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主要的功能是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

目前已经发现的趋化因子有50多种,随着研究的深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及在体内的作用已经被众多的研究者发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参与多种生理功能,比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和分布等,在病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

趋化因子一般由70-12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较小(6-14KD)。按照一级肽链结构特点,其N端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和数目可将趋化因子分为4个亚族:CC、CXC、C和CX3C(C为半胱氨酸,X为任意氨基酸)。四类趋化因子结构相似性较高,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根据趋化因子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将他们分为两类:内环境稳定性趋化因子和炎症性趋化因子。内环境稳定性趋化因子主要在归巢场所表达,有着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并且对淋巴细胞归巢及成熟有着明确的作用。炎症性趋化因子由受到刺激的细胞表达,如炎性细胞因子的诱导、细菌毒素或其它破坏内环境稳定的因素的刺激,主要功能是募集效应细胞,在协调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大多数的趋化因子属于CC和CXC两个亚族族。其中CC亚族有28个成员(CCL1-CCL28),主要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具有强

大趋化活性,比较重要的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CCL2)、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CCL3)、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化时表达下降的因子(RANTES/CCL5)等;CXC亚族有17个成员(CXCL1-CXCL17),CXC亚家族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这个亚族比较重要的趋化因子有:

白细胞介素-8(IL-8/CXCL8)、γ干扰素诱生的单核因子(Mig/CXCL9)、γ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CXCL10)、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DF-1/CXCL12)等。另外,CXC亚家族根据其第1

个半胱氨酸前有无谷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序列(Glu-Leu-Arg)进一步分为ELR+和ELR-两类,

前者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C亚家族包含两个趋化因子XCL1和XCL2,主要表达于胸腺,作用于CD8+ T淋巴细胞。CX3C亚家族只有一个趋化因子CX3CL1,也称为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或神经元趋化因子(neurotactin),是唯一膜结合性趋化因子,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趋化因子要发挥生物学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行。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7个富含疏水氨基酸的α螺旋穿膜区结构,主要表达

于骨髓来源的各白细胞亚群,同时也表达于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类型的细胞。趋化因子受体根据其结合的配体不同也分为4个亚家族:CCR、CXCR、XCR和CX3CR。其中CCR亚族已克隆11种(CCR1-CCR11),CXCR亚族6种(CXCR1-CXCR6),另俩个亚族分别各有1种:XCR1和CX3CR1。

趋化因子与其受体之间交叉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关系,即一种趋化因子可与多个受体结合,一个受体也可以有多个高亲和的趋化因子配体。如CCR1,可以表达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表面,其配体可有CCL2、CCL3、CCL4、CCL5、CCL6、CCL8、CCL15等,在炎症性疾病中CCR1可与其多种配体结合后,对表达该受体的多种炎症细胞进行趋化和激活,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多种炎症疾病的转归;同时,趋化因子CCL8除可与CCR1结合外,还可与CCR2、CCR5结合,充分体现了趋化因子受体与其配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但CXC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不能与CC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交叉结合,只有DARC例外,它可以结合CXC亚家族中的IL-8、CXCL7、GRO -α和CC亚家族中的CCL2及CCL5。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学功能非常多。起初,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是作为趋化性介质被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功能也被更多的发现,比如在免疫细胞和器官的发育、免疫应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方面发挥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趋化因子在骨髓血细胞生成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证明至少有25种趋化因子可以调节骨髓祖细胞增殖,CXCL12及其特异性受体CX2CR4表达缺乏的小鼠存在B淋巴细胞发生和成熟障碍并在围产期死亡。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的重要器官,有许多特异性趋化淋巴细胞定向迁移的趋化因子mRNA 表达,包括CCL17、CCL19、CCL21、CCL25和CXCL12。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淋巴细胞成熟后向二级淋巴器官的归巢和定居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趋化因子还参与次级淋巴器官的发育和组建。趋化因子通过作用于具有不同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谱的DC,控制和调节DC完成其迁移过程。趋化因子通过促进炎症细胞在损伤和感染组织的浸润和活化参与炎症过程。例如在细菌性肺炎,CXC趋化因子趋化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聚集对于清除侵入微生物非常必需。CXCL8、CXCL5和CXCL1、2、3,能促进兔角膜的血管生成。CXCL4、CXCL10和CXCL9能拮抗ELR+趋化因子诱发的血管生成作用。其他趋化因子如CCL1、CCL2、CCL11和CX3CL1也参与血管生成过程。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密切,如哮喘患者的支气管粘膜有CCR3及其配体的表达,有研究证明抗CXCR1和CXCR2的药物有助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重症哮喘和CCPD 的炎症反应。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慢性丙型肝炎中对淋巴细胞的迁移和募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趋化因子通过细胞转化、血管发生、蛋白酶的分泌和器官特异性转移在肿瘤生长、侵犯和转移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肿瘤及癌症研究方面,已经证明许多人类癌症具有复杂的趋化因子网络,可能会影响白细胞浸润的程度和表型、血管生成、肿瘤细胞生长、存活和迁移。最近的研究发现,特异性趋化因子的表达为多种肿瘤转移所必需。例如,CCR4和CCR7在人乳腺癌细胞系、恶性乳腺肿瘤中高表达,而这些受体的配体CX2CL12和CCL21在肿瘤细胞转移的器官中高表达。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其他肿瘤转移中作用已有许多报道,包括黑素瘤、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卵巢癌、胰腺癌等。乳腺癌细胞的CCL5产生与肿瘤进展相关,只有在良性乳腺疾病中发现的微小趋化因子表达。CCL2表达水平也与乳腺癌进展和巨噬细胞积累相关。大多数霍奇金病例的特征是复合趋化因子网络,其包括吸引Th2淋巴细胞如CCL17、CCL11、CCL22以及Th1吸引趋化因子CXCL10、CXCL9、CCL2、CCL3、CCL5和CXCL1。腹水形成是人上皮性卵巢癌的常见发生。在腹水细胞和腹水中发现CCL2、CCL3、CCL4、CCL5、CCL8和CCL22的纳摩尔水平的蛋白质。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具有其广泛的细胞来源和生物学效应,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肿瘤中的趋化因子网络是复杂的,其作用仅有部分被报道,仍有大量未知的信息需要来研究。随着在对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的深入,可能会为治疗人类的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HIV感染和肿瘤等开辟新的途径,为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开辟新景象。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临床应用_叶榕

