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

工作指南

(试行)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总则 (4)

1.1 海绵城市的内涵 (4)

1.2 编制目的 (4)

1.3 适用范围 (4)

1.4 工作范围 (5)

1.5 工作依据 (5)

1.5.1 相关法律法规 (5)

1.5.2 相关标准规范 (6)

1.6 工作原则 (6)

1.7 工作内容 (7)

第二章主要术语及定义 (10)

第三章城市自然条件 (12)

3.1 地形地质地貌 (12)

3.1.1 地面高程及坡度 (12)

3.1.2 岩层 (12)

3.1.3 土壤 (12)

3.2 植被 (12)

3.3 气候 (13)

3.3.1 气温 (13)

3.3.2 降水 (13)

3.3.3 蒸发量 (14)

3.3.4 风 (14)

3.3.5 日照 (14)

3.3.6 湿度 (14)

3.4 水文与水资源 (14)

3.4.1 城市水系 (14)

3.4.2 未开发水面率 (17)

3.4.3 水资源量 (17)

3.4.4 年径流特征 (17)

3.5 城市下垫面 (17)

第四章城市水环境 (19)

4.1 城市黑臭水体 (19)

4.2 城市排污口 (19)

4.3 城市面源污染 (20)

4.4 地表水环境 (21)

第五章城市供水及回用水 (22)

5.1 城市供水 (22)

5.2 城市回用水 (22)

5.2.1 中水回用 (22)

5.2.2 雨水回用 (23)

第六章城市排水防涝防洪 (25)

6.1 排水体制 (25)

6.2 城市污水 (25)

6.3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 (25)

6.4 城市防洪 (30)

第七章主要问题分析 (32)

7.1 水生态 (32)

7.2 水环境 (32)

7.3 水资源 (32)

7.4 水安全 (32)

第八章组织实施与成果评估 (33)

8.1 组织实施 (33)

8.2 成果评估 (33)

8.2.1 评估内容 (33)

8.2.2 评估方法 (33)

附表1 基本资料调查附图要求 (35)

附表2 基本资料调查对口部门及工作衔接建议 (38)

附件1 城市黑臭水体定义、分级与判定 (42)

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有关要求,重庆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50号),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任务重、时间紧。城市基本资料的调查分析是海绵城市建设自规划、设计到施工等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为指导各区(县)政府做好城市基本资料调查分析工作,为下一步海绵城市规划工作奠定基础,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本指南。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主要术语及定义、城市自然条件、城市水环境、城市供水及回用水、城市排水防涝防洪、主要问题分析、组织实施与成果评估。

本指南是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制的。

本指南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一村69号,电话:67738852,邮箱:513320962@https://www.doczj.com/doc/1113518601.html,)。

第一章总则

1.1海绵城市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2编制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工作涉及规划、建设、水利、气象、市政、园林、国土、环境等诸多领域,为有效指导各区(县)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客观、高效地推进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编制本指南。

1.3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重庆市市域范围。

1.4工作范围

海绵城市基本资料调查工作范围为各区(县)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区范围(含拓展区、工业园区)。

1.5工作依据

1.5.1相关法律法规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

(3)《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2015年8月)

(4)《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指导手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12月)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

(6)《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149号)

(7)《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排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城〔2013〕88号)(8)《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住房城乡建设部,2013年6月)

(9)《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3月)

(10)《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7月)

(1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意见》(渝府办发〔2016〕37号)

(1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63号)(1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下管线普查与更新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71号)

1.5.2相关标准规范

(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

(2)《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6)《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

(7)《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

(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9)《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10)《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1.6工作原则

在基本资料调查工作中,将贯彻如下工作原则:

(1)坚持各区(县)政府主导,明确职责分工

各区(县)政府负责基本资料调查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总体协调。负责组织职能部门参加技术培训,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并做好总体协调。

(2)强化部门协作,部门相互指导

本次工作涉及面广,是一个基础性的调查工作,需以严谨的工作方式完成资料收集和调研任务,因此需要各区(县)规划局、建委、水利局、气象局、市政园林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职能部门和单位,在充分重视以往各种数据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内容对基本资料调查进行分类开展。

