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刑事侦查程序讲稿

美国刑事侦查程序讲稿

美国刑事侦查程序讲稿
美国刑事侦查程序讲稿

美国犯罪侦查程序

一、美国犯罪侦查的组织结构

美国是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侦查模式是属于当事人主义的侦查模式,要探讨美国的侦查程序,首先要先了解美国的犯罪侦查的组织结构,也就是美国的侦查主体。由于前面同学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解说,在此就剪短的介绍一下。美国的侦查制度是一种多元主体制度,其中警方或者执法人员是侦查的主要力量,检察院也起重要作用,而大陪审团和私人侦探则起辅助作用。

(一)警察

美国的警察体制是典型的分散制。

1、在美国,联邦一级具有侦查权的机构有:联邦调查局、税务局、缉毒局、移

民局、海关总署、烟酒武器管理局、特工局、邮检处等。这些机构以往分别隶属于联邦司法部、财政部和邮政管理总局等联邦政府部委。为防范美国境内遭受恐怖袭击,增强美国应对恐怖主义的能力,美国政府于2002年1月23日颁布了《美国国土安全法》,根据该法组建了一个新的部级行政机关——国土安全部。基于全力打击恐怖主义努力维护美国国土安全的宗旨,2002年《美国国土安全法》强化了国土安全部的职权,并由此整合了其他部门的职权范围。如该法在第202节

(c)中明确规定,部长应被视为联邦的法律执行官员、情报官员、防护官员、国

防官员、移民官员及国家安全官员,且各法律执行机构应向其提供所有中央情报局长有权获取的情报。

2、州警察机构。美国州警察机构的名称并不相同, 有的叫州警察局, 有的叫州执法

局, 有的叫州公安局, 还有的叫州公路巡逻队。有些州, 州警察机构不止一个。

州警察机构的职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巡警型, 如加利福尼亚州公路巡逻队, 其职责包括实施州交通规则, 调查和预防交通事故, 以及保障公路上的安全;另一种是执法型, 如伊丽诺斯州警察局, 其职贵包括犯罪侦查、维护治安、实施法令和公路巡逻等,即负有完全的执法责任。此外 ,有的州山两个机构分别负责巡逻和执法工作。例如, 佛罗里达州公路巡逻队负贵公路交通管理和轻微犯罪案件调查, 而佛罗里达州执法局则负责严重犯罪案件的调查及其他执法工作。

3、县级警察机构。美国的县警察机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县警察局模式,一种

是县司法官模式。县警察局是一种较新的体制, 一般都在那些县市合一的地区, 如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韦尔县就属于这种情况。与州警察机构一样,县级警察机构在理论上对全县地域有执法权,但在实践上往往仅在那些没有白己警察机构的小镇和乡村执行警务, 当然必要时也向那些较小的市镇警察局提供侦直与技术的帮助。

4、市镇警察机构。市镇警察是美国警察的最主要力量, 约占警察总数的四分之三。

不过, 市镇警察机构的规模相差极大。库克县境内共有121个市镇警察局, 共有警员16000多人, 其中12000多人属于芝加哥市警察局, 此外还有五个警察局的人数在百人以上, 而绝大多数警察局的人数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个人。美国最大的警察机构是纽约市警察局, 其宣誓警察和文职警察的总数约3万人。

(二)检察官

检察机关也具有一定的侦查权。美国检察机关由联邦检察机构、州检察机构和地方检察机构三者互相独立的系统组成。

1、联邦检察官。联邦总检察长是美国的最高检察官,在美国联邦政府中采用“政

检合一”的制度,联邦总检察长也就是司法部长。联邦的检察起诉工作实际上不是由总检察长和其手下的工作人员完成的,而是由联邦检察官们完成的。美国分为94个联邦司法区,每区设一个联邦地区法官,并设有一个联邦检察官。这94名联邦检察官手下都有办事机构,因其是以一名检察官为核心的,所以不宜作为检察院,而应称为检察官办事处。这些办事处都有助理检察官,但人数不一。2、地方检察官。美国的地方检察官包括州检察长和县市检察官。美国的50个州都设有检察长, 其职能和下属机构均与联邦相似。在多数州内, 检察长只负责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 并不亲自参与案件的调查和起诉;有11个州的法律规定检察长可亲自对犯罪案件行使追诉权, 但他们一般仅染指那些与税务诈骗和反托拉斯法有关的犯罪案件。由此可见, 县市检察官才是美国地方俭察工作的主要力量。县一级的检察官负责对本地区内所有违犯本州法律的行为进行追诉。他们的名称并不统一, 有的州叫“县检察官”,有的州叫“地区检察官”,还有的州叫“州位察官”。在人口较多的地区, 一般每县设一名检察官;在人口稀少的地区, 则往往数县联合设一名检察官。市镇检察官无权追诉违犯州法律的行为, 而只能就违犯本市镇法令的行为提起诉讼。由于美国的大多数犯罪都是由州法律规定的, 所以市镇检察官在刑事追诉上的作用较小。

(三)大陪审团

美国各州对大陪审团的组成人数规定不同,最多的可达23人,最少的可为5人。有些州给大陪审团规定了固定的人数, 例如印第安那州规定为6名, 俄勒冈州规定为7名, 俄亥俄州规定为9名, 蒙大拿州规定为11名;有些州则给大陪审团规定了一个人数范围, 例如马萨诸塞州规定为16人至23人, 北达科他州规定为8至1人, 南达科他州规定为6至8人, 弗吉尼亚州规定为5至7人。

美国有34个州规定大陪审团任期与法官的任期相同。其他州的规定有一年的, 有半年的, 还有4个月、3个月、60天或4个星期的。此外还有三个州规定大陪审团的任期由主审法官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裁定, 即根据案件调查和审议所需时间的长短来确定陪审团工作的期限。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属于“专案大陪审团”。(四)私人侦探

在私人侦探业间世之初, 美国各州都没有管理私人侦探的法律, 因此, 任何人都可以凭着一个手枪皮套和一副太阳镜就自封为私人侦探。后来, 很多州相继制定了《私人保安法》, 规定私人侦探公司的开业要先得到警察机关的批准并发给执照。然而, 有些人认为私人侦探业置于警察管理之下似有不妥, 于是一些州使成立了私人保安管理委员会, 专门负责向私人侦探、保安公司发放执照或注册登记。目前, 美国的大多数州都有这种委员会。私人侦探机构因人数多少不一而组织结钩各异。例如, 几个人的合伙公司一般没有内部的部门划分,而雇员数万的大公司则有精细严密的职责分工和部门划分。此外, 私人侦探机构都以营利为口的, 所以其组织结钩都有“公司”的特点, 都有工商企业的味道。这也是由私人侦探机构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美国犯罪侦查的程序

美国采用对抗式诉讼制度,由辩诉双方的律师就案件进行辩论,而法官仅是消极的裁判。辩诉双方律师的竞争并不局限于法庭之内,尽管法庭辩论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双方律师都要在审判之前就案件进行调查并搜集证据,于是便形成了“双轨制”侦查制度。在这场“比赛”中,以公诉律师(即检察官)为“教练”,以警察为主力的起诉方往往占据着主动地位。因此,这里所讲的犯罪侦查

