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篇 群体心理

第三篇 群体心理

第三篇    群体心理
第三篇    群体心理

第三篇群体心理

第九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定义: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由共同工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的特点: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范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据一定的位置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且相互影响

–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

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群体的构成

–群体的规模:从两个直到12至16之间,但许多人认为12个人可能是群体成员可以同时对其他各个成员作出反应和进行交往的上限。

–群体的同质与异质性:群体究竟应为同质还是异质,则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完成的任务来决定。

二、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划分标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正式群体指具有组织结构的,按照指定的工作分配而建立起来的任务或工作群体。在正式群体中,人们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和指引。

–非正式组织指既非结构的也不是组织规定的联盟。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④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划分标准:群体是否实际存在

–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参照群体

–也可叫做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三、群体相关概念

(一)角色

角色: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位置而必须从事的行为或显示的态度的总和。

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很多的角色,我们的行为需要随着不同角色的改变而改变。

角色期望: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行为模式。

角色知觉: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人角色冲突,即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角色的冲突;二是一个人对自己担任这一角色的认识同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发生矛盾而引起的冲突。

角色制造:虽然某种责任并不是委派的角色应该承担的,但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角色,这一过程称为角色创造

角色承担:如果群体的成员只是承担自己的正式角色,只负责完成指派给他的那部分任务,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承担

角色模糊:成员对自己承担的角色认识不清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在群体中被其成员所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当规范被团队认同或接受时,就成为影响团队成员行为的一种方式,而且不受外部力量控制。

2、群体规范的功能

– 群体的维系功能

– 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

– 群体行为的约束功能

–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3、群体规范类型:

–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 霍桑实验:非正式规范的影响

(三)群体的凝聚力

* 凝聚力:群体成员互相吸引的程度以及成员留在团队中动机的强弱。

* 群体形成和凝聚力加强的条件:

– 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

– 感受到外部的压力

– 开展共同的活动

– 目标一致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 群体的领导方式

– 群体规模

– 与其他群体的竞争

– 群体的成功

–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 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

工作群体中的士气——高士气群体的特征

? 没有或较少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倾向

? 适应能力强

? 认同感和归属感强

? 群体目标明确

? 对领导的支持和认同

? 承认群体的价值

? 合理的经济报酬

? 工作满意度高

? 良好的沟通

? 人际关系和谐

四、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一)压力与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一般是由于感受到的压力所导致的。这种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个体的意识,在个体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从众。如足球赛后的骚动,许多人盲目受多种行为与情绪的感染,不自觉地采取从众的行为方式。

* 阿什(S.Asch )试验:7名被试一个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测试。实验的真实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七名被试中,只有最后一名被试是真被试。

* 用18套卡片做实验材料,每套卡片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比较线段。实验要求被试比较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并要求被试大声说出所选择答案。

* 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6次大家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都做出错误选择,实验者则观察真被试是做出独立反应,还是从众。

* 结果:当被试独自判断时,错误率不到1%,但是在压力的情景下,大约有35%的被试给出了错误答案,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事实证明聪明的人也会说“白慌”

* 从众的原因:

– 行为参照——不法商人雇佣“托儿“进行促销

– 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对偏离者的态度

* 影响从众的因素:

–环境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

–个人因素: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个性特征——自信者与非自信者、肯定程度、文化差异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 社会助长指个人由于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及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相反,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 别人在场究竟起助长作用还是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

* 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

* 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 研究发现随着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

* 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 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现象:

– 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 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 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 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 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 能明确评定个人在群体中的贡献

– 使群体规模尽可能小些

(三)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来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级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

* 冒险转移——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

* 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责任分散;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致于对其他变通告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制。

–在具有高凝聚力,同时又很少受到外界不同意见直接影响的高层决策小组,常常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群体思维现象。

* 群体思维的症状:

–1、群体成员将所提出的任何反对意见合理化

–2、对于那些时不时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或怀疑大家信奉的论据的人,群体成员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

–3、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

–4、好像存在一种无疑议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成。

群体思维狭窄症

症狀表现:

* 自以为无懈可击

* 集体寻找合理借口

* 对一些人员抱有偏见

* 对持异见者施加压力

* 自我抑制意见的发表

* 意見一致错觉

* 群体决策技术:

–脑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电子会议法

–德尔菲法

–决策时引进外部人员

–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

沟通加以限制。

–步骤是:

? 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 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 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 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电子会议法(Electronic meetings):是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电子会议法的主要优势是:匿名、可靠、迅速。其缺点是:打字快的人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想出最好建议的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不如面对面沟通所能得到的信息丰富。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程序如下:

–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通过让他们填写精心设计的问卷,来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每个群体成员匿名并独立地完成第一份问卷,各专家之间从一开始到结束互相都不沟通