另外不同部门之间还应结合调查工作需要,进行合作和相互指导,推进调查工作能更加高效、科学的开展。

(3)尊重客观事实,坚持资料的准确性

基本资料是后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依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真实性将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在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方面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因此,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准确地、真实地反映城市本底现象和建设问题。

1.7工作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应包括以下五大方面的内容。

(一)城市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植被、气候、水文与水资源和城市下垫面,它对水的下渗、蒸发、径流等循环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海绵城市建设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编制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降雨雨型、确定水域面积保持度、水体规划等提供依据。

(二)城市水环境:包括城市黑臭水体普查、排污口情况、城市面源污染情况、地表水环境状况,为海绵城市建设确定水环境质量目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率、低影响设施的选择和水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区域等提供依据。

(三)城市供水及回用水:包括城市水源地、供水设施及管网、雨水回用设施、中水回用设施等工程体系建设现状,为海绵城市建设确定雨水利用率、替代自来水比例、污水再生利用率、

管网漏损控制率、雨水回用技术等提供依据。

(四)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包括城市排水体制、污水设施及管网、雨水设施及管网、城市防洪等工程与非工程体系现状,为海绵城市确定内涝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雨水管渠设计标准、内涝防治重现期标准、防洪标准等建设指标,排水管(渠)的新建、改建及扩建、骨干调蓄设施布局、内河水系综合整治等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五)主要问题分析:通过前述基本资料调查,分析城市现状在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

图1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主要工作内容

9

第二章主要术语及定义

为规范本指南中的海绵城市相关术语使用,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定义相关术语,见表1。

第三章城市自然条件

3.1地形地质地貌

3.1.1地面高程及坡度

调查内容*:对调查范围内老旧地形图资料进行修测和完善,在此基础上,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区域内地面高程和地面坡度,分析雨水自然汇流路径,按附表1要求提供本区域的高程分析图和坡度分析图。

3.1.2岩层

岩层影响地下水的运动形式,根据区(县)地质调查报告描述区域岩层类型、倾角、倾向和岩层厚度等。

3.1.3土壤

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面,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疏松层介质,是陆地植物着生的基地,是雨水下渗和陆地蒸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调查内容*:对本区域的土壤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包括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等。

(二)专题研究内容:为了解土壤渗透性,应开展不同土壤类型的渗透性能研究。①按照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地形、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植被构成进行分类布点,检测土壤的渗透性能与厚度;②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利用方式、地形、绿地植物配置方式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为确定不同土壤类型和坡度下的渗透系数及特征提供指导。

3.2植被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

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植被具有滞纳雨水,降低雨水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

(一)调查内容*:①未开发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植被品种;

②建成区的市政道路绿化带、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建筑与小区等不同类型绿地,以及湿地和河畔的植物应用情况。

(二)专题研究内容:为选择适宜本地的植被类型,应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植物筛选应用及净化效果研究。①本地集雨型绿地植物筛选,首先在实地调查及资料查阅的基础上,根据植物对淹水及干旱的抗性及生长表现情况优先选用本地植物,在此基础上对选择的植物分别在正常养护环境下、淹水环境、污染环境、干旱环境下植物的生长势及性状表现等形态指标进行观测,并根据生理指标测定对植物的耐涝及耐旱性方面进行评估,筛选出适宜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植物品种;②进行集雨型绿地植物净化能力研究,通过在试验区测定降雨条件下植物各项指标及出水水质变化,筛选出对不同栽植环境(屋顶绿化、道路、居住区等)下具有良好城市面源污染净化的植物种类。

3.3气候

3.3.1气温

调查内容*:根据区域内或周边国家气象站和区域站多年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夏季(6-9月)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对比分析城市站和城郊站历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进行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3.3.2降水

降水是指在大气中冷凝的水汽以不同方式下降到地球表面的天气现象,降水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雨量和雨型。

调查内容*:根据区域内或周边国家气象站和区域站多年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区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及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完成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编制。