?综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临床应用 叶榕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08)03-0164-03 自Cohen在1962年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以来[1],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研究者对EGFR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近年来,开发了针对EGFR 的靶向抑制剂,并且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使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1EGFR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1EGFR的结构与分布EGFR是具有配体介导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多功能跨膜糖蛋白,是定位于人第7号染色体短臂的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分子量为170ku。EGFR分子分为三个区域:由61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伸向膜外识别并结合配体的氨基端区域,位于细胞膜中间含25个疏水氨基酸的跨膜区,以及膜内含542个氨基酸残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并能结合NTP的羧基端区域[2]。 除造血系统外,EGFR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在大鼠颌下腺主要定位在颗粒曲管上皮细胞内。在前列腺主要分布于腺体腔缘侧的细胞膜上,可见阳性的棕色颗粒,分布具有一定极性。在胃肠道组织如胃壁细胞、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上均有EGFR;在肠粘膜主要分布在刷状缘及基底膜,前者引起物质转运,后者导致细胞生长发育[3]。 1.2EGFR的活化与信号转导机制表皮生长因子(EGF)与靶细胞膜上EGFR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两者的结合具有高亲和力,具有时间与温度的依赖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研究显示,EGFR与核内染色体相连,可通过直接诱导特殊核蛋白的磷酸化而发挥其生理功能。EGF首先与EGFR的胞外部位结合,导致受体分子发生二聚化,促使EGFR羧基末端的三个酪氨酸残基(Tyr)自身磷酸化位点发生磷酸化,使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从而磷酸化受体本身及下游的信号分子;磷酸化的受体通过其磷酸化酪氨酸残基可与蛋白质的SH2结构域相互作用,结合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已知EGFR的活化可以使细胞内三磷酸肌醇和二酰基甘油增多,结果引起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增多,激活磷酸蛋白激酶C和磷酸蛋白激酶A,从而介导各种信号转导途径,使细胞增殖和功能发生改变。诱导EGFR自身磷酸化的位点是在其羧基端1068、148、1173和氨基端一个位点的4个Tyr 残基;在体实验主要在1173Tyr残基,其他3个Tyr 残基磷酸化程度较离体少[4]。 1.3EGFR阻断剂①马鞭草醇提液(EV)可能抑制EGFR的表达;②EGF和EGFR之间存在着反向调节;③EGFR配体拮抗的单克隆抗体或EGFR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物可对EGFR产生阻断作用[5]。 2EGFR与肿瘤生成的关系 研究显示,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及头颈部恶性肿瘤中都有EGFR的过度表达[6]。EGFR的高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粘附、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7]。 2.1EGFR与肺癌的关系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实体瘤和最普通的癌症死亡原因[8],80%肺癌的组织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NSCLC患者中有80%~90%的人表达EGFR,过表达为45%~70%。研究发现,肺癌细胞以自分泌方式分泌转化生长因子a及内皮生长因子,两者与EGFR以配体方式相结合,并且EGFR的表达与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肿瘤分化及肺癌细胞远处转移密切相关[9]。 2.2EGFR与乳腺癌的关系EGFR对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已得到肯定。Jiang等[10]应用雌激素、他莫西芬、表皮生长因子对乳腺癌MCF-7细胞进行体内、体外实验分析,认为EGFR的表达和患者 作者单位:350101福建福州,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基础部

