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镜成像(作业2)

平面镜成像(作业2)

平面镜成像(作业2)
平面镜成像(作业2)

平面镜成像(作业2)

一、选择题

1.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之间有何关系?为了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普遍结论,我们必须进行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具体做法应是()

A.控制物距不变,多次改变像的大小,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物的大小

B.控制物距不变,多次改变物的大小,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像的大小

C. 控制物的大小不变,多次改变物距,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像的大小

D.控制物的大小不变,多次改变物距,并测量每次对应的像距

2.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之间的关系,董老师首先将一支5cm高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6cm的位置,测量此时像的高度。然后,保持物距5cm不变,改变蜡烛高度再次实验。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关于这些实验数据,关于这些数据,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这些实验数据可以证明,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等于物体的高度

B.这些实验数据只能证明,当物距等于6cm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等于物体的高度

C.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当物距变成20cm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是否还等于物体的高度

D.每次实验都应该同时改变物距和物高

3.为了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阳进行了如下操作:①选用一支

高度为5cm 的蜡烛A,放置在距离平面镜10cm处;②选用外的蜡

烛B,尝试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果完全重合,则记录蜡烛B的高

度作为A的像的高度;③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每次都

按照②中所述的方式,测量A的像的高度,将测量结果记录到实验

数据记录表格中。小阳所探究的问题是()

A.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B.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物体高度的关系

C.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距的关系

D.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的关系

4.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距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也将靠近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D.使用光屏是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5.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0.5m处,她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A.不变,1m B.不变,2m

C.变小,1m D.变小,2m

二、实验解答题

6.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用此实验可以研究:

①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②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实验时小红在玻璃板的______侧观察(选填“左”或“右”);(3)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

(4)实验时,发现蜡烛B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5)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图析两平面镜成像个数的规律

图析两平面镜成像个数的规律 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一个物体放在一块平面镜中只能成一个像,当两平面镜构成夹角不同时,能成几个像呢?关于角镜成像个数计算的公式问题,有的杂志中的论文这样表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公式把物体成像的数目表示出来”。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及作光路图进行简易推理、归纳总结出两平面镜放置夹角不同时成像个数的规律,供大家参考。 例1:把点光源放在夹角为90°的两块平面镜之间, 如图1所示,能成几个像? 例析:本题作图法,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像的对称性两种方法并作,可达到直观、简易性。依题意作图,点光源S放在垂直放置的两平面镜前,据光的反射定律或平面镜成像规律,由于点光源S在两平面镜M1、M2中成像,见图2中S1、S3两点。此外,由于一些光线分别射到M1、M2镜面,反射后又分别射到M2、M1两个镜面上,被M1、M2两个镜面二次反射的光线是发散的(见①线、②线),但它们反向延长相交到一点S2, 如图2所示,这个点也是点光源的像,可见互成90°的两平面镜可成三个像,其中角顶的一个像S2是两块平面镜所成的重合像。也可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对镜面相互对称,把像与物连接起:S→S1→S2→S3→S作图2中虚线所示;S1是S在M1的像,S3是S在M2中的像,S2是S分别在M1、M2所成的重合像。从图中很明显看出物与像组成了一个正方形,物在角的平分线上。 例2:在例1中,当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改为60°时,点光源可成几个像? 例析1: 1.像的位置