3.3.3蒸发量

调查内容*:根据区域内国家气象站和区域站多年蒸发量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区域内年平均蒸发量。

3.3.4风

调查内容:根据区域内国家气象站和区域站多年风速、风向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并建立风玫瑰图。

3.3.5日照

调查内容:根据区域内国家气象站和区域站多年日照观测数据,分析区域内逐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3.3.6湿度

调查内容:根据区域内国家气象站和区域站多年相对湿度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年、月及夏季相对湿度变化特征。

3.4水文与水资源

3.4.1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调查范围:集水面积1km2以上河流穿过城市规划区的河段。

城市水系调查边界划分:①集水面积100km2以上河流的调查河段延伸至城市规划区1km以外;②集水面积大于1km2、小于100km2的河流中属于城市规划区泄洪通道的河段,纳入调查范围;非泄洪通道河段,不纳入调查范围。

调查内容*:①区域内控制集水面积在1km2以上水系分布情况,含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河口位置等;②河道防洪标准下的

洪水水面线计算成果;③河道管理水域、保护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四大功能区的划分成果。见表2-4。

此外,按附表1要求提供本区域的城市水系分布图、河道设计洪水水面线纵剖图和河道岸线资源空间管控图。

城市水系相关内容建议参考已完成的重庆市水利普查和重庆市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成果数据。

表3 水系分布情况表

注:重庆水系按长江、嘉陵江、乌江、沱江、汉江(汉水)、沅江六大水系划分,以六大江干流为依托,按一、二、三、四、五、六级支流确定支流隶属关系。

注:水域面积,指规划河段左、右岸临水控制线之间的水面面积。

3.4.2未开发水面率

调查内容*:根据城市水系水域面积资料,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区内山坪塘(蓄水容积大于500m3、小于10万m3的小型蓄水工程,也称坪塘、塘坝和堰塘)的水利普查数据,见表5,以城市规划功能区或组团为单位,统计各功能区或组团现状水体总面积,计算水面率。

表5 城市规划建设区内山坪塘调查表

3.4.3水资源量

3.4.3.1地表水资源量

调查内容:地表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

3.4.3.2地下水资源量

调查内容:地下水分布、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等。

3.4.4年径流特征

调查内容*:结合当地水文站观测数据,分析流域多年平均产水系数。

3.5城市下垫面

调查内容*:①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结合城市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查城市不同地块的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和建设情况等,见表6;②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人行道)、广

场、建筑与小区使用的透水铺装种类、材料、透水效果和使用情况(是否出现了不均匀沉陷、面层碎裂与松散等问题)进行调查。

此外,按附表1要求提供本区域的城市下垫面分析图。

表6 城市下垫面调查内容清单

注:建设情况分为已建、地块已出让在建、地块已出让未建、地块未出让。

第四章城市水环境

4.1城市黑臭水体

调查内容*:水体名称、起始边界、水体类型、面积/长度、所在区域、黑臭级别、水质现状等。调查内容见表7,建议参考已完成的城市黑臭水体普查数据。

此外,按附表1要求提供本区域的黑臭水体分布图。

注:1、一个水体多个河段或湖面黑臭级别不同时,可设置二级编号“a、b、c”来区分,分多行分别列出,但黑臭水体编号为同一个,以便统计;

2、黑臭水体起始边界宜采用地名、路名等描述,并标注X、Y坐标,明确其坐标

系;

3、水体类型是指“河流、湖塘”等;

4、所在区域是指黑臭水体所在行政区域;

5、黑臭级别是指“轻度”或“重度”;