趋化因子SDF-1及受体CXCR4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SDF-1及受体CXCR4研究进展 第23卷第1期 2OO6年2月 生物学杂志 JOURNALOFBIOLOGY V o1.23No.1 Feb,2006 趋化因子SDF一1及受体CXCR4研究进展 储子彦,陈晓萍,方晶晶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I310014) 摘要:趋化因子(chenmklne)是一类一级结构相似,以对白细胞等多种细胞具有趋化定向运动作用为特征的小分子蛋白.功 能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炎症,肿瘤,史滋病等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趋化 因子的衍生物或抑制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不久的将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可能成为疾病治疗的分子靶点. 关键词:趋化因子;SDF一1;CXCR4 中图分类号: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32(2006)Oi一0011—03 趋化因子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直接引导 自细胞,包括多种免疫活性细胞进行有方向性迁移,不 仅能精确地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还对组织,器官形 成,造血系统功能有调节作用. 1趋化因子与受体的结构 趋化因子分子结构中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形 成2对二硫键,可分成4个亚类:(1)CC亚类,2对二硫 键间无其它氨基酸间隔;(2)CXC亚类,间隔1个氨基 酸;(3)Cx3C亚类,间隔3个氨基酸;(4)C亚类,仅有1

对二硫键. SDF一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基质细胞来源 因子,属于趋化因子CXC亚家族,编码区含267bp,编码89个氨基酸残基多肽. CXCR4为SDF一1受体,高度保守,a螺旋跨膜7 次,由352个氨基酸组成,在人体内,编码基因位于人染 色体2q21,有一个胞外N端,3个胞内环,3个胞外环和 1个胞内C端,SDF—l与CXCR4的N端结合,并与CX—CR4和第二胞外环ECI_2(secondextracelluarloop)相互作用才能启动下游信号通路. 2SDF一1/CXCR4生物学意义 2.1与HW病毒感染的关系 CXCR4为嗜T细胞性SI株辅助受体,能与CD4协 同作用,参与CD4抗原与HW表面糖蛋白gpl20结合 介导病毒吸附侵入的过程,CXCR4的N端结构参与病 毒结合,有多个CXCR4结构域特别是第二细胞外环结 构能与HⅣ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与受体的结合能阻断 受体与HⅣ的结合位点防治HⅣ进入细胞,同时趋化 因子对受体的封闭和下调作用也成为一个有效的防治 手段,故趋化因子及其衍生物是辅助受体拮抗剂主要 成分之一. Fig1Representationof313modelforSDF—ld(NMR} 围1SDF一1n的3D模型 除了SDF一1的衍生物,还发现CXCR4的其他抑制剂,如:AMD一3100通过与CXCR4的第二膜外环的负电荷区域结合,成为迄今为止与CXCR4结合最有效的 非肽类抑制剂. 2.2与造血细胞的关系 2.2.1SDF一1对造血于/祖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长效制剂的相关讨论

1 对于Ⅲ-Ⅳ度骨髓抑制,或发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短效还是长效升白药的起效时间更快,持续时间更长? 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皮下注射的半衰期为2.5-5.8小时,而长效制剂的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其平均半衰期依据剂量不同而波动于27-47小时之间。且资料显示,常规剂量给予短效制剂1天后嗜中性细胞成熟(不给药状态下一般需要5-7天),从骨髓进入血液,这样似乎短效制剂起效相对迅速。 短效制剂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而长效制剂由于其独特的PEG链上的环氧乙烷单元高度水合形成的环状结构能够避免其蛋白成分被相关酶水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避免其被肾小球滤过,所以其进入人体后主要由中性粒细胞表面的RHG-CSF受体介导清除,随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的升高,血浆中的长效制剂浓度呈现与ANC负相关表现。这样既可以达到持续有效改善白细胞缺乏,同时也能减少ANC过高风险。 在石远凯教授组织的关于聚乙二醇化长效制剂的临床Ⅰ期临床耐受性实验,以及徐兵河教授组织的关于聚乙二醇化长效制剂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上述观点的相关结论(分别发表于2006年《癌症》及2016年《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影响G-CSF疗效的原因有哪些?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药物副反应(包括罕见但严重的副反应如脾破裂/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等),患者一般体力状态/既往化疗方案及次数/年龄因素(间接反映患者的骨髓储备功能水平)。 对于短效制剂还应当考虑到作为大肠埃希菌的表达产物,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导致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导致药效减退的因素。

