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犯罪原因初探

美国犯罪原因初探

美国犯罪原因初探
美国犯罪原因初探

美国犯罪原因初探

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研究犯罪原因对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都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美国刑法中关于犯罪原因理论的学说很多,比较新的观点是从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考察产生犯罪的原因,因为每一个社会制定的法律都反映出它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在一个传统的社会,法律可以世代不变,每个社会成员都了解和接受社会的准则,所以犯罪很少发生。而在一个飞速变化的工业化社会里,价值观可能急速变化,使旧的法律和新的价值观脱节。举例来说,许多美国人认为,现行法律对性关系和别的“欢快的”活动,诸如赌博、酗酒和使用其它兴奋剂等表现出一种压抑的、清教徒式的态度。在坚持旧价值观和接受新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一些人认为现行法律太宽容了,而另一些人则又同样强烈地感觉太压抑了。

在分析犯罪的原因和如何防止犯罪的问题上产生的冲突部分地反映了对待犯罪的新旧态度。传统的解释将罪犯看作是“邪恶的、鬼迷心窍的人”,或者从生物学角度断言“某些人生来就有犯罪倾向”,或者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只有下层阶级的人才犯罪”。本文试图从社会原因、环境因素和道德准则等方面,阐

述美国社会的犯罪原因。

一、工业化对犯罪的影响

根据现有的资料,在没有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以前的氏族社会里,生产力非常低下,劳动分工纯粹是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一些生产工具。妇女则管家、制备食物和衣物-做饭、纺织、缝纫。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里的主人。劳动产品的数量和社会财富均受到很大的限制,犯罪现象也就罕有发生,一般都是为了争夺猎物而相互厮

杀,杀母则是最不可赎的大罪。

在这种氏族社会里,“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和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手段”。死刑判决均由部落大会决定,怨声表示

反对,喝采表示赞成,一切都显得纯朴和自然。

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和私有制的出现,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

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

工业时代的到来和愈来愈有效的工业生产体系的出现,使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这种人口迁移导致了全球规模的城乡分裂。由于美国处于技术进步的前沿

阵地,这种人口大迁移就具有特别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里,人们的行动比社会稳定的时期更有可能背离他们文化的价值标准。因为原有的价值标准已无助于指导人们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当价值标准的约束力减弱,而且一般不起作用时,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就会发生混乱,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

-贫富悬殊。美国《华盛顿邮报》1996年报道,1974年美国大公司总裁的收入是一般工人的35倍,而到1995年,他们的工资增至工人工资的120倍。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80%的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下降或原地踏步,且在很大程

度上失去了经济保障。而美国1%最富有家庭却占有全国40%的财富。

-种族歧视。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黑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而在各级经选举产生的职位里只占5%,在参议院只有1%的席位。相比之下,黑人的失业率却是白人的两倍。拉美裔人、印第安人的贫困率均在30%以上。为白人的3倍。司法中的种族歧视也极为严重。黑人和拉美裔等少数民族不到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却占美国全部服刑罪犯的三分之二,全部监狱在押犯的70%。据联合国1994年10月的一项调查报告,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到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

-居住环境拥挤。由于许多不同种族的人大量集中在都市中心,频繁地导致了各种特殊利益集团间的冲突。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卖淫、吸毒、随意的性行为以及犯罪的比例很高,形成了一种使人感到不安和紧张的环境。许多黑人男子遗弃家庭,致使单身女性带着孩子艰难度日,影响到生活在种族聚居区的儿童的正

常成长。这些直接导致了产生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在交通不发达的农村,生活的范围有限,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开枝散叶的一家大小常常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不是亲戚,就是同族和邻居,形成了一个很密切的生活环境,很少有犯罪发生。而在现代化的社区环境中,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密布,人口流动大大增强,即使同住一个社区,也可能形同陌路。

失业、贫困、种族歧视,居住条件恶化以及城市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使许多人充满了空虚、绝望、自卑和愤怒的情绪,成为随时都可能与社会发生冲突的“会走路的定时炸弹”。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工业化和都市化与犯罪之间存在着某种

规律性的。

二、政治腐败对犯罪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说,生产关系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机构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犯罪现象之间的关系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即上层建筑对犯罪的遏制和助长的作用。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对犯罪现象起遏制作用,上层建筑的某些因素,例如滥用权力、官僚主

义,则会助长犯罪。

为什么上层建筑会成为助长犯罪的一个主要根源呢?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当权者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地位,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和亲戚朋友捞取好处。

在美国,政治腐败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事实。从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到华尔街的金融家和五角大楼滥用内部信息赚取非法收入事件的连续曝光,人们似乎用不着费很大力气就可以找到腐败的事例。一项调查显示,占压倒多数的70%的人说,他们认为为得到好处而非法支付钱款是普遍存在的。整整一半的人说,政府整个都不可靠。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城市警察部门的腐败是丑闻远扬。美国纳普委员会揭露,在纽约数以百计的警察-其中一些人还是高级警官卷入了受贿包庇罪犯的事件,所涉及的犯罪领域包括赌博、贩毒和卖淫。在芝加哥,警察卷入勒索和明伙执仗的夜盗案件极为普遍。有一个警察小组被指控因贩卖毒品并为掩盖其活动而杀人灭口。美国总统的法律实施和司法管理委员会指出:“为数不少的官员从事不同形式的犯罪与不道德的行为。

大多数政府官员和司法人员在从业之初,都怀着崇高的理想,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目睹自己周围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才逐渐失望。当犯罪集团的成员拿出大批钱财

作为贿赂,只是要求他绕道走开而已,这种强大的诱惑力很难抵挡,而一旦陷入

腐化的泥潭,就很难自拔

在美国的建筑业,腐败的事实触及到了建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这一行业面临着被榨干的危险。而对日益增大的拖延工期的压力,迫使开发商们向市政府监察人员或工会人员行贿,以避免更大的损失。那些要想诚实做事的人发现很难保

持他们的价值观念。建筑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迫使人们转而向犯罪集团救援,

为有组织犯罪的蔓延提供了方便之门。

政府腐败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90年代中期,英国梅杰首相下的几位大臣因各种丑闻被迫辞职,撒切尔夫人的儿子因利用母亲的影响从事军火交易受到新闻界的追究。美国前任众议院议长金里奇滥用职权,非法地将免税捐款用于党派活动,受到众议院官方行动准则委员会的处罚。尽管他公开表示了歉意,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但却损害了美国众议院的声誉。

