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课件】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doc

【社会课件】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doc

【社会课件】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doc
【社会课件】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doc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填空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______ ,共同的 _______ ,共同的______和一定的纽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冬种因索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_______ 和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群休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__________ 按群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乂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

为_____ 、______ 和 ____ 0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_____ 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________ 群体, 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_____ 群体。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屮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_______ 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_____ 特征,_______ 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休分为以下儿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初具雏形型和______ o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 ,也

称_____ O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屮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

相反,如果群体成员屮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是种______ 效应。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_______ 和______ 。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屮_________ 现象和 ______ 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______ 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_______ 关系。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和______ 三种水平或

状态。

1&根据交往双方的 ______ 水平和_____ 水平的不同,可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人在人际交往屮对人的需求及其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o

20.舒兹人际关系需求类型包括______ 的需求、 ______ 的需求和_____ 的需求。

21.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具有较好仪表的人还具有其他一系列较佳品质,反之亦然。这称作效应。

22.—-般來说,同班,同组,同院的人更易成为朋友,这表明_______ 因索和 _____ 因索在影响着人际关系。

23._____ 关系和_____ 关系是学校屮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 1.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当孔令辉3 : 2艰难战胜瓦尔徳内尔站到冠军领奖台上,升

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孔令辉和在场屮国观众情不白禁齐声共唱国歌。这主要体现了群体的 ________ 特征。

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的情感

C.共同的价值规范

D.—定的组织机构

2.孝顺被中国人视为第一美徳,而美国人则认为诚实对一个人至关重要。这主要体现了群体的_____ 特征。

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的情感

C.共同的价值规范

D.—定的组织机构

3.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它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_______ 。

A.教育功能

B.归屈功能

C.认同功能

D.支持功能

4.小华学习成绩一向不太好,今天他由于作业完成较好受到老师当着全班同学而的表扬,他

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这反映了群体的 _______ 。

A.教育功能

B.归属功能

C.认同功能

D.支持功能

5.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A.学生

B.课堂

C.班级

D.年级

6._____ 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A.定向统一

B.集体主义取向

C.令行禁止

D.彼此相悦相容

7.相对于学生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本质不同在于:

A.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及更强的约束性

C.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情感联系更密切,凝聚力更强

D.学生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

8.如果可以选择,儿乎所有的球队都愿意主场作战,而不愿意客场作战。这是因为:______ o

A.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

B.从众现象的存在

C.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

D.合作现象的存在

9.儿个人一起跑步比一个人单独跑速度要快,而且并不是有意为这体现了:

A.社会助长现象

B.从众现象

C.群体极化现象

D.潜意识的竞争现象

10.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_______ 现象。

A.社会助长

B.社会懈怠

C.从众

D.竟争

11.小明一个人半小时就可把教室打扫T净。今天下课厉,由于半小时厉班内要搞活动,班

主任吩咐让小明、小华、小刚三人一?起打扫教室,然后就办事去了,半小时厉,班主任來到

教室惊奇地发现教室还没打扫好。这反映了该班主任至少不知道 _______ 现彖的客观存在。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从众D.去个性化

12?“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______ 现象。

A.社会惰化

B.从众

C.服从

D.去个性化

13.以下哪个因索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小。

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

B.个体在群体屮的地位

C.个性特征

D.群体规模

14.以下哪个因素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人?

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

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C.个性特征

D.群体规模

15.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众与服从相比,o

A.两者都是自愿的

B.两者都不是白愿的

C.从众更出于白愿

D.服从更出于白愿

16.个人参与群体决策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冒险倾向的最关键的原因是:

A.个人怕一口该决策竟収得成功而白己却因当初表态不坚决被人看不起或与功劳无份

B.群体决策的背景客观上使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即存在所谓“法不责众”心理

C.个人认为经过群体讨论,信息掌握已足够多,该决策看來似乎无懈可击

D.个人倾向于假设文化价值对于髙冒险性行为有更髙评价

17.群体极化更容易在_____ 的群体内产生。

A.群体意识强烈

B.群体意识淡漠

C.两者概率一样

D.视具体情况而定

1&足球比赛时,如果己方球队失利,有吋球迷们就会一哄而上,作出扔砸东西、打闹筹不理智行为。这反映了__________ 。

A.社会助长效应

B.从众心理

C.群体极化现象

D.去个性化现象

19.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儿乎所有下属对上司平时都毕恭毕敬,而在开会时,上司在

讲话,往往有些人就在下面发出嘘声或喝倒采。这体现了 _______ 。

A.社会助长效应

B.社会干扰

C.去个性化

D.服从

20.去个性化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 o

A.匿名性

B.责任分段

C.自觉性减少

D.群体规模较人

21.以下哪一项不是竞争必须具备的条件?

