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寻曲径访幽兰古韵今声诗词七首

独寻曲径访幽兰古韵今声诗词七首

独寻曲径访幽兰古韵今声诗词七首

独寻曲径访幽兰——古韵今声诗词七首

博雅书院诗如泉涌2017-10-15 独寻曲径访幽兰——古韵今声诗词七首文/袁春丽一观古松有感终古都如转瞬间悠思千载是何年古松不问人寰事饱看风云天地间二题图一树

花语一树芳月下清风捻玉香夜静谁知花似雨半随风去半入窗三题图水照石

桥影自怜幽幽似梦到江南苏堤春晓风拂柳断桥残雪雪映天夜雾泊舟归梦处朝霞起橹向天边平沙落雁秋声远凤凰台前望龙潭四寄情临风起舞上西楼逸兴来

时晚更忧岂惧登临空望远还忧客路只添愁重山晓雾轻如梦碧水微澜淡似秋驾取蓬舟天际去随风一夜到瀛洲五清平乐· 思登高远眺一水如练绕簌簌秋风烟缈缈雀鸟枫林晚照春秋几度云消如驹过隙眉梢正叹山高水远又思雨里芍药六如梦令· 秋思塞下秋凉霜降夜雨更添惆怅雁远已无声只有水长山障遥望遥望且饮一樽清酿

七忆江南夕阳外黯黯正愁余不倚竹篱望远帆独寻曲径访幽兰夜雨话缠绵(配图系作者提供,致谢)【作者简介】袁春丽,系博雅书院·作家作品群群友,1972年生

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峪耳崖镇,1991年毕业于承德师范学校,1999年自学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博雅书院诗如泉涌》是诗人的田园,诗歌的星空。每周日出版。诚挚欢迎热爱诗歌创作的朋友不吝赐稿。欢迎转载本刊诗友佳作,本刊原创允许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博雅书院诗如泉涌》公号。

关于古诗词励志座右铭

关于古诗词励志座右铭 人生,要的就是惊涛骇浪,这波涛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伟大的,最后汇成闪着金光的海洋。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关于古诗词励志座右铭,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关于古诗词励志座右铭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5、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2、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4、位卑未敢忘忧国。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7、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1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1、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2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2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9、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30、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3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古诗励志名言名句大全 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关于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与价值取向探析

关于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与价值取向探析 论文摘要:生活在用诗的时代,他的“思无邪”是从春秋实用角度对《诗三百》教化价值所作出的评价,是对诗的价值判断。其“诗言志”之“志”是指用诗人着志,是理性的、功利的,但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来说,这个“志”又是限定杂“思无邪”观念之下的。 论文关键词:“思无邪”;“诗言志”;周礼;孔子;价值取向 多次表述过与《诗》相关的言论,如管子“《诗》者,所以记物也”说,赵孟“《诗》以言志”说,卢蒲癸“赋诗断章”说,的“诗以道志”说等,但大多数并非有意识的专门论述。孔子是对《诗》进行有意识批评的第一人。明人赵士哲谓:“诗莫盛于《三百篇》,谈《诗》者莫精于孔孟。” 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人们过去对孔子诗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论语》一书。但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文献的陆续面世,证明了一些传世文献的真实可靠并丰富了传世文献。“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我们重新认识孔子诗学提供了契机。

一、“思无邪”——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 孔子“思无邪”一语是对《诗》的总评论,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自孔子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命题后,前人对其本旨作了多方探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认为“思无邪”就是《诗》三百的内容都是“思想纯正”的。以东汉包咸“无邪,归于正”说为代表,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思想纯正”说。但考之以《诗》三百的具体诗篇,这一观点是不符合孔子本意的。 《诗经》作为一部反映周代五百多年生活的作品,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驳杂的。正如袁枚先生所说,“三百篇中,贞淫正变,无所不包”(《随园诗话》卷十四)。其中有《十月之交》、《巷伯》、《节南山》一类言辞激烈、疾恶如仇的篇什,也有《新台》、《墙有茨》、《相鼠》、《株林》之类的怒骂嘲讽之作,更有大量的发乎情,不止乎礼义的男欢女爱、幽会私奔的爱情吟唱。这些“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鲁迅《汉史纲要》)与礼义教化是相悖的。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的孔子眼里应当是“有邪”的。同时,孔子本人也曾明确地提出“郑声淫”、“放郑声”(《卫灵公》)的口号,怎么会称赞《诗》三百“思想纯正”呢?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3、文章表达了解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问:扬州过去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淮左名都,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今(实,衰) 春风十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

