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列专题复习教案

数列专题复习教案

数列专题复习教案
数列专题复习教案

年级 数学 科辅导讲义(第 讲)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数列专题复习

题型一: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例1、已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4622a a a =,则=53a a ( )

A .1

B .2

C .4

D .8

例2、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4+a 8=16,则该数列前11项和S 11= ( ) A.58 B.88 C.143 D.176

变式 1、等差数列{a n }中,a 1+a 5=10,a 4=7,则数列{a n }的公差为 ( ) A.1 B.2 C.3 D.4

2、若等比数列{}n a 满足2412

a a =

,则2135a a a = . 3、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且13248,12,a a a a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Ⅱ)记{}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2,,k k a a S +成等比数列,求正整数k 的值。

题型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⑴.已知关系式)(1n f a a n n +=+,可利用迭加法(累加法)

例1:已知数列{}n a 中,)2(12,211≥-+==-n 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122a =,12n n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已知关系式)(1n f a a n n ?=+,可利用迭乘法(累积法)

例2、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2),21

n n a n n a a n --=≥=+,求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n n a n a 2

1=+,11=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3).构造新数列

1°递推关系形如“q pa a n n +=+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例、已知数列{}n a 中,32,111+==+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中,54,211+==+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递推关系形如“n

n n q

pa a +=+1”两边同除1

n p

+或待定系数法求解

例、已知

n

n n a a a 32,11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n

n n a a 631+=+,31=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3°递推关系形如"11n n n n a pa qa a ---=≠(p,q 0)

,两边同除以1n n a a - 例1、已知数列{}n a 中,1122n n n n a a a a ---=≥=1(n 2),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数列{}n a 中,)(42,211++∈+==N n a a a a n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d 、给出关于n S 和m a 的关系(1--=n n n S S a )

例1、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3,11++∈+==N n S a a a n n n ,设n n n S b 3-=, 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

变式 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1=a ,)2(212

≥??

?

?

?

-

=n S a S n n n . ⑴求{}n a 的通项; ⑵设1

2+=n S b n

n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

题型三:数列求和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11)1()1(111

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前n 个正整数的和 2

)

1(321+=

++++n n n 前n 个正整数的平方和 6)

12)(1(3212

2

2

2

++=

++++n n n n

前n 个正整数的立方和 23

333]2

)1([321+=++++n n n 例1、在数列{a n }中,a 1=8,a 4=2,且满足a n +2+a n =2a n +1.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设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求S n .

二、错位相减法求和(重点)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 n · b n }的前n 项和,其中{ a n }、{ b n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求和时一般在已知和式的两边都乘以组成这个数列的等比数列的公比q ;然后再将得到的新和式和原和式相减,

转化为同倍数的等比数列求和。

例2、求和:132)12(7531--+???++++=n n x n x x x S

变式 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n =,等比数列{}1

2,+=n n n b b ,设n n n b a C ?=,n S 是数列n C 的

前n 项和,求n S 。

三、分组法求和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 例3、求数列的前n 项和:231

,,71,41,1112-+???+++-n a

a a n ,…

变式 求数列{n(n+1)}的前n 项和.

四、裂项法求和

这是分解与组合思想在数列求和中的具体应用. 裂项法的实质是将数列中的每项(通项)分解,然后重新组合,使之能消去一些项,最终达到求和的目的. 通项分解(裂项)如:

(1))()1(n f n f a n -+= (2)

n n n n tan )1tan()

1cos(cos 1sin -+=+ (3)111)1(1+-=+=n n n n a n (4))1

21

121(211)12)(12()2(2+--+=+-=n n n n n a n

(5)])

2)(1(1

)1(1[21)2)(1(1++-+=+-=

n n n n n n n a n

(6) n

n n n n n n n S n n n n n n n n n a 2)1(1

1,2)1(12121)1()1(221)1(21+-=+-?=?+-+=?++=

-则 例4 求数列???++???++,1

1,

,3

21,

2

11

n n 的前n 项和.

变式 1、在数列{an}中,11211++???++++=n n n n a n ,又1

2

+?=n n n a a b ,求数列{bn}的前n 项的和.

2、已知等比数列{a n }中,a 1=3,a 4=81,若数列{b n }满足b n =log 3a n ,则数列??

?

?

??

1b n b n +1的前n 项和S n =________.

题型四:等差、等比数列的判定

例1、已知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n n

S b n

n .求证: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

变式:已知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n b 与数列{}n a 满足*,3N n b n a

n ∈=,且11=a ,证明{}n a 是等差数列。

例2、设{a n }是等差数列,b n =n

a ??