A.共同争夺的目标

B.竞争双方为同一对象发生争夺

C.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

D.竞争双方实力相当

22.下列哪一-项不是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A.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13.相应的合同文书C.共同的日的和利益D.行动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23.人际关系发生的基础是_________ -

A.交往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

B.交往双方的白我暴露

C.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

D.交往双方的社会需要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是:o

A.心理相似程度

B.心理互补程度

C. &我暴露水平

D.交往频率

25.人际关系的最高阶段是:。

A.情感探索阶段

B.定向阶段

C.稳定交往阶段

D.感情交流阶段

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兹的人际关系需求类型不包括:。

A.包容的需求

B.控制的需求

C.认知的需求

D.情感的需求

27.有的学生希望通过交往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

是______ 。

A.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 C.合作的需求D.情感的需求

2&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屮,对人际关系影响最人的是: __________ 。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29.在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中,______ 是最重要因索。

A.相似性因索

B.互补性因索

C.能力因素

D.个性品质因索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是:-

A.教育性纯洁性C.丰富性D.无形性

三、名词解释题

1.群体

2.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

4.社会惰化

5.从众

6.服从

7.群体极化

&去个性化

9.人际关系

四、辨析题

1?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这四个特征至少具备一项, 才能称其为群体。

2.群体成员数量是心理学上规定一个群休是人群体还是小群体的最终依据。

3.一般地,个体不可能同时属于两个以上(含两个)的正式群体。

4.一般來说,个体对其所属一个以上的群体具有平均强度的归属感。

5.群体的支持功能是有条件的。

6.群体的支持功能是无条件的。

7.只要人力加强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班集体作为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功能,是可以消除班集体

屮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

8?群体其他成员在场或参与活动对个体活动普遍存在着助长作用。

9?从众便人们丧失独立判断与见解,人云亦云,因而是消极的。

10.服从是无从选择的,而从众则是出于自愿。

11.群体极化是指群体决策H'的冒险偏移。

12.在一个群体意识强烈的群体内,由于其成员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较强,因此群体极化效应产生的可能性较小。

13.竞争会导致群体成员相互对立、不友好、不支持等,造成不良群体氛围,因此应尽量避免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竞争。

14.控制的人际需求只有身居领导位宜的人才具有。

15.控制的人际需求是每个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

五、说明题

1.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做了一个实验: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况下骑白行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第二种是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第三种超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

2. 5 英里。试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发生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2.法国人瑞琼曼1913年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分别在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來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

3. 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试川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该现象予以解释说明。

3.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人流”等成语或俗语,往往人们也经常是有意或无意这样做的。试说明这种现象。

4.1967年,200个俄克拉荷马州的人学生聚在一?起,看到一个遭受挫折扬言要从塔上跳下去

的年轻大学生,他们就开始喊:“跳、跳、跳……”,结果,那个学生真的跳下去摔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六、简答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效能?

3.班集体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4.教师在班集体建设屮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5.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征?

6.举例说明学生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与区别。

7.为什么个人参与群体决策会比单独决策表现出史大的冒险倾向?如何使群体决策趋向更合理?

8.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索有哪些?

9.学校人际关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

10.师生关系有什么意义?师生关系随学生年龄增长会出现哪些发展与变化?

11.什么是同学关系?同学关系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七、论述题

一.填空 1 ?曰标情感价值规范 3?假设群体实际群体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7.教育认同 2.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4. 是否真实存在统计群体 6. 正式实际小 &教育 9. 曰标集体主义収向 11 ?社会惰化(或社会懈怠或社会干扰或社会 致弱或社会逍遥) 13.从众 15. 群体极化去个性化 17.轻度卷入屮度卷入深度卷入 19. 人际反应特质 21. 晕轮

23.师生同学 10.

简单聚合型理想成熟型 12. 社会惰化社会懈怠(或社会干扰,或社 会

致弱,或社会逍遥)

14. 群体极化冒险偏移谨慎偏移

16. 心理情感

18. 情感卷入白我暴露

20. 包容控制情感

空间距离交往频率 1.B 2.C 3. A 4.D 5.C 11.B 12. B 13. D 14. A 15. C

2LD 22. B 23. D 24. C 25. C 6.B 7.D 8. A 9. A 10.

B 16. B 17. A 18. D 19.

C 20.

A 26. C 27. A 28. D 29. D 30. A

1. 结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其功能,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2. 影响竟争与合作的因索有哪些?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竞争与合作趋向良性发展?

3. 简析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索及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谈谈如何改善学校人际关系。

答案:

第七章群体心理

三、名词解释题

1. 群体,乂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日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约束之下,彼此影

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简单偶然的集合,

只有同时具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惜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这四个特征,才 能称其为群体。

2. 非正式群体是指白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 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白然而然结成的群 体。

3. 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 象,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4. 社会惰化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 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

5. 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卜?,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 —?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屮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6.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 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7.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屮原匚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和态度从原来的群 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决策极端化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典型表现。

二、单项选择题

8.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 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屮直接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反映了个体或

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关系。

四、辨析题

1.错。只有四个特征同时兼备才能称为群体。

2.错。群体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间的接触和联系是心理学上划分大小群体的最终

标准。

3.错。个体可以同属儿个正式群体。如一个学生既可属于班集体,乂可同时属于学生会。

4.错。个体对其所属儿个群体的归属感是不一样的,一般來说对白己所属某个最主要的

群体的归属感最为强烈。

5 .对。

6.错。群体的支持功能是否发挥及发会的程度如何取决与两个条件:一是群体对成员有

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持肯定态度;二是个人认为H己所属群体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威信,希望群体來支持白己。

