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剧艺术基础概论2

京剧艺术基础概论2

京剧艺术基础概论2
京剧艺术基础概论2

中国戏曲艺术特点之——大综合艺术

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品种的戏剧艺术都是综合艺术,都会融入音乐、美术、舞蹈、文学、建筑、等多种艺术因子。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戏剧能像中国古典戏曲那样把如此多的艺术门类如此完美地实现“大综合”,产生如此迷人的魅力,以其鲜明的东方民族特色而成为世界的艺术。

例:《大唐贵妃》(我想此处加入大唐贵妃的多张静态的图片素材)

在《大唐贵妃》这个剧目中,有文学的因素、有音乐的因素、有歌舞的因素、有绘画的因素、有建筑的因素、有雕塑的因素,甚至还有美容与发型,还有服装设计、工艺美术等等。这就是中国的戏曲,这就是中国戏曲所展示的大综合艺术。

然而,中国戏曲中的多种因素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是拼凑在一起的,而是经过了“戏曲化”的融合之后,产生出的又一个新的综合艺术的品种。相对于诗歌、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姊妹艺术,中国戏曲最终形成的亦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在周贻白先生的《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名之为“第七项艺术”。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唱念做打并存,具有多种表现形态的综合艺术。如前所述,中国戏曲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诸多因素,而在这诸多因素中是以表演为其中心的。

中国戏曲艺术特点之——大写意艺术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极具东方色彩的。它所包容的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各艺术因素很少受到西方占统治地位的艺术观——临摹伦的影响,而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己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方式,形成统一的、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

陈幼韩在其《戏曲表演美学探索》著作中所言:“戏曲表演上强烈的剖象现象,并不意味着它是艺术创作中某种浅直露骨、一览无遗的写实派。恰恰相反,中国戏曲可能是现实主义戏曲领域里最重含蓄、最重想象和最臻于完美成熟的写意表演艺术体系”。正事中国戏曲独有的写意性,决定了它在舞台表演中的虚拟化、程式化和时空自由的独有特点。

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时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把写意和工笔两种不同的风格完美地统一起来,在“似与不似之间”着力体现戏曲的美妙之点,在这个艺术体系中泼墨写意与细腻工笔揉合得水乳交融,相形得益,在咫尺舞台上展示了无限风光,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和独有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的写意体系在艺术形式上首要的一点就是突破了对生活现实自然形态的局限。生活的语言化作了诗与歌的艺术形态,生活的动作与人物的表情化作了诗与歌的艺术形态,生活的动作与人物的表情化作了舞蹈与雕塑的力与美,人体的自然形态化作了以脸谱、头面、服饰为代表的写意艺术。

中国戏曲的写意特点使它的表演艺术突破了自然形态的生活局限并获得了时空自由。“舞台方寸地,咫尺见天涯”,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戏曲舞台上的表现方法,是很合适的。

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在戏曲舞台上根据剧情和刻画人物的需要,可以任意剪裁、浓缩、放大,延伸而化为写意时间。当简之时,以其精炼的方法,浓缩其丰富的内涵,一带而过。在当繁之时,任何瞬间或片刻的自然时间,又可因剧情和人物的需要而转化为久长的写意时间。

和时间自由紧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空间自由是一种更为独特的写意境界,是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中的“空台艺术”。在戏曲表演中,空间的全部,便是整个实在的世界,便是想象无穷的天地。空间自由在艺术家那里,已经为在舞台之上自由地描绘人和自然之美的特异力量。

谈到中国戏曲中写意手法对时空限制的突破,还有一种艺术设计很值得注意。这就是“舞台蒙太奇”——类似于影视中不同镜头的组接一样,将不同的场面同置于一个舞台之上,通过独特的空间处理,让不同的场面相互呼应,并构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推进剧情的展开。

例:《打渔杀家》

这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发生的故事,但却在同一个舞台上表现出来,这手法像不像影视中的叠印镜头,像不像影视中的画面分割?这可以证明,电影里蒙太奇一类的近代艺术表现手法,在我们古老的戏曲中早就出现了。

中国戏曲艺术特点之——“无水之江”

中国戏曲的写意艺术体系决定了它的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特征。如前所述,戏曲的写意性突破了生活现实自然形态的局限,突破了人体自然形态的局限,同时又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这就给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大的自由。戏曲演员的表演不再是单纯的摹仿生活,而是遵循“源于生活,别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使其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中,让人物的动作具有舞蹈美、夸张美、抒情美。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这本是晚明戏曲家王骥德就戏曲剧本创作谈到的一个观点,然而它也道出了戏曲表演虚拟化的这个特征。

例:《春草闯堂》中的轿舞片段

如果说《春草闯堂》中的“轿舞”还属于接近生活形态和生活节奏的表演,观众一看就知道是模拟生活中什么样的动作的话,那么也就还有更高级的、更复杂的舞蹈动作。它是在一般生活的基础上,经过升华、提炼、夸张、美化,或是装饰化之后形成的舞蹈。(比如京剧中的“马趟子”)

