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恩格斯宗教观及其当代意义思考_反杜林论_和_费尔巴哈论_学习体会

恩格斯宗教观及其当代意义思考_反杜林论_和_费尔巴哈论_学习体会

恩格斯宗教观及其当代意义思考_反杜林论_和_费尔巴哈论_学习体会
恩格斯宗教观及其当代意义思考_反杜林论_和_费尔巴哈论_学习体会

《前沿》 2006年第3期

恩格斯宗教观及其当代意义思考

———《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学习体会

张 鑫3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2)

[提 要]本文通过学习《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梳理了恩格斯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消亡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策略等基本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实践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宗

教观,但其间也有一些“左”的做法,现阶段则应加强无神论教育。

[关键词]恩格斯 宗教 无神论 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6]3—0005—03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是两部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恩格斯认为,他的这两部书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道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1](第4卷P479)马克思则指出,《反杜林论》不仅是工人,“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汲取许多东西。”[2](第34卷P242)列宁更是指出,这两部书“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3](第2卷P442)尽管这两部书是恩格斯一百多年前留下的著述,但其基本观点至今仍未过时,事实上我们今天仍能从中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例如恩格斯在这两部书中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等。由于恩格斯受所处的时间、地域等特定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不可能亲身体验,只是就如何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一般的科学论述,但是,它的基本原理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继承了法国18世纪和德国19世纪上半期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即绝对的无神论,坚持反对一切宗教的唯物主义历史传统,坚决反对任何宗教和宗教哲学以及半截子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始至终都是揭露杜林没有坚持唯物主义而给宗教哲学留下后路。他指出,杜林颠倒了主观世界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从原则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因此他是个玄学家。”[2](第34卷P662)所谓玄学家即先验论者或唯心主义者。不仅如此,由于杜林狂妄地宣称自己的认识不受任何限制,已经建立起了终极的真理体系,这就“封闭了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1](第3卷P76)。同时,由于杜林把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误认为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再把这个绝对的静止转移到整个宇宙。这个绝对静止的宇宙由于没有内部斗争,它就不可能从不动转入运动,从而便只好重新求救于上帝,求助于上帝的最早推动。因此,杜林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却使他必然走向事实上的有神论。

?

5

?

3[作者简介]张鑫(1965-),女,安徽省淮南市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

关于宗教,《反杜林论》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幻想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第3卷P354)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了宗教的全部奥秘:宗教的超人间力量是现实的世俗力量的反映,神秘的宗教世界观是现实人间世界各种复杂关系的折射,这个论断至今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此外,恩格斯还提到原始人关于灵魂不死的宗教观念是出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梦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混淆自然界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把解释不了的东西归结为超自然的原因”[1](第3卷P541)是宗教的认识论根源之一。另外,精巧的宗教唯心主义哲学和世俗哲学的唯心主义往往殊途同归,就是因为它们不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研究世界,而是在“自我意识”、“理念”、“神”、“上帝”的概念中去寻求某种世界之外的最初原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还对宗教消亡的原因作了十分精彩的论述:“当社会通过占有和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可反映了。”[1](第3卷P356)可见,宗教消亡将是一个漫长、客观的历史过程。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是一个无神论者,对宗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他反对宗教并不是为了消灭宗教,而是为了革新、完善宗教,即为了创造出一种新的“高尚”的宗教代替旧宗教,费尔巴哈甚至认为,新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宗教,事实上它本身就是宗教。

早在1844年初,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1](第1卷P2)列宁认为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础”。[3](第2卷P375)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主张对宗教进行批判,并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1](第1卷P2)但是,他们特别是恩格斯也多次谴责那些企图在工人政党纲领中规定直接承认无神论,即向宗教宣战的观点。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评了杜林对唯心主义和宗教所作的让步,即使是些微的让步,但也同样严厉地斥责了杜林提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禁止宗教存在这一似乎是革命的主张,认为这是用另一种方式重复俾斯麦的蠢举。恩格斯认为工人政党应耐心地教育无产阶级,使宗教渐渐消亡,而不要冒险地在政治上对宗教作战。19世纪90年代,鉴于有人散布对社会民主党来说“宗教是私人事情”这一机会主义观点,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德文第三版导言中,郑重声明:“社会民主党认为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对于社会民主党本身,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工人政党来说决不是私人的事情。”[1](第2卷P331)从表面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问题所持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主张“彻底”的无神论;另一方面又要求“宽容”宗教即不直接向宗教宣战。其实,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的策略是十分严谨的,是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得出来的直接的和必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同宗教作斗争,但更主要的是要善于同宗教作斗争。为此,就需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唯心论的危害和群众中的迷信以及宗教的根源。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的先验论时,不仅指出从原则出发和从事实出发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以及在生命起源、生命本质和生物进化问题上两种自然观的斗争,而且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真理、道德、平等、自由和必然、对立统一规律等等的基本观点,从而揭露了杜林的哲学是“纯粹的欺人之谈”[1](第3卷P183)杜林所谓的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在某个地方存在的哲学原则,实际上是上帝的别名。同样,为了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三章中,用了整整八段文字,首先揭露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中的唯心论观点:即历史能否发展就看宗教是否深入人心和“心是宗教的本质”的谬论;同时还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的观点,并着重指出,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实际上是附和了德国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的观点,客观上起着麻痹劳动人民维护剥削制度的反动作用。而且恩格斯对杜林和费尔巴哈的

