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地方金融改革创新1+8

温州地方金融改革创新1+8

温州地方金融改革创新1+8
温州地方金融改革创新1+8

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

意见

金融业是一项战略性产业,也是当前我市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支柱产业。为深化温州金融改革创新,提高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增强金融集聚和辐射功能,提升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现就加快我市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服务民营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先发优势,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着力健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着力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着力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着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基本形成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方金融组织框架,实现地方金融机构在创新能力、机构类型、服务网络、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地方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的明显提高,

- 1 -

实现民间金融规范健康发展,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先行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形成民间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使我市地方金融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保持“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水平。

“十二五”期末,温州金融增加值达到720亿元,年均增长2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银行业本外币存款和贷款分别超过16000亿元和13000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以下;保险业保费收入超过180亿元;企业上市数量超过30家;金融业对地方的税收贡献率达到8%。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建立内外联动机制,发挥民间资本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搭建信息平台等多种方式,引导温州辖区内外资本、人才和技术集聚。充分利用商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桥梁纽带功能,畅通政府、企业、市场的沟通渠道。从2012年起在温州举办“资本之都”高端论坛,实现资本与项目、资本与企业、资本与市场、资本与资本的对接,将理论引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

(二)推进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我市试点工作。完善规划布局,建立准入制度,健全监管机制,积极向上争取试点指标,力争2013

- 2 -

年末小额贷款公司控制发展到100家,注册资本总额800亿元左右,实现中心镇和功能区全覆盖;全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总数达到30家。探索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联合体,设立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发起人的行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争取融资比例、融资渠道、业务创新等方面在全国先行先试,争取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自然人参股比例,放宽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改善村镇银行外部结算环境和社会公信力,加快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步伐,积极探索符合温州地方实际和市场规律的村镇银行发展新模式,支持本市优质民营企业投资入股村镇银行。积极探索适合温州实际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模式。积极申报设立侨资民营银行和温州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地方性金融组织,逐步形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互补性较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

(三)促进农村合作金融可持续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努力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地方性金融机构向区域性金融机构跨越、由传统型金融机构向创新型金融机构跨越。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模式。2011年开始通过增资扩股全面推进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2年内完成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部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将市区农村合作银行构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

- 3 -

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增强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和支持小企业的功能。

(四)进一步做大做强温州银行。加快温州银行战略投资者引入步伐,在管理理念、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盈利模式、企业文化、人才培育等领域进行对接,增强核心竞争力。继续推进上市计划,支持温州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长期债务工具,以及定向增发、配股等股权工具补充资本。支持温州银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扩大和调整股本结构,增强核心资本充足率,继续完善公司治理,深化风险管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发展质量。在银行优化服务、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前提下,适度倾斜地方资源,支持温州银行扩大业务量,扶持温州银行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有序推进跨区域经营,争取新设分行3至5家,牵头发起组建村镇银行3至5家。力争“十二五”期末存贷款余额超2000亿元,资产总额超1500亿元,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城商行第一梯队。

(五)打造特色化的地方金融服务。坚持差异化发展,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努力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温州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要积极研发和引入多样化的适合温州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对农村住房和涉农承包权、经营权抵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林权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开展中小企

- 4 -

业小额信用贷款、中小企业和农户联保贷款、设备按揭贷款、弱势群体创业贷款和其他创新融资业务。鼓励地方金融机构采取信贷员包村服务、金融辅导员制度、“贷款+技术”等方式,推动信贷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开展农房抵押贷款业务,探索更大区域内的农房流转制度,推进涉农担保创新。发展信托业务,发挥信托工具的功能优势,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六)切实深化保险业的功能作用。以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与温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相衔接的政保合作试点,加快将温州打造成浙南保险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涉农保险,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房保险为重点,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体系。积极开展医疗责任险、火灾公共责任险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试点,扩大责任保险在公共场所和高危行业等领域的覆盖面。加快推进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积极开展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试点,探索中小企业贷款与保证保险、意外保险相结合的金融解决方案。研究探索巨灾风险保障机制,争取台风巨灾和农业巨灾保险等险种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巨灾风险保障基金。鼓励和引导保险资金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七)争取开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立足温州、率先试点,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秩序稳定、风险可控,服务三农、助推发展”的原则,争取率先在温州范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

- 5 -

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有限度地放开银行机构存贷款利率,缩小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利率双轨制差距。指导新型金融组织实施规范的市场化利率。各类贷款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4倍内可以自由浮动,由借贷双方自行议定。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规范的市场利率和新型金融组织灵活的市场化利率,引导民间借贷利率,影响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逐步迈出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强民间借贷利率监测,构建更具代表性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综合利率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网点,提高监测数据真实性。

(八)努力完善地方融资担保体系。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各类担保机构采用购并联合、引进嫁接、借梯登高等形式,与国内外实力强的担保机构合资合作,做大做强,向集团化发展。重点支持业绩优良的担保企业做大做强,探索建立全市性的中小企业再担保体系。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相互开展分保、联保和再担保等业务合作,支持担保公司创新担保产品和担保服务,建立多层次、多方面、多功能的担保服务体系。认真落实《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担保公司的信用评级和征信管理体系,推动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九)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实体经

- 6 -

济、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战略行业等领域。在经济中等发达、民间资本活跃、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不足、有一定的规模经济辐射效应的地区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规范和加强民间资本的有序投资与管理,有效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合理流动。2011年在2至4个已设立金融工作机构的县(市、区),各选择功能区或乡镇(街道)先行开展试点工作。争取在条件成熟的县(市、区)先行开展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汇集发布、借贷合约公证和登记、交易款项结算、资产评估登记和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制定加强各类融资性中介机构管理意见,指导、协调各类融资性中介服务公司的风险控制和处置,规范发展典当、投资公司、寄售等行业,实施高管资格审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外部审计制度。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十)推进企业多渠道融资。完善推进企业上市政策,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给予拟上市企业用地、财政补助、人才引进等方面更多的支持,对企业上市融资的有关事项,简化手续,特事特办。坚持境内与境外并举,IPO与借壳同行,全力推进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5年内全市在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超过30家,融资总额超过300亿元。积极发掘有潜力的企业,培育和扩大优质上市后备资源。支持上市公司发展壮大,增强再融资能力,推动并购重组,加强规范运作指导。发展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