6、水质现状是指主要水质指标(如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和其

他能反映水质现状的指标等)的监测结果,可用平均值表示。

4.2城市排污口

调查内容*:①针对旱季有污水直排入水体的排污口(管径≥

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技术导则(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技术导则(试行)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〇二〇年七月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专项监测方案 (4) 5 监测技术要求 (6) 5.1 一般规定 (6) 5.2 在线监测要求 (6) 5.3 人工监测要求 (9) 6 在线监测设备要求 (11) 6.1 一般规定 (11) 6.2 降雨监测设备 (11) 6.3 水位监测设备 (12) 6.4 流量监测设备 (12) 6.5 水质监测设备 (12) 6.6 视频监测设备 (13) 7 数据的质量保障 (14) 7.1 一般规定 (14) 7.2 数据采集 (14) 7.3 数据传输 (14) 7.4 数据存储 (14) 8 数据分析 (16) 8.1 一般规定 (16) 8.2 在线监测数据 (16) 8.3 人工监测数据 (19) 9 安装与维护 (22) 9.1 一般规定 (22) 9.2 安装 (22) 9.3 维护 (23) 附录一典型设施监测点位位置示意图 (25) 附录二引用标准名录 (29) 附录三海绵城市专项监测方案报告编制大纲 (30) 附录四海绵城市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大纲 (33)

1.0.1 为规范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工作,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及后期的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支撑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城市建成区内海绵城市水质水量监测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1.0.3 海绵城市监测应采取适宜的监测技术,确保监测结果可靠。1.0.4 海绵城市监测应充分收集和共享气象、水利、环保、城管等部门的既有相关监测数据,宜与海绵城市建设同步实施。 1.0.5本导则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技术指南》基础上,因地制宜的突出适用于重庆山地和气候特征的监测技术。 1.0.6 海绵城市监测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 法(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渝府办发[2018]135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8.09.13 【实施日期】2018.09.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府办发〔2018〕13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9月13日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保护、修复和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利用,并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本办法所称海绵城市设施,是指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各项设施。 本办法所称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的小型雨水控制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有效缓解因不透水地面增加而导致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等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是指实现低影响开发目标的各项设施。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开发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统筹本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海绵城市政策法规体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复习过程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 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调蓄是维持自然水文循环和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极关键的环节,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大举措。我国古人在治水、用水中已充分显示了对调蓄的理解和智慧的运用,甚至可追溯到古老、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和南宋时期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等。然而当代,随着城市雨水“快排”理论的发展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增加减少了对自然调蓄排放设施的需求,大量河道、坑塘、湿地等天然调蓄设施被破坏、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尽管传统“快排”模式在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洪涝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而这也警示人们,重拾古代雨洪管理智慧,利用现代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构建现代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重要性。 调蓄是综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开始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业内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 工作指南 (试行)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总则 (4) 1.1 海绵城市的内涵 (4) 1.2 编制目的 (4) 1.3 适用范围 (4) 1.4 工作范围 (5) 1.5 工作依据 (5) 1.5.1 相关法律法规 (5) 1.5.2 相关标准规范 (6) 1.6 工作原则 (6) 1.7 工作内容 (7) 第二章主要术语及定义 (10) 第三章城市自然条件 (12) 3.1 地形地质地貌 (12) 3.1.1 地面高程及坡度 (12) 3.1.2 岩层 (12) 3.1.3 土壤 (12) 3.2 植被 (12) 3.3 气候 (13) 3.3.1 气温 (13) 3.3.2 降水 (13) 3.3.3 蒸发量 (14) 3.3.4 风 (14) 3.3.5 日照 (14) 3.3.6 湿度 (14) 3.4 水文与水资源 (14) 3.4.1 城市水系 (14) 3.4.2 未开发水面率 (17) 3.4.3 水资源量 (17) 3.4.4 年径流特征 (17) 3.5 城市下垫面 (17) 第四章城市水环境 (19)

