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1、。

2、简述商品需求弹性的五种情况。

3、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

4、怎样理解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5、简述纳什均衡的完整定义。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答案要点:

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2.5分)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5分)

2、简述商品需求弹性的五种情况。

答案要点:

①Ed=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都不变化。(1分)

②0

主要是生活必需品(1分)

③Ed=1,需求具有单位弹性。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1分)

④1

主要是奢侈品(1分)

⑤Ed=∞,需求有无限弹性。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1分)

3、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

答案要点:

在短期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情况:

假定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

(2分)

当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1分)

当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最终会递减。(2分)

4、怎样理解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答案要点:

机会成本是指:

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2分)

含义: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东西。—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3分)

5、简述纳什均衡的完整定义。

答案要点:

给出对方的策略,你所选策略是最优的(至少不比其它策略差),如果每个局中人都是这样,那么所构成的策略组合(对局),就称为纳什均衡。(5分)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1、。 2、简述商品需求弹性的五种情况。 3、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 4、怎样理解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5、简述纳什均衡的完整定义。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答案要点: 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2.5分)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5分) 2、简述商品需求弹性的五种情况。 答案要点: ①Ed=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都不变化。(1分) ②0

(2分) 当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1分) 当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最终会递减。(2分) 4、怎样理解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答案要点: 机会成本是指: 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2分) 含义: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东西。—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3分) 5、简述纳什均衡的完整定义。 答案要点: 给出对方的策略,你所选策略是最优的(至少不比其它策略差),如果每个局中人都是这样,那么所构成的策略组合(对局),就称为纳什均衡。(5分)

举例说明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区别

举例分析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的区别摘要: 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是现代经济学两个重要分支,如果解决的是“是什么”问题,则是实证经济学,反之,如果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则为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中的意见分歧主要集中于对不同行为的成本收益的价值判断的差异上。正因为如此,其分析结果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而实证经济学是就事论事,所以分析结果是客观的。这里的“价值判断”,通俗地讲就是对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认定。如果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则为规范经济学;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坏,仅仅是就事论事,那么就是实证经济学。“实证”,就是实例证明。 实证经济学研究社会的经济活动和过程是如何运行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运行。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因此又称为描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殊的伦理观念的,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它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一般化的理论体系,用来对有关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预测。对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的精确度、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考察。 而规范经济学研究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在西方经济学看来,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对其多种用途上就必然面临选择问题,选择就存在一个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就是经济活动的规范。可以看出,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现在上至国务院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非常关心我国的GDP 和人均GDP,因为这两个数字。前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后者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富裕程度。从实证角度看,这些数字的统计归纳过程就是实证分析的过程,如果对某些数据有怀疑还可以重新检验。具体数字是客观的,在统计过程中不涉及道德问题,只回答是什么。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研究,首先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确定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确定一个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小康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Positive versus Normative analysis)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Positive versus Normative analysis) 这两个概念有些像实然与应然,前者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描述性的),后者描 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说明性的)。 --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Posi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describe the world as it is) --规范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观点(Norma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prescribe how the world should be)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什么是实证分析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 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 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 实证分析工具 1、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 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数量的分析,非均衡

分析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3、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 把均衡分析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均衡分析是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 .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是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原有的条件变动时均衡状态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并把新旧均衡状态进行比较;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则是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说明在某一时点上经济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下一时点上该经济变量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整个均衡状态变动的影响。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 定量分析则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问题时这一方法比较多见,该方法也正为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之所用。 实证分析,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What is it),或者究竟是怎么样的。实证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客观

基于ArcGIS的建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ltz)

基于ArcGIS的建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 XXXXXXX 摘要:本文运用ArcGIS软件,分析了建德市各乡镇1999年、2003年、2008年的人均GDP 和三产结构,直观地表现了建德市交通因素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状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建德市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在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合理规划交通布局,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德市区域经济交通因素 ArcGIS 1建德市概况 1.1建德市自然地理概况 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隶属杭州地区。市境内山脉大致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整个地势为西北和东南两边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水系由周边向中间汇集,主要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2008年底,全市总面积2321平方千米,总人口51.2万人。 图1a 杭州市区位示意图图2a 建德市区位示意图 1.2建德市行政区划概况 根据县志记载,建德置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县城在今梅城。几经沿革,1960年8月,县城由梅城镇移白沙镇(今新安江街道)。1963年,建德县划属杭州市。1992年,建德撤县置市。