- 7 -

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民营企业落实申请发行企业债的各项要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企业发展后劲。

(十一)促进股权投资业发展。制定出台促进股权投资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本土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发展,大力推动创业投资企业进入备案管理系统,发挥市场对资金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股权投资管理机构集聚,吸引境内外优质的股权投资企业落户温州。组建股权投资行业协会,通过政府引导、行业运作,将温州充裕的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积极打造民间资本转化示范区。设立温州市级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引导支持温州产业集聚区、功能区建设,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组建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十二五”期间完成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募集资金30 亿元。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模式,按照“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管理规范”的原则,发挥政府财政性引导基金作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创新活动和地方金融产业等领域,实现资本与产业良性互动。

(十二)打造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推进区域性产权交易平台的规范和创新发展。发挥民间投资服务平台作用,支持和推动股权营运中心做大做强,引导民间资本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支持风险投资研究院创新发展,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制定出

- 8 -

台扶持股权营运中心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交易相关税收政策,强化产权交易平台的融资功能、资本配置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鼓励和支持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鼓励和引导非上市公司在股权营运中心平台挂牌,开展融资和股份流转;推动股权质押登记和企业并购重组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投资机会和退出通道;强化信息报告制度,形成上市公司后备资源筛选机制。增强股权营运中心功能,探索组建温州金融资产交易所,改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实现民间资金有效对接。

(十三)加快温州金融集聚区建设。按照“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和金融集聚区建设规划编制,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确保落实到位。大力推进金融集聚区总部大楼建设和车站大道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空间的合理布局,“十二五”期间金融集聚区初步形成规模。2011年启动建设首批进驻的金融机构大楼;分批次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楼的落地和项目对接工作。大力吸引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担保、基金等各类金融要素集聚。同时,加强融合杭甬,对接福厦,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长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之间的联动对接,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加强对温州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推进地方金融业改革创新,培育和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业。各县(市、

- 9 -

区)均要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地方金融协调机构和金融监管分中心机构。建立健全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和金融安全多方协调机制,强化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与国家金融管理(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协同管理、共促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完善日常工作合作机制与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处理机制,建立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监管协调机制,防范系统性、交叉性风险,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二)加强政策扶持。加强和完善市级银行机构年度绩效考评奖励制度,完善对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监管)部门的考核制度。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补助机制。对运行情况良好、主动让利,积极支持“三农”、小企业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组织实行政策扶持。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进程,对拟上市企业,给予土地政策、股权变更等方面的便利,对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涉税和行政性收费事项,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给予在温注册的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完善和加大对担保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将温州市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项目转化为成果,积极指导实践。

(三)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征信信息采集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推动部门沟通协作,努力扩大企业和个人非银行信息的采集,增强征信系统信息的覆盖面。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

- 10 -

体系建设,扩大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加快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进程,完善信用信息征集和更新的长效机制。按照市场原则培育合格的社会征信服务机构,规范信用评级制度,发展针对商业承兑汇票重点推广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市场。

(四)强化金融人才支撑。创新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和模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高端人才服务于温州地方金融业。建立温州金融研究院,完善地方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本市金融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系统性的金融管理和专业人才培训。强化金融人才使用、激励、配套服务机制,加强地方金融与国家、国内金融的联系和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温州。对急需的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给予生活、工作等方面优惠待遇。实施支持金融人才创业的投融资政策。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4日

- 11 -

附1

关于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市民间资本的有序投资和管理,扶持温州资本运作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维护温州经济金融安全稳定,促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10〕74号)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现就引导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现实意义

温州民间资本充裕,民间投融资行为历来非常活跃,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民间资本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拾遗补缺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不少民间投资行为存在无序和投机化倾向,甚至存在违规违法开展地下融资现象,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积极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探索创新必要的引导和约束手段,将部分民间“地下”投资的资金引上“地面”,规范和加强民间资金有序流动和有效管理,对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动区域间的经济互补发展,促进温州经济转型升级

- 12 -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性质和原则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是经批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资本投资咨询、资本管理、项目投资等服务的股份有限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投资自愿,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二)依法合规经营,接受监督管理。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

(四)资金来源特定,进入退出需要核准。

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工作在各县(市、区)有条件、分步骤地推进。试点初期,原则上在2至4个已设立金融办机构的县(市、区)先行开展。

三、组织领导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是引导规范民间资本的创新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予以大力支持,并积极稳妥有序地加以推进,不断探索总结试点经验。

(一)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全市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规范和推进工作。市金融办会同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级金融管理部门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为:

- 13 -

1、共同制定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及相关的管理办法。

2、指导县(市、区)做好试点方案的审核和实施。

3、沟通信息,指导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监督管理与风险处置工作。

(二)明确县(市、区)政府的权责。按照“市政府统一领导,县级政府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思路,各试点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县(市、区)政府负责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的具体实施工作,确定试点对象,审定组建方案,做好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工商部门做好企业登记事项的监督管理,公安、财政、金融管理等职能部门做好资金运作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金融违规违法活动。县(市、区)金融办作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业务主管部门,承担日常监管职能。

四、申报设立

(一)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限在县域范围内,以发起方式设立,其名称由所在地行政区划、字号、行业和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如:XX县(市、区)XX(字号)民间资本管理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发起设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应符合以下条件:

1、有10名以上的发起人,发起人应符合的条件为: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诚实守信、声誉良好的本县域内的企业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2、推荐1名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发起人作为主发起人,组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筹建工作小组,负责各

- 14 -

项筹备工作。

(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不低于500万元。试点期间,注册资金上限不超过1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主发起人持股比例不超过20%,其他单个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总额的10%,也不得低于注册资本总额的5‰。鼓励吸引当地信誉优良、经营稳健的现行资本运作类机构通过重组或参股形式,参与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筹建。

(三)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筹建工作小组要对当地经济基本情况、组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未来业务发展规划、风险控制能力等进行分析研究,拟定可行性研究报告。

