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的诞生

犯罪学的诞生

犯罪学的诞生
犯罪学的诞生

作为一门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犯罪学,是在西方国家诞生的。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接受。但是,对于犯罪学究竟在何时诞生、由什么人创立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据有关的资料和笔者的思考,进行这方面的初步探讨。

一、现有的看法

目前,国外关于犯罪学诞生的看法,大体上有4种:

1.龙勃罗梭创立说

很多犯罪学家认为,犯罪学的诞生与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和犯罪学家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的研究有密切地关系,把龙勃罗梭看成是犯罪学的创始人。在这方面,龙勃罗梭赢得了很多与创立犯罪学有关的头衔。主要有:

(1)“犯罪学之父”(father of criminology)。许多犯罪学家把龙勃罗梭称为“犯罪学之父”,这样的犯罪学家包括美国犯罪学家戴维·马茨阿(David Matza,1964)、[1]格雷沙姆·麦克里迪·赛克斯(Gresham M. Sykes,1978)、[2]、英国犯罪学家戴维·加兰(David Garland, 1985)、[3]法国犯罪学家帕奎勒·帕基诺(Pasquale Pasquino)、[4]美国犯罪学家弗兰克·哈根(Frank E. Hagan, 1998)[5]和拉里·西格尔(Larry J. Siegel,2004)[6]等人。

(2)“现代犯罪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criminology)。[7]一些犯罪学家把龙勃罗梭称为“现代犯罪学之父”,例如,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犯罪学家斯蒂芬·谢弗(Stephen Schafer, 1969)指出,“把龙勃罗梭的著作当作犯罪学产生的标志,可能会引起误解,不过,把他称为…现代犯罪学之父?,似乎是正确的,这与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是相称的。”[8]

(3)“现代犯罪学创始人”(founder of modern criminology)。这个头衔是美国出生的加拿大犯罪学家约翰·哈根(John Hagan, 1985)使用的。他指出,人们之所以一直把龙勃罗梭看成是“现代犯罪学创始人”,“答案就在于这样的事实:龙勃罗梭提出了重新调整有关犯罪的现代思维的煽动性主张,把关注焦点从犯罪转向犯罪人。……在这样做的过程中,龙勃罗梭开创了犯罪学研究的一个全新时代。”[9]

(4)“生物实证主义学派的创建之父”(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biological positivist school)。这个头衔是英国犯罪学家伊恩·泰勒(Ian Taylor)等人在合著的《新犯罪学:关于越轨的一种社会理论》中提出来的。他们指出,“生物实证主义学派的创建之父切萨雷·龙勃罗梭,以其隔代遗传犯罪人的观点最为著称。”[10]

(5)“意大利学派之父”(father of the Italian School)。美国著名犯罪学家马文·沃尔夫冈(Marvin E. Wolfgang, 1924-1998)在《切萨雷·龙勃罗梭》一文中,把龙勃罗梭称为“意大利学派之父”。[11]

基于上述情况,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们往往把龙勃罗梭的代表性著作《犯罪人论》的出版年代——1876年作为犯罪学或者现代犯罪学诞生的时间。

2.贝卡里亚创立说

一些犯罪学家把意大利犯罪学家和经济学家切萨雷·博尼萨纳·贝卡里亚侯爵(Cesare Bonesana Beccaria,1738-1794)作为犯罪学的创始人。在西方文献中,一些学者明确地把贝卡里亚称为“犯罪学之父”(father of criminology);[12]另一些学者虽然没有给贝卡里亚某种头衔,但是,也通过别的方式表明了贝卡里亚在创建犯罪学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例如,德国出生的英国犯罪学家赫尔曼·曼海姆(Hermann Mannheim)所编的《犯罪学中的先驱者》一书,已经成为英语国家犯罪学界具有极其广泛影响的经典性著作,在这部著作的第二版中介绍的23位犯罪学家中,第一位就是贝卡里亚。[13] 由于“古典学派通常与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4]因此,持贝卡里亚创立说的学者们,也往往把贝卡里亚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出版年代——1764年,作为犯罪学诞生的年代。

3.道德统计学家创立说

一些犯罪学研究者认为,犯罪学的起源可以在19世纪的道德统计学家(moral statistician)们的著作中找到。例如,美国犯罪学家艾尔弗雷德·林德史密斯(Alfred R. Lindesmith)和耶尔·莱文(Y ale Levin)在合写的论文《犯罪学中的龙勃罗梭神话》中,[15]德国学者阿希姆·梅希勒(Achim Mechler)在1970年出版的《犯罪社会学史研究》一书中,均表达了这样的看法。[16]前南斯拉夫的一位犯罪学家也表示了这样的看法。[17]这些学者所说的道德统计学家,主要是指比利时数学家、天文学家、统计学家及社会学家阿道夫·凯特勒(Lamber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 1796-1874)和法国统计学家安德烈·米歇尔·格雷(André Michel Guerry,1802-1866)。其中,阿道夫·凯特勒因将统计学和概率论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而著名,被称为“统计学之父”(father of statistics)[18]或者“近代统计学之父”。[19]而且,由于凯特勒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杰出研究,他被称为“第一位社会犯罪学家”(the first social criminologist)。[20]

4.精神病学家创立说

还有一些犯罪学研究者认为,犯罪学是由19世纪的精神病学家们创立的。例如,在法国当代犯罪学家洛朗·米基勒(Laurent Mucchielle)所编的《法国犯罪学史》(1994)一书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见解。[21]

国内犯罪学界也对犯罪学的诞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有关文献中归纳为4种:[22]

(1)贝卡里亚创立说。认为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18世纪,贝卡里亚是犯罪学的创始人,他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是犯罪学产生的表示。周密(1990年)、白建军(1992年)、储槐植(1997年)、吴宗宪(1997年)、康树华(1998年)等人持这种观点。