?

??21,求证: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

变式1、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数列{b n }中,若a n +S n =n .设c n =a n -1,求证:数列{c n }是等比数列;

2、已知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1=a ,24+=n n a S ,

数列{}n b ,n n n a a b 21-=+,求证:{}n b 是

等比数列;

课后作业:

1、已知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数,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2S n =a 2n +n -4(n ∈N *

).

(1)求证: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 (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n =4a n -3(n ∈N *).

(1)证明: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

(2)若数列{b n }满足b n +1=a n +b n (n ∈N *),且b 1=2,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

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

S n ,a 5=5,S 5=15,则数列?

????????

?1a n a n +1的前

n 项和n T 。

4、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3n ,数列{b n }满足b 1=-1,b n +1=b n +(2n -1)(n ∈N *).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 (2)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b n ;

(3)若c n =a n ·b n

n ,求数列{c n }的前n 项和T n .

数列专题复习教案设计

年级 数学 科辅导讲义(第 讲) 学生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数列专题复习 题型一: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例1、已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4622a a a =,则=53a a ( ) A .1 B .2 C .4 D .8 例2、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4+a 8=16,则该数列前11项和S 11= ( ) A.58 B.88 C.143 D.176 变式 1、等差数列{a n }中,a 1+a 5=10,a 4=7,则数列{a n }的公差为 ( ) A.1 B.2 C.3 D.4

2、若等比数列{}n a 满足2412 a a = ,则2 135a a a = . 3、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且13248,12,a a a a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Ⅱ)记{}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2,,k k a a S +成等比数列,求正整数k 的值。 题型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⑴.已知关系式)(1n f a a n n +=+,可利用迭加法(累加法) 例1:已知数列{}n a 中,)2(12,211≥-+==-n 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122a =,12n n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已知关系式)(1n f a a n n ?=+,可利用迭乘法(累积法) 例2、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 (2),21 n n a n n a a n --=≥=+,求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n n a n a 2 1=+,11=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四年级奥数找规律数列数表专题

数列与数表 一、知识与方法归纳 1、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 (1)通项公式:末项=首项+(项数-1) ×公差 (2)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3)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 ×项数÷2 2、本讲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规律较复杂的数列以及简单的数表 二、经典例题 例1.1,100,2,98,3,96,2 ,94,1,92,2 ,90,3 ,88,2,86,1, 84,…,0。请观察数列的规律并回答一下问题: (1)这个数列中有多少项是2? (2)这个数列所有项的总和是多少? 解: 例2. 1,2,3,4, 4, 5, 6, 7,7, 8,9 ,10,…,97, 98, 99, 100.请观察数列的规律并回答一下问题: (1)这个数列一共有多少个数? (2)50在数列中是第几个数? 解: 体验训练1 1, 2, 2, 4, 3, 6, 1, 8, 2, 10, 3, 12,…,100.观察数列的规律,请问:(1)数列中有多少个2? (2)数列中所有数的总和是多少? 解:

例3.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3,第二个数是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的个位数。从这列数中取出连续的50个数,它们的和最大是多少? 解: 例4. 如图所示,将从5开始的连续自然数按规律填入下面的数阵中,请问: (1)123应该排在第几列?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 (2)第2行、第20列的数是多少? 5 10 15 … 6 11 16 … 7 12 17 … 8 13 18 … 9 14 19 … 解: 体验训练2 将从1开始的自然数按某种规律填入方格表中,请问: (1)66在第几行、第几列? (2)第33行、第4列的数是多少? 解: *例5.如图所示,将自然数有规律地填入方格表中,请问:

求数列通项专题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假如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为自己内心感到富足,这是肯定的. 求数列通项专题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邓建书 课题名称 求数列通项(高三数学第二阶段复习总第1课时) 科目 高三数学 年级 高三(5)班 教学时间 2009年4月10日 学习者分析 数列通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让他们掌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化归思想、应用意识. 2.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 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问题教学法------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 讲练结合-----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 2. 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 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难点:(1)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由前n项和求数列通项公式时注意检验第一项(首项)是否满足 若不满足必须写成分段函数形式;若满足

则应统一成一个式子. 教学资源 多媒体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复习导入 第一组问题: 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2) 由递推关系知道已知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即可用公式求出通项 第二组问题:[学生讨论变式] 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2); 解题方法:观察递推关系的结构特征 可以利用"累加法"或"累乘法"求出通项 (3) 解题方法:观察递推关系的结构特征 联想到"?=?)" 可以构造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从而间接求出通项 教学活动2 变式探究 变式1:数列中 求 思路:设 由待定系数法解出常数