7.错。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班集体功能发挥再好也不可能予以一一满足, 因此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级屮始终客观存在,不可能被消除干净。

&错。社会助长作用是否发生受很多因索影响,尤其是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如果活动比较复杂,难度较大,他人在场不仅不会起助长作用,反而可能使个体活动效率下降。

9.错。从众有消极的一面,但从众对社会观念与行为保持人体一?致和稳定以及个人快速适应社会有积极作用,因此从众也有积极意义存在。

10.对。

11.错。群体极化不仅指群体决策中的冒险偏移,也包括群体决策屮的谨慎偏移。

12.错。由于群体的一致性是导致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个群体意识强烈的群体内, 其成员可能因迫于群体的一致性而采取从众行为,结果就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行为。

13.错。竞争对一个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成员没有竞争,群体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即便在一个群体内也必须有适度的竞争,只要竞争是良性的、正当的即可。

14.错。控制的需求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并非身居高位的人所独有,它是社会成员相互交往的特点之一。

15.对。

五、说明题

1.这是社会助长现象。即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

提高的现象。影响社会助长现象发生的因索有:

(1)活动内容的难易与复杂程度.活动简单,则他人在场可能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若活动比较复杂,则他人在场反而可能降低活动效率。

(2)与是否表现个体优势行为有关。若个体所表现的活动属优势行为,他人在场可起到助长作用,反之则可能降低其表现水平。

(3)与竟赛动机的激发有关。对复杂程度较小的活动,竟赛动机越强,则社会助长作用越明显。

(4)与个体的行为与认知风格有关。

(5)同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或在场他人的熟悉程度有关。越熟悉,则社会助长作用越明显。

2.(1)实验结果表明群体人数越多,单个人出力越少。这是社会心理现彖屮的社会惰化现象。

(2)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吋偏少,不如单T吋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彖。

3.这是从众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屮多

数人一致的现象。

从众发生的影响因索有:

(1)群体的一致性,这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索。一致性越高,从众比例越大。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來说,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较少岀现从众行为。

(3)个性特征,如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水平等。

(4)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从众的积极意义:

(1)从社会角度说,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哪方面來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群体成员的意见统一,才能够形成一个群体成员共同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使对群体成员的必要的约束得以实现。

(2)从个人的角度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而与社会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适应社会。

从众的消极意义:从众心理有可能使人们屈服于顽固的不良传统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压力,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谋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从而助长了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

4.反映了去个性化的社会心理现彖。所谓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导致去个性化产生的因素有:

(1)匿名性。由于匿名,外界难以辨认个体的真实身份和姓名,因此个体可能任意行事,为所欲为。

(2)责任分散。群体行动的背景使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了,因此减少了对不良后果及可能带来的惩罚的恐惧心理。

(3)自觉性减少。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个体的责任感下降了,自觉性减少了,因而加入到带有破坏性的去个性化行为的行列屮。

1.答案要点:

(1)共同''的目标:任何群休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群体所有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目的及标准。

(2)共同的情感: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发生共鸣,对成败荣辱有共同感受体验,产生相

应的情感和相互情感依赖关系。

(3)共同的价值规范:每个群体内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

的约束和控制群体成员的强人压力。

(4)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着相应的角色,且按角色的行为模式进行交往、活动,由此而形成了群体一定的组织机构。

以上是群休存在的因索和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其为群体。

2.答案要点:

学校群体矗心理效能是指学校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产生重人的影响。它包括:

(1)教育功能。这是学校群体区别于社会其他群体的特定功能。学校群体是种特殊的教育群体,它所具备的培养和羯造卜一代的教育功能是社会的其他任何群体都无法比拟和代替的。(2)归属功能。这是指学校群体能给个体情感上的依靠,使群体内齐个成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表现为协调一致,彼此体会到人家同属某一-群体,产生归属的情感体验。

(3)认同功能。这是学校群体能对个体的认知捉供知识和信息,便各个成员对一些重人事件与原则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0

(4)支持功能。当个体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符合群体的规范、期望和利益时,群体就会给予他赞许和鼓励,以支持其行为,从而使他的行为得到强化。

3.答案要点:

(1)班集淙的目标特征——定向统一。

(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

(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令行禁止。

(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

4.答案要点:

(1)教师金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教师通过教育与管理班集体,并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进行思想品徳教育。

(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这要求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捉出管理和建设班集体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对班级的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领导和指示,并使其协调一致,完成目标设置和目标实现。教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直接影响班风的形成和学生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教师通过研究和掌握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规律,设计指导班级人际关系的新结构,创造班集体良好的人际关系。

5?答案要点:

(I,学生金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一般都在10人以下。

(2)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3)学生非正武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4)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5)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6.答案要点:

如:班级和班级中的小帮派

联系:(1)学生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同属于群体的一种类型,因此都具有群体的特性:共

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2)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群体内部或正式群体之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正式群体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

区别:(1)学生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而学生正式群体则是由组织

正式组建的,具有明文规定的权利、职责。

(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是无形的,不成文的,其成员人都能白觉白愿遵守。而正式群体的规范是明文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不管成员主观上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守。

(3)维持学生非正式群休存在的主要因索是成员间的情趣利益、爱好志向及需要、情感等内部因素。而维系学生正式群体的上要因素是纟H.织制度、规范条约等外部因素°因此前者较后者具有更强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力。

