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囚绿记》教材分析

《囚绿记》教材分析

《囚绿记》教材分析
《囚绿记》教材分析

《囚绿记》说课稿

毛玲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语文版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忽视。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文本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文本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除利用课文外,我还挑选了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的《遍地黄金》一文给学生品读,这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与《囚绿记》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是一篇美文,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合用来做圈点批注的迁移练习,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容量。

(2)学生资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交流圈点批注的情况,实现学生互动、资源共享及情感交流,分享学习的成果及乐趣。

(3)媒体资源: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以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激发读书兴趣,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

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由题入文,解题、猜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走进陆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情感脉络1、听课文朗读,思考:文章哪些段落是些“囚绿”

的?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什么?2、文题是囚绿记,改成爱绿记行不行,说说理由。学生合作交流。

三、品读

思考: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作赏析。

四、主旨探究,触摸绿之魂

1、作者为什么如此爱绿?

2、作者这么爱绿为什么又放了绿?

3、插入时代背景。(幻灯片展示)

4、作者简介(幻灯片展示)

五、归纳主旨

六、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绿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七、课堂小结:略

八、板书设计:(幻灯片展示)

九、布置作业:借鉴本文的写法,描述一种景物。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季淑剑 《囚绿记》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能流畅朗读课文。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涸.辙急不暇.择猗.郁移徙. 婆娑.揠.苗助长瞥.见矫.健 2、解释词语 涸辙 婆娑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阅读文章思考,“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 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5、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 事? 6、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对文章重要语段、语句进行品读, 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 2、认识“绿”之品质,理解“绿”之寓意。 3、进一步认识本文写“绿”采用的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能运用该方法对 常春藤进行扩写,丰富文章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品读导学仿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绿”之精神,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运用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题目是——(同学齐声回答)《囚绿记》,作者是谁呢?(学生齐声答:陆蠡)现在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作者。(学生回答: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大家请看(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jié)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滨逊漂流记》等。)我想,大家课后肯定作了充分的预习,现在我们一起分享预习的成果。 二、分享 分享一:给带点的字注音(多媒体出示,见预习内容1) 学生注音,全班同学读2遍 分享二:1、“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 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2、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事?(多媒体出示2 个问题,见预习内容4、5) 老师:你能从字形上猜读“囚”的意思吗? 学生:里面是“人”,外面是四堵墙,把人关在里面,就是拘禁、关押的意思。 老师:是啊,可这篇文章作者囚的不是人,而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绿)(老师板书:绿,并在“绿”上加方框)“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学 生齐声答:常春藤)“囚绿”在文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就是把常春藤从外面牵到屋子里 老师:“我”和常春藤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学生:“我”选择了窗外有常春藤的房间住了下来,非常喜爱它,和它作无声的对话,而且把它牵引进屋子。可常春藤却向外生长,越来越柔弱, “我”最终把它放了,并非常怀念它。 三、拓展 拓展一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多媒体出示) 1、作者为什么囚绿?作者爱绿到何种程度?(多媒体出示问题) 老师: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第一单元 3 囚绿记.(优秀经典课时作业及答案详解)

[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83页 一、基础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史书里没说,但是演义里地写出了尉迟敬德“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指的是敬德挥出三鞭,而秦叔宝只用两锏就接住了,以此表现叔宝还胜了一招。 ②中国广州的一位特型演员希望通过扮演美国总统奥巴马走红演艺界,人们在看过他的表演后,的确觉得他的模仿,印象深刻。 ③古代匠人中潜隐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浪漫自由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一龛《牧牛道场》的十组牧牛图,雕琢得。 A.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C.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D.栩栩如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解析:“绘声绘色”,描绘声音和容貌,多用于指描述的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美妙逼真。“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陆蠡以他清澈如水的散文作品,在战前就与丽尼、何其芳、李广田等几位散文家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并驾齐驱。 B.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陆蠡写成了《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祝愿和歌唱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期待着与它重新见面。 C.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 D.英年早逝的陆蠡,给世人留下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等散文集。他正直的品格、博爱的胸怀、质朴的感情、缜密的思绪、清丽的文采,流露在字里行间,凝成一篇篇现代散文史上的杰作。 解析:C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的缘故”不能同时使用,可删掉“的缘故”。 答案:C 3.填入下面语段中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到了祝融峰顶,所谓“山高人为峰”,景象更为不同。俯视群山万壑,只得青峰点点,浮沉烟云之间,似海中孤岛,似田间青螺,。时有轻烟,,那么轻盈,那么透明,在清澈的碧空映衬下,如于云海酣梦中呼出的轻轻的气息。 A.依稀巨鲸浮出水面,又如蛟龙翻腾云海一丝丝,一片片,在云海之上欲飘欲飞B.依稀蛟龙浮出水面,又如巨鲸翻腾云海一缕缕,一片片,在云海之上欲飘欲飞