(2)龙勃罗梭创立说。认为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19世纪晚期,龙勃罗梭是犯罪学的创始人,他于1876年发表的《犯罪人论》是犯罪学产生的表示。邵名正(1987年)、刘灿璞(1989年)、赵可(1992年)、王牧(1992年)、宋浩波(1992年)等人持这种观点。

(3)犯罪统计学家创立说。认为18到19世纪的犯罪道德统计学家,主要是法国的格雷和比利时的凯特勒创立了犯罪学。

(4)凯特勒和龙勃罗梭共同创立说。王牧教授(2005年)赞同这个观点。[23]

后两种观点实际上是援引国外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关注和表态的不多。

二、确定犯罪学诞生的参照点

要认识和确定犯罪学的诞生,必须确立犯罪学诞生的参照点。这种参照点就是犯罪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只有在了解犯罪学学科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确定犯罪学是在什么时候诞生和由什么人创立的。

笔者认为,犯罪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1.犯罪中心性

犯罪中心性是指犯罪学是一门以犯罪为中心开展研究的学科。不管人们怎样界定犯罪学,也不管人们给犯罪学下一个怎样的定义,其中都必然包含着对于犯罪的研究。犯罪学研究犯罪,这是得到所有犯罪学家承认的共识。因此,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的学科。至于犯罪学如何研究犯罪、研究犯罪的哪些方面等,不同的犯罪学学派、不同的犯罪学家等,可能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例如,在如何研究犯罪方面,犯罪学家们对于犯罪学研究方法(生物学或生理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综合性方法等)、理论范式(思辨方法、实证方法等)这样一些问题,可能会有各自的立场和主张。又如,在研究犯罪的哪些方面上,犯罪学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犯罪学家主张,犯罪学主要研究犯罪的原因,这是欧洲大陆犯罪学界的传统看法,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犯罪原因的探讨上。晚近的一些犯罪学论著也表现出犯罪原因中心的取向,例如,在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布赖恩·沃尔德(George Bryan V old, 1896-1967)等人合著的《理论犯罪学》[24](1958年第一版,2002年第五版)一书中,主体部分都是对犯罪原因理论的介绍。另一些犯罪学家则认为,犯罪学不仅要研究犯罪原因,也要研究犯罪的规律、对犯罪的反应等内容。正如波兰犯罪学家布鲁诺·霍利斯特(Brunon Holyst)所说的,“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与犯罪人,犯罪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病理现象的表现和原因,消除犯罪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病理现象的方法的学科。”[25]

从犯罪学研究犯罪这一基本立场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系统深入地研究犯罪问题的人,都可以是犯罪学家;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人,可以成为犯罪学的创始人;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成为犯罪学诞生的标志。但是,如果对这一基本立场进行限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犯罪学家里夏德·韦茨尔(Richard F. Wetzell)指出:“如果把犯罪学界定为…对犯罪原因的科学研究?的话,那么,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的自由派刑罚改革者,包括意大利的切萨雷·贝卡里亚,英国的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塞缪尔·罗米利爵士(Sir Samuel Romilly)、监狱改革家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和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巴伐利亚的刑法学家保罗·约翰·安赛姆·冯·费尔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就不是这种意义上的真正的犯罪学家,因为他们更多地考虑了刑事政策问题,而没有考虑犯罪原因问题。” [26]

2.综合性

犯罪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犯罪学家的肯定。例如,英国犯罪学家霍尔·威廉斯(J. E. Hall Williams)认为,“对犯罪学的研究是由许多学者从他们各自学科的观点出发进行的,有时候(尽管很少也很困难)是通过多学科研究进行的。研究犯罪的最常见方法,是从个人的特定学科的兴趣和重点出发,并且根据这种兴趣和重点进行的。因此,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和医学学者,包括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没有一门学科可以控制这个领域,不过在近年来,特别是在美国,社会学已经表现出控制这个学科的趋势;在欧洲,这样的趋势不明显。” [27]

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克拉伦斯·雷·杰弗利(Clarence Ray Jeffery)认为,犯罪学就是一门多学科的研究。他在1989年发表了《犯罪行为的多学科理论》一文,[28]随后,又出版了《犯罪学:多学科的探讨》(1990)一书。他在这本书中认为,“由于犯罪和犯罪人的性质,犯罪学必须是一门多学科性科学,它涉及生物科学和行为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经济学和人类学),也涉及政策科学(刑法、公共管理、哲学、伦理学和历史学)。” [29]

德国犯罪学家汉斯·施奈德(Hans Schneider)认为,“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的科学,因为它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方法以及遍布全世界的研究所和组织机构。” [30]

美国犯罪学家拉里·西格尔(Larry J. Siegel)指出,“犯罪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这样的事实,即犯罪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科学(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31]

其他一些犯罪学家也认为,犯罪学是综合性的学科。日本犯罪学家菊田幸一认为,犯罪学是综合性科学。[32]俄罗斯犯罪学研究者波·别尔申和阿·鲍德里亚多夫认为,“犯罪学是各种类型的能形成一个特殊知识整体的知识和方法的体系,也是一个特种类型的旨在研究犯罪的跨学科的科研活动体系。”[33]匈牙利犯罪学家维尔曼什认为,“实际上犯罪学学科带有综合性。同那些只强调犯罪学属于某一学科因而把它或完全归属于法学,或完全归属于社会学的学者们,是不能苟同的。如果考虑到犯罪学课程的内容的性质,那么把它完全归属于综合性学科之列是合理的。” [34]

中国犯罪学家王牧教授认为,“犯罪学是……综合性的学科。”[35]储怀植教授认为,“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36]

犯罪学是一门对犯罪现象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犯罪学学科的综合性突出地表现在下列方面:

