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疗法课程工作坊(中级)纪实

叙事疗法课程工作坊(中级)纪实

叙事疗法课程工作坊(中级)纪实
叙事疗法课程工作坊(中级)纪实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旅人

——叙事治疗中级工作坊纪实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真正受益的是咨询师,来访者来教你的时候,还给你付费。”——李明博士5月1—3日,由京师博仁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叙事疗法中级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圆满结课!

第一天:心理咨询师的武功秘籍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顾名思义,你我都是这漫漫旅途中的旅人。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如果把来访者比作一位旅人,那么咨询师该如何定位呢?司机?导游?或者旅人呢?在叙事治疗工作坊中,李明博士告诉我们,咨询师不能决定来访者的方向,他只能是一个你人生某段旅途中的陪伴者。如果您理解为不作为的陪同者那就错了,在这里,咨询师不仅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位让人最值得信赖的陪伴者,凭借他的专业知识和助人能量,帮助旅人在他的精神家园里自由翱翔!

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常常用“心理垃圾桶“来比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一般人看来,咨询师每天要面对很多有问题的来访者,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就像垃圾一样,被来访者统统倒给了咨询师;另外,更

有“心理马桶”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咨询师的工作确实岌岌可危之状,长时间的积累,注定要走向崩溃的边缘了。而在叙事疗法看来,咨询师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每个来访者都是最了解自己的生活的人,是他们的各种丰富有趣故事,丰盈了咨询师的能量。

当然这个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于咨询师的要求必须是合格的,是掌握了咨询秘籍的咨询师!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吸星大法的武功,它可以吸引他人内功而为自己所使用,但同时吸入寒气也会害己,这就要求咨询师要学习把负面能量变成正面能量,就像莲花把淤泥变为自己的营养一样,叙事疗法就是心理学技术中的“吸星大法”。具体说来咨询师不再把焦点关注在“人”或者“问题”上,而在于一个个“美丽的例外“中,发现了这些例外,你就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改写故事,引向积极。这

一招运用好了而后你就可以百毒不侵了,当然不会装满“垃圾”或者“粪便”啦!李明博士认为,合格的咨询师也需要戒三心,养两意,即戒除教人之心、救人之心和胜人之心,养成诚意、敬意;另外,咨询师不要让来访者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唯有如此,咨询师才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不做任何预设的进行咨询,恰好帮人之心不强烈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帮人。

外化技巧练习

命名 2探讨影响 3评估影响 4论证影响

案例分组练习步骤(诗意的咨询):

1. 通过刚才的对话,我关注到的是……

2. 脑袋里产生的场景是……

3. 产生的共鸣是……

4. 我的改变是……

现场互动

学员A“如何知道自己的咨询问题是对的呢?”

李老师:方向是对的,你的问题就是对的。

学员B“童子问,怎样才能做到呢?”

李老师:要用成人的方式发问,同时也要有成年人的心态。

第二天:叙事在夫妻关系中的应用

叙事疗法作为后现代的一种疗法,它主张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首先要把人与事情分开,心理咨询的工作不能解决问题本身,而是关注人本身。我们平时看到的事情或者问题,他们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些事情不应该带到咨询室中解决,因为心理咨询师不是万能的专家;而我们所关注的人,他是可以在不同事情或者问题中做出选择的,咨询师需要做的就是要让来访者了解并反思自己所面临的事情,并在事情之中做出选择。

李明博士认为,在婚姻关系中,每个婚姻都是文化圈的战场,婚姻问题当然也受到了社会建构的深刻影响。每个来访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理想男人、理想女人和理想夫妻的多种设想与标准,咨询师就要帮助来访者去探索和发现在婚姻关系里的种种价值标准,然后通过叙事中发现的种种例外,进行选择或者改写,从而使来访者能够在多种选择中做出决定。

夫妻关系外化分组练习

1. 你认为幸福家庭的特征是什么

2. 是什么让你有了这样的想法

3. 去了解这些理念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影响。

4. 你想不想让这种影响在你生活中继续

5. 为什么

叙事调节练习

1. 命名冲突

2. 这样冲突给你带来哪些改变

3. 你喜不喜欢这些改变

4. 为什么

5. 这个理由是怎么形成的

现场互动

学员3 “如果在咨询中有来访者有不良情绪怎么办”

李老师:所有的情绪背后都藏着一个秘密,允许来“访者表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学员4“夫妻关系咨询中应该注意什么

