,使通消息。寻求既切,资用屡空,往往私令侍婢潜卖箧中服玩之物”。她散尽家财只为找寻情郎的下落,她的思念从未改变,她的爱依旧浓烈。不知道在无尽的等待和思念中,她是否想过李益已背弃盟约,已变心,甚至是想要摆脱她。我想如果她想过结局就不会如此悲伤了吧!正是因为她一心一意只是爱他,不曾怀疑才会如此吧。毕竟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霍小玉并不是懦弱的女子,她敢爱亦敢恨。“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因为她爱得那样深,所以她的恨也是如此浓烈。只是可惜她的报复虽可说惩罚了李益本人,却也苦了数名无辜的女子,到头来,小玉报复的究竟是妒痴成性的李益?还是同为女子的李益之妻?后者真是何其无辜又可怜啊!她这样的报复,最终伤害的是受夫权压迫的不同阶层出身的妇女,而非

从女性形象塑造看唐传奇创作意识_以李娃_霍小玉为例讲解

从女性形象塑造看唐传奇创作意识 ———以李娃、霍小玉为例 3 摘要:。她们在身世、性格、命运、结局及对爱情。, 除其自身性格的差异外, 与, 。关键词:唐传奇女性形象创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9 05-165-03 唐传奇是我国古典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其 显著标志是文学性虚构叙事在对传统史传叙事的内在超越中应运而生, 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传奇作品。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小说亦如诗, 至唐代而一变, 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 然叙述宛转, 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明, [1] 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本文以李娃、霍小玉形象为例, 通过二者形象的比较, 探析唐传奇创作意识的自觉。 会底层的妓女。《李娃传》开篇便云“:汧国夫人李娃, 长安之 [4][5] 倡女也。”《霍小玉传》中小玉也曾自称“妾本倡家”。这种卑微低贱的身份地 位使她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法被容于豪门, 无法摆脱年老色衰、惨遭遗弃的命运, 同时, 这种清醒的自我身份判断和自卑意识也成为她们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她们的言行。霍小玉在与李益结合之后, 她便清醒地认识到“:妾

本倡家, 自知非匹, 今以色爱, 托其仁贤, 但虑一旦色衰, 恩移情替, 使女萝无托, 秋扇见 [6] 捐, 极欢之际, 不觉悲至。”因而提出了“八年短愿”, 希望李益与自己共度八年美好时光。可见她已经认识到被抛弃的命运不可避免, 只是固执地不肯放弃对爱情的幻想和坚守。 第三, 李娃和霍小玉作为唐代女性的典型, 共同反映了唐代社会女性意识的自觉。唐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女 一 《李娃传》与《霍小玉传》题材内容相近, 都描写贵族公子与妓女的恋爱故事, 情节曲折、人物生动、语言华美, 都是唐传奇中的名篇。两篇小说的女性主人公李娃和霍小玉充分反映了唐代下层女性的生活, 二者具有许多相同之处。第一, 从相貌才情上看, 她们都是美丽多情、才情卓绝的女子。《李娃传》中写荥阳生与李娃的第一次邂逅“:有娃方 [2] 凭一双鬟青衣立, 妖姿要妙, 绝代未有。”荥阳生为之神态失常, 一见钟情“停骖久之”, “, 累眄与娃”, 于是不惜百万之金追求李娃。而当李娃“明眸皓腕、举步艳冶”而出时, 荥阳生“遽惊起, 莫敢仰视”, 可见李娃之貌美是何等的惊心动魄。《霍小玉传》中则借媒婆鲍十一娘之口说霍小玉“:姿质浓艳, 一生未见; 高情逸态, 事事过人; 音乐诗书, 无不通解。”不但艳丽多姿, 而且才艺超绝, 难怪当李益“但觉一室之中, 若琼 [3]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窦娥冤》一剧的悲剧性色彩出发,浅析窦娥的悲剧性所在,窦娥最大的悲情,源于封建社会的各项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元杂剧是繁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跟唐代诗歌、明代传奇等一样,代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突出体现着元曲的特色,而《窦娥冤》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悲剧中的典范,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见其在中国悲剧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 鲁迅在论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所存在的意义不过就是有其价值性,当价值性毁灭之后,人生还剩下什么呢?这是让人可悲之一。除了毁灭,悲剧的另一大着重点在于“毁灭给人看”。如果悲剧仅仅的默默的存在而不为人知,那也就失去了悲剧的存在性。悲剧之所以让人为之悲是因为它是活生生摊在所有人面前的,被所有人见证和流传下去的。而《窦娥冤》兼具了这两大悲剧特色。关汉卿把这个故事写给世人看,把窦娥的悲剧摊在所有人的面前,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人都见证了这样的悲剧,此为悲之一。第二点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的人生的追求是守节,窦娥却偏偏为了守节而遭此罪责;窦娥不愿与张驴儿私了是相信封建社会上层的裁决者,却最终因裁决者的不清明而丢了性命。除了悲剧性,讽刺性更是十足。 《窦娥冤》之悲,首先在于窦娥的身世悲。在楔子中,揭示了窦娥的身世。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送做童养媳抵债。丈夫早早的离世,留下她和婆婆相依为命。两个女性相依为命本身就如同无依无靠,所以才会有之后被逼迫欺负的事情出现。她的悲惨身世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 其次,悲剧转入高潮的转承点是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和被害事件的产生。张驴儿父子的重重逼迫使她倍感压力,但是在她内心里的妇女道德是坚决不允许她赞成这样的事情的,她用坚定的态度表示了反抗。显然窦娥是一个受到封建规范良好的约束的女子,在作者这样的年代里是值得称道的,所以我们暂且不分析其思想的腐朽性。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种思想也是具有可称道性的。而张驴儿得不到窦娥,使计害死蔡婆婆却反而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栽赃窦娥,意图逼婚,受到窦娥的反抗。这里体现的是第二悲,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之悲。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使蔡婆婆无力反抗张驴儿父子,只能任其进驻自己跟窦娥的家。相依为靠的两个女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社会无法保护这样的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当时社会之悲,也是传统思想之悲,是女子地位之悲。元朝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恶势力横行是第三悲。张驴儿父子并不是个例,在当时的社会

