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有关群体的基本理论;掌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建设途径;初

步学会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有关群体的理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本章难点:有效的课堂管理

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是与个体相对而言的,个体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主体,简言之即指具体个人。群体概念P260。

教材所言“一切人类的聚集体”不是正确,并非若干个体结合而合的人群就能称为群体。如中央台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因其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作为群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1、由多个个体组成、至少为两个以上。

2、有共同的社会目标。成员存在共同的社会需要,目标或利益,并愿为此努力。

3、群体规范存在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如俗话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种规范与群体成员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是其行为准则,往往据此对其其成员的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旦违反则会受到孤立或惩罚。

4、某种组织结构与形式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每一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往往存在占据领导地位的核心成员。

二、群体的分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前者又称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如八十年代生人,年薪十万者等,后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成员间有实在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是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松散群体成员间缺少联系,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公交车上的乘客,有可能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凝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是集体,是为特定的目的联合起来,具有结性与整体性。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建立,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如科室、车间、班级等。

后者指自发产生、无明确规章成员权利义务不确定的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三、群体心理效应

(一)群体归属感认识到自己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对群体有“我们”或我们的之感。当群体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时,成员有共同感受,(二)群体认同感各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都能保持共同认识与评价,相互间能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群体冒险性倾向当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时,群体会给予赞许与鼓励支持其行为并予以进一步强化,使个体感到信心更足,决心更大,更敢于表现、行动。推而广之,就使得群体比个体更容易走极端,更倾向于采取冒险行为原因P262 责任分散,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四)群体压力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天形的约束力,它使个体在心理上感到有压力。并进而左右成员的行为,使个体在心理上觉得很难违抗,感到不安、紧张、孤独、恐惧。

群体对其成员施加的压力包括:

1、理智压力即“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成员从道理上明白是非,接受群体意见。

2、感情压力“动之以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感动其成员,促其遵从群体。

3、舆论压力“群体难违,众怒难犯”,正面的群体舆论能促其成员坚持正确行为,惩戒性的舆论质成员不敢再坚持错误。

4、心理隔离断绝某成员与群体成员间心理上的沟通如和行为上的接触,使之形影孤单,陷入完全被动状态。

5、强制手段的压力群体对个别成员采取惩罚手段。

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从众含义 P263 阿希实验原因主要有:把大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正确,对自己的判断乏自信,因而跟随别人以求心安;相信自己未错,但不敢“标新立异”或怕别人讽刺、嘲笑,因而表面采取从众行为,内心保留自己意见(服众)。

当规范被群体所接受后就会成为控制和影响群体成员的手段,群体会创造一种环境使其成员受到很大压力,当某一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趋使他改为一致。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先进群体可通过群体规范促使后进者逐步改变其不良行为,起到教育转化的作用。

消极作用也很明显 1、易倾向于“舆论一致这种压力可能窆息成员的独创性;2、易被“表面一致”的假象所迷惑,强行通过或仓促做出不正确的结论。如持不同观点看为避免压力或表示对群体的忠诚而随声附和,易导致形成错误决定。

影响从众的因素 P264 1、群体方面因素2、情境方面因素 3、个人方面因素

(二)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社会促进的含义P265 Frilett的实验,后又发现观众效应,即如果有人在场观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其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一起工作时即使互不沟通,但有他人在场也能消除单调激发工作动机,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而 F.Allport 的一系列实验则表明:他人在场既可能对个体行动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干扰甚至抑制作用,后指出如果一个所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就可表现出来的动作,他人在场会使之动机水平提高,使活动更加出色,而若从事的是不熟练或需要脑筋的动活,他人在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在场的他人是否真的在进行评价以及怎样评价,其实无关需要,关键在于活动者对在场他人评价的主观认知,对之评价是否重视P265

(三)去个性化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它常使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约束而表现出极端行为.由Festinger首先提出,后金巴尔多做了一系列实验,指出有两个主要特征。匿名性和责任分散。