拟定具体筹建工作方案,对组织架构、注册资本、股本结构、股权设置、股金认购、从业人员配置、机构选址、管理制度制定和时间安排等事项作出组织和安排。

筹建工作小组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章程草案,内容应包括总则、业务范围、股权管理、组织机构、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合并、分离、解散和清算以及附则等方面。与章程相配套,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研究制定严格的业务和财务管理、收益分配、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筹建工作小组到工商部门办理相关注册登记事项,并将拟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筹建工作方案、公司章程、主要管理制度以

- 15 -

及筹建请示报县(市、区)政府,由县(市、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审核,上报市试点联席会议复审,工商部门在受理登记时应征求市级主管部门意见。

(四)召开设立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筹建工作报告、章程草案、主要管理制度,并按照章程规定行使大会职权。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经过法定程序产生的董事长、监事长、总经理人选须经县(市、区)政府主管部门审核,报市金融办核准通过。

董事长、监事长、总经理等主要管理层应具有从事相关经济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金融方面工作2年以上经历,具备高中以上(含中专)学历。董事长应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有信用、讲诚信、有一定金融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在试点初期为保持相对稳定,股东的退出、增加和资金规模的扩大等重大事项变动,需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并报市试点联席会议核准。原则上股东的股金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或入股时间不足两年的不得退出,董事、总经理等参与管理人员的股金,在任职期内也不得退出。股东数量和资金规模原则上要试点运行1年以上方可进行变更。

五、合规经营

(一)资金来源。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以股东的资本金,股东额外增加的投资资金和以私募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所得的私募资金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必须是货币形式的自有资金,由银行审

- 16 -

定资金来源合法合规并出具相关证明。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也可接受社会捐赠和其他补助资金等。

(二)资金投放。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资金主要用于对县辖范围内的企业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及其项目进行投资。试点期间,用于短期财务性投资的项目资金总额不得超过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资本净额的20%。

(三)投资回报。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以投资方式投放的资金可以根据被投资项目的盈亏情况按比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也可以约定固定回报率的方式获取回报。采用固定回报率方式的投资,原则上投资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回报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期限在3个月至6个月的,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5倍;期限超过6个月的,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

(四)私募资金的进入与退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在用足资本金和股东额外增加的投资资金外,由于业务扩大需要,可以向外通过私募形式筹集资金。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状况拟定私募协议,在县辖范围内寻找有意愿出资的企业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原则上单个企业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出资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出资期限一般不低于3个月,协议期间资金不得退出,但是可以在县域范围内进行转让。

(五)资金运作管理。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项目投资实行市场化审慎经营原则。必须体现分散、审慎的原则,实行项目投资

- 17 -

限额管理制度,对单一投资对象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完善决策议事机制,由总经理负责,接受董事会的监督,对投资项目进行论证分析决策,并承担相应风险责任。试点期间,股东额外增加的投资资金以及向特定对象募集的私募资金总和不得超过原始资本净额的4倍。

(六)资金结算管理。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只能在1家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股东额外增加投资额、进行项目投资等日常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该合作银行结算,由该合作银行为其办理结算户或银行卡进行账户管理,并负责私募资金的账户托管。投资结算、项目回报以及收益分红均通过银行账户转账处理,原则上不允许进行现金结算,以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

(七)企业会计制度。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参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公司经营活动的账目进行核算管理,并按规定缴纳各项税赋。

(八)分红规定。对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资金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要按年度进行财务决算。除接受社会捐赠或其他补助的资金及其产生的收益不得进行分红外,年度资金运作的税后利润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1、弥补本公司以前年度积累的亏损;

2、按规定提取各项公积金;

3、可分配盈余部分由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决定是否向股东分配红利,但最高不超过可分配盈余的40%。

(九)信息披露制度。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应定期向公司股东、- 18 -

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合作银行等披露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及年度经营成果、投资信息、重大事项等内容。按月将相关财务数据报送县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金融管理等单位,将募集的资金总额、投资用途、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等情况向所有股东列表公布1次。

(十)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不得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资金,不得开展经营范围以外的业务,不得在核定的行政区域外从事投资等经营活动,不得进入资本市场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交易,不得以企业的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

六、风险防范

(一)县(市、区)政府是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第一责任主体,承担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市级有关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县(市、区)政府加强对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监管,建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动态监测系统,及时识别、预警和防范风险,指导县(市、区)政府处置和防范风险。

(二)县(市、区)金融办要拟订具体的操作规程和监管细则,牵头做好本辖区试点工作的协调、规范和推进工作,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定期做好审计稽查工作,原则上前两年每半年1次,两年后可减为每年1次。

(三)县(市、区)工商局做好准入把关工作,加强对登记事项的监督管理;县(市、区)财政局加强财务制度执行及风险

- 19 -

监管,促进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规范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资金流向、投资回报率的监测指导和账户结算监管,及时认定非法集资行为,加强政策宣传、监测分析,防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风险。

(四)开户银行应按账户管理规定协助监管部门对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账户资金往来进行监督,并承担托管银行的相关责任。

(五)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能,依法加强监管,做好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风险防范工作。

七、处置程序

(一)县(市、区)金融办等有关单位接到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风险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处置预案,责成公司实施风险处置方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具体化解措施,并监督实施。

(二)在处置过程中,要按照统一、及时、准确、全面的要求对外发布信息。对处置风险过程中引发的投资风险或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上报属地县(市、区)政府。

(三)在经营过程中若有非法集资、变相吸收公众资金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由县(市、区)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查处,取消其试点资格,吊销营业执照,并追究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四)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解散:- 20 -