–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出来

–把整理和调整的结果分发给每个人一份

–每个专家根据统计反馈的结果,对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

–重复前面的步骤(结果反馈和调整),直到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止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最早由奥斯本(A.F. Osborn)于50年代提出。指在决策过程中让人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的一种方法。脑力激荡就是指鼓励学员针对某一特殊问题,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提

出所有能想象到的意见。

脑力激荡的优点:(1)所有人都参与进来;(2)可以对旧有问题产生新的解决方法;(3)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员发表其意见,大家相互启发,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新观念

* 有效的脑力激荡需要以下的条件加以保证:

– (1)准备一个舒适而无干扰的场地;

– (2)寻找一个热诚而又有激励与统合技巧的主持人;

– (3)参与者人数一般不要多于8人;

– (4)讨论过程中所有方案都要记录在案;

– (5)给予时间限制,让参与者感受压力;

– (6)鼓励大家尽可能地发言,不管多么离奇或怪诞;

* (7)讨论之中任何人都不得对别人的发言作出任何评价,直到让大家来分析这些方案

第十章群体中的沟通与冲突

一、沟通(Communication)

(一)定义

沟通包括含义的传送和理解。沟通是指两个或多位个体或群体之间交换信息和分享思想及感情的过程。

(二)沟通的过程

–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部分组成:信息源、信息、编码、渠道、接受者、解码、反馈

(三)沟通的类型

1、按沟通方向分: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

–纵向沟通(垂直沟通):纵向沟通可进一步划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上行沟通、下行沟通)。

–横向沟通(水平沟通、平行沟通)

–斜向沟通:指发生在组织中不属于同一部门和等级层次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2、按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口头沟通的优点是迅速、直接和反馈。其最大的缺点是容易让人歪曲内容。

–书面沟通包括备忘录、书信、电子邮件、传真、期刊、通知以及其他通过符号或文字形式沟通的信息。书面沟通切实、可检验。内容更完善并且更清晰和保留。但比较浪费时间,没有直接反馈。

–非语言沟通:如身体语言,包括目光、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姿势与装饰

–目光:但人的情绪变得兴奋、愉快时,瞳孔会不自觉的变大;而当看到令人厌恶的刺激物时,人们的瞳孔反应不是扩大,而是明显缩小。透漏人们内心真实状况的有效线索是眼神而不是表情。

–身体运动与接触:拍脑袋(自责)、搔头皮(困惑)、耸肩(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心理学家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被触摸的需要

3、组织内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 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如会议、文件、汇报、技术杂志、报告栏等。

* 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之外的沟通方式,如私下里交换意见、小道消息、日常的咖啡时间、电子信件等

* 正式沟通包括链式、轮式、Y式和全通道式、圆周式

* 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链式沟通网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轮式和链式在解决简单问题时效率最高,而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全通道式最为有效。

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研究——小道消息的传播

* 组织中除了正式的沟通之外,还有非正式沟通,也就是小道消息的传播。小道消息传播主要有以下类型:

1、集束式(或叫葡萄串式)。A将消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人员,被告知者也如此进行传递消息,消息就这样一一扩散开来。

2、流言式(或称闲谈传播式)。消息由一个人主动地传递给其他一些人。

3、机率式(又叫偶然式)。消息由A通过偶然的机会,传到某一部分人中,这些人又将消息随机传播。

4、单线性(也称单串式)。消息由A通过B、C等一连串的人传到最终的接收者。

* 根据戴维斯的研究,集束式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四)沟通的障碍

* 在沟通的每个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障碍:

– 信息源:信息的筛选和歪曲

– 信息:信息过载、信息没有正确地转化成可以沟通的信号

– 沟通渠道:错误的沟通方式

– 接受者:选择性认知;情绪;错误理解;文化差异

– 缺乏反馈或适当的反馈

二、冲突

(一)冲突:

–冲突可以发生在个体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群体内部,还可以发生在群体与群体之间。

–一个人面临两种互不相容的目标,感到为难,这是个体内发生的冲突;一个群体内部,由于两个人对问题的认识不同,也会发生冲突;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 1、个人的心理冲突:

– 接近-接近型的冲突(双趋冲突)

– 回避-回避型的冲突(双避冲突)

– 接近-回避型的冲突(趋避冲突)

– 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 2、群体间个人之间的冲突

–建设性冲突

–破坏性冲突

–由于工作上的意见分歧造成的冲突属于正常的冲突,这种冲突如果处理得当,有助于目标的实现,是建设性冲突;而由于个人的恩怨造成的冲突属于不正常的冲突,是破坏性冲突。

(二)冲突产生的原因

–目标设置的不同

–群体行为规划在时间上的差异:高层次群体侧重于长期行为,低层次群体侧重于短期行为

–信息资源掌握的差异

–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和分配群体间的依赖性。依赖性越强,冲突越容易产生

–群体成员构成的不同

–价值和利益认识上的差异

–组织权力的分配

–变革造成的结果

–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

–沟通的障碍

–组织结构不合理

(三)冲突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冲突双方行为的改变和调整:

–积极的冲突结果使得群体除了在利益上的收获外,还获得了评价、调整、改变群体行为有效性的机会。

–消极的冲突结果导致了群体利益的丧失,同时,没有从冲突中使群体行为获得改造。

(四)解决冲突的方法

– 设置新的和较高层次的目标

– 隔离或缓冲

– 增强沟通

– 协商解决问题

– 扩展资源范围

– 第三者仲裁

– 权威性解决

– 调整组织结构

– 减缓冲突因素,强调双方的共同点

– 冲突双方采取回避的行为

– 冲突双方的吸收、合并

第十一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影响因素

– 距离的远近

– 交往的频率

– 工作的共同需要与相似性

– 个性的相似与互补性(如态度、需要)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交互原则——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重视的

–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都不只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增值交换和减值交换)

–自我价值保护——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和性质。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水平不断较少的人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我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

–我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的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的

* 自我的分层:

–自我的最表层:人们的兴趣爱好,如饮食、偏好、消遣活动等

–第二个层次:对某一个人的看法、对时事的观点

–第三个层次:自我的人际关系状态与自我概念,如我们同父母的关系、自己夫妻之间的关系、亲子状态等

–自我最深层次:隐私的部分,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愿意对别人暴露的信息

四、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

–社会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里诺在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一种测量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方法。通过社会测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确定群体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什么人在群体中最受爱戴以及群体中是否存在小团体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测量法适用于小群体

–社会测量的原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

社会测量法的程序:

–确定标准——首先提出让群体成员彼此进行选择的问题,即标准,如你愿意跟谁一起工作?

–选择的数量——2个到7个不等

–结果处理:社会测量矩阵;社会测量图

第十二章团队管理

为什么工作团队如此普及?

*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 提高生产率水平

* 增强员工的滿足感

* 对团队目标的共同承诺

* 改善沟通状况,增进员工参与决策过程

* 拓展工作技能

* 增强组织的灵活性

一、团队定义

–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生产出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

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效绩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问题:工作团队(work team)与工作群体(work group)有何区别?

二、团队类型

* 问题解决型团队(problem-solving teams)

* 自我管理型团队(self-management teams)

* 多功能型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s)

* 虚拟型团队(Virtual teams)

1、问题解决型团队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很流行。典型的做法是由同一部门的5-12名员工每周会面几个小时,讨论改善质量,效率以及工作环境的问题。问题解决型团队最广泛用于全面质量管理。由员工和主管大约8-10个人组织一个工作团队,共同负责一定的责任区域,定期会面,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质量改进的方法,推荐解决方案。但这些团队无权单方面执行他们建议的行为,管理者将保留对质量圈小组推荐的解决方案实施与否的最终控制权。

2、自我管理型工作团队

* 真正自治型的团队,这种团队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执行其方案并且对结果负全责。通常由10-15人组成。典型的情况包括对工作步调的集体掌握,决定工作进度、任务分配等。完全自我管理的团队甚至可以选择自己的成员,并且让成员互相评估绩效。其结果是主管职位的重要性下降甚至被取消。在实际中研究发现自我管理型团队成员的工作满意度较高,旷工率和离职率较低。

3、多功能型团队

* 团队成员大致由级别相当的员工组成,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部门,为了完成某一个任务而走到一起。

* 让来自组织内(甚至组织间)的不同部门的人组成工作团队,能够互相交换信息,产生新想法,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复杂方案和计划。

* 但是多功能型团队在其形成的早期阶段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为团队成员需要学会处理复杂多样的工作任务,要在那些来自不同背景,有不同经历和观点的成员之间要建立信息和合作需要一定时间。

4、虚拟团队

* 将物理上分散的成员通过计算机技术连接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虚拟团队利用在线方式让人们实现合作。虚拟团队具备其他团队的所有功能——分享信息、决策、完成任务。

* 虚拟团队与面对面团队主要有三点不同:

– 缺少非语言的信息

– 有限的社会背景

– 克服时空限制的能力

三、创建有效团队——团队效力模型

(一)创建有效团队之一——工作设计

* 工作设计:自治权、技能多样性、任务确定性以及任务重要性

* 以上这几个特征能够激励成员并且增加团队的效力,原因在于:

– 增加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 让工作更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二)创建有效团队之二——团队组成

* 团队的规模:

–最好的团队规模一般比较小。实证研究表明,团队规模应在5-12人之间。太多,难以统一认识,难以形成凝聚力。太少,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较为困难。

* 团队成员的能力

–一个团队需要3种不同技能类型的人:技术的;解决问题和决策的;人际关系的

* 团队成员的角色多样性

–高绩效团队中员工需要分配不同的角色,研究证明,通常有以下9种角色:

九种团队角色

* 创新者--革新者:产生创新思想

* 倡导者—促进者:倡导和拥护所产生的新思想

* 评估者—开发者:分析决策方案

* 组织者—信任者:提供组织人员和结构

* 生产者-结论者:提供方向、指导并实施

* 控制者—监督者:检查具体细节

* 支持者--维护者:处理外部冲突和矛盾

* 建议者—通讯者:寻求全面的信息

* 联络者—连接者:协调与组织,合作与综合

塑造团队选手

* 选拔。具备工作所需技术才能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具备扮演团队成员角色所必须具备的其他才能。

* 培训。在重视个人成就的背景中成长的人,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团队选手,让他们体会团队工作的意义。

* 奖励。必须改写奖赏体系。奖酬体系鼓励员工共同合作,而不是增强员工间的竞争气氛。

(三)创建有效团队之三——前后关联

* 足够的资源

– 从组织能得到足够的支持:信息、技术、管理、奖励、人员等

* 领导与结构:团队必须确定成员之间的工作安排以及确保成员们在工作量上公平

* 绩效评估与奖励体系

–个人绩效评估、固定工资、个人激励等与高效团队的开发是不一致的。关键是要形成以群体为基础的绩效评估、利润分享等体系绩效评估信息的种类

团队奖励计划

1、利润分享计划(现金分享、延期分享)

2、员工持股计划(ESOP: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

3、斯坎伦计划(成本节约)

4、收益分享计划(收益增加)

5、风险工资计划

(四)创建有效团队之四——团队过程

* 共同目的

–具有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能够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动力

* 特定目标

– 把共同目的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衡量的、现实可行的绩效目标

* 团队功效

– 团队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 矛盾水平

* 社会惰化

第十三章领导

一、领导的定义

·领导是一门艺术,如Koontz

·领导是一种行为,如Terry

·领导即行使权威与决定,是上级赋予某个人的权力;如Dubin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与能力,如Davis;Tannenbaum

·领导是一项程序或过程,如Stogdill;Haimann;

*俞文钊:指引和影响个体、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

*王重鸣: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

内群体或个体实行影响的行动过程。

相关概念

* 领导与领导者:领导是一种行动过程,领导者是指实施领导行动的

第七章-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

第七章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 第一节消费心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群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或更多的人组成的集体。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参加社会活动。同时,群体也是个体实现理想抱负、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经常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与交流。群体成员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或心理需求。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范,成员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这种结构和规范是群体在自身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遵守,否则将受到谴责。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二、群体消费心理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与群体活动和状况相关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感觉。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药品消费者是由具有社会性的人构成的,药品消费者从事消费活动也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地进行。因此,研究群体心理的特点与规律,便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药品消费者群体的心理活动特征。 (一)群体心理特征 群体类别很多,特征各异,不同群体对其成员的心理影响力不同,但总体而言,不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又具有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群体凝聚力 2.群体归属感 3.群体认同感 4.群体心理压力 (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 1.消费者群体概述 消费者群体是指具有某些共同消费特征、消费心理或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同一群体中的消费者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习俗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或明显的共同之处,而不同群体中的消费者由于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其消费需要、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各具特色。 2.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 消费者市场人数众多,范围广泛,消费者的心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千变万化,但从总体上分析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趋向性和规律性。药品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l)感染性消费心理:“感染”是群体性的影响,即群体中一部分成员的消费心理或消费行为激起另一部分成员产生同样的反应。 (2)从众性消费心理:研究表明,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 (3)参照性消费心理:参照群体是个体在购买或者消费决定中的参照框架,其作用是促使个体形成一般的或者特殊的消费态度、消费心理或特殊的消费行为导向。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一、填空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共同的,共同的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3.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4.按群体,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又称。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为、和。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群体。 7.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特征,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具雏形型和。 11.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2.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也称。 13.“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相反,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是种效应。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和。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中现象和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和三种水平或状态。 18.根据交往双方的水平和水平的不同,可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19.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需求及其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

工作中的心理与行为3(1)