3放疗状态下出现的粒细胞减少,G-CSF如何使用? 参考ASCO建议,对于致死剂量全身放射治疗或意外全身照射的患者应考虑在终止放射暴露后G-CSF应用治疗(该推荐基于美国放射事故登记中心的辐射急症救援中心的病例观察资料而提出)。 2012年美国放疗协会推荐在大剂量放疗后24-48小时应用长效聚乙二醇化制剂。 而2016年发表的由CSCO联合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及淋巴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共同做出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建议对暴露于≥2GY和/或总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或预期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且持续时间≥7天的患者考虑细胞因子治疗,并推荐开始治疗时间为治疗暴露后24小时。 4长效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国内外的背景有何不同? 1长效制剂目前不在我省医保目录范围,属于全自费药物,在目前国内形势下存在一定不足。 2从改善骨髓抑制状态从而减少并发感染导致非计划性住院治疗方面考虑,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患者在并发症治疗方面的经济支出和家庭社会压力。 3截至2016年8月,原研长效聚乙二醇化制剂的核心专利在美国/日本/欧洲及中国均全部到期。随着辉瑞等厂家仿制药进入市场,能否通过竞争模式改善其市场定位及表现有待进一步观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文章来源:易瑞沙更新时间:2010-05-12 字体:[ 大] [ 小] [ 打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概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 (HER-1)的表达产物,EGFR 家族包括EGFR、C-erbB-2(HER-2)、C-erbB-3、C-erbB-4四个成员,均定位于细胞膜上。erbB-1广泛分布于除血管组织外的上皮细胞膜上;erbB-2在正常人体腔上皮、腺上皮及胚胎中均有普遍的微弱表达;erbB-3在除造血系统外的多数部位有表达;erbB-4在除肾小球及周围神经外的所有成年组织均可检测到其表达。 EGFR(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本身具有酷氨酶激酶活性,一旦与表皮生长因子(EGF)组合可启动细胞核内的有关基因,从而促进细胞分裂增殖。胃癌、乳腺癌、膀胱癌和头颈部鳞癌的EGFR表达增高。 EGFR可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3部分,其特点如下:胞外区由氨基端的621个氨基酸构成,是配体结合区,对EGFR具有高度亲和力,对热量很稳定。跨膜区由2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螺旋状结构的疏水区,将受体固定于胞膜上。胞内区的542个氨基酸构成3个亚区: 1.近膜亚区(约50个氨基酸)主要作为PKC和erk/MAPK(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作用的负反馈区域; 2.随后的约250个氨基酸构成酪氨酸激酶亚区,包含SH1和src同源物1的结合位点; 3.羧基端尾部的229个氨基酸构成羧基端亚区。 迄今发现,EGFR共有6种配体: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转化生长因子A(TGFA)、amphireguin、betacelluin(BTC)、heparin-binding EGF (HBEGF)和epiregulin(EPR)。EGFR与其配体的结合具有高亲和性、可饱和性和特异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功能 研究表明在许多实体肿瘤中存在EGFR的高表达或异常表达。EGFR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其可能机制有:EGFR的高表达引起下游信号传导的增强;突变型EGFR受体或配体表达的增加导致EGFR的持续活化;自分泌环的作用增强;受体下调机制的破坏;异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等。EGFR的过表达在恶性肿瘤的演进中起重要作用,胶质细胞、肾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组织中都有EGFR的过表达。对胶质细胞瘤的研究发现EGFR的高表达主要与其基因扩增有关。但有时EGFR表达水平的调节异常也存在于翻译及翻译后。 EGFR在肿瘤中的高表达还可能与活化后降解减少有关,一些研究指出c-Src可通过抑制受体泛素化和内吞作用而上调EGFR水平。许多肿瘤中有突变型EGFR存在,现已发现许多种EGFR突变型。突变型EGFR的作用可能包括:具有配体非依赖型受体的细胞持续活化;由于EGFR的某些结构域缺失而导致受体下调机制的破坏;异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细胞凋亡的抑制等。突变体的产生是由于EGFR基因的缺失、突变和重排。EGFR的配体对细胞内信号传导有很大影响。EGFR的配体通过自分泌形式激活EGFR促进细胞增殖,