如图3所示,点光源S在平面镜OM1和OM2之间,以两镜交点O为圆心,以OS为半径作圆。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对镜面对称:像S1,S5分别跟平面镜OM2,OM1与点光源S对称,S2与S3跟平面镜OM1对称,S3与S4跟OM2对称。因为S3到O点的距离与O到S的距离相等,所以S1,S2,S3,S4,S5也分布在以O点为圆心,以SO为半径的此圆周上。连接圆的内接线,把图中的像与物组成一个正方六边。而且除镜面内是光源外,其余每等分角内均有一个像。 2.像的个数 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作得点光源S在平面镜OM1、OM2的两个夹角之间可成5个像:即S1是S在OM2中的像,S5是S在OM1中的像,S4是S1在OM1的像,S2是S5在OM2中的像,其中角顶的一个像S3,是S分别在OM1,OM2两镜中所成的重合像,而S3重合像不能再在OM1,OM2中成像。 例3按例2,当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改为30°时,点光源可成几个像? 例析:按例2方法作图1~4,从图可知,该点光源可成11个像。其中角顶的一个像S6是M1、M2两块平面镜所成的重合像。物与像可组成一个正十二边形,除物点外,其余像点均分面在等分角内。 从上述三例可看出,物与像之间组成了一幅对称图形,有直接相邻的对称,也有间接相邻的对称和轴对称,为此我们可总结出这样一个成像规律。若用n表示成像个数,α表示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则有:n=■-1(0°≤α≤180°情况下成立) 上式是从三个特殊事例中总结出来的,而且360°均能被a整除得到偶数,其重合像为1个。因此它只能适用于360°被整除的一系列夹角。 上述还包括以下二个特例: 1.当a=180°时,即是两块平面镜M1、M2拼合成一个平面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

1 / 8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4、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2、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体会替代的研究方法。 3、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准备】 2 / 8 教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学生: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直角三角板、蜡烛、火柴、大头针、方格纸、白纸、凸面镜、凹面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欣赏刘全利、刘全和表演的《照镜子》片断。 教师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我们俩能不能表演这个小品?”生回答:“不能,你们俩长得不一样。” 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要表演好这个小品,除了两人要长得一样外,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其它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 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 投影: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会“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2)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 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刻度尺一把、平板玻璃一块、木块支架两个、白纸。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木块支架、刻度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由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引入课题:教师在手中拿一块平面镜,背对着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并讲出某某、某某同学的一举一动。 师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请学生提出有关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并记录在黑板上: 生:1、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物体在镜前前后左右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像到镜的距离是否跟物到镜的距离 有关?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所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并提出猜想,并把学生的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二、新课教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4、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2、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体会替代的研究方法。 3、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学生: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直角三角板、蜡烛、火柴、大头针、方格纸、白纸、凸面镜、凹面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欣赏刘全利、刘全和表演的《照镜子》片断。 教师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我们俩能不能表演这个小品?” 生回答:“不能,你们俩长得不一样。” 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要表演好这个小品,除了两人要长得一样外,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其它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 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 投影: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会“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1、在活动中感悟虚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平面镜来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并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尝试。很多学生用手直接找平面镜中的像,还有的想用白纸

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

精心整理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 一、从教学中引出的问题及思考 题1 M2 题2 因此,我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和研究。 二、对两平面镜组合成像规律的研究

通过实验发现,当两镜面夹角θ在0°到180°间变化时,θ越大,像的个数越少。对此,我曾试图应用《平面几何》有关边角关系、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知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两直线垂直关系求垂足坐标等方法来研究本问题,结 0°≤θ≤ =R 1 的射线、……. M 1所成的像点,用偶数下标表示的像点S2、S4、S6、S8、……为通过平面镜M 2 所成 的像点)。 1、各像点的位置 由图可以看到,物点S和各像点S1、S2、S3、S4、……都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各像点的位置可以用极坐标的极径和极角确定,各像点的极角如下表(表中n

OS8 7 大整 置而 °时, (5).当θ=180°时,m=2,即成像为2个,实际看到的像是1个,相当于单块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6)当两镜面的夹角大于180°时, 内时则成两个像(否则只是单个平面 镜成像),因为此时从物点发出的光 线经其中一平面镜反射后不能再射到 另一平面镜上(如图8)。

图8 三、两平面镜组合成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得出上述规律之后,我为培优小组的学生讲解这个规律及推导过程,他们对这个规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课外练习上的同类问题。例如,学生在末掌握两平面镜组合成像的规律之前采用作图法讨论两镜面成30°角时的成像个数,有的成10个像,有的成11个像,有的成12个像(最后两个像不重合),到底应成多少个像呢?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当学生掌握这一成像规律后,就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此,学生的体会是:把作图法和计算法结合起来,解答这类问题便更加简单、准确。 (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实验练习 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中 (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 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 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 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 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4).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17).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18).实验结论是什么: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棋子不是光源,看不到棋子的像如何改进?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 (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平面镜成像(二) 课题:平面镜成像 单位:杜关中学 姓名:苏建平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CAI 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