然而在戏曲表演中虚拟动作并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写实的地方。真正称得起上品的动作,应该是“虚实相生”“形神统一”的。虚拟离不开生活,神化亦离不开形体。实处用力,虚处反而更妙。典型的例子是舞台上的饮宴。一声“酒宴摆下——”之后,仆人们端上来的只有酒壶和酒杯,主宾各自用空酒壶向酒杯中“斟”酒,然后右手执杯,用左手的水袖掩住酒杯和颜面,仰脖饮下,及至饮毕,把空杯底向对方一“亮”,说一声“干——”,于是这酒便喝完了。(这里,美酒佳肴都是虚拟的,而所有的动作都是写实的,只是比生活原形更加

夸张化。)括号里的加还是不加?

中国戏曲艺术特点之——特殊的“语言”

戏曲舞台上的一整套表演,是由许多基本动作和套式排列组合而成的。或者说,一套戏曲表演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动作和套式。这些基本动作和套式既是组成一套戏曲表演的基本单位,又是对生活自然形态的提炼、概括、夸张和美化,使之具有了格律化的特点。人们习惯将这些基本动作和套式称为戏曲的表演程式。

戏曲表演程式相当丰富。人物的上下场、念白演唱、衣食住行、舞蹈武打及其它各种表演等等,都由程式组成。在戏曲舞台上,离开程式的表演时不存在的。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不仅是表演具有程式性,其它艺术因素同样具有程式性。如戏曲文学的曲词、宾白和分场制等,戏曲音乐的声腔、套数、曲牌、板式、伴奏、锣鼓经等,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各类幕布、虚拟布景、一桌二椅、脸谱服饰、化妆造型、刀枪把子、道具等,戏曲行当生旦净丑的划分等都是具有严格的程式要求的。这些戏曲艺术因素的程式性,最终统一于戏曲表演上。

戏曲表演程式是艺术家们在长期表演艺术实践中逐步创造而成的。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具有明显的假定性,二是它带有一定的规范性。以假定性表现生活的真实,并不

意味着违背艺术的真实性。

鼓乐铿锵——中国戏曲的武场和打击乐

打击乐是戏曲音乐的主导部分。它自成体系,并以其音响节奏带动全局的贯穿全剧,用以配合、烘托表演动作和唱白语气上的节奏感,渲染规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环境气氛,连贯剧情,统一整个舞台的节奏风格。

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和管乐、弦乐组成。打击乐也叫“武场”,管弦乐也叫“文场”。武场包括鼓板、大鼓、铙钹、小锣四件乐器。这四件乐器经常在一起合奏,是京剧锣鼓的四件基本乐器。

打击乐在戏曲艺术中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塑造人物

二、渲染气氛

三、表达感情

四、点染环境

丝竹管弦——中国戏曲的文场和曲牌

京胡、二胡、月琴、弦子、笛子、笙、唢呐、海笛子等组成了京剧的文场——管弦乐队。这些管乐和弦乐由于伴奏腔调或曲调的不同,在配置上各有分工。

第一组是以胡琴为主的丝弦乐器,其中包括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四件乐器。

第二组是以笛为主的竹管乐器,包括笛和笙两种乐器。

行云流水——中国戏曲的唱腔艺术

唱腔与念白在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中占有首要的位置。如果说,打击乐和管弦乐的组合让人们领悟的是戏曲艺术的器乐之妙;那么,唱腔和念白的组合,呈现给人们的则是戏曲艺术的声乐之美。

正如一些演员称演戏为“唱戏”一样,不少观众则把欣赏戏曲成为“听戏”。

讲具体些,中国戏曲唱腔有哪些特点呢?

一、中国戏曲唱腔讲求“腔由字生”“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唱腔艺术与一般歌曲创作与演唱的明显不同之处。

戏曲唱腔“以言为本”,字音扬则乐汇扬,字音抑则乐汇抑。根据什么字,才产生什么腔。声腔的美就是字音的美。纯正的字音配之以体现剧种特色的行腔,才能体现“因字生腔”之特点而臻于“字正腔圆”之艺术境界。

戏曲唱腔艺术不仅仅讲求“字正”,同时也讲求“腔圆”。它不仅仅是声乐艺术中一般意义的声情并茂,而是在吐字、行腔、运声、抒情等各个方面表现着独特的规律、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如果说,在戏曲唱腔艺术中,字正是指吐字之美;那么,腔圆即是指行腔之美。而这个“圆”又决不仅仅指一般的行腔准确圆满,更是指它的韵味。