第六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第六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调控肿瘤细胞增殖、生存和凋亡、血管生成、肿瘤转移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是NSCLC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包括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和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等)。小分子药物已作为晚期NSCLC的二、三线治疗方案广泛用于临床,EGFR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EGFR抑制剂(EGFR TKIs)无论是小分子药物还是单克隆抗体,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常见不良反应有皮肤毒性和腹泻,罕见不良反应有间质性肺炎、肝功能异常、口腔炎、脱发、口腔干燥等,无威胁患者生命的血液学毒性。与化疗毒副反应的处理措施不同,应用此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并非停药的指征,反而是肿瘤对靶向药物敏感的临床信号。许多研究发现皮疹与EGFR TKIs治疗的疗效相关,中重度皮疹患者总体生存明显优于轻度或无皮疹的患者。因此,正确处理EGFR TKIs 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一节皮肤毒性 皮肤毒性是最常报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3左右,常见反应包括痤疮样皮疹、甲沟炎及甲裂、毛发改变、皮肤干燥、超敏反应、粘膜炎等(表1)。EGFR TKIs的皮肤毒性/皮疹不属于过敏反应,而是皮肤EGFR受到抑制的结果。正常上皮和滤泡角细胞存在EGFR表达,EGFR在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剌激表皮细胞生长,抑制其分化,保护细胞抵抗紫外线相关损伤,抑制炎症并加速创面愈合。有证据提示EGFR表达或活性改变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和分化;皮肤毒性的机制还包括上皮角化过度和滤泡阻塞或炎症性反应。 表1 EGFR TKIs相关性皮肤毒性反应 EGFR TKIs引起的皮疹通常为痤疮样皮疹,呈丘疹脓疱样改变。皮疹的发生率随研究和药物而异,在BR.21研究中,皮疹发生率为79%,多为轻中度,3级和4级皮疹发生率分别为8%和1%。单抗皮疹发生率相对较高,在FLEX研究中,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痤疮样重度皮疹的发生率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趋化因子( chemokine)是一类一级结构相似小分子细胞因子,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的,而且在免疫细胞和器官的发育、免疫应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方面发挥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趋化作用 Abstract:chemokine is similar to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a class of small molecule cytokine, chemokine cell directional movement,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e cells and organs, immune response, inflammatory response, pathogen infection, wound healing andplay a wide range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roles of tumor formation and metasta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chem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Keywords: cell factor; chemokines; chemokine receptor; chemotactic effect 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是集体免疫应答发生和完成的必须条件。趋化因子是一类控制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其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介导。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控制着各种免疫细胞在循环系统和组织器官间定向迁移,使之到达感染、创伤和异常增殖部位,执行清除感染源、促进创伤愈合和消灭异常增殖细胞,维持组织细胞的平衡的功能。因此,趋化因子系统在免疫系统功能行使的各个环节中处于关键地位,并由此在病原体的清除、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细胞及器官的发育、创伤的修复、肿瘤的形成及其转移、移植免疫排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为控制靶点,通过激活或拮抗趋化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来调控趋化因子系统的功能,可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主要的功能是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 目前已经发现的趋化因子有50多种,随着研究的深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及在体内的作用已经被众多的研究者发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参与多种生理功能,比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和分布等,在病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 趋化因子一般由70-12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较小(6-14KD)。按照一级肽链结构特点,其N端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和数目可将趋化因子分为4个亚族:CC、CXC、C和CX3C(C为半胱氨酸,X为任意氨基酸)。四类趋化因子结构相似性较高,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根据趋化因子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将他们分为两类:内环境稳定性趋化因子和炎症性趋化因子。内环境稳定性趋化因子主要在归巢场所表达,有着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并且对淋巴细胞归巢及成熟有着明确的作用。炎症性趋化因子由受到刺激的细胞表达,如炎性细胞因子的诱导、细菌毒素或其它破坏内环境稳定的因素的刺激,主要功能是募集效应细胞,在协调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大多数的趋化因子属于CC和CXC两个亚族族。其中CC亚族有28个成员(CCL1-CCL28),主要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具有强 大趋化活性,比较重要的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CCL2)、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CCL3)、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化时表达下降的因子(RANTES/CCL5)等;CXC亚族有17个成员(CXCL1-CXCL17),CXC亚家族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这个亚族比较重要的趋化因子有: 白细胞介素-8(IL-8/CXCL8)、γ干扰素诱生的单核因子(Mig/CXCL9)、γ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CXCL10)、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DF-1/CXCL12)等。另外,CXC亚家族根据其第1 个半胱氨酸前有无谷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序列(Glu-Leu-Arg)进一步分为ELR+和ELR-两类, 前者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C亚家族包含两个趋化因子XCL1和XCL2,主要表达于胸腺,作用于CD8+ T淋巴细胞。CX3C亚家族只有一个趋化因子CX3CL1,也称为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或神经元趋化因子(neurotactin),是唯一膜结合性趋化因子,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趋化因子要发挥生物学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行。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7个富含疏水氨基酸的α螺旋穿膜区结构,主要表达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大肠癌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大肠癌的关系 摘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作为肿瘤微环境中关键信号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词:趋化因子大肠癌趋化因子受体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大肠肿瘤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除癌细胞外还有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这些基质细胞构成了肿瘤细胞的基本的微环境,并通过分子信号通路为肿瘤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作为肿瘤微环境中关键信号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就这一方面进行综述。 1.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结构 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功能相似、具有趋化吸引和活化作用的碱基肝素结合性的小分子分泌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8 000~10 000。目前研究发现并克隆出的趋化因子达50多种[1]。根据其分子结构中N端半胱氨酸的不同可分为CXC、CC、C和CX3C四个亚家族[2]。目前认为CXC亚家族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CC亚家族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CX3C亚家族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亚家族仅作用于淋巴细胞。CXC趋化因子根据结构功能区第一个Cys前有无ELR (Glu-Leu-Arg)序列分为ELR+和ELR-两类。常见的ELR+CXC趋化因子有IL-8、上皮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活性蛋白(ENA-78)、中性粒细胞趋化蛋白-2(GCP-2)、肿瘤生长相关因子α/β/γ(GRO-α/β/γ)、中性粒细胞活化蛋白-2(NAP-2)等[3]。根据功能可把趋化因子分为2类[4]:一类称为炎症型趋化因子,主要趋化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效应T细胞等效应细胞迁移至炎症发生部位,如RANTES/CCL5和IL-8/CCL2;另一类为自稳型趋化因子,趋化自稳免疫系统中的一些细胞,如SDF-1/CXCL12。 趋化因子受体是表达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和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结构细胞表面上的具有七次跨膜域的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是介导相应趋化因子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关键受体。依据其结合的配体不同可分为CXCR、CCR、CR、CX3CR四类。 2.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一般功能 趋化因子在正常和非正常生理状况下起着重要作用:1、促进细胞迁移;2、诱导和整合蛋白的活化;3、诱导细胞的呼吸爆发;4、诱导细胞因子的转录,促使多种淋巴因子的释放; 5、诱导次级淋巴器官的发育; 6、刺激血管的生成; 7、刺激骨髓细胞的生成并抑制干细胞的功能; 8、参与肿瘤细胞的移动、侵袭和转移; 9、作为免疫调节剂上调T细胞和抗原提呈功能;10、促进细胞增殖;11、促进抗原特异性Th1和Th2克隆活化[5]。不同类型的趋化因子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但部分趋化因子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不强,及一种趋化因子可与多种受体结合,而一种趋化因子受体也可与多种趋化因子结合,不过亲和力有所不同[6]。 3.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IL17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家族研究进展

