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镜成像 (2)

平面镜成像 (2)

平面镜成像 (2)
平面镜成像 (2)

教案设计

4.3平面镜成像

[设计理念]

平面镜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物品,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键是提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必须对大量的平面镜成像的事实进行研究。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奇景“船行山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完成:通过实例、观看视频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围绕实验目的选择合适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交流试验中的得失优缺点、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探究学习铺平道路。

探究学习实验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验方法、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增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学情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的探究。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

(2)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3)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虚像的初步概念。

[教学方法]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所以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从实验中得到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仪器材料]

每个实验小组等大蜡烛各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

[教学流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设计意图: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

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一)虚像

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

师:都说水火不容,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灭的火焰((表演:一块平板玻璃与黑板平行,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板玻璃的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置两支相同的蜡烛,朝学生的一面点燃,朝教师的一面未点燃,教师向未点燃烛焰上浇水,问学生火焰灭了吗?生答没有,师转过玻璃板让学生看到蜡烛其实是灭的)

教师:这奇妙的现象是因为什么呀?

生:玻璃板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那么这烛焰的像也可以呈现在屏幕上吗?

生:可以

教师:好,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观察,并把现象告诉大家(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

教师:看来这种像有点神秘,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课件出示)所以我们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二)实验探究(将虚像的讲解放入第一次探究中问题汇总时,效果会怎样?)

师:播放视频:加菲猫

请大家猜想一下,平面镜成的像跟物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写在黑板上)并对学生的活动与猜想作出合理的评价。

大家通过观察活动,提出这么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猜想,有些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在黑板上打勾),而有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想,要科学的确定

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

【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有非常好。归纳起来同学们想观察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正反相同吗?与物的大小形状一样吗?像的位置在哪里?其中,像的形状和正反我们照一下镜子就可以观察到,我们就集中精力解决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大家说好不好?或: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什么关系?

2、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像与物的左右有什么关系?

4、它们的连线与镜面是什么关系?】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对,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有用实验证猜想,才可以科学的学习好物理知识。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首先考虑的是选用什么器材?(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要制定实验计划,包括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如何进行,观察什么,记录什么。每组同学面前都有一些实验器材,是我提供给大家的,这些器材请大家选择使用,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器材,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

(1)学生自选器材:

A、平面镜、玻璃板;

B、刻度尺、量角器;

C、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光具座、一个光屏、火柴

其他的如小刀、夹子、白纸,方格纸

(2)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并且进行合作探究

(3)汇总实验的问题并交流解决

A. 学生的探究课堂汇报:你选择的物体是什么?实验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

实验评估:

1、设计方案里是不是还有不够严谨的地方?

2、怎样才能让玻璃板后的像更清楚?

3、为什么有时替代物怎么也不能和像重合?

4、为什么有时一个物体在平面镜后成两个像?

5、如何更简单地明确像的位置和相关间距?

B. 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如:只实验一次行吗?提醒学生要改变物体的位置多实验几次才能使我们的结论准确;

(三)学生二次做实验

(四)分析实验记录:

选用的实验器材

次数

物体

到平面镜

的距离

到平面

镜的距

的大小

的大小

你在探究过

程中要记录的其

他数据

1

2

3

的其他

发现

(五)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动画并小结得出实验结论:

用这样的实验验证了我们前面提出的平面镜的一些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上勾画出可以验证的特点,并强调实验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作图说明为什么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并进行作图指导。

(六)平面镜的作用

1.成像(展示图片)

2.改变光路(展示图片)

(七)课堂达标(多媒体展示)

(八)拓展(看时间而定,若时间不够可以删去)

1.我们刚才学习探究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现在让我们两个或三个组合作,用两个或三个镜子组合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这些发现能让你有什么奇思妙想。(万花筒、水表上面的镜子、扩大视野空间、潜望镜)

2. 凸面镜和凹面镜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二、教学方法的处理:

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设计学生容易答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加上画光路图为突破学生理解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在课上我又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边上看屏上有没有像,和平时投影仪屏上的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实像和虚像区别,针对学生平时的认识“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辨别,很好的

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

三、不足之处

1. 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在课堂上时间有限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是小班制授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 对于错误的处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试着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四、成功之处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和课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在基础知识方面,大家都能对实验的过程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实验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次实验来解决实际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技能方面,同学们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实验技能——替代法,知道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更好的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适当的时候,用简单明了的操作来替换复杂困难的操作,用简单明了的问题代替复杂困难的问题。在情感态度方面,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到目的的过程,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附表: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清单

研究课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一)

猜想一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虚像)

实验方案

及步骤

现象

结论

(二)

猜想二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

实验方案及步骤1、

2、

3、......