?

6?

批判并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从当时所知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宗教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来加以阐明的,因此是十分具有说服力的。

从恩格斯对杜林和费尔巴哈的批判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三点认识:

首先,为了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论是个人还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都不能像费尔巴哈一样搞半截子唯物论,即“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在哲学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能像杜林一样虽然自称是唯物论和无神论,却不能坚持唯物论而给宗教哲学留下后路。

其次,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无神论者,对于宗教和宗教哲学必须持批判的态度。但是不仅要勇于批判而且要善于批判,理论要彻底,只有彻底才有说服力。

第三,宗教的发生、发展过程,宗教形态的变化,归根结底依赖于社会形态的变迁。宗教不能人为地消灭,只能自然消亡,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历史过程,只有到了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才可以说具备了宗教消亡的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的策略是:既宣传彻底的无神论思想,以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无产阶级,但也反对任何对宗教的过激的做法。

上述基本原理,至今仍然是科学的、正确的,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宗教问题,特别是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仍然是实践的指南,必须加以坚持而不能动摇。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新中国从成立伊始,便在法律上规定:宗教对国家而言是私人的事情,宗教团体不应和政权相联系,任何公民都可以自由地信仰或不承认任何宗教,一切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与此同时,在宣传上曾努力向全国人民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无神论的教育,并多次强调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应当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其间虽然有过“左”的做法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中对宗教及宗教界人士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做法,但其主流是不容否认的,至少无神论的思想曾一度占过上风。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纠正了以往试图人为地消灭宗教的做法。然而,毋庸否认,在某些具体做法上,未免有些矫枉过正。首先是放松了对无神论的宣传。尽管,我们在半个世纪前就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基础,自然科学也有极大的发展,人造卫星也早就上了天,但却没有很好地运用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武器对有神论进行批判。其次,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在理论上倒退了一大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涉及宗教的文章大多把宗教看作一种文化,并大谈其劝人向善的一面,忘记了宗教虽属思想上层建筑范畴,但与作为文化范畴的哲学、艺术、道德、伦理等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与迷信紧密相连。有的文章甚至公然否认马克思关于“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这一著名论断,即不承认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消极方面。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淡忘,宗教信徒越来越多,迷信思想观念越来越严重。如在日常生活中朝圣拜佛、看相算命的人和事并不少见;一些基层政权———乡、县政府修建或翻建办公楼时,公然先请阴阳先生察看风水,在一些落后的农村,不少阴阳先生籍此发家致富。迷信思想滋长的结果是邪教的出现,法轮功的泛滥即与此不无关联。而不少批判法轮功邪教的文章虽然揭露了李洪志的阴险用心,但却很少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深刻说明邪教产生和流行的根源,因而就邪教批邪教是很难从根本上消除邪教的影响力的。因此,积极地大力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在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时,加强对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宣传是当前思想界首先是哲学界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杜绝任何如杜林之流的“高超的胡说”和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

[3]列宁选集[C]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

(责任编辑:舟蓬)

?

7

?