图1c 建德市交通水系及行政区划示意图 1985年12月,建德县辖:白沙镇、新安江区(辖2镇2乡)、梅城区(辖2镇10乡)、乾潭区(辖5乡)、三都区(辖4乡)、寿昌区(辖8乡)、大同区(辖5乡)。 2000年,建德市辖15个镇、12个乡:新安江镇、莲花镇、乾潭镇、安仁镇、梅城镇、 杨村桥镇、下涯镇、大洋镇、三都镇、寿昌镇、航头镇、檀村镇、大同镇、李家镇、劳村镇;邓家乡、下包乡、钦堂乡、马目乡、洋尾乡、麻车乡、 三河乡、 姚村乡、凤凰乡、童家乡、石屏乡、上马乡。 2001年,建德市辖3个街道、12个镇、11个乡。1 2005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建德市下辖3个街道、12个镇、1个乡2:洋溪街道、 更楼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 镇、下涯镇、杨村桥镇、乾潭 镇、三都镇、寿昌镇、大同镇、 航头镇、李家镇、大洋镇、莲 花镇、大慈岩镇;钦堂乡。 1.3 建德市交通概况 建德市是省会城市杭州 通往浙西的门户,也是杭州连 接金华、衢州的重要节点城 市。市境内有320、330两条 国道,是江浙至赣闽的主道。 2000年,320国道建德段完成扩建改线,从柏油路拓宽为一级公路3。2006年,杭千高速公路4正式通车,杭州至建德行车时间缩短为一个小时。 1 浙政函[2001]20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德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1)撤销原新安江镇、邓家乡,以其行政区域设立新安江、更楼、洋溪3个街道办事处;(2)①撤销大同镇、劳村镇,设立新的大同镇。②撤销乾潭镇、安仁镇,设立新的乾潭镇。(3)原檀村镇更名为大慈岩镇。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1个乡。 2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函[2005]18号)批复:(1)撤销上马乡建制,与大同镇合并。(2)撤销石屏乡建制,与航头镇合并。(3)撤销童家乡建制,与寿昌镇合并。(4)撤销马目乡建制,与下涯镇合并。 (5)撤销三河乡、麻车乡建制,与大洋镇合并。(6)撤销洋尾乡建制,与梅城镇合并。(7)撤销下包乡、姚村乡建制,与乾潭镇合并。(8)撤销凤凰乡建制,与三都镇合并。 3 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0~25000辆,为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专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 4 杭千高速公路,省规划项目“杭新景高速公路”在杭州区段的项目名称,始于杭州袁浦,经富阳、桐庐,终于建德寿昌,全长128公里,开车1小时30分左右。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我国东西部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东西部消费差异的实 证研 摘要:本文选取的是2003年全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以及各地区的失业率。 关键词: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失业率(%) (由于造成消费支出因素很多,笔者只是找到几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具体数据如下: 消费支出(元/每人全年) y 可支配收入 (元/每人全年) X1 失业率 (%) X2 北京11123.84 13882.62 1.4 天津7867.53 10312.91 3.8 河北5439.77 7239.06 3.9 山西5105.38 7005.03 3 内蒙5419.14 7012.9 4.5 辽林6077.92 7240.58 6.5 吉林5492.1 7005.17 4.3 黑龙江5015.19 6678.9 4.2 上海11040.34 14867.49 4.9 江苏6708.58 9262.46 4.1 浙江9712.89 13179.53 4.2 安徽5064.34 6778.03 4.1 福建7356.26 9999.54 4.1 江西4914.55 6901.42 3.6 山东6069.35 8399.91 3.6