现象

结论

(三)

猜想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

次数物到镜的距离像到镜的距离

1

2

结论

图析两平面镜成像个数的规律

图析两平面镜成像个数的规律 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一个物体放在一块平面镜中只能成一个像,当两平面镜构成夹角不同时,能成几个像呢?关于角镜成像个数计算的公式问题,有的杂志中的论文这样表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公式把物体成像的数目表示出来”。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及作光路图进行简易推理、归纳总结出两平面镜放置夹角不同时成像个数的规律,供大家参考。 例1:把点光源放在夹角为90°的两块平面镜之间, 如图1所示,能成几个像? 例析:本题作图法,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像的对称性两种方法并作,可达到直观、简易性。依题意作图,点光源S放在垂直放置的两平面镜前,据光的反射定律或平面镜成像规律,由于点光源S在两平面镜M1、M2中成像,见图2中S1、S3两点。此外,由于一些光线分别射到M1、M2镜面,反射后又分别射到M2、M1两个镜面上,被M1、M2两个镜面二次反射的光线是发散的(见①线、②线),但它们反向延长相交到一点S2, 如图2所示,这个点也是点光源的像,可见互成90°的两平面镜可成三个像,其中角顶的一个像S2是两块平面镜所成的重合像。也可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对镜面相互对称,把像与物连接起:S→S1→S2→S3→S作图2中虚线所示;S1是S在M1的像,S3是S在M2中的像,S2是S分别在M1、M2所成的重合像。从图中很明显看出物与像组成了一个正方形,物在角的平分线上。 例2:在例1中,当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改为60°时,点光源可成几个像? 例析1: 1.像的位置

如图3所示,点光源S在平面镜OM1和OM2之间,以两镜交点O为圆心,以OS为半径作圆。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对镜面对称:像S1,S5分别跟平面镜OM2,OM1与点光源S对称,S2与S3跟平面镜OM1对称,S3与S4跟OM2对称。因为S3到O点的距离与O到S的距离相等,所以S1,S2,S3,S4,S5也分布在以O点为圆心,以SO为半径的此圆周上。连接圆的内接线,把图中的像与物组成一个正方六边。而且除镜面内是光源外,其余每等分角内均有一个像。 2.像的个数 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作得点光源S在平面镜OM1、OM2的两个夹角之间可成5个像:即S1是S在OM2中的像,S5是S在OM1中的像,S4是S1在OM1的像,S2是S5在OM2中的像,其中角顶的一个像S3,是S分别在OM1,OM2两镜中所成的重合像,而S3重合像不能再在OM1,OM2中成像。 例3按例2,当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改为30°时,点光源可成几个像? 例析:按例2方法作图1~4,从图可知,该点光源可成11个像。其中角顶的一个像S6是M1、M2两块平面镜所成的重合像。物与像可组成一个正十二边形,除物点外,其余像点均分面在等分角内。 从上述三例可看出,物与像之间组成了一幅对称图形,有直接相邻的对称,也有间接相邻的对称和轴对称,为此我们可总结出这样一个成像规律。若用n表示成像个数,α表示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则有:n=■-1(0°≤α≤180°情况下成立) 上式是从三个特殊事例中总结出来的,而且360°均能被a整除得到偶数,其重合像为1个。因此它只能适用于360°被整除的一系列夹角。 上述还包括以下二个特例: 1.当a=180°时,即是两块平面镜M1、M2拼合成一个平面镜,

