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著名山城重庆在自然地势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降雨汇流速度加快,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排入雨水管网内,造成了排水管网负荷加重。当大量积水积累在地势低洼处时,一旦雨水不能及时排出,便极易形成内涝灾害。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重庆解决城市内涝隐患带来思路和方向,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也已成为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城中见山、城中有水。近年来,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努力探索,从绿色建筑到生态草沟,再到低影响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江城、山城、山水之城成为了重庆的名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指出,重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如今,重庆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特别是响应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等融合起来,努力打造会呼吸的山水园林城市、山地立体城市,让城市留得住绿水青山,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破解城镇化的水泥森林难题

“城市里看海”、城市缺水、城市“热岛效应”……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诸如此类的城市病开始“蔓延”,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让城市生活美好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融入自然,让人融入城市。

重庆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城市,占据着整个三峡库区85.6%的面积,一直以来肩负着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1997年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提高。重庆的生态建设直接影响长江沿岸数亿人口的生活。尽管三峡目前表面水质基本良好,但是底泥的污染尚未可知。一旦底泥生态平衡被打破,将形成难以治理的水质污染。如果不能保护好、治理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庆就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为此,重庆推进水土治理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重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拥有8.2万平方公里、3000万人左右的人口……如何在一座如此规模的城市中推进城镇化,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随着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和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开发,重庆的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率从直辖前的28%提高到了现在的60%。城镇化的背后是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大量钢筋水泥建筑的建设,势必对城市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巴山夜雨”曾是重庆的生动写照。多雨是重庆的典型特征。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留不住水,是全国地质灾害最密集、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水土流失面积大,石漠化、消落区治理等问题也比较突出。随着气候的多变和灾害的增多,极端气候给重庆带来了很大挑战。重庆市气象局统计资料显示,重庆的区域降雨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雨、中雨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而大雨、暴雨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同时大雨的强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大雨天数增加了,降雨强度增强了,对地下排水管网的要求就更高了。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高差大。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路面硬化比例不断提高,导致不透水性地面迅速增加。自然地势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降雨汇流速度快,雨水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排入雨水管网内,造成了排水管网负荷加重。同时,当大量积水积累在地势低洼处时,一旦雨水不能及时排出,极易形成内涝灾害。2007年发生的“7·17”、2009年发生的“8·4”等强降水事件,导致重庆主城区部分地区出现了排水不畅、内涝、交通堵塞现象,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然重庆坐拥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但其起伏较大的地形、深切的河谷,导致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人均水资源量低,因而重庆被纳入中度缺水地区。能否通过综合利用雨水减少数百米的源水提升、节省巨额运行费用,是摆在重庆面前的另外一道难题。

气候变化、道路硬化面积增加、排水管网负荷沉重、水土流失、初期雨水污染、雨水资源缺乏利用等一系列难题,摆在了重庆面前。重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并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2014年又确立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为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悦来实践

在重庆长江以北嘉陵江沿岸,一座崭新的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因西部地区最大的会展中心而得名。它就是两江新区悦来新城,拥有18.67平方公里的土地,2020年城市规划人口将达到20万人,是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重要功能板块。面朝嘉陵江,背靠中央公园,地形变化丰富,呈现出典型的山地丘陵特征,是对重庆山地城市特色的完美诠释。2012年,悦来新城被纳入国家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目前正在按照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推进建设,探索山地地区的绿色生态城市示范推广,引领低碳新生活。

让城市留出更多的绿色空间。悦来新城在推进生态建设中,作为新开发区域,尽可能地保留了宝贵的山体和水体。

站在悦来会展中心旁的丘陵上,如蝴蝶般的会展中心和嘉陵江相依相伴,城市的天际线在江水和绿色中延伸。悦来新城旁边,就是重庆最大的城市公园——中央公园。“一半山水一半城”。新城在推进悦来古镇等开发建设中,尽可能打造亲水建筑,让水成为城市的灵动主题。在包括悦来新城在内的两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土地上,坐拥“两江四山多廊道”的生态体系,区内山地、森林、水域等原生态面积达650平方公里,具备建设生态型开发开放新区的有利条件。新区将生态环保理念与开发开放理念融为一体,将环保管理体系与开发建设体系合为一体,将环评管理制度与工程管理制度并为一体,将成为高品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优美宜居的生态新区。

