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拓宽阅读视野,理解香菱对诗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红楼梦》的作者曾经为他笔下的人物之一——香菱写过四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是个命运多舛的女性,她出身在官宦之家,却迭遭不幸;幼年被拐、被迫给人作妾、经常挨打受凌辱……可她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仍能葆有那份纯真和那种好学之心。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一下她吧。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才华横溢,是一位

诗人,又是一位画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他呕心沥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由于早逝,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四、课文精读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3.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的哪些表现给你印象最深?

灯下读诗;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入迷研诗;因“闲”被称“诗魔”;梦中得诗。

4.香菱灯下读诗,读了多少?读谁的?有什么收获?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凡红圈选的都读了。读的是王维的五律。“领略了些滋味”,可以和黛玉讲诗。表现了她勤奋、持之以恒的性格。

5.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6.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7.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她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情景。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8.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人才济济、洋溢着诗风墨香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二、深入探究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

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蹿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村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3.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大胆的想象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把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联系在一起,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三、小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紧扣“学”字,披文入里,寻本逐源,意在突出学习的重点,即探究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同时注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因为文中有不少专业名词及术语比较难懂,我补充了相关注释,就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但还要注意补充介绍香菱的悲剧命运,渲染好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香菱的同情和阅读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更深切地理解《红楼梦》的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拓宽阅读视野,理解香菱对诗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红楼梦》的作者曾经为他笔下的人物之一——香菱写过四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是个命运多舛的女性,她出身在官宦之家,却迭遭不幸;幼年被拐、被迫给人作妾、经常挨打受凌辱……可她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仍能葆有那份纯真和那种好学之心。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一下她吧。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才华横溢,是一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编者按照成书时间将其依次排列,并且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节选《香菱学诗》作为压轴篇目,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我国的古典小说经历了从单一的链式结构到复杂的网式结构,从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到人物塑造的立体化,从注重故事情节到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过程。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正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变迁,而作为压轴之作的《香菱学诗》也就担负起了展示古典小说非凡魅力的重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对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赏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并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及写作的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香菱前后所作的三首诗,重点赏析第三首诗作,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红楼梦》中香菱的判词,播放《叹香菱》曲。重点解读判词中的“平生遭际” 1、导语设计: “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大家刚才所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就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出示课件:简介香菱其人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鄂续写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课堂实录及点评 新人教版

《香菱学诗》 导课:同学们,每当我轻轻的翻开那带着卷墨香的《红楼梦》看到香菱,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挥之不去,难以释怀。今天当我们要再次走进《香菱学诗》的时候,我很想听听大家阅读完这篇课文后的初部感受,希望诸位畅所欲言。谁先说一下? 生:谈初读感受 简评:开课设计一个人人都有话可说的问题,先让学生开口,这一点上公开课很重要。许多学生都感到香菱很可爱,也为课后介绍香菱的悲剧形成对比,这也是一处“伏笔”。 师:通过大家的回答,我发现通过预习,把这篇课文面上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学习一篇课文只解决面上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那麽我们怎样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我想了很久,做后发现曹雪芹告诉我们怎麽读红楼梦,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告诉我们读《红楼梦》要“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走近她。 我们先从一个很细的地方进入。 简评:从红楼梦找到设计这节课教学目标以及上课的依据----细读文本,细细品味!看来杨老师把这节课处理为“定篇”了。 师:香菱学诗的态度是什么?用香菱自己的话答。找到就可以回答。 生:我不过是羡慕才学着玩罢了 师:让学生齐读这句话,香菱羡慕什么? 生:羡慕“雅” 师:香菱学诗真的是“玩”吗?(出示幻灯片“玩” )请用批注读书法,在课文上找依据,写在书上。 简评:此问题设计的非常好,既可以统摄整堂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难度级别不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也有利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进行。 师: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 生:香菱一进大观园就想学诗,这次学不是突发奇想,所以不是“玩”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特别,联系上下文,读出了语言背后的东西,还有吗?

