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群体心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指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二是集群心理。临时聚集的人群看做一个群体,考察这个集群的心态过程时,我们称做一种集群心理;三是民族心理,它限定为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但由于民族心理涉及的文化因素较多,因而另立一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定义和特征。

1、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

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群体首先是一群人,家庭、

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群体;(2)群体存在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目前较有影响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根据群体是否存在而划分。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不存在的群体,为了统计的方便把具

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合起来。例如大于65岁的称为老年组。而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有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的。以下所述都是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

划分。

(1)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

3、大群体和小群体。根据群体的规模划分。

(1)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一种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如阶级和民族。另一种是为着某个临时目的而暂时联合起来的群体,如观众、听众。(1)所谓小群体,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成员间关系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心理感受也比较明显。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集中在3到20个人的小群体之中。象观众、听众、民族、阶级等大群体则不是研究范围。而家庭、陪审团等则是研究的领域。

(三)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心理是由个人心理构成的,但又不等同于个人心理,也不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简单相加。而是每个成员个人心理特征的综合和概括,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心理来源于个体心理,形成之后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群体归属感。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如叶落归根。一般来说,人们对家庭的归属感要比对工作群体的归属感强烈些。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归属感越强。

2、群体认同感。指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知与评价保持一致的情感。例如,某个成员与群体外的人发生冲突,那么群体内的其它成员就会与本群体的这个成员的意见保持一致,认为他说的对而批驳对方。这种认同有自觉的认同(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大,在群体中能实现个体的价值,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成员主动地与群体发生认同。)和从众两种。

3、社会支持。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团体的要求时,团体往往会加以赞许和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和行为。得到群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亲友团的支持,运动员要得到祖国人民的支持。)(四)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群体成员的共同准则。

2、群体规范可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指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团体的其它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正式规范只存在正式团体中。非正式规范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它不仅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式的团体中。非正式规范对群体成员的制约能力往往胜过正式规范。例如,在对霍桑电厂接线车间的研究中发现,群体的非正式规范的约束力是很强的,一个好伙计,既不能干活干的太快,使管理部门增加定额,也不能偷懶耍滑,完不成自己的任务。一起干活的工人违反了厂规,不应告密;不能势力眼,对同伴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

也有一般的社会规范,与主流的文化相一致。也有反社会的规范,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义气、大胆)

3、群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群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标准。(3)规范的惰性作用。制约成员的努力水平,它要求成员不能表现的太好和太差,而放在适中的水平上,否则,其它成员会阻止他的努力。(霍桑实验最明显)

(五)群体凝聚力

1、定义:指群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往往包括这两个方面。

(1)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或者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力量的总和(2)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是成员们在心理上结合起来的心理力。这种心理合力是在围绕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和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它的表现形式为态度和行为。

2、群体凝聚力的规定要素及条件。

(1)从群体方面看:主要给成员提供需要的满足和分配公平,良好的气氛、群体的知名度。能够满足多种需要,提供比较充裕的物质、精神生活保障,在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上提供一个平等、公平的环境氛围和构造一整套良好的激励机制。

(2)从成员方面看:群体成员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是否相一致,在一致的情况下,群体的凝聚力就高。例如让反战的人参战,军队的凝聚力就低。

(3)群体活动和领导者。若群体的活动对成员有吸引力,群体的凝聚力就高。另外,民主型的领导能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参与可以让工作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使工作的满意度会提高。

3、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凝聚力对成员的稳定性有影响。凝聚力越大,对成员的吸引力越大,其成员也越不愿离开该群体,群体也越

稳定。

(2)凝聚力大的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也越大,更易导致从众行为。

(3)凝聚力也影响人们的自尊,高凝聚力的群体成员有更高的自尊心。因为群体可以提供成员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导致自尊心的提高。

(4)凝聚力影响群体的产出。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因此,若群体规范倾向于努力工作,争取高产,那么群体的生产率就越高,相反,若群体规范倾向于限制更多的生产,甚至与其它群体相摩擦,那么就会大大降低生产率。

4、凝聚力的测量

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共识,主要有三种方法:(1)让群体的成员在一个七点量表上评价他们对群体的喜欢程度来衡量群体的凝聚力。(非常喜欢、喜欢、较喜欢、无所谓、不太喜欢、不喜欢、很讨厌)

(2)要求群体成员评价每一个其他成员,并用所有评价的平均数来作为凝聚力的指标。这两种方法有一定的相关,但有时侯却未必。比如在一个团体中,团体目标对成员来说极为重要,但同时团体里有自己极为讨厌的人。(主要测的是群体里的人际关系)

(3)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也可以测量群体的凝聚力强度。

(这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首先让某一群体的成员指出愿意一起完成某项任务的其他人的姓名,这些人中有些人是该团体的成员,而有些人不是。凝聚力的指标是选择的他人中团体成员所占的比例,如果一个团体中大部分的成员选择了外人,该团体的凝聚力就低。

在处理结果的时候,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社会指向图的方法,

Q R

上图显示了A、B、C、D、E五人群体的社会选择,他们每个人只能选择两个他人,箭头的指向为选择的方向,双箭头指互相选择。Q和R是五人群体中的另外两个人。群体凝聚力用五个人内部的选择在总选择中所占的比例多少来衡量。

二、群体领导者

(一)什么是领导。

1、定义。

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有人认为领导是执行某种职能

的人,针对这些争论,心理学家豪莱德(Hollander)整合了这两种观点,认为领导是对群体行为与信念施加较大影响的人,他们引发活动、下达命令、分配奖惩、解决成员之间的争论以及促使群体向着目标迈进。