“渗、滞、蓄、净、用、排”。2014年,悦来新城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道路上,新建道路采用LID(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建设,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下凹式植草沟、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建筑上,新建建筑屋顶建造屋顶雨水回用与径流控制系统(集合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池、透水铺装于一体),除市政道路外硬地设置雨水径流控制系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回用池调蓄设施、透水性广场、停车场);河流上,河道生态整治工程设计防洪生态护岸、沿岸生态河谷LID设施、湿地;泄洪通道及调蓄上,建设骨干雨洪滞蓄工程……

作为悦来新城开发的启动区——悦来生态城,已按照与海绵城市理念十分契合的低碳、生态要求进行了先行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并颁布了相关的建设管理文件及技术规程,为加强城市水资源利用、打造“呼吸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该试点先行区域已按照低冲击理念全面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道路及小区规划建设了浅草沟、滞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调蓄设施。城区内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生态城内国博二期、嘉悦—江庭已经完成了约50万立

方米的建筑体量。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已成为片区建设的重要标准逐步推行。片区内滨河休闲公园形成自然河道,排洪通畅,自然美观,将成为市民亲山临水、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目前,悦来新城规划和建设全面铺开。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确定了示范区雨量控制目标。对城内各用地类型规划了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池、可渗透路面(人行道)、下凹式植草沟、生态树池、雨水花园、调蓄设施等一系列具有海绵城市建设特色的综合设施。结合原有的河塘水系,因地制宜地结合道路规划设置超标暴雨的生态泄流通道疏导超标暴雨径流外排;通过雨水调蓄塘和湿地滞蓄削减洪水流量,净化进入河道和嘉陵江的径流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为破解资金难题,悦来新城推动“PPP融资模式”。由政府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注册设立项目公司,再由项目公司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此外,项目建设采取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建成后由政府授权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期,期满后,社会资本完全退出,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拥有并经营使用。

探索山地海绵城市建设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美丽的山水城市,处于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重庆连贯东西,牵引南北,通达江海,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重庆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若干有关绿色建筑的技术规程及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作为建筑设计标准强制执行。10年来,全市绿色建筑面积累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绿色生态小区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米。在去年全国开展的排水防涝规划编制工作中,重庆作为全国首个大面积结合GIS软件和水力模型技术高质量高效率按时完成了主城建成区内60%以上区域详细水力模拟的城市,厘清了问题,完成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排水防涝综合规划,获得了住房城乡建设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开启了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为重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重庆谋划探索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在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努力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趟出一条新路。

海绵城市建设兴起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不同于平原城市,平原城市更多体现雨水的有组织排放,而山地城市则需要保留原有地块中的崖、溪、谷、岸等原有自然地貌,因地就势地规划建设。悦来新城的山水特征和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山地城市特点,有极强的代表性,海绵城市建设在悦来新城试点,其示范效应不仅将辐射整个重庆市域,还将在全国范围内为总结和推广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重庆在推进产业发展、园区开发、城镇建设过程中,认识到山水城市的美丽与难得,从本地实际出发,倍加珍惜独特而宝贵的山水资源,不随意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现有生态植被,不搞大拆大建,不片面追求大绿地,更不搞大树搬家。重庆市提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关键要守住生态红线。全市耕地面积不低于3300万亩、林地面积不低于6300万亩和森林面积不低于5600万亩是3条生态

红线,也是“警戒线”和“高压线”,以保护生态环境。

重庆市确立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专项政策,并成立了市级层面的领导小组;悦来新城启动区——悦来生态城的建设,在人才、技术和经验储备上已初具规模,为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打下基础。在颁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规程》、《绿色建筑标准》等地方标准的基础上,该市同时组织编写了《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LID设计、建设和管理导则(征求意见稿)》,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从技术层面保障了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

2014年年底,国家新增成渝城市群为国家级城市群,重庆作为成渝城市群的双核之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重庆将以此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努力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努力建设山地地区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打造西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和样本,为西部山地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建设推广及三峡库区水体安全保障作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在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基础上,重庆将把试点推广到涪陵、丰都、万州、开县等三峡库区内的重点区县。