对于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思考

对于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思考 据悉温版《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上报省政府,该方案主要内容:1、村镇银行增至11家;2、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数量至100家;3、建议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探索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监管寄售行、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4、做大做强股权运营中心、出台《放贷人管理条例》、成立金融资产场外交易市场;5、要求施行利率市场化。粗阅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有击中温州金融现状的核心问题,缺乏创意和必要的深度与厚度。 当前温州金融出现的问题,政府及其各部门和众多专家、媒体简单地归结于银根收紧,没有深究问题根源,冒失地试图以放松银根挽救,这犹如病人发烧动辄用退烧药治疗一样,只退烧不治病,治标不治本,其做法跟温州人一感冒就去挂盐水一摸一样,发烧只是内在疾病导致的一种外显症状,企业资金链断裂如同发烧也只是一种外显表象,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根源没有找到就妄下药,结果可能烧暂时退了但病越来越重,贻误了治病良机。 温州此次出现的问题给予了温州很好的金融改革契机,如何利用好天赐良机,值得温州人认真地好好地把握,不要又是一夜之间把去年底的老方案翻新一下,草率上呈,而是需要首先思考一下温州金融改革一些问题: 思考一:金融改革目的是什么? 温州号称民间资金雄厚(首先要搞清楚民间资本和民间资金),各方统计结构各异,说五六千亿、七八千亿、上万亿都有,总之很多。有人说这次危机,由民间借贷所致。其实民间借贷成了窦娥,如果没有民间借贷,银行以贷还贷少了一环,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率0.47%是天方夜谭,还什么天天温州金融环境好?所以,金融改革的目的,应该是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完善民间借贷法律环境,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引导民间资金转换为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公共事业,为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民间资金保值增值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思考二:现有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工具(产品)存在什么缺陷? 一、温州现有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工具存在的缺陷。 (一)金融机构结构偏废,外地银行独大吃天下。 温州金融机构体系,银行唱独角戏。除了银行,还是银行,而且都是外地的。一年贡献100多亿元的净利润流出温州,那可是温州的精血。全市25家外来商业银行分行,1家本土商业银行和各县市区各一家农村合作银行,1330个银行网点密密麻麻城乡。另有小额贷款公司30家,村镇银行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47家和不计其数的担保公司、寄售行等实质从事金融业务的野鸡金融机构。众多的证券营业部,却没有本土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二)民间借贷缺乏监管和规范的合同文本。银监会对民间借贷实际情况掌握不多,不深,乃至失控。民间借贷采用格式各异的收据、借条,有的借贷甚至不给收据和借条,缺乏规范尚未合同文本,仅依靠口出无凭的信用支撑。 (三)民间借贷利率无常。月息相差很大,高低相差几十倍。低的亲朋戚友之间只有0.5%,高的10%以上。 (四)民间借贷资金使用没有任何约束。致使许多资金进入炒房、赌博等市场。 (五)缺乏民间资金转换为民进资本有效路径和工具或产品。 (六)方案中拟大力发展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存在重大制度缺陷,障碍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具体为: 1、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小额贷款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资金除资本金外,可向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其中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小贷公司非属金融企业,不能享受银行金融机构待遇,按普通工

金融改革概念

浙江义乌金改方案上报待批或试点小贷公司转村镇银行 在义乌商城大道与福田路交叉口,计划投资260亿元的义乌金融商务区一期正在施工。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一期项目将基本建成,陆续投入使用。 该金融商务区建设,与义乌酝酿中的金融改革方案(下称“金改方案”)直接相关。而金改方案又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三大配套政策之一。去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开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11月29日,浙江省义乌市市长何美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证实,金改方案已上报省政府。12月初,浙江省金融办回复本报,方案正在征求各部门意见中,暂不公布。 “义乌金融改革着力点主要解决贸易金融问题,重点是在外汇、人民币结算环节。”何美华说。这与本报从权威渠道拿到的《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改革专项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任务一致。该征求意见稿共12条。 义乌14.8万个体户(个体收购者、个体商户),尤其是以小微企业为特色的浙江省各界人士对这项改革充满期待。 根据《征求意见稿》,义乌金改以发展贸易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为重点,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民间资本管理创新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五大试验区建设。 而其中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恰是专家们口中的“义乌特色”,“支持开展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人直接以人民币结算进出口贸易。”方案如是表述。“允许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个体户的春天。”义乌一名熟悉外贸市场的工厂老板小江说,他说的个体户包括个体商户和做库存的个体采购者。 小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义乌,从事采购的机构主要有外贸公司、货代公司、个体收购者三大类,一直以来,个体收购者跨境交易,银行规定每年只有5万美金的汇兑限额。 “有时一笔单子可能有10万美金,只好找亲戚朋友办账户兑换,非常麻烦。”义乌当地一名从事多年电子产品交易的个体采购者方老板告诉记者。 而且还要承担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义乌市场上经常10天前后汇率就差一两分,一个10万美金的单子就会亏一两千块。” 为了保证盈利空间,汇兑代理商在定佣金时会加入成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外贸、货代公司采购时扣除的佣金点数从贸易额的3%-8%不等,汇率波动的损失占佣金比例可能高达1/3。 此外,义乌市场上的外商多来自阿拉伯、东南亚等地区,将美元换成他国货币也产生费用。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张汉东指出,这些成本在买卖双方(或通过中介)议价时都会考虑在内。 一旦试点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个人开立外汇结算账户,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就不存在了,对众多义乌个体户和外商而言,就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 义乌个体工商户颇为集中,目前义乌在册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14.8万户。 此前,个体商户直接与外商交易时,一般通过外贸公司、货代公司甚至地下钱庄兑换外