浅析唐传奇的侠客形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唐传奇的侠客形象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短篇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唐代政治相对稳定开明,思想空前活跃,经济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市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民间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传奇小说创作奠定了社会的基础。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繁荣,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也为唐传奇在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上提供了营养。而当时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温卷”之风,也推动了传奇的发展。而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志人小说的创作则是唐传奇产生的文学渊源。 唐代初时对这样新兴的以情节新奇见长的文体,唐人并没有给它们统一的称谓。直至晚唐,小说家裴铏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为《传奇》。但当时“传奇”只是用做单篇作品或单部书的题目,并非特指当代的这种新兴的文言小说。后来,宋人尹师鲁将“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的《岳阳楼记》称为“传奇体”。传奇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体裁,“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如约定俗成般地沿用下来。而侠客传奇是产生于中、晚唐时期以豪侠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言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李公佐的《谢小娥传》、裴铏的《聂隐娘》、袁郊的《红线》、皇甫氏的《车中女子》等。 唐传奇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的小说达到成熟且不断走向完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从神话传说到诸子百篇中的寓言故事,再到史传文学,经过了千年漫长的发展及至唐代终于走向成熟,并且产生了众多佳作。并且对之后的宋元明清小说、戏曲以及现当代的小说在风格、题材创作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传奇在内容上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加成熟,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色。其豪侠传奇的思想内容、诗化审美、虚构想象、形象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终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和作品以及背景,继而就作品的悲剧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特点 一、关于作者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关于作品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浅谈唐传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唐传奇作家中的爱情作品,大都是描写“佳人”和书生的恋爱的。这类“才子佳人”的恋爱要比封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进步得多,揭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心灵之美,使她们不但有美丽的外貌,还具有冰清玉洁的胸怀。她们大都心地善良,纯正,爱情专一。本文就霍小玉、崔莺莺的形象做了一点分析,她们是古代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努力争取婚姻自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唐传奇女性形象生死不渝 唐代,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唐代的文学家们,除了留给我们一座光芒四射的诗歌金山之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小说艺术宝库,这就是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唐传奇。 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本文就爱情作品中有代表的女性形象,试加分析。 一、妓女的形象 在唐代传奇爱情作品的女性形象中,妓女的形象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唐传奇的作家们,就像玉工雕琢玉一样,去了在妓女身上的丑恶顽石,还给她们美玉的面貌,热情地歌颂了她们的高贵品质。这类作品中,蒋防的《霍小玉传》是最突出的。这篇作品,历来被称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其中的霍小玉这个人物,也是整个传奇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霍小玉是一个容貌美丽而又多才多艺的少女。作品一开始就由媒婆鲍十一娘的嘴介绍小玉说:“资质浓艳,一生未见;高情仪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可见她的才貌双全。她和李益第一次见面,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才调风流,仪容雅秀”的待官的青年进士。在其欢爱之际,为打动李益,她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驮扇见捐。”这些话,表现了她对李益狂热的爱,也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可怜地位,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局。两年以后,李益终于得安(授“郑县主簿”),小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日夜担心的事就要来到了。“盟约之言,徒虚语耳”,她对李益的盟约,不抱任何幻想。如果说前次她对李益的话还主要是怀着爱极怕失的话,这一次她冷静地考虑了自己和李益今后的关系。她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社会里,像她这样身份的妇女,是绝不能与李益成长久夫妻的。作为李益,本来因“转盼精采射人”才爱上小玉的,一旦成了朝廷的官吏,他怎能放弃自己一步步向上爬的机会来要霍小玉为妻呢?因而一到家里,他就立刻遵母命聘表妹卢氏,千方百计,到处借贷以凑成百万聘财,无情地抛弃了小玉。小玉不但温柔多情,而且刚烈不辱,以死来殉美好的爱情,以死来控诉“负心汉”的罪恶。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霍小玉的悲剧,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作者正是凭借这一形象,揭露了封建婚姻的不合理,谴责了“负心汉”的罪恶行径,高度地赞扬了生死不渝的爱情。 二、贵族少女的形象 唐传奇爱情作品女性形象的另一类是贵族少女的形象,作者通过这类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少女们精神上的桎梏和虐杀,大胆地赞美了少女们为争取自由的爱情生活所作出的努力和反抗,这类形象以元稹的《莺莺传》中的莺莺为代表。 莺莺是唐代“三大姓”之一的崔氏之女,她家里“财产甚厚,多奴仆”,生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莺莺从小受着良好的封建教育,故而她不可能像身为妓女的霍小玉那样多少带点野性地去爱,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情。封建礼教把青年男女之间正当的爱情,视若洪水猛兽,极力地加以扼杀,而这种感情,却正像“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在封建礼教的强压下,顽强地生长着。莺莺形象的可贵之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这种矛盾,细致地描写了莺莺在“情”与“礼”的斗争中艰难地向前跨进的每一步,展示了“情”最终战胜“礼”的全过程。 