(1)犯罪学对于最广义的犯罪行为进行研究。对于犯罪学究竟研究什么样的“犯罪”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有的认为犯罪学仅仅研究刑法规定的犯罪;有的认为犯罪学还研究“近似犯罪的违法行为(和)与犯罪有联系的越轨行为”。[37]有的学者明确提出,犯罪学中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38]从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赞同犯罪学研究广义的犯罪的观点,正如英国犯罪学家奈杰尔·沃克(Nigel D. Walker,1983)指出的,对犯罪学中的“犯罪应该作最广义上的解释,以便包括轻微的以及严重的违法行为,也包括那些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或者角色,就会被认为是违法的行为,例如,父母对儿童的过分惩罚,商业企业的反社会活动。”[39]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行为的广泛性,表明犯罪学对犯罪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因为它不再固守刑法学的犯罪概念,而是同时也吸收了其他

学科对于犯罪的定义。

(2)犯罪学对刑事立法、刑事违法和刑事司法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犯罪学对犯罪问题的研究,涉及到从刑事立法、刑事违法到刑事司法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从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到犯罪对策的所有方面。首先,犯罪学的研究涉及到刑事立法问题。犯罪学家们通过对大量危害社会行为的探讨,对很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衡量,提出将一些严重的危害行为规定为犯罪,利用刑法和刑事司法机关控制这类行为的观点和看法,引导犯罪化过程的进行。同时,犯罪学家们通过对刑事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的探讨,分析由刑事法律规定的很多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的变化,特别是分析危害性的减弱或者消失,提出不再将这些行为当作犯罪行为对待的建议,引导非犯罪化过程的进行。其次,犯罪学家们要研究人们如何违反刑事法律的问题,研究犯罪(包括个体犯罪行为和群体犯罪现象)的产生过程、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对犯罪进行现象学和原因论方面的探讨,努力深刻地阐明社会中存在的犯罪问题。再次,犯罪学家们要对如何看待和控制社会中的犯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要对控制犯罪的主要社会机构——刑事司法系统及其功能等问题,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为控制和预防犯罪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犯罪对策学的发展。犯罪学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是其他涉及犯罪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科都难以比拟的。

(3)犯罪学对微观的犯罪行为和宏观的犯罪现象进行综合性研究。犯罪学对于犯罪问题的研究,是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的。犯罪学家不仅要研究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诸多问题,也要研究很多人结合在一起实施犯罪行为的诸多问题,还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整个犯罪现象的大量问题。这种多层次的研究,表明了犯罪学研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由于犯罪学对犯罪问题的研究涉及到不同的层次和侧面,以至有的犯罪学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定义。例如,匈牙利当代犯罪学家约瑟夫·维戈(József V igh,1994)认为,“犯罪学是一门既研究作为社会群体现象(social mass phenomenon)的犯罪,又研究作为个人事件(individual occurrence)的犯罪行为及其实施和不同类型犯罪的学科。” [40]

(4)犯罪学对犯罪问题的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在犯罪学研究者对犯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具体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问题,揭示其中包含的规律性成分,也要研究大量不同的犯罪行为的特点,发现这些犯罪行为的特点及其规律。犯罪学对于犯罪问题包含的这些规律的探讨,就构成了犯罪学中的理论方面——零散的观点或者假设、系统的学说或者理论,甚至是由很多理论学说构成的理论流派——犯罪学学派。同时,犯罪学研究也不是一种在“象牙塔”中通过苦思冥想进行的纯思辨性的活动。在对犯罪问题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为了准确、深刻地理解犯罪问题,必须对社会中存在的犯罪现象,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使研究活动密切结合社会实际。这些情况表明,“犯罪学是一门经验型科学,它以经验为依据。”[41]这就意味着,犯罪学的很多研究要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大量犯罪学研究的结论应该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中获得,而不能从抽象的演绎推理中获得。而且,犯罪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发展一种超然于世的观念学说,而是为了帮助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犯罪问题,为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这种有害的社会现象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安宁与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为了深刻地理解犯罪,还是为了实现犯罪学研究的目的,犯罪学研究都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社会中存在的犯罪问题。与了解和解决实际的犯罪问题有关的犯罪学研究,就构成了应用犯罪学研究的内容。对于应用犯罪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领域,有的外国学者做了这样的概括性描述,“应用犯罪学(applied criminology)也被称为刑事司法领域:警察、法庭和矫正。” [42]

(5)犯罪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人们在从事犯罪学研究的过程中,利用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了探讨,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哲学、伦理学、法学(特别是刑事法学)、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统计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人们利用这些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纷繁多样的犯罪学观点和学说。而且,有的犯罪学家认为,在犯罪学研究中,非常需要“跨学科的集体合作”(cross-disciplinary teamwork),并且认为这已经变成了“理论上的普遍共识”。[43]“只从一种科学(例如社会学或精神病学)的观点来探讨犯罪与社会越轨行为(如滥用麻醉品、卖淫)难免有片面性”。[44]犯罪学研究的这种多学科性特点,使人们很难把犯罪学划入某一类学科的范围之中,而必须承认犯罪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从综合性这个特征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凡是利用了上述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学科的方法,对犯罪的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人,都可以看成是犯罪学家;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人,可以成为犯罪学的创始人;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成为犯罪学诞生的标志。但是,如果对这样的结论进行限制的话,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些学者不认为贝卡里亚是犯罪学的创始人,不认为贝卡里亚等人所组成的古典学派是犯罪学学派,其主要根据就是贝卡里亚等人主要研究了对犯罪的惩罚和预防,而对犯罪原因关注不够。

3.非规范性

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导致了很多从不同的侧面研究犯罪问题的学科。除了犯罪学之外,研究犯罪问题的学科还有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刑事法律学科。那么,犯罪学与其他同样研究犯罪问题的刑事法律学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区别应当是犯罪学的非规范性。这里的“规范”,主要是指刑事法律规范,即规定犯罪问题的法律条文或者规则,它们的逻辑要素通常包括“条件假设”和“结果归纳”两个方面。[45]