经典实验之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中考题 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 验中 (1) ?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 上 . 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 .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_;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重合。 (3) .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_ 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 .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 .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E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8)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 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 保持A 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E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 .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 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 成的虚像。 (11) .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_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 .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_ 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 .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 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4) .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 (选填“A”或“ B )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 .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 .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_。 (17) .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优质课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于正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

平面镜成像 (2)

教案设计 4.3平面镜成像 [设计理念] 平面镜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物品,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键是提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必须对大量的平面镜成像的事实进行研究。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奇景“船行山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完成:通过实例、观看视频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围绕实验目的选择合适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交流试验中的得失优缺点、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探究学习铺平道路。 探究学习实验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验方法、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增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学情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的探究。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 (2)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平面镜成像练习题 (含答案)

平面镜成像 1.下列因素中能影响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的是()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B.物体的大小 C.像到平面镜距离D.镜面的大小 2.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应相距5m远.如图8-1所示,若视力表距平面镜3m,人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A.1m B.2m C.3m D.4m 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变小 B.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C.物体靠近平面镜,像的位置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D.物体靠近平面镜,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4.“猴子捞月”中,猴子捞不到月亮,这是因为水中的“月亮”是() A.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实像 B.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虚像 C.光的反射而成的实像 D.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5.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的示数的像如图8-2所示,这时的时刻应是() A.21∶10 B.10∶21 C.10∶51 D.12∶01 6.图8-3中关于平面镜前AB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7.墙面上贴着一块穿衣镜,水平地面上一个人以速度v匀速直线朝平面镜走去,相对于人,像的速度是() A.v B.2 v C.v /2 D.0 8.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用照相机拍摄

B.要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已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高度应不小于人的高度 C.像到镜面的距离跟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D.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不一定垂直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角是00,反射角也是00 B.入射角增加150,反射角也增加150 C.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D.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反射角为900 10.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在平面镜正前方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内成像 B.很大的物体不能在很小的平面镜内成像 C.物体静止不动,若把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向下平移时,镜中像也向下平移 D.物体在平面镜内总成等大的虚像 11.如图8-4所示,眼睛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_______而得到的像,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_______而得到的.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2.小汽车的挡风玻璃做成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车窗的_____(填“上方”、“下方”),不致影响司机观察路况;而大型货车的挡风玻璃不 太倾斜,这时车内物体所成的像尽管在司机的_______,但由于________________,人观察路面是俯视的,并不影响司机观察路况. 13.多媒体教室里的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穿衣镜是用平滑的玻璃做的,光在它的表面发生的反射是______,它所成的像是______像;物体通过小孔成像成的是______像,前者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后者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14.将一墨水瓶放在镜前6cm处,墨水瓶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为_____cm,像与墨水瓶间距离为________cm.若使墨水瓶向镜面靠近,墨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若使墨水瓶远离镜面,则墨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15.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5m处,他在镜中像到镜面的是_______m,当他向镜前进0.5m,则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___m. 16.简易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在它的镜筒内有两块互相______放置的平面镜.17.下文是摘自某刊物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污染,来自舰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

物理教学故事之平面镜成像

物理教学故事之《平面镜成像》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平面镜成像》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来得出规律的探究课,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校几乎没有做过分组实验,紧张于担心自己把握不好实验课的课堂,更何况这次实验中寻找和确定虚像的位置是一大难点,所以在学校试讲的时候运用了“统”“放”结合的方式,我将如何确定虚像的位置这一环节以边引导边演示的方式进行了下来,而接下来的测量物距与像距等其他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中的难点让我帮助学生解决了,于是这节课就顺利地进行完了。 课后,自己虽为在本班第一次上分组实验课基本能顺利完成而有些出乎意料的高兴,可细想想,在遇到难点时未让学生思考讨论,就直接帮助学生解决了,却是这堂课的一大败笔。自己所谓的“统”的方式,其实是硬塞给学生的,如果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能自己解决该多好。而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这堂课的完整性,规范一堂课的秩序,以及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可以全放手的却没敢放。