(4)一般來说,学生非正式群体较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5)学生非正武群体内部信息传递较正式群体更畅通、更随意。

(6)学生正式群体具有明确的自觉的共同Id的,而非正式群体的1=1的不其明确和一致。(7)学生非正式群体较之正式群体,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都更为突出、明显而直接。

7.答案要点:

这是因为:

(1)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担心决策过于谨慎而被别人看不起。(2)责任分散。群体决策的背景,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对不良后果的恐惧心理。

(3)个人认为经过群体讨论,掌握的信息比较全面,冒险决策不再“冒险”,似乎无懈可击。

(4)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行为有较高评价,高冒险性往往与英雄气慨联系在一?起,容易获得好评。

以下措施可以使群体决策更合理:

(1)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极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后果。

(2)领导者应引导和鼓励群体成员对群体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领导要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

(3)时常将群体分成小组,同时分别就有关问题提出建议,然厉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后决议。

(4)形成预备的决议厉,应再召开一次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提请群体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质疑。

(5)指定一位或多位群体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门提岀反对意见。

(6)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信息和不同意见,并推测对手群体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

8.答案要点

(1)仪表衍索。包括长相、仪态、风度、穿着筹。在人际交往的初期起重要作用。

(2)空间距离因索。人与人在地理位置、空间距离上越接近,则相互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双方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

(3)交往频率因索。交往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因而越可能建立密切的关系。

(4)相似性因索。包括年龄、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信仰等。交往双方相似性因素越多,越容易有共同话题,产生亲密感,减少疏离感。

(5)互补性因索。当交往双方的特点或需要正好互补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能力因索。研究表明,有小缺点的才能超群者最受人喜爱,人们最喜欢与之交往。(7)个性品质因索。这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索。优良的个性品质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

g 答案要点:

(1,如育疋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首先在于它受制于教育的目的以及为实现教育口的而进行的教育实践。学校的一切T作都是囤绕教育学生进行的。因此,学校人际关系的评价和调节,应以是否有利于教育日标的实现为首要原则。

(2)纯洁性。这首先是由学校本身的性质——传播知识的场所、培养人才的基地、社会文明的炼狱决定的,学校维系师生员工人际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知识、思想和惜感等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物质利益和基地,因此学校人际关系具有纯洁性;其次,学校人际关系的纯洁性也是与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单纯天真的青少年学生分不开的。

(3)丰富性。形成学校人际关系丰富性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信息沟通;学校组织管理层次少,成员之间吋空隔离性小,交往极为方便易行, 客观上为人际关系的丰富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们倾向于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交往活动和友谊十分活跃。

10.答案要点:

师生吴系是矗校屮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师生关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发展与变化,呈现出相应的特点:

(1)学生童年期,教师在学生心目屮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儿乎能无条件地服从,师生关系比较平稳,实际上这种关系是向教师一边倾斜的。

(2)学生少年期,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多,同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学生无条件信赖、服从教师的程度有所下降,师生关系出现不平稳状态。(3)学生青年初期,由于知识经验增长和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增强,学生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即平等的人格以及出色的教学能力。

11?答案要点:

同学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來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Z外的班级成员ZI'可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Z问的关系,班级内的学生群体ZI'可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Z问的关系。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1)同学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同学关系通过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习,影响学生集体的学习,影响教师的教学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生学习有积极影响,反之则有消极影响。

(2)同学关系影响学生的社会化及社会能力的获得。同学间的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演习、观摩及模仿的机会和场所,提供了榜样和强化,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学习、练习、巩固与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3)同学关系影响学生理解和处理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学间的交往,学生获得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这是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4)同学关系影响青少年白身的心理健康。与人交往与合作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同学关系不良或缺乏同学关系将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

七、论述题

1. 1. 答案要点:

(1)学生非正金群体是指学生H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好、兴趣、需要、性格等心理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H然结成的学生群体。由于青少年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式群体很难子以一一满足。因此,学校里学生非正式群体始终客观存在着,这就需要教育者在管理学生正式群体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及客观存在)。

(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结构、规范、功能等具有不同于正式群体的一些特点:%1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是无行的,具有较强的约束性。

%1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较人的权威性。

%1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是畅通的,随意的。

(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而且这两方而的功能都非常突出C

%1积极功能: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吋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1消极功能: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感情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

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吋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Z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制造者;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核心人物的极人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幣体偏离和失谋;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

(4)由于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且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都异常突出,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总的原则是扬长避短。具体做法可有如下几方面:

%1消除谋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1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1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施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1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

需要,从而达到减少班内外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日的。

%1重视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1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转化引导工作。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优化教育环境,实行全面的教育管理。

2.答案要点:影响竟争与合作的因索有:

(1)奖励。奖励对竞争与合作倾向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在一定情况下,增加报酬,

对合作影响不人,但减少报酬使人们倾向于竞争。另外,以共同取得的成绩还是以个人取得的成绩作为奖励基础对竟争与合作的倾向也有影响,前者人们倾向于合作,后者则倾向于竞争。