河南4941.6 6926.21 3.1 湖北5963.25 7321.98 4.3 湖南6082.62 7674.2 3.8 广东9636.27 12380.43 2.9 广西5763.5 7785.04 3.6 海南5502.43 7259.25 3.4 重庆7118.06 8093.67 4.1 四川5759.21 7041.87 4.4 贵州4948.98 6569.23 4 云南6023.56 7643.57 4.1 西藏8045.34 8765.45 陕西5666.54 6806.35 3.5 甘肃5298.91 6657.24 3.4 青海5400.24 6745.32 3.8 宁夏5330.34 6530.48 4.4 新疆5540.61 7173.54 3.5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一、建立模型并回归 建立回归方程: Y=a0+a1*X1+a2*X2 +U Y消费支出(元/每人全年) X1 可支配收入 (元/每人全年) X2失业率(%) 运用OLS估计方法对式1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回归分析结果:(表2)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4/10 Time: 12:07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99.66845 512.5545 0.194454 0.8472 X1 0.749028 0.033317 22.48216 0.0000 X2 30.99029 95.80441 0.323475 0.7487 R-squared 0.949335 Mean dependent var 6433.182 Adjusted R-squared 0.945716 S.D. dependent var 1761.376 S.E. of regression 410.382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96382 Sum squared resid 4715575. Schwarz criterion 15.10259 Log likelihood -228.9392 F-statistic 262.3240 Durbin-Watson stat 1.17960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1844635.html,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 作者:夏蓉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针对城乡消费差异,通过1989年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历年数据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建立具体的城乡消费差异模型,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消费 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城乡差异的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比较分析 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额从1989年的1466元增长到2005年的9393元,增长量为7927元,平均每年增长466.3元。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农村居民的人居消费额从1989年的549元增长到2005年的2531元,增长量为1982元,平均每年增长116.6 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基本环节,这四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生产制约着交换、分配和消费,消费也反过来影响生产。如果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生产不仅仅是单一的劳动过程,它也是劳动者获取经济收入用于消费,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以及学习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可以看出收入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同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财产也是决定消费数额的一个重要因素。财产包括消费者拥有的储蓄和固定资产等,其中储蓄在资产中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且较多的财富有可能导致较多的消费,这一事实被称为财富效应。我国学者主要采用储蓄作为影响消费的资产因素来研究,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首先,从现实情况看储蓄存款对消费的确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中国目前居民的消费还是带有很大的风险意识,老百姓不愿把所有的收入都拿来消费。更不喜欢进行超前消费,投资的额度也不大。只有在储蓄额达到一定数额的时候居民才有可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因而储蓄对居民的长期消费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关于居民储蓄的数据也比其他资产的数据容易获得。 二、消费函数模型的确立 (一)数据预处理

什么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总论 假设有两个人正在讨论最低工资法,这是你听到的两种表述: 甲: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失业 乙:应该提高最低工资 现在不管你是否同意这两种表述,应该注意的是,甲和乙想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甲的说法像一个科学家:他作出了一种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表述。乙的说法象一个决策者,他作出了他想要如何改变世界的表述。 一般说来,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如甲的表述,是实证的。他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如乙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他们作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和规范的主要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他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 上面几段是经济学书上的解释。当然我是复制别人的。 我个人认为:实证分析就是用实际的、带有普遍性的例子证明一个事物是按照什么规律运行着的;而规范分析则则是通过公理、定理逐渐证明事物应该按照什么规律运行着,但没有或者偏离、正要偏离轨道的运行着。 计量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说白了就是运用计量方法,对事物过去的数据进行的一种分析,既然是过去的数据,那就说明肯定用的是普遍的例子而且是实际的例子,所以计量经济学本身就是实证分析的一种方法,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的分析都应该被认为是实证分析。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使我们暂时将目光从域外转向国内,从书本转向行动,从理想转向现实,从理论转向实践,因而它也必然会促使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问题,关注基层的问题,进而也是——关注“真正的问题”,实证研究使得法学不再生产和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有形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针对我国31个省区的对外贸易水平,采用28个对外贸易的指标,对对外贸易省区进行分类,并对它们的特征、形成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区域性对外贸易战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对外贸易地区差异因子分析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们选取1999-2002年的panel数据,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等28个变量建立指标体系。包括:进出口总值(x1)、进出口同比增长率(x2)、出口总值(x3)、出口同比增长率(x4)、进口总值(x5)、进口同比增长率(x6)、外贸依存度(x7)、出口增长弹性系数(x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x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x10)、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x11)、对外贸易占国内外贸易总额的比重(x12)、出口初级产品比重(x13)、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x14)、进口初级产品比重(x15)、进口工业制成品比重(x16)、国有企业出口总额(x17)、国有企业出口同比变化率(x1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x1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比变化率(x20)、其他类型企业出口总额(x21)、其他类型企业出口同比变化率(x22)、一般贸易出口总额(x23)、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变化率(x24)、加工贸易出口总额(x25)、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变化率(x26)、其他贸易方式出口总额(x27)、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同比变化率(x28)。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及因子的专业意义解释 通过提取因子得到:F1在X1、X9、X10、X19、X25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进出口总额因子。F2在X2、X4、X8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发展因子。F3在变量X13、X14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出口商品结构因子。F4在变量X15、X16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进口商品结构因子。F5在变量X18、X22、X26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发展因子。F6在变量X20、X28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外资企业及其他贸易出口因子。 因子得分的结果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对6个主因子计算其因子得分,并以各自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平均求和得到综合得分F和名次,然后根据名次分类。 因子得分的线性组合模型为: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1、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2、简述商品需求弹性的五种情况。 3、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 4、怎样理解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5、简述纳什均衡的完整定义。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 答案要点: 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2.5分)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5分) 2、简述商品需求弹性的五种情况。 答案要点: ①Ed=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都不变化。(1分) ②0