在讲这节课时,想着他们的基础要好些,基于对他们的信任,整堂课我完全放手了。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了实验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怎样确定像的位置?……”看着学生时而认真思考,时而激烈讨论,时而会发出恍然大悟后的感叹,我也感到很欣慰。讨论后有学生在回答实验器材中要有一张白纸时,有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用一张有刻度的纸会更方便,不用刻度尺测量了。”之后我提示了可以用方格纸。在动手实验中,有些学生干脆直接把一把刻度尺放到玻璃板下面,蜡烛放在刻度尺上来回移动。在惊于学生的聪明的同时,我觉得自己课前的种种担心是多么的幼稚。 想起斯宾塞的一句教育名言:“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从这节课里我意识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并鼓励他们多去思考,多动手去做,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究者和研究者,自己要做到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不再去“硬塞知识”。

平面镜成像(作业2)

平面镜成像(作业2) 一、选择题 1.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之间有何关系?为了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普遍结论,我们必须进行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具体做法应是() A.控制物距不变,多次改变像的大小,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物的大小 B.控制物距不变,多次改变物的大小,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像的大小 C. 控制物的大小不变,多次改变物距,并分别测量每次对应的像的大小 D.控制物的大小不变,多次改变物距,并测量每次对应的像距 2.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之间的关系,董老师首先将一支5cm高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6cm的位置,测量此时像的高度。然后,保持物距5cm不变,改变蜡烛高度再次实验。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关于这些实验数据,关于这些数据,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这些实验数据可以证明,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等于物体的高度 B.这些实验数据只能证明,当物距等于6cm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等于物体的高度 C.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当物距变成20cm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是否还等于物体的高度

D.每次实验都应该同时改变物距和物高 3.为了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阳进行了如下操作:①选用一支 高度为5cm 的蜡烛A,放置在距离平面镜10cm处;②选用外的蜡 烛B,尝试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果完全重合,则记录蜡烛B的高 度作为A的像的高度;③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每次都 按照②中所述的方式,测量A的像的高度,将测量结果记录到实验 数据记录表格中。小阳所探究的问题是() A.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B.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物体高度的关系 C.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距的关系 D.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的关系 4.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距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也将靠近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D.使用光屏是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5.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0.5m处,她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A.不变,1m B.不变,2m C.变小,1m D.变小,2m

平面镜成像中难度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XXX年级xx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题号 一、作图 题 二、实验, 探究题 三、综合 题 四、简答 题 五、填空 题 总分得分 一、作图题 (每空?分,共?分) 1、AB、CD是同一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作出光源S。 (1) (2) 2、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3、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评卷人得分

4、小明想通过竖直井道把太阳光引到地铁车站的M点,请你帮他解决这一问题。你需要什么器材?请在图2-2-11中画出光路图。 5、如图9示,何祥通过一平面镜看到了桌子下面的小球。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末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插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面镜. 6、有一束光射向如图所示的平面镜组,又从原路返回,请你画出射向的和射向 的这样的两束光。甲画从开始返回的光,乙画从开始返回的光,其中射向的 光与的夹角是,其中射向的光与的夹角 是。 7、如图,AB、CD是某一点光源S发出的二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反射光线,标出点光源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8、如图,A'为处在B点处的人眼通过平面镜MN所看到的A点的像.请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其光路图.