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学位,是学校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的群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而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并非每个班级部能发展或班集体。它首先是一个正式群体,具有目的、角色、规范、执行着自己的社会职能;同时又是一个心理集体,学生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彼此产生紧密而稳定的心理关系,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需要。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能产生很强的集体凝聚力。良好的班级集体,使它的成员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到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很自豪,因此能产生一种集体的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会有一种荣誉感和自尊心,由此能引发出集体主义精神。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机会使学生增强这种精神,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保护这种精神。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又能够形成一种健康的教育环境和氛围。集体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力量来自集体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文化气氛、集体的风气、集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等。在集体环境中,如果这些因素都能积极的“存在”和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就会发挥出有力的教育作用。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与班级教育环境建设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班级教育环境建设就是良好班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建设班级教育环境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因此教

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二)特征

1、自觉、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凡是班集体都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学生的个体目标已同化到集体目标中,社会要求已逐步内化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班集体的目标确立后,把目标转化为集体成员的成就动机至为重要,实验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成就动机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集体成员在各种活动中都尽最大努力,力图取胜,并且敢于迎接别人的挑战;第二,对待挫折和困难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按照活动中介理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即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在班集体的目标建设中总是有计划地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对于自我调节水平尚不够发展的低年级学生,各种社会监督形式都是必要的。如舆论监督制度、评比制度等。要深入发动学生参与制定目标,研究本班和个人的实际,对照目标找差距,各人在此基础上提出班级的、小组的与个人的目标以及近期的(如一个月)、中期的(如一个学期)和远期的(到毕业)目标,通过讨论明确要求和进行调整。

2、浓厚的学习气氛

3、班级管理民主、成员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4、正确的舆论规范班风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班风对班级集体的建设,对班级集体中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面貌都受到积极的影响。我们说良好的班级集体是个大熔炉,就是指班级的正气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当然,不好的班风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使他们受到不健康的熏染而消极不思进取,使整个集体涣散。教师要注意使班级集体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并使这种良好的风气,成为一种教育因素。

5、成员间相处融洽,有强大的凝聚力彼此心理相容,感到心情放松愉快,能在集体中得到关心支持和帮助。

二、良好班集体形成的过程

(一)组建阶段一个刚组建的班级,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经历,教育影响走到一起,相互缺乏联系和交流,多为孤立的个体。这时即使有些班级活动也是源于学校或教师的布置,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班级对成员还缺乏吸引力。

(二)相互熟悉阶段在相互接触与交流中,学生间逐渐相互了解。

摆脱了原先的拘束状态,班级气氛变得较轻松坦然,学生的个性差异日益显露,逐渐形成一些小群体。出现了一支能主动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干部队伍,能提出合乎同学需要的班级活动建议,拟定班级目标。

(三)雏形阶级班级大多数成员开始出现对班级活动的期待,开展为活动的成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形成了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的关系,小群体出现扩大,联合趋势,形成班级大群体,班级规范和班级舆论初步形成并对违反规范者构成一定舆论压力。

(四)成熟阶段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高度的凝聚力,班级能够不依靠外力推动自主运转,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班级对其成员有高度的吸引力,不仅成员间交往频繁心理相容,而且在为集体办事时齐心协力,朝气蓬勃,有很高的工作效率。(由学生对自己班级进行分析)。

三、影响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因素

(一)教师的正确指导管与不管,管理的水平高低不同都会造成两个班级大不一样。

(二)良好的领导核心的建立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能否起到规范表率作用,能否团结同学、发动各项活动、号召力、组织能力。

(三)有无明确的集体目标每一成员均清楚而且认可的目标

(四)形成正确的群体规范和舆论正气占上风主流舆论向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五)班集体的内聚力高则团结融洽,低则一盘散沙,各行其是。

四、怎样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主要内容由学生自学)

