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汽车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汽车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s://www.doczj.com/doc/4917827519.html, 好好学习社区 汽车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1、目的

为确保检测数据可靠,有必要对本公司开展检测工作中所采用的标准、方法进行控制。

2、范围

适用于检测工作中标准、方法的选用、规定。

3、职责

3.1业务检测科负责收集检测标准及方法选用。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法的批准。

4、程序

4.1检测标准

4.1.1检测工作应优先选择国家、行业、地方有关汽车检测的标准、规范确保使用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并及时查新。

4.1.2资料管理员应及时将收集标准归档,以便相关人员查阅。

4.2检测方法

4.2.1业务检测科依据最新有效版本的标准、规程及其它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程序经技术负责人确认后实施检测。

4.2.2本公司原则上不使用非标准方法,当特定委托方提出使用非标准方法时,本公司应与其协商在不降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应有报告说明原因,阐述理由,经公司领导审批通过,然后经委托方确认,并形成有效文件。依据需要,技术人员编写作业指导书,报技术负责人审批并征得委托方书面同意后执行,应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很方便的获得作业指导书,所有相关记录交办公室归档。

4.2.3对检测方法的偏离,按照《允许偏离控制程序》规定进行控制。

4.2.4可采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检索传输时,应按《计算机检测系统控制程序》中相关规定执行,确保检测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4.2.5审核人员在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时,应对计算和数据换算进行核查。

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2018版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

2018版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 XX车辆检测有限公司程序文件 XXXX年09月01日为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诚实性,维护本公司的信誉,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公司公正性措施的制定、宣贯、监督和维护。3 职责 3.1总经理负责起草并发布本公司的公正性声明及措施;3.2技术负责人负责检验检测数据和检验检测报告真实可信;3.3质量负责人检查公正性措施和行为准则的贯彻实施情况。 4 工作程序 4.1自律行为准则和公正性措施的制定 4.1.1总经理组织制定自律行为准则和公正性措施,贯彻执行并使之不断完善。4.1.2总经理亲自或责成有关负责人在全体人员大会上宣贯行为准则和公正性声明及措施,对新人员则应指定专人对其适时宣贯。4.2公正性和诚实性行为的监督检查 4.2.1管理层在制定年度计划和下达任务指标时应统一认识,明确在检验检测能力许可范围内和确保检验检测质量为前提,严禁以数量压质量。 4.2.2对来自上级部门和关系部门的不正当干预,管理层应按照公正性声明的要求予以抵制,必要时管理层应研究对策以集体名义予以抵制。 4.2.3本公司出具给客户的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应从制度上保证不是个人行为结果,确保检验检测、批准签字制度落到实处。

4.2.4诚实是公正的前提,不接受检验检测能力许可范围以外的检验检测任务,对于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检验检测活动以及对检验检测标准方法有效性没有把握的检验检测工作应如实告之客户。 4.2.5本公司所有人员均有权监督制止违反本公司公正性声明和公正性措施的人和事,必要时应及时向有关负责人报告。 4.2.6质量负责人检查公正性措施和行为准则的贯彻实施情况。 XX车辆检测有限公司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主题:客户机密和所有权保护程序1 目的文件编号:CJCJ/CX02 第1页共2页版本:A 修订状态:0 实施日期:XXXX年09月01日为了维护客户(机动车所有人或代理人)的利益,切实保护客户的所有权,对客户的技术、数据和商业信息保密,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特制定本程序。2 适用范围适应于本公司开展检验检测服务时涉及到的各相关文件、数据、信息和客户所有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保护。3 职责 3.1全体人员均应遵守本程序的规定。 3.2 业务室对涉及机密信息和专有权负责,并对文件资料进行妥善保管。3.3 质量负责人对本程序的执行进行监督管理。4 工作程序 4.1对客户提供的车辆及资料必须严格保密并妥善保管,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它用。客户所有权和信息包括: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全面检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管理者和 客户提供足够的信任度,特编制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中心内部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及参加外部的质量控制活动。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活动计划的审批,并组织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对计划结果进行评审。 3.2 各检测室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3.3 监督员负责检测过程的监督。 3.4 检测人员负责按要求实施质量控制计划。 4 工作程序 4.1 中心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根据有证标准物质的来源情况、检 测的特性和范围以及人员的多少来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4.1.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所采用的技术可包括,但不限于: (1)在日常分析检测过程中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进行结果核查; (2)由同一操作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3)由两个以上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4)使用不同分析方法(技术)或同一型号的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等。 4.1.2 外部质量控制包括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 4.2 编制的“质量控制计划”可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二是外部质量控制计划。 4.2.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内容可包括: (1)计划控制项目及控制方法; (2)控制频率/时间; (3)控制结果的记录方式; (4)计划评价的时间(时机); (5)控制结果的评价准则;