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技术导则(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技术导则(试行)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〇二〇年七月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专项监测方案 (4) 5 监测技术要求 (6) 5.1 一般规定 (6) 5.2 在线监测要求 (6) 5.3 人工监测要求 (9) 6 在线监测设备要求 (11) 6.1 一般规定 (11) 6.2 降雨监测设备 (11) 6.3 水位监测设备 (12) 6.4 流量监测设备 (12) 6.5 水质监测设备 (12) 6.6 视频监测设备 (13) 7 数据的质量保障 (14) 7.1 一般规定 (14) 7.2 数据采集 (14) 7.3 数据传输 (14) 7.4 数据存储 (14) 8 数据分析 (16) 8.1 一般规定 (16) 8.2 在线监测数据 (16) 8.3 人工监测数据 (19) 9 安装与维护 (22) 9.1 一般规定 (22) 9.2 安装 (22) 9.3 维护 (23) 附录一典型设施监测点位位置示意图 (25) 附录二引用标准名录 (29) 附录三海绵城市专项监测方案报告编制大纲 (30) 附录四海绵城市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大纲 (33)

1.0.1 为规范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工作,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及后期的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支撑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城市建成区内海绵城市水质水量监测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1.0.3 海绵城市监测应采取适宜的监测技术,确保监测结果可靠。1.0.4 海绵城市监测应充分收集和共享气象、水利、环保、城管等部门的既有相关监测数据,宜与海绵城市建设同步实施。 1.0.5本导则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技术指南》基础上,因地制宜的突出适用于重庆山地和气候特征的监测技术。 1.0.6 海绵城市监测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用地规划条件

用地规划条件 一、用地概况 (一)用地位置:位于南沙区黄阁镇,京珠高速以东、黄阁北路以南、庐前山南路以北。(详见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二)用地性质: 地块一:二类居住用地(R2);地块二:二类居住用地(R2)。 (三)总用地面积: 地块一用地面积30475平方米;地块二用地面积26446平方米。 (四)地形图号:192-58-3、192-58-4。 二、经济技术指标 (一)容积率 地块一≤2.0(按用地面积30475平方米计算),地块二≤2.0(按用地面积26446平方米计算)。 (二)建筑密度 地块一≤30%(按用地面积30475平方米计算),地块二≤30%(按用地面积26446平方米计算)。 (三)绿地率 地块一≥35%(按用地面积30475平方米计算),地块二≥35%(按用地面积26446平方米计算)。 (四)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

地块一≤60950平方米,地块二≤52892平方米。 (五)建筑限高 地块一、地块二原则上限高90米,以城市设计要求及南沙新区规委会建筑环境与文化艺术委员会审定方案为准。 三、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居住用地内独立设置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必须在规划地块建设总量(不含上述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成50%前建设完毕,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其中,垃圾压缩站、变电站、公共厕所、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消防站、派出所、燃气设施和燃气抢险点、公交首末站、老年人福利设施、幼儿园等设施应当先于住宅首期工程或者与其同时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在住宅首期工程预售前先行验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依据《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规定进行规划、建设和移交,具体配置要求如下: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 法(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渝府办发[2018]135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8.09.13 【实施日期】2018.09.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府办发〔2018〕13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9月13日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保护、修复和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利用,并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本办法所称海绵城市设施,是指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各项设施。 本办法所称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的小型雨水控制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有效缓解因不透水地面增加而导致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等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是指实现低影响开发目标的各项设施。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开发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统筹本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海绵城市政策法规体

广州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指引(园林绿化)

广州市海绵城市 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指引(园林绿化)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2019年7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广州市自然水文、经济社会、施工水平等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我市园林绿化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园林绿地范畴的海绵城市施工及竣工验收,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海绵城市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指引》(园林绿化),为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参与人员提供工作参考。 指引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指引。 本指引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渗透设施;5储存设施;6调节设施;7转输设施;8净化设施;9植物工程。

目录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渗透设施 4.1一般规定 4.2渗透铺装 4.3下沉式绿地 4.4生物滞留设施 4.5渗透塘 4.6渗井 4.7绿色屋顶 5储存设施 5.1一般规定 5.2湿塘 5.3雨水湿地 5.4蓄水池 5.5雨水罐 6调节设施 6.1一般规定 6.2调节塘 6.3调节池 7转输设施 7.1一般规定