政治腐败导致了公众对法律和政府的严重不信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滥用职权,官僚主义等政治腐败是导致在上层建筑领域助长犯罪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对犯罪有所作为,就不能对政治腐败无动于衰,必须坚决地将政府官员置于法律的制约之下,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和减

少犯罪的发生,使人民安居乐业。

三、道德观念对犯罪的影响

人的道德观念同犯罪现象之间有着密切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迅速工业化的压力,设立了严格的道德壁垒,任何离经叛道的行为,都受到人们的鄙视和社会的摒弃。一个妇女为了保住自己“良家妇女”的名声,就得压抑自己的感情冲动,否则就会被视为水性杨花的坏女人。某些宗教团体奉行独身主义,将男性与女性隔离,分别居住在各自的宿舍里。有些社会团体虽然不禁止自由恋爱,但对社区

内未婚成员之间的性关系有严格的规定。

20世纪初,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使人们的思想相应地更为坦率和开阔。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推倒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弗洛伊德的学说被广泛接受。人们在讨论和表达欲望时已经不那么感到

是一种犯罪行为,也不那么感到羞耻和窘迫了。

巨大的商业利润和新闻竞争,也加剧了道德观念的转变。为了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许多报刊编辑求助于淫秽、色情和暴力的渲染。著名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就是浪尖上的人物。他们发行的《世界报》和《观察家报》以连环画的专页,公然宣传色情和暴力,其他报刊也纷纷效尤,使淫秽和色情的浪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之为“黄色新闻的年代”,对现代美国的新闻传播

事业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战以后,由于普遍的精神空虚和对政治社会改革的泠漠,淫秽、色情的新闻报道和文学小品再次赢得市场。尤其是70年代,电视以其图像、音响、文字的综合效果而成为制造淫秽、色情的主要场所,正如有人所说:电视的最大问题是大量的观众在晚间最重要的广播时间里听到或看到暴力、性行为、抽烟和酗酒。

大多数美国人和社会阶层对淫秽、色情还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批评报刊过多地描写了剌激性事件,危害了社会公告,甚至指责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盖洛

普民意测验表明,大约80%的人要求对淫秽和色情活动加以严格地限制。

美国政府一向是反对淫秽、色情活动的。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只要他还在

白宫,就不会放弃在社会生活中控制和消除色情的努力。

美国用来对付淫秽、色情的主要手段就是法律制裁。美国是具有判例法传统的国家,其制裁淫秽、色情物品的立法大部分就是判例法。即通过对案件的审判而确立的司法准则。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制裁淫秽物品的司法准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1、希克林准则时期。1873年,当美国最高法院被要求对当年通过的邮政法关于淫秽的法律含义作出解释时,才匆忙从英国借来了“希克林准则”。1868年英国一位名叫希克林的法官对淫秽提出了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作品有可能导致读者发生堕落和腐化的危险,它就是淫秽的。这个司法准则极其繁重,根据这个准则,只要一本书、一个剧本、杂志或其他作品的一部分是淫秽的,那么整个作品就是淫秽的。这就使得检察人员在清除“猥亵”和“淫秽”方面颇具侵略性。因而受到不少批评。早在1913年,当时的最高法院法官勒尼德。汉德就对希克林准则提出了疑问。他指出:不管它可能同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道德标准是

多么一致,对我来说,它似乎并没有对当今时代的理解和道德作出回答。

2、罗斯、梅莫瑞斯准则时期。1957年美国最高法院在“罗斯诉美国”一案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准则,即“用当代社会的标准,如果这个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它的主题是唤起一般人对淫秽的兴趣……,而完全没有任何社会意义,那么它就是淫秽的。”随后,1966年在“梅莫斯诉马萨诸塞州”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又明确了三点:(1)作品的主题从总体上说必须是能引起淫欲的兴趣;(2)明显违反当代描写和表达性事的社会习惯;(3)没有任何社会价值。从而形成了

“罗斯、梅莫瑞斯准则”。这个准则被认为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标准。

3、米勒准则时期。当时,一位名叫玛威。米勒的人,因主动向他人邮寄色情报刊而被指控违反了加利福尼州的刑事法律。米勒不服,上诉于美国最高法院。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沃伦。伯格在“米勒诉加利福尼亚州”一案中,认为淫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据当代社会的社会标准,能证明作品从总体上看

会引起淫欲的兴趣。

(2)作品对性行为的描写显然特别地违反了当地州有关法律的规定。

(3)作品缺乏严肃的文学、艺术、政治或科学价值。

尽管美国公众对这个准则的看法显然存在分歧,但美国最高法院的态度是严肃的,甚至允许对电影实施事前检查。曾经有一位电影发行人试图对此提出挑战。美国最高法院以五比四的多数票指出:不存在完全的和绝对的放映自由。沃伦。伯格进一步指出:“我们断然否定这

种理论……即黄色淫秽电影只是由于向自愿观赏的观众放映而应享有宪法意义上的豁免,不受州法规的限制……。美国对于这个国家生活和整个社会环境的质量,全国性大城市商业活动的状态,以及公共安全本身有历史性的公认的合法利害关系。“

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标准和与此相关的司法准则都是不同的。并且,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标准很难达成一致。一个人认为是有害的事物,另一人看来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目前许多美国人服用大麻,这种现象可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违法的,也可以被认为减轻烦脑,获得暂时欢快的一种可以接受的尝试,一点也不比为社会所允许的、能够起到相同作用的其它现象更为糟

糕。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尽管如此,在每一个社会中都有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支配着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就个人而言,如果接受这种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就是品行端正,就不会犯罪;反之,就是道德水平低下,就会违反犯罪,至少被认为不适宜担

任重要的社会公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条法律,曾将使用麻醉剂成瘾的人作为犯罪加以处罚。80年代中期,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试图任命一位联邦上诉法院法官,但因该人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读书期间,曾有过短暂的吸食大麻的历史,而遭致参议院的否决,就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证。当然,杀人、抢劫、贪污、受贿之所以被认为是犯罪,更是因为这些行为背离了可接受的、占主导地位的道

德标准的最低限度。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传统的道德观念以过去从未有过的速度改变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的新的道德观念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造成物质与精神的失调,其结果必然是道德崩溃,犯罪率上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正是如此。