1、在群体决策中, 首先群体成员进行个体决策,然后再由群体成员对所有提出的方案进行排序或投票。这一决策方法是。() A:头脑风暴法 B:德尔菲法 C:电子会议法 D:名义群体技术 参考答案:D 2、凯尔曼提出,最稳固的态度改变是 A:服从 B:顺从 C:同化 D:内化 参考答案:D 3、有助于减轻压力的工作再设计方法是。() A:时间管理 B:角色管理 C:工作轮换 D:员工帮助计划 参考答案:C 4、从托马斯(Thomas)提出的冲突处理的二维模型看,( )在坚持性、合作性方面都处于中间状态。 A:竞争策略 B:回避策略 C:妥协策略 D:迁就策略 参考答案:C 5、态度具有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 A:解释功能 B:决策功能 C:注意功能 D:动机功能 参考答案:D 6、 四层宝塔模型说明完美沟通的过程是。() A:反应—接收—接受—理解 B:接收—接受—理解—反应 C:接收—理解—反应—接受 D:接收—理解—接受—反应 参考答案:D 7、主题统觉测试(TAT)是。() A:让被试填写问卷

C:对被试的生理反应进行测量 D:请被试在看过含义模糊的图片后描述引发的想象 参考答案:D 8、以下不是群体的本质特质的是() A:成员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员 B: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 C: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D:成员具有共同目标 参考答案:B 9、本课程中有关激励的内容属于哪个层面的知识 A:个体层面 B:群体层面 C:人际层面 D:组织层面 参考答案:A 10、按照大五人格理论的研究,在预测培训效果方面十分重要的人格特质是 A:随和性 B:尽责性 C:情绪稳定性 D:经验开放性 参考答案:D 11、人们的情绪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多于积极作用。 A:√ B:× C:? 参考答案:B 12、从托马斯(Thomas)提出的冲突处理的二维模型看,()处于坚持、不合作状态。 A:竞争策略 B:回避策略 C:妥协策略 D:迁就策略 参考答案:A 13、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认为()的领导者,非常关心与下属的合作,重视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氛围。 A:髙结构、低关怀 B:低结构、高关怀 C:低结构、低关怀 D:髙结构、高关怀 参考答案:B 14、提出P-O-X模型的是()。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五章: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第一位的。 选择一项: A. 道德素质 B. 能力素质 C. 政治素质 D. 知识素质 正确答案是:政治素质 2.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有()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选择一项: A. 90% B. 70% C. 60% D. 50% 正确答案是:90%

3.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 选择一项: A. 性格 B. 气质 C. 素质 D. 道德 正确答案是:素质 4.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 选择一项: A. 性格 B. 气质 C. 修养 D. 风度 正确答案是:性格 5.领导者素质在内外环境与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走向()。

选择一项: A. 正方向 B. 负方向 C. 正负两种方向 D. 不分正负方向 正确答案是:正负两种方向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了领导者素质的先天性特征。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气质 B. 性格 C. 道德 D. 秉性 E. 智力 正确答案是:气质, 道德, 秉性

2.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能结构 B. 年龄结构 C. 心理素质结构 D. 知识结构 E. 体质结构 正确答案是:智能结构, 年龄结构, 心理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3.智能结构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能力 B. 运动能力 C. 思维能力 D. 组织能力 E. 研究能力

正确答案是: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组织能力, 研究能力4.人的气质的主要特点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后天性 B. 可变性 C. 稳定性 D. 固定性 E. 先天性 正确答案是:可变性, 稳定性, 固定性 5.领导者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一般科学知识 B. 宽广的知识面 C. 实践知识 D. 专业知识

第七章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指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二是集群心理。临时聚集的人群看做一个群体,考察这个集群的心态过程时,我们称做一种集群心理;三是民族心理,它限定为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但由于民族心理涉及的文化因素较多,因而另立一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定义和特征。 1、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 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群体首先是一群人,家庭、 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群体;(2)群体存在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目前较有影响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根据群体是否存在而划分。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不存在的群体,为了统计的方便把具