犯罪学的非规范性(non-normative character)是指犯罪学及其研究不受法律规范约束的特性。这是犯罪学与刑事法律学科的最显著区别。对于刑事法律学科来讲,它们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刑事法律规范的,它们的研究主要是以刑事法律为基础进行的。与此不同,犯罪学具有非规范性的特征,即犯罪学的内容主要不是关于刑事法律规范的,犯罪学的研究主要不是以刑事法律规范为基础进行的。正如犯罪学家赫尔曼·曼海姆所指出的:“犯罪学不是一种规范性学科,而是一种事实性学科。”[46]这意味着,犯罪学主要不是研究刑事法律对于犯罪的规定,或者说主要不研究刑事法律规范如何规定犯罪等内容,而是研究客观存在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现象本身,探讨它们的存在方式、发生原因、变化规律以及控制、预测和预防等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看,犯罪学的非规范性体现为犯罪学研究犯罪的非法律方面的特性。犯罪学研究的非法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犯罪学研究的犯罪,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律规定的犯罪,它还研究法律没有规定的“犯罪”,也就是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并没有在法律中规定为犯罪的行为。第二,犯罪学不仅关注犯罪行为的法律特征,更关注犯罪行为的非法律特征,例如,犯罪现象的状况、犯罪人的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问题、犯罪行为发生的规律、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措施等。实际上,对犯罪行为的非法律方面的深入研究,正是犯罪学与其他同样研究犯罪问题的法律学科(例如,刑法学)的根本性区别之一,这样的研究才能充分体现犯罪学的学科特点——非规范性。

不过,在强调犯罪学的非规范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犯罪学对于刑事法律规范的关注和影响。首先,犯罪学对犯罪的确定,是以法律规定的犯罪为基础的。犯罪学中所说的犯罪,首先是法律规定的犯罪,但是又不限于法律规定的犯罪。因此,可以说,犯罪学正是以法律规定的犯罪为基础而确定自己研究的对象的。其次,犯罪学要研究犯罪行为的法律方面,为刑事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包括犯罪化的建议和非犯罪化的建议,还包括如何完善刑事司法活动的建议等,力求为刑事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提供支持。

从犯罪学具有非规范性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可以认为,凡是侧重对犯罪的非法律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人,都可以看成是犯罪学家;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人,可以成为犯罪学的创始人;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成为犯罪学诞生的标志。根据这些看法,一些刑法学家如果在研究刑法规范的同时,也对犯罪的非法律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的话,也可以把他们看成是犯罪学家。例如,德国刑法学家冯·费尔巴哈(1775-1833)、弗兰茨·冯·李斯特(Franz von Liszt, 1851-1919)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刑法学,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刑法学家,但是,他们也研究了犯罪的非法律规范方面,因此,他们也是犯罪学家。[47]

三、讨论与结论

如果用上述有关犯罪学本质特征的论述分析关于犯罪学诞生的诸多观点,可以得出一些犯罪学诞生的结论。

首先,尽管人们把很多与犯罪学的诞生或者创立有关的头衔送给了龙勃罗梭,并且以此表明龙勃罗梭对于犯罪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如果认为龙勃罗梭是犯罪学的创始人、龙勃罗梭代表作出版的年代——1876年是犯罪学诞生的年代,那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一门学科的“诞生”问题往往与最早进行这门学科相关研究的联系在一起的,而龙勃罗梭并不是最早进行犯罪问题研究的人。在龙勃罗梭之前,很多人都对犯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医学家特别是精神病学家们对犯罪进行了医学方面的研究和解释,道德统计学家们对犯罪进行了统计学方面的分析,警察官员们对犯罪的“滋生土壤”和职业型犯罪人的亚文化进行了很多调查。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深受观相术、颅相学及精神病学对于犯罪问题的探索的影响。[48]但是,也必须看到,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研究完全符合犯罪学的所有本质特征,他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犯罪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了犯罪学研究方法的革命性变化,使犯罪学研究从主要以思辨为主的学科转变为主要以实证方法为主的学科,并且使犯罪学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展,在研究中广泛吸收了当时已经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可以说,他的犯罪学研究除了某些观点在今天的犯罪学中受到批评之外,其他很多的方面都在今天的犯罪学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与今天的犯罪学十分相似。正是由于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犯罪学派的努力,才有了现代犯罪学的雏形,才给现代犯罪学奠定了基本框架,因此,把龙勃罗梭看成“现代犯罪学创始人”,是名副其实的。

其次,尽管人们并没有给贝卡里亚具体的与犯罪学诞生有关的头衔,但是,如果利用犯罪学的三个本质特征来衡量贝卡里亚的犯罪学研究,就可以发现,贝卡里亚的犯罪学研究是符合这些特征的。第一,贝卡里亚研究了犯罪问题。他的代表作《论犯罪与刑罚》中就包含了对于犯罪的关注,特别是他对如何对待犯罪,进行了新颖而深入的论述。第二,贝卡里亚的研究设计很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明显的综合性。他不仅研究了犯罪与刑罚的衡量问题,也研

究了刑罚的很多特性;不仅研究了刑罚的适用问题,也研究了刑事司法制度问题;不仅研究了刑罚的改革问题,也研究了犯罪预防问题。第三,贝卡里亚的研究符合非规范性的特征。他的《论犯罪与刑罚》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对于当时的刑法规范的具体分析,而是主要分析刑法制度存在的缺陷、它们背后的基础以及如何改进的建议。因此,把贝卡里亚看成是犯罪学家,也是站得住脚的。

而且,以往那种认为贝卡里亚没有研究犯罪原因问题,以此把贝卡里亚排除在犯罪学创始人之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贝卡里亚对于犯罪问题的研究确实是综合性的,他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处置犯罪方面,而没有放在犯罪如何发生方面。这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是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紧迫问题给予回答的自然结果。尽管如此,也不能说贝卡里亚毫不关心犯罪原因问题。如果仔细阅读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就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有关犯罪原因的思想。对此,美国出生的加拿大的犯罪学家约翰·哈根(John Hagan )在其《现代犯罪学》一书中,做了这样的论述:[49]