程序是以警方的侦查为主。

(一)警察侦查

1、初步审查

在绝大多数刑事案件中, 最先接触案件的都是巡警。这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巡警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了现行犯罪分子或重大嫌疑分子;第二种是巡警接到受害人或有关人员的报案;第三种是警察局总部接到受害人或有关人员的报案后通知在附近执行任务的巡警。在有现场的案件中, 巡警赶到现场后应立即询问受害人和目击人, 并负责保护现场;有时也要对现场进行初步查看, 以决定是否需要请技术人员前来勘查现场。中型和大型警察机构一般都有专门负责现场勘查的现场技术员, 他们在现场勘查中发现和提取的各种证据要提交实验室人员进行检验和鉴定。小型警察机构一般都没有专职技术人员, 轻微犯罪案件的现场往往由侦查人员自行勘验, 重大犯罪案件的现场则要请当地的州警察机关或大型警察机构的技术人员帮助勘查。巡警在初步调查中也要努力发现破案线索, 以便为后续侦查打下基础。不过, 由于巡警的主要任务是巡逻, 不能在一起案件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其初步调查工作有时比较粗糙。巡警在完成初步调查之后要向警察局总部提交一份简单的报告, 包括案件的性质、现场的情况、有关人的陈述及已知的线索等。有的警察局允许巡警以口头方式向上级报告。

2、立案侦查

警察局总部指挥中心或犯罪侦查部门的领导在接到初步侦查的报告之后, 应结合现场勘查报告和有关鉴定报告(如果有的话) , 对案件进行分析, 然后再根据分析得出的案件性质和破案的可能性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并将需要侦查的案件分配给有关的侦查人员负责。然而在实践中, 由于案件审查的工作量很大, 所以对案件情况的具体分析往往留给了具体办案的侦查人员。

案件的分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地域进行分配;一种是按性质进行分配。这是以警察机关犯罪侦查部门的体制为基础的。长期以来, 美国的犯罪侦查部门一直采用分散的体制, 即侦查人员被派驻某个警区并负责该警区内发生的各种刑案件的侦查。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在美国的犯罪侦查部门中出现了集中制和专业化的趋势, 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的警察机构。据兰德公司在1979年对152个大中型警察机关的调查,发现有63%的警察局把全部侦查员集中于总部;22%的警察局把侦查员集中于各警区;15%的警察局把大部分侦查员集中于总部,把小部分侦查员分散于警区。采用集中制的犯罪侦查部门往往把侦查员分为若干队组,分别负责凶杀、性犯罪、入室盗窃、抢劫、盗窃汽车和诈骗等类型案件的侦查,因而案件分配也以其性质为依据。采用分散制的犯罪侦查部门多没有这些专业划分,即使有划分也仅分为侵犯人身罪和侵犯财产罪两类,所以案件分配以发生地区为依据。

3、后续侦查

后续侦查是侦查工作的主要部分, 由询问、查档、搜集情报、发现线索、审查线索及各种秘密侦查措施等组成。后续侦查一般都采取个人负责制, 重大案件的后续侦查多由专案组负责。根据兰德公司所进行的调查, 每个侦查员手中平均有20至30个需要侦破的案件。侦查员一般把案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急办案件, 即已掌握重要线索、破案有望的案件;第二类是应办案件, 即没有掌握重要线索的重大案件;第三类是待办案件, 即没有掌握重要线索的轻微案件。

一般来说, 侦查员在接到新案后都要进行一些例行的调查, 如询问有关人员、在档案中查找有价值的资料、布置“耳目”搜集有关的情报等。但这种工作一般

不会超过72小时, 然后便根据上述标准分类, 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调查。因此, 虽然每个侦查员手中的案子有20至30个, 但实际上真正“活着的”案子只有两三个, 其他均为“挂起来的”案子或“死案”。

(二)检察官的审查

在美国的大多数州,检察官在警方逮捕嫌疑人之后便开始对案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起诉。不过,如果认为美国的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仅限于决定起诉和法庭辩论,那就错了。实际上,美国的检察官参与了大量的犯罪侦查活动,因此全美律师协会在1971年的一份报告活动中指出:检察官的行为犹如“其司法管辖区内的执法首长,他们一般依靠警察和其他调查机构来对指控的罪行进行调查,但是对那些其他机关不能恰当处理的非法行为则具有确定的调查责任。”在实践中,很多检察官都愿意较早介入案件,指导侦查工作,特别是团伙犯罪、白领犯罪、公职人员腐化行为等案件以及他认为当地执法机关不能开展公正或有效的侦查的案件。

(三)律师的调查

美国联邦宪法第六修正案和几乎所有州的宪法都明确规定了被告人有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开始,这种权利被理解为仅仅在审判中由律师帮助辩护。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律师在审判阶段才接手暗自很难保证他们为被告人提供恰当的辩护,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搜集证据。于是,通过从1932年的鲍威尔诉亚拉巴马州案到1972年的阿吉尔辛格诉哈姆林案的一系列判例,最高法院确立了保证律师能为被告人有效辩护的规则。现在,辩护律师在被告人被捕或被指控犯罪时便可以接手对案件进行调查。在一些重大案件中,辩护律师甚至在更早阶段即可介入。于是,辩护律师就可雇佣私人侦探对案件进行独立的调查,雇佣物证技术学家或法医进行现场勘查和技术鉴定。当然,由于现场和多数物证都在警方控制之下,所以辩护方要勘查现场和检验物证须征得警方或检察官的同意,不过法律规定或者不得对此设置障碍。

(四)大陪审团的调查

在那些规定由大陪审团提交起诉书的案件中,检察官审查之后应将案件提交大陪审团,后者以秘密方法审查公诉方提交的证据、询问证人,以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在那些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中,大陪审团的调查范围更为广泛。美国各州对大陪审团作出决议所需人数的规定并不相同。简言之,有的州规定必须由全体陪审员一致同意才可提出起诉书,有的州则规定简单多数同意即可。有人认为美国的大陪审团的调查实际上有预审的性质。此话不无道理。诚然,美国联邦及多数州的法律还规定重罪案件在起诉之前要由一名法官或治安官举行预审听证会,以审查起诉证据是否充分,但是在有大陪审团调查的案件中,这种预审听证的作用极为有限。

三、美国犯罪侦查的方法

(一)拦截和搜身

拦截和搜身是侵犯性和妨碍性较小的一种侦查手段,是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暂时性羁押、询问和有限搜查的侦查活动。其中,出于侦查和阻止犯罪的目的,拦截可根据合理怀疑犯罪而发动;而搜身主要出于保护警察人身安全的目的而发动。

1、拦截

拦截是侵犯性程度最小的一种受宪法修正案规范的“拘押”类型。在实施拦截时,警察必须能给出实施拦截的正当理由,该理由必须建立在具体和连续的事实之

上,而非主观陈述和想法,法院不会接受单纯的陈述或怀疑犯罪活动的结论。因此,警察要让法院相信拦截是正当合理的,他必须能够提供具体事实来支持他的结论。法院在考察拦截合理时,通常要考虑整个情势,具体包括:(1)犯罪行为人体征的特殊描述和据此逃跑的交通工具;(2)犯罪行为人被发现的所在区域大小;(3)位于上述区域中的人数;(4)犯罪行为人的逃跑方向;(5)明智或怀疑被拦截者已牵涉其他正在侦查的犯罪类型。

拦截的限度是指警察在多大程度上实施拦截。具体地说,警察可被拦截者拘押多长时间、使用何种武力、进行多少询问等等。这些问题并无固定标准和模式。侦查拦截有侵扰程度最轻的友好接触式拦截,也有伴随武力、怒气冲冲、针锋相对式拦截。就拦截的时间来讲,拦截不受僵硬时间的限制,但没有提出“合理理由”延长拦截时间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就拦截手段来看,同样应根据具体事实和情景认定。例如,就交通拦截而言,合理的侦查手段包括要求司机提供驾驶证和等级证件,要求司机坐进巡逻车,询问司机行驶的目的地和目的。