(6)控制实施责任人; (7)评审/评价栏。 4.2.2 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1)比对实验项目,目的、发起单位、参加单位; (2)样品准备与分发、样品保管、运送要求; (3)比对的实验方法、依据; (4)进行比对的时间、频率; (5)比对结果的分析方法,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分析方法; (6)检测质量制定准则。 4.2.3 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在技术负责人组织下,技术部根据监测的具体情况,专业范围、技术特点选择适宜的控制方法,制定年度的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外部控制计划由技术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编制. 4.2.4 质量控制计划的审批 质量控制计划由中心技术负责人审批后,由各检测室具体实施。 4.3 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4.3.1 技术负责人组织人员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对相关项目结果质量进行控制,做好控制 记录,并对控制结果的数据分阶段进行分析评价,如果发现异常或出现某种不良趋势,应及时查找影响原因,根据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 4.3.2 技术部根据外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能力验证计划;负责联系、协 调各部门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计划,并负责比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填写“比对、验证活动记录”。 4.3.3 对执行质量控制计划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或经分析认为可能存在的隐患,执行《不符合 检测工作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及《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 4.3.4 在控制过程中,可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一些项目进行连续或多次的控制,对其结果 进行分析,从中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异性,检查其质量可否得到保证。 4.3.5 在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中,若检测结果分析存在离散现象严重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 人员,对该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结果的原因,按照《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纠正措施。 4.4 质量控制计划实施的有效性评价 4.4.1 内审组组织相关人员就质量控制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审。经评价发现计划有不相适 应的部分,查明原因,并重新对控制计划进行调整,经中心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文件

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编写人: 日期:审核人: 日期:批准人:日期:

1.目的: 对检测报告的容、格式、编制、修改、签发、存档等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为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和客观而有效的检测报告。 2.围: 适用于本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管理。 3.权责: 3.1…负责检测数据的记录、汇总、分析和检测报告的编制。 3.2…负责检测报告的审核。 3.3…批准检测报告的签发。 3.4…负责检测报告盖章、发放、副本(或拷贝)存档。 4.定义:无。 5.工作程序: 5.1对完成的每一次或每一系列检测项目要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出具检测报告, 在为部客户进行检测或与客户有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可以简化的方式报告结果,但有关信息可从本检测中心随时调用。 5.2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容 5.2.1检测报告由封面、检测容、检测结果、检测结论及检验、审核、批准人签名等 组成。报告的格式、容应满足客户或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适用于所进行 的各种检测类型,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并且提供足够的信息, 这些信息通常是以下要求的容: 5.2.1.1标题:检测报告; 5.2.1.2本检测中心的名称和地址; 5.2.1.3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在报告上编制编号和页码、以确保能够识别 证书的唯一性和完整性,并打印“以下空白”作为报告的结束语; 5.2.1.4客户的名称或地址:标明委托方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5.2.1.5所用方法的标识:给出检测所依据的文件名和编号; 5.2.1.6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标识; 5.2.1.7日期:检测日期、有效日期,有必要时,给出抽样日期或委托/接收日 期; 5.2.1.8抽样计划和抽样程序的说明; 5.2.1.9检测结果:应按检测方法的要求给出结果(适用时,带有法定测量单 位); 5.2.1.10检测人、审核人、批准人的、职务、签字或等效标识;

外协件的质量控制程序文件 编写

1.0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外协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的程序。 2.0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外协加工零件、产品的质量控制。 3.0职责: 3.1研发部负责外协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和保障。 3.2采购部负责按生产计划进行配料并及时反映用料情况,客户信息计划并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 3.3生产部负责加工的全过程的产品有效进行,同时督促、反馈生产计划实施情况,对外协承制单位质量保证能力的考察、认定,外协件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和特殊问题的处理;外协件的验收、并对外协件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负责等外协项目过程处理。 4.0程序 4.1过程控制 4.1.1计划的来源 外协加工单位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本所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原材料牌号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加工件要严格检验。对特殊工种和典型工艺我所责任工程师与质检人员需进行现场监督 4.1.2计划的制定和传递 外协承制单位在关键件、重要件加工前,拟制加工方案,由质管办会同设计、工艺等有关人员对加工方案进行评审后方能生产。 外协承制单位在关键件、重要件加工过程中必须认真填写"关键件、重要件加工记录卡",并经我所质检人员认可,交本所质管办存档。 外协承制单位在加工过程中出现设计文件更改和器材代用,必须有更改文件并经我所设计人员和课题组负责人签字认可。如有重大改动须经工程指挥部总工艺师批准

