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盐酸替罗非班的研究概况和市场情况

盐酸替罗非班的研究概况和市场情况

盐酸替罗非班的研究概况和市场情况
盐酸替罗非班的研究概况和市场情况

盐酸替罗非班

近年来,人们在血小板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之一便是认识到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血小板活化可诱导GPⅡb/Ⅲa受体发生构象变化,导致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明显增加,结合的纤维蛋白原可使血小板发生交联,引起血小板聚集。

因此,不论血栓形成的原因如何,血小板的活化、粘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中GPⅡb/Ⅲa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尤其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是治疗ACS和行PTCA患者的主要手段。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新颖、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疗药物。

替罗非班概况

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an hydrochloride)是第一个非肽类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药。分子式为C22H36N2O5S·HCL·H2O。其对血小板Ⅱb/Ⅲa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半衰期短,无抗原性,不良反应少。自上市以来,已广泛用于临床众多领域,特别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预防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临床应用的是输液,起效迅速,方便急救和调整剂量。

目前认为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耗氧增加和(或)冠状动脉的收缩。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因此替罗非班的使用指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前预防用药。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时(PTCA、冠脉内安放支架等)不可避免地使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有可能促发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是防止或减少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改善病人症状和预后。

临床应用

1.缺血综合征治疗中血小板受体抑制(platelet re-ceptor inhibition in ischemic syn drome management,PRISM)的研究

缺血综合征治疗中血小板受体抑制(PRISM)的研究共收入32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至用药时间不到24 h。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照组以肝素作为对照。总用药时间>45 h。2组均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但不使用噻氯匹啶和溶栓药物。48 h后,替罗非班组Q波性心肌梗死、猝死和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为3. 8%,而对照组为5.6 %(P=0.01),发生率降低了33 %。其中替罗非班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为0.9%,而对照组为1.4%,发生率降低了36 %。替罗非班组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为3.5 %,对照组为5.3 %,发生率降低了35 %。

不稳定体征症状缺血综合症病人治疗中血小板受体抑制(platelet receptor inhibition i n ischemic syndrom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limited by unstable signs and sympto

ms,PRISM-PLUS)的研究共收入19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至用药时间不到12 h。也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共分为3组,第1组773例使用替罗非班、同时使用肝素治疗。第2组345例仅使用替罗非班(。第3组797例仅使用肝素。总用药时间> 70 h。合并用药情况同PRISM研究。结果7 d内心肌梗死发生率第1组为3.9%,第2组、第3组均为7%。第1组Q波性心肌梗死、猝死和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为12.9%,第2组、第3组分别为17.1%和17.9%,与单用肝素组相比,替罗非班使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30%(P=0.02),使Q波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47%(P=0.006),提示合用替罗非班和肝素作用优于单用替罗非班或肝素。

替罗非班治疗的预后和再狭窄随机疗效研究(randomized efficacy study of tirofiban f or outcomes and restenosis,RESTORE)共收入2141例病人,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全部病人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者。症状开始至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时间在3 d之内。对照组使用肝素。用药时间相同。结果治疗组2 d 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2%,对照组为5.7%。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39%(P=0.039)。治疗组2 d,7 d和30 d内需再次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40%(P=0.002),30% (P=0.016)和24%(P=0.052)。

2.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一系列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显示了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价值。与肝素相比,替罗非班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塞或反复心肌缺血发作)减少3 3%,30天死亡率下降36%,对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益处更明显。而替罗非班与肝素联用,与单用肝素相比,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天、30天及6个月的主要心脏事件分别下降了32%,2 2%和19%。

但值得强调的是,相对高危患者,替罗非班对低危患者的益处并不显著。高危患者介入治疗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比晚期应用能获得更好的冠脉TIMI血流,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的幅度也较小,机理可能为早期使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患者围介入期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减少心肌损伤。研究发现替罗非班治疗48小时后的患者接受造影时罪犯血管血栓负荷明显减轻,冠脉血流显著改善。替罗非班在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联用时,最值得重视的副作用是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轻微,并不需要特殊处理,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近。