经典平面镜成像习题作图法

平面镜成像习题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所在小组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 1.实验中的两个蜡烛要求大小(),这是为了探究像和物体的()关系 2.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从玻璃板前观察,可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 3.实验前,小明他们猜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为了检验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4.实验中,玻璃板后的蜡烛和玻璃板前的蜡烛产生的像()(能、不能)完全重合,原因是 () 5.用刻度尺量出两个蜡烛各自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这两个距离(),由此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1.一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如图所示,一小球以1 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 A.以1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B.以1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C.以2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D.以2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的车头灯是用平面镜 B.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凸面镜 C.太阳灶用的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易看到的部位的镜是用凹面镜 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镜中成完整的像 B.平面镜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 C.在平面镜后面的物体,会遮挡平面镜成像 D.平面镜成的像可能是虚像,也可能是实像4.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40°角,要使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反射光沿水平方向传播,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锐角)是 °或40°°或70°°或70° D.只能20° 5.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要想使反射光线从原来位置偏转60°,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将平面镜顺时针转60° B.将平面镜顺时针转30°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分层训练·提能力 1.(2017·襄阳中考)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 B.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物体在镜中成的是实像 D.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故A选项说法正确;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B选项说法正确;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在镜中成的是虚像,故C选项说法错误;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当物离平面镜的距离变小时,像的大小不变,故D选项说法正确。 2.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几面镜子,具有扩大视野功能的是 (C) 【解析】穿衣玻璃镜和古代梳妆铜镜都是平面镜,没有扩大视野的功能,故A和D 错误;圣火点燃装置是利用了凹面镜,它能够把太阳光线会聚在一点上,来提高它的温度,达到点燃圣火的目的,故B错误;拐弯处的反射镜是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制成的,因此它能够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故C正确。 3.(2018·钦州期末)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C)

A.人眼发出的 B.平面镜发出的 C.平面镜反射的 D.像S′发出的 【解析】图中表示的是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原因,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平面镜反射而来的,故选C。 4.(2018·济南质检)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为了便于观察现象,该实验最好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B.点燃蜡烛A,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能呈现出蜡烛的像 C.将完全相同的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寻找像的位置 D.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也向玻璃板靠近且变大 【解析】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烛焰是成像物体,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的对比度降低,成像不太清晰。故应选择较暗的环境。故A错误。平面镜成虚像,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不会成在光屏上。故B正确。将完全相同的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不便于寻找像的位置。故C错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也向玻璃板靠近,但像的大小不变。故D错误。 5.(2017·潍坊中考)海若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60 cm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

平面镜成像选择题

平面镜成像选择题 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 ] A.30° B.45° C.60° D.90° 2、如图甲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7-5乙中的哪一个: 3、人走近镜子时,人在镜中的像与原来相比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可能变小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得出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5、如图1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 A.光射到像上,所以会变亮 B.光反射到物上,物变亮,所以像也变亮 c.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比原来亮 D.有光照射,更便于观察,所以觉得像比原来亮 6、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 ) A 观察像的角度。 B 镜面的大小。 C 物体的大小。 D 物体与镜面的距离。 7、如图所示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的是() A.倒影比真实景物暗一些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实人物略小一些 8、白天在室内照镜子(窗户朝南开),为了能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面容,镜子的反射面应 A. 朝南 B. 朝北 C. 朝西 D. 朝东 9、(10·天津)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 (图2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A.2.1 m B.2.5m C.4.6m D.5m 10、小明站在平面镜前,能看到镜内他自己的全身像和周围景物的像,当他逐渐向后退时:( )。 A、他在平面镜中观察的视野变小,他的像也变小; B、他在平面镜中看到景物增多,视野范围变大,他的像也变大; C、他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大,像的大小保持不变; D、他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小,观察到的景物减少,他在镜中所成的像保持不变 11、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 B.10点20分C.10点40分 D.11点20分 12、图2是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物体AB的像是() A. 倒立等大的虚像 B. 正立等大的虚像 C. 倒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缩小的实像

初二物理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练习题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1) 、填空题: 1、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____________ 像,像和物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 ,它们的连线 跟镜面 ________________ ,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水池中水深3m ,池旁有一高8m 的树,池旁的人看到树在池水中的像,则像长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m ,如果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380000km ,则月亮在水池中的像到水 面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 3、 用笔尖接触平面镜,笔尖的像距笔尖约 5mm ,镜子的厚度约为 ____________ mm 。 4、 影子和平面镜成像不同的,影子是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由光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 5、 一束平行光射到某镜面后,如果反射光仍是平行的,则该镜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反 射光变为发散光束,则该镜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反射光变为会聚光束,则该镜子 6、在距离竖直放的平面镜前 1.5m 有一个1.65m 的人,这时像和人的之间距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 如果把镜子移到原来的位置时,那么镜子中的像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 m ,像长 是 _________________ m.。 7、 汽车的头灯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 镜做反射面,灯丝应放在 ___________________ 上。 8、 汽车的观后镜是 __________________ 镜,太阳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太阳灶烧水 时,水壶应放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 9、 利用平面镜不但可以成像,还可以改变 ___________ ,在潜水艇里的 ____________ 镜就是利 用这一原理。 二、选择题: 10、你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向平面镜走走时,则你的像( ) A 、变大,像与你的距离变小 C 、不变,像与你的距离变大 12、对于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镜来说, 当人离镜同样远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从平面镜观察到范围要比凸镜范围大 B 、 从平面镜观察到范围要比凸镜范围小 C 、 观察到范围相同 D 、 无法判断观察到的范围大小 13?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发生的现象是【 A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D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14、要使一只铅笔跟它在平面镜的像在一条直线上,这只铅笔跟平面镜的夹角应是 A 、1800 B 、600 C 、300 D 、900 三、作图题:(1)作像 (2 )完成光路 B 、变大,像与你的距离变大 D 、不变,像与你的距离不变 ) (1) (2)宀? J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2)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 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刻度尺一把、平板玻璃一块、木块支架两个、白纸。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木块支架、刻度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由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引入课题:教师在手中拿一块平面镜,背对着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并讲出某某、某某同学的一举一动。 师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请学生提出有关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并记录在黑板上: 生:1、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物体在镜前前后左右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像到镜的距离是否跟物到镜的距离 有关?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所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并提出猜想,并把学生的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二、新课教学