陕西省镇巴县三元中学九年级语文第20课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刘 帝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陕西省镇巴县三元中学刘帝 一、教学背景分析 《香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文章节选于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文中主人公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赏析诗歌的能力,加之以前和本单元前三篇小说的学习与练习,学生对学习小说也已具备了相关的能力。但要深层次的赏析能力还是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创设相关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间的距离,便于学生了解、评析小说,自主、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二、整合思路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 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写法上,通过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 1、泛读,整体感知; 2、精读,理解文章内容; 3、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思读,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山东诸城龙源学校李建秀 【教学内容】 九年级第一册《湘陵学诗红楼梦》第一集为《甄世音之梦·知·经》,第四集为《葫 芦僧判葫芦案》【教学目标】 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赏析香菱和黛玉的人物形象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程: 有人说“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欣赏,品鉴学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香 菱学诗》和《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第四回“薄命女 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来感受这部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祥陵学诗》选自《红楼梦》第48集。原名为“乱七八糟的人情,误读娱乐,欣赏 优雅女性的优雅收藏和朗诵诗歌”(show ppt)。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 (生思考)预设答案:1、“香菱学诗”更好,简单明了,点明了人物和事件。2、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更好,题目中点明了香菱学诗的一个特点:苦。 二、湘陵学诗的痛苦 既然原题中点出了香菱学诗的特点是“苦”,请同学们速读原文,从文中找出能表现 香菱学诗苦的句子,并做出批注,判断你找到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体现了香菱怎 样的性格特点。(生自由阅读,做批注) 预设答案:1。“香玲拿着这首诗,回到了陈屋花园。不管怎样,她只是在灯下一首 一首地读。宝钗甚至劝他睡了好几次,但他都没睡。”动作描写的运用,体现了祥龄学习 诗歌的认真和勤奋。 2、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其中“逼”字和“央”字体现了香菱学诗的急切心情。 3.香玲听着,默默地回来了。悦星甚至没有进入房间。她只是在池塘边的树下,或坐 在岩石上,或蹲在地上挖土。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惊讶。李婉、宝钗、探春、宝玉等人听到 这封信,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看着他。他皱起眉头,再次微笑。通过表情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现了向玲对诗歌的执着和对诗歌的痴迷。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香菱学诗》原文及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香菱学诗》原文 及教案 《香菱学诗》原文 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课方案:第五 单元 第五单元古代小说 学习目标 1.阅读 (1)激发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培育对古代文化的热 爱。 (2)养成用历史目光察看小说人物的习惯,擅长掌握情节 发展的脉络。 (3)仔细阅读课文,掌握内容重点,把对小说人物的议论 放在熟习小求情节的基础上,深入领悟作者的企图。 2.写作 (1)学习古代小说仔细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运用 这些写作方法刻画身旁熟习的人。 (2)就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或写法的多样性写一篇研究 心得。 3.口语社交 (1)口头复述课文情节,讲得越细越好。 (2)独立自主地研究问题,学习运用评论的方式,以片言 只语表述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第1页/共5页