李老师:1.关注来访者在关系中怎么看自己 2.注意对事不对人 3可不忽视性生活对关系的影响

第三天:叙事疗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叙事疗法应用在亲子关系中,李明博士告诉了我们四个重要的原则。

教育和心理相结合的原则。后现代理论提倡,来访者就是他生活的专家;但很多专家又借此理由,采用强势的态度来强调这一原则,往往会违背叙事疗法的初衷。由于孩子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在对待孩子问题上,需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要给以一定的引导和教育。

专家知识和本地知识平衡的原则。后现代不代表抛弃现代,它不是提倡完全非理性,而是崇尚超越理性,不被理性限制。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是有条件限制的,而在心理咨询中,注重本地知识尤其重要咨询过程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与孩子沟通,既要运用科学,又要采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

要平衡自我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某种程度上,孩子本来会传承了父母的期待,但是做父母的需要注意,既要教会孩子期待,又要区分开孩子的期待与自己的期待,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期待会发生变化。

亲子关系外化练习

1. 你心目中所认为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

2. 这种关于好孩子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

3. 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样呢

4. 为什么呢

学员感受分享

学员A:解决了我很多问题,包括和孩子、和老公的关系问题;希望课程结束后,每个月学习一次,学习心理学知识,既可以让自己受益,又可以让家人受益,可以更好改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及婆媳关系。

学员B:通过学习中级课程,感觉一下学会了,学的很开心,希望以后可以多沉淀,在来访者中多运用、多实践。

学员C: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学习训练,可以作为技术运用;感觉对个人情感、社交方面有帮助,希望运用它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另外,还学到了哲学态度和自由探索的精神。

李明博士:叙事疗法初级工作坊重在讲述叙事的理念,中级重在强化和应用,高级主要围绕叙事本土化应用及如何帮助别人。叙事的高级班,重在探讨本土化实践中的文化敏感性,从儒释道等文化视角解读叙事的应用。

京师博仁教育叙事疗法工作坊2014课程安排:

叙事疗法工作坊(初级)第01期 2013.12.30-2014.01.01(已结课)

叙事疗法工作坊(初级)第03期 2014.04.25-27(已结课)

叙事疗法工作坊(中级)第02期 2014.05.01-03

叙事疗法工作坊(初级)太原分中心 2014.05.23-25

叙事疗法工作坊(初级)第04期 2014.07.18-20

叙事疗法工作坊(初级)第05期 2014.12.12-14

叙事疗法工作坊(中级)第06期 2014.12.15-17

叙事疗法工作坊(高级)第07期 2014.12.19-21

关于叙事疗法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成為什麼。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1.叙事治疗是一种同理心,一种态度,一种进入别人生命故事的态度,是以一种欣赏、谦卑、好奇的态度来面对生命。 2.叙事治疗强调不是技巧而是态度,治疗师不是用技术在工作,我们是带着自己的『灵魂』(非思考),进入另一个生命的。因为,只有生命能进入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 3.叙事治疗对生命的看法是: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所以无法统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宝贝与美丽。 4.叙事治疗的咨询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咨询历程,像是一个寻宝之旅,我们请个案协助我们、带领我进入他生命的宝山,一起去寻宝,我知道的不会比他多,我们是伙伴、是合作关系,一路上会发现什么,也是未知,因此也是个充满『冒险』的生命之旅。 5.叙事治疗相信个案是有能力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生命的专家,叙事治疗师不再以改变个案为目的,反而是强调对个案生命的了解与感动。 叙事治疗的基本假设 叙事治疗强调社会脉络对人的影响,其重要的基本假设有: 1.『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 2.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问题的专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3.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每个人都有能力依照自己的偏好,重写自己的生 命故事。 4.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因此 看问题不是看这个「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去看这个人背后的文化脉络。 5.只要人能发现自我资源(自我特质与宝贝),就能取得生命主权(agency) ,进而有能力脱离被害者(victim)的角色。 6.问题不会百分之百的操纵人,人的一生中,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例外 经验。因为这个「相信」,因此治疗师会把焦点放在「独特结果」的问话上。 叙事咨询师的角色 叙事治疗的咨询师不以「专家」姿态自居(White,1991),不试图给人忠告或分析他人,叙事的咨询师是站在「不知道」(not knowing)的立场,而不是从「我已经了解」的专家立场问话。 因此,叙事治疗的强调建立一个了解、合作的治疗关系,咨询师的责任是去塑造尊重、透明与好奇的环境,而且叙事的咨询师不再只专注于个案的改变与否,而是在于对个案生命的了解、欣赏与感动。 细说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特色: 1.去专家化 2.去病态化