(2)信息沟通。如果双方能够实现口好的信息及情感沟通,则可减少竞争,增加合作。沟通水平越高,合作比率也越高。

(3)个性殆质。具有多疑、猜忌和贪婪性的人很难与人合作;而性情温和、宽厚的人

贝(I容易与人合作C

(4)文化背景和年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下,人们竞争与合作倾向的强度有差异。一般说来,老年人比年青人更倾向于合作。

结合影响竟争与合作倾向的因素,对竟争与合作趋向良性发展给出一些建议:

(1)从宏观方面來说,发展经济,丰富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尽量满意人们的需要才是使人们减少竟争,增加合作的根本途径。因为产品的匮乏,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将会导致人们之间激烈的竞争。

(2)加强教育,提倡通过正当途径进行良性竞争;另外还可通过制定竟争法、反不当竞争法來约束规范人们进行正当竞争。

(3)不仅以个人成绩,也可以群体成绩作为成绩评定、奖惩的基础,经常开展群体间的竞争,都可以使人们倾向于合作,减少竞争。

(4)增加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惜感沟通,不断探讨更科学的合作方式,使人们在竞争的同吋也合作。

(5)注意不能収消竞争。适度的竞争对群体和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収消竞争只能导致人们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降低,产生社会惰化现象。

3?答案要点:

(n A际奚系的影响因素:仪表因素、空间距离因素、交往频率因素、相似性因素、互补性因索、能力因索、个性品质因索等。

(2)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性、纯洁性、丰富性。

(3)改善学校人际关系可从以下儿方面着手:

改善和加强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学校各个纟H.织部门之间、领导者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教育者ZI'可应经常接触,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改善关系,增进团结,这样才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效能,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

%1改善和加强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应认识到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

学工作的意义,师生关系随学生年龄变化的特点,为开创新型师生关系积极承担更多责任, 提高a身业务水平和道徳修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改善和加强同学关系。正确认识同学关系对教育教学及学生行为与心理的影响,理解

同学关系的年龄特点及发展变化,通过对学生正武群体及非正式群体,特别是学生个体的教育引导,创设良好的积极的新型的同学关系。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学校中的群体心理)【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 第13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1.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和从众,你能以切身的经历说明这两种现象吗? 答:(1)社会助长作用是指有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量或增质的现象。从众是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2)比如男生在女生面前会干活更卖力,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就称为社会助长;比如在韩版服饰流行时,很多人不分合不合适就跟着买,这就称为从众。 2.试用社会测量法到中小学做一次人际关系的测查,就一个问题画出靶形图和矩形图,并跟班主任一同分析其结果。 答:略。 3.请运用第四节的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你所在的班集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答:(1)存在的问题:班级里死气沉沉,学生都较沉闷。 (2)解决方法: ①指定集体目标 集体目标是否为成员所理解并成为真正的动力因人而异。为使这一客观存在的目标成为集体自觉的目标,首先教师充分理解这个集体目标,接着通过开展各种符合学生需要的集体活动,使他们在实现具体而有意义的集体目标中体会到集体协作的必要性和乐趣,而后逐渐

明确班集体的总目标及其社会价值。 ②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 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它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联系,并且也总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规范是群体成员间相互作用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舆论与规范对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合理的规范与舆论促使人向上并做出有益的行为;不合理的规范与舆论则阻碍人进步或诱迫人产生有害的行为。教师只有努力规范班级里的舆论才能发挥舆论的作用。 ③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集体的凝聚性是指一个集体具有使其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吸引力,使他们以集体为自豪、有共同的看法、有“我们”的感情、有统一的步调,表现出对集体的忠诚。凝聚性高的集体,其成员之间互有吸引力,交往频繁,努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工作效率高。否则,集体就会显得松散无力、离心离德,直到分崩离析。因此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会使班里的一切活动更顺利。 ④提高心理气氛与士气 “心理气氛”是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当团体成员去完成共同任务时常常会显示出积极的态度与高涨的情绪,由这种精神状态所构成的总气氛,通常被称为做“士气”。这种气氛也许是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秩序的,但也可能是充满着敌意、喧嚣、苦恼、烦闷而杂乱无章的。它们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条件影响着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提高班级体的士气有利于班级体每个人的心理气氛。 ⑤利用教育期望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集体成员的期望往往会变成现实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作为组织者、教育者是班集体中很有影响力的一员,这种影响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可以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3#409 名词解释 1、Conformity: 2、Obedience: 3、Autokinetic phenomenon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 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 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 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填空题 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 Answer:Obedience 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Answer:acceptance 3、(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 Answer:compliance 4、( )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 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 5、( ) 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 单选题