3.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国外大型临床试验(Epic、Impact-Ⅱ、Restore)证实,随着支架技术的提高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早期应用,提高了梗死相关血管( infarct related artery, IRA)TIMI血流,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急诊PCI时加用替罗非班可以更彻底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应用替罗非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目前指南建议

1.ESC 2005年PCI指南

推荐对于STEMI,阿昔单抗用于直接PCI(Ⅱa /A)。ACC/AHA/SCAI 2005 年PCI指南则推荐直接PCI前(无论是否置入支架)尽可能早地开始应用阿昔单抗(Ⅱa/B),同时,亦可以考虑应用替罗非班或埃替巴肽治疗(Ⅱb /C)。

2.ACC/AHA2007年UA/NSTEMI指南

对于选择早期有创策略的UA/NSTEMI患者,在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之前(上游)应当静脉内应用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I/A)。只有在血管造影无明显延迟并且可能施行PCI 时,阿昔单抗是上游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治疗的选择药物,否则静脉内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是首先选择的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I/B)。

对于选择早期保守策略的UA/NSTEMI患者,可以加用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进行抗凝口服抗血小板治疗(Ⅱb/B)。阿昔单抗不应当应用于不准备做PCI的患者(Ⅲ/A)。

3.ESC 2007 年UA/NSTEMI指南

中高危的患者,尤其肌钙蛋白升高、ST段压低或糖尿病者,建议在使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依替巴坦或替罗非班作为初始的治疗(Ⅱa/A)。在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初始治疗中使用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者,PCI术中和术后应维持应用原来的药物(Ⅱa/B)。在未预先使用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而计划进行PCI的高危患者,建议在造影后立即使用阿昔单抗(I/A),这种情况下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的使用价值较低(Ⅱa/B)。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应该和抗凝药物联合应用(I/A)。

国内生产厂家

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60265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86904520000086)

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90328 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86904010000596) 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90227 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86904188000640)

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90173 南开允公药业有限公司86901257000150) 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90174 南开允公药业有限公司86901257000167)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1165 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86901984001284)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欣维宁)概况

规格100ml:5mg

价格: 456元

疗程价格: 介入治疗1824-2280元

药物治疗1824-4560元

年份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销售总额(万元)2287 3410 5851 7633 9889