贝卡里亚强调犯罪的两个主要原因:经济条件和坏的法律。一方面,他指出财产犯罪主要是由穷人实施的,而且主要是由贫穷产生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对某种犯罪的过于严厉的惩罚,虽然可以遏制一些人犯罪,但同时却通过比较对另一些人更具有犯罪的吸引力。因此,他认为严酷的法律会通过削弱人道精神来促成犯罪。

因此,把贝卡里亚看成是犯罪学的创始人,把他的代表作《论犯罪与刑罚》发表的年代——1764年,作为犯罪学诞生的年代,是恰当的。

不仅如此,任何论述犯罪学历史发展的正规著作,都是从论述贝卡里亚和古典学派开始的。既是在那些不认为贝卡里亚是犯罪学创始人的学者的著作中,也不可避免要要论述贝卡里亚的学说。这种现象鲜有例外。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贝卡里亚的犯罪研究是正规的犯罪学研究的起点,贝卡里亚是犯罪学的创始人。

再次,虽然19世纪道德统计学家们的研究也符合犯罪学的本质特征,但是,他们不是犯罪学的创始人。这是因为,尽管他们的犯罪研究以犯罪为核心;犯罪研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将新的方法——统计方法、地图方法等引入犯罪研究;犯罪研究符合非规范性的特征,着重研究了犯罪发生和分布的规律,因此,他们对于犯罪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由于他们的研究是在贝卡里亚等人的研究之后进行的,这种时间上的差距,决定了不能把他们看成是犯罪学的创始人。而且,他们的研究在影响方面,既不如以前的古典学派那样大,也不如大致同时代的意大利学派那样大,这也决定了不能把他们看成是现代犯罪学的创始人。

第四,尽管19世纪的精神病学家们对犯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也符合犯罪学的本质特征,但是,他们不是犯罪学的创始人。这是因为,尽管他们的研究涉及了犯罪的很多方面,特别是精神异常在犯罪产生中的作用,精神病学理论及其方法在确定如何处置犯罪行为和犯罪人中的应用,对犯罪的非法律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可以将他们称为犯罪学家,不过,由于他们的研究进行得较晚,而且其影响力也没有龙勃罗梭那样大,对于犯罪学发展的贡献有限,所以,他们既不是犯罪学的创始人,也不是现代犯罪学的创始人。

最后,认为凯特勒和龙勃罗梭共同创立犯罪学的观点,源于美国女犯罪学家路易斯·谢利

(Louise I. Shelley)的论述。她在《犯罪与现代化》(英文版1981年)中指出,“奎特利特和龙伯罗梭[50]的著作创立了犯罪学的理论。”[51]不可否认,他们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犯罪和相关问题,而且也对犯罪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犯罪学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符合成为犯罪学家的特征,他们的研究也在一些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但是,如果认为他们两人创立了犯罪学,似乎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第一,从时间上来看,对于犯罪的很多研究在他们之前就已经进行,他们的研究不具有时间上的领先性。第二,从研究风格来看,他们的犯罪研究的主题有很大的差异,在研究中采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范式——凯特勒是统计学,而龙勃罗梭是人类学,他们的理论观点之间的共同性极少。把这两个从事极不相同的研究工作的人员作为犯罪学的创始人,似乎是不恰当的。第三,他们的代表作发表的年代相距较远。凯特勒在1831年发表了犯罪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对不同年代的犯罪倾向的研究》,[52]而龙勃罗梭在1876年出版了代表作《犯罪人论》,两部著作的发表时间相差40多年。把这样两个时间相差如此之远的著作看成犯罪学诞生的标志,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综上所述,把贝卡里亚是看成犯罪学的创始人或者“犯罪学之父”(father of criminology),把龙勃罗梭看成是现代犯罪学的创始人或者“现代犯罪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criminology),把他们的代表作出版的年代分别看成是犯罪学诞生和现代犯罪学诞生的年代与标志,是比较合理的。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内容摘要: 回首人类发展的历程,转眼间我们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进步:科技、教育、文化……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另一面也在“进步”着——犯罪。时代在不断发展,而犯罪,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无疑都处在最多样最丰富的阶段,尤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情况也就变得更为复杂。如何更有效的预防犯罪,降低犯罪率便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针对犯罪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进行论述,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以便我们更好的解决犯罪问题。 关键词:现代社会,犯罪,犯罪现象,犯罪原因, 一、犯罪概念:对于犯罪的概念,各学科之间与各学派之间有着不同的定义, 针对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我想从两个方面对犯罪的概念进行论述。 1.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 在刑法学里,犯罪的概念就是要解决“什么是犯罪”的问题,主要讲犯罪构成。乔治·P·弗莱彻在其著作中指出:“犯罪是被描述为已经实施违法行为或者错误的行为。”1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则指出:“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 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的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任何不包含在上述限度之内的行为,都不能被称为是犯罪,或是以犯罪论处。”2总之,外国学者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如大致归纳,通常一般分为三种: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主要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实质概念论述最科学的就是马克思。他认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 1[美]乔治·P·弗莱彻著《刑法的基本概念》,王世洲主译与校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浅析我国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我国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 09法学一班 何英 200902201132 根据普遍的刑法学理论,刑法犯罪概念的逻辑起点是,先有刑法、后有犯罪,刑事违法性是其本质属性,罪刑法定主义成为刑法与刑罚的基本原则。刑法学研究的犯罪是:个体违反了现有刑法而产生的犯罪。 一、犯罪学犯罪概念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不仅包括个体行为违反刑律而产生的犯罪形式,也包括国家为了保护一定历史阶段的核心利益,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形式。后一种形式产生的犯罪,由于是现行刑法所没有规定的,因此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价值否定性。 (一)犯罪学研究的犯罪问题实质上属于价值范畴。 犯罪是什么?要清晰、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古今中外的神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等,从各自的学术传统出发,作出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这个问题在犯罪学领域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犯罪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起,就一直受这个问题所困惑。应当说犯罪学诞生之初,是依附于刑法学的,以刑法规范定义的犯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但随着犯罪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有很多刑法没有规定的行为,但又严重触犯了社会需要,需要纳入犯罪的范畴,而这与刑法罪行法定主义原则相违背。学者们逐步意识到刑法学的犯罪与犯罪学的犯罪有明显的区别。近年来一些国内犯罪学者提倡价值无涉,认为犯罪是一种价值中立的社会事实从犯罪学脱离刑法霸语权的角度,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举例说,某人杀了人,这是一个社会事实,但这并不一定就是犯罪。战士在战场杀了敌人、警察杀了绑架人质的歹徒,我们评价他是英雄。只有杀了我们的人,触犯了社会利益时,我们才说他是罪犯。因此价值无涉的观点也没有揭示出犯罪的实质。那么犯罪学研究的犯罪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有密切联系。学科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研究事实问题的学科、研究价值问题的学科、研究实践问题的学科。事实问题即是怎样的问题,包括现象、原因、性质;价值问题即应怎样的问题,包括价值评价、价值设想、价值取向;实践问题即要怎样的问,包括主体行动“能够怎样、最好怎样、决定怎样”。按这样的学科性质划分标准分析,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犯罪问题不仅仅是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要怎样处理的实践问题,也不纯粹为是怎样之类的问题。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问题本质上应当归属于价值问题。犯罪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犯罪学的出现至少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但由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犯罪学的基础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学科体系等学科基质至今都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学术理论。近年来,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专业张远煌中国刑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专业张远煌中国刑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考博真题-参 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张远煌老师的中国刑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张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这一个方向属于刑法学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由于张老师每一年只带一个博士生,在这里提供各位考生,要想报考这个方向,很有必要跟张老师提前沟通。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刑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80中国刑法③3037犯罪学与刑事政策 三、导师介绍 张远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分党委书记,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