心理咨询阅读书目推荐

《爱的教育》作者亚米切丝(意) 《怎么爱你也不够》作者池莉 推荐咨询师阅读书目 一、认知行为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 《学习认知行为治疗图解指南》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三版)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又译好心情)--伯恩斯 《好心情手册》--伯恩斯 《理智胜过情感》--格林伯格 《接受与实现疗法:理论与实务》 《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 《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 《正念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 二、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格式塔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 《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实践》 《爱与意志》--罗洛?梅 《人的自我寻求》--罗洛?梅 《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罗洛?梅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欧文.亚龙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欧文.亚龙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欧文.亚龙《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欧文.亚龙 《完形治疗:观点与应用》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 三、后现代 《焦点解决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 《焦点解决模式:理论和应用》 《超越奇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 《用故事打开心扉隐喻治疗案例示范》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儿童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入门》

《合作取向治疗:对话?语言?可能性》 四、精神分析 (1)经典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入门》 《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梦的解析》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动力学策略》 (2)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 《客体关系治疗——关系的运用》 《心理治疗入门》(整合自体心理学的实践)--巴史克《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自体的重建》 《言语与象征》 《移情与投射》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3)短程动力治疗 《短程动力治疗》 《10倍速療法-短期心理治療實戰錄》--巴史克(4)其它 《荣格心理学入门》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霍妮 《我们的内心冲突》--霍妮 《逃避自由》--弗罗姆 《弗洛伊德文集》 五、家庭治疗 《回家》--米纽秦 《家庭与家庭治疗》--米纽秦 《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米纽秦 《掌握家庭治疗:家庭的成长与转变之路》--米纽秦《为家庭疗伤(上下)》--李维榕 《家庭会伤人》约翰?布雷萧 《爱的功课》(病人、家属和治疗师的故事) 《婚姻治疗的九个步骤:情绪取向的婚姻治疗》 《夫妻家庭治疗案例研究——认知和系统的观点》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萨提亚 《萨提亚治疗实录》--萨提亚 《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案例背景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二、案例来源辞旧迎新之际,好日子特别多。最近,小朋友们常会带各种各样的喜糖与同伴分享。忽然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玩糖、吃糖、聊起糖,有的甚至在活动中也在偷偷地吃糖。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糖是他们的最爱。对于糖,小班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往往也是以吃为主,很少会探索糖的一些特征、食用的益处和坏处、科学现象、卫生习惯等。因此我们想,如果单一地制止幼儿上课吃糖,不准他们带糖到幼儿园来,扼杀他们的兴趣显然是不对的。"糖"中的科学奥秘无穷,怎样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幼儿所感兴趣的"糖"与孩子共同深层次的探索"糖"的知识?我们小班开始了有关糖的科学主题活动。 三、案例描述实录一: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糖果,小朋友们特来劲,一到班上就唧唧喳喳聊开了。看到幼儿自然形成的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好故事 “只要你有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这是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著名的台词。大部分人都不爱听大道理,但很少有人不爱听故事,而在电影中故事更是和生命力联结在了一起。不过,在现实的生活中,这句话是否也能让人“事实信服”呢。 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叙事心理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在他的著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中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在叙事疗法中,其基本观点是使人摆脱“作为问题本身”这一传统的心理治疗理念,在迈克尔看来,一个人在既定的社会价值秩序里往往会丧失反思自己人生故事的真正意义的能力,从而导致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误读”,以致可能陷入各种形式的心理疾病。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一起回溯并再创作故事文本,引导他们重新阐释和界定自己的人生故事,以期从中发掘并构建出不同于此前被给定的、积极的生存意义。 在许多来访者的看来,他们的生活中的问题是他们或是别人的品性(identity)反应,抑或是他们人际关系本身的反应。这种想法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必然会加重问题。于是,人们更加坚定地相信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自己、别人或者人际关系中的本性和性格中既定的“事实”。总之,人们把问题归因于他们自己或别人的内部属性——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其他人本身就是问题,而这种信念只会让人陷入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在本书中,除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很多颇具灵性的对话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在文中一位叫萨沙的女士找迈克尔咨询。这位女士她的表现是很抑郁,有着自残经历,坚信自己是“令人憎恨的”,所以自己也很憎恨自己。作者注意到萨沙的自我厌恶给他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有一个是自残,而这个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消极的。于是他特别注意不让自己先入为主的根据这个来判断: 迈克尔:萨沙,我想知道稍微改变一下策略会怎么样。我已经知道了自我厌恶要求你做什么了,现在我想问一下你的感受。 萨沙:好的,你问吧。 迈克尔:好,我们从对自残感受开始谈行吗? 萨沙:当然,当然,这并不是私密。 迈克尔:我们已经谈到了自我厌恶是让你怎么对待你的身体的,他说让你伤害自我。我想知道为什么,你说这是为了训练你的身体。所以我的问题是,你自己怎么看。 萨沙:恩,我自己怎么看......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它就是那样,自我伤害就是那样。 迈克尔:对你来说还好吗? 萨沙:迈克尔,我对你这个问题很吃惊。 迈克尔:为什么? 萨沙: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劝我不要这样做。 迈克尔:我并不打算这样。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病人”一家人在咨询室等候。气氛很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两个字。一进门,一位女士立刻过来说:“老师,快救救这孩子吧!他可是个好孩子。学习很好。可是现在都这样子了。您看看。。。。”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小册子。 那是一本精神病院的病历。上面写着:“于新生(化名),男,某学校高三学生。两周前出现幻觉。幻想一个同学会联合其家人运用高科技进入他的大脑,窥探他的思维,并控制他的行为。他觉得他们会杀害他。。。”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诊断为此病,多半预后很不好。下面看看咨询师与这一家的谈话过程。 “老师,你一定要让他吃药!吃药才能快点恢复。你看都快考试了,他就是不吃药,还说自己根本就没病。”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三瓶药。咨询师见其中一瓶是中药,里面安神的,另外两瓶是西药,抗精神病的,说明书里介绍了一连串的副作用。 咨:“我来跟孩子谈谈再说吧。” “快过来!”爸爸命令道。 这是咨询师才看到“病人”:中等个头,穿戴整齐,眼睛炯炯有神,微笑着,似乎有点腼腆。咨询师的心理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呆滞木然,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于:“你说电脑能不能控制人的思维?” 咨:“你担心电脑能控制人的思维?” 于:“书上不是说电脑能控制手术刀,能做很精密的手术吗?我觉得既然它能进入人的身体,当然就能进入人的大脑了,那肯定就能控制人的思维了。” 咨:“嗯” 于:“你说到底能不能?你见识比我广,肯定知道。快说啊!” 咨:“你觉得有人要控制你的思维。”