七、近体诗八首1

近体诗六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 3、学习诗人的精巧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设想: 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具体来说,在初读阶段以记诵为主,到基本成诵后,诵读就成为一种鉴赏的手段了,能鉴赏也就巩固了记诵。因此,正确地处理诵读和鉴赏的关系,是近体诗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课时分配和教学要求 教读《山居秋暝》和《登高》,拟用一个半课时,要求能比较深入地理解诗中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诵;为此,教师可以简要地介绍写作背景,并根据“鉴赏要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石头城》也是教读课文,教法见下。自读课文五篇也用一个半课时,要求能把握诗的主旨,能顺畅地背诵。教师无须介绍背景(注释中已交代),可以就“鉴赏要点”点拨几句,不用分析讨论。 二、关于课前预习 读近体诗要养成一个习惯,读过指使作,看过注释后立即把它背下来,不要等到上课甚至学完后才去背诵。因此布置预习要具体,例如读哪几篇,篇中哪些句子是对偶句,韵脚是哪些字等等,都要明确地指出来。 三、据诗的内容和额写法上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鉴赏方式 《山居秋暝》和《登高》可以将诵读指导和分析鉴赏交错进行,读读讲讲,逐步深入诗的意境;必要时应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不要说得琐细,只宜点到为止。 《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鉴赏,比较诗的布局和章法。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也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鉴赏,比较诗的风格。 《蜀相》可以用诵读指导替代分析,这重诵读应是有感情的诵读。 《锦瑟》这首诗学生可能很感兴趣,但只宜作意境分析,切忌跟具体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必要时可在课外文学小组里介绍一两种不同的解释(见有关资料),并参读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诗经》(开现实主义传统之先河)--楚辞(开浪漫主义传统之先河)--汉乐府—魏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南北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晋陶渊明(田园诗之典范)--唐诗(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律诗通常为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字皆对;宽对,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半对半不对。)偶句压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有每首八句以上的,称

孔子的教学名言

孔子的教学名言 关于孔子的教学名言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词七首原文译文

一、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意象】 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用“伤离别”三个字可以概括柳永这首《雨霖铃》词的主调。全词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

古诗经典的座右铭

古诗经典的座右铭 古诗座右铭经典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清·曹雪芹·红楼梦)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8)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吴伟业·圆圆曲)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 12)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1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1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18)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0)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古诗座右铭推荐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2)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庄子?山木》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0)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唐·白居易·琵琶行) 1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答案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答 案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①的

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

古诗座右铭

古诗座右铭 古诗座右铭一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2)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 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5)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7)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1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1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清·曹雪芹·红楼梦) 古诗座右铭二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9)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10)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寄人)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 1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pdf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读《论语》的感悟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一万余字,但书中包含了政治、教育、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和智慧,《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和智慧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对当下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下面分享一下《论语》中有关学习方面的思 想智慧以及个人对此的感悟和体验。 一、什么是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 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是一位智慧之人,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论语》开篇便向我们提出了孔 子的学习之道,我个人认为孔子关于学习在此至少向我们阐明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学习是学和习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二,学习不能无友,即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 探讨,这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孔子所谈到的学习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重视和倡导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其实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我们强调在学习中要交流互动,要勇于发表自 己的看法和观点,容忍他人不同的不同观点,其实就是对孔子“学习不能无友”观点的继承 与发展。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之道,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视而不见,在历经许多波折、挫折之后才重新审视它,发现其价值。 二、学习的内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 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文:文化知识,历史文献。行:行 为规范,道德修养,社会实践。忠:忠诚,尽心竭力。信:讲究信用,言行一致。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 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 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 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孔子“文、行、忠、信”这四个字的教育内容,在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它 不仅是个人学习修身的重要内容,也常常被用作校训、厂训等起着敦促、规范作用。 三、学习的目的和宗旨