7.2植草沟 7.3渗透管渠 8净化设施 8.1一般规定 8.2植被缓冲带 8.3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9植物工程 9.1一般规定 9.2原材料 9.3种植穴、槽的挖掘 9.4乔灌木与地被种植 9.5草坪播种 9.6水生植物种植 9.7综合验收标准 附录1设施应用一览表(建设指引)附录2引用标准名录

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进展如何? 导读 除了16个试点城市,全国其他地区也在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那么现在情况进展如何?新兴的海绵城市项目市场在哪里?有哪些新的动态和热点呢?往下看??? 辽宁——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筑要配套“海绵设施” 辽宁省住建厅日前下发《关于工程设计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通知》,其中要求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筑要配套“海绵设施”。《通知》还要求,采用上述做法时,既要因地制宜,还要充分考虑北方寒冷地区低温、冻胀、使用融雪剂等因素对海绵化设施及植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及维护管理办法。 江苏——推动江北海绵城市建设 江苏正式发布《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提到新型城市建设6大重点工程,包括:创新城市建设工程,绿色城市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人文城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综合管廊建设行动计划。其中,江苏将支持镇江开展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推动南京江北新区等海绵城市建设。 陕西——选择2-3个城市开展省级试点 省政府日前出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提出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省政府还将在全省选择2—3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海南——力争2030年80%城市建成区达标

3月2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加快推进海南海绵城市建设。《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三亚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向全省推广。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 河南——年底将划定建设示范区 河南年底各市、县将分别划定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示范区面积原则上分别不少于30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3平方公里。 《河南省2016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要点》将实施“海绵城市工程”放在重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八项工程之首,要求今年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系统综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落实海绵城市建筑技术,推进区域整体治理。 在此基础上,河南省要求各市、县分别于今年10月底前、年底前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划定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明确分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推进海绵型城市各类项目建设。今年,省辖市还要建设或改造2个海绵型绿地示范项目和1个城市绿道示范项目,1条河流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各县(市)要开展一项以上海绵型生态水系、城市公园绿地、单位小区、道路广场等示范项目建设。 杭州——新建小区将推行绿色屋顶 杭州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将通过建设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建筑与小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种措施,使得雨水能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实施意见将从4月15日开始施行。 根据实施意见,今年起,市区各类新区、园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而老城区将结合棚户区(危房、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项目建设,推进建成区的整体治理。 成都——拟建海绵城市示范单元 市建委介绍,今年将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及周边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各自独立成网的综合管廊系统,今年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重点实施成渝高速入城段、成洛大道改造工程、日月大道改造工程和金融城河西片区路网建设综合管廊工程。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 工作指南 (试行)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总则 (4) 1.1 海绵城市的内涵 (4) 1.2 编制目的 (4) 1.3 适用范围 (4) 1.4 工作范围 (5) 1.5 工作依据 (5) 1.5.1 相关法律法规 (5) 1.5.2 相关标准规范 (6) 1.6 工作原则 (6) 1.7 工作内容 (7) 第二章主要术语及定义 (10) 第三章城市自然条件 (12) 3.1 地形地质地貌 (12) 3.1.1 地面高程及坡度 (12) 3.1.2 岩层 (12) 3.1.3 土壤 (12) 3.2 植被 (12) 3.3 气候 (13) 3.3.1 气温 (13) 3.3.2 降水 (13) 3.3.3 蒸发量 (14) 3.3.4 风 (14) 3.3.5 日照 (14) 3.3.6 湿度 (14) 3.4 水文与水资源 (14) 3.4.1 城市水系 (14) 3.4.2 未开发水面率 (17) 3.4.3 水资源量 (17) 3.4.4 年径流特征 (17) 3.5 城市下垫面 (17) 第四章城市水环境 (19)

4.1 城市黑臭水体 (19) 4.2 城市排污口 (19) 4.3 城市面源污染 (20) 4.4 地表水环境 (21) 第五章城市供水及回用水 (22) 5.1 城市供水 (22) 5.2 城市回用水 (22) 5.2.1 中水回用 (22) 5.2.2 雨水回用 (23) 第六章城市排水防涝防洪 (25) 6.1 排水体制 (25) 6.2 城市污水 (25) 6.3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 (25) 6.4 城市防洪 (30) 第七章主要问题分析 (32) 7.1 水生态 (32) 7.2 水环境 (32) 7.3 水资源 (32) 7.4 水安全 (32) 第八章组织实施与成果评估 (33) 8.1 组织实施 (33) 8.2 成果评估 (33) 8.2.1 评估内容 (33) 8.2.2 评估方法 (33) 附表1 基本资料调查附图要求 (35) 附表2 基本资料调查对口部门及工作衔接建议 (38) 附件1 城市黑臭水体定义、分级与判定 (42)