于:“就是啊,烦死我啦。总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该做什么了,我就真的做那件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那么做。所以我就觉得我被控制了。” 咨:“你觉得身不由己” 于:“是的。” 咨:“被谁控制着呢?” 于:“电脑啊!那么多电脑,它们会联网,一块儿控制我。一定要杀死我。我一天不死,它们就一天不甘心。向我的大脑发命令,让我干这个干那个。”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诡秘的笑。 咨:“那谁在操作电脑呢?” 于:“很多人。都是些黑客。他们的电脑水平都很高。想让电脑干什么,它们就干什么。你知道它们又没有头脑,人让干啥就干啥。” 咨:“那些人为什么要欺负你?” 于:“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和我有仇。” 咨:“哦?”表示好奇 于:“就是,他们都是我一个同学家的工人。我这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们家有很多电脑,而且雇了很多人,我这个同学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咨:“这个同学让他们一起控制你。” 于:“不光他们,这个同学也参与,他们一起控制我,非要杀了我,他们才高兴呢。” 咨:“这个同学要控制你。” 于:“对!因为他和我有仇。” 咨:“有仇?”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病人” 一家人在咨询室等候。气氛很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两个字。一进门,一 位女士立刻过来说:“老师,快救救这孩子吧!他可是个好孩子。学习很好。可是现在都这 样子了。您看看。。。。”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小册子。 那是一本精神病院的病历。上面写着:“于新生(化名),男,某学校高三学生。两周前 出现幻觉。幻想一个同学会联合其家人运用高科技进入他的大脑,窥探他的思维,并控制他 的行为。他觉得他们会杀害他。。。”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诊断为此病,多半 预后很不好。下面看看咨询师与这一家的谈话过程。 “老师,你一定要让他吃药!吃药才能快点恢复。你看都快考试了,他就是不吃药,还说 自己根本就没病。”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三瓶药。咨询师见其中一瓶是中药,里面安神的,另外两瓶是西药,抗精神病的,说明书里介绍了一连串的副作用。 咨:“我来跟孩子谈谈再说吧。” “快过来!”爸爸命令道。 这是咨询师才看到“病人”:中等个头,穿戴整齐,眼睛炯炯有神,微笑着,似乎有点腼 腆。咨询师的心理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呆滞木然,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于:“你说电脑能不能控制人的思维?” 咨:“你担心电脑能控制人的思维?” 于:“书上不是说电脑能控制手术刀,能做很精密的手术吗?我觉得既然它能进入人的身 体,当然就能进入人的大脑了,那肯定就能控制人的思维了。” 咨:“嗯”