总之,道德观、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控制着立法、经济和政治机构的决策者,在制定社会政策和法律时,也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使自己的决策尽可能的符合客观实际,使社会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犯罪率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犯罪率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摘要 犯罪是人类社会的顽疾,人类为对付犯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国际社会统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二战所造成的损失。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马克思认为是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决定着犯罪。故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尝试建立一个回归模型,解释刑事犯罪率的变化,降低刑事犯罪率,保障社会和谐。 关键词:刑事犯罪率;基尼系数;城市化率;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riminal crime rate ABSTRACT Crime is disease in the human society, mankind against crime to pay a high price.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harm of crime, is beyond the losses of lives and property caused by warⅡ. Crim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decid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 mark thinks social objective history conditions, and especially economic condition decides crime. We u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ry to establish a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ain the changes in crime rates, lower crime rate, ensure social harmony. Key words: crime;criminal Gini coefficient;Urbanization rate;

美国无犯罪记录证明公证

美国无犯罪记录证明公证 美国公民在中国境内工作申请工作签证、申请长期居留等时;中国公民在美国工作、学习或生活超过一年的,会被要求提供美国无犯罪记录证明,并经中国驻美使馆领事认证。 一、决定通过哪个机构申请美国无犯罪证明 您可以选择通过以下两个机构申请美国无犯罪证明: 1、FBI联邦调查局; 2、在美居住州的司法部门或警署联邦级别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必须提供申请人指纹信息。州级别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因州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犯罪证明,一种是基于指纹的美国无犯罪记录证明(比如NY、CA、TX),另外一种是基于名字的美国无犯罪记录证明(比如MA、PA); 二、美国公民加急申请FBI无犯罪记录证明 美国公民可以加急申请无犯罪记录证明,办理时间为3-5个工作日;FBI的正常处理时间为11-13周。 美国公民申请FBI无犯罪记录证明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1)签字的申请表 2)采集好的FD-258指纹卡 3)护照扫描件 三、美国无犯罪记录证明公证认证用于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就业

美国人通常申请工作签证在中国就业,在工作签证到期前如果需要在中国长期工作的,需要申请中国长期居留权。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会要求您提供美国犯罪记录证明,并经中国驻美大使馆或领事馆领事认证。 美国公民申请无犯罪记录可以加急办理,办理时间为3-5个工作日;申请无犯罪记录证明领事认证的处理时间为10-15个工作日。 四、美国无犯罪记录证明公证认证用于在中国申请长期居留权 美籍华人如果希望能在中国长期居住和家人团聚,需要到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办理申请中国长期居留权,申请中国长期居留权必须提供您在美期间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并且需要在中国驻美领馆办理领事认证以此证明美国无犯罪记录证明的真实性。 本文章源自:https://www.doczj.com/doc/4a3715280.html,/background-us/

第五章 影响犯罪的主体因素

第五章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因可寻的。人为什么会犯罪?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正确的结论是: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是促使内因变化的条件。 本章将对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即主观因素进行专门的讨论,这方面因素主要包括犯罪主体自身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行为因素。这三大方面因素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前提因素,或者说是内在的,关键性的因素 第一节犯罪主体的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决定了人的物质存在状况,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犯罪者也是具有一般属性的个体,其生理状况对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并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因而年龄因素会对犯罪率的高低,犯罪种类和犯罪手段的选择产生影响。14岁之后开始上升,20—24岁达到顶峰,25岁开始下降。年龄层中犯罪发生率的变化,表明了个体人格未完全形成而产生的在社会中的适应性障碍。 法国·杜布里洛博士 儿童期 1~12岁 少年期 12~18岁 青年成人期 18~25岁 成年成人期 25~35岁 公认成年期 35~50岁 危机期 50~60岁 衰老期 60岁以上

1.儿童期:几乎没有犯罪、生理和心理末充分发育,人身处于父母的严格保护之下,并且对犯罪认知还十分模糊,因而不易诱发犯罪心理的形成。 2.少年期:充满矛盾时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形成与认知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认识、情感、行为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都表现较为突出。渴望独立,但又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因而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从而形成犯罪心理。犯罪类型与年龄较为一致,多表现为盗窃、抢劫、放火、性犯罪等爆发性强的非智能犯罪。 3.成人期:犯罪率下降。这是由于此时人的身体与心理都逐渐发育成熟,认识能力与自知能力、自控能力都大为提高,心理结构渐趋稳定,因而主体内外之间的矛盾下降。所以犯罪率下降。犯罪类型与年龄相一致,多发生所谓白领犯罪、经济犯罪、高智能犯罪、黑社会犯罪等需要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智慧乃至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犯罪,不容易冲动更善于伪装自己,掩饰情绪,犯罪心理结构趋向稳定化。 4.危机期:犯罪率进一步下降 5.衰老期:犯罪率降至最低点。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衰退,相对于青少年而言,已不再冲动,发生纠纷可能性小,更趋于稳定的生活方式。 二、性别因素 男女之间的差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理、心理的不同,对犯罪也有着重要影响。 (一)从犯罪率来看,一般而言,女性犯罪数量要比男性低得多。两性差别是其重要原因。 1.生物基因决定了她们在体能上天生地弱于男性,心理能量亦弱于男性,表现为胆量相对于男性较小,性格温和柔顺等,女性在整体上攻击性弱于男性。 2.女性在体质上和精神上富于忍耐、牺牲、抑制等品质,相对男性较少冲动。 3.女性负有生育子女的生活使命,社会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从而发生社会冲突可能性小些。 (二)从犯罪类型来看,女性多为诈骗、盗窃、纵火、投毒等,而男性多为杀人、伤害、抢劫等暴力犯罪、经济犯罪和有组织犯罪。女性由于其心理较男性更趋于稳定,并且性格耐心、细致,因而诸如交通肇事罪这类过失犯罪的发生率要比男性低得多。 (三)从犯罪手段,由于女性具有体能偏弱和心思缜密、度量狭小,嫉妒心强等负面性格特征,其作案手段往往具有间接、迂回、隐蔽、卑鄙、残忍的特性。相对而言,男性体能偏强、粗糙直率的性格特点使其多采取直接、直达、公开、暴力的手段。 有些人认为女性犯罪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性犯罪,女性实施卖淫行为,是以大量的男子有嫖娼需要为前提的,否则色情行业不能称为“行业”了。 三、反社会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

