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鞣质

鞣质

鞣质
鞣质

鞣质

通性

鞣质的通性有一下几点:

(1) 鞣质大多为无定形粉末,仅少数为晶体。味涩,具收敛性,易潮解,较难提纯。鞣质的分子量通常为 500 至 3000,具较多的酚羟基,特别有邻位酚羟基易被氧化,难以得到无色单体,多为杏黄色、棕色或褐色。

(2) 鞣质可与蛋白质(如明胶溶液)结合生成沉淀,此性质在工业上用于鞣革。鞣质与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当此沉淀与丙酮回流,鞣质可溶于丙酮而与蛋白质分离。

(3) 鞣质具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乙醇和甲醇,形成胶体溶液,可溶于乙酸乙酯和丙酮,不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与苯。

(4) 鞣质分子中有邻位酚羟基,故可与多种金属离子络合。鞣质的水溶液遇Fe3+产生蓝(黑)色或绿(黑色)色或沉淀,故在煎煮和制备生药制剂时,应避免铁器接触。鞣质水溶液遇重金属盐(如醋酸铅、醋酸铜、重铬酸钾等),生物碱或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钙)都会产生沉淀,此性质可用于鞣质的提取、分离、定性、定量或除去鞣质。

(5) 鞣质为强还原剂,可使 KMmO4褪色,鞣质极易被氧化,特别在碱性条件下氧化更快。

编辑本段提取溶剂

用于提取鞣质的最好的原料是刚刚采摘的原料,未变质的气干原料也可应用。采摘的新鲜原料宜立即浸提,也可以用冷冻或浸泡在丙酮中的方法贮存。浸提用溶剂应该是对鞣质优良好的溶解能力,不与鞣质发生化学反应,浸出杂质少,易于分离的。此外还要低毒、安全、经济、易得。水是鞣质的良好溶剂,有作者采用含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的水溶液提取石榴皮中的鞣质。有机溶剂和水的复合体系(有机溶剂占50%-70%)使用更为普遍,可选的有机溶剂有乙醇、甲醇、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等。丙酮-水体系对鞣质溶解能力最强,能够打开鞣质-蛋白质的连接键,减压蒸发易除去丙酮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溶剂体系。鞣质粗提物中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脂类等杂质,加上鞣质本身是许多结构和理化性质十分接近的混合物,需进一步分离纯化。通常采用有机溶剂分步萃取的方法进行初步纯化,甲醇能使水解鞣质中的缩酚酸键发生醇解,乙酸乙酯能够溶解多种水解鞣质及低聚的

缩合鞣质,乙醚只溶解分子量小的多元酚。初步分离还可以采取皮粉法、醋酸铅沉淀法、氯化钠盐析法、渗析法、超滤法和结晶法等。柱色谱是目前制备纯鞣质及有关化合物的最主要方法,可选用的固定相有硅胶、纤维素、聚酰胺、聚苯乙烯凝胶,聚乙烯凝胶、葡聚糖凝胶等,其中又以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最为常用。

编辑本段提取方法

浸渍法

将植物粗粉装入有盖的容器中,加入合适的溶剂(一般为水或乙醇),在室温或加热情况下浸泡一定时间(一日至数日),使其中所含成分溶出,过滤,残渣再另加新溶剂,重复提取两次。合并提取液,浓缩后渗漉罐

得提取物。此法简单易行,对含有多量淀粉、树胶、黏液质、果胶等成分的植物材料很适宜。缺点是提取率不高,用水作溶剂时若浸溃时间长,物料易发霉变质,必须加入防腐剂。

渗漉法

渗漉法是将植物粉末装在渗渡器中,自上添加新溶剂,自下收集提取液。植物材料粉碎要求适度,不宜太细或太粗。太粗会影响提取效率,太细则易结块而阻塞溶剂流通另外还要考虑植物粉末的润胀和填料压力等。与浸渍法相比,渗漉法可使植物材料与新溶剂或有效成分含量低的溶液接触,具有一定的浓度差,提高了提取率,提取效果优于浸溃法。该法的缺点是溶剂用量较大,操作过程较长。

煎煮法

将植物材料放在砂罐或塘瓷器皿中,加入适量的水,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这是中国最早使用且现在仍在使用的传统浸出方法。此法既简便,又能溶出植物材料中的大部分成分。缺点是对含挥发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植物材料不宜用此法。

回流提取法

用有机溶剂进行加热提取时,需要采用回流加热装置,以免溶剂挥发损失。此法较冷浸法提取率高,但对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采用此法。

连续回流法

为了弥补回流提取法中要进行反复过滤、需要溶剂量大的不足,可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的装置,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由于溶剂可反复被气化、冷

凝,使被提取物与溶剂之间一直保持着相当大的浓度差,提取效率高,溶剂用量少。不足之处是提取液受热时间较长,对受热易分解的成分不宜采用此法。

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振荡是能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气态、液态或固态介质中传播。将植物材料和提取溶剂放入超声波发生器中,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原料细胞部分被破坏,有效成分可很容易地扩散到提取液中,加之超声波振荡也可使原料颗粒不停运动,并使浸提温度升高,有利于扩散,提高浸提效率。利用超声场强化浸取和萃取过程是超声化学领域中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提取方法是针对某种目标成分选取正确的溶剂,同时采用加热或搅拌。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目标成分的浸出,但温度过高又会使有效成分受热分解或改变结构和性质。如果在提取过程中引入超声波,就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大大促进溶剂提浸、萃取天然成分的过程。研究表明,超声波作用可以改变反应物的质量传输机制,破坏细胞的细胞壁,使细胞内含物更易释放。超声波形成的微流效应也是其提高提取过程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组织破碎提取法

动物组织、植物肉质种子、柔嫩的叶芽等多采用组织破碎提取法。不同实验规模、不同实验材料和实验要求,使用的破碎方法和条件也不同。

编辑本段测定

检识反应

鞣质一般可用三氯化铁反应、溴水反应、乙酸铅反应、香草醛-浓硫酸反应、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甲醛浓盐酸-硫酸铁铵反应等反应检识。如果三氯化铁反应无色提示无鞣质或有单取代酚羟基的缩合鞣质;三氯化铁反应显蓝色一般为具邻三酚羟基化合物,可分为水解鞣质和没食子儿茶酸缩合鞣质;三氯化铁反应显深绿色,一般具邻二酚羟基化合物,可分为邻二酚羟基的黄酮和儿茶素类缩合鞣质。如果溴水反应有黄或橙红色沉淀为缩合鞣质。如果乙酸铅反应有沉淀且沉淀溶于乙酸的为缩合鞣质。如果香草醛浓硫酸反应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呈红色,说明存在儿茶素类缩合鞣质。如果甲醛浓盐酸-硫酸铁铵反应有樱红色沉淀为缩合鞣质。