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优缺点

研究生课程论文 院系:财经学院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班级: 2013 级 学号: 113208201 作者:王婧妮 完成时间: 2014年 6月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分析 (113208201 王婧妮) 摘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普遍被划分为会计理论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又被称为传统研究方法。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种会计研究方法优缺点的分析比较,提出在日常的会计研究中应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实现会计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优势局限性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含义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以会计理论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会计理论研究模式和规律的手段,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符合逻辑的结果的过程。研究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它能够改变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研究方法就是我们进行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连接实务与理论的桥梁。 二、我国目前所使用会计研究方法 1.规范会计研究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高度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 会计规范研究的作用表现在:一是规范会计研究使用的演绎法对理论的论证具有重要作用。演绎法的逻辑精确,在保证了前提假定正确的情况下,推理过程能够保证正确,从而在逻辑上保证了会计理论的正确性,对于发展会计理论有重要作用。一是规范会计研究可从理论命题进行拓展,推导出事实命题,用来指导会计实务。还可以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通过演绎法的推理论证发现错误理论及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 规范会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可证实性。关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会计理论若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上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上有说服力,它就必须受检验或证实。规范会

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 政府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既要重视政府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和“应该怎样做”的规范性研究,也要加强经济现象实际上“是什么”的实证性研究。 实证研究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说明研究现象“是什么”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实证研究就是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它回答的是:如果作出了某种选择,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实证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物的验证(即所谓“实证”)来概括和说明已有的结论是否正确。它的主要作用或者说重点,是“说”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而做出事物究竟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样的结论。将实证分析法运用于政府经济学,就是通过对政府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分析与描述,讲清楚政府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对经济已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讲清楚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职责、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究竟怎样划分,这种划分对经济、社会以及政府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讲清楚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职责、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究竟怎样划分,这种划分对经济、社会以及政府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讲清楚有关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以及作用的结果怎样,等等。

规范研究则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或者说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这一类的问题。它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问题。规范分析则与实证分析不同,通过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规范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进行分析以前,要先确定相应的准则,然后再依据这些准则来分析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处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不符合,那么,其偏离的程度如何,应当如何调整,等等。将规范分析方法运用于政府经济学,就是要根据一系列准则,来分析和判断现行政府经济活动是否与既定准则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么应当如何调整。至于如何运用规范化分析方法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则要视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定。例如,如果我们将规范分析方法用于对现行税制的研究,就需要根据“效率”、“公平”等税制设置原则,来分析和判断现行税制是否符合这些原则,如果不符合,那么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偏离,今后应当如何调整税制使之与上述原则要求相一致,等等。 为了避免主观随意性,政府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重视规范分析之外,必须加强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实际上是两种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区别的研究方法。一般说来,政府经济学研究方法就是这两种具体研究方法的统一。 实际上,对政府经济学乃至所有经济科学来说,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作为研究和叙述的方法,两者只是适用的条件、服务的目的不同而已。换一个角度看,

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差异研究实证分析及文献综述

燕京理工学院 审计学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差异研究实证分析》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 120520188 姓名:王慧聪

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差异研究实证分析及文献综述 摘要 地区差距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从建国初期,我国的地区差距问题就存在了,各个地区存在着悬殊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区经济之间差距在明显的拉大。因此,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科学制定缩小差距的对策,就成为经济理论界和决策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对我国的地区差距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因此,对前一阶段中有关我国地区差距问题的各种研究作一个必顾和总结,并对他们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综述和剖析,对于加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出台以及以后的学术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大量的中英文文献资料的查阅,比较和综述了有关中国地区差距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地区差距研究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计量模型和实证方法三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有关地区差距的发展趋势、地区差距的大小、差距来源的相关重要文献,并简述以往文献的研究结论。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来对综述中提到的影响地区发展差异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并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地区差异;文献综述;实证分析