规划设计条件

规划设计条件 一、用地概况 (一)用地位臵:广州市南沙区庆盛枢纽区块启动区,庆盛大道东侧。具体位臵详见附图。 (二)用地性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三)用地面积:用地面积6378平方米,均为净用地. (四)地形图号:0-58-16,0-58-20。 二、经济技术指标 (一)容积率≤1.0,建筑密度≤45%,绿地率≥15%(以上指标均按可建设用地面积6378平方米计算)。 (二)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6092平方米。 (三)建筑限高:≤20米。 三、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本地块无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四、城市设计要求 (一)规划设计方案应符合“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精细化的实施把控、品质化的空间特色”的要求,即: 1、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倡导绿色建筑理念,运用前沿的技术方法,采用清洁能源,体现成熟的节能低碳技术集成,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健康、

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尊重南沙当地气候环境,落实体现低碳节能环保。 2、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解读整体城市形象和空间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打造具有国际风范、功能与艺术相融合的城市风貌,充分体现建筑与人的关系。 3、精细化的实施把控。从项目前期到投入使用,在材质、色彩、绿化、公共空间等元素的精细化设计与工程实施把控方面,应体现全周期、各个环节的紧密对接和精细控制,保证地块建设内容的高完成度,并实现绿色施工。应保证地块内公共开放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和完成度。 4、品质化的空间特色。创造多元、弹性、活力的公共空间,强化与周边地块功能与景观的匹配与融合,确保区域的有机协调,提升城市活力。 (二)建筑设计方案应有利于周边地区环境价值的提升,体现品质化、精细化设计;建筑单体风貌宜服从群体风貌要求,与建筑群体风貌协调;多栋建筑组成建筑群时应高低错落;原则上临湖泊等自然水面、绿地、广场、山体等开敞空间以及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建筑单体应按前低后高原则控制建筑高度,其中一线建筑高度原则上应少于建筑退让开敞空间和保护建筑的距离,并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面宽;应着重建筑临街界面设计,鼓励通过建筑拼接、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等方式,形成界面连续、立面风貌、色彩、材质协调的街道界面,打造尺度适宜、富有活力、设计精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习总书记在 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

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1、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 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 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 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 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汇水区末端建设人 工调蓄水体或湿地。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对于已经侵 占的河湖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4、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

规划调整方案的批复

穗国土规划业务函〔2018〕2582号 关于原则同意广州电装有限公司修建性详细 规划调整方案的批复 广州电装有限公司: 你单位送审位于增城区新塘镇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强路北侧、创业大道南侧的工业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及有关资 料收悉。根据《广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广州市城乡规划程序 规定》、《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增规地证[2012]048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增规条[2011]第47号所附用地规划 条件,经审查,原则同意现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具体函 复如下: 一、本地块为我局增规地证[2012]048号《建设用地规划许 可证》所指用地,用地性质为一类工业用地(M1),用地面积134001.5平方米,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134001.5平方米。 二、同意该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容积率0.55(以134001.5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二)建筑密度53.8%(以134001.5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 计算)。

(三)绿地率15.7% (以134001.5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四)总建筑面积73177平方米,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73037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60020平方米,办公建筑 面积为8363平方米,后勤服务建筑面积2380平方米,附属设施建筑面积2274平方米,不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全部为地下消防水池泵房。 (五)各栋建筑物具体面积如总平面规划图之《建筑明细表》所示,并应在建筑工程设计送审时进一步核准。 三、原则同意总平面规划的建筑及空间布局。 (一)同意红线范围内规划方案的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具体建筑间距及建筑退界如总平面规划图所示。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应符合《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的要求。 (二)新建建筑物退让南面创强路、北面创业大道规划道路红线应不小于20米,退让南面500KV现状高压线中线应不少于37.5米,退让南面220KV现状高压线中线应不少于20米,围墙 退让南面创强路、北面创业大道规划道路红线应不小于10米, 该退让范围为绿化广场用地,该范围绿化广场工程必须与厂区建筑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同时验收。 (三)城市道路两侧的退让地带为绿化和行人集散场地,不得设置装卸货场地,不得设置除公交车、出租车之外的停车位泊位,建筑工程外伸地下建(构)筑物、步级(含台阶、斜坡)和