物理方法

物理参数的测定熔点、比旋值。进一步的分析一般用薄层层析法、纸层析法等。薄层层析法应用较多,检测鞣质的分解产物没食子酸的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斑点集中较清晰。纸层析法分离效果差,斑点重叠不集中,拖尾现象严重。近来也可用高效液相色谱区分各种鞣质类型,可识别植物提取物中的鞣质是普通的还是咖啡酰

鞣质,类黄酮鞣质或其它物质。需用的样品量和紫外法差不多,在研究植物中鞣质和其有关的多酚化合物分布情况特别有效。在鞣质的结构测定中,1H-NMR、13C-NMR 是两种重要的工具,相辅相成,提供有关分子中氢及碳原子的类型,数目,相互连接方式,周围化学环境等。在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平面及立体结构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编辑本段生理活性

鞣质具有与蛋白质发生结合使之沉淀的性质,称之为收敛性。鞣质传统的药理活性大部分都可归因于收敛性,但目前的研究证明鞣质还具有更广泛的药理活性,这些活性还与鞣质的抗氧化性和与金属离子络合等其它性质相关,主要有:

抑菌

含鞣质水果——柿子

药典中记载的富含鞣质的中草药有多种,传统中医常常认为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逐癖通经、收敛止血、利尿通淋”等功效。随着近年来植物化学和现代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鞣质的生理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成为天然产物领域的热点之一。使得传统中药的功效从分子水平得到确认。如甜茶的抗过敏作用经分析与其特有成分鞣花鞣质聚合物有关,与聚合度成正比;长期饮用绿茶和食用果蔬可有效降低癌症和肿瘤发病率亦与鞣质有关等。鞣质因其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以及对多种酶的作用,对多种细菌、真菌、酵母茵都有明显的抑制能力,抑制机理针对种类不同的微生物有所不同,但不影响动物体细胞的生长,例如,对霍乱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都有某些鞣质能起到很强的抑制作用。鞣质可作胃炎和溃疡药物成分,抑制幽门螺旋菌的生长。睡蓬松因其所含水解鞣质的杀菌能力,可治喉炎、白带、眼部感染。熊果的乙醇提取物在pH高至5.2时仍保持抑菌能力,其中主要为缩合鞣质起作用。抑菌作用可能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鞣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原因。鞣质,尤其是丹皮、熊果、老鹤草中的水解类鞣质,茶叶、槟榔中的缩合鞣质具有很强的抗龋功能,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链球茵的生长及其在牙齿表面的吸附。从各种鞣质的结构和抗龋性分析可得出:鞣质与酶作用是选择性结合,并且在低浓度下促进酶活性而在高浓度下抑制。

抗病毒

鞣质抗病毒的性质与其抑菌性有一定相似之处。病毒结构简单(蛋白质外壳内含核酸),对鞣质尤其敏感。贯众治疗感冒,中药石榴皮治疗生殖器疱疹都与其鞣质抗病毒有关。目前鞣质的抗艾滋病研究令人关注。低分子量的水解鞣质,尤其二聚鞣花鞣质(如马桑因,仙鹤草素)可作口服剂用来抑制AIDS。继花叶鞣质具

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壳肿胀和蛋清所致大鼠足趾肿胀,能显著延长酒石酸锑钾所至小鼠扭体发生潜伏期。作用众多的试验结果表明鞣花鞣质抗病毒活性最显著,而且二聚体比单体强很杜仲

多,这说明鞣质的抗病毒活性与收敛性相关。

抗脂质过氧化

虎杖、肉桂、杜仲等所含鞣质可抑制脂质过氧化而保护肝肾。葡萄籽可显著降低高胆固醇饮食大鼠的血清。主要成分为葡萄籽提取物中的原花色素的一个制品经动物实验确认具有减轻氧化性应激、抑制动脉硬化、胃溃疡、白内障等效果,最近的临床实验又确认其有抑制运动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效果。槟榔鞣质对高血压大鼠口服静注均可降低血压,但并不影响正常大鼠血压。柿子鞣质、大黄鞣质无降压功效,但可减少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的可能性。

抗肿瘤癌变

鞣质作为多元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癌机理有些就是与其抗氧化作用相关。病毒也是导致肿瘤的原因之一,Kakiuchi等研究了种鞣质成分对鸟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中逆转录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逆没食子鞣质和没食子鞣质单元体抑制活性较差,而二聚逆没食子鞣质的抑制性较强。这种抑制可因模板引物(聚腺苷酸-寡胸腺嘧啶核酸)或酶的加入而发生逆转,从而提示这种抑制是由鞣质与它们二者的相互作用所致。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大环二聚体鞣质的抗肿瘤活性较强,并且大部分不是单纯的细胞毒作用,而是具有选择性,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对DNA拓扑异构酶-II的抑制作用也是鞣质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之一。

编辑本段研究进展

临床用于抗癌药物中有许多来源于植物的有效成分,如紫杉醇、喜树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就是成功的范例。因此,从天然植物中筛选分离有效的抗癌活性成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也是抗癌药物开发的一个有效途径。药用植物中鞣质的研究在天然药物化学中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其在医药行业的抗肿瘤治疗中也显示出相当诱人的前景。在可水解鞣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确定了许多可水解鞣质的结构,并发现了不少新的生物活性。这些成就的取得为进一步深入广泛开展鞣质类的研究工作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利用得天独厚的几千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的医疗实践经验,开辟这一古老而年青的领域的研究工作,就一定能使药用鞣质的研究工作重放异彩,使鞣质类化台物在医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江西野生枫香活性成分提取及鞣质含量研究