前言 近十多年来,有关国家或地区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经济学家们观察到,在很多东亚国家和地区,收入相对公平是和经济持续增长相伴随的,而在南美国家,收入差距巨大却与经济增长停滞并存,由此,人们担心收入差距可能对经济增长有负面的影响。但是,在已有的实证研究中,人们在这一问题上得到了不同的发现,同时,研究者们也对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问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有待回答的问题。”‘1978年以来,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N90年代,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被广大经济学家称为“东亚奇迹”或者是“中国之谜”。尤其本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更显得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3年的人均GDP已达lOOO美元。概括起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一、经济增长速度高且相对平稳。二、增长持续时间较长。三、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四、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当然,很多人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统计有质疑,或者质疑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或者担忧中国增长的持续性。 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地区差距问题也显得同益突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几乎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巨大成功可以相提并论。各种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取得总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地区发展的巨大不平衡。另一方面,学术文献可以说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了中国地区发展差距。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一面的内容:地区经济差距的测算、地区差距的理论分析、地区差距的要素分解、地区差距的政策解决方案。近年来有一系列大量优秀的文章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中国经济热点研究课题组”和“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

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同学们好,我们这一集准备给大家讲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这一讲主要有两个话题,第一个是什么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第二个是为什么要进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这两个分析可以按照很多方式来进行分类,按照分析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宏观分析、微观分析;按均衡状态来说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按均衡变量来说,可以分成局部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按数据时间点来说,可以分为截面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按有无价值标准来说,可以分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这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所谓实证分析,仅仅是描述、解释实证研究对象的各种现象,研究其内在规律或者检验有关理论,运用理论构造模型分析并预测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趋势或者是概率。它的目标是解释这个世界。简单的说,它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它的结论是描述性的,起点是客观的,它的结论是不是好或者坏不做任何评价。一般来说,实证分析,它的结论是可以检验的,大部分可以计量。 所谓规范分析,它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作为分析的起点,首先提出一种标准,再论证,研究对象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它变化的趋势是不是接近或者远离这个标准以及怎样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它的目标是改善这个世界,它想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最好的?应该是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那么在这之前,首先必须确定什么是好以及什么是不好或者坏的标准。它的结论是命令性的,起点是主

观的。因为不同的人,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一般来说,规范分析不存在检验的问题,也不可以计量,它的结论是多样性的。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路径,所得到的结论会有较大的差异。我们来看这么一个例子—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差,收入较低,所以政府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它事实上就涉及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前面两句“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差,收入也较低”,就会涉及到我们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老年人与年轻人在生理指标上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哪些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与护理需要什么样的费用? 第二个,老年人的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是多少?不同的身份的人它的医疗待遇不一样,那么它们分别承担的费用比例是多少? 第三个,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以及不同身份的老年人的收入状况怎么样? 第四个,就现有的政策来说,政府能够拿出来多少?如果拿出来不够怎么办以及要怎么去补贴的问题。 那么就后面一句话,“政府应该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那么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价值标准,这就涉及到规范分析,比如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是我们常见的一个标准。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富贵在天,生死有命”,这种标准显然跟前面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相应的政策也会不一样。那么第二个,我们还要看政府的医疗制度。我们还要把它细化,到底纳入补助的疾病跟损失的种类、