囚绿记教学案例

《囚绿记》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②体会“绿”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组织学生朗读、圈点、批注、交流、领悟“绿”的特点及精神。 ②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探讨对文旨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理解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②领悟爱并不一定要占有、控制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要求确定 理解“绿”的精神——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 2、难点—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 学会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并落到实处 一、导入新课 师:绿是生命的色彩。蓬勃的绿色,生机盎然,激发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灵感。王安石看见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不禁思念自己美丽的家乡,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的千古名句;孟浩然拜访自己的朋友,看见清新美丽的乡村美景,用一句“绿树村

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佳句来抒发心中的喜悦。朱自清先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深情地说把她比作“女儿绿”,甚至对绿说“我舍不得你,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今天,我们走进现代另一位爱绿的作家陆蠡,看看他和绿之间的情感历程。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桌合作交流解决生字词问题。 生:开始自己读课文,与同桌交流解决生字问题。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题目中的“囚绿”是什么意思? 生:作者把常春藤“囚”在房间里。 师:“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概括) 生:作者“爱绿”——“囚绿”——“释绿”的过程 师:说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从解题入手请学生思考题目的含义,学生自由发言、互为补充,教师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师请学生板书文章脉络) 生:思路情感 寻绿——喜悦、盼望 赏绿——快活、留恋 囚绿——恼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自然那么多色彩,最能显出活力的是什么色彩呢?生:是绿色。 师:对。绿色是希望的象征,绿色是生命的希望。当我们看到绿色时,我们好像看到了充满活力的春天,但是,当我们看到绿色被践踏时,我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们肯定会不好受。 师:今天,我们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陆蠡这位散文家看到绿色被践踏时有什么感受。你们了解陆蠡这位散文家吗? 生:不了解。 师:好,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陆蠡,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浙江天台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上海,在“受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工作,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年仅34岁。他的散文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 生1:一位不怕死的散文家。(众生笑) 师:确实是一位不怕死的作家。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掌握什么知识点呢,要掌握作者赋予“绿”什么深刻含义,文中的“绿”有什么象征意义。(师把这目标板书)下面我们用五分钟浏览这篇文章,并给文章分好层次。

(生看书) 师:刚才你们看这篇文章时,有没有发现文中有哪些生字? 生:有。 师:好,我们一起先解决生字,掌握这些生字的读音: 涸辙(hé)淅沥(xī)(lì) 葱茏(cōng)(lóng) 婆娑(suō)镶嵌(xiāng)(qian) 蕈菌(xùn)瞥见(piē)(板书) 师:全文都是围绕什么字来写的? 生:都是围绕“绿”字来写的。 师:那么,围绕“绿”字分为多少层次写出来的? (学生讨论)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归纳,该篇文章写到了:寻绿(1-4段) -- 观绿(5-7段) --囚绿(8-12段)--释绿(13段)--怀绿(14段)(板书)(生做好笔记) 师:作者把绿囚禁起来前写了些什么内容?文中有没有关键的语句?生:有。 师:马上找一找有哪些。 生:窗外面长着常青藤,投射进来一片绿影。 师: 就是这片绿影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和绿朝夕相处,作者有什么感觉? 生2:喜悦而又满足,欢喜,快活,留恋。 师: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在文中找出来。 生3:“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设计(含答案)