反杜林之我见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读反杜林论 时间与空间 感想

读《反杜林论》“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有感 摘要:本文对反杜林论第五章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做了分析,分别对杜林错误的观点和恩格斯正确的观点做了理解,由此比较两种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时间与空间看法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 关键字:反杜林论时间空间唯心主义 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编《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这一章中,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科学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一.杜林的错误时空观 为了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杜林唯心主义的时空观的形成过程,以便能够更加坚决彻底地否定其谬误,恩格斯首先带我们回顾了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1)存在具有无限性;(2)这种无限性是不能有矛盾的,即“没有矛盾地加以思考的无限性”。(3)这种没有矛盾的无限性,“最明显的形式,是数在数列中的无限积累”。杜林的意思是,诸如1,2,3,…,的序列,就是可以无限计算下去,是不包含矛盾的。(4)这种没有矛盾的无限性,只能有一个唯一的方向。杜林认为这种向前发展的方向可以保证没有矛盾,从而使数的积累得以无限进行下去。(5)如果承认这种无限性还有第二个方向,就会陷入可以计算完本来是不能被计算完的无限数列的矛盾。杜林认为,“这种向后倒退的无限性…,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存在“无限性的本质就在于,它根本没有结尾和完结”。 因此杜林得出来两个结论:(1)世界上的因果链条应当在某个时候有个开端,因此终极原因是存在的;(2)“定数律”:杜林认为,世界的无限性也必须在时间上是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而且充实在整个时间和空间内的具体物都是可

反杜林论读后感完整版

反杜林论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提纲解读

费尔巴哈提纲解读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提纲》全文共11条,近1500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第1一2条)。 (二)《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3—9条)(三)指出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10、11条) 第一条: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心思想: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心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并加以否定。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从前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任务: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有费尔巴哈,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主要着作有《形而上学导论》《论物质》《论人》等。 机械唯物主义:机械。 以前唯物主义的特点:对客体绝对性的认识。 唯心主义:夸大主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学具的有效应用3页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学具有效应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科学,它研究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数与形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恩格斯在其著作《反杜林论》)”。数学具有抽象与现实两重性特点,那么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学具就是抽象性与现实性对结桥梁。 幼儿园数学活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性,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幼儿来说非常难理解。只有提供丰富、有效操作材料,让幼儿摆弄、剖析,才能根本解?Q这一难点,帮助幼儿形成并掌握正确数概念。 由于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最基本方法,同时也是幼儿园数学教学主要方法。所以教学具有效制作与科学投放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制作与投放数学教学具都不能有效地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而教学具使用,除了制作本身原因,还应考虑材料投放时机与层次性。为了提高幼儿园数学活动质量,培养幼儿良好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关于操作材料使用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怎样做到教学具有效应用,使其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服务呢? 一、科学合理地投放教学具,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与幼儿发展 1.紧扣教学目标与内容,提供体现数学本质教学具 目标是行动宗旨,教学具提供必须从活动目标出发来考虑,把教师教育意图与要求融进材料之中。如:教幼儿认识几何图形时,提供几何图形板、钉子板、小棍、画剪工具材料等,这样就把图形概念属性转化成具体事物,成为幼儿操作材料。通过看看、摸摸、拼摆图形,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套图形,用小棍摆图形及用画笔画,剪子剪图形操作过程,使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图形特征感觉与体验,进行概念属性抽象,形成几何图形概念。这样得到知识是幼儿理解,有意义。 2.根据幼儿年龄特征,提供遵循期数学知识内部逻辑顺序教学具 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 符号层次逐步抽象与内化过程。为了适应每一个阶段幼儿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具应包括完全直观教具(实物教具、贴绒或带磁性教具等)、半直观教具(图片、实物卡片、点子卡片等)及带抽象成分教具(数字卡片、试题卡片等)。如:大班幼儿学习7分解,可以先通过给每个幼儿7块积木或雪花片分成数量不同两组,体验7分解有6种不同分法;然后可以通过看图填分合式,根据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动态等变化,按标记进行7分解;还可以通过“给点子分家”材料,让幼儿先数数有几个点子,然后把点子分在两个格子里,每次分数量不同,但总数相同,然后学习记录分合式及加减计算题。 3.了解幼儿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应幼儿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教学具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剖析活动常常发端于对剖析对象兴趣上,这种兴趣越浓,幼儿剖析活动就越持久。同时,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数学经验方面最近发展区,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能够接受怎样挑战度。结合幼儿兴趣与需要,将幼儿关注话题与热点融入到教具设计当中,从而引起幼儿参与活动兴趣,增强教具本身实效性。 4.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提供满足不同水平幼儿教学具。 每个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独特性,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个别差异变现很明显如:思维发展、发展速度、学习风格上差异,例如:在进行某一内容学习时,提供教学具应尽量设计成不同层次、不同难度材料,以供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与能力活动,同时,在实践中留心观察,剖析幼儿活动中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困难,给予不同指导,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与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自我发现、自由剖析、自我发展目。 二、建立良好操作教学具规则,保障教学具在活动中正确而灵活地运用 为保证幼儿在操作学习中目性、方向性,并能从操作活动中发现所有学习数学规律及关系,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费尔巴哈读书报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一、黑格尔哲学 文章结构: 首先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 1、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辩证发展观。 2、指出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摘抄: 1、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2、所以,黑格尔,特别是在《逻辑学》169中,尽管如此强调这种永恒真理不 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他还是觉得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在《逻辑学》中,他可以再把这个终点作为起点,因为在这里,终点即绝对观念──它所以是绝对的,只是因为他关于这个观念绝对说不出什么来──“外化”也就是转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即在思维中和在历史中,再返回到自身。但是,要在全部哲学的终点上这样返回到起点,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个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但是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把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3、同时,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力的天才,而且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各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当然,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对这些结构,直到现在他是渺小的敌人还发出如此可怕的喊叫。但是这些结构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 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文章结构: 1、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运动,突出必须把实践纳入到对事物、现实和感性实体等诸种客观对象的本质的理解中去。 2、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阐明革命实践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3、阐明新唯物主义与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对立。 摘抄: 1、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考试论文 从费尔巴哈的“人”看我国诚信建设 陈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8298 【内容提要】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唯心主义的,所以他的“人”必然也就是脱离了具体历史情境的“抽象的人”,恩格斯对于他的这种唯心的道德观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同时也建立了以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现实的人”,即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加以考察,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的诚信建设也必然要以“现实的人”作为建设的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历史的和经济的因素,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方式建设我们的诚信,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抽象的人现实的人宗教诚信建设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的第三章,恩格斯首先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宗教观和伦理观是唯心主义的。恩格斯列举了其宗教唯心主义的两大表现:1. 过分夸大宗教的历史作用,认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宗教的变迁史;2. 歪曲了宗教的本质,认为心(情感关系-爱,爱情)是宗教的本质。以下的几段就是对于这两个观点的批判。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在现实的虚幻映象中(借助于一个神或许多神,即人类特性的虚幻映象)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归根到底,恩格斯认为:“在费尔巴哈那里,性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而性爱在最近800年间获得了这样的发展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现存的通行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神圣化;这些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在法国,从1793年到1798年,基督教的确曾经消失到这种程度,连拿破仑去恢复它也不能不遇到抵抗和困难,但是在这一期间,并没有感觉到需要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宗教去代替它。”这里恩格斯明确指出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的立足点就是把宗教看成是心的产物,也即是情感甚或爱情的产物和体现。他忽视了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那就是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人类一种本能的联系,它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人的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