《词七首》学案

9 、《词七首》学案 《虞美人》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1.感受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诵读。 2.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重点:感受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 1.自译本词,注意加点字的理解。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译文: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 2.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3. “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4.分析“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体会其中的感情。 (1)“问君”“君”为谁? (2)自问问何事? (3)愁从何来? 《雨霖铃》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什么? 2.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写景还是写情? 3.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 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句,那它好在哪?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 1.齐读词的上阕,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 2.上片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完整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共99+1首)(20210205224632)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7、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8、江畔独步寻花5 (唐)杜甫黄 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9、江畔独步寻花6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1、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14、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5、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6、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9、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20、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 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

古诗文中的座右铭汇总

古诗文中的座右铭汇总 古诗文中的座右铭摘录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1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4)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7)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古诗文中的座右铭推荐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孔子的教学观-5页文档资料

孔子的教学观 有人说,东方不读孔子,西方不读杜威,就没有资格谈教育。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纵观其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聚徒施教和整理典籍上,他的成就和影响是无人比拟的,彪炳史册。本文拟从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取其最璀璨的明珠――教学观粗浅探析。 一、启发诱导 在教学中,孔子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以知识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他强调学生要多进行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思维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教师给以适当难度,学生又能理解的新知识,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但教师也不能消极等待,要循序渐进的诱导,使学生产生愤和悱的状态,教师不失时机地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所学,还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孔子肯定他的学生子贡能够闻一知二,称赞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孔子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诱导,以引起学生求知欲,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再给予启发,如他告诉樊迟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不但启发学生,而且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这包含了教学相长的意思。

孔子的学生对他的学问的高深和他运用启发诱导使学生循序渐进的 高度艺术,深表钦佩。颜渊把孔子的教学艺术归结为循循善诱。“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颜回的话说明了他的学习离不开孔子的启发诱导。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不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承认人在遗传上的差异,而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依人之所长而诱导之,视人之所短而补救之。 孔子首先对学生要有深切地了解。他考察学生的办法是“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治长》)他采用谈话的方法,看他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的做法,了解他的心情是安于什么,来试探学生志向和意趣。他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无话不谈。因此,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性格特征、志趣、智力、才能、和特长都是非常了解的。他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保ā堵塾铩は冉?》)“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 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地讲述、提问和解答。如学生同样的问题,“问仁”、“问政”、“问行”、“问孝”、“问君子”、“问士”,他的回答却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绝不雷同,有的甚至含义相反,以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增长才智。 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他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如颜渊、

词七首教案 (3)

年级: 高二 科目:语文2007—2008年第一学期第十二周

一、本周内容概述 1.了解关于词的有关知识及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 2.了解宋词豪放派、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及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 3.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4.初步鉴赏词七首,提高鉴赏能力。 5.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名言名句。 6.诵读词七首,落实背诵要求。 7.《词七首》一课拟安排2—3课时。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和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3.初步鉴赏词七首。 4.诵读并落实背诵要求。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关于宋词的发展和词的知识 (一)宋词的发展: 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促成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尤其辛弃疾在词作方面,成就更为突出。他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发扬了豪放的风格,扩大了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彩,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在词的创作手法上,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作词,又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辛词代表了文人词的最高成就。词是慷慨、豪迈,抒写抑郁不平之气。有时也存在用典过多,不免使人晦涩难懂的缺点。和他唱和的作家有陈亮、韩元吉、刘过等,就是与他的风格迥异的姜夔也写过仿效稼轩体的词。 南宋后期,以姜夔、张炎为代表,感喟哀时,描写亡国的惨变,抒发内心的黍离之悲。他们精通音律,偏重词的格律,讲求句法、字面,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化,也束缚了词的内容。 总之,宋词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方面,达到了唐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审美地步,在文学史上留取了自己的地位。 (二)词的种类

古诗词名言警句座右铭

古诗词名言警句座右铭 ·爱国 1.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6.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1.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2.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明志 1.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3.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5.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7.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9.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0.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持节 1.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2.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5.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9.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14.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5.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6.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强 1.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有关孔子论语的教育学知识

有关《论语》的教育学知识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1.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2.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3.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即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4.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