试论温州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2012年1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December2012 第24期总第27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4T o tal N o.274 试论温州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姬桂莲 (包头市专利事务所,内蒙古包头 014000) 摘 要:文章分析了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温州金融改革的各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改革;政策;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832.1(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4—0025—02 温州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概括为:2012年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0家,2013年总数达到100家,实现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全覆盖; 2012年银行金融机构市级分行基本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工作; 2013年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基于此,温州市将重点抓好包括建立一套领导体系,成立金融改革试验区,组建6个专项工作小组,组建若干重点项目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方案,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金融平台,引进培育一批高端人才,开办金融论坛和研讨会等,加快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这次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破解温州乃至全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多两难”问题,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协调发展,努力把温州打造成为民间资本之都,使金融产业发展成为温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1 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具体的改革方案,成为了温州金融改革的一大障碍 国务院出台的温州金融改革“十二条”的内容不太详细,但是民间借贷应该如何阳光化以及民间金融如何发起设立银行等金融机构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内容指示。通俗点说,就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出大戏,国务院只是给了原则性的指导方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剧本,具体如何改革的难题和主动权都交给了温州。 由于缺乏具体事项的明确,使得平时一贯遵循上级意见,向上汇报的当地机构、官员们变得不知所措,对于这次需要大胆创新,不划定具体范围的改革,在计划实施方案时,都尽可能的细化每一个问题。同时,任何改革都存在风险问题,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要尽力进行风险管理。 1.2 金融改革力度不够强,步子不够大,只限于表面上,但是没有实质性的改革 关于市场化的问题,比如利率或者其他方面的市场化,都需要中央银行的授权。我国诸如国债利率、回购利率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实现了市场化,但存贷款利率仍处于管制范围,我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由央行决定,银行系统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国家通过管制存贷款利率来保证银行的利差收益; 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突破,但是没有现成的途径,需要在改革过程中进行摸索。 1.3 温州金融改革创新集中于地方小型金融机构组织 近年来,小金融机构以及准金融机构发展快速,各种金融产品创新活动、混业经营快速发展,这使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垂直管理、分业监管为主的金融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常常出现监管交叉或者真空领域。 同时,温州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加大了金融风险防范的难度,其中高利贷崩溃、民企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便是一个风险的缩影。 1.4 温州民间借贷、金融类纠纷案件发生频率高 在整个大的经济环境没有好转的情况下,纠纷案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和挑战,许多暗藏着的民事纠纷案件慢慢浮出水面,经过大量的调查整理,进入到统计行列。2012年1月~4月,民间借贷案同比上升89%,金融纠纷案同比上升101%。 2 政策建议 2.1 遵循法律规章,把市场当平台 国务院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体制创新,使温州在民间金融合法化和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为全国金融改革积累经验,并提供创造性的建议。但是,国务院并没有给予温州更多的优惠措施或政策,只是提供了对于民间金融改革创新的支持与鼓励,所以,温州不可能有逾越法律的金融改革权力。对于地方的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说,法律没有禁止的民间行为都是合法的,只要把法律当作靠山,金融改革的方向就是正确的,即使违背了某些部门规章也没有错,因为部门规章本身存在着不合理性。因此,在温州民间金融改革过程中,可以采取法律没有禁止的措施和行为。 民间借贷资本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矛盾,使得温州现有的金融规制政策没有发挥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造成了之前的民间借贷危机。因此,温州金融改 11

温州金改试验区12条实施细则出台(全文)

温州金改试验区12条实施细则出台(全文) 为全面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国12条”总体方案和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委印发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浙江省政府对应制订了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12条细则(以下简称“省12条”)。 “省12条”具体方案的实施原则是“三坚持”: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研究起草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建立民间融资法律保障。 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开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批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形成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也称“温州指数”),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在民间金融领域拓 展电子商务应用。 (二)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金根 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制定村 镇银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村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设立,引导村镇银行向乡镇延伸网点, 覆盖各主要乡镇。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先批量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推进贷款公司和农村资 金互助社试点。争取进一步确认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融资性机构的性质。深化小额贷款公司 试点,分批公开招投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实现中心镇和功能区全覆盖。试点部分符合条件 的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探索小额贷款公司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积极推动 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农村资金 互助会、农村保险互助社等试点。鼓励发展商业保理机构,稳妥发展民营第三方支付机构。 支持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建立完善农信担保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兴办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实现农信担保服务全覆盖。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前景

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金融市场】 浅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 试验区的发展前景 林小文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 要]通过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解析,提出试验区主要应从三个方向进行改革,一是 对国有银行进行改制,二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三是加强信用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设,以确保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改革取得成功,实现温州模式的再创新。 [关键词]信贷危机;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1-0132-02作者简介:林小文(1988-),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产业政策。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温州都走在我国金融改革的前列。1980年,温州苍南的金乡信用社率先在全国实行浮动利率;1987年,温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利率改革试点城市;2002年,温州成为我国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案;2008年,温州启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出了“个人境外直接投资”。但是,由于我国宏观金融制度的不匹配,温州的民间金融改革最终都不了了之。而2011年出现的信贷危机,使得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再次被提上日程,相较于以前的金融改革,这次的改革从政策上来看,更为注重民间金融的规范与自由发展,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也更加放宽。 2002年,温州成为我国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但是当时的改革政策规定太严,给金融企业的自主权过少,并没有给民间金融松绑。所以,尽管温州的民间金融非常活跃,全国第一家私人钱庄、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城信社都出现在温州,金融改革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民间金融却始终处于正规金融法律体系的边缘,一直游离于灰色地带,没有获得国家的正式认可。 因此,2012年获批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民间金融正规化、阳光化的发展方向,确定了金融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包括:金融组织和机构改革、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地方资本市场培育、金融风险防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存在的不足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给予了温州民间金融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尽管强调了民间金融的正规化,也放宽了民间 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而利率市场化和建立民营银行两项普遍受到关注的内容却没有列入其中。 1.关于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没有出现在2012年改革的方案中,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利率若不实行市场化,则金融改革就不会彻底。因此,要想真正改革金融体制,金融改革取得实效,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要求。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可以在一个地方实现的,而是需要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努力。一个区域的特殊政策会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动,造成金融的混乱。同时,利率市场化必然要打破某些集团的既得利益,这并不是单靠一个地区的力量能做到的,而是要全国范围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是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博弈,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博弈,并不是放开利率管制就能实现的。但是,尽管不能在一个地区率先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逐步地放松对利率的管制,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 2.关于建立民营银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金融改革的方向。银行是高利润的行业之一,非常具有投资吸引力。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银行业都是由国有银行垄断的,这就人为给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了障碍。民间资本不能以正规渠道进入银行业,造成大量的资金游离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银行本身就应该是自由竞争的行业,不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银行导致国有银行垄断,而国有银行因缺乏竞争以及受到国家保护,经营缺乏效率, 对流动性考虑得很少,一旦出现问题,就通过扩张信贷来弥补,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因此,银行要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垄断,加强竞争,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231