心得体会:恩格斯晚年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恩格斯晚年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收集、积累材料到整理材料、把材料系统化,从以分析为主发展到以综合为主,从经验自然科学发展到理论自然科学的阶段,为认识的辩证过程理论提供了科学前提。但是,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家仍然被束缚在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传统思维方式之中。对此,恩格斯晚年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以及有关的历史唯物主义通信中,从多方面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认识的辩证过程理论。 关于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对于杜林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思维的至上性”“认识的绝对可靠性”“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错误理论,恩格斯从多方面批判了这种认识论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首先,恩格斯认为,要说明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先要说明这里的思维指的是单个人的思维,还是作为无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恩格斯指出:“因为最可贵的结果就是使得我们对我们现代的认识极不信任,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恩格斯的这段话,对于那些对自己的认识盲目自信,在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情况下就认为自己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具有重要警戒作用。任何人的认识,都要准备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

其次,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认识,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贯穿于人类认识过程始终,是人的思维所包含的主要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即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这个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推动人的认识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再次,关于是否存在“永恒真理”的问题,恩格斯把整个认识领域分成三大类进行考察。第一类是研究非生物界的科学,第二类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的科学,第三类是历史科学。恩格斯指出,在这三类科学中,所谓永恒的真理、终极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罕见。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科学比在非生物领域和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还要复杂得多;不仅如此,如果一旦例外地能够认识到某一时代的社会存在形式和政治存在形式的内在联系,那么这照例是发生在这些形式已经半衰退和濒于瓦解的时候。“因此,在这里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因为它只限于了解只存在于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中的、而且按其本性来说是暂时的一定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的联系和结果。”恩格斯还谈到人的思维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和辩证法,他认为在这方面更谈不到什么永恒真理。因为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时代系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2)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一) 正文: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著作第一次把马克思和恩 格斯的学说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论述了其内在的联 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再版和三版中,恩格斯分别做了改动,由于没有找到 单行本,所以我所读的是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0卷不仅收录了《反杜林论》全文,而且收录了恩格 斯在写作过程中准备的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较之与单行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来说 又丰富了许多。 《反杜林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三版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其中在序言中,恩格斯交代了写作背景,杜林的唯心论和先验论伪装成科学,并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严重危害着德国党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开始勇敢地反击杜林,完成巨著。引论共有20小节,分为四大段,第 一段是1小节主要交代了现代社会主义的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第二段是2--6小节讲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三段是7--14小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础;第四段是15-20小节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 变成科学。 第一编:哲学编 三、分类。先验主义 全文共22小节,1-9小节批判了杜林的原则在先,自然、社会在后”的认识论,揭示了其唯心主义本质,10-11小节批判了杜林终极真理的真理观,12-22小节从数学的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 杜林认为:只要是人的意识对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问 题,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这就是他的从思维而非外部存在中获得的原则。恩格 斯深入地批判了他的观点,认为这是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论,进而阐述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 系问题, 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未就是发现,它们都是从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杜林认为:纯数字是具有脱离特殊经验和现实的世界内容而独立的意义”而恩格斯批 判 ________ 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四、世界模式论 全文共33小节,1--14小节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即存在的统一性;15--33小节批判杜林质与量的概念。这是一章关于世界本原的文字,世界统一于什么即世界的本原是 什么。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由于我们把自己的仿佛像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 扩展开来,所以任何必须进入这个思想统一体的东西都不能保持某种两重性。但是任何东西也不能避开这个思想统一体。。。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 而恩格斯反驳说,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也就是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即任何东西都是 存在的。”杜林所说的存在”要么是过分抽象的,要么是十分具体的,而世界是不可能统一于这种