《智取生辰纲》经过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绘,反应 了封建统治下复杂尖利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豪在抗争 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力量。 《杨修之死》记述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故,表现杨修的聪 慧才华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露了曹操既十分奸 诈又深思熟虑的复杂性格。 《范进中举》经过描绘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天截然 相反的境遇,侧重刻画了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四周各色人物 攀高接贵的嘴脸,揭穿了科举制度的腐败以及在这个制度奴 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将锋芒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香菱学诗》经过香菱学诗这件事,展现了香菱和黛玉的性 格。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都给人以启迪--“学而不厌,不厌其烦”。香菱固然身份卑微,但她聪慧刚毅,不甘愿于庸俗的现 状而发奋自强,这一艺术形象很有典型意义。 2.阅读建议 (1)课前阅读《水浒传》第十二、十三、十六、十七回, 认识杨志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智取生辰纲》紧扣标题中的“智”字行文,学习中应以“智” 字作为打破口。在整体掌握、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能复述故 事梗概;从解析情节下手,经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绘掌握 人物性格。 (2)学习《杨修之死》一文,应先清除语言上的阻碍,熟 第2页/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 《智取生辰纲》围绕“生辰纲”的得失,展开一场斗智斗谋的争夺战,表现出英雄们的智慧才略。全文突出一个“智”字。 《杨修之死》“恃才放旷”是杨修之死的主因,但也反映曹操生性多疑的一面。 《X进中举》写的是X进意外中举,喜极生悲的故事,讽刺当时势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 《香菱学诗》本文叙述了薛蟠侍妾香菱学习写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下层侍婢良好资质和聪明过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怜其才而哀其生”的感叹。(“三易其诗”情节妙堪) 二、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个性化语言,领会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小说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享受。 三、单元重难点 教学课文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分析人物入手,随情节展开,感悟语言意蕴,把握主题意义。 四、单元教学安排 《智取生辰纲》 2课时 《杨修之死》 2课时 《X进中举》 2课时 《香菱学诗》 2课时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学习目标] 1、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2、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3、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展示 1、自主学习: (1)、小练习册积累运用1、2、3 、4、 2、学前准备: (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2). 走近作者 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某某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3).相关资料 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X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4)杨志简介 在梁山好某某,有一个好汉,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块青记,腮边微露些赤须,他就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学案

香菱学诗 【学习(xuéxí)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经、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jīngguò),从中得到的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shéntài)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fēnxī)香菱这一人物形明,探究香菱学诗成功(chénggōng)的原因。 4、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读课文两遍,用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新词的障碍。 2、走近作者。 3、走进作品及背景。 【合作探究】 1、泛读课文,整体感知。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3、文中哪些语句(yǔjù)表现出香菱学诗的专心? 4、“宝钗听了,又是可叹(kě tàn),又是可笑”,“可叹(kě tàn)”、“可笑(kě xi ào)”的内容分别指什么(shén me)?这句用的是什么描定手法? 5、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6、“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7、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yī zhǒnɡ)什么精神?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8、本文运用(yùnyòng)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rénwù),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当堂(dānɡ tánɡ)评价】 1、从文章(wénzhāng)中你觉得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2、完成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拓展(tuò zhǎn)提升】 学生交流(jiāoliú)搜集到的有关《红楼梦》的歇后语。 【课后检测(jiǎn cè)】 完成(wán chéng)课后T二、三。 第二(dìèr)课时 【自主预习】 1、找出文中黛玉教诗的句子。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20香菱学诗(曹雪芹)(全国一等奖)

《香菱学诗》说课 荆门市毛李中学宋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荆门市毛李中学的宋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香菱学诗》,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简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如何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2、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读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这一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3、学习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重点、难点是: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及香菱的人物形象。 (因为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环境的,它的制定符合小说这一作品的特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设计《香菱学诗》学案(含答案)

20、《香菱学诗》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腻烦nìfan∶因次数过多而感到厌烦..厌恶.. 怔怔zhèngzhèng∶形容发呆的样子.. 笑吟吟xiào yín yín:形容微笑的样子.. 茶饭无心cháfàn wúxīn∶没有饮食心情,没有饮食的念头.. 挖眼搜胆wāyǎn sōu dǎn:指苦苦思考,费尽心思 精血诚聚jīng xuèchéng jù: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指把心力都聚集在一起..也指认真学习,费尽心机;呕心沥血地做成了一件事情..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家作品 (1)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3)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写作背景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二、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的语文课文,那么教学中应该怎么设计安排?以下是提供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

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时机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时机,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荣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惊讶”;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2.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小说塑造人物手法。 3、了解《红楼梦》一笔多用的写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揣摩香菱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已接触的不少,并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而且往往对这类文体学习兴趣较浓;《香菱学诗》是初中教材中唯一入选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初三学生普遍的认知水平,唯有充分了解相关背景,才能可能深入理解文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考一考,导入课文 1、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的一部小说是 2、“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喜欢读《红楼梦》。——红学家周汝昌 二、理一理,故事情节 问: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拜师——读诗——论诗——写诗学生说出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予肯定。 二、赏一赏,人物形象 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我们说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我们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今天这节课,就是一节文学欣赏课,要赏的便是这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对比编者的题目和原作的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香菱学诗”你觉得哪个更好? 2、找出作品中表现香菱学诗“苦”的语句,体验香菱这个人物。