《囚绿记》学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导读 1.简介作者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2.解题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

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3.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导思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 4.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5.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囚绿”? 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 7.“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

《囚绿记》教学实录

《囚绿记》教学实录 囚绿记精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

《囚绿记》课内阅读思考题答案

《囚绿记》课内阅读思考题答案 一、夯实基础 1、走进作者: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浙江天台人。现代家_________、_________家。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_________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_________和_________。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 (答案:陆蠡陆圣泉散文作翻译《海星》《竹刀》《囚绿记》)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 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 (A 中“涸”应读“hé”;B 中“娑”应读“suō”;C 中“猗”应读“yī”。)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葱笼淅沥攀缘怜悯 B、莫生脉络纤细繁茂 C、公寓喜悦常春藤诚心诚意 D、猗郁琼浆玉液直接了当简漏 D A 中“涸”应读“hé”;B 中“娑”应读“suō”;C 中“猗”应读“yī”。 3.C A 中“葱笼”的“笼”应为“茏”;B中“莫生”的“莫”应为“陌”;D中“简漏”的“漏”应为“陋”。 4.《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 ) A 囚绿——恋绿——释绿——念绿 B 囚绿——念绿——恋绿——释绿 C 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D 恋绿——念绿——释绿——囚绿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少沙尘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株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 哈尔滨第十一中学周新宇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陆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作者所营造的审美境界。同时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首先应该抓住文本“,绿”这一线索,通过作者对“绿”的态度,来品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向往和赞美。同时,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的了解,掌握文中深层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掌握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和借景抒情,以物抒怀的写作方式。 本文优美而充满激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突出强调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设计本课教案时,本着与文本对话的原则,谋求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开放性的阅读,这是合作探究与拓展迁移两个环节所要实现的教学意图。希望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实现文本常读常新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 2.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2.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体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3、学习象征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陆蠡。 当代诗人顾城曾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题目是“囚绿记”,意思是“记叙囚绿的过程”,“囚绿”体现在文章的哪些章节?“绿”在被囚之前和之后又与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根据以下几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绿”是指什么?(常春藤) 2、文中哪几段写囚绿?(8-12) 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文章开篇就讲述了他因为爱那片绿影而选择了一间并不是很 好的房间) 4、作者最终把绿彻底“囚”牢了吗?(后来把绿释放了,文章的倒数第二段。) 5、离开了绿,作者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怀念,文章的最后一段“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 我的圆窗和绿友”) 我们沿着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历程,可以将文章思路归纳为: 爱绿(1-7)——囚绿(8-12)——释绿(13)——怀绿(14) 可以说每一步都是作者感情的深化,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他热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一浪又一浪地把热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具体赏析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样喜爱呢?请

同学们快速阅读1~7段,找出表现作者爱绿的关键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主畅谈) 因为在作者眼中“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他“欢喜看草绿”“留恋于这片绿色。”他“天天望着”、“细细观赏”,而且,“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唯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绿色,让作者如此痴迷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8—12段,“囚绿”这一 部分,找出被囚前后表现绿藤的生长状况的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 绿囚禁前: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 囚禁后: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有其他的深意呢? 3、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并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写作背景的语句。 (补充介绍背景及作者生平。)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本文写于1938年。1937年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作者生活在民族衰微、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这篇文章写作时,作者正在“孤岛”上海,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怀念起北平的常春藤,有着怎样的深意呢?或者说他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株蓬勃的、向阳的、固执的常春藤想要表达怎样的主旨或主题呢? 蓬勃————希望、生命 绿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托物言志(志)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和个人的愿望。这种通过描写物的特征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作方