数列中的规律

数列中的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比如:自然数、年份、学号等。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善于观察、分析、总结,就能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1:找出数的排列规律(以后简称为数列规律),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1)1、2、3、4、()、6; (2)1、3、5、7、9、()、13; (3)3、6、9、12、()、18; (4)5、6、8、11、15、20、(); (5)1、4、9、16、()、36。 分析:(1)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是一个连续的自然数的排列(以后简称为自然数列)。从左向右看,后面一个总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即:前面的数+1=后面的数;或者说:后面的数-1=前面的数。所以这里应填入5。 (2)从左向右看,可以发现每相邻的两个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差2,即前面的数+2=后面的数,或后面的数-2=前面的数。所以空处应填入11。 (3)可以看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3,所以填15。 (4)从左向右,可以看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为1、2、3、4、……,差在不断地以连续自然数的形式增加。根据15与20差5,可以知道20 与后面一个数应相差6,所以应填入26。 (5)差依次为3、5、7、9、11,所以应填入25。 解:(1)1、2、3、4、(5)、6; (2)1、3、5、7、9、(11)、13; (3)3、6、9、12、(15)、18; (4)5、6、8、11、15、20、(26); (5)1、4、9、16、(25)、36。 这一组题,虽各有特点,但在思考时,都是从相邻两个数的差之间的关系来考虑。我们可以称之为“求差找规律”,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数列规律方法之一。 例2:找出数列排列规律,填入适当的数。 (1)1、1、2、3、5、8、()、21、34; (2)1、3、4、7、11、()、29、47; 分析:这两道题很特别,如果我们用求差法来找规律,会发现好象不存在什么规律。怎么办呢?通过观察(1)我们可以看出:从左向右看,相邻两个数的和恰好等于后面一个数(第三个数)如:1+1=2;1+2=3;2+3=5;3+5=8;……,所以第一个括号中应填入5加8的和13;第二个括号中应填入7加11的和18。 解:(1)1、1、2、3、5、8、(13)、21、34; (2)1、3、4、7、11、(18)、29、47。 这一组题,虽然少,但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一组数列,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有许多问题都是用这用数列来解答的。它们的规律是两两相加得第三个数。我们可以把解答这类题的方法称之为:求和找规律。 例3:找出数列排列规律,并填入适当的数。 (1)1、2、4、8、16、()、64; (2)1、3、9、27、81、()、729; (3)625、125、25、()、1。 分析:这一组数列我们用求差法、求和法均不能找出什么规律来,那怎么办呢?还是想想四则运算中的乘法或除法吧。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在(1)中每相邻两个数都是两倍关系,即相邻的两个数,用左边的数×2=右边的数。或者用右边的数÷2=左边的数。所以(1)中空格应填入32。用这样的办法,我们很快会发现(2)中相邻两数是3倍关系,所以填入243;(3)中相邻两数是5倍关系,所以应填入5。 解:(1)1、2、4、8、16、(32)、64; (2)1、3、9、27、81、(243)、729; (3)625、125、25、(5)、1。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2

宁夏银川贺兰县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 复习课教案 新 人教版选修2-2 3.认识数学本质,把握数学本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常用的思维模式和证明方法,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难点:认识数学本质,把握数学本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一、知识结构: 【探索研究】 我们从逻辑上分析归纳、类比、演绎的推理形式及特点;揭示了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和反证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常用的思维模式和证明方法,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例题评析】 例1:如图第n 个图形是由正n+2边形“扩展”而来,(n=1,2,3,…)。则第n -2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_个顶点。 推理与证 明 推理 证明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直接证明 间接证明 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 分析法 综合法 反证法 数学归纳

变题: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块。 例2:长方形的对角线与过同一个顶点的两边所成的角为,αβ,则22 cos sin αβ + =1,将长方形与长方体进行类比,可猜测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题2:数列 } { n a 的前n项和记为Sn,已知 ). 3,2,1 ( 2 ,1 1 1 Λ = + = = + n S n n a a n n 证明: (Ⅰ)数列 } { n S n 是等比数列; (Ⅱ) . 4 1n n a S= + 例3:设f(x)=ax2+bx+c(a≠0),若函数f(x+1)与函数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求证:第1个第2个第3个