于:“你说到底能不能?你见识比我广,肯定知道。快说啊!” 咨:“你觉得有人要控制你的思维。” 于:“就是啊,烦死我啦。总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该做什么了,我就真的做那件事。我也 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那么做。所以我就觉得我被控制了。” 咨:“你觉得身不由己” 于:“是的。” 咨:“被谁控制着呢?” 于:“电脑啊!那么多电脑,它们会联网,一块儿控制我。一定要杀死我。我一天不死, 它们就一天不甘心。向我的大脑发命令,让我干这个干那个。”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诡秘的 笑。 咨:“那谁在操作电脑呢?” 于:“很多人。都是些黑客。他们的电脑水平都很高。想让电脑干什么,它们就干什么。 你知道它们又没有头脑,人让干啥就干啥。” 咨:“那些人为什么要欺负你?” 于:“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和我有仇。” 咨:“哦?”表不好奇 于:“就是,他们都是我一个同学家的工人。我这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们家有很多电脑, 而且雇了很多人,我这个同学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李明老师-叙事疗法

李明老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叙事心理治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生 态心理养生等领域 主要成就: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现任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主讲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等课程。担任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究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教文化心理学。 个人经历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译著 《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印)。 《叙事实践工作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三)、课题 1、《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51),承担“要素研究之三:人力资源”,2006年1月。 2、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走出去”小组系列教材项目,《中医哲学》(大纲)和《中医科研方法》(大纲)的编写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各种心理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发表论文《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整合性的后现代医学理念》、《 AQAL模型的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等数篇。 工作经历

2002. 2-2003.7 在鲁东大学“山东省心理卫生中心”担任中级心理咨询师。2002-2004 在鲁东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 2006.9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师 2007.7至今,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学术活动 2001 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研 讨会”。 2002参加“山东省心理学会年会”,并加入心理学会。 2005 到四川大学访学。参加黄玉顺教授主持的“生活儒 学论坛”。并随陈兵教授学习“佛教心理学”。 2005 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人本心理学大 会”,。 2006 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暑期高级研讨班”。 2007 参加“第三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超个人心理学大会”(广州)。2008 加入北京心理学会并加入中国心理学会。论文 被世界心理治疗师大会收录(WCP2008) 2011 李明老师荣获中美精神分析证书 2012-4-11李明老师在联合国参加学术会议 2012-5-6 李明老师在圣迭戈参加学术活动 2013 为推广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李明老师与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在结合了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叙事疗法工作坊”专业的叙事疗法系列课程 突出成就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也要格外用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 谢莎莎,这是我们班典型的"后进生"。非常单瘦的女生,平时衣冠不整,11岁,父母离异,现和外婆住在一起。她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大部分同学是不愿跟她交往,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喜欢捉弄,欺负她,所以她给人感觉较孤僻、不合群,学习上反应偏慢,兴趣又不大,最主要是学习习惯差且比较懒惰,作业马虎潦草,常有抄袭现象。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对谢莎莎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心中有了数:谢莎莎的孤僻、不合群,是其自卑感所致。而她的自卑一开始主要来自她的父母已经离异,现在这种与其她同学不协调的地位,使她极想回避这个事实而又无法摆脱,这种困惑时时伴随着她,加上周围人不良暗示的反复作用。而当她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挫折时,她就不敢求助于她人了。长此以往,她对学习也就失去了足够的信心,自然出现反应偏慢这种状态。反过来,学习上的不如意又加剧了其自卑感,并使其不断内化。 针对谢莎莎的情况,用常规的谈话、批评、表扬显然收效不大。谢莎莎失去的是自我心理暗示,因此,必须先帮助她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其她工作才能开展。在征得家长、任课老师及同学们的