囚绿记公开课比赛一等奖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昌黎六中杜彦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特别喜爱的东西,会有什么想法呢?(买下、得到、占有)是的,大多数人会想据为己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作者占有的什么,是怎么占有的。(板书题目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并加以赏析; 2、结合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三、重难点 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四、情感教育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诵读感知,思考讨论,鉴赏品悟。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感悟标题 大家通过题目知道了哪些内容?(记:交代文体是散文;囚:占有、囚系;绿是描写对象;囚绿是课文主体) (要求:阅读过程中拿起笔随时勾画,生字词语、优美词句、疑惑句。)

(二)重点探讨“囚绿” 1、研读第8段 朗读第8段。 勾画出“囚绿”原因的句子。 勾画出一些关键词句,并加以简析。 分析:“牵进”是优雅、轻柔的动作,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装饰”心情可解释为“改变、安抚、调节、慰藉”,慰藉心灵。 教师补充:“葱茏”“猗郁”词语移用,它们本是用于形容植物茂盛的,这里用来形容爱、幸福和年华,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 例句:阳光倔强地跳舞;书本害羞地合上了。 2、研读9-12段 (1)朗读这几段,并寻找描写绿枝条被囚后生长变化的句子,讨论“绿”的性格特点。 明确:起先,“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发现了“生的欢喜”,写出常春藤的固执、生命力旺盛、蓬勃; 后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作者有些不快,写出常春藤的固执、向着阳光和自由; 最终,“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颜色“青苍--柔绿--嫩黄”,枝条“细瘦--娇弱--病态”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发展到可怜、恼怒,滋生魔念。特点:柔弱、固执。 (2)结合“绿”的特点,讨作者赋予“绿”特殊的象征含义。 学生总结:绿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永不屈服。 (3)理清文章思路,以“囚绿”的形式动宾短语来概括情节。 生答:寻--赏--囚--释--怀 (三)仔细品析“赏绿” ※重点赏第5段 朗读第5段,大家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加以赏析。 (幻灯展示学生的赏析) 总结炼句答题步骤:首先归纳运用的手法(或抓住关键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加以分析,最后回答表达的情感(或所起的作用)。 实战演练:(二选一,每句拟定为5分)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 组 11月6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能够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但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

囚绿记作业题及答案

囚绿记 主备人:潘宝全单位:镇江新区大港中学审核人:徐美云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特点,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2.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的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文笔清新、构思严谨,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的一年之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经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 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点名让学生给下列词语注音: 涸辙婆娑移徙抑郁 烽烟繁茂攀缘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讲解:《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孤岛”,是作者的代表之一。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青藤。作者真挚而热烈地赞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层次。全文共14段,开头引出回忆,最后一段结束回忆,照应开头,并抒发对“圆窗和绿友”的怀念。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问应该如何划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2-7)写爱绿;第二部分(第8-13)写囚绿。 4.讲解: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先写自己选择了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然后写享受房间的乐趣。 提问:文中为什么先要写房间“潮湿”“炎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选择这个房间的原因是因为可以看到窗外的绿色。从侧面描写绿,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迷恋和喜爱。 4.课文第5段直接写“我”对绿的赞美和热爱。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 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囚绿记》阅读附答案

阅读《囚绿记》(节选)一文,回答问题。(11分)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小题1:选文以作者对长春藤的感情变化线索安排行文:________→观绿→________,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2分) 小题2: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2分) 小题3: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3分) 小题4: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理由,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力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2分) 小题5: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爱绿之深。 B.第④段第一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教案]第三课囚绿记

囚绿记陆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借窗前的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使用。 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更具开放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准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品味关键句——从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绿”的象征意义。 3、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2、研读课文 ⑴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 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