江西野生枫香活性成分提取及鞣质含量研究 郑 毅 张 青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应用化学系 330013) 摘 要:目的 研究我省野生枫香(Liquidambar F orm osana Hance)树皮、树叶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对鞣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络合滴定法测定提取液中鞣质含量,以分析不 同提取方法的效果。实验结果:枫香树皮、树叶中鞣质含量因提取方法的不同而有明显的 差别,无水乙醇、乙酸乙酯提取液中鞣质含量分别为12.35%、11.35%。有机溶剂提取比水 溶液提取效果更好,枫香树叶中鞣质含量比树皮高。 关键词:野生枫香 鞣质 络合滴定 野生枫香又名枫树,大叶枫,三角枫,系金缕梅科枫香属植物(Liquidambarform osana Hance)。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带,西至四川、贵州,南至广东,东至台湾等地。据文献资料表明[1]:该属植物共有五种,我国有2种及1变种。枫香树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枫香树,苏合香和胶皮枫香树三种植物上,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大致有萜类、黄酮类、酚酸类、苯丙素类、挥发油和其它。枫香树全株均可入药。树皮、树根、树叶、味辛、微苦、性温、气香,有祛风湿、行气、解毒的功效[2]。对枫香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对该属植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主要针对省金缕梅科枫香属植物野生枫香树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并根据鞣质的性质对提取液中的鞣质含量进行定量测定,以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鞣质提取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为下步再选取一种工艺提取液进行药用效果试验,为枫树开发应用提供实验数据。 1 实验原理及方法简介 1.1提取工艺方法一般常用的植物药用成分提取方法有蒸馏法、溶剂萃取法和水煮法三种,在工业生产上常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但若用溶剂萃取法(如乙酸乙酯为溶剂)的得油率往往高于水蒸气蒸馏,单萜化合物的得油率提高更为明显,由于溶剂萃取法不使精油组分发生较大变化更符合枝叶中精油组分提取。 1.2鞣质含量测定方法中草药中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较多,根据鞣质的性质而有皮粉吸附法、重量法、高锰酸钾法、络合滴定法与比色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主要采用锌离子络合滴定法,此法测定鞣质的含量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2 实验材料、仪器及药品 2.1实验材料 枫香树皮、树叶,采于江西南昌市下罗郊区,经鉴定为三角枫,采后水洗于太阳下晒干,置于阴处粉碎成粉末备用。 2.2实验仪器 H L一26型多功能食品粉碎机(上海海菱电器责任有限公司);TG—328B型电光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

实验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定性鉴别

实验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定性鉴别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常见几类化学成分的鉴别特征; 2.熟悉各类化学成分定性鉴别的意义; 3.了解各类化学成分定性鉴别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化学定性分析是指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与中药中的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淀或结晶等反应,作为鉴定中药品种的手段。优质中药的专属性成分,也可作为质量评价的特征之一。在对中药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时,可用其提取液、粉末或切片等来进行。如将化学试剂直接加到中药表面、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产生的结晶(用显微镜观察)以及特殊的颜色反应;取切片或粉末也可装置在玻片或滤纸上,滴加相应的试剂进行直接观察;取适量中药粉末于小试管中,加适当溶剂提取其化学成分,然后将溶液滴于玻片上、滤纸上或加入小试管中,再滴加一定的化学试剂并观察其现象;利用微量升华法,将中药中可升华的成分分出,加适当的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现象等。 三、仪器、材料与试剂(略) 四、实验步骤 1.含生物碱类成分中药的鉴定 (1)取附子粉末约0.1g置试管中,加乙醇5mL,在水浴上加热20min,时时振摇,滤过,滤液蒸干,加2%醋酸溶液2mL,搅拌,滤过,滤液中加碘化汞钾试液两滴,即发生黄色沉淀。(2)取延胡索粉末2g置小烧杯中,加0.25mol/L硫酸溶液20mL,振摇片刻,滤过。取滤液2mL,加1%铁氰化钾溶液0.4mL与1%三氯化铁溶液0.3mL的混合液,即显深绿色,渐变深蓝色,放置后底部有深蓝色沉淀。 另取延胡索粉末0.2g,加稀醋酸溶液5mL,在水浴上加热5min,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显红棕色;另取滤液1mL,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显淡黄色沉淀。(3)取黄连粉末置载玻片上,加乙醇1-2滴及30%硝酸一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镜检,有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加热或放置,结晶消失并显红色。(4)取槟榔粉末0.5g,加水3-4mL,加5%硫酸溶液一滴,微热数分钟,滤过,取滤液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碘化铋钾试液一滴,即显混浊,放置后,置显微镜下观察,有石榴红色的球晶或方晶产生。 2.含酚为和鞣质类成分中药的鉴定 (1)取狗脊粉末2g,加水30mL,加热15min,滤过。分取滤液2mL,加1%三氯化铁试液,呈淡绿色;加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液,呈蓝黑色沉淀;加明胶试液,产生混浊或沉淀。 (2)取金樱子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上加热15min,立即滤过。取滤液1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在水浴中加热5min,产生红棕色沉淀;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溶液1-2滴,即显暗紫色。 (3)取诃子果肉粉末3g,加水30mL,50℃水浴温热3-5min,滤过。取滤液2mL,加三氯化铁试液一滴,呈深蓝色和生成沉淀。另取滤液2mL,加氯化钠明胶试液一滴,生成白色沉淀。 3.含黄酮类成分中药的鉴定 (1)取黄芩粉末2g,置100mL锥形瓶中,加乙醇溶液2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滤过。取滤液1mL,加10%醋酸铅试液2-3滴,即发生橘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溶液3-4滴,显红色。 4.含蒽醌类成分中药的鉴定