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方案

《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2012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委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12项任务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特别是这项改革决定首次“顶层设计”,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并首次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整体性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为全面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根据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精神和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委印发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银发〔2012〕188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目标,以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为重点,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着力破解温州市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中小企业多但融资难、民间资金多但投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健全金融体系、丰富金融产品,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构建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基本建成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先行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使金融业成为温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实施原则 ——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高起点谋划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精心设计整体方案和一揽子计划,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抓住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发展契机,切实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区域经济金融安全稳定。 ——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加强省、市、县(市、区)部门联系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支持。推动重大改革项目实施,对重点改革项目采取实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鼓励和支持金融业发展改革与创新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

温政办〔2011〕123号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鼓励和支持金融业发展改革与创新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 2011年09月08日 11:38:56 来源:温州督考网字体:大中小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市鼓励和支持金融业发展改革与创新的业绩考核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二日 温州市鼓励和支持金融业发展改革 与创新的业绩考核办法 为鼓励和支持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市级金融管理(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和改革创新,更好地推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制定本考绩办法。 一、指导思想 考绩工作坚持简洁明确的导向,按照“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引导市级金融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为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金融保障。 二、考绩对象 考绩对象为市级各银行业(含省联社温州办事处,下同)金融机构和市级金融管理(监管)部门。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等。金融管理(监管)部门包括市人行、温州银监分局、温州保监分局。当年新设不足半年的商业银行不列入考绩范围。

三、工作绩效考核 (一)项目赋分。工作绩效考核项目分两类设置,采取100计分制。第一类对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绩项目(见附件1),第二类对市级金融管理(监管)部门的考绩项目(见附件2、3、4)。 1.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项目赋分。 (1)做大做强现有存量的考核(45分)。根据存贷比、新增存贷比、新增资产转让占比、新增上级行直接贷款占比等项目进行排名赋分。第一名得基本分,名次每减1位减0.5分,低于得分下限要求的不得分。 (2)支持民间金融创新发展的考核(20分)。根据支持直接融资工具创新、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支持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等项目进行排名赋分。第一名得基本分,名次每减1位减0.5分,没有参与或规模为零的不得分。对支持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支持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试点、支持温州股权营运中心做大做强等项目,根据提供战略性合作力度大小,酌情给予1至3分,没有参与的机构不得分。 (3)信贷投放情况的考核(25分)。根据新增政府投资项目贷款、新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贷款、新增小企业贷款、新增涉农贷款等项目进行排名赋分。第一名得基本分,名次每减1位减0.5分,每项贷款余额低于上年水平或为零的该项不得分。 (4)税费地方留存贡献的考核(10分)。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税费地方留存增速进行排名赋分。第一名得基本分10分,每退后一名减0.5分,税费地方留存总量低于上年水平的不得分。 2.市级金融管理(监管)部门的项目赋分。 (1)市人行。 共性指标(40分)。主要针对新增信贷规模、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启动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进行考核。

温州市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十二条政策(2019年)

温州市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十二条政策 (2019年) 第一条降低科创型成长型企业融资成本。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市级以上小微成长之星企业向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按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10%享受市级财政贷款补助,单户不超过20万元。 第二条激励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市财政每年牵头相关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考评,在民营企业的首贷、贷款平均利率、知识产权质押、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质押业务等单项考核中业绩突出、排名前三位的银行机构领导班子成员,按照排名分别参照个人薪酬所得形成地方综合贡献的80%、50%、20%给予财政奖励;对农民资产授托代管业绩排名首位的银行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参照个人薪酬所得形成地方综合贡献的50%给予财政奖励。 第三条激励机构扩大融资担保增信规模。在温州市域内、域外注册的融资担保机构为我市小微企业、“三农”贷款提供融资担保业务,上年度月平均在保户数500户以上、且本年度月平均在保户数增幅达到30%的,可享受当年月平均在保余额增量0.5%的市级财政奖励,单户机构奖励不超过50万元。我市融资担保机构当年度对民营高成长型、领军企业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按月均在保余额0.1%享受市级财政奖励,单户机构不超过300万元。 第四条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开展知识产权(含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民营企业,可享受相应贷款利息10%的市级

财政补助,单家企业年度补助不超过20万元。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过程中产生的中介评估费用享受90%市级财政补贴。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因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造成损失的,市财政按贷款本金实际损失金额的25%给予风险补偿,单笔最高补偿100万元。 第五条鼓励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通过技术产权证券化获得融资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可享受相应融资利息10%的市级财政补助,单家企业年度补助不超过20万元;对参与发行技术产权证券化的发行机构所产生的增信费用、评估费用及其他相关发行中介服务费用,享受90%市级财政补贴。我市融资发行机构、增信机构,因向民营企业提供技术产权证券化业务造成损失的,市财政按证券化融资本金实际损失的25%给予风险补偿,单笔最高补偿100万元。 第六条鼓励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我市金融机构为我市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提供主承销服务的,市级财政按年度累计发行额(以发行上市日为标准)的0.2%进行奖励,单家机构奖励不超过100万元。多家金融机构为企业联合主承销债券的,按承销比例进行奖励。我市民营企业成功发行债券融资的,可享受债券融资相关评级费用50%的市级财政补贴,单笔补贴不超过50万元。 第七条完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补偿机制。市级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对我市金融机构新增农民资产授托代管相关贷款业务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单笔债权按照法院终结裁定执行书确认贷款本金损失的20%给予补偿,单笔最高补偿金额不超过50万元。 第八条分担企业融资担保费用。我市小微企业贷款需政府性融

温州地方金融改革创新1+8

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 意见 金融业是一项战略性产业,也是当前我市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支柱产业。为深化温州金融改革创新,提高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增强金融集聚和辐射功能,提升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现就加快我市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服务民营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先发优势,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着力健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着力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着力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着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基本形成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方金融组织框架,实现地方金融机构在创新能力、机构类型、服务网络、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地方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的明显提高, - 1 -

实现民间金融规范健康发展,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先行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形成民间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使我市地方金融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保持“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水平。 “十二五”期末,温州金融增加值达到720亿元,年均增长2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银行业本外币存款和贷款分别超过16000亿元和13000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以下;保险业保费收入超过180亿元;企业上市数量超过30家;金融业对地方的税收贡献率达到8%。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建立内外联动机制,发挥民间资本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搭建信息平台等多种方式,引导温州辖区内外资本、人才和技术集聚。充分利用商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桥梁纽带功能,畅通政府、企业、市场的沟通渠道。从2012年起在温州举办“资本之都”高端论坛,实现资本与项目、资本与企业、资本与市场、资本与资本的对接,将理论引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 (二)推进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我市试点工作。完善规划布局,建立准入制度,健全监管机制,积极向上争取试点指标,力争2013 - 2 -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倒逼”金融综合改革的启动] 民间借贷2020新规定