2、类型。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领导有两种类型:(1)任务型的领导,关心的是群体目标的达成,他们常常向下级提供指导;(2)社会情绪型的领导:关系群体内部情绪和人际关系,对社会成员来说,他们通常是友好的,同情他人的,他们在处理矛盾时的协调能力很高,同时表现出更高的民主倾向。这两种领导各有优势,能结合两者的优点更好,若一个领导什么时候知道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完成任务上,什么时候知道把精力放在人际关系方面,他将是一个成功的领导。

(二)有关领导的理论。

1、领导的特质理论

历史学家卡里勒曾经说过:“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的历史”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早期的心理学家在看待领导问题的时候从特质论下手,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格特质与能否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特质:(1)杰出: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适能力;自信。(2)史道格蒂尔进一步扩大了特质的范围,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下列特质:对所完成的工作有责任感;在追求目

标的过程中热情并能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地处理人际紧张并忍受挫折等。(3)有魅力领导者(改变型领导者)的四个特征:A、魅力: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

B、激发动机: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热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

C、智力激发:领导鼓励下属重新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构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方法。

D、个人化的考虑:领导者要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用不同的方式公平地对待下级,经常给下属提供一些学习提高的机会。改变型领导理论只能解释一小部分领导者的行为特征,而这些人也只有在社会发生变革或危机的时候才能出现,在社会稳定的时候以及对大多数领导者而言,未必如此。

对领导者特质的分析一直是组织心理学关注的问题,但单纯地谈论这些特质没有什么意义,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能力差异更为重要,与人的能力有关的特征分为核心特质、自我特质和表面特质,其中核心特质包括个体的动机和一些人格特质,他是最难发展起来的东西;自我特质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它的发展也比较难;而表面特质是最易发展的能力,它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下级在领导者影响力建立方面的作用问题,领导向下级提供好处(指导、预见以及完成目标的机会,而下级通过使自己变的对领导的影响力更乐于接受

来回应之。特异信任度的积累可以增加领导的影响力。)

2、权变模式

由提出的,认为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他把领导风格区分为任务取向(注重完成任务)和关系取向(注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两种领导风格没有一种在任何条件下总是有效的,关系取向的领导在中等控制下是有效的,而任务取向的领导在控制低或高的时候绩效最好。

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它因素。

除了领导特质和情境因素外,性别与文化对领导的绩效有影响。

(1)性别与领导方式。女性比男性领导者更可能倾向于采用民主和决策的过程,而男性领导者喜欢独裁和指导性的方法,是一种纯任务取向的管理方法。认为女性在人际关系中人际技能的发展比男性完善,这种优势使得他们容易采用体谅他人的领导方式。

(2)文化与领导方式。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关心群体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最为重要,如在集体主义的依朗和印度,有教养被看成是主要的领导特征。而在个人主义的美国,独立,以任务为中心以及对个人成就的强调,使得美国人更喜欢任务型的领导方式。跨文化研究开始重视这个

问题。

三、群体内部沟通。

沟通是群体功能的实现保障,沟通也是群体活动中的重要课题。例如大学生的“夜谈会”。

(一)群体沟通的特性。

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有的人说的话多,有的人说的话少,在群体讨论的时候,不管成员之间是否熟悉,总会有一两个人主导讨论的场面。在群体中,总有一个人发言最多。第二个人发言次数就少的多,依次按照对数规律递减。例如在8人的群体中,前两位成员说的话加起来占所有发言的60%,第三个人占14%,其他五个人占26%。当然随着群体规模的变化,每个人说的话总有变化,但总体仍然遵循这以规律。

2、领导的主导作用。在群体的讨论中,群体成员的发言情况与其是否是领导直接相关。领导在群体中说的话最多。即使在一个临时组成的群体中,如果一个人被指派为领导者,他也会变成群体中最活跃的人之一。在还没指派领导的群体中,沟通也能影响谁成为领导者。一般来说口语行为很重要,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的必要条件,当然,也有一些意外,在球队中,球技比口语行为更重要。(二)沟通对群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沟通是否顺畅对群体活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群体成员之间

越能自由地沟通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也将越高,在群体中,领导往往处在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交往,所以领导的满意感要高于一般的成员。这种满意感会让领导有一种错觉,以为他人都尊重自己,事实上满意感来自他的职位。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规则

1、一致性规则:在决策最终完成之前所有的群体成员必须同意此选择。

2、优势取胜规则:某个方案的被50%以上的群体成员认可时选择该方案。

3、多数取胜规则:在没有一种意见占优势时选择支持人数较多的方案。在使用这些决策规则时,它可能是正式而明确的,也可能是非正式而模糊的。(二)团体极化。

1、定义:指通过团体讨论,使团体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当个体最初的意见倾向于保守时,通过群体讨论的结果将更加保守。而当个体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群体讨论将使成员更加冒险。与解决一般问题相比,人们在解决重要问题时更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1)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解释:在群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比较关心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与群体其他成员相比到底如何,人们在决策开始时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在社会要求的方向上比别人的更好。但在决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观点的社会比较,却发现自己

的观点并不象当初想象的那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因为人们希望他人能对自己做积极的评价(社会规范性的影响),所以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以与他人或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最终也造成了群体的决策趋于极端。

(3)说服性辩论的理论:认为人们在群体中的极化现象并非希望自己或他人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而是认为人们期望获得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在这里,论点对决策选择更为重要(信息性影响):因为人们从他人那里获得论点和信息,如果多数人支持这些论点,个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它,并且更多支持而不是反对的论点会出现,从而使得这种观点变的极端。