第二章 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讲西方犯罪学 ●一、18 启蒙运动产物,其诞生标志着人类不再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们本身的因素来解释犯罪行为。代表人物有边沁、费尔巴哈,以贝卡利亚最具代表性。 (一)犯罪原因思想 主要论点:自由意志论 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定年龄(除精神病人外),都有认识和区分是非善恶的能力,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完全是其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二)犯罪预防思想 1. 法律控制论——外控 只有依靠法律、遵守法律、并在执行法律中贯彻人人平等的原则,才能预防犯罪。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2. 心理强制论——内控 人能区分善恶、分清是非,在权衡利弊之后有选择的本性。一个人知道实施犯罪可以得到快感,同时也知道实施犯罪后受到惩罚的痛苦,权衡利弊后,为免受痛苦可能放弃要实施的犯罪行为。 法律对犯罪行为处罚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实施犯罪所带来的快感,否则不能达到预防作用。——费尔巴哈 ☆古典犯罪学家大多是刑法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犯罪与刑罚;而实证犯罪学家对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出发点则是犯罪人,试图从人的角度找到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人犯罪的对策。 ●二、19 (一)龙勃罗梭 意大利犯罪学家,其代表作《犯罪人论》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被尊称为“犯罪学鼻祖”。 在犯罪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龙勃罗梭那么多地受到赞美与攻击。在犯罪学史上,能与龙勃罗梭相提并论的人只有他的同胞、前辈——贝卡里亚。 1. 犯罪人类学理论 (1)天生犯罪人理论 龙勃罗梭对101名意大利人的头骨和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作了详细记录和认真对比,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生来犯罪人说。 A 犯罪者通过许多体格和心理的异常现象区别于非犯罪人。 B 犯罪人是人的变种,一种人类学类型,一种退化现象。

犯罪学自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20、亚文化:P173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与特定人群的文化。 21、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 22、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23、犯罪动机:P208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24、犯罪被害现象:P228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25、被害的诱发性:P228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 26、被害的易感性:P228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 27、被害的受容性:P228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 28、犯罪预测:P252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29、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犯罪学专业个人简历模板原创

……………………….…………………………………………………………………………………姓名:杜宗飞专业:犯罪学专业 院校:浙江大学学历:本科……………………….…………………………………………………………………………………手机:×××E – mail:×××地址:浙江大学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今天我怀着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片刻的关注。 我是犯罪学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严谨求学的态度、稳重踏实的作风;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我敢于不断挑战自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在大学四年里,我积极参加犯罪学专业学科相关的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在各占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大学就读期间,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每个学期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犯罪学专业必修课都力求达到90分以上。在平时,自学一些关于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上,我担任犯罪学01班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协会部长等职务,从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的座右铭是“我相信执着不一定能感动上苍,但坚持一定能创出奇迹”!求学的艰辛磨砺出我坚韧的品质,不断的努力造就我扎实的知识,传统的熏陶塑造我朴实的作风,青春的朝气赋予我满怀的激情。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期待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倍加珍惜。 下页是我的个人履历表,期待面谈。希望贵单位能够接纳我,让我有机会成为你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单位发挥应有的水平与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14年11月12日 唯图设计因为专业,所 以精美。为您的求职锦上添花,Word 版欢迎 下载。