第八章 犯罪现场分析

第八章犯罪现场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现场分析的意义,理解现场分析的任务,掌握现场分析的概念、步骤以及现场分析的基本内容。 ●本章重点:现场分析的程序,现场分析中的要素分析和综合分析。 ●本章参考书目: ●《犯罪现场分析》,钟书栋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节现场分析的意义、任务 ●现场分析,又称临场讨论,是指侦查人员在对各种现场材料进行汇集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对相关的问题作出推断,为深入开展侦查奠定基础的一项活动。 ●一、现场分析的意义 ●(一)临场讨论是对现场勘查的总结和检查,有助于发现现场勘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现场勘查的水平。 ●(二)临场讨论是制定侦查计划、全面展开侦查工作的前提,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件侦查的进程。 ●(三)临场讨论是对犯罪现场的分析与研究,它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形成共识,提高集体的战斗力。 二、现场分析的任务 ●请看景德镇系列杀人焚尸案,重点注意现场分析部分,通过此案讨论现场分析的任务是什么? ●景德镇系列杀人焚尸案 ●1、分析判断事件性质和案件的有关情况。 ●2、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选择侦查途径。 ●3、检查现场访问和现场勘验的情况。 ●4、决定现场勘验后对现场的处理方案 第二节现场分析的程序 ●一、陈报材料。(侦查人员、技术人员) ●二、鉴别材料。(鉴别真伪) ●三、展开讨论。(分析判断案情) ●四、作出决议。(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 临场讨论的要求 ●要有全面扎实的现场材料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树立技术意识,利用刑事技术思维认识和利用现场信息

●发扬民主,集思广义 ●2003年2月24日,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报案:某乡正午村的一座小桥下的河中发现一具男尸。接报后,侦技人员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勘查。 ●尸体俯卧于桥下河岸边,头朝下游,上衣翻至颈处,衬衣的第一粒纽扣脱落;在桥的栏下的石板边上有一片擦试状血迹,在该血迹60cm处有一粒衬衣纽扣、一个小灯炮和若干玻璃碎片。河水深2米,在河中未找到凶器。 ●经尸体检验判明:死者系生前入水死亡,死者胸部有23处锐器伤,伤痕集中,排列整齐,方向一致,只有6处深入胸腔,但没有伤及肋骨。综合尸体检验情况,法医初步认为是自杀,并建议市公安局法医进行详细检验。 ●后经市公安局法医检验,肯定了县局法医的结论。 ●临场讨论会上,现场指挥员主要依据法医的尸检情况,认为死者为自杀。 请问: ●根据以上情况可否判断为自杀? ●请谈理由。 ●后经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交待:在2月23日晚10时,三名犯罪嫌疑人以租车为名骗得死者信任,途中由坐在后座的两人抓住死者的两手,坐在副驾驶的犯罪嫌疑人持小刀朝被害人胸部连刺23刀,然后将尚未死亡的被害人抛于桥下。由于慌张,车撞在桥栏上,车灯脱落。第三节现场分析的相关理论 ●一、刑事案件构成理论 ●对刑事案件的认识和剖析,应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是纵向的动态结构,即研究犯罪行为的预谋、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二是横向的静态结构,即以犯罪行为实施阶段为研究对象,剖析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犯罪行为纵向的动态结构 犯罪行为横向的静态结构 在现场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基点进行。 一是分析犯罪案件的各个构成要素。 二是对各个犯罪案件的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犯罪现场重建理论 ●犯罪现场重建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传统的现场分析理论发展而来。 ●1991年,由俄克拉荷马州和德克萨斯州的一些刑事专家发起成立了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

不同地区犯罪率分析

从城市文化看犯罪 摘要:都市化的发展伴随着犯罪率的变化,而城市文化作为都市化的一部分也呈现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对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探讨其与犯罪的关系和影响,从城市文化的歧视性、功利性、竞争性等方面说明它对犯罪行为的潜在引导,并以广州和金华为例,阐述城市文化对犯罪的双重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城市文化降低犯罪率,从而丰富城市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都市化城市文化犯罪歧视性双重影响 一.城市歧视性文化——犯罪的重要导火索 1.地域歧视——导致流动人口的犯罪 都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却没有向“城乡一体化”有明显的迈进。都市化带来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城市文化中对于农村的歧视性特征也日益突出。都市经济的繁盛必然形成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推拉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 农村人口既是中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也是流动人口犯罪中的主体,北京市丰台区的统计(1993年)流动人口犯罪中农民占92.9%。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1990年、1993年、1996年、1999年、2002年五个年度外来犯罪者的职业结构调查表明,农业户口占很大比例,均占到了84%左右。流动人口为什么最终会成为城市犯罪的主体,我想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①城乡文化冲突引发心理危机 随着农民工进城,相对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与建立在高度物质、技术、现代化基础上的都市文化相互排斥,并在无形中形成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而在短期内农民不可能摆脱传统乡村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文化环境,参与激烈的竞争对他们来说更是以卵击石。这潜移默化地加剧了他们内心的陌生感、紧张感、焦虑感。而在他们心理建设尚未完善,文化冲突尚未调和的同时,城市文化中的歧视性特征却日益猖獗。流动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找工作难,工资时常被拖欠、子女无法入学、居住环境差、无法享受城里人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大大加深了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感,从生理、心理上造成了农民自卑感的日积月累,最后,当社会不公平的文化特性演变为农民内心根深蒂固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很有可能由量变到质变,刺激其产生行为冲突。正如刘士林所说,“尽管城市仍在高速发展和扩张中······繁华表象的背后,对城市本身的怀疑、失望、厌恶、憎恨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与行为也与日俱增”。① ②城市文化的匿名性刺激报复行为 城市文化的匿名性一方面造成进城农民个体的无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减轻他们对越轨行为的负罪感,增加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他们眼中的“城里人”已经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一个陌生群体的代名词,文化的激烈碰撞表现在行动上即成为“报复城市”的犯罪行为。 ①刘士林《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层问题与文化自觉》,《广西城镇建设》,2012年01期