(三)团体思维

1、团体思维的定义:也叫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和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美国的珍珠港事件、越南战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

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经常发生在强有力的领导带领的团体,和凝聚力极高的团体。团体成员之所以不会提出异议,一方面害怕被团体拒绝,另一方面不想打击团体的士气。先决条件:(1)决策团体是高凝聚力的团体;(2)

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3)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4)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5)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所偏好的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

3、团体思维的症状和后果。(1)症状:不会受伤害的幻想,相信自己的团体所做的决定一定不会错;相信团体的道德,团体的决定是为了大家好,不会有偏私;对决策选择的合理化,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是准确的东西;对对手有刻板印象,我们可以使用任何措施针对对手,因为他们是不值得尊敬的;对反对意见的自我审查,一旦有反对意见出现,马上自我反驳;有一致性的幻想,团体的一致比什么都重要;对提不同意见的人的直接压力,有不同意见就靠边站,不要妨碍团体。

(1)后果:后果往往是有害的:对行为的其他可能原因调查不完全,使人们不在关注问题的真正原因;对团体的目标调查不完全,一部分人的利益代替了团体的目标;

对所偏好的方案的危险性缺乏调查,认为它已完美,无需深入分析;对已经否决的可能选择未加以重新评估,它里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也被抛弃;未详细探讨有关信息,一部分人所提供的信息不受重视;处理信息时有选择性偏差,合我意的近来,不合我意的删除。

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

第一,领导应该鼓励每一个成员踊跃发言,并且对已经提出的主张加以质疑,领导要接受成员对自己的批评。第二,领导者在讨论中应保持公平,在团体成员表达了观点后,领导才能提出自己的期望;第三,最好把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独立讨论,然后在一起讨论找出差异。第四,邀请专家参与团体讨论,鼓励专家对成员的意见提出批评。最后,在每次讨论的时候,指定一个人扮演批评者角色,向团体的主张挑战。(四)团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是由名叫奥斯本的广告经理设计而成的可以产生新奇思想,且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技巧。这种方法常给团体一个特定的题目,如为某个商品设计广告词,要求团体成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处尽量多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法的原则性要求:第一,禁止在提意见阶段批评别人,反对意见必须放在最后提出。第二鼓励自由想象,想法越多越好,不要限制他人的想象。第四,鼓励多量化,想法越多的人越可能最终获胜。第四,寻求整合与改进,一方面要增加或改进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还要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提出更好的决策选择。这一方法适合于需要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所用。

2、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是一种背对背的决策技术,有专家提供反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要求团体成员对某个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第二,专家

对团体成员的意见加以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反馈给成员。第三,团体成员在得到反馈之后中心就刚才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第四,专家在整理并提供反馈,直到团体就此问题达成一致。可以避免人际冲突,但较费时。3、具名群体技术。这种方法主要用在当团体成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太了解,并且在讨论中难以达成一致时。具名群体技术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出主意,由成员单独突出方案,越多越好。第二步,记录方案,把每个人提出的所有方案都列出,不做选择。第三步,对方案加以分类,团体讨论并区分记录下的每个方案。第四步:对方案进行表决,每个人从12-20个备择方案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5个,并选择累计得分最高的方案。

4、阶梯技术。上述三种方法对团体决策有一定的作用,但会受一些团体中人们的讨论是否充分,二是在团体中可能会出现社会懈怠的缺陷的影响,阶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团体的成员是一个一个加入的,比如一个由五人组成的团体在利用阶梯技术决策时,先是由两个成员讨论,等他们达成一致后,第三个成员加入。加入后先由他向前两个人讲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听前两个人达成的意见,最后三个人一起讨论,直到达成共识。第四、第五个成员也以同样的方式依次加入,最终整个团体达成一致方案。以上三种(2、3、4)方案加以对比,可以

发现阶梯技术不仅在实际方案选择,而且在心理感受上均优于另外两种方法。但该方法较费时,所以主要用于大的、重要的决策问题。

五、集群心理

(一)集群行为

1、定义和特征: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2、过程:首先是高度的刺激和暗示。一群人集中在一起,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意外事件发生(高度刺激)——积极寻求暗示,并不假思索地加以模仿——发泄情绪。其次是情绪感染(循环和连锁式)甲情绪激动,面红耳赤——感染乙(乙也激动起来,表现出欢呼、激愤——感染甲——感染更多的人。最后,情绪激发。感染使整个人群激动起来,热烈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群体。这种情绪达到一定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如狂呼乱喊,手舞足蹈。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机制,一是情绪感染,二是模仿。

(二)集群行为的理论

1、反常行为理论:认为集群行为发生是因为由于参加者感到打破社会规范,作出反常行为,会获得在场人的赞许,同时个人作为群体的一部分作出的反常行为,可避免责罚。

2、紧急规范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发生,是在场的人群发现了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这样才使整个人群的行为统一起来。这种规范并不是平常的社会规范,而是在人群情绪激动的紧急场合下,不知所措而临时出现的,它指导人们应付当时意外情境的行为。例如电影院里突然着火,观众一时不知怎么办,看到有人往门口跑,也往门口跑。这种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出现不仅仅是在于情绪感染和模仿,还有认知,人们认知到了紧急情况下的行为规范,并用共同知觉来代替感情的扩散。但这种理论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会出现的总是破坏性规范而不出现其它规范。

(三)去个性化。

1、定义: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体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作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做去个性化。也指个人在群体中会不顾及自己的行为,而与群体活动表现出一致。也指个体在群体中失去了理性,放弃对自己的控制,与群体统一起来。