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现状

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现状 吉林大学附属中日联谊医院作者:宋炳慧2009-4-9 1:19:04 抗血小板治疗是严重心肌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an hydrochloride)是第一个非肽类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药。分子式为C22H36N2O5S·HCL·H2 O,分子量为495·08。其对血小板Ⅱb/Ⅲa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半衰期短,无抗原性,不良反应少。自上市以来,已广泛用于临床众多领域,特别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预防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临床应用的是输液,起效迅速,方便急救和调整剂量。本文对其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该受体是与血小板聚集过程有关的主要血小板表面受体)的可逆性拮抗药,其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Ⅱb/Ⅲa结合,从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体外试验显示[2],盐酸替罗非班可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延长健康人与冠心病患者的出血时间,表明盐酸替罗非班可强效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的时间与药物的血浆浓度平行。停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后,血小板功能迅速恢复到基线水平。替罗非班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对各种刺激因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都有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病人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抑制作用与剂量成正比。由于替罗非班强有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使其延迟或抑制血栓形成,缩小形成血栓的大小;持续静滴可使血栓形成不易阻塞血管,并促进再灌注的形成。 1.1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体外研究表明[3],本品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DP、胶原、花生四烯酸、血栓烷类似物U46619和凝血酶引起的人体外血小板聚集,而对瑞斯托菌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其中对2 μg·mL-1胶原或3.4 μmol·L-1ADP引起血小板聚集的IC 50分别为(66±8)和(39±4) nmol·L-1。此外,本品可竞争性抑制125I-人纤维蛋白原与ADP活化血小板的结合,IC50为(10.0±4.2)nmol·L-1,抑制常数Ki为(2.1±1.0)nmol·L-1。体内研究表明[2],狗快速静脉推注10~500 μg·kg-1或在360 min内连续静脉输注本品1~10μg·kg-1·min-1,对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停止输注后3 0~90 min内血小板止血功能恢复正常,表明本品对血小板无直接的长期作用。快速静脉推注本品后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消失,出血时间无明显延长。冠状动脉内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时,使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血小板通过其糖蛋白上Ⅰb和Ⅰa/Ⅱa受体和胶原组织相结合,称之为血小板粘附[4]。血小板粘附后,在一些刺激因素[如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ADP)、血清素、胶原、凝血烷A2(TXA2)、凝血酶]作用下使血小板激活[5]。血小板激活后,可通过释放TXA2使血小板激活加速,形成正反馈。血小板被激活后,其糖蛋白上原来被遮盖的Ⅱb/Ⅲa受体暴露,可与凝血因子Ⅰ相结合。由于一个分子的凝血因子Ⅰ可与数个血小板相结合,而一个血小板也可与多个凝血因子Ⅰ相结合,从而使血小板通过凝血因子Ⅰ桥联作用粘聚成团,称之血小板聚集[4]。血小板聚集一方面可作为血栓形成的核心,另一方面通过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栓形成发生。因此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替罗非班是一个强有力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受体结合,占据了其上的结合位点,使GPⅡb/Ⅲa受体不能与凝血因子Ⅰ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对各种刺激因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都有 效,其抑制作用与剂量成正比[5]。研究表明替罗非班使病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病人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6,7]。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对3.4 μmol·L-1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的IC50(引起血小板聚集50%抑制的浓度)为10 nmol·L-1[5]。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替罗非班0.1~0.2μg·kg-1·min-1静脉滴注(静滴)可使正常人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抑制79%~100%[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替罗非班作用更显著。替罗非班10μg·kg-1再继以0.1~0.15μg·kg-1·min-1静滴可使这些病人血小板聚集抑制90%以上[5]。对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前主张使用较大剂量的替罗非班[8]。替罗非班0.6μg·kg-1·min-1静滴30 min再继以0.15μg·kg-1·min-1静滴48 h 可使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抑制93%[4]。当替罗非班与噻氯匹啶(ticlopidine)合用时,可使替罗非班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一步加强,而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aspirin)合用时,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无变化[9]。 1.2 抗血栓形成作用 Joseph等[10]研究表明,本品快速推注300和1 000μg·kg-1,可使狗冠状动脉左旋支狭窄引起血小板依赖性循环血流减少(CFRs)模型全部消除的作用时间分别达(18±1)和(37±5)min。在电损伤引起的冠状动脉左旋支闭塞性血栓模型中,本品静注10.0 μg·kg-1·min-1即可防止3只狗形成闭塞性血栓,使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重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当与肝素合用作为溶栓辅助药治疗电损伤引起冠状动脉左旋支闭塞性血栓时,在给予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t-PA)或链激酶(STK)前15 min静注本品可增加再灌注的发生率,减少连续用药期间急性血栓再闭塞的发生率。 2 药代动力学 替罗非班持续静滴给药,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稳定状态,血药浓度峰值与静脉输注期间稳态血药浓度相近。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5%,稳态分布容积为2 2~42升,半衰期约两小时,需持续静滴以维持临床疗效。药物在体内很少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或胆汁(有肝肠循环)排泄,尿、粪排泄率分别为给药剂量的65%和25%。 3 临床应用