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合起来。例如大于65岁的称为老年组。而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有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的。以下所述都是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 划分。 (1)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 3、大群体和小群体。根据群体的规模划分。 (1)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一种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如阶级和民族。另一种是为着某个临时目的而暂时联合起来的群体,如观众、听众。(1)所谓小群体,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成员间关系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心理感受也比较明显。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集中在3到20个人的小群体之中。象观众、听众、民族、阶级等大群体则不是研究范围。而家庭、陪审团等则是研究的领域。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有关群体的基本理论;掌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建设途径;初 步学会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有关群体的理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本章难点:有效的课堂管理 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是与个体相对而言的,个体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主体,简言之即指具体个人。群体概念P260。 教材所言“一切人类的聚集体”不是正确,并非若干个体结合而合的人群就能称为群体。如中央台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因其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作为群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1、由多个个体组成、至少为两个以上。 2、有共同的社会目标。成员存在共同的社会需要,目标或利益,并愿为此努力。 3、群体规范存在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如俗话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种规范与群体成员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是其行为准则,往往据此对其其成员的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旦违反则会受到孤立或惩罚。 4、某种组织结构与形式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每一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往往存在占据领导地位的核心成员。 二、群体的分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前者又称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如八十年代生人,年薪十万者等,后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成员间有实在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是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松散群体成员间缺少联系,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公交车上的乘客,有可能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凝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是集体,是为特定的目的联合起来,具有结性与整体性。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建立,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如科室、车间、班级等。 后者指自发产生、无明确规章成员权利义务不确定的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比如,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之间彼此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当然,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同属于多个群体,这些群体在大小、持续时间、价值、目标等方面也都不一定相同。 群体生活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群体的主要功能有:(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归属感(情感方面的影响)。(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这种认同就会发生很大的相互影响,有时甚至会是盲目的(比如在认知方面的影响)。(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强化了这种与群体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行动方面的影响)。 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以为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以作为成员们彼此认同的依据。但是群体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加以约束,而是规定了成员的思想行为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范围。群体规范因群体存在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以及有无明文规定和监督、处罚,而分为正式的规范和非正式的规范。 (二)群体的凝聚力 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正性力量包括三个含义。一是成员间的人际吸引,比如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喜欢。二是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比如成员想通过群体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获得文凭、养家糊口等。三是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比如群体能够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成员之间有较多的情感联系等。 负性力量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时成员就不能简单地决定是否离开。例如一名员工想从原单位跳槽,但单位规定要先退掉原单位的公房,于是这名员工只好留在原单位。二是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例如一位员工想换一个单位,但一时又没有合适的单位可以接收他,于是他就留在了原单位。

【社会课件】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doc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填空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______ ,共同的 _______ ,共同的______和一定的纽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冬种因索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_______ 和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群休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__________ 按群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乂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 为_____ 、______ 和 ____ 0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_____ 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________ 群体, 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_____ 群体。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屮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_______ 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_____ 特征,_______ 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休分为以下儿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初具雏形型和______ o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 ,也 称_____ O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屮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 相反,如果群体成员屮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是种______ 效应。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_______ 和______ 。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屮_________ 现象和 ______ 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______ 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_______ 关系。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和______ 三种水平或

群体心理教案

(章节目录用幻灯) 第五章宣传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群体也称社会团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图示----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P133) 二、群体的主要特征 1、有共同的目标; 2、有其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规则; 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4、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其它成员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 (识别一群人是否能构成一个群体,主要通过以上四条来分析,关键的是看成员之间是否具有较稳定的社会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临时集合起来的人群,一般不能叫作群体,但如果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具有了共同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也可以算作是一个临时性群体,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 三、群体的分类 (见书上P134页图示,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对群体作的分类)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关系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了解。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军队中如老乡群体、同年兵群体等。 次级群体指的是人们有目的(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有组织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明确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人们最为熟悉的次级群体是社会组织,比如军队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次级群体。 四、群体的规模与心理结构 研究目的是:什么样的群体更稳固,办事效率更高一些。通常与群体的规模和心理结构有关。

1、规模来看,一个小的群体由多少人组成最佳;国外研究3-9人,有的是2-7人,一种 20-30、40人。(有争议,2人的具有一致性、亲切感,主张三人的认为,当2人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有第三者来进行仲裁。)我国心理学家徐联仓、卢盛忠认为,应根据群体的性质、承担的任务来确定群体的上限和下限。(弹性) 说到群体规模,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几个人住一屋? 比如住集体宿舍 最小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即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在二人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种特殊的责任,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潜在可能的亲蜜关系。然而二人的规模也可能是一种紧张之源,可能会由于两个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无间而防碍个人的隐私。 三个人一个房间。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成员中某两个成员的意见经常是一致的,则有可能将第三个人晾在一边,使这个人感到受欺侮、被拒绝。 有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五个人。人太少了,经常面对面,会显得紧张,而太多了,超过了5个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又太有限了。5个人有以下几个优点: 1、奇数成员数目可形成犄角之势——一个较平衡的结构。 2、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因此没有人完全感到被抛弃。 3、这样的群体大小足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如领导者或者是协调者。 2、心理结构,同质和异质。例如内向和外向,女排。 第二节军人集体 一、定义:军人集体是由军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 二、特征(P138-140) 1、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 2、具有共同的军事技能; 3、集体成员彼此情感认同;(战友之歌)