数列求和公开课教案(1)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2016/12/22 开课人:洪来春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等差、等比数列这两类最基本的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同时也掌握了与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的综合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将会根据已知数列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二、教法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讲究效率,加强变式训练、合作学习。采用以具体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讨论,注重分析、启发、反馈。先引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剖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例题中巩固相应方法,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对问题和方法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更好地锻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方法: (1)诱导思维法: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2)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对数列求和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属于高考命题中常考的内容;另一个面,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高考中逐年加大了它的份量。化归与转化思想是本课时的重点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的数学思想,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最终解决原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化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通项求数列的前n项,本节课重点复习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和。 教学难点:解题过程中方法的正确选择。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通项公式选择求和的方法,并能运用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数列的前n项。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②通过阶梯性练习和分层能力培养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数列规律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数列篇 第一步: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 第二步思路A:分析趋势 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 A.180 B.210 C. 225 D 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 2,增幅较大做乘除 例2:0.25,0.25,0.5,2,16,() A.32 B. 64 C.128 D.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 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 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 例3:2,5,28,257,() A.2006 B。1342 C。3503 D。312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 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 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 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 视觉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 例4:1,2,7,13,49,24,343,()

数列专题复习教案

年级 数学 科辅导讲义(第 讲)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数列专题复习 题型一: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例1、已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4622a a a =,则=53a a ( ) A .1 B .2 C .4 D .8 例2、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4+a 8=16,则该数列前11项和S 11= ( ) A.58 B.88 C.143 D.176 变式 1、等差数列{a n }中,a 1+a 5=10,a 4=7,则数列{a n }的公差为 ( ) A.1 B.2 C.3 D.4

2、若等比数列{}n a 满足2412 a a = ,则2135a a a = . 3、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且13248,12,a a a a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Ⅱ)记{}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2,,k k a a S +成等比数列,求正整数k 的值。 题型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⑴.已知关系式)(1n f a a n n +=+,可利用迭加法(累加法) 例1:已知数列{}n a 中,)2(12,211≥-+==-n 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122a =,12n n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已知关系式)(1n f a a n n ?=+,可利用迭乘法(累积法) 例2、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2),21 n n a n n a a n --=≥=+,求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n n a n a 2 1=+,11=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三年级知识点找简单数列的规律

三年级知识点:找简单数列的规律 找简单数列的规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数,如:自然数:1,2,3,4,5,6,7,… (1)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2)某年级各班的学生人数(按班级顺序一、二、三、四、五班排列)45,45,44,46,45 (3)像上面的这些例子,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其中第1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第2个数称为第2项,…,第n个数就称为第n项.如数列(3)中,第1项是45,第2项也是45,第3项是44,第4项是46,第5项45。 根据数列中项的个数分类,我们把项数有限的数列(即有有穷多个项的数列)称为有穷数列,把项数无限的数列(即有无穷多个项的数列)称为无穷数列,上面的几个例子中,(2)(3)是有穷数列,(1)是无穷数列。 研究数列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性,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本讲将从简单数列出发,来找出数列的规律。 例1 观察下面的数列,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2,5,8,11,(),17,20。②19,17,15,13,(),9,7。③1,3,9,27,(),243。

④64,32,16,8,(),2。⑤1,1,2,3,5,8,(),21,34...⑥1,3,4,7,11,18,(),47 (1) 3,6,10,(),21,28,36,(). ⑧1,2,6,24,120,(),5040。⑨1,1,3,7,13,(),31。⑩1,3,7,15,31,(),127,255。(11)1,4,9,16,25,(),49,64。(12)0,3,8,15,24,(),48,63。 (13)1,2,2,4,3,8,4,16,5,(). (14)2,1,4,3,6,9,8,27,10,().分析与解答①不难发现,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它前面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3.因此,括号中应填的数是14,即:11+3=14。 ② 同①考虑,可以看出,每相邻两项的差是一定值2.所以,括号中应填11,即:13—2=11。不妨把①与②联系起来继续观察,容易看出:数列①中,随项数的增大,每一项的数值也相应增大,即数列①是递增的;数列②中,随项数的增大,每一项的值却依次减小,即数列②是递减的.但是除了上述的不同点之外,这两个数列却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相邻两项的差都是一个定值.我们把类似①②这样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③1,3,9,27,(),243。此数列中,从相邻两项的差是看不出规律的,但是,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其前面一项的3倍.即:3=1×3,9= 3×3,27=9×3.因此,括号中应填81,即81= 27×3,代入后,243也符合规律,即243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复习》公开课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复习(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①掌握数列求和的三种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及错位相减法; ②能正确运用等差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 ③能把一般数列转化成特殊数列求和.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通项求数列的前n 项,本节课重点学习分组求和与错位相减法求和。 教学难点:解题过程中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化简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_______________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习: (1)求=-++++12531n __________(2)求=++++n 2421 ________ (3)若,0≠a 则=++++n a a a a 32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题型讲解 题型一 公式法 体验高考:2016全国卷Ⅰ文科17.(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n a 是公差为3的等 差数列,数列}{n b 满足11=b ,3 1 2=b ,n n n n nb b b a =+++11 (1) 求}{n a 的通项公式, (2)求}{n b 的前n 项和 方法小结: 题型二 分组求和 例1 、求和__________)432()434()432(21=?-++?-+?-n n 方法小结: 变式练习:若n n n a 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题型三 错位相减法 例2 、 若n n n a 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方法小结: 练习:求和:若n n n a 3)1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体验高考(2014全国I 文17)(12分)已知{}n a 是递增的等差数列,2a ,4a 是方程2560x x -+=的根. (1)求{}n a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2n n a ?? ? ??? 的前n 项和.