理解支持帮助下,我准备这样一步一步的帮助她: 1、分析现状,提出目标。根据对她平时学习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她虽然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也不是最差,但总体仍偏差,不仅在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更是显得吃力,而且由于学习习惯差和懒惰,对于基础性,识记性的学科知识掌握得也很差。对此,我找她进行了一次长谈,具体讨论她的学习目标问题,针对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现状,我与她共同制定了相对其她同学较低的目标,定位于书本的基础,背公式概念、做基本题,难的不作要求,比如,每天自己抽空到我这边来背诵一首古诗。目标的接近,使她有了试一试的信心。 2、对她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她实现目标。 目标提出后,要做到并不易,而做不到显然又无法达到转化的目的。为此,我协同其她任课老师及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给她各科搭配一个小帮手。谢莎莎看到这么多老师同学全力帮她,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和配合。果然,在接下来的课堂表现以及老师在平时所进行的小测验或者默写、背诵等,尽管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但较以前进步是明显的。 3、对于她的进步及时给予充分的表扬,让其体验成功。 有了成绩的进步,哪怕就是一次默写情况的好转,我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她的进步进行了一番表扬,让她在同学中也能够获得最为基本的尊重。使她增强了信心,提起了学习的兴趣。此后的上课,她显然比以前投入多了。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二

叙事治疗

浅谈叙事治疗 赣南师范学院邱龙慧英 【摘要】叙事治疗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它浸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叙事理论和社会建州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叙事治疗的原理,特征以及相关技术,并探讨了叙事治疗在中国临床应用中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叙事治疗后现代主义 叙事治疗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澄清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的疗法。他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在后来得到快速发展。 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是叙事治疗的两种理论基础,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之上,叙事治疗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理念: 1.1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观念则不同,把焦点放在语言如何组成我们的世界和信念,认为社会是在语言中建构他们的现实。言语并不是中性或被动的。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揭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言语表达时,就把言语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对心理治疗师而言,工作中的重心在于,不管是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牵涉到语言的改变。语言的变动性使治疗师与求治者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因而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协调出新的意义,以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可能性[1]。 1.2问题才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叙事治疗认为:人不等于问题,家庭也不等于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那么它也就有可能在这些知识与标准失效的情况下消失。因此,问题是独立于人和家庭的,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中。 1.3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咨询师相信个体会再度对生命获得主权,会重新获得自我的资源。因此,在叙事治疗中,来访者与治疗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治疗师是陪伴者。而不是权威和指导者。 1.4寻找自己生命的力量。主流文化影响人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我们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叙事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解构受主流故事控制的旧故事,重新建构一个来访者真正希求的、具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 二叙事治疗的基本特征 2.1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 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一个稳定、独立的自我。一旦这个自我发生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上课讲义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好故事 “只要你有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这是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著名的台词。大部分人都不爱听大道理,但很少有人不爱听故事,而在电影中故事更是和生命力联结在了一起。不过,在现实的生活中,这句话是否也能让人“事实信服”呢。 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叙事心理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在他的著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中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在叙事疗法中,其基本观点是使人摆脱“作为问题本身”这一传统的心理治疗理念,在迈克尔看来,一个人在既定的社会价值秩序里往往会丧失反思自己人生故事的真正意义的能力,从而导致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误读”,以致可能陷入各种形式的心理疾病。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一起回溯并再创作故事文本,引导他们重新阐释和界定自己的人生故事,以期从中发掘并构建出不同于此前被给定的、积极的生存意义。 在许多来访者的看来,他们的生活中的问题是他们或是别人的品性(identity)反应,抑或是他们人际关系本身的反应。这种想法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必然会加重问题。于是,人们更加坚定地相信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自己、别人或者人际关系中的本性和性格中既定的“事实”。总之,人们把问题归因于他们自己或别人的内部属性——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其他人本身就是问题,而这种信念只会让人陷入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在本书中,除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很多颇具灵性的对话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在文中一位叫萨沙的女士找迈克尔咨询。这位女士她的表现是很抑郁,有着自残经历,坚信自己是“令人憎恨的”,所以自己也很憎恨自己。作者注意到萨沙的自我厌恶给他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有一个是自残,而这个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消极的。于是他特别注意不让自己先入为主的根据这个来判断: 迈克尔:萨沙,我想知道稍微改变一下策略会怎么样。我已经知道了自我厌恶要求你做什么了,现在我想问一下你的感受。 萨沙:好的,你问吧。 迈克尔:好,我们从对自残感受开始谈行吗? 萨沙:当然,当然,这并不是私密。 迈克尔:我们已经谈到了自我厌恶是让你怎么对待你的身体的,他说让你伤害自我。我想知道为什么,你说这是为了训练你的身体。所以我的问题是,你自己怎么看。 萨沙:恩,我自己怎么看......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它就是那样,自我伤害就是那样。 迈克尔:对你来说还好吗? 萨沙:迈克尔,我对你这个问题很吃惊。 迈克尔:为什么? 萨沙: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劝我不要这样做。 迈克尔:我并不打算这样。 萨沙:好!因为实际上是,当我看到我的血流出来的时候,是我唯一感到释然的时候。也可能是唯一让我有点感觉的时候