第三篇 群体心理

第三篇群体心理 第九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定义: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由共同工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的特点: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范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据一定的位置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且相互影响 –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 群体的功能: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满足兴趣和需要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群体的构成 –群体的规模:从两个直到12至16之间,但许多人认为12个人可能是群体成员可以同时对其他各个成员作出反应和进行交往的上限。 –群体的同质与异质性:群体究竟应为同质还是异质,则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完成的任务来决定。 二、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划分标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正式群体指具有组织结构的,按照指定的工作分配而建立起来的任务或工作群体。在正式群体中,人们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和指引。 –非正式组织指既非结构的也不是组织规定的联盟。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④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划分标准:群体是否实际存在 –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参照群体 –也可叫做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三、群体相关概念 (一)角色 角色: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位置而必须从事的行为或显示的态度的总和。 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很多的角色,我们的行为需要随着不同角色的改变而改变。 角色期望: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行为模式。 角色知觉: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人角色冲突,即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角色的冲突;二是一个人对自己担任这一角色的认识同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发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面子理论浅谈 金融0905 2303090105 华珊珊 摘要: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的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中国,就有着特殊的群体心理。林语堂先生说:“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而面子是三个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的脸面观中所体现出的紧张性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类型、价值和现实层面的差异及其变动方向;同时,“脸面”作为涵盖和解释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关键性概念是非常精当的。 关键词:群体心理与行为本土化面子脸面观 正文: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群体心理对个体具有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促进和干扰作用。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有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特征,本土化研究得出的一系列中国人独有的群体心理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只有将西方心理进行本土契合性研究,才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之路。而本土化研究最突出的标语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你 第一节群体基本概念 一群体及其类型 1 群体的定义: (1)①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一张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中文版教材) ②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从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 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第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三,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者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群体是指相互联系、彼此顾及且具有显著共性的多个人的集合。群体是个体有条件 的特殊组合,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第三,有共同规范 第四,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2)有学者认为,群体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中文版教材) ①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②各成员在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即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③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信念,

具有共同个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 注: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作为该群体一个成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也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2构成群体的要素: (1)中文版:①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 ②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 (2)陈春花版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即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通过一定的活动表明其现实的存在。群体成员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使得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这种情绪和情感上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三种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群体的特征: 从想象上看,群体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个体的组合,但并非任意集合起来的一些人都可以成为群体,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互接触和联系。 第二,有一致点对点群体意识。群体具有其成员应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第三,有共同的行动能力。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或工作,并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做出反应。第四,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群体成员被认为具有相当于“证件”的成员资格。

第6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6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人们加入群体的动机 ?安全需要 ?地位需要 ?自尊需要 ?情感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的需要 –群体三个特征: ?1.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发生相互作用; ?2.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遵守同一的规范; ?3.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有学者认为,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 –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 ?认为自己是群体的成员; ?其他人认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与群体的其他成员有着经常性的相互作用; ?成员之间互相制约; ?遵守群体的规范; ?追求共同的、相互依赖的群体目标; ?感到从群体的成员关系中得到需求的满足; ?有团结的集体知觉; ?面对其它的群体和个体,能团结一起;等等。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成员心理特征的总和构成了群体的心理特征。 –群体的这些心理特征,阐明了群体成员与非群体成员的心理差别,也是对群体的边界所做的界定。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2 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类型: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3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根据成因分为6类: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积极作用: –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融洽员工的感情 –激励和培训员工 –保障员工的利益 消极作用: –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控制和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2 群体行为模型 ?为什么有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易于获得成功? ?影响群体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因素都有哪些? 3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3.1 组织战略 ?3.2 组织权力结构 ?3.3 组织的正式规范 ?3.4 组织资源 ?3.5 人员甄选过程 ?3.6 绩效评估和奖惩体系 ?3.7 组织文化 ?3.8 物理工作环境 4 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成员资源,是指群体中诸个体特点的组合。 –能力:群体成员的智力和能力与群体绩效有关,但相关度不高,说明存在其他因素对群体绩效产生影响。 –个性特点:个性特征通过影响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方式,将影响到群体的绩效。 5 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变量: –正式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规模; –凝聚力;

第七章 群体心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 一、填空题 1.目标情感价值规范 2.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假设群体实际群体 4.是否真实存在统计群体 5.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6.正式实际小 7.教育认同8.教育 9.目标集体主义取向10.简单聚合型理想成熟型 11.社会惰化(或社会懈怠或社会干扰或社会致弱或社会逍遥)12.社会惰化社会懈怠(或社会干扰,或社会致弱,或社会逍遥) 13.从众14.群体极化冒险偏移谨慎偏移 15.群体极化去个性化16.心理情感 17.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18.情感卷入自我暴露 19.人际反应特质20.包容控制情感 21.晕轮22.空间距离交往频率 23.师生同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B 7.D 8.A 9.A 10.B 11.B 12.B 13.D 14.A 15.C 16.B 17.A 18.D 19.C 20.A 21.D 22.B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D 30.A 三、名词解释题 1.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简单偶然的集合,只有同时具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这四个特征,才能称其为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3.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4.社会惰化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 5.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6.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7.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和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决策极端化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典型表现。 8.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关系。 四、辨析题 1.错。只有四个特征同时兼备才能称为群体。