戏曲唱腔的韵味,首先来自各不同剧种声腔的特色的旋律。其次,戏曲声腔的韵味是通过戏曲艺术家特殊的发声和吐字方法来实现的。

在戏曲中不同的吐字发声艺术赋予不同的剧种与行当不同的特色。

二、“乐出既成,曲依调行”这是中国戏曲声腔体系区别于其它歌曲创作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三、京剧在歌唱上的特点和主要唱腔板式

京剧中扮演的人物各有所属的行当。在舞台表演中,由于人物性格的不同,剧本要求的

不同,各个行当在唱、念、做、打各种表演方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各个行当在唱的方面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1.真假嗓的不同。

2.发声和表现上的不同。

3.曲调上的不同。

千斤之重——中国戏曲的念白艺术

在戏曲界,“千斤话白四两唱”这句话流传极广,它突出强调了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么讲并无贬低唱工之意,只是通过念与唱对照的方式构成夸张的修辞效果,以矫枉过正的语言纠正人们轻视念白的观念。特别是对于京剧而言,念白更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在京剧剧目中,有主人公只念不唱的戏,却没有主人公只唱不念的戏,如《连升店》之类。京剧有多种念白形式,演员要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念出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以及人物独特的语气,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同时,对于某些行当来说,如架子花脸、花旦、丑角,在其表演中也多以念白为主要的表现手段。

戏曲语言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戏曲语言是诗化的语言。如果从文学结构的角度分析,可称其为剧诗。戏曲语言的诗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古代诗词、宋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影响,在民歌、说唱、诗、词、曲的孕育中成长。

其二,戏曲语言极富音乐美,是便于吟诵的语言。

例:《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是一个在京剧韵白中的四、六字连缀为骨干句式结构的典型例证。在京白中,在对话中情况亦是这样。可见,精炼、声韵和骈体节奏是使念白语言走向戏曲化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和我们民族注重对称、和谐、均衡、稳定感和朗朗上口等传统审美心理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在念白艺术的创作中,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诗化的、或曰格律化的戏曲语言。

在戏曲舞台艺术中,这种诗化、格律化的语言,一般用于表现比较庄重的人物。而那些活泼、诙谐的人物,却可以不用它,而运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如旦角、花旦、彩旦等行当,他们的念白无不充满着亲切、活泼的生活之美。

京剧艺术家所创造的念白艺术,使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各放异彩,交映生辉,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韵白、京白、方言白不仅可以各自独立,还可因相互衬托、对比而相得益彰,听其言,我们便能大体上判断出人物的性格、心灵的美丑和境界的高低,这正是戏曲念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绝妙之处。

中国京剧脸谱知识介绍

中国京剧脸谱知识介绍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京剧脸谱教案京剧脸谱教案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起源,脸谱文化,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1.准确的掌握到脸谱各方面的知识,对中国民间艺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2.通过课堂对京剧脸谱特点,色彩的学习,临摹或设计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二.课业类别:欣赏课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谱知识、京剧脸

谱赏析。 2.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3.难点:对京剧脸谱知识的掌握。四.教学具:1. 学生:脸谱资料。2. 教师:课本、京剧脸谱资料、图片、视频、ppt课件。五.教材分析: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脸谱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京剧脸谱

基础医学概论自己整理的重点

第一章绪论 神经调节。特点:反应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例子:当叩击股四头肌肌腱时,就刺激了股四头肌中的感受器——肌梭,使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信息传至脊髓,脊髓将对传入神经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效应器——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的收缩,完成膝反射。 体液调节。特点: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久而弥散。例子: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使它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经血液运输,调节有关器官的功能活动。自身调节。特点: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子: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成正比,即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收缩力量就越小。 第三章基因信息的传递 原核生物合成过程:DNA双螺旋解旋;引发体的生成和DNA解成复制叉;复制的延长;复制的终止。 逆转录: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逆转录的过程:以单链RNA的基因组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一条单链DNA;产物与模板生成RNA/DNA杂化双链,杂化双链中的RNA被逆转录酶水解;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逆转录酶催化合成第二链的DNA。 第四章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α波:频率为8~13次/s,成人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脑电波。 β波:频率为14~30次/s,安静闭目只在额叶出现,若被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在皮层其他部分也出现β波 θ波:频率为4~7次/s,承认困倦时可见到,是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 δ波:频率为0.1~3次/s,承认在清醒状态下不会出现,只有在睡眠时可见到。或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婴儿可常见δ波。 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 特点: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表现:各种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变慢、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胃液分泌增多、发汗增强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 作用: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 快波睡眠: 特点: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表现: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出现快速眼球运动、部分躯体抽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 作用: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进学习记忆 语言功能: 语言中枢包括运动性和感觉性,前者有说话语言中枢和书写语言中枢,后者有听觉语言中枢和视觉语言中枢。