教育心理学_第11章_学校群体心理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与群体规 一、群体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单独活动的个人是个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就群体规模来看,群体可以小到同居一室的两个人,也可以大到民族、国家。 群体一旦形成,大家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并要遵守相同的群体规,这时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就构成了群体心理。学校里的班风、校风往往就是学校群体心理的表现。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具有以下的特征。 1.目标与规 目标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是使群体成员产生共趣和愿望,从而联系在一起的基础。规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成员在活动和认识上必须遵守这些规,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基本的教育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校纪校规就是属于群体规性质的东西。 2.组织与沟通 群体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有首领,有成员,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构成一定的关系和信息沟通网络。沟通是群体产生后的一个自然结果,也是群体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3.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任何群体都有一种反映群体目标和群体多数人价值观的心理和舆论倾向,正是这种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作用,使群体各成员形成归属感和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并使他们的成员区别于其他成员的凝聚力。 (三)群体的心理功能 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群体的目标、规、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归属功能 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儿童和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学校、参加同龄人的组织并和他们一起活动的需要。在他们进入学校和自己的班级后,就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至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 2.认同功能 认同是指人们对其所喜欢和崇拜的对象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的赞同和模仿。当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和所属的群体时,会因认同而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应的,学校群体对学生所具有的认同作用就明显,个体就愿意接受学校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认同功能不仅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在的整体性,而且也使学校更容易实现其教育人、塑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中小学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举例

中小学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举例 案例一: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紧握我的手(游戏活动) 又名盲行、信任之旅。 活动目的: 1.通过辅导,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2.通过辅导,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说明: 1.重点:游戏中帮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培养合作精神、领会合作技巧的关键,也是这次辅导活动的重点。 2.难点:使学生通过游戏中的配合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都要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甚至不相识的陌生人相处,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或者看到别人需要帮助,那么你们在这种时候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先来谈谈好吗?” (2)学生们发言,交流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教师作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很高兴看到许多同学都帮助过别人,并且以此为荣,以此为乐。但是我也听说有些同学不太愿意帮助别人,认为我不去麻烦别人,别人也不要来麻烦我。也有人把帮助他人当成一种物质上的交换,斤斤计较自己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其实,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一样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紧握我的手’,大家在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帮助人和被人帮助的感受。” 2.活动展开。 (1)教师介绍规则。“现在让我们先来分组。请大家围成一大圈,按照1212报数;请报1的同学向前迈一步,然后向后转,再向右一步,与一个报2的同学组成为一对。其中一位同学先扮演帮助别人的人,另一位同学就扮演需要帮助的人。现在请需要帮助的人用手帕把眼睛蒙住,要蒙得严严实实,看不到眼前的景象。然后每一对都站到起跑线后。好,下面就让没有蒙住眼睛的同学牵着你同伴的手,引导他越过重重障碍,向终点进发,看哪一对最先到达。注意:帮助别人的同学绝对不可以开口说话,你只能用其他无声的方式来引导他。” (2)各小组进行游戏活动。 (3)游戏结束后,原先蒙住眼睛的同学摘下手帕,和同伴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游戏。 (4)这次游戏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集中起来,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在游戏中的感受,谈谈自己是怎样当引导者的,怎样才能当好引导者。 (5)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活动经过和讨论内容。 (6)教师小结。“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发现大家普遍有一个感觉,因为在活动中不能说话,所以助人者和被助者有时会觉得很别扭:助人者‘无所畏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被助者被蒙住了双眼,总是小心翼翼,他什么也看不见,又听不到任何提示,自然处处提心吊胆,举步谨慎,这样,引导他的人就会觉得他是那么不听话,双方配合起来就不那么默契。那么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一、填空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共同的,共同的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3.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4.按群体,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又称。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为、和。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群体。 7.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特征,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具雏形型和。 11.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2.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也称。 13.“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相反,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是种效应。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和。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中现象和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和三种水平或状态。 18.根据交往双方的水平和水平的不同,可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19.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需求及其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六章社会认知 1/ 71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三、社会认知的图式四、社会认知的范围

---------------------------------------------------------------最新资料推荐------------------------------------------------------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定义: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及其行为,而非物或者非人的客观存在;且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3/ 71

相关概念辨析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印象归因刻板印象社会认知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人际知觉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自我意识

---------------------------------------------------------------最新资料推荐------------------------------------------------------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的防御性认知的完形特性:“认知分离”?? 5/ 71

第九章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九章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 一、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和集体 1.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集合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联系和心理依附关系。 群体的特征: (1)群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有自己的规范和准则,并由群体每个成员所共同遵守。 (2)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在心理上能彼此呼应、相互依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3)群体成员怀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并合作实现共同的目的。 (4)每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并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执行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 (5)群体成员之间均进行观念、思想、情感等信息交流。(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2.集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集体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群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成员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和利益,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心理相容性,集体成员能认识到群体活动对个人、本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集体的特征: (1)集体是为了达到社会赞许的某个目标而形成的联合体。 (2)集体总是作为有组织、有职能分工、有一定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某种活动体系而表现出来的。 (3)集体是成员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学校中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1)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章程或文件基础上的群体。群体中有固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行为准则。如学校班级、教研室、行政组织。 (2)非正式群体:在相互好感和共同兴趣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它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以共同的利益、爱好以及友谊、地缘等为基础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章程,也没有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成员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如球友、同乡会、兴趣活动小组。 2.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按成员对群体规范的态度)。 (1)参照群体(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和目标能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成为努力照办的准则,个人会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如果不符合则会自觉改正。如先进集体。参照群体是人们效仿的榜样,对引导人们的行为会起较大的作用。 (2)一般群体:相对于参照群体而言,主要指那些存在但其标准和目标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群体。 3.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按群体发展的水平)。 (1)松散群体:人们仅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并没有活动的共同内容、目的和意义。如同一病房里的病人、同一车厢里的乘客、刚建立的班级。 (2)联合群体:松散群体的进一步发展,其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但活动结果的个人意义较多,群体活动的成功或失败都直接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3)集体: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是有组织的团结的群体,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如先进团支部、党小组。 (三)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 1.探索期。形式上属于一个团体,但彼此间还不了解,相互间的交往带有某种相互探索的性质,不会很快地袒露真实的心理。 2.同化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对周围的人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互间有了较密切的交往和一些共同的语言。 3.形核期。在同化的基础上,一些有才干的人开始崭露头角,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任与拥护,成为集体的核心层,他们对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紧握我的手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辅导,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2.通过辅导,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二、活动说明: 1.重点:游戏中帮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培养合作精神、领会合作技巧的关键,也是这次辅导活动的重点。 2.难点:使学生通过游戏中的配合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都要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甚至不相识的陌生人相处,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或者看到别人需要帮助,那么你们在这种时候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先来谈谈好吗?” (2)学生们发言,交流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教师作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很高兴看到许多同学都帮助过别人,并且以此为荣,以此为乐。但是我也听说有些同学不太愿意帮助别人,他们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认为我不去麻烦别人,别人也不要来麻烦我。他们把帮助当成一种物质上的交换,斤斤计较于付出与回报。其实,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一样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紧握我的手’,大家在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受助和帮助人的感受。” 2.活动展开。