(整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及解决途径.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及解决途径 沉淀、疼痛、溶血、过敏反应、附加剂、酸碱度等是当前影响中药注射剂质量的几个实际问题。本章就上述几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 (一)疼痛问题 中药注射剂皮下、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时,常常发生局部疼痛、红肿、硬结等。 1.致痛因素 除注射部位、注射方法或注射针头引起的疼痛(属机械剌激)外,化学剌激即中药注射剂药液本身所造成的疼痛,是致痛的主要因素。中药注射剂致痛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杂质的存在杂质包括鞣质、蛋白质、树胶、叶绿素和淀粉等。鞣质的存在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当含有鞣质的药液被注入肌肉后,鞣质与组织中的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的鞣酸蛋白。鞣酸蛋白难于被吸收,因此,造成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及硬结等现象发生。含鞣质量越多,疼痛越厉害。只有将鞣质除净,疼痛才能减轻或消失。此外,药液中含有蛋白质,也会对肌体有刺激性,而引起疼痛。这是由于机体组织对蛋白质等杂质吸收困难的缘故。在检查澄明度时,往往因为这部分杂质以肉眼所不能观察到的细小微粒长时间混悬于药掖中,造成澄明度虽然合格,但仍能引起疼痛的出现。 (2)有效成分产生的刺激性一部分中药注射剂含有皂苷、蒽醌、蒽酚、酚类、有机酸等成分,对机体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皂苷是由于能降低表面张力而引起刺激性的。且这些化学成分注入机体后,由于对组织有较强的剌激作用,而引起局部疼痛、红肿及硬结现象。有资料报道,黄芩苷注射给药时,也有较大的剌激性,这些成分浓度越高,剌激性越大。 (3)注射药液不等渗高渗溶液(高于等渗浓度3倍以上)或低渗溶液注入机体后,均能产生局部组织的剌激而引起疼痛。水蒸气蒸馏法配制的注射剂,一般是低渗液,注入肌肉后有疼痛感觉,用氧化钠调成等渗溶液后(在100mL药液中加入0.9g的氯化纳)则疼痛大大减少。如麝香注射剂在未调渗透压前其溶液为低渗透液,注射时疼痛,调成等渗溶液时,疼痛则大大减轻。如水提醇沉法配制的多成分中药注射剂,在高浓度情况下(一般是每mL相当2克以上生药)则可引起疼痛,当浓度降低后,疼痛则减轻。 (4)pH值不适宜中药注射剂pH值大于8.0小于5.0,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因为,药液偏酸或偏碱,都对局部组织产生剌激。大多数中药提取液都偏酸性(pH值在1~5之间),在配制中若不调节pH值,经过灭菌后,pH值又下降,从而酸性更强,刺激性就更大了。 2.测定疼痛程度的方法测定中药注射剂引起疼痛的程度,对于预知人体注射药物能否引起疼痛、红肿等具有一定作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小鼠后跖皮内注射法。其操作方法如下: 取18~20g健康小白鼠(雌雄均可),每10只为1组,分药物组与对照组两姐。每鼠自一侧后跖皮内注射0.03mL药液,注射后立即放入鼠笼中,并立即观察2 min内的舐足、提足和踢足反应,并作统计。统计时,舐足以每一次计2分,提足或踢足一次相当舐足50次。每鼠各反应计分之和即为该鼠的反应得分,将组内各鼠反应得分相加,再除以小鼠数,即得小鼠对该药致痛反应的平均得分。 对照组注射等渗氯化钠溶液,给药方法、统计方法与给药组一样。

天然药物化学 重点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 总论 1、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醋酸——丙二酸(AA-MA):脂肪酸、酚类、蒽酮类 脂肪酸:碳链奇数:丙酰辅酶A、支链:异丁酰辅酶A、α-甲基丁酰辅酶A、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偶数:乙酰辅酶A 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桂皮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 氨基酸途径 复合途径 2、分配系数: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 K=C U/C L(C U溶质在上相溶剂的浓度、C L溶质在下相溶剂的浓度) 3、分离难易度: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β=K A/K B(β>100一次萃取分离;10<β<100萃取10-12次;β<2一百以上;β=1不能分离) 4、分配比与PHPH=pKa+lg[A-]/[HA](pKa=[A-][H3O+]/[HA]) 当PH<3酸性物质为非解离状态[HA],碱性物质为解离状态[BH+] 当PH>12酸性物质为解离状态[A-],碱性物质非解离状态[B] 5、离子交换树脂 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出阳离子,交换碱性物质 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出阴离子,交换酸性物质 糖和苷 1、几种糖的写法: D-木糖(Xyl)、D-葡萄糖(Glc)、D-甘露糖(Man)、D-半乳糖(Gal)、D-果糖(Flu)、L-鼠李糖(Rha) 2、还原糖: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 非还原糖:不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 3、样品鉴别:样品+浓H2SO4+α-萘酚—→棕色环 4、羟基反应: 醚化反应(甲醚化):Haworth法—可以全甲基话、Purdic法—不能用于还原糖、Kuhn 法—可以部分甲基化、箱守法—可以全甲基化、反应在非水溶液中5、酸水解难易程度:N>O>S>C 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酚苷>萜苷、甾苷 有氨基酸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较去氧糖难水解 (2,6二去氧糖>2-去氧糖>3-去氧糖>羟基糖>2-氨基糖)易→难 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 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 在构象中相同的糖中:a键(竖键)-OH多则易水解 苷元为小基团—苷键横键比竖键易水解;即e>a 苷元为大基团—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即a>e 6、smith降解(过碘酸反应):Na2SO4、NaBH4,易得到苷元(人参皂苷—原人参二醇) 7、乙酰解反应:β-苷键的葡萄糖双糖的反应速率(乙酰解反应的易难程度) (1——6)》(1——4)》(1——3)》(1——2)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一、总学时数、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学分数: (一)总学时数:108学时 (二)理论学时数:54学时 (三)讨论学时数:6学时 (四)实验学时数:48学时 (五)学分数:6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教研室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药学院中药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学生在具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光谱解析、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源途径、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的化学研究、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能力,为继承、整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和全面弘扬、提高祖国药学事业水平奠定基础。 四、所用教材和参考书 (一)所用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吴立军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参考书: 1、吴寿金、赵泰、秦永琪主编《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徐任生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 3、Nakanishi K.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第一章绪论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2、掌握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原理及常用方法; 3、掌握层析分离法的分类及其原理、各种层析分离要素、相关因素及应用技术;