2、搜身

搜身是指触摸或拍打某人的外套以通过感觉探察该人是否携带隐藏的武器或其他危险物品。其牵涉的外在触摸感觉远不同于警察通常行为中的视觉或听觉,它给被搜查者造成的不便和尊严伤害都很小。然而,搜身对个人隐私也会造成伤害,这就需要在政府利益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因此,警察的搜身权并不是无限的,而是受到立法严格限制的。这就是,警察在搜身前,必须满足“合理怀疑”标准,即必须有理由怀疑被拦截者是一危险武装分子。可供参考的搜身因素有:(1)犯罪嫌疑人衣服里有膨胀突起物;(2)犯罪嫌疑人牵涉使用武器;(3)犯罪嫌疑人的手藏在衣服中;(4)被告人的承认。

搜身的范围搜身起初必须限定在对衣服外套的拍打式侦查,在开始阶段,警察没有权力将手伸到犯罪嫌疑人衣服或口袋中进行搜查。根据上述方式感觉有类似武器的东西,警察可以伸进犯罪嫌疑人的衣服或口袋而将其扣押。

(二)搜查

搜查分为有证搜查和无证搜查

有证搜查

有证搜查是依据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规定,即:“人们保护自己的人身、房屋、文件及财产不受任何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容侵犯;除非是由于某种正当理由,并且要求有宣誓或誓言的支持并明确描述要搜查的地点及要扣押的人和物,否则均不得签发搜查证。”为贯彻宪法第四修正案精神,警察在搜查扣押时,应根据特殊人员颁发的搜查令才能进行,此即有证搜查。

在美国,只有司法官员才有权发布搜查令。大多数司法区将这种权力授予法院的书记员、控诉官、治安官和法官等司法官员。根据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搜查令的发布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存在宣誓或誓言支持的“合理理由”;二是必须明确说明搜查的地点、人和物品。

合理理由是确定搜查是否正当的基本标准,具体是指警察有充分理由认为搜查场所和扣押证据与犯罪嫌疑人具有一定牵连关系。这种牵连关系要靠事实来支撑。就程度而言,合理理由高于纯粹的怀疑而低于毫无疑义的证据。搜查场所的具体性,其中具体性腰间一般是指搜查令本身,其目的是为避免出现殖民时期的一般搜查令,即那种允许警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进行都差的搜查令。一般而言,根据司法判例,衡量是否符合具体性要看描述是否准确到让警察能通过合理努力就可确认搜要搜查的地点。因此,及时没有给出其他描述,只要给出

了准确的街道地址,也足以能认定搜查地,该描述就符合具体性的要求。

搜查令的执行搜查令发布后,其具体执行不应迟延。在美国,有的司法区要求搜查须在搜查令发布之日起10日内进行,有的司法区规定必须在搜查令发布后立即执行。根据宪法修正案的精神,搜查时应履行敲门和通报义务,即精细化在执行搜查令前,应敲屋主的们并宣告证据的身份和目的。

无证搜查尽管宪法第四修正案强调有证搜查,但是要求金擦在获得司法授权前迟延搜查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最高法院也确认了一些无须搜查证搜查的情形。无证搜查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以至于警察在搜查搜查实践中更偏好于无证搜查。实践中,几种常见的无证搜查有:(1)逮捕附带搜查,是指警察在实施逮捕时既不需要搜查令也不需合理的搜查,它是警察最喜欢采用的搜查方式,前提条件是作为其基本根据的逮捕必须合法,如果逮捕不合法,则相应的附带搜查也将被认定为不合法,其搜查获得的证据将被排除;(2)同意搜查宪法第四修正案虽然确定了个人隐私、自由和财产有免于政府侵犯的权利,但该权利可以放弃同意搜查正是尊重个人放弃这种宪法权利的体现,因此,只要个人同意搜查,警察就可以无须持搜查令和具备合理理由进行搜查,前提是被搜查人的同意,该同意必须是自愿对宪法权利的放弃,不能是警察威胁、施加压力和胁迫的结果;(3)紧急搜查紧急情况下,警察往往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才能保全证据,此时是允许物证搜查的,使用的条件一是警察面临的情况非常紧迫,借助搜查令程序既不切实际,也存在危险,二是警察有正当理由认为可以发现与犯罪相关的物品。

(三)逮捕与辨认

美国的多数州都把逮捕分为三种,即有证逮捕、重罪的无证逮捕和轻罪的无证逮捕,并规定了分别适用的情况和条件。一般来说,逮捕证由治安官发布,当然也可以由法官颁发。为获得逮捕证,执行任务的警察必须向治安官提交经宣誓的指控。有些州还规定这指控必须得到检察官的同意、治安官决定是否发给逮捕证的根据是警方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构成了认定所控犯罪的“可能性原因”。警察在进行有证逮捕时必须告知被捕者自己持有逮捕证,有些州则规定必须向被捕者出示逮捕证或提供逮捕证副本。

重罪的无证逮捕要求实施逮捕的警员必须由“可能性原因”相信被捕者已经实施了某种重罪行为。而轻罪的无证逮捕比较复杂,各州的规定也不相同,有的州规定只要有“可能性原因”,警察就可无证逮捕,无论所犯罪行是重罪还是轻罪。有的州规定对轻罪的无证逮捕不仅要求有“可能性原因”,而且还有趣警察在该犯罪实施时在场,还有的州规定对某些种类的轻罪只要有“可能性原因”就可无证逮捕,而对其他轻罪则还要有警察在犯罪时在场。

证人辨认是认定罪犯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也是最容易导致错误定罪的一项侦查措施。辨认包括照片辨认、录像辨认和实人辨认,后者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最为复杂。美国各州都规定逮捕犯罪嫌疑人必须有“可能性原因”,但是在实践中需要对其嫌疑人进行辨认时往往还不具备“可能性原因”,于是便产生了强迫某嫌疑人接受辨认是否属于逮捕的问题。有人认为这不属于逮捕,因为“把他挑出来”并不等于“把他锁起来”;有人认为这就是逮捕,因为按照宪法的规定,限制人的行动自由就是逮捕。从审判实践来看,法官们一般不会把没有“可能性原因”的辨认视为非法逮捕,辨认结果能否作为证据主要看辨认的安排是否“公正”。为了保证辩人的公正性,警察在组织辨认时应遵守的规则有:1、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要坚持“混杂”原则,“混杂”对象一般为7至10人,而且作为“陪衬”的对

象应在身高、体态、发色、肤色和衣着等方面与嫌疑人相似;2、在辨认开始前,应允许嫌疑人自己选择其在“混杂”队列中的位置;3、在证人进行辨认的过程中,警察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暗示,而且证人一般在离开辨认房间之后再讲出辨认结果,不要当场指认;4、除应证人的要求外,辨认对象在辨认过程中不得讲话和走动;5、如果证人为二人以上,应让他们分别进行辨认,以免互相影响。

(四)讯问与米兰达规则

1、讯问

一般而言,讯问是警察通过直接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方式收集信息的侦查活动。但在美国,讯问已被最高联邦法院界定为警察实施的任何“警察应当知道的很可能从犯罪嫌疑人那里引出有罪供述的反映”的行为。与询问不同,侦查人员进行讯问时,必须经过准备,并不需尽可能多地掌握犯罪嫌疑人及与侦查犯罪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获得任何物证,侦查者还应知道犯罪学家检查证据的认定结果。讯问应在警察局讯问室或其他安全、隐秘场所进行,讯问前,讯问人员必须确信犯罪嫌疑人没有处于理智判断受影响的状态。而且,讯问人员还必须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处于醉酒状态或受其他药物的影响。