2012年3月18日,国务院正式通过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有可能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引人注目的重大突破。这项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有赖于政府职能转变。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政府为了使经济增长服从于其特定的发展目标,必然要直接控制很大一部分金融资源,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业必然具有高度垄断的特点。与其相联系,也就必然对民间金融采取歧视、排斥,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取缔的政策。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会与国有银行争夺资金来源,侵犯国有银行既得的垄断利益,因此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这是温州为什么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制造业)家,却始终产生不了一个民间银行家的根本原因之所在。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既是坏事,但可以转化为好事,即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使民间金融逐步走上阳光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民间借贷危机从我国金融领域消失,使民营企业得到健康发展。 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源于资本逐利的本性,或资本追求利润的冲动,以及资本运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综观国内外的金融危机,无一不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的结果。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利率水平从5%降至1%。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大量资金进入次级债这一高风险、高收益市场。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宏观经济向好、房价持续上涨,借款人可以按期还贷,抵押物有稳定收入流。但2005年下半年以后,美国经济周期发生逆转,第四季度GDP增长率仅1%。2004年至2006年底,美国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的提高导致抵押贷款利率提高,令购房者还款压力增加。同期,美国住房市场出现低迷,新建房和存量房的销售开始下降。2006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2006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房价下跌超过10%,其结果是,一方面贷款人违约率上升,另一方面抵押的房产价格缩水。在双重打击下,放贷机构的资金循环出现断裂,连锁反应接踵而来,次贷危机便因此爆发。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线,也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关节点。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推动着房地产、煤矿等资产价格的猛涨,诱惑着制造业企业家为追求高利润而转战房地产、煤矿等行业,强化了虚拟经济,弱化了实体经济。2010年温州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50%以上的企业涉及房地产。温州民营企业投资房地产已超越“炒房”阶段,房地产已经成为温州许多民营企业不可缺少的产业。“卖商品不如卖资本”已经深深地被温州企业家所推崇。在温州的传统服装业,有一定品牌和知名度的企业都直接介入房地产。包括雅戈尔、杉杉、太平鸟、报喜鸟等等。全国知名的鞋业企业奥康集团也是老百姓叫得出来的房地产开发商。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填补因扩张冲动而形成的“资金窟窿”,一些民营企业被迫大规模向高利贷借款。与此同时,政府因担心房地产泡沫而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包括“限购”、“限贷”,导致房地产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中断,同样迫使企业家大规模借助于高利贷,推动民间借贷利率的大幅度上扬。当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承受高利贷的高昂利息,必然出现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危机便因此爆发。由此可见,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是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即追求高利润,资本运动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信息的非对称性所造成的。只要存在着地下金融,周而复始的民间借贷危机,便是不可避免的。民间借贷危机的周期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是相辅相成的。

温州金融改革

东方企业文化·财会金融 2012年10月 173 浅析温州金融改革 施镇海 (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颁布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一时间全国的人民的眼球又再度聚焦到了温州这个特殊的地方。可以说:设立金融改革试验区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整个中国金融业进入改革浪潮的标志和前瞻,其意义深远。 关键词:金融改革 民间资本阳光化 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0—0173—01 一、温州金融改革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及贡献也越来越大,其中尤以温州的民营企业为典型,温州人凭借着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取得了享誉世界的傲人成绩。当然除了实体经济外,温州的金融创新和改革也从未间断过,而且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可以说温州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先行之都,因为它创造出多个令人瞩目的全国“第一”第一个利率改革的试点: 1980年,温州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自发开始利率浮动,一举摘除了26年亏损的帽子,取得了明显成效。随后1987年温州就被全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确认为利率改革试点城市。第一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的建立: 1986 年,成立了全国首创的民营股份制金融机构———东风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被誉为全国首批“民间银行”;第一家私人钱庄的出现,以及最早一批发展资金拆借市场、地方证券市场、民间借贷市场,民营金融机构和典当商行等等。 而关于此次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最早要追溯到2002 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理事长戴相龙提出温州金融体制改革设想;而后在2003 年初,温州正式启动建设资本活跃的“金融港”发展战略;2004 年推进农村合作金融体制试点改革;到2005 年温州对区域性金融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和全面部署,提出近期 10 方面改革方案和中长期 4 方面探索课题。 2011年下半年,温州当地民间借贷出现崩盘,赖以为食的民营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融资困境,许多企业纷纷倒闭,类信泰集团事件、立人集团事件这样的“跑路潮”、以及类吴英案这样的非法民间集资案层出不穷。同年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温州调研,明确表示温州可以进行一些改革探索,之后温州市政府制定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初稿,,上报国务院,并得到了批准,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正式确认温州市委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提出了改革"十二条”。 可以说温州能成为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温州几十年的金融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更与温州民营企业众多民间资本活跃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它的产生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有着内在的必然性。 二、温州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 从国务院确立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到后来12条的提出,可以说改革的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其主要的目的应该说是为了解决现有金融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现状这一矛盾。 具体到现实状况可以表现为温州当地的金融市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的现象,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无法达成一致,超过6000多亿的民间资本找不合适的投资对象和投资渠道,而无数的中小民营企业却贷不到款,融不到资.不但造成“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这一独特的两多两难现状。而且由于制度性的不规范,许多民间资本转向房地产,股票等高杠杆、高风险领域进而导致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原有的温州模式破裂,恶性循环之下终于在2012年年初爆发了大规模的破产及跑路潮。 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从矛盾的源头出发进行疏导。所以必须从供给双方同时入手,不仅要解决民间投资问题,还要同时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而作为投融资媒介的金融体系在中间发挥着无比关键的传导作用。因此此次温州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如何通过金融改革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的低效率,强化其投融资的媒介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到点上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要促进民间金融阳光化,一直以来房地产和影子银行是中国经济生活中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而民间金融则处于影子银行的核心,要拆除这颗炸弹就必须将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法制化。这次改革中提出的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包括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等都可以归类为促使民间金融阳光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放松金融业的管制,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同时利用民间金融阳光化促进金融创新,降低金融风险。 二是拓宽金融投资渠道,满足市场的金融需求,优化金融生态坏境。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其体系还相对不完整,居民投资渠道相当有限,因而当原有的经济模式利润点下降,民间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时,就会选择一些投机性的炒作行为。近几的年炒大蒜、炒盐风波都是如此,可以说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民间投资多元化已经成为目前迫切的需求之一。此次改革中提出的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便是有效针对这一需求的措施。它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是强调服务实体经济。一直以来众多的民营企业其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这一定程度上困扰并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表现在市场上是企业融资需求大,但融资渠道缺很狭窄。因而必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其融资方式。这次改革中强调的要创新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专项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推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等措施都在一定程度都反应了中小民营企业迫切拓宽融资渠道的金融需求。 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此次金融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有效的解决了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问题,有效的改善投融资的环境,那么原有的金融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才能有所缓解。而众所周知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原有的快速发展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弊端,发展转型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必须率先改革创新,以更完善的体系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此次温州金融改革作为全国金融改革的排头兵,其成败与否就在于其是否有效的提高了金融配置的效率, (下转98页)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简称“金改细则”)