外协承制单位在加工过程出现不合格品,其责任由外协承制单位负责,不合格品的管理按QA/PF-DC文件规定执行。 4.2生产计划的落实 4.2.1生产计划的实施过程 4.2.1.1生产部根据计划采购部所发出的相应的生产计划通知单安排排班计划、人员组织、物流安排、场地安排、检查安排等,并制定《生产日报表》反映生产进度。 4.2.1.2物资部依据生产部开出的《领料单》配料和发料,生产部开出的《领料 单》必须以计划采购部的相应的生产计划通知单和《制令单》为依据。 4.2.1.3品质部按照产品标准、检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品质检验和品质验收,对不合格产品填写《品质异常联络单》反馈给相关部门,方便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 4.2.1.4产品经品质部检验合格后,由生产部负责办理入库手续,填写《缴库单》, 物资部负责产品数量验收、入库,并反馈计划采购部。 4.2.2生产计划的跟进与反馈 4.2.2.1计划采购部开出相应的生产计划通知单和《制令单》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并由计划采购部存档。 4.2.2.2生产领料时如有欠料状况,物资部必须将相应欠料情况以第一时间反馈给计划采购部;如物料不能按时供应,计划采购部需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或安排,修改后的生产计划通知单按照原制定程序进行确认和分发、落实。修改后的生产计划通知单与原生产计划通知单以版本号进行区别。 4.2.2.3生产部各车间根据计划安排生产,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填写《生产日报表》,反馈至计划采购部;对异常情况和问题及时提出,由计划采购部和相关人员对问题统一协调,确保生产计划的如期完成。 4.2.2.4如生产计划无法如期完成,生产部通过《工作联络单》,至少在计划出货前一周将信息反馈给计划采购部,由计划采购部将信息反馈给客户部,由客户部与顾客协商处理。

检验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l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有效控制制定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活动中检测方法的选用,以及检测方法的变更和偏离。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授权与客户签立检测合同或协议,批准检测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维护本程的有效性。 3.2 检测室负责人的职责 提出本检测部门的执行标准,制定本部门检测活动的检测程序及抽样、检测的职责和活动以及不确定度分析。 3.3 资料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对标准、规程及其他技术规范等有效性确认,建立检测标准管理档案。 4 工作程序 4.1 检测方法的选择 4.1.1 为减少检测风险,本检测中心的检测依据首选以下正式颁布的标准。其中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对新旧标准处于过渡期间并均可采用的,优先选择新版标准。 4.1.1.1 国际标用; 4.1.1.2 国家标准; 4.1.1.3 行业标准或政府发布的技术规范; 4.1.1.4 地方标准; 4.1.1.5 企业标用; 4.1.1.6 知名技术组织或科学书籍与期刊公布的方法: 4.1.1.7 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4.1.1.8 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 4.1.2 当老标准己经过期作废时,以上标准应当保证是现行有效的。为此资料管理员首先应当负责检索和收集、查新最新标准及其他技术规范,并按《文件控制程序》保持检测人员所用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其次是每月向检测部门提供中文核心期刊题录,供检测人员参考。当使用外部企业标准检测时,要防止导致可能发生的所有权侵权问题。 4.1.3 当所用标准存在理解、操作等困难对,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各个检测室负责人编写检测作业指导书,以保证对标准实施的一致性。检测作业指导书应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并应经过编制人、审核人和批准人的书面审批手续和保持该文件的

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编写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日期: 1.目的: 对检测报告的内容、格式、编制、修改、签发、存档等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为客户

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和客观而有效的检测报告。 2.范围: 适用于本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管理。 3.权责: 3.1…负责检测数据的记录、汇总、分析和检测报告的编制。 3.2…负责检测报告的审核。 3.3…批准检测报告的签发。 3.4…负责检测报告盖章、发放、副本(或拷贝)存档。 4.定义:无。 5.工作程序: 5.1对完成的每一次或每一系列检测项目要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出具检测报告, 在为内部客户进行检测或与客户有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可以简化的方式报告结果,但有关信息可从本检测中心随时调用。 5.2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5.2.1检测报告由封面、检测内容、检测结果、检测结论及检验、审核、批准人签名 等组成。报告的格式、内容应满足客户或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适用于所 进行的各种检测类型,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并且提供足够的 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以下要求的内容: 5.2.1.1标题:检测报告; 5.2.1.2本检测中心的名称和地址; 5.2.1.3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在报告上编制编号和页码、以确保能够识别 证书的唯一性和完整性,并打印“以下空白”作为报告的结束语; 5.2.1.4客户的名称或地址:标明委托方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5.2.1.5所用方法的标识:给出检测所依据的文件名和编号; 5.2.1.6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标识; 5.2.1.7日期:检测日期、有效日期,有必要时,给出抽样日期或委托/接收日 期; 5.2.1.8抽样计划和抽样程序的说明; 5.2.1.9检测结果:应按检测方法的要求给出结果(适用时,带有法定测量单 位); 5.2.1.10检测人、审核人、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标识; 5.2.1.11需要时应注明检测结果仅对样品或批次有效及不得部分复印报告的 声明。 5.2.2当需要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时,检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信息: 5.2.2.1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殊检测条件的说明,如环境 条件; 5.2.2.2根据检测方法中规定的技术要求给出符合或不符合的声明;