(1)教师介绍规则。“现在我们先来分组。请大家按照小队集合,一个小队为一组,两个同桌为一对,其中一位同学先扮演帮助别人的人,另一位同学就扮演需要帮助的人。现在请需要帮助的人用手帕把眼睛蒙住,要蒙得严严实实,看不到眼前的景象。然后每一对都站到起跑线后。好,下面就让没有蒙住眼睛的同学牵着你同伴的手,引导他越过重重障碍,向终点进发,看哪一对最先到达。注意:帮助别人的同学绝对不可以开口说话,你只能用其他无声的方式来引导他。” (2)各小组进行游戏活动。 (3)游戏结束后,原先蒙住眼睛的同学摘下手帕,和同伴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游戏。 (4)这次游戏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集中起来,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在游戏中的感受,谈谈自己是怎样当引导者的,怎样才能当好引导者。 (5)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活动经过和讨论容。 (6)教师小结。“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发现大家普遍有一个感觉,因为在活动中不能说话,所以助人者和被助者有时会觉得很别扭:助人者‘无所畏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被助者被蒙住了双眼,总是小心翼翼,他什么也看不见,又听不到任何提示,自然处处提心吊胆,举步谨慎,这样,引导他的人就会觉得他是那么不听话,双方配合起来就不那么默契。那么怎样做才能配合得更好,更默契呢?请同学们再回到自己的小组里讨论一下。” (7)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游戏活动。但这次活动允许引导者开口说话,提示、引导被助者越过各种障碍,到达终点。 3.讨论。 活动结束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两次活动,哪次更顺利?为什么? 4.教师总结。 “同学们,游戏是做完了,但是我们从这个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 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答: 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包括公开 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 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通常可借助于单向 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 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 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形式上与 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如 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 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 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 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 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包 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 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 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 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 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 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 心理研究的方法。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一、哲学阶段: 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 努力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大全(珍藏版)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单元一环境适应篇第1章有缘相识第2章寻人行动第3章个性名片第4章“松鼠”搬家第5章多元排队第6章体验放松第7章“蜈蚣”翻身第8章寻找归属单元二沟通交往篇第1章“变形虫 第2章我说你画第3章“盲人”旅行第4章最佳配图第5章我说你剪第6章风雨同行第7章找“领袖”第8章人体“拷贝”单元三竞争合作篇 第l章“啄木鸟”行动 第2章广告设计 第3章圈之魅力 第4章解开“手链” 第5章同舟共济 第6章造“房子” 第7章巧渡“小河” 第8章穿越“沼泽地” 单元四自我意识篇 第1章画“自画像” 第2章百花园 第3章音乐与意象 第4章我要 第5章留舍最爱 第6章价值拍卖 第7章背后留言 第8章目标搜索 单元五创新实践篇 第1章卖梳子 第2章遵从指导 第3章心中的塔 第4章传球夺秒 第5章比比谁高 第6章高空飞蛋 第7章畅想拼图 第8章平面魔方 单元六意志责任篇 第1章举手仪式 第2章突出重围 第3章护蛋行动 第4章手指的力量 第5章祝福花篮 第6章接受现实 第7章承担责任 第8章信任后仰 单元七学习管理篇 第1章时间分割 第2章于无声处 第3章时装秀 第4章用途无限 第5章资源共享 第6章寻找变化 第7章一分钟价值 第8章集思广益 单元八心灵成长篇 第l章走出“舒服圈” 第2章收获“糖弹” 第3章看我“走过来” 第4章规则的意义 第5章寻宝记 第6章心灵电报 第7章感恩父母 第8童命运之牌 单元一环境适应篇 适应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以获得所需的间接满足的过程。适应能力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必备素质。周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必须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物竞天演,适者生存”,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情绪稳定、乐观,能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新生,他们所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适应陌生的环境。此时,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扶持的时期,有不少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青春期发育的出现以及心理准备的不足,许多同学进入新的学校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等情况,出现了适应不良的表现。一些社交活动能力较差的同学甚至在入学一个月后尚不能与班里其他同学相熟。由于彼此不了解,他们在各种活动中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重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纠正,帮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生活,这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其高中三年的成长乃至日后的成才,甚至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意识到了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本单元中几个团体心理游戏是针对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交往而设计的。“有缘相识”、“请你签名”、“个性名片”几个游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通过交换彼此的信息,有助于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松鼠搬家”、“蜈蚣翻身”两个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竞争与合作的压力与快乐;“多元排队”、“寻找归属”让学生对自己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体验放松”则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松弛的坦然,学会克服交往中的紧张与羞怯。 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都非常简单,易操作,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可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较快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 第1章有缘相识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主动交往的乐趣。 2.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共同爱好,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多种颜色的小方形纸若干,每张纸分别剪成四小块彼此能相互锲合的形状。 选择欢快的乐曲做背景音乐。 四、活动场地 室内为宜。 五、活动程序 1.在背景音乐的欢快气氛下,主持人要求每个参与者到场地中央的盘子里选取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2.根据自己所选纸片的颜色与形状,到群体中寻找能与自己图形锲合的“有缘人”。 3.找到了“有缘人”后,两人坐在一起,相互介绍自己,通过交谈找出彼此间三个以上的共同点。 4.全班交流分享。 六、注意事项 1.此游戏比较适合于一个相互陌生的群体。 2.纸片设计时可以4张相互锲合拼成一个正方形,就会出现一人同时可以与两人相锲合的情况。主持人可以要求第一个图形锲合的人为“有缘人”,也可以要求只要是图形能锲合的人都为“有缘人”。 3.有缘人可以是颜色相同形状锲合,也可以是颜色不同但形状锲合的人,由学生自己理解决定。 4.游戏还可以继续深入,在两个“有缘人”的基础上接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社会 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 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 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 *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1)家庭。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完整word版)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案例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案例: 考试焦虑自我辩(角色扮演) 活动目的: 1、通过对考试焦虑的自我意辨析,了解自己对考试的态度和考试焦虑的状况; 2、增强学生对考试的积极自我意识,克服消极的自我意识。 活动说明: 考试会给大多数学生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使他们产生心理紧张和焦虑。学生对考试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焦虑和紧张属正常现象。适度的焦虑有助人集中精力地投入到准备及考试之中。但焦虑过度会抑制大脑活动,影响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 本活动采用行为治疗的独白法和空椅子方法,通过学生对考试焦虑问题的内心独白和自我辨析,帮助其了解自己对考试的自我意识,认识考试消极自我意识的表现及危害,强化学生对考试的积极的自我意识。 活动流程设计: 1、教师在讲解考试焦虑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考试的消极自我意识。 如:离考试时间越近,我越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