高中数学《数列》二轮复习教学设计

必修 5 第 2 章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编写人:周亚新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让学生直观感知15高考 18. 已知数列满足 (为实数,且 ),,,, 且,,成等 差数列. (1)求的值和的通项 公式; (2)设,, 求数列的前项和. 学生观察,思考考察的知 识及解题策略 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 高考的题目,引出本节课 的教学重难点。 典例分析例1:已知数列{ n a}中,首项是 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通项公式 (1) 1 3 n n a a + =- (2) 1 2 n n a a + = (3) 1 n n a a n + =- (4)11 n n a n a n + + = 学生完成各题 辨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及递推公式,并能掌握其 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 例2:已知数列中, n s是 n a的 前n项和,且 1 42 n n s a + =+, 1 a=1 (1)设数列 11 2 n n n b a a ++ =-, 且b1=3 2 证明{ n b}是等比 数列。 学生分析问题,并合作解 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第(1)问,注意2 n≥ 第(2)问,可利用第一问 结论,亦可用题设 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 定义证明数列,并求通项 公式和前n项的和;解 题时要总览全局,注意上 一问的结论可作为下面

(2) 设数列2n n n a c = ,证明{n c }是等差数列。 (3)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及 前n 项和 问题的条件。 例3:已知数列{n a }中, 1a >0,q>1且q ≠0的等比数列, 设数列{n b }满足12n n n b a ka ++=-,数列{n a },{n b }的前n 项和分别是n S ,n T 。若n n T kS >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求k 的取值范围。 教师板演,规范过程,学生体会理解 熟悉递推数列的的题型,本题由探索n S 和n T 的关系入手,谋求解题思路 例4:已知抛物线24x y =,过原点做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1P ,又过点1P 作斜率为 1 2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2P ,在过点2P 作斜率为 1 4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3P ……如此继续,一般的,过n P 作斜率为 1 2n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1n P +,设n P (n x ,n y ) (1) 令2121n n n b x x +-=-,求证 数列{n b }是等比数列。 (2) 设数列{n b }的前项和为 n S ,试比较 3 4 n S +1与学生探究直线与抛物线交点的坐标关系,试寻找交点横坐标见得联系,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强化已解析几何为载体的数列问题解法,展示放 缩法、数学归纳法在数列解题中的应用

数列的排列规律(三年级)

(1)8,12,16,20,24,(),(); (2)98,89,80,71,(),();数列的排列规律名词解释: 像1,2,3,4……或1992,1996,2000,2004……等,按照某些规律排列着的一列数,我们把这列数叫做数列。在一个数列中,从左往右的第几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第几项。 一、例题讲解 1.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设当的数。 (1)1,4,7,10,13,(),(); (2)83,75,67,59,(),(); (3)0,1,3,6,10,15,(),()。 2.按照数列的变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2,3,5,8,13,(),(); (2)2,5,11,23,47,(),(); (3)3,1,6,2,12,3,24,4,(),()。 二、独立练习 1. 按照数列的变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1,3,9,27,(),()。 2. 按照数列的变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6,11,17,28,(),(); (2)1,4,13,40,(),(); (3)1,5,2,10,3,15,4,20,(),() 3. 按照数列的变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2,6,24,120,(),5040; (2)1,4,9,16,25,(),(); (3)0,3,8,15,24,(),48,63; (4)1,1,3,7,13,(),31。

4. 按照数列的变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3,2,5,2,7,2,9,2,( ),( ); (2)2,5,14,41,122,( ),( )。 三、拓展提高 1. 按照数列的变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 111,,,,;234 (2)1,8,27,64,( ),( )。 2. 按照数列的变化规律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1) (2) (3) 四、真题解答 1.一次智力测验,主持人亮出4块三角形的牌子,在第四块牌子中,“?”表示的数是 。(2003年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 247 363 465 ? 25 17 38 23 47 15 45 36 2.有二十个数排成一列:1,1,2,3,…,4181,6765。第一、第二个数都是1,最后两个数分别是4181和6765。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和。问:这列数中的第17个数是什么?(1995年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注意:找规律必须满足数列的每一项,是每一项共同的规律。