(一)提出明确的集体奋斗目标

(二)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舆论

(四)提高群体内聚力

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它包括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有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课堂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涉及课堂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它无疑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良好的课堂管理必然成为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不良的课堂管理无疑又是阻碍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影响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

现预定教学目标。通过课堂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自觉性。

课堂管理的类型

放任型教学效果很差。

独断型教学效果降低

民主型课堂教学效率高

情感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理智型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庄重、严肃。

兴趣型这是指教师善于运用高超的艺术化教学,以激发学生高涨的兴趣并通过美感陶冶来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且表现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从而完全把学生吸引住,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

(一)总体原则

1. 系统性原则课堂系统是有内在联系的特定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课堂系统的构成因素颇为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社会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课堂的整体,着眼于课堂整体的持久发展。

2. 自组织性原则教师通过发展和完善课堂内部结构及其积极的引导作用,能极大地帮助学生对课堂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予以恰当的解释,并给予更深刻的自我反省,形成其责任与自律,实现课堂的自组织。

3.内在性原则课堂管理过程常常比较重视教师外在管理的作用,而对学生的内在管理容易忽略。课堂管理要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规定目标,提供条件,激发和引导其内在动机,实现学生的内在控制,这是现代条件下课堂管理的一个根本性变革。

4.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环境时时都在变迁,课堂成员时时都在发展,影响课堂的因素总处于变化之中。因而,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课堂中的问题、冲突与矛盾,要从变化的视角认识课堂的进展、停滞与挫折。

5.目标原则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的依据。

6.激励原则激励原则就是在课堂管理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

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有利学生思维、有利教学顺利进行的民主氛围,激励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询和讨论,让学生思维流程中的浪花不断跳跃激荡。

7.反馈原则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是反馈原则的基本思想。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课过程中,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即时信息来调整管理活动。

(二)、课堂管理的具体原则

1. 了解学生的需要

2. 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4.建立教室常规

课堂管理的方法

一、直接指令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

二、间接暗示教师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法,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动遵守课堂管理要求。

三、恰当评价教师根据课堂管理的现状,及时做出适当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激起学生内在的进取热情。

四、体语控制教师通过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达课堂管理信息,以控制课堂。

五、培养助手利用助手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

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2)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3)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4)行为要求是否切实可行?(5)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

四、课堂管理的技巧

(一)、课堂时间优化技巧

1.对时间进行有效规划人们对时间的态度总是复杂而多变的,如果要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活动,就必须首先有时间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活动,教师都应该事先对课堂时间进行规划,

2. 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损耗第一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包括精心设计教案,准备好所需的教具设施;第二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占用教学时间批评学生;第三要适时安排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并注意效果,做到实而

不死,活而不乱,以防学生处于失控状态;第四要精心提问,紧扣重点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五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重在引导点化。

3.把握最佳时域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20分钟。

4. 保持适度的信息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分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学生学术学习时间除了强调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外,还要求高水平地掌握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保持轻快的教学节奏,也就是要选择适宜的课堂密度、课堂速度、课堂难度、重点度、强度及激情度。

(二)、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技巧

1.先入为主,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由于故意,有些是出于不慎。先入为主策略就是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与优雅,增强课堂环境的秩序感、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认为师生间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者关系的狭隘认识,正确对待教师的权威,但这种权威的基础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他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尤其要关心“差生”或“后进生”,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2. 行为控制,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良好行为一旦得到鼓励和赞扬,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步巩固下来,成为课堂其他成员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进行中的良好行为或新的良好行为,可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

社会强化包括面部表情、身体接触、语言文字等。

活动强化就是当学生表现出具体的被期望行为时,充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其较好的机会与条件。

行为协议行为合同就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规定师生双方的相互义务,指出学生在执行或未能执行合同要求的具体行为时,应得的奖励或惩罚。还可以制定集体合同。

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以轻度为主,因而大部分问题行为只需教师运用一定的影响方法便可得到制止。通常采用的影响方式包括:

(1)信号暗示;(2)使用幽默;(3)创设情境;(4)有意忽视

(5)转移注意;(6)移除媒介;(7)正面批评;(8)劝其暂离课堂

(9)利用惩罚

3. 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应遵循特定的原则。

(1)奖励多于惩罚原则;(2)坚持一般性原则;(3)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基本步骤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觉察 (2)诊断 (3)目标 (4)改正 (5)检评 (6)追踪

影响课堂管理的六种因素

良好的课堂管理不仅与正确的管理指导思想和恰当的管理方法密切相关,而且还要受到管理者的素质、课堂自身的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认识和分析这些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课堂管理的实践活动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1、课堂的管理跨度。适当的班级学生数额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督促每个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课堂的学习环境安静优雅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上课进行课堂管理。对教室的色彩、学生的座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搞好课堂管理显然是有益的。

3、学生的上课风气。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良好的班集体的作用。发动学生自己参与课堂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制约全班的课堂活动。

4、教师的管理机制。这是教师根据课堂管理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

5、教师的教学威信。赞科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成效的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6、师生的情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皮尔逊说过:“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课堂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2、教师应避免下列误解:以为学生愈趋安静,学习效果愈好,;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命令的服从上;以为学生的行为即代表他们的品行。

3、教师应了解学生。学生就是学生,不是成人,不可用成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他们。

4、教师应认清真正的问题行为之所在,要注意到课堂上究竟是“谁有问题”。

5、教师应确认处理的对象是学生所表现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教师只是不喜欢学生的不当行为,而不是不喜欢学生这个人。

6、教师应教育学生知道如何表达其情绪,尤其要避免压抑,以促进身心健康。

7、教师处理问题行为时,务必先了解症结所在才能作有效的处理,不宜伤学生自尊,避免新的问题行为。

8、注意方法的运用,如发现原先使用的方法经一段时间后仍无效果,则应转换方法,以免错失良机。

另外,教师的教学机智运用在课堂管理中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还有,和睦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中避免、减少或处理各种不良现象的情感保障。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班级管理与青春期心理教育