讯问的基本结构分为开始、主体和结束三个部分。在讯问开始时,讯问人员应当着犯罪嫌疑人的面明确陈述其被讯问的犯罪种类、受害者姓名、犯罪时间和地点等基本情况。讯问主体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犯罪发生的时间,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发生时所处地点及正在做什么,包括:当时他和谁在一起,谁能证实,做了哪些及在哪里做事等等。上述讯问过程中,任何影响证据采纳的讨论都应注意避免,因为它们可能被误解为是对犯罪嫌疑人的威胁。在讯问结束中,犯罪嫌疑人可能会作正式供述。讯问人员通常要问一些结束语:“你还有其他事情要交代吗?你想对今天的供述进行更正吗?”对于全面交代的犯罪嫌疑人讯问人员还可征求他们的意见,即是否可以搜查某个住所或与侦查人员一块指认其他地方、犯罪活动和涉案人员。

2、讯问的重要规则——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案想必大家已十分的清楚了,在此就不再谈及,但是对于米兰达案的影响还是要说一下。米兰达案结束后,确立了被后人称之为米兰达规则的相关条款,主要是:(1)不管被羁押人以前是否意识到他的权利,警察都必须以清晰和明白无误的语言告诉他有权保持沉默,以使无知的人了解其权利,并使那些因为以前没有意识到该权利的人克服讯问氛围产生的压力。(2)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上述告知时,警察应附带解释犯罪嫌疑人所说的一切将会在法庭上用作对他不利的证据,以确保犯罪嫌疑人充分理解放弃上述权利的法律后果。(3)警察必须清楚告诉犯罪嫌疑人有权请律师,并有权在讯问期间让律师跟他一起,而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种权利。(4)警察必须告知犯罪嫌疑人若没有钱请律师的话,政府将为他请代理律师。(5)犯罪嫌疑人可自由行使这些权利,因此,若他在讯问期间或讯问之前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表示他希望保持沉默,讯问必须停止,同样,如他表示想要律师在场,讯问也必须停止,直到律师到场才可继续。(6)若犯罪嫌疑人的陈述是在没有律师在场的情况下获得的,政府要承担较重的举证责任以证明被告人是在知情和理智的情况下放弃反对其自证其罪的特权和聘请律师或接受指定律师的特权。(7)违反上述规则获得的陈述不能作为证据,不管它是供认还是仅是对犯罪的部分承认,不管是承认有罪害死无罪。最简单经典的语句就是“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你说的话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会见律师的权利,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政府可以免费为你制定律师”。

(五)诱惑侦查

诱惑侦查往往采取秘密代理人做法,这些秘密代理人有时是警察卧底,有时是普通市民扮演的线人。无论是警察卧底还是线人,他们通常的方法是通过激发他人从事犯罪活动的方式侦破犯罪。所谓的“激发”,大都是警察卧底或线人从犯罪嫌疑人那里提出虚假购买服务的表示,但有些情况下,他们也可能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换取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同意。自由民主社会很难证明诱惑犯罪的行为是正确的,除非是在诸如暴乱分子的活动使秘密运作成为必要等紧急情况之下。尽管如此,某些犯罪如毒品犯罪、同性恋犯罪、赌博犯罪、受贿行贿等往往涉及自愿参与人。这些犯罪中,往往没有目击证人,一般也无受害人,即使有受害人,也大多是没有抱怨的自愿受害者。这种情况给案件侦破带来了难度。要侦破这些犯罪,采取一般侦查手段几乎无法奏效,为打击这些犯罪,美国刑事侦查也经常采用特殊侦查手段即诱惑侦查。

诱惑侦查不同于侦查陷阱,侦查陷阱是指这样一种行为,即犯罪谋划来自警察代理人,且为了能成功指控某人,他们将实施犯罪的意向植于无辜者的心里,并引诱其实施犯罪行为。它属于非法侦查方式,其获得的证据不具有可采性。诱惑侦查则不同,它是一种法律认可的侦查行为,通过该方式获得的证据可被法院采纳。在实践中,法院区别诱惑侦查和侦查陷阱的依据,主要是看犯罪行为人在被警察代理人激发犯罪前是否已经具有犯罪的意向。这里的犯罪意向不仅要存在,而且本身还必须不属于侦查人员诱发的结果。

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

《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读书笔记 美国学者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法律出版社02年版 序——江伟 1.规则的动态创设P5 事实上,制度规则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人们对规则的利用和改进以及对价值的优选取舍二使其成为今天的模样,制度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理论创设,而是在微观的实务中由人们不断提出观念,不断创智和改进制度儿磨合出来的。因此,仅仅依靠思辨的理念式研究是不可能降司法改革的探讨引入纵深,我们必须关注对于实证的研究。 2.民事诉讼程序的目标和价值P6 纠纷的解决方法体现出社会价值和优先性,以及社会在如何处理不同的选择方法中的模糊性——解决私人纠纷或者设定公共规范标准,规范的程序正义或自由裁量的个别正义,效率或者公平。 民事诉讼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构造中的一部分,人们不能在没有明确其所寻求的目标的情况下去评价诉讼程序。 耶林说“目的是所有法律的创造者”。法治不是单纯的形式,而只是适合特定价值选择的形式。美国民事诉讼制度如此纷繁复杂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力图同时实现多重互相对抗的目标。导论 “民事”一词 对美国法律人士而言,“民事”一词的确切含义是“非刑事”。民事诉讼案件,则是指刑事案件之外的所有的案件。其中也包括美国公民对其政府提起的民事诉讼,或者美国政府对某人提起诉讼以获得民事的而非刑事的救济。 第一章美国法律制度——多元化,不信任以及对平衡秩序的探求 1.迈克尔.考曼写的书《自相矛盾的人民——对美国文明起源的探究》 美国人意识和观念中的矛盾: 与法院和法律秩序的建立最为相关的是,祈求安定和秩序与相信个人应享有行动自由之间的互相矛盾;殖民主义赞成人人享有尊严与自由,但他们同时又征服土著美国人并拥有奴隶;既崇信法律又需要偶尔的无法无天,与对法院的需要相伴的是对法院的不信任,如果说不是对法院厌恶的话。 2.社会多元与平衡制约 “起源的多重性,种族的多元化和社会异质性导致了令人不适的紧张和压力”。在一个人民渊源多元化,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又极端矛盾的未成形的国家中,一定的秩序和平衡是极其重要的。 对宪法起草者而言,他们既不信任人性,又不信任人民,同样也不信任权力集中于少数人,同时,州之间也互不信任。但在各州纸上具有一个享有一定主权的国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宪法以及基于法律所建立的制度无疑将为各州和极为缺乏共同传统,利益团体和明确疆域的民族带来秩序和界限。——对平衡秩序的探求:联邦制和国家机构中的三大机关。 美国几组对权力抑制因素: A联邦制; B.三权分立及三机关内部的制约平衡