教育案例、叙事、

教育案例、叙事、调查示例

教育案例示例 2011-04-18 14:00:00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处: 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一次赛课引发的思考 江宁区江宁小学郑松龙 最近,在一次青年教师赛课中,看到了两位教师处理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引发了我对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两位教师教的是《田忌赛马》一文(苏教国标本第七册),过程具体如下: 案例1: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制作的动画,注意认真观察。(用flash 制作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生动形象,连马嘶声马蹄声都惟妙惟肖,学生看得聚精会神。) 师:我们读完了课文,也看了老师制作的动画,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生:…… 案例2: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 师:请每个同学试着把准备好的小纸马在桌上摆一摆。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摆弄小纸片制作的小马,模拟赛马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请说清你的依据。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输了;他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结果赢了;最后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最后结果2比1,田忌获胜。 生:田忌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更换了出马的次序。 生:我觉得,齐王的马只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生:……

生:我觉得,田忌老是后出马才是赢得比赛的最重要的原因,要是一起出马,田忌准输。 师:大家说的都挺好,但是最后一位同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不同意,又说不出道理,那么请大家在小组内试着再摆一摆,思考:田忌要想战胜齐威王还有哪些对阵顺序?摆完后全班交流一下。 (生再摆弄出马方式) 生:我们试过了,两人一起出马,一共有六种情况,只有书上的这种情况下田忌能赢,其余的全输。 …… 这两节课,第一节中用了精致的多媒体,学生很喜欢,但看过动画后学生的讨论却不够活跃,对田忌获胜的原因探讨也不够深入;第二节课没有用多媒体,评委有点意见,但教学效果却胜过了第一节课。 原因很简单,不是多媒体不好,而是多媒体没用好。是我们的教师对多媒体这一新鲜的教学手段的本质探讨不深。 目前,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太好的现象。一种是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多媒体成了必用之物,否则就是一种落后,或是不能参评。甚至在一些全国性的讲课比赛中,参赛老师也将大量时间花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上,教学的内容反而忽视了,而费力制作的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读后感10篇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读后感10篇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是一本由迈克尔·怀特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的194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读后感(一):对“智慧积极的课堂”教学心理工作坊的启示 三个环节: 1.天气报告:积极动机的激发与唤醒 2.沙盘排列:排列学生、我、课程、课堂的关系,呈现张力与矛盾,特别是激发个体的被卷入感——“神入”,身心灵的全方位体验与觉察。 3.三人小组讲述教学的故事:我——我的老师,我——我的学生。 第三个讲故事环节: 要求聆听者与复述者: (1)焦点放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他人的故事,什么唤起了你的注意,什么引发了你的想象力,指出具体他人的用词或特定的情感,不能泛泛地说。 (2)焦点放在意象上。描述你在倾听他人时,脑海里浮现的什么意象。 (3)焦点放在个人共鸣上。对他人表达中那些部分如何触动了你的自己经历的情感。