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读书报告 在看了大量有关费尔巴哈的文章后,我从费尔巴哈哲学的四个基本方面来简单论述一下他的哲学观点,这四个方面就是认识论,实践论,人的学说以及宗教学说。 在论述他的基本观点之前,我首先对费尔巴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在认识论方面费尔巴哈是从认识对象和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这两个方面来论证: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并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他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他指出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就是感觉(经验),并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都起理性认识的作用。在这同时他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他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他认为是实践。列宁曾经说过,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是,他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费尔巴哈在实践观主要有三个方面:1、他简单的把感性直观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出发,不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他认为实践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2、认为实践是指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出发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费尔巴哈有句名言:“站在实践观点上,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用场,去同一切事物打交道。”他把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这种典型的利己主义活动当作人类的实践活动。3、他还将实践理解为呼吸、吃喝、消化等生理活动。费尔巴哈从他的人本主义出发,将实践单纯的理解呼吸、吃喝、消化等生理活动。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主要是关于人的学说,这一学说又以自然的学说为基础,因此人和自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在这里我主要阐述他关于人的学说。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有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会存在。②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③把人的本质就视为生物学上的本质。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关于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②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③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④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⑤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他从三

读法学论文心得

狗狗: 你好! 我是个言而无信的人,我答应帮你写作业,却没有兑现我的承诺,而我答应你的时候是那么的信誓旦旦,现在回想起,我就是个脑残加二百五。 是我小瞧了你们的作业,我本以为不就是码几个字了嘛,应该比数学公式定理好证明多了。当我正式接手时,我才发现你们的学问确实博大精深,我二了,我太自大了。我现在郑重向你道歉:对不起啊。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法学基本有了一点点浅薄的认识,原来你们的世界自有一番广阔的天地,我要向你们法律从业者致敬! 事情虽然都过去这么多天了,我的失信行为已然对你造成了伤害,但是为了让我良心稍微好受一些,我还是应该把我的一些阅读体会发送给你,再次祈求你的原谅,阿弥陀一个佛! 鸭子

外国的月亮未必圆 我是个法盲,常常知法犯法,要我写你们的作业,确实是把我难住了,不过干啥学啥呗,这些认识虽然肤浅,你就当时读个小说吧,吼吼。 通篇细读下来,我认为你们导师给你们这两篇文章是有深意的,他(她)在给你们指定学习论文方面,还是很讲究滴(不像我导师,从去年我来时就开始出差,至今未回,倒是便宜我了,一天都是耍) 两篇文章,一篇是陈光中的学术报告,一篇是卞建林的论文。这两位老师同处一校,而且学术观点争锋相对,我个人觉得他们之间的辩论代表的是证据学两派学者的碰撞。 卞老师是相对真实论者,认为应当重塑我国刑事诉讼中定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主张采用英美法系。陈老师则是客观真实论者,坚持我国法定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排他性证明标准,不赞成采用英美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并指出“排除合理怀疑”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 我个人是比较反感崇洋媚外,学术上的崇洋媚外也一样。所以,我在未细细品读文章之前,我就已经站在了陈老师那边,在细细地把两篇文章都读了之后,我更加坚定地支持陈老师的观点。下面我说出我的理由。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导读: 反杜林论读后感(一) 《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着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着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着名的理论巨着——《反杜林论》。在《反

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