但是,悲剧终于来了,莺莺在经过了痛苦的心灵折磨,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之后,却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女侠形象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女侠形象 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浆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光。郭靖见这少女一身装束犹如仙女一般,不禁看的呆了。那船慢慢荡近,只见这女子方当韶龄,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肌肤胜雪、娇美无匹;容色绝丽,不可逼视。郭靖只觉耀眼生花,不敢再看...这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当中对黄蓉的描写。她智计无双,神机妙算,与夫君郭靖一同保卫国家,竭尽所能。同时她集天地灵气而于一身,艳绝天下,冰雪聪明,玲珑剔透。可以说这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侠。那么,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侠是何时走入我们的视野,又是以怎样的形象存在的呢? 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早关于女侠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汉代赵 女性在封建社会里长期处于卑贱、没有独立社会地位,但在古代武侠世界里,妇女形象却不像现实生活中那么灰暗渺小。尽管宗法制社会、小农经济制约了普遍性的妇女观,侠文化系统自身的英雄崇拜心理,却赋予会武功的女性一种独特的价值,古人用一种极为微妙的心态谈论、描绘并注视着女侠。唐传奇作为中国小说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一代之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是有意为小说。”。=在唐代炽盛的侠风下,豪侠小说创作呈现高峰,大量女侠形象涌现并呈现类型化的特点。唐传奇第一次以女侠形象作为描写对象,在武侠小说这一男性化的文类中赋予了女性应有的地位。唐代女侠形象丰富了“侠”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唐代武侠群体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侠的形象也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她们既有侠士的品质、言行,又富于浓郁的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她们不拘守闺房和封建伦理,热情奔放、侠肝义胆、快意恩仇、抑强扶弱、情深义长,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和婚姻自主,充满豪迈之气和阳刚之美。这些女侠的大量涌现体现了时代的气息,并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和生气勃勃、洒脱豪迈的气质,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非凡。 一、唐传奇中女侠形象兴盛的原因 文学作品犹如时代的一面镜子,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那么,唐传奇中大量女侠的涌现必然与唐代社会的风貌紧密相连。在唐代以表现侠义精神为主题的小说特别多。《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卷一九四“豪侠”类小说共二十五篇,唐代小说就占了二十四篇。在许多不是以表现侠义为主题的小说中也有很多的侠客形象。这些小说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就是女侠形象的大量涌现,呈蔚为大观之势,这些女侠形象侠肝义胆、武功高强,而且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以比较光彩的正面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女性形象中是不多见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压在女性身上的四座大山“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使她们的社会地位十分卑微,反映到文学领域也是如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并不多见。而唐传奇中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的女侠形象?并且还有诸如红线、聂隐娘、红拂等之类女侠形象的典型,这是一个值得引人关注的问题。 1.封建礼教束缚的相对松弛和两性关系的相对开放,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带来的封建礼教束缚相对松弛和两性关系的相对开放,使社会对妇女的约束稍有松动。尤其是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唐代,妇女的地位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在男性的眼中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登上历史的舞台。2.女子习武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唐传奇中的女侠形象武功高强,是典型的武侠形象,既有“武”又有“侠”,两者变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女子习武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唐传奇中出现武艺高超的女侠形象也是有社会现实根据的,如红线、聂隐娘、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本剧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及她性格上具有的二重性——忠孝和斗争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因素。她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弱女子,她忠于丈夫,孝顺婆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美德,剧作家把这些美德赋予女主人公,使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怜悯激起人们的反抗精神,这正是悲剧价值的体现。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三从四德,纲常伦理对窦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一女不嫁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但她也不是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拜堂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父子面前,窦娥很强硬,立场也很坚定。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当蔡婆婆不得不要招张驴父子为婿时,窦娥对她苦苦相劝,“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正旦云)她并没有因为婆婆会生气而没有说这些话,她把女子的贞洁看得很重要,这也是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窦娥的命运是悲苦的,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命不好。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是他寿数已到,还认为是宿命论的观点。可见她是一个认命的人,她认为人的命运都是老天安排好的,没有人可以改变。但同时她又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在桃杌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楚了现实的残酷。在这里窦娥的反抗性格已经升华到顶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与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滚绣球)窦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正是当时善良之人贫穷命短,罪恶之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的体现。面对冰冷、罪恶的屠刀,窦娥以凄厉而大义凛然,热血喷涌、怒火万丈之浩然正气向苍天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