产品质量控制程序

×××产品质量控制程序 一、目的 通过对质量检验部门基本责权范围的规定,明确质量检验部门负责人及检验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规范部门管理,严格把好采购、制造过程质量关,确保出厂的每件/台产品都达到合格的要求。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①质量检验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管理;②采购进厂的原材料、外购件、配套件、外协件的质量控制;③仓库管理人员在收、发货时质量控制;④定型产品的图纸、明细及工艺的质量控制;⑤产品 在生产加工装配和调试的质量控制;○6产品出厂检验的质量控制;○7安装或指导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 产品的设计、结构优化质量考核另行规定。 贴牌产品的质量纳入采购质量控制。 用户退回改用产品及零件质量的检验程序比照本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三、职责 1、检验员在产品检验过程中必须遵守“三按、四知、五不准”原则,“三按”即:按图纸、按工艺和按质量标准;“四会”即:会识图、会分析废品原因、会使用保养工量夹具、会正确评定产品质量;“五不准”

即:不合格的原料不准投入、不合格的毛坯不准加工、不合格的零件不准装配、不合格的产品(成品)不准出厂、不合格的产品(成品)不准计算产值产量。 2、检验员要熟悉产品的主要性能和特点、技术标准,了解零件加工的工艺流程,重点加强对关键零件的形位公差及部件、组件、整机的装配质量检查,督促加工人员使用工装夹具,全面掌握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岗位中所使用的技术资料。 3、合理维护、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以及专用验具、夹具、试验仪器或装置。预防检验器具在检验过程中发生锈蚀、碰伤、形变等现象。 4、为确保检验人员的正常检验工作,检验员原则上不被抽调到供方进行质量检验,或被安排到厂外处理其它业务。如有特殊情况需抽调检验员到厂外处理其它业务,须经质量部经理批准并做好人员调配工作,此时段出现的质量差错应由接替人员负责。 5、上道工序的零件在工序转移前须经检验员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的车间,同时提供详细的调度单(包括图号、数量等)。下道工序的车间有权退回无检验合格标识和详细调度单的零件,若接收了不合格或没有调度单的零件,则由接收的车间承担不合格零件的质量责任。 6、检查过程中检验员应按规定填写检验记录等质量证明凭据,做好检验标识。各部门负责人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检验员无权对不合格品提出降级意见,均由产生不合格品的车间(部门)提出处置申

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第B版) 程序控制状态:受控■非受控□ 受控章: 发放编号: 总页数: 7 页(含封面)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修改记录表

1.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适用于检测活动中检测方法的选用,以及检测方法的变更和偏离。 3.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 3.1.1 负责审批检测作业指导书等文件; 3.1.2 负责检测标准的确定; 3.1.3 负责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3.2 检测组主任 3.2.1 负责收集检测标准的收集。 3.3 资料员 3.3.1 负责对标准、规程及其他技术规范等有效性确认; 3.3.2 负责建立检测标准管理档案。 4. 工作程序 4.1 检测方法的选择 4.1.1 为减少检测风险,本公司的检测依据首选以下正式颁布的标准: a)国际标用; b)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或政府发布的技术规范; d)地方标准; e)企业标用; f)知名技术组织或科学书籍与期刊公布的方法; g)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h)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 其中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对新旧标准处于过渡期间并均可采用的,优先选择新版标准。

4.1.2 为确保所使用的标准是现行有效的版本,资料员负责检索和收集、查新最新标准及其他技术规范,按《文件控制程序》确保检测人员所用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填写《标准查新表》,并由技术负责人审核。 4.1.3 在使用外部企业标准检测时,应注意防止导致可能发生的所有权侵权问题。 4.1.4 当所用标准存在理解、操作等困难对,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相关检测人员编写检测作业指导书,以保证对标准实施的一致性。检测作业指导书应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并应经过编制人、审核人和批准人的书面审批手续和保持该文件的有效性,具体按照《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当需要对检测作业指导书进行调整或修改时,也应当按《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执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内容应包括: a)检测方法的名称; b)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c)用于检测的仪器设备,包括技术性能参数要求; d)所需的标准物质(参考物质); e)被检测样品的管理要求; f)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值及其范围; g)检测需要的设施环境条件; h)检测步骤描述; i)需遵守的安全设施; j)检测的准则和要求; k)需记录的数据的分析和表达的方法; l)如有必要时,检测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要求。 4.1.5 当客户的委托检测未指定方法时,检测组主任应首先向客户推荐本公司认证、认可能力范围内的检测方法,当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时,则应在本程序4.1.1条中推荐检测方法,所推荐的方法应获得客户的书面同意和认可。当客户指定的方法不合适或已经过期时,检测负责人应明确通知客户。