胜任。 要是考不上,以后的前途就完了。 都说我考试不成问题,可越是这样,心理就越不塌实, 担心考不好丢人现眼。 我担心别的同学考得比我好。 父母对我寄予厚望,假如考不好,怎么交代。 自己成绩一向不错,考不好,老师怎么看我。 我讨厌考试,它让我紧张,忧心忡忡。 2、引导学生归纳对考试的积极意识 如:消极意识是不必要的,而且有害。 要保持乐观而自信的心境,才能考出好成绩。 必须抛开各种杂念干扰,减少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复习。 平时要掌握放松的方法和技巧。 3、空椅子上的内心独白 (1)在表演区里面对面放两张椅子,一张上写着“消极意识”,另一张写着“积极意识”。 (2)每次让一个学生上台表演 (3)先让学生坐在“消极意识”的椅子上,表达自己对考试的消极自我意识,然后坐到对面的“积极意识”的椅子上,以积极意识对消极意识进行辩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学校群体心理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了解班集体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功能及进行教育管理的办法; 2.理解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学概念和和名词; 3.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改善和加强学校人际关系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几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4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群体的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二、班级与班集体 第二节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概念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以学生自学为主)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以学生自学为主)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与管理(以学生讨论为主) 第三节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本章以学生自学和讨论为主)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从众与服从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四、竞争与合作 第四节学校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与意义(以学生讨论为主) 三、师生关系(以学生自学为主) 四、同学关系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群体 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 (二)群体的特征 作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的目标 2.共同的情感 3.共同的价值规范 4.一定的组织机构

以上是群体存在的因素和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其为群体。 (三)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类型很多,各种各样。每一种群体的性质、结构、作用和存在方式等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群体分为若干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分为这两种。 3.大群体和小群体 这是根据群体的规模来划分的,大小是相对的,心理学上以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间的接触和联系作为划分大小群体的标准。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这是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Петровский.А.В)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对群体的一种独特分类。 (四)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 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体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1.教育功能 2.归属功能 3.认同功能 4.支持功能 二、班级与班集体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 (二)班集体及其特征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一所学校里有许多班级,但不一定都是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班级。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 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三)班集体形成与阶段 班级从组成到变成班集体,需要一个过程。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集体目标的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正确舆论的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采取正确对策,加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 (四)班集体的类型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聚合型 2.初具雏形型 3.理想成熟型 (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