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

精心整理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 一、从教学中引出的问题及思考 题1 M2 题2 因此,我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和研究。 二、对两平面镜组合成像规律的研究

通过实验发现,当两镜面夹角θ在0°到180°间变化时,θ越大,像的个数越少。对此,我曾试图应用《平面几何》有关边角关系、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知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两直线垂直关系求垂足坐标等方法来研究本问题,结 0°≤θ≤ =R 1 的射线、……. M 1所成的像点,用偶数下标表示的像点S2、S4、S6、S8、……为通过平面镜M 2 所成 的像点)。 1、各像点的位置 由图可以看到,物点S和各像点S1、S2、S3、S4、……都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各像点的位置可以用极坐标的极径和极角确定,各像点的极角如下表(表中n

OS8 7 大整 置而 °时, (5).当θ=180°时,m=2,即成像为2个,实际看到的像是1个,相当于单块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6)当两镜面的夹角大于180°时, 内时则成两个像(否则只是单个平面 镜成像),因为此时从物点发出的光 线经其中一平面镜反射后不能再射到 另一平面镜上(如图8)。

图8 三、两平面镜组合成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得出上述规律之后,我为培优小组的学生讲解这个规律及推导过程,他们对这个规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课外练习上的同类问题。例如,学生在末掌握两平面镜组合成像的规律之前采用作图法讨论两镜面成30°角时的成像个数,有的成10个像,有的成11个像,有的成12个像(最后两个像不重合),到底应成多少个像呢?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当学生掌握这一成像规律后,就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此,学生的体会是:把作图法和计算法结合起来,解答这类问题便更加简单、准确。 (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实验练习 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中 (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 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 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 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 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4).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17).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18).实验结论是什么: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棋子不是光源,看不到棋子的像如何改进?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经典实验之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中考题 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 验中 (1) ?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 上 . 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 .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_;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重合。 (3) .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_ 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 .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 .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E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8)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 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 保持A 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E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 .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 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 成的虚像。 (11) .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_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 .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_ 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 .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 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4) .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 (选填“A”或“ B )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 .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 .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_。 (17) .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初二物理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练习题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1) 一、填空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像,像和物的大小,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2、水池中水深3m,池旁有一高8m的树,池旁的人看到树在池水中的像,则像长 为m,如果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则月亮在水池中的像到水 面的距离是m。 3、用笔尖接触平面镜,笔尖的像距笔尖约5mm,镜子的厚度约为mm。 4、影子和平面镜成像不同的,影子是光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由光 的形成的。 5、一束平行光射到某镜面后,如果反射光仍是平行的,则该镜子是,如果反射光变为发散光束,则该镜子是,如果反射光变为会聚光束,则该镜子 是。 6、在距离竖直放的平面镜前 1.5m有一个 1.65m的人,这时像和人的之间距离是m,如果把镜子移到原来的位置时,那么镜子中的像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是m,像长是m.。 7、汽车的头灯中用镜做反射面,灯丝应放在上。 8、汽车的观后镜是镜,太阳灶是镜,太阳灶烧水时,水壶应放在上。 9、利用平面镜不但可以成像,还可以改变,在潜水艇里的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二、选择题: 10、你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向平面镜走走时,则你的像() A、变大,像与你的距离变小 B、变大,像与你的距离变大 C、不变,像与你的距离变大 D、不变,像与你的距离不变 12、对于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镜来说, 当人离镜同样远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平面镜观察到范围要比凸镜范围大 B、从平面镜观察到范围要比凸镜范围小 C、观察到范围相同 D、无法判断观察到的范围大小 13.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发生的现象是【】 A.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D.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14、要使一只铅笔跟它在平面镜的像在一条直线上,这只铅笔跟平面镜的夹角应是() A、1800 B、600 C、300 D、900 三、作图题:(1)作像(2)完成光路 (1)(2)