4.1 城市黑臭水体 (19) 4.2 城市排污口 (19) 4.3 城市面源污染 (20) 4.4 地表水环境 (21) 第五章城市供水及回用水 (22) 5.1 城市供水 (22) 5.2 城市回用水 (22) 5.2.1 中水回用 (22) 5.2.2 雨水回用 (23) 第六章城市排水防涝防洪 (25) 6.1 排水体制 (25) 6.2 城市污水 (25) 6.3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 (25) 6.4 城市防洪 (30) 第七章主要问题分析 (32) 7.1 水生态 (32) 7.2 水环境 (32) 7.3 水资源 (32) 7.4 水安全 (32) 第八章组织实施与成果评估 (33) 8.1 组织实施 (33) 8.2 成果评估 (33) 8.2.1 评估内容 (33) 8.2.2 评估方法 (33) 附表1 基本资料调查附图要求 (35) 附表2 基本资料调查对口部门及工作衔接建议 (38) 附件1 城市黑臭水体定义、分级与判定 (42)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著名山城重庆在自然地势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降雨汇流速度加快,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排入雨水管网内,造成了排水管网负荷加重。当大量积水积累在地势低洼处时,一旦雨水不能及时排出,便极易形成内涝灾害。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重庆解决城市内涝隐患带来思路和方向,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也已成为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城中见山、城中有水。近年来,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努力探索,从绿色建筑到生态草沟,再到低影响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江城、山城、山水之城成为了重庆的名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指出,重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如今,重庆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特别是响应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等融合起来,努力打造会呼吸的山水园林城市、山地立体城市,让城市留得住绿水青山,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破解城镇化的水泥森林难题 “城市里看海”、城市缺水、城市“热岛效应”……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诸如此类的城市病开始“蔓延”,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让城市生活美好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融入自然,让人融入城市。 重庆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城市,占据着整个三峡库区85.6%的面积,一直以来肩负着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1997年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提高。重庆的生态建设直接影响长江沿岸数亿人口的生活。尽管三峡目前表面水质基本良好,但是底泥的污染尚未可知。一旦底泥生态平衡被打破,将形成难以治理的水质污染。如果不能保护好、治理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庆就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为此,重庆推进水土治理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出炉

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出炉2017-3-27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人民网重庆3月27日电今日,从重庆市规划局获悉,《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获得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并要求海绵城市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海绵设施与生态景观融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重庆主城区拥有山水生态空间足、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的海绵城市自然特征,所以该规划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优先、趋利避害、经济合理、统筹协调、流域管理、长效保障”的原则,同时结合重庆自然特征,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 据悉,规划利用径流通道串联山系、水系、绿系,形成重庆特有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将主城区划分为海绵涵养区、海绵缓冲区、海绵提升区和海绵修复区四个海绵功能区,分别提出管控指引。

在流域排水分区的问题上,规划将主城区划分为80个流域排水分区综合考虑各分区水体水质、建成区比例、合流制管网比例、内涝比例等因素,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至各流域排水分区。 据重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规划综合考虑自然特征、环境容量、建设投资及政策要求,主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为不低于70%,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不低于50%”。

同时,规划通过净化优先保安全、高蓄坡滞低缓排、渗透回用促循环、山水林田城相映、立体海绵惠渝州五个规划策略构建立体海绵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此外,规划结合次级河流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建成区改造、新区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划定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 同步制定了《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通过规划导则确立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规划建设标准,指标分解的方法和参数,制定了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和常用低影响设施设计要点,与专项规划共同规范和指导主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胡虹余洁)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 ××××-××-××发布××××-××-××实施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 J×××-×××× 主编单位: 批准部门: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 2016年天津 I

前言 本导则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根据《天津市建委关于下达2015年天津市建设系统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科[2015]286号)文件,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规划;4.设计;5.施工与验收;6.附录。 本导则由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39号,邮编:300051)。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中铁五院集团公司天津分院、天津市交通科学研究院、天津第四市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勘察院、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生态城、中建新塘(天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赵乐军、王秀朵、孙杰、刘建华、高斌、刘星、金文海、周玉明、李波、梁佳斌、王卫红、刘晓蕊、曹雷、赵洪刚、王新岐、张旭滨、李曦淳、宋现财、曾伟、王绍华、舒昕、李旭东、刘小芳、彭晨蕊、王新亮、张高嫄、彭晨蕊、杨一力、何瑾、孙鹏、张蕊、于海明、路清、赵志峰、温伟光、王凯琳、曹美娟、王方、武文龙、刘欣、朱莹、柴成山、韦立、魏莹、刘婷、张旻昱、崔鸿飞、杨文艳、王烨、段秀莉、尚坤、安鹏 主要审查人: 赵世明、曾捷、阚薇莉、贾海峰、杨宪云、郁片红、王和祥、辛玮光、赵健 I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标准版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某市综合管廊城市排水排污工程 北京XX工程有限公司 2019年X月