试析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试析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摘要:中国京剧脸谱色彩鲜艳、热烈,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京剧脸谱的色彩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讹传会附等影响,颜色的运用代表着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文化。对其颜色进行深入研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解析,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特有的民俗民风及其文化蕴意。 关键词:京剧脸谱;色彩;文化蕴意 脸谱是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表现符号,也是中国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京剧脸谱是戏曲人物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但大多学者认为脸谱是由面具逐渐演变而来,在《中国面具》一书中,讲近现代面具衍化物时严世善先生把面部文化的发展归纳为“文面——代面——绘面”或“文面——面具——脸谱”,很清楚的交代了面具与脸谱之间的关联。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形式多样,能够准确、真切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脸谱可以直接让观众辩别角色的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京剧脸谱的创立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对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加以概括。京剧脸谱勾谱精巧、色彩鲜明、绘画性较强、富有图案特色。对京剧脸谱的内在文化研究,了解京剧脸谱的色彩思想寓意,探寻出京剧脸谱的用色规律,对阐解民族的、民间的特殊色彩具有文化意义。 一、京剧脸谱色彩的形成 京剧脸谱色彩的形成是从京剧演员对化妆艺术的注重而产生的。在色彩的使用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用色广泛、色彩鲜艳的特点,运用颜色来体现人物的性格,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观,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其京剧脸谱色彩形成的依据为: 1、人物名字或特点进行联想。 2、讹传和附会。 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以写实、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通过化妆来产生装饰性的图案,富有极强的欣赏价值。京剧脸谱的色彩多为鲜明的原色,一个脸谱最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表现,各种颜色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其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旦”为女性人物,其它都是男性人物。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形、神、意三个方面,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表现出人物的忠、奸、善、恶等。 二、京剧脸谱用色的传统观 (一)传统“五色观”的认知

基础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节基本组织 二、填空题 1.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_内测_;较远者为_外测_。 2.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人体学常用术语中的三个轴是: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 4.人体的解剖学方位是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描述的,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5.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6.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为阈强度,阈强度愈大,兴奋性愈低,反之愈高。 7.“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由双层类脂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所组成。 8.按结构和功能上皮组织可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 9.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0.根据肌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11.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1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3.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三类。 14.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15.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的作用。 16.调节人体功能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8.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19.排尿反射是正反馈。 20.根据强度的大小,可以把刺激分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 21.解剖学术语中的“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器官位置关系的描述。 三、单项选择题 1.用来描述空腔器官的方位术语是 A.上和下 B.内和外 C.内侧和外侧 D.浅和深 E.近和远 2. 躯体上两点中,近正中矢状面的一点为 A.里 B.外 C.内侧 D.外侧 D.远侧 3.有“细胞供能站”之称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溶酶体 D.细胞核 E.内质网 4.不属于反射弧的结构是 A.感受器 B.受体 C.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5.下列关于刺激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受到刺激后必然引起反应 B.组织一旦发生反应就出现兴奋活动 C.只有阈刺激会引起组织产生兴奋 D.抑制也是组织发生反应的一种形式 E.以上说法均不对 6.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排便反射 7.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脑血管可相应的收缩或舒张保持脑血流量相对稳定属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正反馈 D.负反馈 E.兴奋 9.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

京剧基础知识

京剧基础知识——京剧的行当(2009-01-04 21:29:06)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黄”)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江苏人,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河北人,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河北人,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老生/《甘露寺》小生/《柳荫记》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整理)基础医学概论2

基础医学概论第二部分 名词解释 免疫: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护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抗原:某些物质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超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肌原发或继发性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 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导致PaO2低于60mmHg (8.0kPa),伴有或不伴有PaCO2升高超过50mmHg (6.7kPa)的病理过程。 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常伴有肺动脉高压,从引起右心肥大和衰竭,即肺源性心脏病肝性脑病: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精神神经综合征称为肝性脑病。 问答题 结合抗原(中和作用),活化补体,通过胎盘和粘膜,结合细胞,具有抗原性 3、简述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抗原识别阶段 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免疫效应阶段 4、抗体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有哪些? 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持续时间长;维持 时间久;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小;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抗体的亲 和力高

5、超敏反应有哪些类型?各举一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新生儿溶血症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血清病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接触性皮炎 6、简述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变应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某些个体能产生IgE抗体,通过其Fc段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 变应原可予以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的IgE抗体结合,引起上述细胞颗粒释放过敏介质,导致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出现一系列过敏发作症状。 7、左心衰竭表现呼吸困难的三种形式从轻到重一次是什么? 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8、简述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消化道出血,酸碱平衡紊乱,镇静药和麻醉药使用不当