2、研究。(1)费斯廷格。1952年,让一群人批评他们的父母。有一组具有高辨认性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行为,而一组具有低辨认性,在昏暗的教师里进行活动,并且每一个人都套上一件布袋装,把自己掩盖起来。结果是低辨认组对父母的批评较多。

(1)金巴多尔的电击实验。高辨认组:被试胸前有名片,

房间里的灯光特别亮彼此看的清清楚楚。而在去个性化的条件下,被试都套上一件布袋装,只露出鼻孔和眼睛,相互之间不做介绍,在昏暗的房间里进行。

(2)金巴多尔的现场实验:在纽约大学的热闹地段放置一辆看来被抛弃的的汽车,并拿掉了贴在玻璃窗上的行车执照,还打开汽车引擎的盖子,26小时后很快被拆毁了。

因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也能造成去个性化的环境。3、去个性化的原因:(1)匿名性(防暴警察穿同样的衣服,拿同样的武器,带保护性面罩。

(1)丧失了责任感(法不责众)(3)群体的淹没性。淹没在群体中,丧失自我的感觉。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学校中的群体心理)【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 第13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1.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和从众,你能以切身的经历说明这两种现象吗? 答:(1)社会助长作用是指有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量或增质的现象。从众是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2)比如男生在女生面前会干活更卖力,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就称为社会助长;比如在韩版服饰流行时,很多人不分合不合适就跟着买,这就称为从众。 2.试用社会测量法到中小学做一次人际关系的测查,就一个问题画出靶形图和矩形图,并跟班主任一同分析其结果。 答:略。 3.请运用第四节的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你所在的班集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答:(1)存在的问题:班级里死气沉沉,学生都较沉闷。 (2)解决方法: ①指定集体目标 集体目标是否为成员所理解并成为真正的动力因人而异。为使这一客观存在的目标成为集体自觉的目标,首先教师充分理解这个集体目标,接着通过开展各种符合学生需要的集体活动,使他们在实现具体而有意义的集体目标中体会到集体协作的必要性和乐趣,而后逐渐

明确班集体的总目标及其社会价值。 ②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 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它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联系,并且也总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规范是群体成员间相互作用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舆论与规范对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合理的规范与舆论促使人向上并做出有益的行为;不合理的规范与舆论则阻碍人进步或诱迫人产生有害的行为。教师只有努力规范班级里的舆论才能发挥舆论的作用。 ③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集体的凝聚性是指一个集体具有使其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吸引力,使他们以集体为自豪、有共同的看法、有“我们”的感情、有统一的步调,表现出对集体的忠诚。凝聚性高的集体,其成员之间互有吸引力,交往频繁,努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工作效率高。否则,集体就会显得松散无力、离心离德,直到分崩离析。因此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会使班里的一切活动更顺利。 ④提高心理气氛与士气 “心理气氛”是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当团体成员去完成共同任务时常常会显示出积极的态度与高涨的情绪,由这种精神状态所构成的总气氛,通常被称为做“士气”。这种气氛也许是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秩序的,但也可能是充满着敌意、喧嚣、苦恼、烦闷而杂乱无章的。它们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条件影响着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提高班级体的士气有利于班级体每个人的心理气氛。 ⑤利用教育期望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集体成员的期望往往会变成现实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作为组织者、教育者是班集体中很有影响力的一员,这种影响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可以

第七章-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

第七章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 第一节消费心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群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或更多的人组成的集体。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参加社会活动。同时,群体也是个体实现理想抱负、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经常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与交流。群体成员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或心理需求。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范,成员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这种结构和规范是群体在自身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遵守,否则将受到谴责。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二、群体消费心理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与群体活动和状况相关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感觉。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药品消费者是由具有社会性的人构成的,药品消费者从事消费活动也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地进行。因此,研究群体心理的特点与规律,便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药品消费者群体的心理活动特征。 (一)群体心理特征 群体类别很多,特征各异,不同群体对其成员的心理影响力不同,但总体而言,不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又具有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群体凝聚力 2.群体归属感 3.群体认同感 4.群体心理压力 (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 1.消费者群体概述 消费者群体是指具有某些共同消费特征、消费心理或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同一群体中的消费者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习俗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或明显的共同之处,而不同群体中的消费者由于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其消费需要、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各具特色。 2.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 消费者市场人数众多,范围广泛,消费者的心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千变万化,但从总体上分析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趋向性和规律性。药品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l)感染性消费心理:“感染”是群体性的影响,即群体中一部分成员的消费心理或消费行为激起另一部分成员产生同样的反应。 (2)从众性消费心理:研究表明,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 (3)参照性消费心理:参照群体是个体在购买或者消费决定中的参照框架,其作用是促使个体形成一般的或者特殊的消费态度、消费心理或特殊的消费行为导向。

第七章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指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二是集群心理。临时聚集的人群看做一个群体,考察这个集群的心态过程时,我们称做一种集群心理;三是民族心理,它限定为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但由于民族心理涉及的文化因素较多,因而另立一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定义和特征。 1、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 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群体首先是一群人,家庭、 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群体;(2)群体存在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目前较有影响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根据群体是否存在而划分。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不存在的群体,为了统计的方便把具

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合起来。例如大于65岁的称为老年组。而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有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的。以下所述都是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 划分。 (1)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 3、大群体和小群体。根据群体的规模划分。 (1)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一种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如阶级和民族。另一种是为着某个临时目的而暂时联合起来的群体,如观众、听众。(1)所谓小群体,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成员间关系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心理感受也比较明显。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集中在3到20个人的小群体之中。象观众、听众、民族、阶级等大群体则不是研究范围。而家庭、陪审团等则是研究的领域。