白介素IL-17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家族研究进展 白介素-17(IL-17)主要由T辅助细胞TH17产生。IL-17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症因子与抗微生物蛋白来识别介导自身免疫与慢性感染的靶基因,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IL-17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白介素-17(IL-17)已经发现的成员有6个,分别就是: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也被称为IL-25)与IL-17F。随着研究的深入,IL-17产生细胞除了TH17细胞外,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细胞可以产生,比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CD-T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CD8+ 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与淋巴组织诱导物(LTi)细胞等,在上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与肿瘤细胞中也可产生白介素IL-17。在IL-17家族的6个成员中,IL-17A就是IL-17家族的原型,IL-17F与之同源性最高(50%),并且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同一区域6p12,其它与IL-17A同源性较差,只有16%-30%,且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但这些细胞因子在人、鼠种属间的保守性较高(62-80%)。IL-17家族成员以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发挥功能。IL-17A、IL-17E、IL-17F就是重要的促炎症因子,而IL-17B、IL-17C、IL-17D的功能还尚待研究。 白介素IL-17受体(IL-17R)家族由5个成员组成:IL-17RA、IL-17RB、IL-17RC、IL-17RD、IL-17RE。IL-17R由27个氨基酸的N-末端信号肽、293氨基酸胞外结构域、21个氨基酸的跨膜结构域与525个氨基酸异常长的胞质尾巴构成的单程跨膜蛋白。IL-17受体家族成员之间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复合物,如IL-17RA与IL-17RC复合体介导细胞对IL-17A与IL-17F的反应,IL-17RA与IL-17RB复合体介导细胞对IL-17E的反应。IL-17RA作为这个家族迄今为止最大的分子,编码的基因位于染色体22上,就是至少4个配体传递信号的通用亚基。其她受体的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3上。L-17RA广泛表达,特别就是在造血组织中表达水平高。 IL-17RB能结合IL-17B与IL-17E,它主要表达于各种内分泌组织及肾、肝与TH2细胞。 IL-17RD负调控FGF介导的Ras-MAPK及PI3K信号通路。人的IL-17RD也能抑制FGF依赖的ERK激活与FGF依赖的增殖,但鼠的IL-17RD却能结合TAK1激活MAP2K4-JNK信号通路。IL-17受体家族中被了解最少的成员就是IL-17RE,近来研究表明IL-17C可能就是它的配体。

第15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15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免疫受体是由一个由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叠加而成的免疫系统,又是一个弥散系统,在体内往复循环的免疫细胞之间没有固定的有线”连接。这样的一个系统有效运转有赖于不同细胞之间的有序分工合作,信息交换与密切协调。细胞因子(cytokine)是免疫细胞之间以及免疫细胞与其他组织之间相互交换的语言。所谓细胞因子是指是有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相互调节,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15-1细胞因子的主要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ytokines)内分泌素也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浓度低等特点,能够远距离调解组织器官的功能。细胞因子与与内分泌素不同,他们不由专门腺体分泌,而是来自多种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以近距离调节为主。虽然已经发现200余种细胞因子,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结果来看,还有更多的细胞因子将被发现,他们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半衰期短,不在细胞内储存而是在被活化

后开始合成并且分泌的。 (2)多效(重叠)性(pleiotropism):多种细胞可以产生同一种细胞因子,一种细胞因 子可以对不同细胞发挥不同作用。 (3)丰裕性(redundant):两种以上的的细胞因子具有相同的或者相似的生物学作用的 现象比较常见。 (4)协同性(synergy):两种细胞因子同时作用于一个靶细胞的效应大于他们单独效应 之和,即为协同作用。 (5)拮抗性(antagonism):有是有两种细胞因子有相互抑制的作用,即为拮抗性。(6)网络性:细胞因子能够诱导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形成细胞因子功能和调节 网络。 (7)效应延迟:靶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通常发生在几个小时内,需要新mRNA和蛋白质 分子的原位合成。 (8)效应范围:近距离作用为主。多数细胞因子在血液中是检测不到的,他们发挥作用 的方式以旁分泌(paracrine)和自分泌 (autocrine)为主,前者指其对临近细胞