第1卷 第3期 今 日 湖 北 理 论 版 Vol.1 No.3 2007年 3月 Today HU bei Theory Edition March 2007 收稿日期:2007-2-18 作者简介:陶朝阳 女(1967—) 六安市金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237009) 班级管理与青春期心理教育 陶朝阳 摘 要:从心理环境和个体环境的关系出发,分析班级心理环境对班级管理的意义,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针对青春期的学生特点将班级管理与青春期心理教育结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青春期 班级 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07(2007)03-0147-02 中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是刚进入初中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学习环境的改变带来心理冲突的加剧。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难懂,老师也发现中学生的问题比以前多了。老师面对种种问题时常常变得力不从心。本文试探提出将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和班级管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思路。班主任老师应该在班级管理中利用班级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要针对青春期的特点来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又称青少年期或“生发期”指个体从儿童迈向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个体身体、生理和性发育、发展的高峰期,又是个体理想、人格、价值观、能力等走向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还是迈向成年的预备期。一般以跨入初高中作为进入青春期的标志,尤以初中阶段最具代表性。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对其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青春期儿童在心理上的主要特点表现: 第一、智力获得了巨大进步。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复杂事物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二、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萌动,自我意识的发展面临着第二次飞跃期,少年将心智集中指向自我、用于内省,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 第三、情绪体验日趋丰富、细腻,稳定性降低,矛盾与变化强烈突出。 第四、在人际关系上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信赖与批评共存。 第五、两性话题成了青春期发展的中心任务,亦使少年的意识、心境、行为染上了一层神秘难以捉摸的色彩。此时关于青春期的形象问题、性别角色问题、对异性的兴趣问题、两性交往以及女性自我保护问题成了少年也是学校和家庭极为关注的话题。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又有人称之“急风骤雨期”。可见此期心理的特殊性及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学生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生存环境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宏观上,市场经济导致新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格的形成,导致如独立意识、公平竞争观念、法律法制观念以及文化开放视野等新文化精神的张扬,导致对主体精神、多元、差异、 平等和宽容等的强调,从而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道义观、公平观、生活观、交往观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选择又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利益带来独特的观察视角与选择依据,竞争与合作并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并重, 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文化价值冲突。微观上,学校文化集中表现为社会文化、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与制度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冲突,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与获得生活直接经验的冲突,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冲突,强调国际化与强调本土化的冲突等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让当今的中学生产生更多的成长困惑和问题。比如,学习目的问题;价值观问题;审美取向问题、生活方式问题等等。 如何营造和优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成为整合三方教育资源的主体或第一责任人,并提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是学校环境的子环境。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因此,可以从班级这个基本单位做起,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班级心理环境与学生个体心理的关系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作风与传统。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考夫卡和勒温等人从“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的基本观点出发,“把环境或个人看作是一种整体的存在,任何具体的心理和行为事件都在这个整体的制约下发展和变化”群体心理环境里影响个体、群体心理行为的心力,主要由群体中的个体心力和群体心力组成。置身于群体中的个体,受群体心理环境的心理因素制约,会发生一种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这一心理类化,便把群体中的某些心理体验、感受传给个体成员,使之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该群体,产生了与群体其他成员相同的心理情感,即归属感。与此同时,成员个体通过认识上的比较机制,产生了一致的认识评价,在心理上“视为等同”而把自己和群体融为一体。正是这种归属、认同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谈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研究 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张巍巍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一代新人,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等。 为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原理和适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找准突破口,开启他们的心灵, 用沟通感化他们。 不要认为“差生”是铁板一块,不可救药,他们身上有一些不被人注意的闪光点,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找准入手的角度,这样我们才会拿到开启他们的心灵、矫正他们行为的金钥匙。在学生身置迷途,寻路而不可得的时候,我们能及时给予指点;在学生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我们能及时地给以关怀、送去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开始感到内疚的时候,我们能以语重心长的劝告。抓住这些机会,从情感上就建立起与“差生”交融的基地。这一基地一经形成,师生之间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了解、尊重、关心、相信学生是我们与学生沟通的常用方法。“差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均呈模糊、狭隘甚至颠倒状态,容易犯错误,且反复无常。作为教师不能气量狭窄,行为偏激,以训斥处罚来代替教育。发现“差生”犯错误时,要深入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及思想动

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及对立情绪,关心、相信他们,对他们循循善诱,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使之乐于接受教育。 学生是天生幼稚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好就是好,恶就是恶。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他们的爱与憎。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 二、营造班级“亲情”氛围,努力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呢,越发‘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者。”这是班主任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班里的滋生,我开始注重进行“亲情”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级环境。 1、教师寄语:“进门来,你是高一、一班的希望;出门去,你是高 一、一班的自豪。”身为班主任,我利用批改周记的时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评语设计具有鼓励性“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等等,很好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利用新学期开学召开主题班会,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令学生耳目一新:“同学们,我是你们的老师,更愿意成为你们的朋友,希望我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

最新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_conv

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王成升 2007年7月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 一、管理 一、管理 一、管理 一、管理 班主任 班级管理 一、管理 班主任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目标 一、管理 班主任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目标 优秀 班集体 班主任——学生(人) 师————生心中装着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做到:无我有他 真诚 了解 倾听 接纳 理解 尊重 分享 一、管理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需要施教生理 安全 归属(社交) 自我实现 尊重