现场检测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有效性,对现场检测时的环境、样品、设备、人员等实施有效控制,使对检测的影响量减至最低,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客户要求或必须到现场进行的检测工作,包含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环境的监控、影响现场检测时的隔离措施。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3.2 测试组组长的职责 制定现场环境控制目标,建立监控措施和手段,决定实施应急隔离措施。负责外出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 3.3 检测人员的职责 负责记录检测环境的监控数据。 4 工作程序 4.1现场检测的要求 4.1.1根据客户需要,对于需要现场检测的产品,在审核满足工作环境的前提下,由办公室协调好具体的日程安排,并通知客户。 4.1.2 现场检测人员应经检测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外出执行现场检测任务。4.1.3 检测人员、测试仪器设备、技术文件的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 4.1.4 在检测过程中,检测样品应有专人负责,按《样品管理程序》的规定执行。 4.1.5 受检单位人员不能担任检测和记录人。 4.1.6 检测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控制程序》中的保密制度规定。 4.1.7 现场检测结束后,应按要求填写有关内容,并由委托客户或其有关人员签

署意见,确定取报告方式和缴费形式。 4.2 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4.2.1 检测人员进入工程现场进行检测时必须佩戴安全防护设施。如:安全防护帽、防刺鞋、工作服、防护眼镜、防尘口罩等。 4.2.2 检测人员所携带的仪器设备必须配置统一的美观的设备运输箱,运输中做好防震、防尘、防潮工作,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设备应倍加小心。 4.2.3 进入现场的仪器设备必须配有防漏电插销板和电源电压检测仪表,以及仪器设备防水、防尘护罩及防震措施等。 4.2.4 检测区域必须用隔离带实施隔离,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检测区域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或对误入者构成人身伤害。 4.2.5 检测活动中,还应符合《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中的相关规定,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3 环境的监控 4.3.1 检测组负责人在制定检测实施方案时,应根据所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条件和对被测对象的测量要求制定出现场检测时的极限环境的限制条件和条件保障。如: a. 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保障; A. 供电和供水的条件及保障; c. 吊装和运输保障; d. 供气通风与气压条件; e. 温度和湿度条件; f. 粉尘和烟雾干扰; g. 光线干扰; h. 噪声震动和电磁场干扰;

汽车检测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 (理工类) 课程名称:汽车检测诊断技术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指导教师: 20 12 ——20 13 学年第一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检测实验学时: 2 实验地点:汽车维修实验室 实验日期: 2012.11.5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认识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危害性。 2、掌握检测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雪佛兰乐风汽车一辆,马自达2汽车一辆。 2、NHA-500型废气分析仪一台,FGA4100型废气分析仪一台。 3、常用工具一套。 三、实验原理 为控制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GB18285-2000《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该标准规定对“装配点燃式发动机的车辆”进行怠速试验、双怠速试验和加速模拟工况(ASM)试验。国家标准GB18285-2000《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中规定,怠速试验按国家标准GB/T3845-1993《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的规定进行。双怠速试验按国家标准GB/T3845-1993《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附录C的规定进行。汽油车怠速污染物的检测应在怠速工况下,采用不分光红外线吸收型监测仪,按规定程序检测CO和HC 的浓度值。怠速工况是指发动机运转,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油门踏板与手油门处于松开位置,变速器处于空档位置,采用化油器的供油系统的阻风门处于全开位置。 四、实验过程 双怠速测量程序: 1.在发动机上安装转速计、点火正时仪、冷却水和润滑油侧温计等测试仪器。 2.发动机由怠速工况加速至0.7额定转速,维持60s后降至高怠速(即0.5额定转速)。

检验结果超标控制程序

1.目的 规范对超标检验结果(以下简称:“OOS”)进行调查处理,保证超标结果得到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 2.范围 工厂实验室检验结果超标。 3.职责 品质部:负责监督检查和分析异常检验结果。 4.内容 4.1异常检验结果的报告 4.1.1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化验员应立即评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如果发生了明显错误(如:样品溶液有洒出或样品成分的未完全转移,或计算错误),检验员应该记录并重新检验或计算。 4.1.2若化验员不能找出超标原因,则应保留实验样品并填写化验室初级调查表中化验品名、规格、批号、超标项目及数值,立即交化验室负责人。 4.2初步调查 4.2.1参加人员:化验员、化验室负责人,工作期限为两个工作日。 4.2.2 一旦OOS结果被确定,化验室负责人应该客观、及时地按照化验室初级调查表内容进行调查评估。 4.2.3初步调查结果处理(重检) 1)如结果是由化验室差错(化验员差错、仪器设备或试剂、标准、系统适用性失败)造成的,则保留原始结果并清楚注明测定结果无效,进行原样复验。同时对近阶段检验的样品进行重新检验,以排除可能的检测结果错误。 2)重新检测所需样品用原始实验室样品,若有证据证明原有样品不具代表性或检测前已被污染或分解,或同批样品不够重检使用量,此时重新取样。重新取样必须经品质部主管批准后方可取样,重新取样量至少是该项目检验所需数量的