美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

美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 美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一体化及影响 摘要:在美国,通过正当程序条款,借助一系列的司法判例,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宪法与刑事诉讼法。这种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宪政体制及对基本权利的重视,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刑事诉讼权利宪法化,并在权利受侵害后能够加以救济。美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模式对一些国家,特别是日本的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 宪法; 刑事诉讼法; 一体化 一、一体化:美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基本格局 在美国,一体化的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是其不同于其他国家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一大特色,这种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一体化关系在刑事司法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宪法及其修正案,将刑事被追诉人诉讼权利写入宪法。在美国,刑事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获得了极大的保障,一些直接涉及刑事被追诉人人身权、财产权等方面的诉讼权利和自由被写入宪法,上升到宪法权利的高度并加以保护。1787 年,《美国宪法》由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纵观该宪法,仅有第3 条第 2 款第3 项规定了刑事被追诉人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并确立了管辖的一般原则,宪法并没有规定公民特别是刑事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一些关系到公民权利的主张并没有在宪法中得到体现。这种做法受到了联邦党人的猛烈批评。1789 年,美国召开第一届国会,基于联邦党人和 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权利法案》的制定成为国会的首要议题。国会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在麦迪逊提出的修改草案的基础上确定了12 条宪法修正案。之后交由各州审查批准,最后有10 条修正案获得了各州的批准,在美国称为《权利法案》。 2.正当程序条款与刑事被追诉人诉讼权利保障结合紧密。在美国,正当程序条款即是宪法的基石,也是宪政的核心。《权利法案》通过伊始,正当程序条款在法律上对各州并没有约束力,仅适用于联邦政府,其目的是约束联邦政府的权力。联邦执法机关在执法时严格按照正当程序条款的规定进行,是“高标准、严要求”; 但此时各州执法机关并不受《权利法案》之正当程序条款的约束,执法时并不执行正当程序条款。其结果是,在美国,形成联邦执法机关和各州执法机关保障刑事被诉讼人诉讼权利之双重标准。此外,为了规避“正当程序条款”在执法上对联邦执法机关的约束,许多联邦执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常常通过州执法人员进行取证,然后为自己所用。对此,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的形式,通过解释判例的方式将正当程序条款与《权利法案》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权利法案》中规定的刑事被追诉人的一些诉讼权利扩展到各州,使各州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也受到正当程序的限制。 3 刑事被追诉人针对侵犯自己诉讼权利的行为,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救济。通常来说,对刑事被追诉人诉讼权利的保护,除要求一国宪法大量规定刑事诉讼程序规范外,还要求一国宪法具有直接的适用性,从而直接影响刑事诉讼过程。当然,如果一国宪法规定了大量的刑事程序性规范,又具有直接的适用性,这样是不是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就密切了,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呢,情况也不尽然。如果对于侵害刑事被追诉人诉讼权利的行为,一个有效且适用的救济管道不存在。宪法规定的有关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仍然是有限的。在美国,形成一体化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2016版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介绍:首席大法官沃伦于1965年任命一个顾问委员会为联邦法院起草证据规则。该委员会起草的初稿于1969年发表以征求意见。修订稿于1971年公布。1972年,联邦高等法院将其命名为《联邦证据规则》,于1973年7月1日生效。道格拉斯大法官持不同意见。根据有关授权法案,首席大法官伯格将该证据规则提交国会审议,国会将其搁置以作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广泛详尽的研究,国会将该规则作有关修改后颁布为法律。1975年1月2日批准,1975年2月1日生效。这样,联邦证据规则是联邦高等法院制订规则的程序与国会的立法程序相结合的产物。至少,广泛收集普通法的案例与有关的制订法是同等重要,两者共同构成证据规则演进的背景。在理解证据规则时,这些立法渊源都必须加以考虑。 -----爱德华特W.克利瑞 第一章总则 规则101 范围和定义 (a)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联邦法院程序,具体法院、程序及其例外,从规则1101之规定。 (b)定义 在本证据规则中: (1)“民事案件”是指民事诉讼或者程序; (2)“刑事案件”包括刑事程序; (3)“公共机构”包括公共机关; (4)“记录”包括备忘录、报告或者数据汇编; (5)“高等法院指定的规则”是指高等法院根据国会立法授权制定的规则; (6)以电子数据格式存储的书面材料和其他。 规则102 目的 本规则将用以保证公正的施行,消除不合理耗费和延误,促进证据法的发展壮大,以实现查明事实真相,公正处理诉讼。 规则103 关于证据的裁定 (a)错误裁定的后果 只有在重大权利遭受影响,且符合以下条件时,当事人方可主张采纳或者排除证据的裁定存在错误:(1)如系采纳证据的裁定,依审判之记录,当事人: (A)已及时提出异议或者申请删除证据;并且 (B)已说明具体理由,除非该理由能从上下文中体现出来;或者 (2)如系排除证据的裁定,当事人已通过提出证明的方式告知法院具体理由,除非该理由能从上下文中体现出来。 (b)不需要重新提出异议或者提出证明 无论在审判时还是在审判前,一旦法院已作出明确裁定并记录在案,当事人不需要为上诉该裁定而重新提出异议或者提出证明。 (c)法院关于裁定的陈述,对提供证明进行指示 法院可以就证据的性质、形式、提出的异议和裁定进行任何陈述。 法院可以指示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提出证明。 (d)防止陪审团听见不可采的证据 在可行的范围内,法院在进行陪审团审判时,必须防止以任何方式将不可采的证据暗示给陪审团。

概览下美国刑事司法程序

美国刑事司法程序概览下 10、预审(Preliminary Hearing) 在刑事诉讼中的下一个程序就是预审了,在重罪案件种,预审是三个独立的筛选程序中的一个,每一个阶段都包括对控方提交的证据的审查,以确保不出现无正当理由的指控,该程序被称为筛选程序是因为其具有象筛子一样的功效,可以筛选出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的指控。筛选程序中的第一个环节是治安法官先前对指控的审查(就如第8阶段所描述的一样),筛选程序的第二阶段就是预审,同样由治安法官来负责,筛选程序的第三阶段则是由大陪审团对证据的审查(第11节将进行具体的介绍),预审和陪审团的审查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在各州之间不完全一样,仅有一半的州常规上提供大陪审团审查,更多的州常规上提供预审程序。 预审也在治安法院进行,经常由主持初次聆讯的同一个法官主持,预审阶段治安法院的任务是决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起诉并将案件移送给大陪审团(有进行大陪审团审查的州)或审判法院。如果经审查发现证据是充分的,案件就“强制具结到庭”(boundover)而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如果经审查发现证据不够充分,指控就被撤销,被告人将被释放或解除任何限制性担保措施。和治安法院早些时候进行的筛选程序——初次聆讯不一样,预审阶段采用“抗辩式程序”(Adversary proceeding)模式——也就是说,控方和被告方都必须到治安法院,被告人在律师的协助下,授权律师对控方的证据进行挑战同时也展示自己的证据,结果时,有时预审程序也就组合成了一个“迷你审判”,检察官通常依靠证人而不是证言,在提供证言的过程中,那些证人将接受辩方律师的“交叉询问”,同时辩护律师也要展示辩方证人以接受控方的“交叉询问”。 11、大陪审团审查(Grand Jury Review) 大陪审团的功能和预审程序一样,是筛选出那些没有足够的证据的案件停止继续指控。大陪审团运用的标准和在预审程序中运用的标准一样,通常被描述成“初步看来证据”的标准,对这一标准我们将在下

刑事诉讼流程是什么

目前,我国法律普及还不够,很多人对法律还不了解,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区分也不明确。所谓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指控违反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立案侦查、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罚款、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以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一般来说,刑事诉讼程序分为五步,具体内容如下: 立案 社会上出现了涉嫌犯罪的事件,侦查机关可能是基于有关单位或个人报案、控告、举报以及犯罪嫌疑人自首等原因而介入,进行初步的调查后,如果认为这一事件中存在犯罪事实并应该对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则予以立案,从而启动了刑事诉讼程序。这里的侦查机关,一般指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主要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侦查 侦查机关立案以后,开始进行侦查。侦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到犯罪人,一是收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嫌疑的人为了