(二)、了解学生的动机,针对动机施教 1 种类:兴趣、爱好、抱负水平、意图、意向、意会、价值观、理想、信念、世界观 2 动机——挫折 3 不良动机 4 挫折的消除:宣泄、惩罚、自我抑制、置换、升华——好好学习。 5 优良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赞许动机、管理动机 (三)、了解学生的自我 (三)、了解学生的自我 1 物质自我 生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 2 社会自我 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 (三)、了解学生的自我 1 物质自我 生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 2 社会自我 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 3 精神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知觉,即个体能够知觉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精神自我是个体自我的核心。 (三)、了解学生的自我 (三)、了解学生的自我 自我的 认知方式 怎样改变学生的自我呢? 常用方法: 称赞——成功 附会——正确 情绪的自我知觉

自我暴露 自我蒙骗 自我评价 自我期望 自我防卫 自我观察 自我反省 (四)、了解学生的态度 1、态度 是主体对对象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况,它对人的反应具有批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形成人们一定的行为倾向。 ①主体对客体反应的一种心理活动 ②具有复杂、稳定的内在结构 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构成 (四)、了解学生的态度 2.态度的特性: 3.态度的功能: 社会性 协调性 ①影响对外界的判断和选择 ②预定着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③影响人的效率(学习效率) (四)、了解学生的态度 4.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形成阶段: ①模仿与服从;②同化;③内化。 态度的改变: 认知协调——不协调理论 (四)、了解学生的态度 5.改变态度的方法: (2)有效传递信息——思想教育 专业性(权威性) 可靠性 ①利用恐惧唤性 ②使用传递信息的方法:●宣传说服;●规范;●鼓励、赞赏、表扬、奖励; ●参与活动 (1)提高教师的威信 (五)、了解社会认知心理 社会认识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辅导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辅导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德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班级中的各种资源,最重要的是学生,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项活动。而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教师,负责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学生,引导、帮助、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如何在管理班级时候如何定位自己,影响甚大。就本人所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分析。 一、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角色。班主任老师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学校中的教育工作主要靠班主任老师完成。班主任老师负责学生的全面健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工作头绪很多,工作压力大 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物理教学任务外,还要进行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多数杂事,从开学的各种表格计划,到学期末的各项总结,学生的仪容仪表,各项安全,心理动态发展,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调节等等,任务艰巨,又

较为临时,每天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出现各种的健康问题,咽炎,颈椎病,静脉曲张等;心情更是比较复杂,处理同事之间,家庭之间以及自身的一些问题,经常处于焦躁的状态。 2.面临的学生多种多样,个体差异大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或者家庭教育的不同,或者自己社会交往的不用,学生表现很多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民办学校的家长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更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孩子的问题也多种多样。 在工作中,班主任既要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对每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比较清晰。同时,在兼顾学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懂得预防、调节和解决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班主任与班级发展的关系 1.班主任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影响班级发展的水平 班主任协调家长、教师、朋友、学生的关系。班主任能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工作才会取得一定成效。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的艺术。我的班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答: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答: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3.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答: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4.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答: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5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答: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6.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答: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答: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8.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答: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0.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1. 简述如何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12. 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答: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指导与调节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一、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在班级管理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如学生对学校分配的任课教师有看法,班主任就要及时协调、沟通。94年学校安排了一位老教师来任教本班的语文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来我处反映该老师上课节奏慢、音调低、不善于课堂管理等,要求学校撤换其他教师来任教。我了解到一方面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过于偏激,另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学校不可能就此撤换一位勤恳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我当机立断决定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光辉历程及教学长处,提到该教师有多篇论文、论著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特别提到该教师曾为名曲二泉映月填词并在全国范围

内播放,学生听了渐生对该老师的崇敬之心,仰慕之意。加之该老师主动找学生谈心,慢慢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由此可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可以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二、要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

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 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题库10-1-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题库10-1-8

问题: [单选]董老师总是希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爱与被爱的需要。董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种课堂管理取向?() A.建构取向 B.行为取向 C.认知取向 D.人本取向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认知主义的观点是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观点是学习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人本主义的观点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题干中董老师注重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这是关注学生的表现,符合人本主义的观点。