唐传奇中的女性觉醒

唐传奇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要:唐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唐传奇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泣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同于以前的志怪小说的女性形象,她们为了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冲破封建礼俗的禁锢,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关键词:唐传奇女性封建制度女性意识觉醒唐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的序幕,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复杂。唐传奇题材较广,其中又以爱情传奇成就最大。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是唐传奇的积极思想意义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传奇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 从现存唐传奇作品来看, 有关女性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和以往志怪小说的女性相比, 唐传奇中的女性呈现出迥然有别的风貌。唐传奇摆脱了六朝志怪的牢笼和束缚,直接广泛地反映社会人生百态,尤其是作者的笔墨触及了广大女性。可见,女性已经成为唐传奇反映社会现实的一个焦点。这也是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的表现,也标志着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觉醒,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也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

验等。【1】唐传奇从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入手,加入作者的想象,采用精妙的笔法使人物个性形象鲜明。比如《李娃传》、《任氏传》、《离魂记》、《莺莺传》、《霍小玉传》等,这些名篇都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首先,从追求婚姻爱情方面来看,唐传奇中描写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不再一味的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们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自主意识增强。在遭受到夫家的不公平待遇时,她们也不再选择一味的忍受,而是选择反抗,重新追求幸福。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之一,鲁迅曾说它“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虽在过程中有过短暂的迟疑,“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2】但最终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使摆她脱了一切的束缚。李朝威的《柳毅传》写人神相恋的故事而风华悲壮,别具特色。龙女先前的不幸的是由包办婚姻造成的,但在她遭受到婆家的迫害时,并没有选择逆来顺受,“心目断尽,无所知哀”,然而决不绝望,日夜“凝听翔立”,等候希望之光的闪现。龙女得救后再也不愿屈从父命,决意与她爱慕的柳毅结成夫妇。可见龙女对爱情、自由、幸福的大胆追求。她们追求的爱情,排斥了一切非情感的功利要素,坚持婚姻中的自我意识,并以实际行动对坚不可摧的封建礼教进行猛烈的控诉和抗争。这都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其次,一些女性要求参与政治。例如《红线》中的红线更是深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