美国底特律市衰败的原因及启示

近来,美国底特律市爆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已由密歇根州政府宣布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被接管的最大城市。总结底特律市衰败的教训,对于健康持续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底特律市深入发展陷阱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底特律市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2008~2012年,政府长期负债从86亿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净资产从12.6亿美元减至-3.7亿美元。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与产业衰退相互交织,使底特律市陷于破产。 20世纪上半叶,底特律聚集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产业巨头,成为举世闻名的“汽车城”。1929年底特律的汽车产量占美国的80%和全世界的70%。汽车产业的兴盛吸引了大量美国南部居民,底特律市的人口迅速增长,并在1950年达到185万的峰值。然而, 目前底特律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底特律市“产业空洞化”严重,徒有“汽车城”虚名,三大汽 车厂商中只有通用汽车的总部还在底特律市。1990年以来,底特律市的失业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上的高水平上,2009年甚至达到24.9%,2012年仍高达18.6%。从收入水平看,2010年底特律市人均收入仅1.5万美元,远低于州3.6万美元和全国4万美元的水平。底特律市总人口从1950年的185万,锐减至2010年的71万。从社会治安情况看,底特律市是美国犯罪 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受这些因素影响,作为地方重要税源的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房屋总价 的中位值仅有8.6万美元,总空置率达22.8%。 二、底特律市衰败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未能实现产业转型 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源于城市的产业。对于一个大城市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的持久繁荣,必须具有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只有生产专业化,城市才有竞争力;只有结构多元化,城市才有持久的竞争力。底特律衰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主导产业单一,在传统的汽车产业夕阳西下时,没有培育出可以替代汽车产业的主导产业。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条: (一)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固化了底特律市产业单一化的格局 在美国的“许可性建制法”体系下,地方选民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成为自治法人。一旦成为自治法人,则和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具有同等法人地位。在底特律市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大型工厂为了逃避中心城市的高税收、高地价以及对污染的管制措施,纷纷沿交通线到城市的边 缘或远郊建立卫星工业城。截止到2001年,底特律大都市区地方政府总数达到335个,每10万人就拥有6.2个地方政府。随着郊区自治体不断建立,底特律大都市区呈现出既庞大又 松散的多中心结构特点;底特律市本身的空间规模拓展却因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缺乏活力而丧失动力。同时,地方政府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的行政管理“碎片化”,不利于中心城市和整个大都市区形成合理分工的格局和共同发展的动力。

如何降低犯罪率

如何降低犯罪率 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犯罪心理是由主观原因和社会环境原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转化而形成。 主观原因: 生理原因: 是指个体某些解剖生理特点,如性别、年龄、内分泌、神经类型以及其他一些影响正常生理、心理活动的疾患等。生理因素不会直接萌生犯罪心理,它只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 心理原因: 1.心理防御机制不健全 心理防御机制一般有:逃避,自骗,攻击,代替,建设等。而犯罪者就是选用 了攻击性防御机制。 2.认知水平低 药家鑫:因为担心受害者找其麻烦,索要赔偿等。 3. 心理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环境适应能力、自私心狭窄、自负心理(马加爵: 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扭曲的人生观以及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还有他 内外心理的不协调也是造成他犯罪的原因) 等。 社会环境原因: 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因素。 小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居住,交往,职业等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的失当是犯罪滋生的土壤(过分溺爱,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家庭结 构的残缺、家庭中的不良行为(父母的行为思想观念) 2.朋友群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文化环境因素 不良的文化影响,血腥暴力影片,网络等。社会习俗等 4.社会贫富差距 由于以上的社会环境原因会使人的心理产生不良的个性倾向性,不良的性格品质以及不成熟的自我意识等。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容易导致个体对客观现实做出消极的反映。

措施: 社会环境: 1.不断完善社会环境。 2.注意社会预防和全民的综合治理。 3.对已经形成犯罪心理的人:加以防范措施和心理辅导,心理矫治,减少犯罪机遇。 4.应多宣传现代的邢侦技术之发达,要告诉犯罪的人,即使蛛丝马迹,警察也能抓到 你。也就是说,要给人们这样一种意识:我们无法阻止你试图犯罪,但我们一定有办法抓到你,这样,当人们产生邪恶的念头时,他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现代高科技刑侦技术,并害怕他而放弃犯罪的念头。 5.家庭方面——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 提高父母的责任心, 6.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法制教育和心理引导。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 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针对大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还应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自身: 1.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2.促进自我意向的进一步发展。 3.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 4.发展自我的控制能力。

试比较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试比较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摘要]:文章对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评析与比较,提出了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具有其特有的价值,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良以克服不足,以更好的适应和谐社会和人权保障的要求。 [关键词]:刑法学;犯罪构成;犯罪行为;双层次模式 犯罪构成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中世纪意大利的纠问程序,费尔巴哈等人将犯罪构成的概念从诉讼法转变到实体法上来。费尔巴哈认为:“犯罪构成乃是违法的(从法律上看)行为中所包含的各个行为的或事实的诸要件的总和。”,但是费尔巴哈等人的犯罪构成还只是单纯的刑法各论中的概念。系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是由德国刑法学家贝林格开创,并由麦耶完成的。目前犯罪构成理论已成为犯罪论的核心,它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的吸引了无数学者关注的目光。而讨论的热点则集中在与我国同属成文法系的德日刑法“递进排除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上。而笔者认为美国的犯罪构成双层模式在“入罪”与“出罪”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方面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简述 (一)美国的犯罪构成双层模式 美国犯罪构成理论结构是美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的反映,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犯罪本体要件:(1)犯罪行为,(2)犯罪心态。第二层次——责任充足条件:诸种合法辩护的排除。犯罪本体要件,是种种具体罪行的抽象,形成行为样态,体现国家意志和权力,发挥规范行为和保护公共利益的刑法功能。责任充足条件,是诉讼活动中辩护理由的总结,上升为实体范畴,体现国家权力自我约束机制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刑罚功能。 在美国的刑事审判制度中,控诉方应将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犯罪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即控诉方必须证明特定的被告人实施了特定的犯罪行为及成文法规定的行为情节,损害是嫌疑行为所致。如果控诉方将某罪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均证明到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那么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就在表面上成立了。为了避免承担刑事责任,被告人通常会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如果其无罪辩护事由成立,那么其行为就不构成犯罪。因此,犯罪要实质上成立就必须排除无罪辩护事由的存在。通常合法辩护的内容包括:未成年、错误、精神病、醉态、被迫行为、警察圈套、安乐死、紧急避险、合法防卫等。 (二)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前苏联的犯罪构成要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的通说是“四要件说”,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条件以及相关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

犯罪条件以及相关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 K10814015 柳志军 08法学一班 条件,依据含义可以分为事实条件,即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影响存在或发展的因素和理论条件,即具有关联关系,为某事物提出的要求,定出的标准或表明状况的因素。犯罪条件是指那些规定犯罪这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理由。由此可以看出,犯罪条件以及相关的因素对犯罪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特定的犯罪,下面主要从年龄,性别,环境,家庭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年龄和性别,一般认为,年龄同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25岁左右的人精力最为旺盛,犯罪率最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下降,各种欲望减弱,犯罪率也会相应地减弱。对性别来说,男性约为女性的4倍,女性的犯罪高发期为30岁左右,当然这一切都和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环境。环境的恶化,对下层社会的影响最大,是助长下层社会犯罪发生的条件之一,下层社会的成员多住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受不健康的社会的心理的影响,破坏了道德情操,有些人难免陷于道德堕落,从而引发犯罪的发生。而在上层社会方面,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的出现,享乐主义的盛行,不规律的生活恶习的影响,上层社会的犯罪也在上升,特别是性犯罪。 三:家庭。犯罪一般高发于不良家庭,不良家庭是指婚姻关系不和诣,感情不和睦以及单亲家庭。这种家庭往往给子女的人