教育心理学_第11章_学校群体心理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与群体规 一、群体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单独活动的个人是个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就群体规模来看,群体可以小到同居一室的两个人,也可以大到民族、国家。 群体一旦形成,大家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并要遵守相同的群体规,这时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就构成了群体心理。学校里的班风、校风往往就是学校群体心理的表现。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具有以下的特征。 1.目标与规 目标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是使群体成员产生共趣和愿望,从而联系在一起的基础。规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成员在活动和认识上必须遵守这些规,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基本的教育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校纪校规就是属于群体规性质的东西。 2.组织与沟通 群体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有首领,有成员,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构成一定的关系和信息沟通网络。沟通是群体产生后的一个自然结果,也是群体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3.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任何群体都有一种反映群体目标和群体多数人价值观的心理和舆论倾向,正是这种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作用,使群体各成员形成归属感和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并使他们的成员区别于其他成员的凝聚力。 (三)群体的心理功能 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群体的目标、规、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归属功能 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儿童和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学校、参加同龄人的组织并和他们一起活动的需要。在他们进入学校和自己的班级后,就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至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 2.认同功能 认同是指人们对其所喜欢和崇拜的对象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的赞同和模仿。当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和所属的群体时,会因认同而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应的,学校群体对学生所具有的认同作用就明显,个体就愿意接受学校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认同功能不仅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在的整体性,而且也使学校更容易实现其教育人、塑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一、填空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共同的,共同的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3.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4.按群体,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又称。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为、和。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群体。 7.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特征,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具雏形型和。 11.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2.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也称。 13.“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相反,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是种效应。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和。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中现象和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和三种水平或状态。 18.根据交往双方的水平和水平的不同,可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19.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需求及其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五章: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第一位的。 选择一项: A. 道德素质 B. 能力素质 C. 政治素质 D. 知识素质 正确答案是:政治素质 2.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有()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选择一项: A. 90% B. 70% C. 60% D. 50% 正确答案是:90%

3.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 选择一项: A. 性格 B. 气质 C. 素质 D. 道德 正确答案是:素质 4.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 选择一项: A. 性格 B. 气质 C. 修养 D. 风度 正确答案是:性格 5.领导者素质在内外环境与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走向()。

选择一项: A. 正方向 B. 负方向 C. 正负两种方向 D. 不分正负方向 正确答案是:正负两种方向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了领导者素质的先天性特征。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气质 B. 性格 C. 道德 D. 秉性 E. 智力 正确答案是:气质, 道德, 秉性

2.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能结构 B. 年龄结构 C. 心理素质结构 D. 知识结构 E. 体质结构 正确答案是:智能结构, 年龄结构, 心理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3.智能结构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能力 B. 运动能力 C. 思维能力 D. 组织能力 E. 研究能力

正确答案是: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组织能力, 研究能力4.人的气质的主要特点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后天性 B. 可变性 C. 稳定性 D. 固定性 E. 先天性 正确答案是:可变性, 稳定性, 固定性 5.领导者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一般科学知识 B. 宽广的知识面 C. 实践知识 D. 专业知识

中小学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举例

中小学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举例 案例一: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紧握我的手(游戏活动) 又名盲行、信任之旅。 活动目的: 1.通过辅导,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2.通过辅导,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说明: 1.重点:游戏中帮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培养合作精神、领会合作技巧的关键,也是这次辅导活动的重点。 2.难点:使学生通过游戏中的配合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都要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甚至不相识的陌生人相处,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或者看到别人需要帮助,那么你们在这种时候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先来谈谈好吗?” (2)学生们发言,交流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教师作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很高兴看到许多同学都帮助过别人,并且以此为荣,以此为乐。但是我也听说有些同学不太愿意帮助别人,认为我不去麻烦别人,别人也不要来麻烦我。也有人把帮助他人当成一种物质上的交换,斤斤计较自己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其实,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一样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紧握我的手’,大家在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帮助人和被人帮助的感受。” 2.活动展开。 (1)教师介绍规则。“现在让我们先来分组。请大家围成一大圈,按照1212报数;请报1的同学向前迈一步,然后向后转,再向右一步,与一个报2的同学组成为一对。其中一位同学先扮演帮助别人的人,另一位同学就扮演需要帮助的人。现在请需要帮助的人用手帕把眼睛蒙住,要蒙得严严实实,看不到眼前的景象。然后每一对都站到起跑线后。好,下面就让没有蒙住眼睛的同学牵着你同伴的手,引导他越过重重障碍,向终点进发,看哪一对最先到达。注意:帮助别人的同学绝对不可以开口说话,你只能用其他无声的方式来引导他。” (2)各小组进行游戏活动。 (3)游戏结束后,原先蒙住眼睛的同学摘下手帕,和同伴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游戏。 (4)这次游戏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集中起来,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在游戏中的感受,谈谈自己是怎样当引导者的,怎样才能当好引导者。 (5)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活动经过和讨论内容。 (6)教师小结。“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发现大家普遍有一个感觉,因为在活动中不能说话,所以助人者和被助者有时会觉得很别扭:助人者‘无所畏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被助者被蒙住了双眼,总是小心翼翼,他什么也看不见,又听不到任何提示,自然处处提心吊胆,举步谨慎,这样,引导他的人就会觉得他是那么不听话,双方配合起来就不那么默契。那么

第三篇 群体心理

第三篇群体心理 第九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定义: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由共同工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的特点: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范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据一定的位置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且相互影响 –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 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群体的构成 –群体的规模:从两个直到12至16之间,但许多人认为12个人可能是群体成员可以同时对其他各个成员作出反应和进行交往的上限。 –群体的同质与异质性:群体究竟应为同质还是异质,则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完成的任务来决定。