3、人物的语言表情往往是和人物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来看看香菱“笑”着说的语言,来揣摩一下香菱是个怎样的人。 4、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为了什么? 这样一个精华灵秀,可爱可敬的女子,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却看到暗示她的一生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其实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一个悲剧人物。判词中说其“平生遭际实堪伤”。你能说说香菱的“平生遭际”吗? 5、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香菱的笑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的悲苦。——红学专家张美杰 6、香菱为什么要学诗?体会作者写香菱学诗的醉翁之意。 7、曹雪芹最了不起的文采是他笔法之多变、之灵活,我尝试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多笔一用”和“一笔多用”。(红学家周汝昌)通过香菱学诗,同时表现宝玉、黛玉、宝钗不同性格特点。 8、请你总结一下,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哪些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9、根据判词猜人物,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五、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板书设计: 专注 痴迷苦志学诗乐此不疲诗味 执着香菱 精血诚聚聪明灵秀意境 教后反思:

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课《香菱学诗》(第一课时)

香菱学诗(第1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香菱成功的原因,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乐学、善学、苦学;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的帮助。 教学难点 揣摩香菱这一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红楼梦》,尤其要了解香菱其人其事。 2. 老师推介有关《红楼梦》的网站,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连环画、歌曲、影视片段、论坛等等。 推荐网站 红楼驿站:www.qhsms.com.on/htm/ 红楼梦:www.honglm.net 在线欣赏《连环画红楼梦》:www.hornbill.cdc.net.my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红楼诗,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板书文题) 多媒体出示《红楼梦》相关香菱的文字。 二、泛读课文,感知整体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需掌握读音的字词: 仄(zè)声蘅(héng)芜苑三昧(mèi)暧暧(ài) 请柬(jiăn)胡诌(zhōu)颦(pín)嘟哝(nóng) 姊(zĭ)妹暖香坞(wù)画缯(zēng)鳏鳏(guān) 需积累的词语: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2.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明确: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分三个过程: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读杜甫诗,尝试作诗;经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简单一点就是读诗—论诗—写诗。 三、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教师出示问题: 香菱学作诗三易其稿,第三稿写成后拿给黛玉看,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香菱作诗成功了。那么,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求:先自己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做好批注;再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出示教师的提示: (1)本节课,我们主要从香菱自身角度分析她的成功,抓住动作和神态。 (2)可以有自己的方式,也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思考。老师的提示:乐学善学苦学(3)示例: 表现“乐学”: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一个“逼”,一个“央”可以看出喜欢学诗,喜欢写诗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了。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并不时小组指点。 3.班级交流。(学生交流时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 明确: (1)乐学。香菱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 第一段: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第一段香菱和黛玉的对话中也有所体现: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善学。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第2段写了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不成功,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来。

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对香菱等女性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收集《红楼梦》涉及到香菱的主要内容。 2.课前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放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片断,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 师:课前同学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也收集了与课文有关的情节,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整合。

师(追问导入):《红楼梦》一书刻画了许多钟灵毓秀的奇女子,今天我们就学习节选于其中的一段文字——《香菱学诗》。 三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师: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明确: 1.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2.香菱谈论读诗体会。 3.香菱苦心学诗。 四揣摩细节,感知形象 师:小说刻画了香菱这个形象,是怎样刻画的呢?香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1)传神的语言描写。 如:香菱怔怔答道:“‘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2)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__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6篇)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6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 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 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 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 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 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 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本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师: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今天开始我们“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 对话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一】 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看看宝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诉大家你从课文中何处找到了哪句话?再分析他们的态度。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