生观,价值观和性格形成重大的不良影响,当这种不良影响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而没有得到消除时,犯罪就会产生了。 四: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犯罪,比如说在旧时代,每逢灾年,女性卖淫增多,男性盗窃抢掠增多,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必要的生活。可见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也会对犯罪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美国犯罪原因初探

美国犯罪原因初探 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研究犯罪原因对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都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美国刑法中关于犯罪原因理论的学说很多,比较新的观点是从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考察产生犯罪的原因,因为每一个社会制定的法律都反映出它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在一个传统的社会,法律可以世代不变,每个社会成员都了解和接受社会的准则,所以犯罪很少发生。而在一个飞速变化的工业化社会里,价值观可能急速变化,使旧的法律和新的价值观脱节。举例来说,许多美国人认为,现行法律对性关系和别的“欢快的”活动,诸如赌博、酗酒和使用其它兴奋剂等表现出一种压抑的、清教徒式的态度。在坚持旧价值观和接受新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一些人认为现行法律太宽容了,而另一些人则又同样强烈地感觉太压抑了。 在分析犯罪的原因和如何防止犯罪的问题上产生的冲突部分地反映了对待犯罪的新旧态度。传统的解释将罪犯看作是“邪恶的、鬼迷心窍的人”,或者从生物学角度断言“某些人生来就有犯罪倾向”,或者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只有下层阶级的人才犯罪”。本文试图从社会原因、环境因素和道德准则等方面,阐 述美国社会的犯罪原因。 一、工业化对犯罪的影响 根据现有的资料,在没有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以前的氏族社会里,生产力非常低下,劳动分工纯粹是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一些生产工具。妇女则管家、制备食物和衣物-做饭、纺织、缝纫。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里的主人。劳动产品的数量和社会财富均受到很大的限制,犯罪现象也就罕有发生,一般都是为了争夺猎物而相互厮 杀,杀母则是最不可赎的大罪。 在这种氏族社会里,“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和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手段”。死刑判决均由部落大会决定,怨声表示 反对,喝采表示赞成,一切都显得纯朴和自然。 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和私有制的出现,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市犯罪率的影响因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济南市犯罪率的影响因素 摘要 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是需要社会稳定作为保障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相关的社会问题,新闻上每天都有各种的违法案件的报告。社会的治安问题不好,就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就会阻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因此我们希望找到对犯罪率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提出对降低犯罪率,能够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 本文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了8个可能对犯罪率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模型1,旨在验证我们的想法,并且同时得到这8个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发现对原始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故我们对数据进行适当的转换,使其既不丢失数据的原始信息,又能很好的发掘各因素与犯罪率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解释各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情况,从模型1的输出结果来看,模型是有效的,并且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但是,人口密度、离婚率、男女比例、居民消费指数与犯罪率不显著相关,与预期猜测有出入。我们建立模型2,去除上述变量,进行新的回归分析,发现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各因素对犯罪率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模型2的四个因素中,城乡收入差距和失业率对犯罪率的系数为正值,说明这两个因素指标的上升会对犯罪率有正影响,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较大。人均GDP和破案率对犯罪率的系数为负值,说明这两个因素指标的上升会对犯罪率有负影响,并且人均GDP影响较大。 本文的最后根据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分析给出了四条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犯罪率回归分析多元统计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一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等的中心,也是财富集中、人才荟萃之地。但交通拥挤、住宅狭小、空气污染、低价腾贵等可谓是城市社会

a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及其原因探讨

?专论? 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6期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及其原因探讨 杜建人 [编者按] 本文作者先分别用美国、日本和我国著名城市犯罪率占全国犯罪率的比例来证明城市高犯罪率现象,然后从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城市与犯罪的关系,探讨城市高犯罪率的原因,涉及犯罪与城市人口密度、犯罪与人口异质性、犯罪与贫富差别、犯罪与财富集中、犯罪与城市建筑等多方面。本文对于研究城市犯罪,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参考价值。 一、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 城市是一国、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等的中心,也是财富集中、人才荟萃之地。“人人都说城市好,人人都往城市跑”,可以说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共通现象。 但在讴歌城市光辉面的同时,却不应忘记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也是各种社会病理现象的集中之地。交通拥挤、住宅狭小、空气污染、地价腾贵等可谓是城市社会的“专属品”,而城市犯罪的多发易发则更是诸病理现象中之“首恶”,直接威胁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所编集的犯罪统计年刊《犯罪在美国》(C ri m e in the U n ited States)的统计数字,1991年度,全美七种指标犯罪(Index C ri m e)的发案率为十万分之5,898,而同年纽约的发案率为十万分之9,236,洛杉矶为9,730,旧金山为9,384,底特律为12,264,迈阿密为18,256,另一个南方的大城市亚特兰大的发案率竟高达18,953,也就是说,该市同年度平均五人中要发生一件犯罪案件。 另外,1991年度美国全国的杀人发案率为十万人口中平均918件,但纽约为2913件,洛杉矶为2819件,芝加哥为3219件,都高出全国平均数的223倍。在抢劫罪的情况下,同年全美的发案率为十万人口中平均273件,上述三大城市则分别为1,340、1,118和1,557件,要高于全美平均数425倍之多。 日本的犯罪发生率远要低于美国,但同样也存在一个城市高犯罪率问题。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1994年度全日本的发案率为十万分之1,427,但东京都的发案率为十万分之2,088,大阪府为2,143,另一个南方大城市较集中的福冈县则高达2,258。反过来象青森、秋田、山形、福井、德岛、香川等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和不具有大城市的县,则普遍呈现低发案率的状况,一般发案率在十万分之600~700之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犯罪因素

犯罪行为的因素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法制日益完备的今天,犯罪行为不仅没有改善却愈加严重,着实让人费解。现存的法律、法规,合理的措施、方案本应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为什么还会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这就要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因素了,看看是什么因素导致犯罪行为的屡禁不止。 犯罪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是指那些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直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因素。据研究这些因素有: 一.生理因素 (一)年龄因素 首先,犯罪率的高低与年龄相关。 其次,年龄与犯罪类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性别因素 首先,性别影响着犯罪的主动性。 其次,性别对犯罪的类型和方式也有影响。 (三)神经类型因素 神经类型之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主体神经类型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是与其他心理因素相联系而起作用的,使主体在选择犯罪种类时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有资料表明,暴力犯罪中,兴奋型的人为多;盗窃犯罪中,灵活型、安静型的 人多。 (四)异常生物学因素 1.遗传素质 2.精神障碍 3.脑损伤、身体残疾 4.内分泌和物质代谢异常 5.酒精中毒及药物依赖 二、心理因素 (一)低级的认知水平 (二)个性倾向性中的不良因素