二、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划分标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正式群体指具有组织结构的,按照指定的工作分配而建立起来的任务或工作群体。在正式群体中,人们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和指引。 –非正式组织指既非结构的也不是组织规定的联盟。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④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划分标准:群体是否实际存在 –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九章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九章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 一、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和集体 1.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集合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联系和心理依附关系。 群体的特征: (1)群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有自己的规范和准则,并由群体每个成员所共同遵守。 (2)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在心理上能彼此呼应、相互依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3)群体成员怀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并合作实现共同的目的。 (4)每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并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执行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 (5)群体成员之间均进行观念、思想、情感等信息交流。(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2.集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集体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群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成员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和利益,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心理相容性,集体成员能认识到群体活动对个人、本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集体的特征: (1)集体是为了达到社会赞许的某个目标而形成的联合体。 (2)集体总是作为有组织、有职能分工、有一定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某种活动体系而表现出来的。 (3)集体是成员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学校中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1)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章程或文件基础上的群体。群体中有固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行为准则。如学校班级、教研室、行政组织。 (2)非正式群体:在相互好感和共同兴趣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它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以共同的利益、爱好以及友谊、地缘等为基础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章程,也没有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成员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如球友、同乡会、兴趣活动小组。 2.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按成员对群体规范的态度)。 (1)参照群体(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和目标能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成为努力照办的准则,个人会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如果不符合则会自觉改正。如先进集体。参照群体是人们效仿的榜样,对引导人们的行为会起较大的作用。 (2)一般群体:相对于参照群体而言,主要指那些存在但其标准和目标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群体。 3.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按群体发展的水平)。 (1)松散群体:人们仅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并没有活动的共同内容、目的和意义。如同一病房里的病人、同一车厢里的乘客、刚建立的班级。 (2)联合群体:松散群体的进一步发展,其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但活动结果的个人意义较多,群体活动的成功或失败都直接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3)集体: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是有组织的团结的群体,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如先进团支部、党小组。 (三)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 1.探索期。形式上属于一个团体,但彼此间还不了解,相互间的交往带有某种相互探索的性质,不会很快地袒露真实的心理。 2.同化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对周围的人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互间有了较密切的交往和一些共同的语言。 3.形核期。在同化的基础上,一些有才干的人开始崭露头角,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任与拥护,成为集体的核心层,他们对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有关群体的基本理论;掌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建设途径;初 步学会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有关群体的理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本章难点:有效的课堂管理 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是与个体相对而言的,个体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主体,简言之即指具体个人。群体概念P260。 教材所言“一切人类的聚集体”不是正确,并非若干个体结合而合的人群就能称为群体。如中央台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因其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作为群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1、由多个个体组成、至少为两个以上。 2、有共同的社会目标。成员存在共同的社会需要,目标或利益,并愿为此努力。 3、群体规范存在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如俗话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种规范与群体成员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是其行为准则,往往据此对其其成员的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旦违反则会受到孤立或惩罚。 4、某种组织结构与形式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每一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往往存在占据领导地位的核心成员。 二、群体的分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前者又称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如八十年代生人,年薪十万者等,后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成员间有实在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是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松散群体成员间缺少联系,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公交车上的乘客,有可能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凝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是集体,是为特定的目的联合起来,具有结性与整体性。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建立,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如科室、车间、班级等。 后者指自发产生、无明确规章成员权利义务不确定的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紧握我的手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辅导,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2.通过辅导,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二、活动说明: 1.重点:游戏中帮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培养合作精神、领会合作技巧的关键,也是这次辅导活动的重点。 2.难点:使学生通过游戏中的配合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都要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甚至不相识的陌生人相处,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或者看到别人需要帮助,那么你们在这种时候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先来谈谈好吗?” (2)学生们发言,交流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教师作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很高兴看到许多同学都帮助过别人,并且以此为荣,以此为乐。但是我也听说有些同学不太愿意帮助别人,他们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认为我不去麻烦别人,别人也不要来麻烦我。他们把帮助当成一种物质上的交换,斤斤计较于付出与回报。其实,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一样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紧握我的手’,大家在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受助和帮助人的感受。” 2.活动展开。