防止其阻碍诉讼的正常进行,如防止犯罪嫌疑人串供、毁灭证据、逃跑、自杀等情形,可以采取强度不同的强制措施,常见的如取保候审、拘留、逮捕等。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和收集证据,公安机关有权采取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进行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组织鉴定、发布通缉令等侦查措施。 审查起诉 检察院接到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以后,案件进入到审查起诉阶段。在这一阶段,检察院会对《起诉意见书》以及全部案卷材料和证据进行全面审查,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的意见,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人的意见,调查核实其他证据,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需要对案件作进一步侦查时,可以决定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 审判阶段 法院在收到并审查检察院移送起诉的案件后,除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一般会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后,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做出判决。 执行 执行则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在我国,刑事执行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等。 席贯明律师现执业于河南德金律师事务所首席主办律师,在刑事犯罪领域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并以“专心办案,诚实做人”的工作理念,在办案过程中,曾被多数当事人称为“有责任感的律师”、“值得信赖的律师”等等。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多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7.5万)、日本(4.5万)和韩国(3.75万)。另外还有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一共驻有约11.7万美军。在驻欧美军的总数中有75603人驻在德国。驻在德国基地的第一步兵师正在伊拉克服役。美国还在德国驻有第一装甲师,并设有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欧洲的总部和重要的后勤中心。美国的作战飞机从德国的施庞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 美国在意大利驻有1.33万部队。美海军第六舰队总部设在那不勒斯附近。阿维亚诺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的作战基地,第173空降旅驻在维琴察。大约有1.2万美军驻在英国,其中大部分是空军人员。美国第三航空队的总部设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在西班牙驻有约2000名美军。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罗塔建有一个海军站。驻在土耳其基地的美军约有1800人,大多数是驻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空军人员。另有1500名美军驻在冰岛,那里建有F—15战机的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美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英文版

In all criminal prosecutions, the accused shall enjoy the right to a speedy and public trial, by an impartial jury of the state and district wherein the crime shall have been committed, which district shall have been previously ascertained by law … 在一切刑事訴訟中,被告應享受下列之權利:發生罪案之州或區域之公正陪審團予以迅速之公開審判,其區域當以法律先確定之; Sheppard v. Maxwell, 384 U.S. 333 (1966), was a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case that examined the rights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新聞自由)as outlined in the 1st Amendment when weighed against a defendant…s right to a fair trial (受公平審判權)as required by the 6th Amendment. After suffering a trial court conviction(定罪)of second-degree murder(二級謀殺)for the bludgeoning (棍棒毆打的)death of his pregnant(懷孕的)wife, Sam Sheppard challenged the verdict(陪審團裁定)as the product of an unfair trial(不公正審判). Sheppard, who maintained his innocence(無辜)of the crime, alleged that the trial judge failed to protect him from the massive, widespread, and prejudicial(有偏見的)publicity(公開宣揚)that attended(出席、伴隨)his prosecution(起訴). 陪審團宣告無罪 Once acquitted(宣告無罪), a defendant may not be retried(重新審判)for the same offense(同一犯罪行為): “A verdict(陪審團裁定)of acquittal(宣告無罪), although not followed by any judgment(法院判決), is a bar to a subsequent prosecution for the same offense.“ Acquittal by a jury is generally final and cannot be appealed(上訴)by the prosecution(檢方). 法院自己判無罪 An acquittal in a trial by judge (bench trial) is also generally not appealable by the prosecution(檢方). A trial judge may normally enter an acquittal if he deems the evidence insufficient for conviction(不足以定罪). If the judge makes this ruling before the jury reaches its verdict, the judge…s determination is final. If, however, the judge overrules(推翻)a conviction by the jury, the prosecution may appeal to have the conviction reinstated(恢復) 證據不足撤銷定罪 If a defendant appeals a conviction and is successful in having it overturned(推翻), they are subject to retrial(接受重審). An exception arises if the verdict is overturned on the grounds of evidentiary insufficiency(證據不足), rather than on the grounds of procedural faults(程序錯誤). 不同罪名 Another exception arises in cases of conviction for lesser offenses(較輕罪名). If a defendant charged with murder in the first degree(一級謀殺)is convicted for murder in the second degree, and later the jury…s conviction is overturned on procedural grounds, the defendant may be retried for second degree but not first

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与审理程序对接的功能_省略__从比较法的视野看我国_民事诉

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与审理程序对接的 功能性反思与建构 ———从比较法的视野看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毕玉谦* 一、引论 自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经历了三次修订,分 别发生在1991年、 2007年和今年(即2012年)。其中,1991年是一次全面修订,2007年是一次局部修订(仅涉及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今年最新的一次属于较大的局部性修订。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未将审前程序作为一种完全独立于审判程序来加以规定的,而是将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诉讼阶段与开庭审理相区别,并一并规 定在法典第二编“审判程序”的第一审普通程序项下,这种立法模式主要体现的是强调开庭的实体审理而忽略庭前准备程序潜在功能的特点。 应当说,1991年《民事诉讼法》是在对我国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全面补充完善基础上的产物。当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该法在1991年开始实施以后,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审判方式改革的 热潮首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悄然兴起, 并且对《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审前准备程序带来极大冲击。这一审判方式改革体现了“私权意识”、“主体意识”、“程序意识”等新兴 思想,为改革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自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行之后,最高人民法 院相继出台了有关民事诉讼司法解释, 〔1〕对审判方式改革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引发了一波波新的改革浪潮,其根本动因在于当时的审判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时代要求以及社会公众对于通过司法正义(作为社会正义的核心内容之一)来维护其物质权益、精神权益的迫切需求。 · 61·*〔1〕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 例如,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等。

刑事侦查学考试卷2

《刑事侦查学》考试卷 区队____专业____学号____姓名____ 一、名词解释(共2题计6分) 1、侦查程序 侦查程序是指侦查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2、销案 销案,是指侦查部门经过侦查,发现所立刑事案件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而依法撤销案件的一项侦查活动。 二、判断改错题(你认为对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你认为错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并改正。共7题计14分) 1、在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请示自行书写供述的,应当准许。(√) 2、搜查必须由两名以上的侦查人员进行,对女性身体进行搜查时,必须由女性侦查人员进行。但如果没有女侦查员在场,那么可以邀请女性群众协助搜查。(×) 3、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扣押物品、文件清单》应一式三份,由侦查人员、见证人、被扣押物品、文件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后,一份交物品、文件持有人,一份由侦查人员持有,另一份交给见证人。(×) 4、冻结存款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个月。(×) 5、侦查的目的就是揭露犯罪,最终实现对犯罪的打击。(×) 6、侦查终结时,侦查人员应当对侦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书以及有关材料,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审查核实,分门别类,分别制作《诉讼卷》和《主卷》。(×) 7、公安机关对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或不起诉决定认为有错误时,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检察院要求复议而未被接受后,可以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重新核查案件。(√) 三、多项选择题(共6题计12分) 1、犯罪情报搜集的方法有:( ABCD ) A.调查访问法 B.秘密力量搜集 C.技侦手段获取 D.情报交流 2.特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ABC ) A.接敌条件 B.一定的活动能力 C.愿意为我工作或能被我控制 D.曾经有过违法犯罪记录 3.刑嫌调控管理中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三位指的是:( ABC ) A.派出所 B.公安局 C.刑警中队 D.侦查情报部门

法律英语讲座之十一 美国刑事诉讼法(中)