京剧旦角基本功

京剧基本功身段: [1]兰花指 【兰花指】为京剧旦角最基本的指法。古时有书云【兰花指品鉴之口诀为:钩、柔、白、瘦——钩,即弯曲;柔,即柔软;白,即白皙;瘦,即瘦削——达到如下标准方可称为极品:钩似圆月,柔若无骨,白如玉石,瘦胜麻秆。】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如何能把兰花指做的优美自然呢?下面就来和大家具体解析一下咱们做兰花指的具体步骤。 方法 五指放松,自然分开,中指、无名指、拇指向内弯曲。拇指保持直立,压于中指第一指节,无名指略高于中指。小拇指略微内收,食指微微翘起。整体线条要求流畅,不僵硬 [2]兰花掌 兰花掌是京剧表演中最基本的一种手法,如何将兰花掌做的优美自然呢。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学习一下兰花掌的动作要领。 方法 手掌放松,五指自然分开。手指保持直立,中指拇指向手心慢慢相互靠拢。大拇 指指腹压靠在中指第三指腹内侧。各个手指按照图示顺序错开,轻轻向后翘起。 兰花掌要求手型流畅自然,柔美不僵硬。

京剧旦角的手势和台步此博文包含图片(2014-09-18 20:38:12)转载▼ 标签:娱乐文化收藏 举手到眉边,拱手到胸前;云手如抱月,指手到鼻间。 旦角手势种类 兰花指:拇指搭住中指指根部,食指用劲而有力,形如兰花。旦角指时,食指用力翘起,大、中指形圆型,无名指弯曲,指尖靠中指中节,小指弯曲靠近无名指中节。 旦角常用的五十中手势: 天地口月夜,风云雷雨雪。 山水石鱼浪,草木鸟花香。 你我来去转,不开关避眠。 美蓉眼胸膀,皮眉口心拳。 茶酒饭筷碗,哭笑羞怒酸。 云手:行当不同云手的位置也不同,如:生行齐眉,武生齐口,小生齐胸,旦角齐乳,丑行齐肚。 表演程式:(四功五法)

基础医学概论试题

节基本组织 一、名词解释 1. 新陈代谢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自我更新过程。 2. 兴奋性机体对环境中的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3. 反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代谢及外边活动所发生的相应改变。 4. 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5?阈值也叫阈强度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6.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7.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它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8. 组织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的基本成分,由起源相同、类型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 9. 内皮衬贴在循环管道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10.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上皮,构成腺。 11. 腺以腺上皮为主所构成的器官,具有分泌的功能。 12.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长突起以及包绕在它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结构。 13.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 14. 效应器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可支配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15. 突触是存在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靶细胞)之间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特殊连接结构。 16. 器官机体内由几种功能近似的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17. 系统一系列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方面生理功能,构成系统。 18. 体液调节指存在于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19. 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改变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其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0.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调控作用减弱的过程。 21. 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调控作用加强的过程。 二、填空题 1.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测;较远者为外测。 2. 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 人体学常用术语中的三个轴是: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 4. 人体的解剖学方位是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描述的,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5. 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6.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为阈强度,阈强度愈大,兴奋性愈低,反之愈高。 7.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由双层类脂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所组成。 8. 按结构和功能上皮组织可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 9 ?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0. 根据肌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11.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美术教案-面具(京剧脸谱)

美术教案-面具(京剧脸谱) 面具(京剧脸谱)设计制作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的图案美及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①学习按步骤临摹京剧脸谱。②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分组合作设计一套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错知识、设计制作京剧脸谱。 2、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难点:学习京剧脸谱图案的设计制作,线条要流畅、和谐;色彩要均匀、清爽。 三、教具学具: 1、学生:第一课时:脸谱资料、铅笔。制作好的脸谱底板。 第二课时: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毛笔。 2、教师:课本、京剧脸谱资料、图片、录像、课件。 四、教学建议: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较强,对“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能力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京剧脸谱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不十分了解的知识,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 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本课学习内容,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 2、教法设计本课教学属于中学七年级工艺制作课,是学生在学习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对色彩知识掌握的延伸、巩固,并学习运用色彩知识进行创作。针对学生特点在教法设计上采用: ①、观察理解法: ②、分析比较法: ③、指导制作法: ④、多媒体演示法:

山大医学基础概论1.2.3

基础医学概论1 一、单选题: 1.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 C )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腕关节 E.髋关节 2.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B) A.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B.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C.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2/3交点处 D.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E.以上都不对 3. 关于上皮组织的特点,以下哪项错误(C ) A.有极性 B.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相连 C. 细胞少,细胞间质多 D. 大多数无血管,有神经末梢 E.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4. 关于心肌细胞,下列哪项错误( B ) A.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并相互连接 B.多核,位于肌膜下方 C.有横纹 D.纤维连接处称为闰盘 E.兴奋可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 5. 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包括(D ) A.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B.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C.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E. 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特异性受体 6.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A ) A.K+ B.Na+ C. Cl- D.Ca++ E.Mg++ 7. 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8. 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是含氮量接近,平均为( B ),因此测定生物样品中含氮量可计算 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A.15% B.16% C.17% D.18% E.19% 9. 蛋白质经煮沸变性后其生物学活性( A ) A.丧失 B.升高 C.不变 D.降低 E.先降低后升高 10.无活性的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变成有活性的酶,这一过程称为(D ) A.变性 B.同工酶 C.辅酶激活 D.酶原激活 E.复性 二、 1. 关于膀胱三角正确的是(.ABCE ) A.位于膀胱底面 B.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C.此区缺少黏膜下 层组织 D.黏膜与肌层疏松结合 E.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 脑脊液(ABCD) A.主要产生于侧脑室的脉络丛 B.充填于脑室 C. 第四脑室的脑脊液经正中孔和两