(1)教师介绍规则。“现在我们先来分组。请大家按照小队集合,一个小队为一组,两个同桌为一对,其中一位同学先扮演帮助别人的人,另一位同学就扮演需要帮助的人。现在请需要帮助的人用手帕把眼睛蒙住,要蒙得严严实实,看不到眼前的景象。然后每一对都站到起跑线后。好,下面就让没有蒙住眼睛的同学牵着你同伴的手,引导他越过重重障碍,向终点进发,看哪一对最先到达。注意:帮助别人的同学绝对不可以开口说话,你只能用其他无声的方式来引导他。” (2)各小组进行游戏活动。 (3)游戏结束后,原先蒙住眼睛的同学摘下手帕,和同伴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游戏。 (4)这次游戏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集中起来,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在游戏中的感受,谈谈自己是怎样当引导者的,怎样才能当好引导者。 (5)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活动经过和讨论容。 (6)教师小结。“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发现大家普遍有一个感觉,因为在活动中不能说话,所以助人者和被助者有时会觉得很别扭:助人者‘无所畏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被助者被蒙住了双眼,总是小心翼翼,他什么也看不见,又听不到任何提示,自然处处提心吊胆,举步谨慎,这样,引导他的人就会觉得他是那么不听话,双方配合起来就不那么默契。那么怎样做才能配合得更好,更默契呢?请同学们再回到自己的小组里讨论一下。” (7)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游戏活动。但这次活动允许引导者开口说话,提示、引导被助者越过各种障碍,到达终点。 3.讨论。 活动结束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两次活动,哪次更顺利?为什么? 4.教师总结。 “同学们,游戏是做完了,但是我们从这个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大全(珍藏版)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单元一环境适应篇第1章有缘相识第2章寻人行动第3章个性名片第4章“松鼠”搬家第5章多元排队第6章体验放松第7章“蜈蚣”翻身第8章寻找归属单元二沟通交往篇第1章“变形虫 第2章我说你画第3章“盲人”旅行第4章最佳配图第5章我说你剪第6章风雨同行第7章找“领袖”第8章人体“拷贝”单元三竞争合作篇 第l章“啄木鸟”行动 第2章广告设计 第3章圈之魅力 第4章解开“手链” 第5章同舟共济 第6章造“房子” 第7章巧渡“小河” 第8章穿越“沼泽地” 单元四自我意识篇 第1章画“自画像” 第2章百花园 第3章音乐与意象 第4章我要 第5章留舍最爱 第6章价值拍卖 第7章背后留言 第8章目标搜索 单元五创新实践篇 第1章卖梳子 第2章遵从指导 第3章心中的塔 第4章传球夺秒 第5章比比谁高 第6章高空飞蛋 第7章畅想拼图 第8章平面魔方 单元六意志责任篇 第1章举手仪式 第2章突出重围 第3章护蛋行动 第4章手指的力量 第5章祝福花篮 第6章接受现实 第7章承担责任 第8章信任后仰 单元七学习管理篇 第1章时间分割 第2章于无声处 第3章时装秀 第4章用途无限 第5章资源共享 第6章寻找变化 第7章一分钟价值 第8章集思广益 单元八心灵成长篇 第l章走出“舒服圈” 第2章收获“糖弹” 第3章看我“走过来” 第4章规则的意义 第5章寻宝记 第6章心灵电报 第7章感恩父母 第8童命运之牌 单元一环境适应篇 适应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以获得所需的间接满足的过程。适应能力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必备素质。周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必须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物竞天演,适者生存”,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情绪稳定、乐观,能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新生,他们所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适应陌生的环境。此时,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扶持的时期,有不少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青春期发育的出现以及心理准备的不足,许多同学进入新的学校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等情况,出现了适应不良的表现。一些社交活动能力较差的同学甚至在入学一个月后尚不能与班里其他同学相熟。由于彼此不了解,他们在各种活动中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重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纠正,帮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生活,这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其高中三年的成长乃至日后的成才,甚至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意识到了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本单元中几个团体心理游戏是针对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交往而设计的。“有缘相识”、“请你签名”、“个性名片”几个游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通过交换彼此的信息,有助于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松鼠搬家”、“蜈蚣翻身”两个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竞争与合作的压力与快乐;“多元排队”、“寻找归属”让学生对自己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体验放松”则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松弛的坦然,学会克服交往中的紧张与羞怯。 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都非常简单,易操作,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可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较快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 第1章有缘相识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主动交往的乐趣。 2.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共同爱好,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多种颜色的小方形纸若干,每张纸分别剪成四小块彼此能相互锲合的形状。 选择欢快的乐曲做背景音乐。 四、活动场地 室内为宜。 五、活动程序 1.在背景音乐的欢快气氛下,主持人要求每个参与者到场地中央的盘子里选取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2.根据自己所选纸片的颜色与形状,到群体中寻找能与自己图形锲合的“有缘人”。 3.找到了“有缘人”后,两人坐在一起,相互介绍自己,通过交谈找出彼此间三个以上的共同点。 4.全班交流分享。 六、注意事项 1.此游戏比较适合于一个相互陌生的群体。 2.纸片设计时可以4张相互锲合拼成一个正方形,就会出现一人同时可以与两人相锲合的情况。主持人可以要求第一个图形锲合的人为“有缘人”,也可以要求只要是图形能锲合的人都为“有缘人”。 3.有缘人可以是颜色相同形状锲合,也可以是颜色不同但形状锲合的人,由学生自己理解决定。 4.游戏还可以继续深入,在两个“有缘人”的基础上接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顾客消费心理 导入案例 ●添一点 ●有一家卖瓜子的小店生意特别火,其它同类商家怎么也比不上,该店老板说:“其实,我们家瓜子除了味道独特以外,在经营方面还有一小技巧,就是在称份量时,别人家总是先抓一大把,称的时候再把多的拿掉;而我们家总是先估计得差不多,然后再添一点。这“添一点”的动作看似细小,却符合顾客的微妙心理,许多顾客都害怕短斤少两,“拿掉”的动作更增加了这一顾虑,而“添点”,则让人感到分量给足了,心里踏实,所以乐于登门。 导入案例 ●【思考】 ●动感地带的成功推广主要利用了年轻人的哪些消费需求特点?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少年儿童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儿童消费心理特征。 ●①从纯生理性需要逐渐向带有社会内容的需要发展。 ●②从模仿性消费逐步向带有个性特点的消费发展。 ●③消费情绪从很不稳定向稍微稳定发展。 ●④对消费品的购买行为逐渐从依赖型向 独立型发展。 ●⑤儿童消费品中娱乐用品的消费比重较