皮料种类与识别方法

皮料种类与识别方法 皮革的种类介绍: 一、猪皮 1、猪光面普通猪光面是在猪皮表面经过不同制革工艺加工而成,先是在皮的表面上涂浆再上色,普通猪光面表面有光泽,毛孔排列很有规则,一般三个毛孔为一组呈三角形状,根据地区的不同和制革工艺的不同猪光面在品质上也有区别,这里不做详解,品质比较好的猪光面粒面较细,手感柔软。由于皮革工艺的不断改进,现在猪光面可以加工成好多不同品种的皮。压纹效果,压纹效果是在皮的表面压上条形,血筋纹等;荔枝纹效果,这种效果有时有点象粗粒面的牛皮效果,但与牛皮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荔枝纹的特点是皮比普通光面稍厚而且粒面粗犷。轻涂效果,,这种皮的表面没有涂浆而是直接上不同的颜色,光泽比普通光面稍暗,这种皮手感比普通光面好,而且皮拿在手上有下垂的感觉。水洗效果,水洗效果的光面涂层也薄,与普通光面区别不是很大,其区别是比普通光面手感软。可以直接用水清洗衣服上的污渍。擦拭革,这种皮表层和底板的颜色各不相同,在做成成品后可以在衣服的外表用砂纸或其它原料在你反需要的地方进行擦拭,而使你的衣服变成另一种更为时尚的风格。 2、猪头层绒面革普通头层绒面革是在皮头层的反面经过加工而成的。绒面革的表面有短而细的绒头并且表面有一层方向感特别强的丝光。有时也能看到少部份毛孔。头层绒面水洗革,这种皮革比普通绒面革手感更好,更富有弹性而且比普通绒面革有垂感。头层绒面修饰革,这种修饰革是皮的正面或者反正进修饰加工的皮革。它可以做成印花、贴膜和油膜等品种。印花一般是在绒面革光的一面进行加工成不同的花纹,贴膜是在绒面革有绒的一面贴上一层膜,这种皮有一层特亮的光,是比较时尚的一种皮革,但它的缺点是透气性能不好(这一点最好不要给消费者解释)。油膜革是在有绒的一面滚上一层由三种油混合而成的一种原料。它可以加工成仿旧效果的油膜革,在遇到折叠或压皱时,会出现一些颜色变浅的折印属正常的。 3、猪二层绒面革猪二层绒面革与头层绒面革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的绒面比头层绒面稍粗一些,并且能看到猪皮上的三角形毛孔。柔软度和拉力强度远不如头层绒面革,皮的开张也比头层小很多。二层绒面革也可以与头层绒面革一样加工成好多不同种类的修饰革,由于二层绒面地价格更为廉价而不显服装的档次。所以在内销上我们很少用到这种皮。 二、羊皮1、绵羊皮绵羊皮的特点是皮板轻薄,手感柔软光滑而细腻,毛孔细小,无规则地分部均匀,呈扁圆形。绵羊皮在皮革服饰中是比较上档次的一种皮地原料。现在绵羊皮也打破了传统的风格,而加工成压纹、可洗、印花等好多不同种类的风格。 2、山羊皮山羊皮的结构比绵羊皮稍结实,所以拉力强度比绵羊皮好,由于皮表层比绵羊皮厚所以比绵羊皮耐磨。与绵羊皮的区别是,山羊皮粒面层较为粗糙,平滑度也不如绵羊皮,手感比绵羊皮也稍差。山羊皮现在可以做成好多不同风格的皮,可洗仿旧皮,这种皮没有涂层,可以直接放入水中清洗,不脱色并且缩水率很小。腊膜革,这种皮是在皮的表面滚上一层油腊,这种皮在遇到折叠或压皱时,也会出现一些颜色变浅的折印属正常的。 三、牛皮由于牛皮能达到一定的厚度和牢度,所以它主要用于皮具和皮鞋更多一些。牛皮的特点是毛孔细小,分布均匀紧密,革面丰满,皮板比其它皮更结实,手感坚实而富有有弹性。牛皮服饰革品种也较多,目前牛皮加工成不同风格的皮还不如猪皮和羊皮的品种多。牛二层也用于服饰上,但用于服装上一般是牛二层绒面革,它与猪二层的区别是:绒面纤维更粗糙,但没有毛孔。牛二层修饰革主要用于皮具上,它是在牛二层上加工成仿光面或仿旧效果,这种皮在鉴别上有一定的难度。 四、裘皮裘皮服装从其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御寒为目的的毛朝里穿服装;另一类是以装饰为主要

中药注射剂基本知识

中药注射剂基本知识 一、概述 (一)概念 注射剂(Injectiones)俗称针剂。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灭菌粉末或浓缩液。 (二)类型 1、无菌溶液(如参麦、生脉等); 2、无菌乳浊液(如莪术油注射液、鸦胆子油静脉乳); 3、无菌混悬液; 4、无菌粉末(如穿琥宁)。 (三)组成 药物+附加剂+溶媒+特制容器 (四)给药途径 1、皮内; 2、皮下; 3、肌肉; 4、穴位; 5、静脉; 6、脊椎腔等。 (五)优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药物立即进入组织、血管或器官,不受消化系统及食物的影响。 2、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如神昏、抽搐、痉厥、消化功能障碍等。 3、适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如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具刺激性的药物;易被消化道破坏的药物,如天花粉结晶蛋白粉针等。 4、定位发挥药效,如消痔灵注射液用于痔核注射。 5、穴位注射发挥特有疗效,如鱼腥草注射液,利水消肿,抗菌消炎,用于鼻炎的治疗。 6、较其它液体制剂容易贮存(因无菌、隔离空气)。 (六)缺点

1、部分药物注射时疼痛; 2、给药不方便; 3、由于不经过机体的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静脉,使用不当易发生危险,故对质量要求高; 4、制造工艺复杂,造价高。 (七)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 中药注射液已有60多年历史,最早为30年代的柴胡注射液,用于感冒、发烧的治疗。60年代研制出抗601注射液,茵桅黄注射液,201-2(板兰根)注射液等20多个品种。7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有关资料报道总数达700多种,由于多数质量不过关,副作用大,文革后渐受冷落,给医生留下了不好印象。1977年版《中国药典》共收载了疗效确切的中药注射液23种,也有一些被纳入省市药品标准中,例如单方制剂莪术油、穿心莲、人参、丹参、山豆根总碱、丁公藤注射液。复方制剂用于静脉给药的,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余种。 中药注射剂具有高效、安全、低毒的特点,是发展中医药,解决中医急症用药的方向,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根本问题是质量问题,因此,1993年卫生部出台了《中药注射剂研究指导原则》,说明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规范中药注射液的研究、生产。95版《中国药典》及《卫生部药品标准》中收载了多种中药注射剂,且许多中药注射剂被列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如鱼腥草、生脉、参麦、清开灵、参附、灯盏花、血塞通注射液等。 二、中药注射剂的基本知识 (一)分类 1、按物态分: (1)液体注射液(包括水针和油溶液) (2)注射用粉针(灭菌粉末) 2、按给药部位分:

天然药物化学问答题总结

1.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1.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质。 2.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不|>| 丙酮>乙醇>甲醇>水 3.溶剂分几类?溶剂极性与ε值关系? 3. 答: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或亲水性溶剂和亲脂性溶剂两大类。常用介电常数(ε)表示物质的极性。一般ε值大,极性强,在水中溶解度大,为亲水性溶剂,如乙醇;ε值小,极性弱,在水中溶解度小或不溶,为亲脂性溶剂,如苯。 4.溶剂提取的方法有哪些?它们都适合哪些溶剂的提取? 4. 答:①浸渍法:水或稀醇为溶剂。②渗漉法:稀乙醇或水为溶剂。③煎煮法:水为溶剂。④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⑤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5.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萃取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6. 答:①水提取液的浓度最好在相对密度1.1~1.2之间。②溶剂与水提取液应保持一定量比例。第一次用量为水提取液1/2~1/3, 以后用量为水提取液1/4~1/6.③一般萃取3~4次即可。④用氯仿萃取,应避免乳化。可采用旋转混合,改用氯仿;乙醚混合溶剂等。若已形成乳化,应采取破乳措施。 7.萃取操作中若已发生乳化,应如何处理? 7. 答:轻度乳化可用一金属丝在乳层中搅动。将乳化层抽滤。将乳化层加热或冷冻。分出乳化层更换新的溶剂。加入食盐以饱和水溶液或滴入数滴戊醇增加其表面张力,使乳化层破坏。 8.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8.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9.凝胶色谱原理是什么? 9.答:凝胶色谱相当于分子筛的作用。凝胶颗粒中有许多网眼,色谱过程中,小分子化合物可进入网眼;大分子化合物被阻滞在颗粒外,不能进入网孔,所受阻力小,移动速度快,随洗脱液先流出柱外;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受阻力大,移动速度慢,后流出柱外。 10.如何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 10.答: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可通过样品的外观如晶形以及熔点、溶程、比旋度、色泽等物理常数进行判断。纯的化合物外观和形态较为均一,通常有明确的熔点,熔程一般应小于2℃;更多的是采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方法,一般要求至少选择在三种溶剂系统中展开时样品均呈单一斑点,方可判断其为纯化合物。 11.简述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分子式的方法。 11.答:分子量的测定有冰点下降法,或沸点上升法、粘度法和凝胶过滤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质谱法,该法通过确定质谱图中的分子离子峰,可精确得到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可通过元素分析或质谱法进行。元素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完成,通过测定给出化合物中除氧元素外的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并由此推算出化合物中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得出化合物的实验分子式,结合分子量确定化合物的确切分子式。质谱法测定分子式可采用同位素峰法和高分辨质谱法。 12.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中,IR光谱有何作用? 12.答:IR光谱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具有如下作用;测定分子中的基团;已知化合物的确证;未知成分化学结构的推测与确定;提供化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立体构象的研究信息。 13.简述紫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及用文字表示的方法和意义。 13.答:紫外光谱是以波长作横座标,吸收度或摩尔吸收系数做纵座标作图而得的吸收光谱图。紫外可见光谱中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收曲线的谷所对应的波长称谓最小吸收波长(λmin),若吸收峰的旁边出现小的曲折,称为肩峰,用“sh”表示,若在最短波长(200nm)处有一相当强度的吸收却显现吸收峰,称为未端吸收。如果化合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则可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及吸收峰的数目和摩尔吸收系数来确定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或是确定化合物的部分结构。 1.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 1.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2.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2.答: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酸催化水解难易大概有以下规律:(1)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2)按糖的种类不同1)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2)酮糖较醛糖易水解。3)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其水解速率大小有如下顺序: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C-5上取代基为-COOH(糖醛酸苷)时,则最难水解。4)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其水解的易难顺序是: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1.简述碱溶酸沉法提取分离香豆素类成分的基本原理,并说明提取分离时应注意的问题。 1.答: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内酯环,在热碱液中内酯环开裂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溶于水中,加酸又重新环合成内酯而析出。 在提取分离时须注意所加碱液的浓度不宜太浓,加热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内酯环。碱溶酸沉法不适合于遇酸、碱不稳定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2.写出异羟肟酸铁反应的试剂、反应式、反应结果以及在鉴别结构中的用途。 试剂:盐酸羟胺、碳酸钠、盐酸、三氯化铁 反应式:反应结果:异羟肟酸铁而显红色。 应用:鉴别有内酯结构的化合物。 1.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种类型,写出基本母核,各举一例。 答: 醌类化合物分为四种类型:有苯醌,如2,6-二甲氧基对苯醌;萘醌,如紫草素;菲醌,如丹参醌Ⅰ;蒽醌,如大黄酸。 2.蒽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类,举例说明。 蒽醌类分为1)羟基蒽醌类,又分为大黄素型,如大黄素,茜素型如茜草素。2)蒽酚.蒽酮类:为蒽醌的还原产物,如柯亚素。3)二蒽酮和二蒽醌类:如番泻苷类。 3.为什么β-OH蒽醌比α-OH蒽醌的酸性大。 3.β-OH与羰基处于同一个共轭体系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使羟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容易解离,酸性较强。而α-OH处在羰基的邻位,因产生分子内氢键,质子不易解离,故酸性较弱。 4.比较下列蒽醌的酸性强弱,并利用酸性的差异分离他们,写出流程。 A. 1,4,7-三羟基蒽醌 B. 1,5-二OH-3-COOH蒽醌 C. 1,8-二OH蒽醌 D. 1-CH3蒽醌 答:酸性强弱顺序:B>A>C>D 5.显色反应区别:(1)大黄素与大黄素-8-葡萄糖苷(2)番泻苷A与大黄素苷(3)蒽醌与苯醌 (1)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加Molish试剂,产生紫色环的为大黄素-8-葡萄糖苷,不反应的为大黄素。(2)将二成分分别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溶液显红色的是大黄素苷,溶解后溶液不变红色的为番泻苷A。(3)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滴于硅胶板上加无色亚甲蓝试剂,在白色背景上与呈现蓝色斑点为苯醌,另一个无反应的是蒽醌。 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的分类依据,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1.答:主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具有6C-3C-6C为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分类依据是根据中间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状,及B环的联接位置等特点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黄烷醇类.花色素类.双黄酮类。 2.试述黄酮(醇)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不显色的原因。 2.答:黄酮(醇)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多显黄色;而二氢黄 酮(醇)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不显色。 3.试述黄酮(醇)难溶于水的原因。 3.答:黄酮(醇)的A.B环分别与羰基共轭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具共平面性,分子间 紧密,引力大,故难溶于水。 4.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液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4.答:二氢黄酮(醇)由于C环被氢化成近似半椅式结构,破坏了分子的平面性,受 吡喃环羰基立体结构的阻碍,平面性降低,水溶性增大;花色素虽为平面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所以水溶性较大。 5.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5.答:可采用(1)盐酸-镁粉反应:多数黄酮产生红~紫红色。(2)三氯化铝试剂反应:在滤纸上显黄色斑点,紫外光下有黄绿色荧光。(3)碱性试剂反应,在滤纸片上显黄~橙色斑点。 6. 简述黄芩中提取黄芩苷的原理。 6. 答:黄芩苷为葡萄糖醛酸苷,在植物体内多以镁盐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大,可采用 沸水提取。又因黄芩苷分子中有羧基,酸性强,因此提取液用盐酸调pH1~2可析出黄芩苷。 7.(1)流程中采用的提取方法是:碱提取酸沉淀法 依据:芸香苷显酸性可溶于碱水。 (2)提取液中加入0.4%硼砂水的目的:硼砂可以与邻二羟基络合,保护邻二羟基不被氧化。 (3)以石灰乳调pH8~9的目的:芸香苷含有7-OH,4'-OH,碱性较强可以溶于pH8~9的碱水中。如果pH>12以上,碱性太强,钙离子容易与羟基、羰基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降低收率。 (4)酸化时加盐酸为什么控制pH在4-5足以是芸香苷析出沉淀,如果pH<2以上容易使芸香苷的醚键形成金羊盐,不易析出沉淀。