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_中标190920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19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中标/投标数量、中标/投标情况、中标/投标行业分布、参与投标 的甲方排名、合作甲方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40101MA59TMBH10工商注册号:440105000667829组织机构代码:MA59TMBH1 法定代表人:蒋先锋成立日期:2017-09-05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态:在业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注册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敦和路189号大院第1栋自编110C房(仅限办公用途;不可作厂房使用)营业期限:2017-09-05 至 / 营业范围:海洋工程建筑;水土保持监测;输水管道工程施工服务;工程排水施工服务;节水灌溉设施工程建造及安装(仅限分支机构经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灌溉服务;水利和内河港口工程建筑;水源及供水设施工程建筑;河湖治理及防洪设施工程建筑;河涌治理净化工程建筑;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专业施工;防洪除涝设施管理;天然水收集与分配;水文服务;水井钻探施工;景观和绿地设施工程施工;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海水淡化处理;雨水的收集、处理、利用;微咸水及其他类似水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水资源管理的技术研究、开发;水污染监测;生态监测;水污染治理;建筑物拆除(不含爆破作业);土石方工程服务;水泥制品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混凝土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建筑用石加工(仅限分支机构经营);砼结构构件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中标/投标数量 企业中标/投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 1

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主要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应对环境变化及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国际中的通用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这一雨水系统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等,在需要的时候又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再加以利用。 1.1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现已经全面进入“城市时代”。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因此,城市建设的方式应当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外拓转变为系统思考城市内涵,促进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共存。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雨洪灾害频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全国城乡年均受灾人口在1亿人左右。另一方面,在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同时,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普遍存在用水不足的问题。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m3,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图1.1)。 图1.1 世界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对比图 图片来源:根据相关材料绘制 内涝灾害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不仅使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合理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矛盾的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1.2海绵城市理论的现实意义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化的城市雨水管网无法承受自然短期强降雨的巨大压力。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地面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自然环境中“降雨——下渗——径流——滞蓄——蒸发”的水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该类城市除了弹性良好外,还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城市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自身的防御能力。 1工程概况 某市在开展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排涝方面,基于周边区域发展情况,科学运用滨水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利用再开发。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港渠黑臭水体,提升渠道排涝能力,同时建设一个集海绵景观游憩、宣教及科普为一体综合性公园。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

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为降低雨水管道内杂质含量,可把各种截留装置,如旋流沉沙或截污挂篮等悬挂于雨水口。雨水通过处理后,其中一部分可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间接方式加以使用,其余可流入景观水体或雨水池内得到调蓄、储存,并对其进行过滤消毒处理后再集中配水,之后可投入到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及景观水体补水方面。由于公园本身很难消纳全部的雨水,所以过多的雨水可排入到公园周边其他公园及广场中。公园中雨水的应用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3.1透水性铺装方法在使用透水性铺装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铺设时,材料之间应有更宽的衔接缝隙面积,从而增强缝隙透水量;(2)选择材料时,应要选择透水率更高的透水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 2030)》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 本方案以天津财经大学校园为背景,分析大雨后校园内涝成因,在不改变校园既有的雨水管渠排放系统的基础上(低影响开发),结合校园园林、景观水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围绕校园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对雨水的就地或就近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和循环使用、排水进行设计,形成一体化的海绵校园规划设计方案。 经调查校园气候环境及现存水循环系统的背景情况,发掘校园存在存系统排水、蓄水功能差、不能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等缺陷,由此提出以下等多种解决方案: 一、集水系统改进 1.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排水管下端设置集蓄、排、净为一体 的集水箱,用以收集雨水及生活废水;(订价:30,000.00元) 2.铺设埋地矩形雨水管道,具体可采用:PVC-U双壁波纹管、 PVC-U加筋管、PVC-U平壁管、PVC-U钢塑复合管、双壁波纹 管、PE缠绕结构壁管、PE钢塑复合管、钢带增强聚乙烯螺纹 波纹管、增强聚丙烯模压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等管道。 根据指导规划可直接照图施工。(订价:10,000.00元) 3.排水检查井 主要内容包括圆形、矩形、扇形的砖砌、混凝土排水检查井,