(三)性格不良因素 除以上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通常我们把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归纳为三种:过分溺爱、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 (二)家庭破裂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家庭破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即结构破裂和心理破裂。 (三)家庭中不良行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父母充当家庭教师这一角色,是不可选择的结果。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特殊联系,使得父母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对其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极易被孩子无意识地模仿和学习。 二、学校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学校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教育内容失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方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只教书不育人,二是以处罚代替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三)教师责任心不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是其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之一。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不足是其责任心不强的又一表现。 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朋友群体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社区居住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工作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情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等等。 除环境因素外,自然环境对犯罪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 (一)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是指边境地区、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繁华闹市与偏僻小巷等。不同的地理位置,为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条件。 (二)季节因素,季节本身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它同人们的习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才成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一种外在相关因素。

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增长对犯罪率的影响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综合实验》课程论文 题目: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增长对犯罪率的影响组员:朱闪 200806001150 沈家美 200806001162 李惠玲 200806001164 李冬萍 200806001112 班级:数学08-1班 时间:2011年12月23日

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增长对犯罪率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我国1981年至200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工资、城市化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失业率、离婚率以及犯罪率的统计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应用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最终对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工资、城市化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失业率以及离婚率均对犯罪率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犯罪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引言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因此,针对犯罪的相关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定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对于有效控制犯罪率增长这一问题也要做到追本溯源。故此,犯罪原因成为了犯罪学研究中核心的问题,这也是自古以来学者们长期探讨并试图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综观前人的观点,引起犯罪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犯罪人自身条件等因素,但经济是引起犯罪的最根本原因。 经济增长与犯罪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不同学者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往往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从历史数据来看,一些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在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同时犯罪率呈下降趋势,二另外一些国家如美国、巴西等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由于经济增长这一单一指标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开始关注收入差距、人口流动率等具体经济因素对犯罪率变化的影响。 因此,运用实证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准确找出犯罪产生的经济原因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犯罪、控制犯罪、打击犯罪,保障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历史上,将犯罪同经济制度联系起来是与荷兰犯罪学家邦格在《犯罪与经济状况》(1916)一书中提出的“经济贫困论”。他认为,经济贫困使一些想要结婚的人不能结婚,就产生强奸、杀婴等犯罪。经济条件对犯罪所产生的作用极大,甚至是决定性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才整整解开了犯罪原因之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违法行为通常是由于不以立法者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因素造成。” 至此,西方的犯罪学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研究却仅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 从本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经济学者利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犯罪原因。1968年美国学者贝克尔把贝克利亚和边沁的刑罚威慑理论用现代消费需求理论中的数学形式来表达。在探索最佳刑事司法政策模型时,他提出“犯罪时函数”,分析了定罪概率和刑罚程度的效应,发现增加这两者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减少犯罪量。 在我国,由于犯罪学研究起步较晚,有部分学者以实证资料为基础进行犯罪原因分析,方法侧重于描述统计,如麻泽芝、丁泽云在《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发表的《相对丧失论——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的一种可能解释》一文中,通

美国著名八大刑事案件

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八个刑事裁决 一、“马普诉俄亥俄州”案(Mapp v. Ohio,1961):排除非法搜查取得的证据 克利夫兰(Cleveland)的警察在没有搜查许可证的情况下查抄了多瑞.马普(Dollree Mapp)的家并发现淫秽材料,虽然《第四条修正案》(Fourth Amendment)和《第十四条修正案》(Fourteenth Amendment)的“适当法律程序条款”保护她不受不适当执法程序之害。最高法院推翻了对多瑞.马普的判罪,认为“证据排除规则”(exclusionary rule)适用于州法院审理的公民,因为除非在这种非法搜查中取得的证据被排除,谴责非法搜查是毫无意义的。二、“吉迪恩诉温赖特”案(Gideon v. Wainwright,1963):重罪案件必须有律师帮助 佛罗里达州(Florida)的克拉伦斯.吉迪恩(Clarence Gideon)被控闯入台球房并取走售货机里的钱。在该州这被视为重罪。审讯时,吉迪恩由于无力聘请律师而请求法庭为他指定一名。但法庭拒不提供,指出佛罗里达州的法律规定只是可能被判处极刑的案件方允许获得律师协助。吉迪恩出庭受审并竭尽全力为自己辩护,但仍被证明有罪并判处有期徒刑5年。他向最高法院上诉,宣称依据《第十四条修正案》他所享有的请律师协助的权利被侵犯。最高法院推翻了裁决,并允许重新审理。这次在律师协助下,他被证明无罪。 三、“高尔特”案(In Re Gault ,1967):应向未成年人提供辩护律师 亚利桑那州(Arizona)15岁的少年杰拉尔德.高尔特(Gerald Gault)因打内容下流电话被控有罪后判处有期徒刑6年。该案引人注目不仅因为量刑严重(犯有同样罪行的成年人充其量也只会判50美元罚款或两个月监禁),还因为高尔特未成年而不得享有成人刑事被告所有的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如果他是成年人,他本应有权获得辩护律师,并有机会面对控告他的人。最高法院裁决未成年人应享有《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规定的一些权利。 四、“戴维斯诉北卡罗来纳州”案(Davis v. North Carolina,1966):认罪前警察的告知权利的义务 小埃尔默?戴维斯(ElmerDavis,Jr.)是个只上过三或四年级的弱智贫困黑人。他自一个州拘禁营地逃跑。夏洛特市(Charlotte)的警察在一桩谋杀调查中将他拘留,并把他关在拘留所小牢房里达16天之久。在这期间只让他跟每天断续盘问他的警察说话。他最终认罪并被告知他的权利。然而,记录中没有显示认罪前警方曾告诉他任何他应有的权利。在被控犯有强奸_谋杀罪的审讯中,一份书面供状和一份口头供词证明作为证据提交给法庭,尽管被告律师因证词并非出于自愿而加以反对。戴维斯被证明有罪并判死刑。最高法院裁决认为供词是逼供下的非自愿产物,因此不得接受为证据。 五、“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Miranda v. Arizona,1966):产生的米兰达规则要求被疑人有权知道自己的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米兰达”案是联邦最高法院最著名的案例之一。该案的裁决体现了最高法院以同等的尊严与尊敬对待最富有名流和最低贱罪犯的决心。埃内斯托.米兰达(Ernesto Miranda)在凤凰城(Phoenix)被捕后直接带往警察局。一名强奸和绑架的受害者辨认出他为罪犯。然后,警察将米兰达带进讯问室内盘问了两个小时,并拿到一份他签名的供词。警方始终没有告诉米兰达他有权利获得律师的协助或他说的一切会在法庭上用作对他不利的供词。最高法院裁决:“被告的供词不能接受,因为他没被以任何方式(告知)他可获得律师协助的权利,他的不自