锦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锦州市2010年初中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5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狡黠.xié怯.懦qiè弄巧成拙.zhuó如释.重负shì B.挑剔.tī束缚.fù循规蹈矩.jǔ令人发.指fà C.糟粕.pò琐屑.xuè生吞活剥.bāo 岿.然不动kuī D.凌侮.wǔ滂.沱pāng 呱.呱坠地guā乘.风破浪chéng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书写有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分) 洋洋大观浮想连翩目不暇接首当其冲 死心塌地张灯结彩相安无事温文而雅 改为;改为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 ..的一项()(2分) A.他们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 ....,甚至忘记了无岁月是怎样流逝的。 B.大家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只是浪得虚名 ....而已,对他的印象也就极差。 C.在福州很少有人知道她,但在美国,她却是个赫赫有名 ....的才女。 D.玉树地震发生后,许多青年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我市的医务工作者也蠢蠢欲动 ....。 4.下面两个句子各有一处 ....给语病,在不改变原意的某础上,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原句的下面。(2分)(1)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 (2)市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组发现在例行检查时,个别网吧接纳了未成年人。 5.仔细阅读下面语句,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2分) ①当它们之中出现“伤员”时,大队藏羚羊就会减慢前进的速度来照顾,以防止猛兽吃掉负伤者。 ②正是这个习性被盗猎分子所利用。 ③藏羚羊有着顽强而自尊的品格。 ④它们能够战胜世界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它们有着极好的群体精神。 ⑤在盗猎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数百头藏羚羊全部被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A.④①②⑤③ B.③①②⑤④ C.③④①②⑤ D.⑤③④②① 6.在下面的横线上仿写加点语句,要求句式相同,内容符合语境,并与上文衔接顺畅。(2分) 琴声悠扬,在静静的夜空中,一会儿如缕缕花香 ....;一会儿,;一会 .....,拂过人心 儿,。 7.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代表作有《春》、《背影》、《囚绿记》等。 C.《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D.《春望》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痛苦和感伤。 8.名著常识填空(1分) 《水浒传》写的是以为首的108位英雄,聚义在梁山水泊,杀富济贫,造反起义的故事。把大贪官发迹的故事安排在全书的开端,暗示了“乱自上作”。 9.文言诗文填空(12分) ①,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府上见赠》) ③,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亦壁》)

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囚绿记》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 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 (一)预习导学案 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 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 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 (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 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植物是多固执啊!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7

人教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投影展示以下“画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两个人,一老一小。小的叫移凯旋,仅有五个月大。2009年5月1日,他因饮用的三鹿奶粉患上肾结石,永远的离开了深爱他的父母和这个美丽的世界。 而老者已经是九十二岁了,叫陶兴尧。2010年3月27日,为了阻挠强制拆迁,他和儿子双双自焚,儿死父伤。 那么同学们,你看了这两幅画面,了解到画面背后的故事,能和我说说你内心的感受吗? 生: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的生死! 生: 这些人真是“利欲熏心”! 师:好,“利欲熏心”概括的好。这个“心”是什么意思? 生:良心。 师:我们在孟子的名篇《鱼我所欲也》曾学过这样一句话“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为失其本心”。这个“心”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 师:同学们,现今社会生活中,“人性”缺失的事件决非个别现象,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到生产安全事件,美好的人性的缺失已经成为国人之殇。 我们认为,教育的这个过程,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美好的人性逐步苏醒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人性生长的一个节点,因为我们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不能没有心灵的自由面对和人性的深层思考。 所以同学们愿意不愿意和老师一起踏上这趟《囚绿记》人性追寻的列车呢? 生:愿意。 第二部分:品悟“人性” (一)回顾方法 师:好,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散文阅读中,我们是如何理解文章的价值取向的: 【投影展示】 第一步是“捕捉关键句”,第二步是“品悟关键句”,从句子的字里行间挖掘文本深层的内涵。 品悟“人性”,老师送你们四个字: 【投影展示】 (二)品悟“人性” 师:下面,同学们根据预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关键句,我们一起来品悟“人性”。 生:我最喜欢的关键句是文章第14段中“我渐渐的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内心已起了恻隐之心,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他的固执,无亲热,我仍就不放走他,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第一层次:疑——从人性的层面追求字里行间的意义) 师:好,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里“魔念”是指什么? 生:占有它、控制它。 生:欲望,私心。 师:作者有没有认识到认识到“囚绿”是他的错失呢?| 生:认识了。师:认识了自己的错失,但还不放它走,仅仅是私心、是占有欲吗?还有什么?生:自尊心。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