盐酸替罗非班的研究概况和市场情况

盐酸替罗非班 近年来,人们在血小板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之一便是认识到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血小板活化可诱导GPⅡb/Ⅲa受体发生构象变化,导致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明显增加,结合的纤维蛋白原可使血小板发生交联,引起血小板聚集。 因此,不论血栓形成的原因如何,血小板的活化、粘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中GPⅡb/Ⅲa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尤其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是治疗ACS和行PTCA患者的主要手段。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新颖、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疗药物。 替罗非班概况 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an hydrochloride)是第一个非肽类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药。分子式为C22H36N2O5S·HCL·H2O。其对血小板Ⅱb/Ⅲa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半衰期短,无抗原性,不良反应少。自上市以来,已广泛用于临床众多领域,特别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预防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临床应用的是输液,起效迅速,方便急救和调整剂量。 目前认为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耗氧增加和(或)冠状动脉的收缩。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因此替罗非班的使用指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前预防用药。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时(PTCA、冠脉内安放支架等)不可避免地使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有可能促发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是防止或减少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改善病人症状和预后。 临床应用 1.缺血综合征治疗中血小板受体抑制(platelet re-ceptor inhibition in ischemic syn drome management,PRISM)的研究 缺血综合征治疗中血小板受体抑制(PRISM)的研究共收入32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至用药时间不到24 h。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照组以肝素作为对照。总用药时间>45 h。2组均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但不使用噻氯匹啶和溶栓药物。48 h后,替罗非班组Q波性心肌梗死、猝死和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为3. 8%,而对照组为5.6 %(P=0.01),发生率降低了33 %。其中替罗非班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为0.9%,而对照组为1.4%,发生率降低了36 %。替罗非班组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为3.5 %,对照组为5.3 %,发生率降低了35 %。 不稳定体征症状缺血综合症病人治疗中血小板受体抑制(platelet receptor inhibition i n ischemic syndrom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limited by unstable signs and sympto

盐酸替罗非班对AMI行PCI后IRA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盐酸替罗非班对AMI行PCI后IRA灌注 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观察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 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对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嚼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PCI术后15 min IRA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并比较PCI术前术后6 h、12 h的cTnT、CK]MB水平;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CTFC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 v 0.01);术后6 h及12 h观察组的cTn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v 0.01);观察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v 0.05 )。结论在AMI行急诊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梗死相关动脉血液灌流,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降低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率。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梗死

相关动脉;心肌损伤 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ive artery,IRA)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有效开通IRA,进行心肌组织再灌注,但也不尽完美。现有研究证实,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血小板膜糖蛋白GP lb/m 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替罗非班(tirofiban)是非多肽类血小板膜糖蛋白Hb/m a 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而成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阻止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本研究旨在观察使用国产盐酸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 治疗的83例患者,其中男71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54.1 ±12.6 岁,ST 段抬高的72例,非ST段抬高的9例,非Q波心肌梗死2 例;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OMI) 3例,支架术后1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52例,糖尿病31例,高血压病3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平均53.2 ±11.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6 例,高脂血症27 例,梗死相关血管分别为LAD 23例,LCX 8例,RCA 12例,病变血管支数为单支23例,双支14例,三支6例;对照组40例,平均54.7

盐酸替罗非班对AMI行PCI后IRA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盐酸替罗非班对AMI行PCI后IRA灌 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观察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对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嚼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PCI术后15 min IRA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并比较PCI术前术后6 h、12 h的cTnT、CK MB水平;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CTFC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术后6 h及12 h观察组的cTn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在AMI行急诊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梗死相关动脉血液灌流,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降低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率。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梗死

相关动脉;心肌损伤 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ive artery,IRA)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有效开通IRA,进行心肌组织再灌注,但也不尽完美。现有研究证实,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替罗非班(tirofiban)是非多肽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而成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阻止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本研究旨在观察使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治疗的83例患者,其中男7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1±12.6岁,ST段抬高的72例,非ST段抬高的9例,非Q波心肌梗死2例;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OMI)3例,支架术后1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52例,糖尿病31例,高血压病3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平均53.2±11.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27例,梗死相关血管分别为LAD 23例,LCX 8例,RCA 12例,病变血管支数为单支23例,双支14例,三支6例;对照组40例,平均54.7±13.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