以及小方形井、跌水井、污水闸槽井、沉泥井、耐腐蚀检查井 等构筑物做法。根据指导规划可直接照图施工(订价:4000.00 元) 4.雨水口 内容包括砖砌雨水口铸铁井圈、砖砌雨水口混凝土井圈、预制 混凝土装配式雨水口铸铁井圈、雨水口箅子及井圈。图集对雨 水口的设计原则、施工要求也作了介绍,便于设计选用,并可 直接按图施工。(订价:2500。00元) 二、改进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 1. 对校区的道路交通流量统计分析,按有人群荷载无停车和有 人群荷载有停车(总重小于3吨的轻型车)两种工况分别给 出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透水级配 碎石基层的透水人行道结构。结合实际地形构造,选择改进 的组合及透水材料的选用。对透水人行道的施工图设计及现 场施工提出技术要求,可参照海绵城市规划文件的指导文件。 通过改进道路交通的透水性能,以求促进排水、环保生态铺 设技术的工程应用。 2. 植草砖、开挖溢流井、植草沟、植被缓冲带、进行路沿石缺 口改造等方法,形成降水利用体系;改造树池、高位花坛、 下沉式绿地等景观建设。 三、生态改造 1. 是对校园人工水系稷下湖、连心湖、环岛河进行生态学改造,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著名山城重庆在自然地势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降雨汇流速度加快,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排入雨水管网内,造成了排水管网负荷加重。当大量积水积累在地势低洼处时,一旦雨水不能及时排出,便极易形成内涝灾害。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重庆解决城市内涝隐患带来思路和方向,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也已成为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城中见山、城中有水。近年来,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努力探索,从绿色建筑到生态草沟,再到低影响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江城、山城、山水之城成为了重庆的名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指出,重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如今,重庆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特别是响应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等融合起来,努力打造会呼吸的山水园林城市、山地立体城市,让城市留得住绿水青山,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破解城镇化的水泥森林难题 “城市里看海”、城市缺水、城市“热岛效应”……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诸如此类的城市病开始“蔓延”,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让城市生活美好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融入自然,让人融入城市。 重庆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城市,占据着整个三峡库区85.6%的面积,一直以来肩负着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1997年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提高。重庆的生态建设直接影响长江沿岸数亿人口的生活。尽管三峡目前表面水质基本良好,但是底泥的污染尚未可知。一旦底泥生态平衡被打破,将形成难以治理的水质污染。如果不能保护好、治理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庆就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为此,重庆推进水土治理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庆盛枢纽A1地块规划条件

庆盛枢纽A1地块规划条件 一、用地概况 (一)用地位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庆盛区块,庆沙路以南、庆盛大道以西、京珠高速以东,详见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 (二)用地性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交通枢纽用地(S3)、交通站场用地(S4)、广场用地(G3)。 (三)用地面积:用地面积31974平方米,均为净用地。 (四)地形图号:00-58-19。 二、经济技术指标 (一)容积率≤2.0,建筑密度≤65%,绿地率≥25%(以上指标均按可建设用地面积31974平方米计算)。 (二)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63948平方米(其中包括公建配套建筑面积23510平方米)。 (三)建筑高度:塔楼高度≥150米且≤250米,以城市设计要求为准。 三、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项目名称用地面积(㎡)(包 括地上多层次及地 下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备注 换乘大厅17360城际站房40004000

长途客运站13000-150002000-2500 公交首末站7500-10500150-210 集散广场12000-15000 出租车候客区1440-2160 社会车辆上、下客区1140 公共机动车停车场9300 公共非机动车停车场310 需配建换乘大厅、城际站房、长途客运站、公交首末站、集散广场、出租车候客区、社会车辆上下客区、公共机动车停车场、公共非机动车停车场等设施,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不少于23510平方米。应进行交通影响评估和停车需求分析确定公共停车面积,且不得少于上表规模。相关交通配建规划设计方案及面积规模应征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按其要求办理,并按有关要求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城市设计要求 (一)规划设计方案应符合“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精细化的实施把控、品质化的空间特色”的要求,即: 1、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倡导绿色建筑理念,运用前沿的技术方法,采用清洁能源,体现成熟的节能低碳技术集成,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尊重南沙当地气候环境,落实体现低碳节能环保。依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并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