中国京剧基本文学常识

中国京剧 一、京剧的发展史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京剧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中国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昆曲、汉剧、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汉剧)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北京剧坛的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弋阳腔、乱弹等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黄”)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三、京剧的场面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 四、京剧的行当(角色)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净”是性格鮮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 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

基础医学概论

、单选题: 1.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 (C )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腕关节 E.髋关节 2?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B ) A.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B.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1/3交点处 C.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2/3交点处 D.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E.以上都不对 3. 关于上皮组织的特点,以下哪项错误( C ) A.有极性 B.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相连 C.细胞少,细胞间质多 D. 大多数无血管,有神经末梢 E.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4. 关于心肌细胞,下列哪项错误( ) A.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并相互连接 B.多核,位于肌膜下方 C.有横纹 D. 纤维连接处称为闰盘 E.兴奋可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 5. 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包括( D ) A.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B.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C.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E. 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特异性受体 10.无活性的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变成有活性的酶,这一过程称为 (D ) A.变性 B.同工酶 C.辅酶激活 D.酶原激活 E.复性 、多选题: 1. 关于膀胱三角正确的是( ) A.位于膀胱底内面 B.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C.此区缺少黏 膜下层组织 D.黏膜与肌层疏松结合 E.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 脑脊液 ( ) 基础医学概论 6.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K + B.Na + C. Cl - D.Ca ++ E.Mg ++ 7. 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8. 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是含氮量接近, 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平均为( ),因此测定生物样品中含氮量可计算 9. A.15% B.16% C.17% D.18% E.19% 蛋白质经煮沸变性后其生物学活性(A ) A.丧失 B.升高 C.不变 D.降低 E.先降低后升高 A.主要产生于侧脑室的脉络丛 B.充填于脑室内 C.第四脑室的脑脊液经正中孔和

京剧演唱七大要素

京剧演唱七大要素 【摘 要】一直以来,喜爱京剧的戏迷不光喜欢看戏, 更喜欢唱戏。通过归纳练习时发声方式和演唱时行腔的特 点,总结出京 剧演唱的七大要素。希望为戏迷们提供一条规 范系统学习京剧唱段的方 法。 关键字】京剧、唱法、科学、系统、规范 2017)11-0035-02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 式。对于很多喜欢唱戏的戏迷朋友,在演唱时不善于运用科 学的行腔方 法演唱。本文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 法和系统的学习途径来 演唱京剧。 、气息 初学者在刚刚入门时,往往直接拿来唱段跟着学、跟着 唱,听起来有很多的问题,比如长音短、声音发抖等,反映 了声音力量 不足、缺乏稳定性的特点。很明显这是不知道如 何运用气息的问题,想 要自如地运用气息还要从基础学起, 在演唱时把气息存在横膈膜中,就 是存气。 初学的时候,用手扶着两肋附近,把气息存在两肋下的 横膈膜里, 然后不要把刚存的气一下子放出去, 而是慢慢放。 中图分类 t=r. 号: J8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

声音靠气息支撑着,唱腔的韵味就有了力量。如果气息一下子都被放空,马上来换,也换不了那么多的气。所以练习存气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存气首先要从拼音字母开始,每 个音加长音进行练习,在发音的过程中放出的气息要保持 量的相等,发出的声音要保持高度的一致。然后再进行每个长气吹在手心上,用手心通过感受气息力量的大小来检验气息运用匀还是不匀。久而久之,提高了气息的稳定性,增加了声音的力度。在练习时,偶尔可能会有保持不住气息的感 音从弱到强、从强到弱的练习。在练习当中,可以把长音、 觉,其实只是在吸气时速度急、?八程短、气量少,很容易把 气吸在横处,留在了胸腔没到横膈膜。这样存气难,保持气息更难,出气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练习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正确与科学。 、吐字 喜爱京剧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吐字时,经常会有家 乡的方言味。学唱京剧的时候,必须遵循京剧的吐字发音来进行练习和演唱。在练习吐字时,首先要注意吐字发音不要带有家乡方言味。京剧音韵是在中州韵的基础上保留了一些古音,并以普通话为主体经过艺术家的实践与创造,形成了综合的语言系统。如果演唱者在表演时吐字字音不准,那就失去了京剧的韵味,没有做到吐字归韵。 另外,吐字的时候,要注意字音从嘴里出来的完整性。