为什么美国犯罪率挺高但是却很安全

为什么美国犯罪率挺高但是却很安全 2010年02月26日南方网黄昏伯灵顿 过去三十年来,美国犯罪率持续下降,但是它的犯罪率在西方国家中算是高的,也高于中国,美国监狱服刑人数有两三百万,人满为患,几乎是人口的百分之一。即使如此,在美国生活过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美国社会治安良好,大多数时间有安全感,警惕性放松到最低,本人在美经常忘记锁车门,回到车时都发现车内物品纹丝不动,读书时同屋的男生经常忘记带钥匙,后来干脆不锁房门就出去,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被盗。回国后经常倒是经常有身边的人被抢被盗,这中间有何悬妙? 人们的恐惧和不安不仅在于受害人的数量之多,更在于罪犯杀人没有目的。 1.美国的犯罪率统计方法与中国不同。在美国,在公共场所(除了酒吧),如街上,电影院喝酒,包括啤酒,会立刻被逮捕,上手铐,取指纹,上法庭。这是算在犯罪里的。打架斗殴也有相同待遇。一旦有被逮捕记录,除非请律师清洗,要在系统里跟随一生,找工作申请贷款都会非常不利。所以美国街头打架的几乎看不到。另外,严重超速,酒后驾驶也算在犯罪的范畴里。 2.美国的犯罪人口中,有近一半是黑人,而成年黑人男子有近一半被关押过。黑人一般都住在非常破旧与集中的穷人街区。黑人有一个特点,犯事在家门口,几乎从来不去白人区或者富人区骚扰。因此,美国大城市黑人区与白人区经常只有一街之隔,却是天堂与地域之别。如2005年,波士顿杀人案猛增67%,但是90%以上都发生在三个南边的黑人区,基本都是黑人杀黑人,波市其他高尚社区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夜幕降临芝加哥市的时候,从芝加哥大学的高楼中向黑人区眺望,有时能听到零星的枪声,而这并不使芝加哥人感到日子没法过。 黑人为什么在被解放后100多年都无法在美国翻身?因为他们还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过程中被欧洲人生生撕裂,强行让他们进入现代社会。黑人没有发展出自身的文化与传统,就茫然进入美国。历史上,二战前没有黑人在非洲自行建立的共和国;黑人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着作或者文明成果;历

犯罪心态之于美国刑法中精神病辩护规则

美国精神病辩护规则中的犯罪心态理论 摘要:犯罪心态是英美刑法学中重要概念,犯罪心态是关于犯罪的成立以及确定行为人的责任的必备要素。英美刑法中的精神病辩护规则,就是在犯罪心态理论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美国刑法中的精神病辩护规则的发展完善,体现了犯罪心态理论对于精神病抗辩事由的重要影响。 犯罪心态精神病辩护规则抗辩事由 一、犯罪心态理论 1犯罪心态理论的渊源 英美刑法中的“犯罪心态”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ens Rea,也有学者翻译为“犯罪意图”,或者简称为“犯罪心态”。“actus non facit reum nisi mens sit rea”,即“行为无罪,除非内心邪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要为其从事的犯罪行为负责,就必须在基于主观罪过的基础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最早使用“mens rea ”一词的是古罗马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 他犯罪心态( mens rea ) 一词来概括道德层面上的邪恶, 即“邪恶的动机带来邪恶的行为, 善意的动机带来善意的行为”, 该原则成为宗教裁判所处理犯罪事务的基本准则。 13世纪英国亨利二世时,首席法官布雷克顿(Bracton)明确提出审理案件时要考虑作案人的心理状态,确立了犯罪为有意识之伤害的法律原则, 并确立了多项新的刑法审判标准。 到了16世纪, 受教会法以及教会裁判的影响, 英国法院在审理犯罪中开始大量要求有犯罪心理方面的因素, 通常用诸如“恶意地”( maliciously) , “肆意地”(willful) , “故意地”( intentionally) , “欺骗性地”( fraudulently) 等来表述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及其实施犯罪的动机, 随后, 为了方便法庭使用, 将这些词语统一用犯罪心态(mens rea) 进行表述。[ 2 ] ([ 2 ] Martin R. Gardner, TheMens Rea Enigma: Observations on the role of motive in the past and p resent [ J ]. Utah law review, 1993.) 18世纪的英国法院大法官科克(Coke) 成为了推动英国刑法发展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他看来, 刑事责任的确立应该要有事实依据的犯罪心理而非通过犯罪动机推论而出的潜在的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而且必须是与犯罪行为相对称的思想活动。谋杀罪的犯罪心理应该包括明确的恶意( actualmalice) 以及暗含的恶意, [ 4 ] [ 4 ] 李韧夫. 英国刑法中的谋杀罪[ J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1, (5).而非基于犯罪动机而推定出的恶意, 两种恶意必须由当事人的行为加以表现或从法条含义中推出。在其努力下, 英国刑法体系中终于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犯罪心态学说。 2近代美国犯罪心态理论的发展 美国刑法的犯罪心态理论源自英国,并且以英国的普通法作为基础。美国刑法在认定犯罪过程中同样强调主客观相统一, 但是由于在英国的普通法中,犯罪心态具体概念一直没有法典化,导致但在具体案件审理中认定犯罪过程中的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由法官以自由裁量方式来加以把握的。为了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恰当的对犯罪心理进行具体认定从而排除犯罪动机决定论对刑事司法活动的影响, 美国刑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希望将犯罪心理进行法典化改造, 以此来作为司法审判活动的标准。犯罪心理的法典化改造是美国刑事司法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代表了美国刑法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早在19世纪美国刑事法院的审判活动中, 部分法官已经开始将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通过相关判例加以明确的区分, 提出了著名“动机无相关性”理论, 在州最高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判例的论述中, 明确指出了作为犯罪心理要素的犯罪故意应该与犯罪动机有着严格的区分, 二者在认定过程中不能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