中药化学2

蟾酥 4、中药中常见有机酸的结构类型,主要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 结构类型 有机酸是一类含有羧基的化合物,多数与钠,钾,钙等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有的也以结合成酯的形式存在。广泛存在于中药,地龙含有丁二酸,巴豆含有巴豆油酸,丹参含有乳酸。

有机酸按其结构可分为芳香族有机酸、脂肪族有机酸和萜类有机酸三类。 (1)芳香族有机酸:羟基桂皮酸衍生物普遍存在于中药中,尤以对羟基桂皮酸(4-羟基桂皮酸)、咖啡酸(3、4-二羟基桂皮酸)、阿魏酸(3-甲氧基,4-羟基桂皮酸)、异阿魏酸(3-羟基,甲氧基4-桂皮酸)和芥子酸(3,5-二甲氧基,4-羟基桂皮酸)较为多见。 桂皮酸衍生物的结构特点是:基本结构为苯丙酸,取代基多为羟基、甲氧基等。有些桂皮酸衍生物以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如咖啡酸与奎宁酸结合成的酯,3-咖啡酰奎宁酸(又称绿原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分别是金银花抗菌有效成分之一及茵陈利胆有效成分之一。马兜铃酸属于芳香族有机酸,有较强的肾毒性,分子中有硝基,但不属于生物碱。 (2)脂肪族有机酸:脂肪族有机酸,如柠檬酸、奎宁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等普遍存在于中药中。 (3)萜类有机酸:属于萜类化合物,如甘草次酸、齐墩果酸等。 理化性质 (1)性状:低级和不饱和脂肪酸多为液体,高级脂肪酸和芳香酸多为固体。 (2)溶解性:小分子脂肪酸和含极性基团较多的脂肪酸易溶于水,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大分子脂肪酸和芳香

酸大多为亲脂性化合物,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有机酸均能溶于碱水。 (3)酸性:因分子中含羧基而呈较强的酸性,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有机酸盐。 (4)挥发性:分子量小的有机酸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一起蒸出。 提取分离 (1)有机溶剂提取法:利用游离有机酸(分子量小的除外)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有机酸盐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一般先用稀酸水湿润药材,使有机酸游离,然后再用合适的有机溶剂提取。 (2)离子交换树脂法:将中药的水提取液直接通过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使有机酸交换到树脂柱上,碱性成分和中性成分则流出树脂柱而被除去,先用水洗净树脂,再用稀氨水洗脱树脂柱,从树脂柱上交换下来的有机酸以铵盐的形式存在于洗脱液中,将洗脱液减压蒸去过剩的氨水,加酸酸化,总有机酸即可游离析出。 5、含有有机酸的中药金银花 金银花主要有效成分为有机酸。其中绿原酸、异绿原酸以及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混合物是金银花的主要抗菌有效成分。绿原酸为一分子咖啡酸与一分子奎宁酸结合而成的酯,即3-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和参考答案(1) 1、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目的和意义: 答:促进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2、有些化学成分是中草药普遍含有的如:蛋白质、糖类、油脂、树脂、鞣质、色素等,这些成分一般无生物活性,称为无效成份。 3、世界上最早应用升华法制取有效成分是我国《本草纲目》中记载的:(D) A. 香豆素 B.苯甲酸 C.茜草索 D.樟脑 E.咖啡碱 4、下列成分在多数情况下均为有效成分,除了:(E) A.皂甙 B.氨基酸 C.蒽醌 D.黄铜 E.鞣质 5、属于亲脂性成分是:ABCD A.叶绿素 B.树脂 C.油脂 D.挥发油 E.蛋白质 6、衡量一个制剂质量的优劣,主要是检验其有效成分是否存在。(错) 7、有效部位:含有效成分的混合物。 8、怎样利用有效成分扩大药源?举例说明。 答:当从某一天然药物或中药中分离出一种有效成分后,就可以根据此成分的理化特性,从亲缘科属植物,甚至从其他科属植物寻找同一有效成分。如小檗碱最初从毛茛科黄连分离得到,后发现小檗科、防己科、芸香科等许多植物中均含有小檗碱。 9、把下列符号中文名称填写出来: Et 2O(乙醚) CHCl 3 (氯仿) EtOAc(乙酸乙酯) n-BuOH(正丁醇) Me 2CO(丙酮) EtOH(乙醇) MeOH(甲醇) C 6 H 6 (苯) 10、亲脂性有机溶剂是指与水不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亲脂性有机溶剂的特点:选择性强提取成分范围小,沸点低易浓缩,毒性大,易燃,价贵,不易透入织物组织内,提取时间长,用量大。 11、乙醇沉淀法加入的乙醇,其含量应达 80%以上,可使淀粉,树胶,粘液质,蛋白质等从溶液中析出。 12、结晶法常用的溶剂有冰醋酸,水,甲醇,乙醇,丙酮,氯仿,乙酸乙酯,二氧六环等。结晶法常用的混合溶剂有水/乙醇,丙酮/水,乙醇/氯仿,乙醇/乙醚,氯仿/乙醚,石油醚/苯。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和参考答案(4)蒽醌类 1、Molish试剂反应 答:即α-萘酚试剂反应,指糖或甙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糠醛衍生物与α-萘酚缩合而生成紫色缩合物。 2、简述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离方法。 答:提取的方法是根据它们对水和醇的溶解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单糖包括小分子低聚糖可用水或50%醇提取;多糖根据可溶于热水,而不溶于醇的性质提取。纯化和分离方法:可用铅盐、铜盐沉淀法、活性炭吸附法、凝胶过滤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以及分级沉淀或分级溶解法等。 3、香豆素具有苯骈α-吡喃酮的基本母核。结构上可看成是顺式邻羟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 (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数J)可以得出分子中1H 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15、偶合常数:裂分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J),单位Hz。其大小取决于间隔键的距离。16、糖的检识,主要是利用糖的还原性和糖的脱水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等现象来进行理化检识,利用纸色谱和薄层色谱进行色谱检识。 17、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苷化位移值和苷元的结构有关,与糖的种类无关。 18、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 19、色谱法原理:是基于混合物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20、分配柱色谱是利用混合物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物分离开。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流动相(极性)极性小的化合物,先出柱,极性大的化合物,后出柱。 21、将含水量高的硅胶加热到150℃使其失去吸附水后可重新获得活性,此过程称为活化。 22、吸附强弱规律(含水溶剂中)a.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b.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其吸附性能减弱。c.分子中芳香化程度越高,则吸附性能越强。23、糖匀体:是指均由糖组成的物质。 24、苷类:又称糖杂体,是指糖与非糖物质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指糖与苷元组成的苷。