目录 第1章运营管理原则 (1) 1.1 运营管理概述 (1) 1.2 管理原则 (1) 1.2.1 依法经营原则 (1) 1.2.2 服从国家、社会及人民利益原则 (1) 1.2.3 市场及服务意识原则 (1) 1.2.4 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 (2) 1.2.5 和谐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 (2) 1.2.6 超前准备原则 (2) 1.2.7 机构设置应坚持集中、统一、高效、特管原则 (2) 1.2.8 现代化管理原则 (2) 1.2.9 加速人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原则 (3) 1.2.10 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原则 (3) 1.2.11 重视经济效益,注重经营开发原则 (3) 第2章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 (4) 2.1 组织管理机构 (4) 2.1.1 组建项目公司 (4) 2.1.2 运营委员会 (4) 2.2 成员岗位职责 (6) 2.2.1 运营总监岗位职责 (6) 2.2.2 副总监岗位职责 (7) 2.2.3 综合管理部 (7) 2.2.4 财务部 (8) 2.2.5 建设部 (8) 2.2.6 维护部 (9) 2.3 人员培养计划 (9) 2.3.1 计划目的 (9) 2.3.2 原则、要求 (10) 2.3.3 培训内容、方式 (10) 第3章运营方案 (14) 3.1 污水管网运营方案 (14) 3.1.1 市政排水管网维护管理的主要任务 (14) 3.1.2 排水管道渗漏检测 (14) 3.1.3 排水管道及渠道的维护 (15) 3.1.4 雨水口与检查井的维护 (17) 3.1.5 市政排水管网的日常巡视检查 (19) 3.2 泵站运营方案 (21) 3.2.1 调试方案 (21) 3.2.2 运行方案 (22) 3.2.3 机械设备异常及解决对策 (24) 3.3 水质净化厂运营方案 (29) 3.3.1 污水处理厂运营方案 (29)

重庆海绵城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要点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要点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试行)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〇一七年六月 - 1 -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及重庆市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推动重庆市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指导和规范重庆市低影响开发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的审查工作,编制了《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要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以下简称“要点”),并与《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配套使用。 本要点按照建设工程设计管理程序,分别对低影响开发建设工程各阶段设计文件的审查提出要求,以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勘察设计审查机构、审查人员及其他勘察设计质量监督部门进行低影响开发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时参考使用,也可供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及科研院所参考。 本要点的主要内容是:总则;行政审查;技术审查。 本要点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一村69号,电话:67738852,邮箱:870319013@https://www.doczj.com/doc/1113518601.html,)。 主编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 项目组织:游正焜程建林 总负责人:吕波古霞 主要起草人:蒲贵兵龚毅靳俊伟程吉建毕生兰 张靖强敖良根谢天刘杰潘终胜 蔡岚彭颖陈杰云樊崇玲秦江 苏醒陈圆苏定江王胜程巍评审专家:盛国荣龚安军黄显奎 - 3 -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附录一