数列复习课教学设计(王玲)

教师姓名:王玲年龄: 35课题名称:《数列》复习课 学校:北京市第十中学 教龄: 13 年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数列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由于数列内容的丰富性,应用的广泛性和数列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数列在高考中地位的特殊性 . 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列的复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帮助学生自我构架数列知识框图,实现对数列整体把握、多样解读数列属性的目标 . (二)学情分析 在北京市面对全体高中学生的调研中,多数同学认为在高中阶段的课程中,《数列》部分是最难的 .在复习《数列》之初,本人亦进行了学生的问卷调查, 学生更多地觉得数列难在方法技巧多、观察分析变形难等等 .本讲面对的是进入一 轮复习的高三学生,对《数列》的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对《数列》的整体把握和研究数列的一个“主线”,学生往往就事论事,只是一味地考虑解题情况 . (三)教学准备 学生调查问卷、前测题目. 教学目标 ( 1)通过数列复习,使学生理清本章知识网络,归纳整合知识系统. (2)通过师生整理、点评、分析的过程,诊断学习等差数列的问题,学会突破 难点的基本方法;通过交流诊断分析学习数列的难点,使学生深化对数列的理解,并形成一定的元认知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自我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学会思 考问题的方法,严谨的推理,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诊断学习数列的难点及分析、尝试寻找如何突破难点的一些对策。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 . 教学过程 教学环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节 (一)教师活动:前测题目立足于学业水 数据 1.PPT 展示学生前测题目的答题情况(柱状平测试,难度不太高,综与表现图) .合性不强 .通过这些问题反馈 2.PPT展示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 .对学生前面的学习效果学生活动:观看反馈情况 .作一反馈;通过调查问 卷,了解学生学习数列的 难点 . (二)教师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 知识整 1.PPT 展示学生在调查问卷中画出的《数识框图,了解学生对数列体把握列》一章的“知识框图” .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 2.PPT展示学生代表的“知识框图”与前测掌握情况 .通过学生间的 答题情况的对比 .讨论互评,查找漏洞 .通 3.PPT 展示老师画的“知识框图” ,并举例过教师展示的“知识框 说明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到通项公式经历图”,让学生体会,知识 的认知过程 .整体把握及理清知识间学生活动1:三名学生代表说说自己画的结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 构框图 .三名同学的“知识框图” 学生活动2:其他同学结合“知识框图”谈和答题情况,引导学生感 自己的想法 .受题目不会做背后的原 前测题目:因,其实是数列本身的知 ( 1)如果数列的前 n项和识没有掌握,对知识的整S n a1a2a n满足条件 log 2 S n n ,体把握不够,知识间的联 那么 { a n} ()系不清楚 . A.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B.是公比为 1/2 的等比数列

数列的求和问题(规律总结)

数列的求和问题 知识点一:数列的前项和的相关公式 1.任意数列的第项与前项和之间的关系式: 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为常数) 当d≠0时,S 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 当d=0时(a1≠0),S 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3.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当时,,, 当时,或 知识点二:求数列的前项和的几种常用方法 1.公式法: 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或者等比数列,求其前项和可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求和; 2.分组转化法: 把数列的每一项拆分成两项或者多项,或者把数列的项重新组合,或者把整个数列分成两部分等等,使其转化成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等可求和的数列分别进行求和。例如对通项公式为a n=2n+3n的数列求和。 3.倒序相加法: 如果一个数列,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以采用把正着写和与倒着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例如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对 通项公式为的数列求和。

4.错位相减法: 如果一个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对应 项乘积组成的,求和的时候可以采用错位相减法.即错位相减法适用于通项为 (其中是公差d≠0的等差数列,是公比q≠1的等比数列)(也称为“差比数列”) 的数列求前项和.例如对通项公式为的数列求和。 一般步骤: ,则 所以有 注意: ①错位相减法是基于方程思想和数列规律的一种方法。一般都是把前项和的两边都乘以等比数列的公 比q后,再错位相减求出其前项和; ②在使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一定要注意讨论等比数列中其公比q是否有可能等于1,若q=1,错位相减法 会不成立. 5.裂项相消法: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然后把数列的每一项都按照这种方法拆成两项的差,以达到在求和的时候隔项正负相抵消的目的,使前n项的和变成只剩下若干少数项的和的方法. 例如对通项公式为的数列求和。 常见的拆项公式: ①; ②若为等差数列,且公差d不为0,首项也不为0,则; ③若的通项的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时, 则. ④;.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 等差数列复习