36 谈美国刑事诉讼法,不可避免地就要谈到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诉讼体系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这种制度对美国的民主生活1和司法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本 期将专门对这一制度以及与其有关的法律英语内容作一个介绍。 陪审团一般分为两类:小陪审团(pet it j ur y )和大陪审团(gr and j ur y )。 (一)小陪审团(peti t j ur y ) 美国小陪审团一般由12人组成,人少的话则规定由6人组成即可。小陪审团在民事和刑事案件中都有采用。下面是一段对小陪审团的介绍: Incri m inal cases it s taskis t odeter m ine punishable gui lt,andi t usual lydoes sow ithli ttle cr itici sm .Its positi onas a bul w arkof liberty,a pr otector against executi ve oppression,and as a m ode of l esseningthe r igor s of overlystrictlegislationissecure. T he civi l j ury's taskis generallytodet erm ine li abilit ytopaym oneydam ages.It i snotew or thy,how ever,that theci vil juryis not now andnever hasbeenusedinequit ycases,althougha few states pr ovide for equi tyjurytrial s inverylim i tedci rcum stances. 刑事案件中小陪审团的主要任务是判定当事人是否犯有应受惩罚的罪行,其所起的作用通常很少受到非议。它在作为自由的堡垒,反抗暴政的保护人以及减轻严刑峻法的模式方面的地位是相当稳固的。 民事案件中小陪审团的主要任务通常是判定赔付金钱损害赔偿之责任。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衡平法案件中民事陪审团是很少使用的。 equi ty cases 衡平法案件 民事陪审团(小陪审团)自其诞生以来一直都存在着很多的争议。读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民事审判团的诞生地英国,这种制度已经被废除50多年了。现在世界上只有美国还存在着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 在这里,还有一点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是:在美国刑事和民事诉讼中,无论多么微小的案件,被告人都有选择陪审团进行审判的权利。这项权利是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所规定的。 T he S i xthA m endm ent tothe U .S.C onst itut ionaff ords cr im inal defendants sevendiscr ete per sonal l ibert ies: (1)theri ght toaspeedytrial ,(2)t her ight toa public trial,(3)the right toanim part ial jury,(4)the right t obe i nform edof pendingchar ges,(5)the r ight to confront andcross-exam ine adverse w itnesses,(6)the ri ght t o com pel favorablew itnessestotest ifyat tri al t hroughthe subpoenapow er of t hejudiciar y,and(7)the right tolegal counsel. 第六条修正案〔1791年〕规定:“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享有下列权利: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而公开的审判,该地区应事先已由法律确定;得知被控告的性质和理由;同原告证人对质;以强制程序取得对其有利的证人;取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 由陪审团审判,是宪法规定的被告人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当然,这种权利也是可以放弃的。 (二)大陪审团(gr and j ur y ) 第二种陪审团的类型是大陪审团。大陪审团并不判定有罪或无罪,它的功能是起诉。当一名疑犯被带到司法官(m agi st r at e )面前且司法官认为有足够的证据时,该案便会提交给大陪审团作调查。只有公诉人才向大陪审团提交证据。 美国刑事诉讼法(中) (李湛意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法律英语讲座之十一 法律英语

美国刑事诉讼制度简介【可编辑版】

美国刑事诉讼制度简介 美国刑事诉讼制度简介 美国的陪审制度美国是至今仍同时实行大陪审团与小陪审团制度的国家。大陪审团的职能是审查案件是否必须提出起诉,即负责审查起诉;小陪审团的职能是参与案件审理,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做出裁断。大陪审团一般由23人组成,小陪审团一般由12人组成。大陪审团的活动是秘密的,小陪审团的活动在法庭上是公开的,大陪审团作出决定要求过半数即可,小陪审团作出决定通常要求一致同意。大陪审团在任期内可以审查若干起案件,小陪审团则是一案一组团。 (一)大陪审团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 “无论何人除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和公诉书,不得以死罪或其他重罪受审。”联邦刑事诉讼规则规定: “大陪审团的成员应不少于16人,也不应多于23人。”陪审团一般由没有固定职业但有代表性的退休人员担任。大陪审团由法庭召集,对检察官提交的公诉书草案展开调查,讯问嫌疑人、证人,调查有关的书证和物证,然后进行评议并投票表决。大陪审团过半数成员认为检察官列举的情况同自己所调查的情况足以构成控告嫌疑人犯有某罪,大陪审团就批准起诉书,并发给承办的法院;如果大陪审团认为控告的证据不足,就宣告起诉书不成立,释放在押的嫌疑人;如果大陪审团认为证据不足以构成按重罪起诉,但能证明嫌疑人犯有轻罪或轻微罪行,则指令检察员以告发书形式向主管法院起诉。 (二)小陪审团美国小陪审团一般由12人组成,少数则规定由6人组成即可。美国法律规定,不满18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

及听力有缺陷的人(美国在刑事诉讼中实行言词审理原则),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任陪审员。为保证由公正的陪审团进行审判,诉讼双方有权对陪审员申请回避。回避分无因回避和有因回避两种。前者指双方律师可以不必说明理由,拒绝或阻止某人充任陪审员。后者则必须说明理由。是否允许,由法庭决定。在美国对无因回避有限制,并因案件类型而异。如被指控死罪者,每一方有权提20次;被指控不超过一年监禁或罚金的,每一方有权提3次。因此可见,挑选陪审员是一个极其繁琐的程序。许多美国人也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厌烦”的程序,致使审理旷日费时,案件久拖不决。诉讼中的辩诉交易制度辩诉交易,又称答辩交易,答辩谈判,答辩协议,是美国 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刑事诉讼制度,即在审判前,控诉方和被告方经过准备,然后双方进行谈判,讨价还价。如果被告方满足控诉方的要求,则控诉方或者撤销指控,或者降格控诉,或者要求将来从轻判处。“辩诉交易”现已被广泛采用,并且经美国最高法院认可为合法程序。在美国,已经提出起诉书或告发书的案件,不是必须经过庭审阶段才能解决,现在越来越普遍地通过“辩诉交易”进行。在开庭前,诉讼双方都要进行认真的准备,包括双方律师会见可能成为证人的人,取得鉴定人证明,收集有关案例等,然后起诉方与被告方在庭外进行谈判,如同市场交易,故称辩诉交易。如果被告方满足起诉方提出的要求,起诉方对其予以从轻、减轻处理或者撤消指控。如以抢劫罪为例,美国法律将其分为三级,一级抢劫罪可以判处十五年监禁,如果降格为三级抢劫罪,则判七年监禁。诉讼公双做成的辩诉交易,法院可以接受,也可以驳回。如果法院接受了辩诉交易,法院应通知被告人,法院将把辩诉交易内容具体体现在判决书中。如果法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长期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界对于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和他的《阿留帕几底卡》(Areopagitica, 1644)抱有一种定见,这种定见可以概括为“弥尔顿影响”。包括如下几个层次:1. 《阿留帕几底卡》是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开启了表达自由传统。2. 弥尔顿所表达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观念具有恒久的思想价值。3. 《阿留帕几底卡》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均起到巨大作用,并转化为《人权法案》和《人权宣言》。4.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受此影响写下了《论自由》(On Liberty, 1859),此书与《阿留帕几底卡》并称为自由至上主义传统的两座里程碑。其实,这种判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成分。一则见木不见林,忽略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潮以及英国独特的自由传统。二则倒果为因,所谓“观点的自由市场”乃是后世人为阐释的结果。三则扑风捉影,夸大了《阿留帕几底卡》在两次革命中的影响。四则移花接木,将弥尔顿与密尔直接联系,高张了现代自由至上主义,却抹杀了古老的共和主义遗产。 在思想史领域,一直有两种阐释存在,其一是“去语境化”(decontextaulisation)的阐释,也就是“哲学地阐释思想”;另一种是“高度语境化”(hypercontextaulisation)的阐释,也就是“历史地阐释思想”。前者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支持阐释者自身的观点,起决定作用的是阐释者所处的历史语境,旨在解决的也是阐释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于功利性使然,容易神化圣化阐释对象,掩盖差异和矛盾,附加过多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追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试图在历史中解释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阐释对象所处的历史语境,旨在探究的也是阐释对象在具体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采取的对策。由于过于追求历史客观性,反而容易迷失在史料的丛林,有放大差异和矛盾的倾向,失之于碎片化和庞杂化。客观而言,合理的解决之道应该是二者的结合,以限度意识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惟其如此,才可以既避免过度阐释的危险、又防止食古不化的弊端。 在这个意义上,学界耳熟能详、却又一笔带过的“弥尔顿影响”,一直过于依赖“去语境化”的阐释,简化了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所以,补上“高度语境化”的一翼实属必要。 一、中国语境下的弥尔顿 在我国,对弥尔顿的译介一直相当积极,比如早在解放前就有《失乐园》(Paradise Lost)的译本,50-60年代不仅翻译了弥尔顿的大量文学作品,商务印书馆还陆续译介了弥尔顿的著名政论,1958年出版了《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下,这个译本的末尾加译了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弥尔顿”辞条,为中国读者理解此书定下了基调。在该辞条