犯罪学期末考点

犯罪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再度被害:就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随之而来的调查与诉讼过程中,因不得不接受警方询问、出庭作证或进行控诉、辩论等活动,而再次遭受的物质损失(时间与金钱等)、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害以及精神刺激。这些因犯罪被害而来并具备被害性的损失、损害或痛苦,通称为再度被害。 2、犯罪场:就是指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领域。或者说,犯罪原因产生犯罪效应的特定领域,称为“犯罪场”。其构成内容包括四种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有关情况,社会犯罪控制机制。这些因素给犯罪人以易于得逞的印象。无犯罪人则无犯罪场,通过控制犯罪场可以制止犯罪。 3、被害人贬值: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就是犯罪后,为了防止产生或就是消除自己的犯罪感,有意无意地贬损被害人的存在价值,否定被害人的固有人格的一种心理纹饰活动。 4、犯罪饱与理论: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促使犯罪发生与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分别就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人类因素。这三种因素就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每个国家始终都存在一定数量与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始终处于与其原因相适应的饱与状态。环境与犯罪数量之间的比倒就是保持不变的,呈现动态的规律,有可能局部国家或地区犯罪会出现超饱与现象,但最终还就是会回到饱与状态。(菲利的观点) 5、犯罪标签理论:犯罪并不就是客观的,而就是人们主观的产物。犯罪之所以为犯罪就是因为人们将之解释为犯罪,即司法认定。任何行为本身都不就是有罪的,而就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她们贴上犯罪的标签。 6、犯罪亚文化:就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与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如犯罪暗语,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与仪式,纹身以及与犯罪有关的手势、图像等非语言符号。 7.自然犯罪:就是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最基本的怜悯与正直的道德观念的犯罪,其为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就是真正的犯罪。

英国剑桥大学犯罪学哲学硕士入学要求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位于英国的剑桥市,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剑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第二大最古老的大学,同时也是全球第七大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市是英国剑桥郡的行政中心,它是一座大学城。剑桥市位于伦敦北部50英里左右的东安格利亚地区,是高科技中心Silicon Fen的核心地带。剑桥大学校内有许多着名的建筑,如:卡文迪什实验室、国王学院教堂、剑桥大学图书馆、圣约翰学院教堂塔等。立思辰留学360为大家解析该校的犯罪学哲学硕士(MPhil in Criminology)课程。 专业描述: 剑桥大学的犯罪学哲学硕士以及其研究型硕士时长一年,是全英国最大的全日制犯罪学专业之一,每年招收40个左右的学生。该专业在英国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名望和声誉,并且受到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协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ESRC)的认可,同时意味着该专业的申请者可以申请1+3 ESRC金融援助。该专业的教学包括核心模块以及四个主题领域话题的研讨会。核心模块是必修课程,帮助学生熟悉当代犯罪学思想和研究成果,研讨会主要涵盖四个主题领域的话题。对于想要进入到博士阶段学习的学生,犯罪学学院强烈推荐学生先申请研究型哲学硕士学位,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将会直升到博士学位阶段。 就业方向: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剑桥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会继续深造以取得博士学位或者研究型硕士学位,其它一部分学生会从事律师、刑侦、监狱管理等与法律有关的职业。 入学要求: 学术要求:英国大学的2.1等荣誉学位,且成绩优异,或者达到同等程度; 语言要求:雅思7.5分以上,且单项不低于7.0分;或托福笔试637分以上,且写作不低于5.5,或托福网考110分以上,且单项不低于25分;无双录取。 申请材料: 申请表;学历证明级成绩单;英语语言能力证明;个人简历;两封推荐信;银行资金证明。 授课校区: 剑桥大学

智慧树知到《犯罪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犯罪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犯罪学是专门研究犯罪原因的学科。( )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犯罪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龙勃罗梭率先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到了犯罪学的研究领域。()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犯罪学实证研究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应当产生研究假设。()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犯罪是可以预测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龙勃罗梭对于犯罪学的贡献在于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变革。()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菲利是犯罪学研究史上第一个提出社会因素是导致犯罪的最重要的因素的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加罗法洛认为法定犯罪是不理性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李斯特提出的犯罪二元论也承认天生犯罪人,只是不承认自然因素对犯罪的影响。()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萨瑟兰主张犯罪是模仿产生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根据犯罪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和双性犯罪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犯罪人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坏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犯罪被害人都是非常无辜的人,他们在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是消极被动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犯罪人的分类是为了便于研究,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龙勃罗梭将犯罪人区分为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习惯犯,偶发犯和激情犯。()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四章 1、犯罪率便于国家间治安状况的比较。()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docx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 一、填空题(10%) 1、__犯罪预测___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犯罪前预防___________,_犯罪中预防_______和__犯罪后预防___________. 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_胆汁质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__粘液质____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 4、精神病患者在___心理_______及___情感_______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 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__时空条件_,__工具条件__和侵害对象等. 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__犯罪机会___________和__空间环境__________两个方面。 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阶级性_____________,__社会性____________和___相对性_____________. 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传统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与__现代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 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犯罪现象________,____犯罪原因__________和__犯罪预防__________三个部分. 二、选择题(14%) 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BCD ) A、强制性 B、确定性 C、均衡性 D、即时性 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 ( AC ) A、社会解组论 B、犯罪生态学 C、犯罪同心圆论 D、不同接触论 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 (ABC ) A、个体犯罪 B、团伙犯罪 C、集团犯罪 D、有组织犯罪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 ABCD )

2016年东师秋季《犯罪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犯罪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错)1.“万恶淫为首”,此为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孔孟儒学所奉行的性道德信条。 (对)2.人类性行为不仅是性生理本能的反映,而且是包括、情感、道德形态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错)3.我国现今性犯罪的增长同淫秽色情信息的恶性传播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 (错)4.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 (错)5.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结构来分析,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比“文革”前提前了1到2岁 (错)6.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 (对)7.犯罪概念回答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犯罪的形式标准、犯罪的本质意义以及犯罪的应然期待。(错)8.犯罪的形式标准,严格地说,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 (对)9.总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含在总体犯罪现象之中,它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10.某个个体犯罪现象的变化对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波动,有直接而根本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犯罪学犯罪分类结构。 (1)犯罪主体性质类型,基于主体性质的特殊特征,展开犯罪分类。 (2)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基于行为性质的特殊特征,包括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附随情况等的特殊表现。 (3)犯罪特殊类型。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2)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着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3)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预防和化解上狠下功夫 (4)加强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建设 3、财产犯罪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贫富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根源,是财产犯罪滋生的重要原因。 (2)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失业是犯罪滋长的重要诱因。 (3)文化冲突,现代文化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和,以及在交流融和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 4、暴力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1)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2)发展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_陈谦信