等差数列复习 知识归纳 1. 等差数列这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2. 等差数列的定义、用途及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n ≥2,a n -a n -1=d (常数) 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结构有什么特点? a n =a 1+(n -1) d a n =An +B (d =A ∈R ) 4. 等差数列图象有什么特点?单调性如何确定? 5. 用什么方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公式内容? 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前n 项和公式结构有什么特点? 2 )1(2)(11d n n na a a n S n n -+=+= S n =An 2+Bn (A ∈R) 注意: d =2A !6. 你知道等差数列的哪些性质?等差数列{a n }中,(m 、 n 、p 、q ∈N+): ①a n =a m +(n -m )d ; ②若 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 ③由项数成等差数列的项组成的数列仍是等差数列;④ 每n 项和S n , S 2n -S n , S 3n -S 2n …组成的数列仍是等差数列. 知识运用 1.下列说法: (1)若{a n }为等差数列,则{a n 2}也为等差数列 (2)若{a n } 为等差数列,则{a n +a n +1}也为等差数列 (3)若a n =1-3n ,则{a n }为等差数列. (4)若{a n }的前n 和S n =n 2+2n +1, 则{a n }为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 定义 通项 前n 项和 主要性质 n a n d <0n a n d >0

其中正确的有( (2)(3) ) 2. 等差数列{a n}前三项分别为a-1,a+2, 2a+3, 则a n= 3n-2 . 3.等差数列{an}中, a1+a4+a7=39, a2+a5+a8=33, 则a3+a6+a9=27 . 4.等差数列{a n}中, a5=10, a10=5, a15=0 . 5.等差数列{a n}, a1-a5+a9-a13+a17=10, a3+a15= 20 . 6. 等差数列{a n}, S15=90, a8= 6 . 7.等差数列{an}, a1= -5, 前11项平均值为5, 从中抽去一项,余下的平均值为4, 则抽取的项为 ( A ) A. a11 B. a10 C. a9 D. a8 8.等差数列{a n}, Sn=3n-2n2, 则( B ) A. na1<S n<na n B. na n<S n<na1 C. na n<na1<S n D. S n<na n<na1 能力提高 1. 等差数列{a n}中, S10=100, S100=10, 求S110. 2. 等差数列{a n}中, a1>0, S12>0, S13<0, S1、S2、…S12哪一个最大? 课后作业《习案》作业十九.

数列、数表找规律

第1章数字迷 01找规律 1.根据下列各串数的规律,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1)13;(2)21;(3)32;(4)30.) (1)1,4,7,10,(),16,????? (2)2,3,5,8,13,(),34,?????? (3)1,2,4,8,16,(),?????? (4)2,6,12,20,(),42,?????? 2.观察下列各串数的规律,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1)17;(2)256;(3)95;(4)4.) (1)2,3,5,7,11,13,(),19,?????? (2)1,2,2,4,8,32,(),?????? (3)2,5,11,23,47,(),?????? (4)6,7,3,0,3,3,6,9,5,(),?????? 3.观察下列各串数的规律,并在每小题的两个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1)5,36;(2)9,28.() (1)1,1,2,4,3,9,4,16,(),25,6,(),?????? (2)15,16,13,19,11,22,(),25,7,(),?????? 4.按规律填上第五个数组中的数:({5,25,50}) {1,5,10}{2,10,20}{3,15,30}{4,20,40}{ } 5.下面各列算式分别按一定规律排列,请分别求出它们的第40个算式: (1)1 + 1,2 + 3,3 + 5,1 + 7,2 + 9,3 + 11,1 + 13,2 + 15,?????? (2)1 ? 3,2 ? 2,1 ? 1,2 ? 3,1 ? 2,2 ? 1,1 ? 3,??????((1)1+79;(2)2×3.) 6.下面两张数表中的数的排列存在某种规律,你能找出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把括号里的数填上 吗?((1)3;(2)7.) (1)2 6 7 11 (2)2 3 1 4 4 ()1 3 5 2 3 5 5 6 4 ()3 7.下面各列数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数,请将它们找出来:((1)15不是质数;(2)10不是3 的倍数;(3)5不是偶数;(4)16应为17.) (1)3,5,7,11,15,19,23,?????? (2)6,12,3,27,21,10,15,30,?????? (3)2,5,10,16,22,28,32,38,24,?????? (4)2,3,5,8,12,16,23,30,?????? 8.下图所示的两组图形中的数字都有各自的规律,先把规律找出来,再把空缺的数字填上:((1)36; (2)40.) (1)