平面镜成像___知识点、经典例题、习题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了解并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特点;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内容 一、知识点梳理复习 1、光的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光滑表面、反光、刺眼) 、漫反射(粗糙表面、各个方向) 注: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光反射时,光路可逆,如下图。 2、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 物、像的大小关系 实验器材:两支大小形状相同的的蜡烛、一块玻璃板、玻璃板支架、一个光屏、一把直尺、一张纸和火柴. 实验步骤:参照如图2-3-1所示的步骤完成实验: (1)将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前面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后面的蜡烛的像; (2)将另一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看上去这支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此时后面的蜡烛就代替等同于前面蜡烛的像,此时对比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3)用直尺量出此时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

(4)改变燃着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做两次,分别观察蜡烛与像的大小关系,量出蜡烛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记录下来; (5)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6)将玻璃板稍微倾斜一下,不再与桌面垂直,看一看像的变化,还能重合吗? (7)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镑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一句话概括: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距离相等、大小相等),成虚像. 实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玻璃既能反光又能透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准确的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及测定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 (2)实验时选用的玻璃板要薄些,如果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玻璃的两个表面都会发生反射,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不利于实验. (3)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让没有点燃的蜡烛与像重合,这只蜡烛的位置也就是像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4)无论怎样移动物像都无法重合 实验中使玻璃板与白纸垂直,否则,会出现玻璃板后的蜡烛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的现象(玻璃板倾斜时,像成在玻璃板的斜上方).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 (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5)、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5、虚像和实像 虚像: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在光学中涉及到的像可分成实像和虚像。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被人眼观察到,即都有光线射入人眼。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照像机成像、幻灯机成像均是实像;而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均是虚像。实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而成, 而虚像则是由发散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 3、用垂直等距和光路图找物体的像。光路图的画法。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以上可以缩句为:“物像等大、连线垂直、等距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所以s’叫做s的虚像。如果把光屏放在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成在屏上 解释: 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反射。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虚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无论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始终不变,与物体的大小总一样。但由于人在观察物体时都有“近大远小” 的感觉,当人走向平面镜时,视觉确实觉得像在“变大”,这是由于人眼观察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仅与物体的真实大小关于,而且还与“视角”密切相关。从人眼向被观察物体的两端各引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夹角即为“视角”,如果视角大,人就会认为物体大,视角小,人就会认为物体小。当人向平面镜走近时,像与人的距离小了,人观察物体的视角也就增大了,因此所看到的像也就感觉变大了,但实际上像与人的大小始终是相等的,这就是人眼看物体“近大远小”的原因。这正如您看到前方远处向您走来一个人一样,一开始看到是一个小黑影,慢慢变得越来越大,走到您面前时更大,其实那一个小黑影和走到您面前的人是一样大的,只是因为视觉的关系,平面镜成像的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因此人逐渐靠近镜面。像也一定逐渐靠近镜面,人的感觉是“近大远小”,这是一种视觉效果。

平面镜成像 (2)

教案设计 4.3平面镜成像 [设计理念] 平面镜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物品,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键是提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必须对大量的平面镜成像的事实进行研究。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奇景“船行山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完成:通过实例、观看视频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围绕实验目的选择合适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交流试验中的得失优缺点、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探究学习铺平道路。 探究学习实验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验方法、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增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学情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的探究。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 (2)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平面镜成像练习题 (含答案)

平面镜成像 1.下列因素中能影响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的是()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B.物体的大小 C.像到平面镜距离D.镜面的大小 2.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应相距5m远.如图8-1所示,若视力表距平面镜3m,人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A.1m B.2m C.3m D.4m 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变小 B.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C.物体靠近平面镜,像的位置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D.物体靠近平面镜,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4.“猴子捞月”中,猴子捞不到月亮,这是因为水中的“月亮”是() A.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实像 B.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虚像 C.光的反射而成的实像 D.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5.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的示数的像如图8-2所示,这时的时刻应是() A.21∶10 B.10∶21 C.10∶51 D.12∶01 6.图8-3中关于平面镜前AB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7.墙面上贴着一块穿衣镜,水平地面上一个人以速度v匀速直线朝平面镜走去,相对于人,像的速度是() A.v B.2 v C.v /2 D.0 8.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用照相机拍摄