3倍。 3)重检首先由原分析人员执行重检,若检验结果正常,由本人对所得数据整理分析,则判符合规定;若原分析人员检验结果仍出现异常,则由品质部主管指定第二人进行再次检验。 4)如果第二人检验结果仍出现异常,由本人对所得数据整理分析,并经品质部主管共同确认检验无误,则判不符合规定。 5)如果第二人检验结果正常(第一人检验结果异常),则由品质部主管指定第三人进行再次检验,但必须由第一人、第二人、品质部主管在场观察第三人检验操作情况,根据第三人检验结果作出最终判定,若检验结果正常,则判符合规定。 6)如果第三人检验结果仍然异常,则判检品不符合规定,该批产品则按《不合格品管理程序》进行处理。 4.3其他复检 1)微生物检查应完成两次重检。调查、复检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 2)在中间体检测或过程控制中,对分层取样所得原始样品进行的检测,其结果发生OOS,则可增加取样量来说明分层取样部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而不认为是重新的取样。 3)所有重新取样所得数据均应保留在实验室记录内。 4)若结果原因未找到,完成初步调查记录,则应保留实验样品并填写超标检验结果全面调查基本表中化验品名、规袼、批号、超标项目及数值,立即交质量负责人,开始全面调查。 4.3全面调查 4.3.1实验室阶段的调查 1)参加人员:化验员、化验室负责人、品质部负责人。 2)工作期限:为7工作日。 3)品质部负责人应该客观、及时地进行按照超标检验结果全面调查评估。 4)调查因素,逐一排查:仪器设备、方法/规程、标准品/标准溶液、样品制备、环境、历史等影响因素。 4.3.2复检

21产品实现过程控制程序

产品生产实现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生产过程实施管理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使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认证范围内的产品生产过程控制。 3 职责 3.1 生产部 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程序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负责公司产品生产管理的全面协调工作。负责本程序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负责对公司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指导。负责公司生产车间所用的原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工作。负责下达年度生产计划、编制生产统计报表,随时了解和掌握生产进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及时向公司领导报告和通报有关部门。 3.2 生产车间 负责执行生产过程管理,并结合生产特点,编制生产工艺设计、作业指导书,并组织实施;负责生产过程管理的具体实施;认真填写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环保的监督、检查、指导。 3.3 研究所、物流部、仓储部、质量部 研究所提供产品实现所需的技术支持;物流部负责采购生产原材料等;仓储部负责保管原材料、成品等;质量部负责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并对购进材料,产成品进行检验。 4 工作程序 4.1 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图(见下页) 4.2 生产准备 4.2.1 研究所组织技术部门及有关业务人员根据合同设计文件进行图纸设计,设计绘制出技术图纸,列出合同工程的材料表。为生产组织设计提供依据。

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图 4.2.2材料表交物流部、仓储部、质量部、生产车间各一份,仓储部对材料表进行再确认。所有图纸的发放、传递和保存依照《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实施。 4.2.3 对一般工程由生产部总监批准实施;对工期紧、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被公司列为重难点工程的合同,报分管副总批准后,根据批准意见组织生产。 4.2.4 生产车间要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编制作业指导书,配备必需的生产规范、生产工艺图纸等技术性文件和管理办法。 4.2.5 按生产设计要求,执行《设备管理办法》,使生产设备始终保持完好状态。生产工具的使用执行《工具管理规定》。执行《模具管理办法》,保证模具的精度,满足生产需要。 4.2.6 物流部依照《采购控制程序》的规定组织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采购。 4.2.7 材料检验 4.2.7.1 质量部检验人员应对所有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行进货检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1 目的 对检测工作过程作出规定和进行控制,保证检测公司出具检测报告的质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公司的检测工作管理。 3 职责 技术负责人是程序实施的负责人。 各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程序。 4 程序 任务的受理和下达 4.1.1 综合部与委托方签定委托检测合同,合同交监督部门备案。 4.1.2 送检测样品时,委托方填写试验委托单三联单,同时提交样品和技术资料。 4.1.3 收样员检查和确认试验委托单内容及样品,办理接收手续。执行《样品收取和处置管理程序》。 4.1.4 委托三联单的上联(委托信息)交资料员,中联(任务单)交检测部门,下联(取报告单)交委托人。 4.1.5 收样员下达任务单,同检测部门办理领样品手续。 收样员负责公司所有部门的收样工作,所有样品必须在样品上做标识,注明送样单位及工程名称。 委托单的录入工作由对应的实验员负责。 检测工作的准备和检查 4.2.1 检测部门的检测人员对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因素进行检查,形成相应的记录。