地榆中鞣质含量测定的方法的探讨

地榆中鞣质含量测定的方法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4-07-22T15:12:05.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喇凤英1 马小艳 [导读] 地榆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属蔷薇科植物,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效,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症。喇凤英1 马小艳2 (1甘肃省临夏州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731100) (2甘肃省临夏州中草药研究所 731100) 【摘要】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榆饮片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总鞣质的测定方法有所重复,影响因素较多,应删除。方法:1.总鞣质的测定: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规定紫外法测定总鞣质的含量,由于避光等因素的影响,三次实验结果差异较大。2.没食子酸的测定:色谱柱: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05 %磷酸溶液(5∶95)。检测波长:272 nm,流速1.0 mL/m in,柱温为室温。结果:在 上述色谱条件下,没食子酸进样量在29.36μg-30.12μg/mL。光线、炮制等因素对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没食子酸的影响较小,实验结果的重现性较好,总鞣质测定法的影响因素较多,重现性较差。建议地榆含量测定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没食子酸。 【关键词】地榆没食子酸总鞣质紫外高效液相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262-01 地榆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属蔷薇科植物,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效,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症。现代研究表明,地榆中主要含有鞣质约17%、三萜皂苷2.4%-4.0%和黄酮类化合物等。鞣质类化合物是地榆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评价地榆质量的主要指标。 自90版《中国药典》地榆含量项下测定总鞣质之后,95版、2000版、05版《中国药典》均规定含量须测定总鞣质,限量规定按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10.0%,10版《中国药典》地榆含量项下除总鞣质测定外,还增加了液相法测定没食子酸的含量,总鞣质的限量规定:地榆药材及地榆饮片不得少于10.0%,地榆炭不得少于2.0%;没食子酸的限量规定:地榆药材及地榆饮片不得少于1.0%,地榆炭不得少于0.60%。现将这两种方法做一比较。 总鞣质法要求避光操作,作者取10份样品(1、2、3、4、5为原药材, 6、7、8为饮片,9、10为地榆炭),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一、.提取过程不完全避光,仪器测定完全避光;二、提取过程避光,仪器测定不完全避光;三、提取过程与仪器测定均完全避光。实验结果如下(%): 将以上10份样品,按《中国药典》10版地榆含量项下规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没食子酸含量进行两次测定,色谱柱: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05 %磷酸溶液(5∶95)。检测波长:272 nm,流速1.0 mL/m in,柱温为室温。没食子酸对照的浓度分别为:29.36μg/mL和30.12μg/mL,实验结果如下(%): 通过上述实验分析,总鞣质的测定中光线影响较大,饮片的炮制、储存等也对总鞣质的含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果差异较大,检验结果较难达标,对地榆商品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没食子酸实验过程简单,无需避光,实验稳定性好。地榆市场价格较低,假劣伪品较少,含量测定中同时使用总鞣质测定和没食子酸测定有所重复,造成检验成本高,检验资源浪费等弊端,建议2015年版《中国药典》取消地榆含量测定中紫外法测定总鞣质项,只保留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没食子酸项,以便更好的控制地榆质量。

中草药化学成分一般鉴别方法

中草药化学成分一般鉴别方法 中草药主要来源于植物。植物的化学成分较复杂,有些成分是植物所共有的,如纤维素、蛋白质、油脂、淀粉、糖类、色素等。有些成分仅是某些植物所特有的,如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有机酸、鞣质等。 各类化学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特性,一般可由药材的外观、色、嗅、味等作为初步检查判断的手段之一。如药材样品折断后,断面不油点或挤压后有油迹者,多含油脂或挥发油;有粉层的多含淀粉、糖类;嗅之有特殊气味者,大多含有挥发油、香豆精、内酯;有甜奈者多含糖类;味若者大多含生物碱、甙类、苦味质;味酸者含有有机酸;味涩者多含有鞣质等等。 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均为多类的混合物,分析时常常互相干扰,不易得到正确结果。因此需根据中草药所含各种化学成分的溶解度、酸碱度、极性等理化性质,再用各类成分的鉴别反应加以鉴别。 (一)鉴别注意事项 1.根据各灰成分不同性质,选用适宜的溶剂提取,以保证等成分能被提取出来。 2.检品提取液的浓度应足以达到各该反应的灵敏度。 3.检品提取液的酸碱度(pH)值应不致影响鉴别反应中所需要的pH值。相差甚大时应事先调节。 4.提取液较深时,常易影响观察鉴别反应的效果,此时可适当稀释,或进一步提纯。 5.鉴别反应时应注意防止多类成分的相互干扰,以免出现假阳性,或颜色不正等情况。最好在化学鉴别的同时,做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用已知含某类成分的中草药或纯品做阳性对照)。 6.在鉴别试验中,如果某一类成分的几个鉴别反应结果不一致时(即有的呈阳性反应,有的呈阴性)则应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应注意呈阳性反应的试验是否属于该类成分的专一反应,否则应检查其他类成分能否产生该反应,从多方面加以判断。但也应注意,某些反应只能对某一类成分中的某个化学基团呈性反应,如检查黄酮类的盐酸――镁粉试验,它只对黄酮类中的羟基黄酮类(黄酮醇类)反应明显,其余类的黄酮类则不甚明显,但也不能轻易否定不是黄酮类,为了避免孤立和片面的下结论,一定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 中草药化学成分一般鉴别试验屯只是一个初步判断,最后确证尚需进一步提纯,以鉴定后才能予以肯定。 (二)鉴别方法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