刑事侦查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事侦查学 一、填空题 1、国际公认意大利的汉斯·格罗斯于________年出版的________一书标志着刑事侦查学的诞生。 2、硝酸银溶液法对显现________、________上的陈旧汗垢手印特别有效。 3、笔迹检验的科学基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写习惯的________,二是书写习惯的________。 4、枪弹痕迹主要包括弹头、弹壳上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 5、左右脚印跟部中心点垂直于________的间距叫步幅宽度。 6、在犯罪现场上留下自身物体反映形象的客体叫________。 7、________系统位于内部花纹系统的下部。 8、按箕口朝向划分,箕口朝向小指方向的箕型纹为________。 9、对发射后擦拭过的枪支,如果发现有亚硝酸盐存在,即可判断发射时间约在________天以内。 10、在进行综合评断时,一般是从解释________开始的。 11、手掌内侧部没有________纹。 12、在我国的法制体系里,________与________是两种在本质上具有质的差异的行为,因而在查处过程中适用不同的法律和程序。 13、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阶段,其最根本的目的是________。 14、刑事侦查学是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一门应用科学。 15、刑事侦查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侦查活动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要素构成。 17、侦查终结时,侦查人员应当对侦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书以及有关材料,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审查核实,分门别类,分别制作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8、保护现场的共同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调查询问的对象和内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种。 20、侦查办案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正确处理口供与其他证据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刑事侦查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核心和主干是研究 A.侦查范围 B.侦查计划 C.侦查对策 D.侦查环境() 2.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人民公安工作的 A.重要基础 B.根本任务 C.奋斗目标 D.基本方针() 3.有权向自己管辖的地区发布通缉令的公安机关是 A.派出所以上的 B.县级以上的 C.地级以上的 D.省级以上的() 4.对公安机关冻结存款、汇款进行监督的部门是

刑事诉讼程序

刑事诉讼程序 1.报告犯罪(Reported Crime)。警察获得犯罪发生的信息渠道 有市民报警、巡逻、侦查即情报工作等。 2.逮捕前侦查(Prearrest Investigation)。警察对已知犯罪、 正在进行的犯罪或即将发生的犯罪进行侦查,检察官或其他人员也有权通过形式传票权进行调查。 3.逮捕(Arrest)。当警察有足够的信息,如合理根据(probab le cause)就可以逮捕嫌疑人。此处“逮捕”的含义是限制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将其带往警察机关以待起诉。 4.登记(Booking)。将嫌疑人带到警察局后,登记嫌疑人的姓名、 到达时间、所犯的罪。还要给嫌疑人拍照和留下指纹。涉嫌低级别犯罪的嫌疑人在交纳保释金后可被释放,涉嫌实施较重犯罪的嫌疑人,在没交保释金的情况下,则留在警察局。 5.捕后侦查(Post-Arrest Investigation)。在逮捕嫌疑人之后, 警察往往要进一步侦查,如会见证人、搜查嫌疑人住处、让目击证人进行指认等。 6.决定指控(The Decision to Charge)。嫌疑人被抓获之后的 24小时或48小时之内,要将其送到地方法院。在送到法院之前要作出是否指控的决定。指控决定由执行逮捕的警察作出。警察官和检察官都要审查执行警察的指控决定。 7.控告(Filing the Complaint)。指控文件有三种,递交给治 安法院(Magistrate Court)的称为控告书(Complaint),提交人

可以是受害人,也可以是警察。对于重罪,递交到普通初审法院的起诉书分别为Information和Indictment。Information由检察官提交,而Indictment由大陪审团签发。 8.初次到庭(The First Appearance)。在该程序中,治安法官 首先确认被带到法庭的人是起诉书中的被起诉人,然后,告知他被指控的罪名、他在后续诉讼程序中的权利,一般来讲,也告知其享有沉默权等。该程序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决定保释问题。 9.预审(Preliminary Hearing)。要进行大陪审团审查、中立的 治安法官审查起诉决定等。如果治安法官认为有合理根据,则将案子移交给普通初审法院。如果认为合理根据只支持轻罪,即驳回重罪起诉并让检察官按轻罪重新起诉,然后在治安法院进行审理。 10.大陪审团审查(Grand Jury Review)。该程序与治安法官所进 行的预审相似,但不同之处是:大陪审团只听取控方的证据,而被告人无权出示证据或出席该程序。如果大陪审团认为控方证据充足,则根据检察官的请求签发起诉书(Indictment)。如果认为控方证据不足,则驳回指控。 11.根据起诉书传讯(Arraignment on the Information or Indi ctment)。被起诉后,重罪被告人被逮到初审法院,被告知对其的指控,并作有罪答辩、无罪答辩或无罪申诉。 12.审前动议(Pretrial Motions)。在审判前可以就起诉时间、 地点、范围、证据排除、证据展示等向法院提出异议。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假期作业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假期作业

一、公共题 1、每天临摹钢笔字帖2张,字数不少于200字,上交作业不少于30张,统一使用16K纸; 2、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承百年厚重历史,历十载风雨春秋,怀揣“建设国内一流品牌型大学”的梦想,在2013年(癸巳年)的金秋迎来了十年华诞。为此,学院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纪念活动。同学们可通过校园网观看学院网络电视台相关栏目视频,结合自己在大学母校的学习、生活经历,认真思考。以《喜迎校庆,筑梦现代》为题目,写一篇关于大学母校对于自己在成长和实现梦想道路上所带来的帮助和收获的文章,不少于2000字。 二、专业题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2011级 1、认真观看学院网络电视台“教育评述”、“人物访谈”栏目下的各个视频节目,并选择这两个栏目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节目各1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就其策划编导艺术,节目内容编排的特点、优点及创新点进行分析和解读;针对主持人的现场主持形式和表现,提出自己的见解,两期节目分析均不少于1000字。 2、每周练声不少于4小时。其中绕口令练习1小时;诗歌朗诵1小时;报菜名练习1小时;针对学院网络电视台的相关栏目的视频进行配音练习1小时。 2012级 1、浏览并阅读学院网站的新闻,用已学过的课本知识就某一篇新闻报道所关注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写一篇新闻评论文章,不少于1000字。 2、每周练声不少于4小时。期中绕口令练习1小时;诗歌朗诵1小时;报菜名练习1小时;针对学院网络电视台的相关栏目的视频进行配音练习1小时。 2013级 1、观看学院网络电视台相关栏目视频,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代表性的3-4个节目推荐给亲戚、朋友、老师,与他们一起分享。注意及时把大家收看节目后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