(推荐)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200多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并且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蛋白重组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被纯化制备。细胞因子功能多样,不同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同一因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功能图。而细胞因子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行。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对细胞产生作用,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为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 ),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主要包含Ⅱ型白介素(IL-10,IL-19,IL-20,IL-22等)受体,Ⅰ型干扰素(IFNA,IFNB)受体和Ⅱ型干扰素(IFNG)受体。此类受体的结构特点治是在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细无Trp-Ser-X-Trp-Ser序列,一般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异二聚体或多聚体。I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由串联Ig样结构域组成,细胞内结构域通常与属于Janus激酶(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相关。

趋化因子受体CCR研究概述

趋化因子受体CCR研究概述 趋化因子要发挥生物学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行。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7个富含疏水氨基酸的α螺旋穿膜区结构,主要表达于骨髓来源的各白细胞亚群,同时也表达于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类型的细胞。趋化因子受体根据其结合的配体不同也分为4个亚家族:CCR、CXCR、XCR和CX3CR。其中CCR亚族已克隆11种(CCR1-CCR11),CXCR亚族6种(CXCR1-CXCR6),另俩个亚族分别各有1种:XCR1和CX3CR1。本文主要论述CCR的研究进展。 CCR1对多种人类CC趋化因子有反应,包括钙动员、腺苷酸环化酶抑制、细胞外酸化和趋化性增加。CCR1已经从多个种属获得克隆,如恒河猴、兔、小鼠和大鼠,并且这些序列之间存在高度的序列同源性,人和恒河猴的相似性为87%。人CCR1序列的大部分显著特征是保守的,其存在的变化主要限于N末端和细胞外环,可能参与配体结合的区域。人和小鼠CCR1蛋白以高亲和力结合人和小鼠CCL3和CCL5。通过靶向基因破坏研究和通过有效的CCR1拮抗剂的研究,提供了对CCR1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的了解。 CCR2的cDNA可以编码两个蛋白质CCR2A和CCR2B。CCR2B是主要表达形式,并且在慢性炎症中起作用,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多发性硬化疾病。CCR2的mRNA可以在单核细胞、血源性树突状细胞、天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检测到,但不能在嗜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