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根据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精神和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委印发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银发〔2012〕188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目标,以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为重点,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着力破解温州市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中小企业多但融资难、民间资金多但投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健全金融体系、丰富金融产品,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构建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基本建成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先行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使金融业成为温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实施原则 ——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高起点谋划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精心设计整体方案和一揽子计划,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抓住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发展契机,切实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区域经济金融安全稳定。 ——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加强省、市、县(市、区)部门联系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支持。推动重大改革项目实施,对重点改革项目采取实体化运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金融改革试点与风险监管的相互促进关系、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关系。

从温州信贷危机谈金融改革贾西猛

《经济师》2013年第2期 摘要:温州市繁荣的民营经济高度依赖民间资本的“输血”,2011年爆发的信贷危机给温州市中小企业以致命的打击。在传统金融体制下,信贷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3月,国务院将温州指定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希望温州市通过全面的金融改革走出阴霾,并为其他地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经验。文章在综合分析传统金融体制为什么不能解决温州信贷危机的基础上,对温州金融改革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信贷危机金融改革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19-02 一、温州信贷危机的现状 温州市拥有繁荣的民营经济和活跃的民间资本,温州市的中小企业超过40万家,融资来源高度依赖民间资本市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2011年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占全市社会融资总量的20%左右。 由于民间借贷未在“阳光下运行”,加上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市场监管,使得民间信贷不得不通过高利率来弥补贷款的高风险性。温州民间借贷的年综合利率水平高达24.4%,在巨大的市场环境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很多温州企业纷纷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逐步使资本远离实业经营,进入“虚拟经济”。 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房地产调控、银根紧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持续冲击下,温州企业不断加重的信用风险终于在2011年下半年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贷危机,资金链断裂的民营企业纷纷陷入“跑路潮”、“倒闭潮”,其中不乏一批资信较好的龙头企业。2011年一年温州有234家企业破产,6名企业家跳楼自杀,几十家企业老板“失踪”,这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温州信贷危机引起了中央高度关注,包括国务院、工信部、央行在内的多个部委纷纷出台政策,希望阻止危机的进一步扩散。然而,由于传统的金融体制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即使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也无异于扬汤止沸,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信贷危机。最终“跑路潮”还是溢出了,2011年—2012年3月,温州又有60多位老板跑路。随着新一轮的还贷高峰的临近,温州信贷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二、传统金融体制难以解决信贷危机的原因 (一)传统的信贷抵押模式限制中小企业融资 首先,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普遍缺乏被银行认可的硬性的抵押物。银行要求的抵押物通常是土地、房产或大型固定资产,而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往往不具备此类资产。“先天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失去了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的基本条件。其次,抵押担保程序复杂繁琐,企业还要负担相应的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综合费用率层层推高,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最后,银行对放贷金额控制较严,抵押物价值评估方法缺少灵活性,企业难以获得足额的贷款。 (二)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信用担保体系在传统金融体制下,扮演着重塑银企关系、分散金融风险的重要角色。然而,在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在2010年,我国4817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为35万户企业提供了1.58亿贷款担保额,仅占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7.7%。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也相对狭窄,缺乏对担保品种和担保方式的创新,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灵活的融资需求。 另外,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很难和协作银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很多情况下被迫承担不对称的风险。由于缺乏补偿机制和再担保机制,担保机构背负着沉重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年利率的50%。风险和收益不对等,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只能谨慎从事,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担保机构的帮助。 (三)银行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产品 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是“急、频、少”,迫切需要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现金流和物流的金融产品,通过各种信贷服务工具,提供涵盖中小企业“购、产、销”的一篮子方案。虽然,各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但大多数产品操作程序复杂,过度依赖抵押和担保,且品种单一服务范围有限,不能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大量收紧基层银行的信贷授权,将贷款审批权向上集中。县级机构大多只办理吸收存款、转账结算的业务,不能发放贷款。有的银行规定,信用评级在3B以下的企业贷款必须由省分行审批。复杂冗长的审批程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等贷”的时间,限制了中小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四)商业银行的薪酬与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激励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基本工资根据职位、个人学历、工龄等确定,比较固定。绩效工资虽然受经营绩效的影响,但相对于基本工资的差额来说,难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风险考核机制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导致分支机构负责人抱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为了不影响到负责人绩效的考核及职位的升迁,很多分支行宁肯闲置资金压缩贷款,也不愿冒险放贷给中小企业。 (五)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保守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通过金融体制改革,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安全的考虑,不愿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首先,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高。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息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存在不能预计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经营风险大,退出市场的概率比较高,对中小企业放贷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理念。 其次,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高。银行贷款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贷款规模越大,单位交易成本越低,而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是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小,导致银行单位交易费用上升。银行出 从温州信贷危机谈“金融改革” ●贾西猛席得让 ●博士硕士论坛 1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