等差数列复习课教案(公开课)

等差数列复习课 宜良县职业高级中学 董家金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及相关性质. 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回忆复习,通过相关例题与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相关性质的理解。 难点:等差数列相关性质的应用。 (三)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复习本课时的主要知识点,再通过例题、习题加深学生的应用意识,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Ⅰ知识回顾 1、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n a 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d n a a n )1(1-+=。 注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整理后为)(1d a nd a n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 3、等差中项 如果a,A,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着a 与b 的等差中项。 即:2 b a A +=,或 b a A +=2。 4、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n a 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2)(1n n a a n S +==d n n na 2)1(1-+。 注意: 1) 该公式整理后为n d a n d s n )2 (212-+=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 2)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推导过程中利用了“倒序相加求和法”。 3) 数列n a 与 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 1S S S a n n n )1()2(=≥n n 5、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数列与规律

探索规律的奥秘——括号序列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合法括号序列”的数量。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先有条理地分析、探索出递推的规律,进而推导得出公式。 引入 定义“括号序列”为一串由“(”和“)”组成的序列。定义“合法的括号序列”为一个可以将“(”和“)”配对,从而满足以下条件的括号序列: 1、“(”和“)”数量相等。 2、两对括号之间要么是包含关系(形如“(())”),要么互不相交(形如“()()”). 不难证明,一个合法的括号序列只有一种合法的配对方法。 接着,我们把一个括号序列写成“分行”形式:例如把 ()(()((())()))(())写成:()( )( ) ()( ) () ( )() () 则我们定义“合法括号序列的深度”为其“分行”形式所占用的行数(例如以上序列的“深度”就是4)。 当然,也有更严谨的定义方法:“深度”就是原序列任意前缀中“(”和“)”数量之差的最大值。也就是说,设原序列为A,从A的开头开始从左往右选取连续的一些字符,就能“截”出一串新的括号序列V(不一定合法),并求得V序列中“(”与“)”数量之差。通过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差,就是A序列的深度。为什么?因为在“分行形式”中,从开头往右看,看到一个“(”就代表着“以后的字符向下进一行”,看到“)”就代表着“以后的字符向上回退一行”,两者相抵,所以把两者数量相减,就能得到V序列最后一个括号的深度。这样的话,最深的括号的深度——也就是所得差的最大值——即为A序列的深度,也就是其分行形式占用的行数。 因此,以上两种对“深度”的定义等价。 问题来了:给定正整数N和K,找出一种高效的算法,用以求包含N对括号且深度为K的合法括号序列数量。 一种简单但是错误的算法 显而易见,解决此问题的高效方法是递推。 但是,每次从哪几个数递推到那几个数?递推几次?按照什么规律递推? 不难想到的一种方法是: 首先,死算出N=1情况下的结果: 当K=1,所求结果为1。 对应的序列有:() 当K≠1,所求结果为0。

三年级奥数数列数表规律(B级)

一、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做数列;数列中每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其中的第一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第2个数称为第2项,第n 个数称为第n 项。 根据数列中项的个数分类,把项数有限的数列(即有有穷多个项的数列)称为有穷数列;把项数无限的数列(即有无穷多个数的数列)称为无穷数列。 研究数列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诀窍】1,比较简单的数列,一般从相邻两数的和差积商中找规律,稍复杂的数列,要全方位入手,把数列合理地拆分成为几部分,分别考察,还要把每个数与项数之间联系起来考虑。 2,图形中的数在图形中所处的位置,往往与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有关,需要仔细进行分析,才能找到规律; 3,由若干数组组成的数列,要分别找出数组中各位商数的规律,然后再按题目要求求解。 【注意】通过观察数表中的已知数据,发现规律并进行补填与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数表结构的差异,它们通常是按行、按列、沿斜线或螺旋线逐步形成的.涉及小数的,或与其他方面知识相综合的数列问题. 二、等差数列的定义 ⑴ 先介绍一下一些定义和表示方法 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或小)一个常数(固定不变的数),这样的数列我们称它为等差数列. 譬如:2、5、8、11、14、17、20、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大3 ,递增数列 100、95、90、85、80、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小5 ,递减数列 ⑵ 首项:一个数列的第一项,通常用1a 表示 末项:一个数列的最后一项,通常用n a 表示,它也可表示数列的第n 项。 项数:一个数列全部项的个数,通常用n 来表示; 公差:等差数列每两项之间固定不变的差,通常用d 来表示; 知识框架 数列、数表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