A 确认检测人员的能力是否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和持证上岗。 B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和量值溯源是否满足的要求。 C 确认检测方法,非标方法要经过技术主负责人批准和征得委托方同意。 D 检查检测样品,详细核对检测内容、样品状态和标识。 E 检查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测方法标准的要求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 4.2.2 检测人员调整上述条件,使其达到标准要求后进行检测和记录。 4.2.3 检测人员按照任务单和检测方法标准对样品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准备。 实验员需要外出检测时,必须提前通知部门负责人,如发现实验员私自外出检测,而部门负责人不知情的情况,每次扣实验员50元。 检测和检测结果 4.3.1 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检测细则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精心操作和 检测。 4.3.2 检测人员如实填写原始记录,检测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处理要符合规范,所包含 信息能够再现检测工作的全过程,执行《记录管理程序》。 4.3.3 检测人员录入检测数据,经过检测人员、核验人员签字后连同原始记录、任务 单、一同交综合部,并办理交接手续。 检测报告 4.4.1 实验员录入委托信息和印制检测报告,审核人审核报告,授权签字人批准报告,由负责收款部门对外发放报告,并负责保管存档检测报告。执行《结果报告管理程序》。 记录和归档 4.5.1 检测人员妥善保管检测工作全过程形成的记录,年末归档,交办公室统一保存。

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1目的 为规范检测报告的管理,保证检测报告的公正性、科学性、及时性,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检测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及归档。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报告格式的评审及批准使用。 3.2 授权签字人批准授权范围内报告的发放。 3.3 审核人员负责审核检测报告。 3.4 报告审核人员负责审核报告的内容与原始记录,工程信息的一致性。 3.5 检测项目检测人员负责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或检测报告的编写。 4 工作流程 4.1 检测报告的格式 4.1.1 检测部门应根据项目内容制订统一的报告格式和内容,并报技术负责人审批。检测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 ①标题:东莞市建康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XX(项目)检验报告; ②报告编号(报告多页时应有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③委托单位、工程名称; ④检测日期、报告发放日期; ⑤检测依据的标准(如无标准依据,须明确所用方法及协议情况); ⑥抽样时,应注明抽样日期、抽样地点、抽样依据、抽样方法、抽样人员等。 ⑦对检测方法的任何偏离、增加或减少以及其他任何与特定的检测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及编号 ⑧对估算的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当不确定度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或当客户的指令中有要求时,或当不确定度对满足国家标准某规范极限有影响时); ⑨试测数据、导出结果和依据相应标准所作出的结果评定(必要时,应辅以图表、照片表示); ⑩检测人员、审核人员及批准人员的签名 ○11盖本公司“检测报告专用章”和“CMA”章; ○12“部分复制检验报告需经本公司书面批准(完整复制除外)”的声明; ○13公司地址、邮编、联系电话。 4.2报告的编制 4.2.1检测工作完成后,电脑自动采集数据或检测人员记录原始数据。4.2.2报告编写人确认原始数据符合要求后,在检测管理系统中输入检测数据,形成报告。 4.3 报告的审核 4.3.1报告的审核由指定的审核人员进行,主要审核内容有: ①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 ②检测工作是否按要求完成以及所用参数的合理性; ③检测结论是否正确;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 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版房负责拼版。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生产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3.3 各工序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按产品的工艺要求、《安全生产制度》、《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及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4 品管部对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所需物资或产品的合格性负责。 3.5 技术部负责制定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并保证产品工艺规程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3.6 设备部应确保生产设备及相关的辅助实施的正常运行和对生产环境的监控。 3.7 总经办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及资格的确认工作。 3.8 仓储部负责对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

4. 作业程序 4.1 生产计划的制定 4.1.1 生产技术部根据市场营销部下发的《生产订单(合同)评审表》制定《生产计划》,经过审批的《生产计划》需于每天下午4点前递交总经理、生产技术副总、市场营销部、仓库、品管部、和仓库。 4.1.2 生产技术对生产计划的实施情况必须进行跟踪,对各个工序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经生产部经理审批的《生产计划跟踪表》交总经理、市场营销部与生产副总。 4.1.3 生产技术部根据评审后的《生产计划》制定《生产工单》。 4.1.4 《生产工单》经生产部经理审核后,下发至所有相关部门,各部门按《生产工单》的要求组织生产与物料统计。 4.1.5 《生产工单》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点等,详见《生产工单》。 4.2 试生产 4.2.1 每种产品或不同规格的相同产品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应进行试生产。 4.2.2 生产人员在生产作业之前,应对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保养等事宜进行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后,生产人员方可单独进行设备操作。 4.2.3 生产人员应熟悉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知道其所涉