附录 1 主要术语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olume of LID facilities for catchment runoff control 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不包括雨水调节容积)。 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storage 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雨水储存stormwater retention or storage 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 雨水渗透stormwater infiltration 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 断接disconnection 通过切断硬化面或建筑雨落管的径流路径,将径流合理连接到绿地等透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径流雨水的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解读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同时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息息相关,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城市水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和提升城市水环境,科学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因地制宜地维持和营造城市水文化,从而使城市具有良性的水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系统。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 二、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1、透水铺装 包括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 100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100~200mm。(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 4、渗透塘(洼地,主要是下渗和净化,没有雨水调用)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涉及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参数和方法,其控制目标也与传统排水系统有很大差异。对这些基础问题、关系与要点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作为系列解读文章的第一篇,结合编制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及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着重阐述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狭义与广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以及综合目标的构建与各子目标之间的关系等基础问题,以期更清晰、科学地指导后续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推进。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将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超过200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中国城市仍普遍面临内涝频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灾害,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模式弊端显现,难以为继。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国办发(2013)23号、国发(2013)36号政策文件,高度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求各地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这些举措促进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等多部规范标准新编或修编,引发业内对“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调蓄隧道”、“海绵城市”等热点问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也进一步推动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嘉兴等城市雨水调蓄池、调蓄隧道等设施及低影响开发示范区的积极建设。 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北京建筑大学主编,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等9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于2014年11月发布试行。《指南》的发布产生了巨大反响,但对指南的理解和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惑、疑问和误读,对科学地理解《指南》和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形成阻碍。 1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国内对低影响开发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缺乏广泛、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和实践。面对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和更高的要求,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在推行《指南》的过程中会面对许多的困惑: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基本概念、内涵、内在联系是什么?绿色、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否全面解决中国城市雨水系统问题?如何制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兼顾排水防涝、污染控制等综合控制目标?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克服各种障碍,推进低影响开发和常规、超常规雨水蓄排系统(有时也分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或小排水和大排水雨水系统)的提标改造,为切实实现海绵城市提供必要条件。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城市规划、环保、给水排水、水利、园林景观、建筑、道路等许多行业和专业,如何取得共识,并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两江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推进两江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等工作,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37号)等法律及相关文件,结合悦来新城海绵试点经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两江新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活动,应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功能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式。 第四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分类实施;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工程建设项目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海绵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第六条新建项目应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改建、扩

建项目要结合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以水环境治理、雨水收集利用、解决城市内涝为重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第七条小区与绿地等地块项目及排水分区的雨水排出口,应当同步建设水质水量监测设施;小区等地块项目污水排出口,应当同步建设水量监测设施。 第八条建设局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和协调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运行局、财政局、城市管理局、国土房管分局、环保分局、规划分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将海绵设施建设费用纳入项目建设总投资,运营维护费用由海绵设施的所有者或管理者承担。 第十条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单位应灵活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及运营维护管理。优化绩效评价方法,建立有奖有惩、可进可退的管理制度,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第十一条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任务,纳入管委会对相关部门或单位的考核。 第二章规划和用地管理 第十二条建设局会同规划分局、城市管理局等部门负责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提出管控要求;确定公共海绵设施的布局及规模;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的重点。 第十三条通过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建设工程规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 设计文件技术深度及审查要点 (试行) 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推动珠海市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指导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查工作,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深度及技术审查要点(试行)(以下简称“要点”)。 本要点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珠海市地方标准)编写,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为根本依据,除将强制性条文作为必须审查的内容外,还从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中摘录了部分与强制性条文关系密切、对安全和公众利益有较大影响的条款作为审查内容。 本要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专项内容编写,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建设标准;3.设计文件深度及审查要点;4.典型海绵设施审查要点;5.附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类型繁多,主要包含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与水系,工程设计文件审查中如遇到本要点未涉及的情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大型建设项目,如大型防洪排涝工程、河道生态治理等,根据项目需求,需满足不同类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工程现场调研、测绘及勘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地区经验及工程师的综合判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作为施工图技术文件审查附属文件,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提供相应勘察内容,可不涵盖工程勘察的全部内容。 本要点用黑字体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审查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2018)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保护、修复和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利用,并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本办法所称海绵城市设施,是指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各项设施。 本办法所称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的小型雨水控制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有效缓解因不透水地面增加而导致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等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是指实现低影响开发目标的各项设施。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开发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统筹本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海绵城市政策法规体系,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立健全技术规范标准,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管理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 发展改革、财政、国土房管、环保、城乡规划、城市管理、水利、水务、审计、林业、气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分类实施,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统筹建设城市雨水、污水系统,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三、海绵城市设施设计目标 本项目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制定参考《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标准,填写相关下表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指标参数表 序号项目指标参数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