典型电气二次回路识图 (2)

断路器控制回路图 控制回路是二次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设备的种类和型号多种多样,控制回路的接线方式也很多,但其基本原理是相似的。这里以某变电站控制回路图为例,简要说明看图的基本方法。 完整的二次回路原理图一般由四张图构成:原理图—端子图—端子图—原理图。完整的控制回路图一般包括操作箱接点联系图—保护屏端子图—汇控柜端子图—断路器控制回路图。按照上述顺序联接。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1、操作箱接点联系图 我们以A相合闸回路为例来简要说明一下识图方法(图1)。 图1 A相合闸回路 先来看图上的两种端子: 是箱端子,位于保护装置后侧, 是屏端子,一般位于保护屏后两侧,固定在保护屏上。 图的左边为装置的逻辑回路,右侧相对于逻辑回路标有继电装置的种类及回路名称。如图中根据回路名称,我们可以快速找到A相合闸回路,其中包括跳位监视回路、合闸回路、防跳回路。

跳位监视回路从正电源101通过4D62屏端子接至4n76箱端子,通过跳闸位置继电器TWJa接至4n44,并引至屏端子4D168,从屏端子通过电缆连接至断路器操作机构箱。图中的7A为回路编号(功能相同的回路在不同型号的设备中都有统一编号,比如合闸回路的编号一般为7,跳闸回路编号一般为37)。 合闸回路的启动靠手动合闸继电器SHJ或重合闸继电器ZHJ,手合命令发出后启动SHJ,重合闸命令发出后启动ZHJ,然而合闸命令只是一个脉冲,保证合闸回路导通直至断路器合上的是合闸保持继电器HBJa。SHJ或ZHJ发出合闸脉冲后,HBJa线圈励磁,启动合闸回路的HBJa长开接点,这时合闸回路靠HBJa接点继续导通,直至A相合闸成功,机构箱内的合闸回路断开,HBJa线圈失磁,HBJa长开触点才断开,切断合闸回路。 图中1TBJa为跳跃闭锁继电器,它有两个线圈,一个是电流启动线圈,串联在跳闸回路中,以便当继电保护装置动作于跳闸时,使1TBJa可靠的启动。一个是防跳回路中的电压保持线圈,其主要作用是在继电器动作后能可靠地自保持。直到SHJ或ZHJ返回,1TBJa的电压线圈失电为止,1TBJa继电器复归。使用1TBJa与2TBJa这两组接点是为了增加回路的可靠性。 2、保护屏端子图 端子图是表示屏与屏之间电缆的连接和屏上设备连接情况的图纸(图2)。

基础医学概论(病理学篇)

基础医学概论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掌握:一、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1.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增大称为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二、可逆性损伤分为: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1.细胞水肿: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变得肿胀,形成光镜下细胞质内出现的红染细颗粒状物。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胞质基质高度疏松,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膜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2.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与感染、酗酒、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有关。3.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集称为玻璃样变。 三、不可逆性损伤-坏死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1.不可逆性损伤的类型(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一、充血:因动脉血量流入过多所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1.充血的病理变化:肉眼观:动脉性充血的组织、器官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致使局部轻度肿胀,颜色淡红或鲜红,温度升高,功能增强。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容量增加。后果:动脉性充血都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2.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流性质的改变 三、血栓形成过程和血栓的形态:1.形成过程都以血小板黏附于内膜下裸露的胶原开始。 2.形态: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由小梁及红细胞交错构成的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第三章、炎症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变化:1.细动脉短暂收缩2.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3.血流速度缓慢 三、白细胞渗出: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聚集在炎症区域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白细胞渗出是一种主动过程,是防御反应的主要表现。2.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白细胞到炎症灶内对病原体和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与消化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吞噬细胞有两种即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3.炎症介质:是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 四、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一、浆液性炎症: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黏膜、浆膜等处。纤维素性炎症:好发于黏膜、浆膜及肺。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分为:1.表面化脓和积脓2.蜂窝织炎3.脓肿。出血性炎。 五、急性炎症的结局:痊愈、迁延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 第四章、肿瘤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1.形状:发生于深部组织和器官内的肿瘤多呈结节状、分叶状、哑铃状或囊状。发生于体表和空腔器官内的肿瘤常突出于皮肤或粘膜,呈息肉状、乳头状或菜花状。2.体积:体积与肿瘤性质、生长时间、生长速度、发生部位等有关。3.颜色:多近似于起源组织的颜色。4.质地:取决于瘤细胞的组织来源、数量及其与间质的比例。5.肿瘤数目:

京剧身段谱口诀·基本功

京剧身段谱口诀·基本功 钱宝森口述 潘侠风整理 京剧是综合艺术,是由唱、念、做、打四个方面组成的。做为一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语言和声音,都必须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扮演的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内心情感,除通过语言、声音表达外,精神面貌主要还得依靠外形的动作——就是那些舞蹈身段。 一个演员的舞蹈身段,使得好、使不好,使出来的身段美不美,那就要看他的基本功怎么样啦。什么叫基本功哪?凡是在私底下练的,在舞台上见不到的东西,都叫基本功。 一般的基本功,指的是“毯子功”,不是身段基本功。现在我先说说“毯子功”。 怎么叫“毯子功”哪?因为练这些基本功的时候,都是在地上先铺一块毯子,叫学生们在毯子上练、在毯子上翻,所以叫“毯子功”。这为的是学生们要是摔了碰了的,有毯子接着,总不会摔碰得太厉害。 我小时候,练“毯子功”都是先“拿顶”,随着再“上腿”[注:教武功的先生左脚(或右脚)蹬着椅子(或凳子),把练功学生的腰部,平放在左腿的大腿上,学生的头和双腿搭拉在先生大腿的两边儿,先生用手来回晃动。这主要是锻炼学生腰部的活动。但是要注意:先生用左腿的时候,学生的头应当在左边,先生用右腿的时候,学生的头应当在右边。]、“下腰”;拿“前桥”、“后桥”;甩“小翻”、抄“小翻顶”。这个阶段过去,再练些短跟斗(也叫小跟斗):翻个“小翻”、“前扑”,来个“单提”、“蹑子”、“按头”,跑个“虎跳”、“踺子”;长跟斗(也叫大跟斗):“虎跳前扑”、“小翻提”、“虎跳蹑子”、“串小翻”等等。但是这些就都不属于基本功了。 在头一个阶段过去,拿开毯子,就该“撕腿”啦[注:现在教学方法改进,取消了“撕腿”,以“轧腿”算是正功啦。]。撕上二刻钟左右,站起来遛遛腿儿,活动活动,再开始踢腿。踢腿分“正腿”、“旁腿”、“十字腿”。 在过去“轧腿”、“耗腿”都算是私工,学生没事的时候,自己私底下练,先生们是不把它列在所教的课程里。 以上所说,是一般武功基本功;身段基本功那首先得说是“轱辘椅子”,其次再练“整云手”和“旦角云手”。 轱 辘 椅 子

京剧基础知识

越剧《红楼梦》 京剧浅谈 京剧的起源 ?其一,西皮、二黄腔的起源 ?安徽一带诞生了二黄?湖北一带诞生了西皮?在清前期合流产生皮黄戏? ?其二,京剧得名缘由 ?四大徽班进京 ?“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皮黄→京剧(在北京取得发展,并传遍全国) 京剧的角色分类 老生:男性老年偏文之人 武生:男性青年武人(不画脸) 花旦:活泼、俏皮、略轻浮的年轻女子 武旦:武女人,女中豪杰(刀马旦) ?戏曲的艺术特征 ?戏曲舞台是个追求写意美的歌舞场,戏曲人物是经写意性化妆后的一个艺术符号,这个“艺术符号”的行为以写意、以传神为准则,不以生活真实为法度,这样行动着的“艺术符号”在“追求写意美的歌舞场”上演绎的是旨在“传历史人物之神、达历史事件之魂”的、不追求历史细节真实的故事,所以戏曲艺术是一种以写意、以传神为美学旨归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这种舞台艺术在写意美的总体追求中达到了审美逻辑上的自足与完满,即戏曲艺术是一种成熟的、完善的写意性舞台表演艺术。 程式化:衣着、动作、发声大致固定 行当化:人物一般分“生、旦、净、丑” 行当化:按所演人物的性别、个性、精神、品德来分成生、旦、净、丑等类 生:小生,老生,武生(另,还有付生、正生、红生、做工老生、靠把老生、 扇子生、纱帽生、娃娃生等)

?女性都为旦,分正旦(闺门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等 ?另外,还有悲旦、大旦、小旦、二旦、副旦、玩笑旦、花衫子等说法 ?性格刚烈、威猛、暴躁或阴险之人 一般分为,白脸、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此外还有大净、中净、小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称呼 戏曲的美之所在 ?感受戏曲之美 ?其一,欣赏程砚秋的《锁麟囊》选段 ?京剧四大名旦、音配像(张火丁) ?程派唱腔特点: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 结合,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 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故事情节:春秋亭遇雨赠囊,流落莱州,好人有好报 《西厢记》赏析 京剧《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京剧西厢记共分16折,分别是:渡河,教弟,酬韵,附斋,寺警,赖婚,琴心,探病,闹简,赖简,寄方,拷红,哭宴,逐胥,抗命,并骑。 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崔莺莺的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