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检测活动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控制,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检测活动各个环节(包括被检验检测物品的抽样、处理)的方法的选用、制定和确认。 3职责 3.1综合办公室负责国家标准、方法、规程、规范的及时查新和本公司在用方法的更新工作,保证各场所使用的为现行有效版本。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自制方法进行有效性评审,并批准。 4程序 4.1 标准方法的选用 4.1.1 综合办公室负责检索最新标准及技术规范,并按《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确保检测人员所用文件是最新有效版本。 4.1.2 检测人员按照《作业指导书》的有关规定,在接收到检测业务受理表通知后,对照技术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标准方法,开展检验检测。 4.1.3 本公司车辆检验检测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部门或地方颁布的标准和规范,或者参照采用这些标准或规范所规定的方法,或者尽可能选择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公布的方法,及仪器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如技术说明书等)。并且,这些方法若能涵盖所需开展检测的足够信息,则本公司不再重新制定检验检测方法。若是需开展的检测项目的技术指标多,需从多项技术规范中,选用不同种类标准方法组合成新的方法时,则需制定检测方法,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备案后使用。 4.1.4 若客户指定检测方法时,业务受理人员应对该方法进行审核,并按《评审客户合同程序》的规定进行确认。 4.2 自制检测方法 本公司原则上不使用自制方法和非标准方法,若确需使用自制方法和非标准方法,首先必须征得客户的同意,并经签字确认。 4.2.1自制方法的验证

使用自制方法开展首次检测后,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并记录。 4.2.2自制方法的确定 自制方法经试评审及验证后,由技术负责人填写“检测方法确认表”,并批准后交质量负责人按《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发放到相应部门实施。 4.3数据控制 检测工作所测的数据,由检测人员按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核验人员进行检查。当利用计算机自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运算时,则按《保护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程序》处理。 5支持性文件 《质量手册》:4.5.14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 4.5.18样品处置

2017版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目录

修订页

1 目的 为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诚实性,维护本公司的信誉,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公司公正性措施的制定、宣贯、监督和维护。 3 职责 3.1总经理负责起草并发布本公司的公正性声明及措施;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检验检测数据和检验检测报告真实可信; 3.3质量负责人检查公正性措施和行为准则的贯彻实施情况。 4 工作程序 4.1自律行为准则和公正性措施的制定 4.1.1总经理组织制定自律行为准则和公正性措施,贯彻执行并使之不断完善。 4.1.2总经理亲自或责成有关负责人在全体人员大会上宣贯行为准则和公正性声明及措施,对新人员则应指定专人对其适时宣贯。 4.2公正性和诚实性行为的监督检查 4.2.1管理层在制定年度计划和下达任务指标时应统一认识,明确在检验检测能力许可范围内和确保检验检测质量为前提,严禁以数量压质量。 4.2.2对来自上级部门和关系部门的不正当干预,管理层应按照公正性声明的要求予以抵制,必要时管理层应研究对策以集体名义予以抵制。 4.2.3本公司出具给客户的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应从制度上保证不是个人行为结果,确保检验检测、批准签字制度落到实处。 4.2.4诚实是公正的前提,不接受检验检测能力许可范围以外的检验检测任务,对于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检验检测活动以及对检验检测标准方法有效性没有把握的检验检测工作应如实告之客户。 4.2.5本公司所有人员均有权监督制止违反本公司公正性声明和公正性措施的人和事,必要时应及时向有关负责人报告。 4.2.6质量负责人检查公正性措施和行为准则的贯彻实施情况。

ISO17025:2017报告管理程序(食品检测实验室)

1.目的 通过对检测报告的管理,确保实验室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测或一系列的检测的结果,并符合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报告的管理控制。 3.职责 质量负责人负责执行本程序; 检测人员负责检测报告的编制; 报告签发人员负责检测报告的签发和修改; 档案管理员负责检测报告的发放和副本的存档,以及报告的日常监督管理。 4.控制程序 4.1检测报告要求 对公司外部签发的检验报告的要求: 一般要求:本实验室检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客户需求的、为说明检测结果所需以及检测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 特殊要求:当需对检测结果作出解释时,还应有特殊要求。当需对检测结果作出解释时,且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测报告还应另有特殊要求。在客户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 对公司内部签发的细菌检验报告的控制要求: 本实验室细菌检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公司需求的、为说明检测结果所需的全部信息,可适当简化。 4.2检测人员负责制定检测报告,每份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标题(例如“检测报告”); b.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进行检测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

址不同); c.检测报告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 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检测报告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 测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e.所用方法的识别; f.检测物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 g.对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至关重要的检测物品的接收日期和进 行检测的日期; h.如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相关时,实验室或其他机构所用的 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i.检测的结果,适用时,带有测量单位; j.检测报告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相关之处,结果仅与被检测物品有关的声明。 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测报告。 4.3解释和说明 4.3.1当需对检测结果作出解释时,除4.1中所列的要求之外,检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殊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此项内容要符合《测试方法确认程序》。 b.需要时,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c.适用时,按《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程序》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令中有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要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d.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 e.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