犯罪学体系是指在有关犯罪学的知识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各个部分间的结构关系,即犯 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它是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反映和系统形式。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1]7犯罪学体系关系到犯罪学的成熟与发展,关系到犯罪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在对其具体内容体系的划分上,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旨在对我国犯罪学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犯罪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概括性梳理,尝试选取相关论点进行阐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一、犯罪学教科书体系 1. “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认为,依照犯罪的自然过程,应将犯罪分为罪前、罪中、罪后三个阶段来研究,并以如何消除犯罪为整个犯罪问题的归结。此体系说将犯罪学理论体系划分为三篇,即“罪前篇”、“罪中篇”和“罪后篇”。“罪前篇”共有四章,分别为“犯罪与犯罪学现状”、“犯罪行为”、“犯罪分类”和“犯罪原因”,以“犯罪原因”为主章,其余三章为辅论。因为原因论虽是犯前阶段主要论题,但必须从现状与行为谈起,使初学者有一个认识基础,才能进一步探究犯罪原因,也才能使初学者认识 到犯罪分类理论的实质。“罪中篇”共有两章,以“犯罪实施”为主章,辅以“年龄、性别的犯罪学意义”一 章,因为“犯罪实施”是犯罪学的一个新增论题,是研究犯罪活动规律的论题,而犯罪是有年龄与性别的特点的。“罪后篇”共有三章,以“犯罪预防(犯罪的防治)”为主章,辅以“罪后诸问题”与“犯罪行政”两章,因为探究犯罪预防必先从罪后诸问题开始,并以犯罪行政为助力。[2]前言 “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按照犯罪 的自然过程来构建犯罪学体系,形成“罪前—罪中—罪后”的体系,这符合事物最初的存在形态。从这个 意义上说,这种体系说有其合理之处。这种体系中除了关注“犯罪原因”外,还将“犯罪预防”纳入到犯罪学体系中来研究,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一个较大的进步。但这种体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只是对犯罪最初形态的一种阐述。此外这种体系中对犯罪现象的研究过于薄弱。 2.“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认为犯罪学由以下三个紧密联系的部分组成:第一,我国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犯罪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第二,我国犯罪现象存在的原因,这是犯罪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第三,我国社会的犯罪预防措施。故而,此体系说主张犯罪学理论体系可以这样建构: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 陈谦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犯罪学体系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的发展史,说明了我国对犯罪学体系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关键词:犯罪学体系;教科书体系;学科群体系;述评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0)01-0092-05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陈谦信(1981-),男,福建长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犯罪学研究。 第12卷第1期石家庄学院学报 Vol.12,No.12010年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Jan.2010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A.古典犯罪学派B.实证犯罪学派 C.当代犯罪学派D.社会犯罪学派 18、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 D ) A.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B.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犯罪学主要流派介绍

犯罪学理论发展及其流派 一、理论概述 犯罪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和范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犯罪现象研究的逐步深入而有所变化。从语源上说,首先使用犯罪学一词的是意大利的R·加罗法洛(1851~1934)。他在1885年问世的一本著作就叫做《犯罪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犯罪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中叶,它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社会历史条件的。在长期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侧重研究犯罪者生理的或心理的特征,试图探明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犯罪者,这方面的学说有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统称犯罪生物学;有的侧重研究大量的犯罪现象,分析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条件会导致犯罪发生,这方面的学说就是犯罪社会学。在这种学说中,犯罪统计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上述两类学说都有其侧重点。其中,从个人和社会环境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寻求犯罪原因而又有所侧重的学者也不少。 二、犯罪学理论发展及其流派 在十八世纪中叶,犯罪学随着社会哲学家对犯罪和法律概念的兴趣而兴起,各犯罪学 学派亦渐次出现。 (一)古典学派 在十八中纪中叶的古典学派是建基于功利主义哲学。Cesare Beccarial、边沁及其它的古典学派思想家指出: (1)人拥有决定自己行动的自由意志。 (2)人是快乐主义者,他寻求快乐避免痛苦,一种「理性盘算」会在行动前计算为此所负出的、和从中得到的,然后才决定行动与否--这种观点明显源于功利主义的哲学;但它同时忽略了行为的非理性及无意识的因素。 (3)而(严重的)惩处会增加一个行为的成本,驱使人远离犯罪。 (4)所以越快速和越确定的惩罚,越能阻止犯罪。古典学派的思想出现时正逢了刑法学的改革,监狱被设计出来作为惩处方法。斯时,很多法律上的变革相继出现,法国大革命所导致的、美国的法制的发展等。 (二)实证主义学派 认为犯罪是出于一些个人所不能控制的因素,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运用犯罪社会学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行为。犯罪学上的实证主义由生理实证主义、心理实证主义和社会实证主义三者构成。 1、生理实证主义 其中一个被认为是犯罪学之父的是一个19世纪末的监狱医生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他是生理实证主义的主要奠基者。他坚持以经验证据来审视犯罪,并建议用观察一些物理特征--诸如颧骨、发线等--如果有返回尼安德特人的返祖现象,则标示着犯罪的可能。这种进路可能受着骨相学(Phrenology)或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影响。这理论已经被后来针对基因特征及营养摄取对犯罪的研究所取替。龙勃罗梭的学生恩里科·菲利(Enrico Ferri)相信社会与及生理都在犯罪行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相信罪犯不需要为其罪行负责,因为犯罪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但因为龙勃罗梭的研究缺乏实验对照组,故此未能在学界中取得认受。 2、心理实证主义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Hans Eysenck,1964-1977),认为个性和神经机能更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犯罪学研究。他为犯罪行为设定了类似克列莱(Hervey M. Cleckley)及Robert Hare界定的社交退缩(Pychopathic)的标准。他的模型则借鉴于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