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 究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 政府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既要重视政府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和“应该怎样做”的规范性研究,也要加强经济现象实际上“是什么”的实证性研究。 实证研究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说明研究现象“是什么”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实证研究就是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它回答的是:如果作出了某种选择,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实证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物的验证(即所谓“实证”)来概括和说明已有的结论是否正确。它的主要作用或者说重点,是“说”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而做出事物究竟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样的结论。将实证分析法运用于政府经济学,就是通过对政府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分析与描述,讲清楚政府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对经济已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讲清楚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职责、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究竟怎样划分,这种划分对经济、社会以及政府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讲清楚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职责、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究竟怎样划分,这种划分对经济、社会以及政府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讲清楚有关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以及作用的结果怎样,等等。 规范研究则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或者说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这一类的问题。它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问题。规范分析则与实证分析不同,通过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规范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进行分析以前,要先确定相应的准则,然后再依据这些准则来分析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处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不符合,那么,其偏离的程度如何,应当如何调整,等等。将规范分析方法运用于政府经济学,就是要根据一系列准则,来分析和判断现行政府经济活动是否与既定准则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么应当如何调整。至于如何运用规范化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与规分析(Positive versus Normative analysis) 实证分析与规分析(Positive versus Normative analysis) 这两个概念有些像实然与应然,前者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描述性的),后者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说明性的)。 --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Posi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describe the world as it is) --规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观点(Norma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prescribe how the world should be) 实证分析和规分析 什么是实证分析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 实证分析工具 1、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数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3、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 把均衡分析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均衡分析是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

论规范分析方法

论规范分析方法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关键词:规范分析/价值实证/社会实证/规范实证/制度事实 内容提要:规范分析方法是法学特有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迄今为止都没有在中国法学界获得应有的位置,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是因为中国法学自身研究对象模糊从而不足以支持法学方法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法学自身缺乏学科自主性。规范分析方法主要关注法的合法性、法的运行效果、法的实体内容,全方位考察法的构成要素,由此制度事实构成规范分析的对象。 法学有没有自身特有的(固有的)方法?如果有,这种方法是什么?直到目前为止,此乃中国法学界没有认真对待、当然也是没有认真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大概每位法学研习者都会有如下感受:法学者们似乎只会借助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分析法学问题。例如,要探求法律存在和法律思维的根本问题,似乎只能借助于哲学的思辨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甚至语义学分析方法等等;要探求法律的成本与效益关系问题,似乎只能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成本与效益分析方法中获得灵感;而法学要追寻法律的社会效果问题,则离开社会调查、比较等社会学分析方法,便无所作为。此种情形流传久远,以致一个普遍的印象是:中国法学没有自己的分析方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形,形成这种印象?这是需要中国法学界深入反思的问题。 一、何以中国法学长期以来方法缺席 在我看来,对此问题,需要在两个路向上进行反思。 第一个路向是在研究对象上,以往的中国法学不是以规范知识,而是以非规范的社会现象为对象的。在中国,法律没有获得自身的知识属性,进而法学缺乏自身的独立性。由于中国法学长期以来依赖政治学、甚至意识形态,法律自身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深刻关注,法律之外的种种因素反而成为法学必须关注的问题。例如,法理学教科书中关于法律“是阶级力量对比的产物”,“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等论断,尽管自法社会学的立场观之,并非没有道理,但此类观念的流行使得法律固有的规范社会的功能大打折扣。这样,法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意识形态教育,法学自身的知识属性被政治意识形态说教所取代。特别是作为法学基础学科的法律哲学,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解决法律的知识属性问题,仍然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兜圈子、打转转,为意识形态服务。所谓“工程法理学”的编撰以及有关部门想把其作为高等学校法理学教材的“谣传”,便典型地反映了法理学在研究对象上所处的尴尬境地。由此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法律以及在法律作用下的正式制度自身作为人类心智(理性)最重要的产物,似乎不被安排在一种知识体系中。法律似乎是远离知识的存在,它只是一些冷冰冰的规定,与知识毫无关 联。[1] 中国法学面临的这种情形和西方近代教育传统中对法律的重视,对法律作为知识的追求形成明显对照。被法律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典故是:首开近代西方大学教育先河的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最早所设立的专业便是以讲授罗马法为主的法学专业。自那时起,法学专业就是和神学、医学、文学比肩的四大专业之一。 [2] 在此后欧洲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一所综合性大学倘若没有设法学专业,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欧洲大学早在近千年前就已经把法律当作一种知识来认真对待了。重要的是,那时对作为知识的法律的讲授,既不同于神学与哲学的冥想和思辨,也不同于文学的精神关照。由于法律固有的与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相

什么是实证分析

什么是实证分析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实证分析工具 1、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数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3、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 把均衡分析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均衡分析是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是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原有的条件变动时均衡状态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并把新旧均衡状态进行比较; 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则是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说明在某一时点上经济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下一时点上该经济变量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整个均衡状态变动的影响。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 定量分析则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 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比较与评析 实证分析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樊刚指出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规范分析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