9、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10、一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与地面相平,在池的中心正上方B处悬挂着一盏灯,一人站在岸边,设A处为人眼,作出灯发出的光经过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 11、如图所示,试画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12、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甲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13、画出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图中P点的光路图 14、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大连五十中学李桂艳 按照实验小组,分发探究实验器材,每组:方形平面镜1块、镀膜塑料板1块、小支架1对、等大蜡烛1对、火柴1盒、三角板一只、塑料直尺1只、记录纸1张。 (一)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小实验“浇不灭的蜡烛”(请两名同学上前完成,教师提前把蜡烛固定好,一生点燃两支蜡烛,另一生当众用水浇后面的蜡烛) 师:(燃着的蜡烛正对全班)同学们请观察,刚才这位同学把后面的蜡烛浇灭了吗? 生:(众说不一,部分同学肯定“浇灭了”) 师:真的浇灭了吗?可我们看到它还在燃烧着啊,这究竟是何道理?学习本节“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后,你就明白了。 展示幻灯片2 (以山水图片为背景的上下对称的“平面镜成像”,使学生受到情景熏陶,加深“镜像对称意识”。 生:面露欣喜之色 (二)结合生活体验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前体验一下“照镜子”,当你走进平面镜时,镜子中的像向哪里移动?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生:像的移动方向学生都能答对,但是像的大小是否变化,答错的学生较多,因为这是一道“生活前摄抑制问题”,) 师:究竟像的大小是否变化呢?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三)探究的大致程序 ⑴(探究第一步发现问题) 师:根据刚才的体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想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这个问题更有价值”。你心中的疑惑就是我们要找的问题。 生:我举右手的时候,我的像举哪只手?镜子后面真的有我的像吗?像和我一样大吗?…… 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积极的同学) ⑵(探究第二步猜想与假设) 师:针对我们刚才的问题,哪位同学来猜一猜问题的答案呢?提示:回答的形式是“……可能…….” 生:镜子中的像可能比我小;我和像到镜子的距离可能相等;…… 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猜想,并及时表扬) ⑶(探究第三步设计实验、兼阶段性交流评估) 师:下面,让我们设计实验验证以上猜想吧。各组同学都看到分发给你们器材了吗?

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

《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b.观察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两距离大小关系如何? c.观察像在平面镜中的位置与物的位置,二者连线与镜面有何关系? d.远离或者靠近平面镜,你觉得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猜想:(1)成的像是像(选填“实”或“虚”);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或“放大”或“缩小”或“像近大远小”); (3)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4)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若有其他猜想补充在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学生自行讨论设计方案,教师指导) 【观察体验】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镜子或玻璃,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 设计埋伏: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学生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 (学生根据体验完成以下设计)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验证猜想: (1)像的虚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确定与记录物、镜、像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

两块平面镜成像知多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214848894.html, 两块平面镜成像知多少 作者:王红根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第24期 在光学竞赛题中,经常涉及到两块平面镜成一定角度放置时的成像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 由特殊到一般来进行探究。 题1 两平面镜平行地竖直放置,中间放一物体S,求物体经两平面镜成像的个数并作出在两平面镜间看见的最近的四个像的位置。 解析由于从S上发出的光可以在平面镜间多次反射,故有一次反射成像、二次反射成 像,直至n次反射成像。如图1所示,图中S1S2分别是S经镜A和镜B一次反射形成的像,S′1S′2分别是S经镜A和镜B二次反射形成的像,也就是分别以S1和S2为物点经镜B和镜 A反射后形成的像,以此类推,还有三次、四次……因此,在两平行的平面镜间的物体S经镜反射可成无数个像。作图如图1所示。 题2 两块平面镜M和N相互垂直放置,一物点S位于两镜之间。求S经平面镜能成多少个像?作出光路图。 解析如右图,S发出的光射到镜M上,一次反射成像S1,然后再经平面镜N二次反射成像 S3;由于此时S3位于二块平面镜的后面,无法再成像了;同理,S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N上一次反射成像S2,然后再经平面镜N二次反射成像S4, 由于此时S4位于二块平面镜的后面,无法再成像;且根据对称性,S3与S4重合.故一共只能成3个像。 题3 两块平面镜成α角放置(α能被180°整除) 一物点S位于两镜之间。求S经平面镜能成多少个像 解析要使物体经第一个平面镜成的像能通过第二个平面镜断续成像,第一个像必须在第2 个平面镜的前面,且第二个平面镜必须处在第一个平面镜成的像的可见区域中,使物射向第一个镜的光线的反射光线能射向第二个平面镜并再次反射成像。 设两块平面镜成α角,设∠SON=θ, ∠SOM=β, 则α=β+θ,不妨先考虑S在镜N中成像后再成像的情况。S在镜N中的像为S′,由于S′在平面镜OM前,且OM在的S′可见区域,所以能经平面镜OM成像S″。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 ∠S″ON=∠S″OS′-∠S′ON=2∠S′OM-θ=2(α+θ) - θ=2α+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