问题: [单选]初二(5)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老师喜欢他们。该班学生的课堂纪律发展处于()。 A.人际纪律阶段 B.自我服务阶段 C.自我约束阶段 D.相互协同阶段 人际纪律阶段,大多数学生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问题: [单选]丁老师在工作中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效应 D.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丁老师把自己想法和思维方式投射到学生身上,是投射效应的体现。 (辽宁11选5 https://www.doczj.com/doc/4d12076432.html,)

问题: [单选]罗森塔尔效应说明,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A.教师的人格特点 B.教师的教学水平 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D.教师的威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杨凌区杨陵高级中学胡亚军邮编712100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成长阶段,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影响,产生焦虑,自卑,脆弱、消极、躁动不安等情绪,长时间下去,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形成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作为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正确引导。 关键词: 中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班级管理 对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可见,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要满足心理的健康。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的成长。而且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心理的健康成长正处于关键时期。心里的健康与否,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作为家长和老师,既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更要关心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长期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只重视学习,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大,学生学业负担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受影视、网络、社会、家庭等环境中不良因素以及自身的影响,极易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和现状。 我国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工作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它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可见,班主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公民。作为班主任,我从多年来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谈谈自己的经验和感想。 一、要做好班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能力。通过平时的观察,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个性、情感和人生观,学习成绩也各不相同。我们要从学习、生活、交往、待人接物等各方面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心理现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形成初步的判断和结论。为后面心理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了解学生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观察法 学生的心理变化,往往首先表现在语言或行为上。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语言变化,看看是否和平时不一样,有什么异常。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谈话谈心法 谈话谈心的方法是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情况最常用的和最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可以用多种方法和学生谈话,如学生个人单独谈话,集体谈话,电话了解,网络QQ聊天等。可以和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直接谈话,也可以通过和这位同学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生谈话,旁敲侧击地了解情况。谈话的时候,一定要转变师生角色,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样才能了解到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练习:班级管制与教师心理.doc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练习:班级管理与 教师心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练习: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风格属于()。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控制型 2.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 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C.指导班委会工作 D.评定学生操行

3.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4.中学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类型。 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 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 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 D.专制的、民主的、放任的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是()。 A.打扫校园 B.植树造林 C.拥军优属 D.帮老助残

6.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凝聚力 B.课堂气氛 C.课堂控制 D.课堂管理 7.教师的哪一种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综合型 8.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情境 C.课堂纪律

D.课堂气氛 9.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是()。 A.他律 B.自律 C.内省 D.慎独 10.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A.能否充分考虑教学情境 B.能否更多地考虑课堂的管理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适应性 11.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班主任的要求 B.共同的活动 C.学校的竞赛活动

9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

第43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1) 图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作者:刘岩王萍主编更新时间:2016-08-16 14:39:03字数:4928 【本章学习提示】 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处在教育第一线的班级管理者也需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班级运作和学生成长的诸多方面。如果我们将心理问题当作道德问题或其他问题对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当事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什么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途径?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章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本章学习目标】 1.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 2.当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5.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般过程。 6.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师的作用。 第一节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即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或班级心育。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一致,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具备正确而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富有弹性的调控能力,并达到身心和谐状态,从而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生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能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并不断完善人格。 关于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心理健康有如下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心理与行为与其年龄段相符;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自我观正确,了解并悦纳自己。

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学生越来越难管理,其中一重要原因是学生心理极度脆弱甚至是不健全,在这重情形下,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了班主任的一门必修棵。心理学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班级管理 近年来,大部分班主任都意识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相处,越来越难管理,分析其原因,除了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尊师观念淡漠外,独生子女的增多是一重要原因。独生子女受到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业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学生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教师就业压力增大又使家庭往往成为渲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下降,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学生的“能力”基本上表现在分数上,分数竞争相当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心理极度脆弱,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容易激动,情绪失去控制,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重情形下,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了班主任的一门必修棵。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教育,突出表现在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他们行为怯懦,自我否定,在很多普通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