B.要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已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高度应不小于人的高度 C.像到镜面的距离跟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D.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不一定垂直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角是00,反射角也是00 B.入射角增加150,反射角也增加150 C.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D.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反射角为900 10.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在平面镜正前方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内成像 B.很大的物体不能在很小的平面镜内成像 C.物体静止不动,若把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向下平移时,镜中像也向下平移 D.物体在平面镜内总成等大的虚像 11.如图8-4所示,眼睛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_______而得到的像,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_______而得到的.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2.小汽车的挡风玻璃做成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车窗的_____(填“上方”、“下方”),不致影响司机观察路况;而大型货车的挡风玻璃不 太倾斜,这时车内物体所成的像尽管在司机的_______,但由于________________,人观察路面是俯视的,并不影响司机观察路况. 13.多媒体教室里的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穿衣镜是用平滑的玻璃做的,光在它的表面发生的反射是______,它所成的像是______像;物体通过小孔成像成的是______像,前者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后者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14.将一墨水瓶放在镜前6cm处,墨水瓶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为_____cm,像与墨水瓶间距离为________cm.若使墨水瓶向镜面靠近,墨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若使墨水瓶远离镜面,则墨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15.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5m处,他在镜中像到镜面的是_______m,当他向镜前进0.5m,则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___m. 16.简易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在它的镜筒内有两块互相______放置的平面镜.17.下文是摘自某刊物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污染,来自舰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

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开原五中 左桂华

《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开原五中左桂华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能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四、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

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五、设计思想 (一)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二)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法 (一)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二)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三)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四)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多媒体展示)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多媒体展示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

平面镜成像(作业2)

平面镜成像(作业2) 一、选择题 1.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之间有何关系?为了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普遍结论,我们必须进行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具体做法应是() A.控制物距不变,多次改变像的大小,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物的大小 B.控制物距不变,多次改变物的大小,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像的大小 C. 控制物的大小不变,多次改变物距,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像的大小 D.控制物的大小不变,多次改变物距,并测量每次对应的像距 2.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之间的关系,董老师首先将一支5cm高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6cm的位置,测量此时像的高度。然后,保持物距5cm不变,改变蜡烛高度再次实验。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关于这些实验数据,关于这些数据,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这些实验数据可以证明,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等于物体的高度 B.这些实验数据只能证明,当物距等于6cm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等于物体的高度 C.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当物距变成20cm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是否还等于物体的高度

D.每次实验都应该同时改变物距和物高 3.为了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阳进行了如下操作:①选用一支 高度为5cm 的蜡烛A,放置在距离平面镜10cm处;②选用外的蜡 烛B,尝试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果完全重合,则记录蜡烛B的高 度作为A的像的高度;③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每次都 按照②中所述的方式,测量A的像的高度,将测量结果记录到实验 数据记录表格中。小阳所探究的问题是() A.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B.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物体高度的关系 C.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距的关系 D.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的关系 4.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距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也将靠近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D.使用光屏是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5.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0.5m处,她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A.不变,1m B.不变,2m C.变小,1m D.变小,2m

平面镜成像中难度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XXX年级xx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题号 一、作图 题 二、实验, 探究题 三、综合 题 四、简答 题 五、填空 题 总分得分 一、作图题 (每空?分,共?分) 1、AB、CD是同一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作出光源S。 (1) (2) 2、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3、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评卷人得分

4、小明想通过竖直井道把太阳光引到地铁车站的M点,请你帮他解决这一问题。你需要什么器材?请在图2-2-11中画出光路图。 5、如图9示,何祥通过一平面镜看到了桌子下面的小球。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末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插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面镜. 6、有一束光射向如图所示的平面镜组,又从原路返回,请你画出射向的和射向 的这样的两束光。甲画从开始返回的光,乙画从开始返回的光,其中射向的 光与的夹角是,其中射向的光与的夹角 是。 7、如图,AB、CD是某一点光源S发出的二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反射光线,标出点光源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8、如图,A'为处在B点处的人眼通过平面镜MN所看到的A点的像.请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其光路图.

9、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10、一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与地面相平,在池的中心正上方B处悬挂着一盏灯,一人站在岸边,设A处为人眼,作出灯发出的光经过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 11、如图所示,试画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12、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甲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13、画出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图中P点的光路图 14、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