粒细胞中检测到。抗体研究显示CCR2B在单核细胞

、活化记忆T细胞、B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表达。CCR2通过与配体结合,产生许多生物学信号,包括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细胞内钙动员和细胞趋化性的增加。CCR2已从许多物种克隆,包括小鼠、大鼠和恒河猴。序列高度同源并且显示与人CCR2的78-95%氨基酸一致。小鼠CCR2特异性结合了具有高亲和力的与MCP-1和MCP-3。在诱发的腹膜巨噬细胞以及几只小鼠器官中检测到CCR2 mRNA表达。Spiropiperidine家族的成员是CCR2的拮抗剂之一,可以特异性的阻断CCL2与CCR2的结合,而不会抑制CXCR1、CCR1或CCR3与相应配体的结合。小鼠敲除CCR2的结果表明,CCR2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CCR3主要在嗜酸性粒细胞发现,在调节这些细胞的迁移中起重要作用。近期研究结果显示CCR3中和单克隆抗体7B11,阻断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与CCR3转染子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结合。CCR3可能更多参与TH2反应,并在哮喘和特应性皮炎在内的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CCR3由几组显示为HIV-1共同受体,并且在脑的小胶质细胞上表达,其可能潜在地促进HIV-1对AIDS的感染,从而导致艾滋病、痴呆等疾病。此外,CCR3也被证明在树突细胞上表达,并且可能在HIV-1感染中发挥作用。 CCR4最初是从人类嗜碱性白血病细胞系文库克隆出来的。许多研究表明CCR4是TH2淋巴细胞的选择性标记,并被T细胞受体激活上调。CCR4可在血液中的记忆T细胞检测到,参与全身性的淋巴细胞免疫反应。CCR4可能在肝损伤的病理生理学中起作用。 CCR5除了作为趋化因子受体外,还被证明在HIV-1的关键细胞进入共感受器的病理学上起作用。最近的三篇研究论文表明,人类CCR5基因(CCR5-32)中的32个碱基对缺失导致了氨基酸的移码并产生严重截短。CCR5也可以通过将修饰的CC趋化因子(intrakine)靶向内质网来阻断新合成的CCR5的表面表达而失活。CCR5配体还包括来自M-Tropic HIV-1菌株的gp120包膜糖蛋白,其需要CD4结合。CCR5拮抗剂包括Met-RANTES和AOP RANTES,它们都是N 末端修饰的RANTES蛋白,它们是有效的CCR5拮抗剂,并抑制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M-tropic HIV-1毒株的感染。虽然CCR5在TH1和TH2系上均表达,但在几个TH2克隆中没有表达,其表达受到白介素IL-2的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趋化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灵活程序可以控制效应T细胞的组织特异性迁移并发挥作用。 CCR6主要表达于脾脏、淋巴结、阑尾和胎肝。在各种白细胞亚群中,在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和B细胞)中检测到CCR6 mRNA,而在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或粒细胞中未检测到。CD4(+)和CD8(+)T细胞中CCR6 mRNA的表达被IL-2强烈上调。由活化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CCL20(LARC)是CCR6唯一的高亲和力配体和有效的激动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些疾病时,体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可发生异常,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发生病理损伤有关。因此,在临床免疫学中越来越重视对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在基础免疫研究中,常需检测不同条件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活性,并探讨细胞因子产生水平与免疫细胞表型、增殖、杀伤及其它功能的关系。此外,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表达的重组细胞因子或经过不同工艺纯化后的产品需测定其活性和含量。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检测的水平来说,可以分为基因组DNA、mRNA和蛋白三个不同的水平,后者又包括胞浆内、膜表面以及分泌到体液或培养上清等三种不同形式细胞因子。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检测体液或培养丰清中的细胞因子以及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一、生物活性检测法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检测法是根据某些细胞因子特定的生物学活性,应用相应的指示系统和标准品来反映待测标本中某种细胞因子的活性水平,一般以活性单位来表示。生物学检测法一般敏感性较高,直接表示待测标本中的活性水平。但实验周期较长,如集落形成法需10~14;易受细胞培养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如血清、pH、药物;易受生物学活性相同或相近的其它细胞因子的影响,如检测IL-2时可受IL-4的干扰,TNF-α和TNF-β(淋巴毒素)表现出极为相似的生物学作用;易受待栓样品中某些细胞因子抑制物的干扰,如IL-1活性可被IL-1受体拮抗物(IL-1ra)所抑制,TNF-α可被TNF-BP所阻断;不能区分某些细胞因子的型和亚型,如IFN-α、β和γ,以及IFN-α中不同的亚型显示相同的生物学活性;某些指示细胞长期培养易发生突变;不同指示细胞对同一种细胞因子的敏感性不同,所慕名而来结果难于标准化;此外,某些人源的细胞因子如hIL-2对小鼠细胞起作用,但鼠源性的IL-2对人的细胞则无刺激作用。生物学检测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增殖或增殖抑制、集落形成、直接杀伤靶细胞、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攻击、趋化作用以及抗体形成法等几类。(一)增殖或增殖抑制法其基本原理是应用某一细胞因子能特异地刺激或 (二)抑制某些指示细胞的增殖,通过3H-TbR掺入或MTT法显色,反映待检细胞因子的活性水平。 集落形成法其基本原理是应用骨髓干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系统,根据不同造血因子能诱导干细胞或定向造血祖细胞形成某一种或某些种类细胞的集落,通过对形成集落形态学、酶学鉴定,计算不同种类集落形成的数量和比例,反映待测标本中CSF的种类和活性水平。(三)直接杀伤靶细胞在细胞因子中TNF-α、TNF-β具有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的作用,采用TNF敏感的细胞株如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以及WEHI164亚克隆13作为指示细胞,通过3H-TdR释放法或染料染色等可检测待检样品中TNF的活性水平。(四)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靶细胞受某些病毒感染后可发生明显病变和死亡,干扰素可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常用的病毒是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敏感的指示细胞为喉癌的上皮细胞株Hep2和羊膜的上皮细胞WISH,通过干扰素(IFN-α、IFN-β、IFN-γ)抑制病毒致病变的程度,计算出待测样品中IFN的活性单位。(五)趋化作用IL-8对多形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可用小室法或软琼脂趋化法,PMN或淋巴细胞作为指示细胞,以细胞趋化的程度来反映样品中IL-8活性水平。(六)抗体形成法IL-6可在体外刺激某些B淋巴细胞系产生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常用的指示细胞有分泌IgG的ARH-77、CESS和分泌IgM的SKW6.CL-4。在一定的条件下,待检样品中IL-6水平与培养细胞上清IgG或IgM水平正相关,通过标准IL-6的对照可推算出待检样品中IL-6的活性。表4-22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举例)被检细胞因子实验系统可干扰的因素IL-1 D.10(小鼠T细胞)增殖法(3H-TdR、MTT)人IL-2;小鼠IL-2、IL-4、IL-7、GM-CSF、TNF等 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TGF-β1、β2抑制作用 IL-4(小鼠胸腺瘤)CTLL转换法(增殖法)小鼠IL-4 黑素瘤细胞A352 增殖抑制法 IL-2 CTLL(小鼠杀伤性T细胞系)增殖法小鼠IL-4 IL-3 KG1(髓样白血病细胞)增殖法 TF-1(前髓样细胞)增殖法EPO、IL-5、IL-6、GM-CS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