群体心理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章节目录用幻灯) 第五章宣传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群体也称社会团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图示----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P133) 二、群体的主要特征 1、有共同的目标; 2、有其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规则; 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4、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其它成员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 (识别一群人是否能构成一个群体,主要通过以上四条来分析,关键的是看成员之间是否具有较稳定的社会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临时集合起来的人群,一般不能叫作群体,但如果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具有了共同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也可以算作是一 个临时性群体,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 三、群体的分类 (见书上P134页图示,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对群体作的分类)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关系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了解。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军队中如老乡群体、同年兵群体等。 次级群体指的是人们有目的(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有组织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明确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人们最为熟悉的次级群体是社会组织,比如军队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次级群体。 四、群体的规模与心理结构 研究目的是:什么样的群体更稳固,办事效率更高一些。通常与群体的规模和心理结构有关。 1、规模来看,一个小的群体由多少人组成最佳;国外研究3-9人,有的是2-7人,一种 20-30、40人。(有争议,2人的具有一致性、亲切感,主张三人的认为,当2人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有第三者来进行仲裁。)我国心理学家徐联仓、卢盛忠认为,应根据群体的性质、承担的任务来确定群体的上限和下限。(弹性) 说到群体规模,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几个人住一屋? 比如住集体宿舍 最小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即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在二人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种特殊的责任,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潜在可能的亲蜜关系。然而二人的规模也可能是一种紧张之源,可能会由于两个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无间而防碍个人的隐私。

第七章 群体效率

第七章群体效率——如何管理几十个人 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企业和组织中,群体对于群体的成员,对于其他群体和组织,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个体通过群体接受社会影响,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个体又具有独特的活动性质,这种独特的活动也必然会影响着群体。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心理 一、群体、集体与个体 1、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有目的活动且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体。 群体应满足如下条件: 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②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其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保证经常的相互接触与共同任务的完成; ③具有自己的规范与心理倾向,能对自己的成员发挥影响或制约作用; ④群体内每一位成员都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 2 、集体是指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作为集体有如下特征: ①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团结一致; ②能根据集体的价值目标系统判断是非; ③情感上的认同; ④保卫集体利益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 、个体是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以单独的形式活动而有个性的实体。 个体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身体、个性、自我观念、自尊、价值取向等。 个体与群体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种实体。 没有个体便不会有群体,而个体离开群体也会丧失自己的社会性,甚至难以生存。 群体中的个体仅发挥着群体所规定的功能。 二、群体的分类 1.根据群体的规模大小,可把群体分为小型群体和大型群体。 2.根据群体聚合水平,可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凝聚群体。 3.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以群体是否存在可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5.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亦称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三、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中成员所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包括共同的认识、相同的情感反应及一致的态度、意向和行为的倾向。如舆论、规范、士气、情绪气氛、风尚、从众现象等。 个体心理就是前面提到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群体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 群体由个人所组成,群体不等于个人的简单相加,群体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心理行为,群体有着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定义 关于群体的定义目前还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的内涵进行阐述。 ①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认为:群体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②杨锡山认为: 群体是具有下列情况特征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 其一,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能意识到对方,意识到群体中其它个体的存在; 其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三,各成员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苏东水认为: 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 我对群体的定义的理解: 西拉季的定义,加上杨锡山的三个特征,再加上苏东水的“共同的规范”特征。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1955年在其《人类群体》一书中提出群体有四个组成要素: ①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任务;

②相互作用,即实现任务时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联系; ③思想情绪,即人与群体之间的态度、感受; ④群体的规范,即成员的行为准则。 群体行为就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实现组织目标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有着系统的整体优势。 2、对满足成员需要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能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 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规模 1、主要是群体人数多少的问题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小群体应为7人。 2、群体人数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数应为奇数和偶数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奇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采取表决方式解决。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偶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以协商解决,单靠表决会影响相互关系。 二、组织结构 1、群体的组织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2、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三、规范 1、群体规范实际上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2、在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会导致一致性的心理行为。 3、什么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理解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或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心理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1.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2.印像形成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印像形成效应:社会刻板印像(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况,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在总体印像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也叫最近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已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理论,认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情感需要。 4.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当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作社会干扰。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的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其特征: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和损失性。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其特点: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控件中小学中经常出现的侵犯行为的方法: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认知干预、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社会影响[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类型:真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权宜从众(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已心中)、不从众(一类是表里不一的假不从众,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动上却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一类是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是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不是自愿的,服从包括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和在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情境压力。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