●大。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2)少年消费心理特征。 ●①喜欢与成人比拟。 ●②购买独立意识逐渐形成。 ●?③消费意识方面的矛盾性增强。 ●④为满足成长性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增加。 ●(3)少年儿童消费与营销心理策略。 ●①区别购买与消费对象,采用不同促销方式。 ●②改善商品的外观形象,发挥商品的直观形象作用。 ●③建立商品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 ●④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2.青年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①追求时尚,强调实用。 ●②意愿强烈,需求多样。 ●③消费能力相对最强。 ●④消费倾向标新立异。 ●⑤冲动购买,计划筹款。 ●⑥注重情感,直觉选购。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群体心理教案

(章节目录用幻灯) 第五章宣传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群体也称社会团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图示----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P133) 二、群体的主要特征 1、有共同的目标; 2、有其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规则; 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4、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其它成员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 (识别一群人是否能构成一个群体,主要通过以上四条来分析,关键的是看成员之间是否具有较稳定的社会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临时集合起来的人群,一般不能叫作群体,但如果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具有了共同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也可以算作是一个临时性群体,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 三、群体的分类 (见书上P134页图示,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对群体作的分类)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关系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了解。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军队中如老乡群体、同年兵群体等。 次级群体指的是人们有目的(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有组织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明确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人们最为熟悉的次级群体是社会组织,比如军队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次级群体。 四、群体的规模与心理结构 研究目的是:什么样的群体更稳固,办事效率更高一些。通常与群体的规模和心理结构有关。

1、规模来看,一个小的群体由多少人组成最佳;国外研究3-9人,有的是2-7人,一种 20-30、40人。(有争议,2人的具有一致性、亲切感,主张三人的认为,当2人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有第三者来进行仲裁。)我国心理学家徐联仓、卢盛忠认为,应根据群体的性质、承担的任务来确定群体的上限和下限。(弹性) 说到群体规模,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几个人住一屋? 比如住集体宿舍 最小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即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在二人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种特殊的责任,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潜在可能的亲蜜关系。然而二人的规模也可能是一种紧张之源,可能会由于两个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无间而防碍个人的隐私。 三个人一个房间。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成员中某两个成员的意见经常是一致的,则有可能将第三个人晾在一边,使这个人感到受欺侮、被拒绝。 有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五个人。人太少了,经常面对面,会显得紧张,而太多了,超过了5个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又太有限了。5个人有以下几个优点: 1、奇数成员数目可形成犄角之势——一个较平衡的结构。 2、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因此没有人完全感到被抛弃。 3、这样的群体大小足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如领导者或者是协调者。 2、心理结构,同质和异质。例如内向和外向,女排。 第二节军人集体 一、定义:军人集体是由军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 二、特征(P138-140) 1、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 2、具有共同的军事技能; 3、集体成员彼此情感认同;(战友之歌)

【社会课件】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doc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填空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______ ,共同的 _______ ,共同的______和一定的纽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冬种因索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_______ 和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群休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__________ 按群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乂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 为_____ 、______ 和 ____ 0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_____ 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________ 群体, 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_____ 群体。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屮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_______ 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_____ 特征,_______ 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休分为以下儿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初具雏形型和______ o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 ,也 称_____ O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屮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 相反,如果群体成员屮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是种______ 效应。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_______ 和______ 。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屮_________ 现象和 ______ 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______ 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_______ 关系。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和______ 三种水平或

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与相应的营销策略[1]范文

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与相应的营销策略 施奇伟学号: 摘要:电子商务和农村是两个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两个消费群体心理特征、消费特点差别很大,很有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网购者和农村妇女不同的心理特征,并相应给出了企业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心理特征、网购者、农村妇女、营销策略 本学期的管理心理学课堂上,张老师讲了一节课的策略学基本知识,当时以消费者和商家的心理状态为切入点,生动地讲授了一些购物技巧、营销策略。我对此很感兴趣,经过查找资料、联系自身购物实践和进一步思考,我对此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遂决定以此为主题写一篇论文。本文分析网购者和农村妇女这两个典型群体的不同心理特征,并分别提出商家可以实行的营销策略。 一、网络购物市场 我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有网上购物的经历,网上购物尤其受到年轻且高学历人群的青睐,并成为其新潮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究其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与价格低廉有关,但实际上是网上购物者特殊心理与行为的反映。而消费者购物方式的转变也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一)网购者的组成与心理特征 网上购物者一般两个特点:一是文化层次高、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二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购买力强。网上购物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17—30岁之间,以25岁为分界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消费层次,20岁左右的消费群体以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主,消费商品主要包括数码产品、音像制品、休闲服装等;25岁以上的消费群体则以高学历的知识阶层为主体,购买商品包括书、音像制品、健身用品、手机、MP3等。消费者网上购物原因依次为:方便快捷、价格便宜、节省时间、操作方便、充满乐趣等。为此,可以把网上购物者分为三类:冲动型消费者,他们购买时行动迅速;耐心型消费者,他们会在进行一些比较后才购买;分析型消费者,他们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才做出购买决定。另外,还有一些“橱窗消费者”,他们以浏览为乐。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1.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由于网上购物者多以年轻、高学历用户为主,他们拥有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和喜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比较自负。所以他们的具体要求越来越独特,而且变化多端,个性化越来越明显。 首先,丰富的产品资源,为网上消费者的个性化选择创造了物质条件。因为网上销售的产品数量极为丰富,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或服务。他们所选择的不仅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更注重其个性创新和与众不同。同时,网上购物的独特环境也为消费者表现自我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消费者通常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网上的虚拟商店浏览、比较和选择,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其次,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速度极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加速了消费者的“喜新厌旧”。 2.追求自主、规避干扰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而网上消费者又是以大城市、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头脑冷静,擅长理性分析,对各种产品宣传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