(4)焦点放在触动上。你所受到的触动和体验,把你的思想带到了哪里,如:你自己个人生命历程的反思、工作生活的理解,或者使你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了什么不同的理解,对自己的教育困惑或课堂人际关系有了不一样的行为选择。切忌去表扬批评讲述者。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读后感(二):要点整理! 作为一名治疗师,要保持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思态度。 1.外化对话 来访者认为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源于他们内在品性的问题,或他们人际关系本身的问题。外化对话的技术是将通过对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 ※因为人们对生活的内化理解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咨询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文化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就是问题本身,他能做的就很少,因为每一个行为都意味着自我破坏。将自我和问题间划清界限,改变这种关系的可能才会出现。 2.改写对话+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 改写对话帮助人们察觉曾被忽视却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或经过。这些特殊事件可能与大量的日常生活体验“不搭”,因此没有被注意或被赋予意义。但是这类体验可以成为开发人们新的生活的故事线索。这就是改写对话的起点。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叙事疗法案例

来访者情况: 39岁的玛丽自己叙述说:自己最近和她结婚两年的丈夫菲尔分居,心情低落。她觉得自己的行为变得退缩,不参加以前觉得有乐趣的活动,比如艺术创作、滑雪和有氧健身操。她还给朋友们打电话,在电话里哭诉。这些行为都“不太像她”。朋友们给玛丽建议,说5年前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使她过于哀伤,至今还未完全恢复。她必须“解决”这个丧失,回到她现任丈夫身边,他是个“爱她的好男人”。这些朋友建议玛丽必须学会在关系中努力工作,他们还暗示她离开她丈夫是自私的行为。玛丽过来进行第一次治疗的时候穿着一身暗色商务套装。她着装正式,表现得很拘谨。 第一次治疗:谈论偏好 玛丽:我到这里来是因为我觉得我抑郁——我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我做的事情就只是工作和看电影。我的生活就是租电影碟片。在挑男人方面我的选择总是很差劲。菲尔给了我他的爱,给我安稳的感觉——但我离开了他。 治疗师:这是你想要的吗? 玛丽:不该吗? 治疗师:我不确定我理解了你的意思。你说“不该吗?” 玛丽:嗯,他对我一直很好。他说他爱我胜过任何人。我难道不该感激吗? 治疗师:你说你丧失了激情。我从未见过“应该”“感激”和激情之间有很多联系。 玛丽:这重要吗? 治疗师:这对你重要吗? 玛丽:我这么觉得的,但这难道不自私吗? 治疗师:我糊涂了。激情为什么和自私有关系? 玛丽:菲尔说我自私。 治疗师:为什么? 玛丽:他很多时候都这么说。 治疗师: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玛丽:可能我确实自私。他说我喜欢事情随着我的性子,说我不想在关系中努力工作。 治疗师:现在你用“应该”“感激”和“工作”这样的词谈论这段关系。 玛丽:难道关系不该就是一份工作吗?每个人都这么对我说 治疗师:这段关系感觉像是一份工作? 玛丽:确实 治疗师:但你想在和菲尔的关系中有激情。 玛丽:是啊,没有激情。我真的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 治疗师:你在乎菲尔。 玛丽:是的,我在乎他。 治疗师:你是这种人吗,不和你在乎的人说话? 玛丽:不是。 第一次治疗(继续):探究问题演化的线索 治疗师:你总是有着对生活的激情?

给家长推荐的书

给家长推荐的书(主要针对于12岁以下父母): 01.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让你学会如何处理孩子的问题 02. 《教出乐观的孩子》马丁.塞格利曼--积极心理学开山人写的书(这是四本系列书之一,其他三本没有新意,读这一本即可) 03. 《为孩子立界限》--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责任感(这种类型的书很多,但这本最正宗) 04. 《自卑与超越》--一本告诉你溺爱不种种害处和如何预防的书(阿德勒其它的好几本书与这本差不多的主题) 05. 《夏山学校》--如何爱孩子(对我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书) 06. 《苏格拉底之道》--父母如何提高自己修养 07. 《朗读手册》--如何让孩子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 08.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让你和孩子更贴心》--如何当父母,这本与第一本道理差不多,其实更好,但易读性不如第一本。 09. 《窗边的小豆》--如何理解孩子 10. 《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吉恩.D.哈兰--可以让孩子们在实验中学会思考,有趣、思考、知识性体 11.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阅读重要,但还要讲究方法 12. 《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爱德华.德.博诺 (*经过重新排序,前四本,我称之为家长必读。这些书之所以推荐,易读性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13. 《奖励的惩罚》--最近看的一本书,与传统观念很不一样,值得读一读,重视审视奖励与惩罚 关于科学实验: 1. 实验图书:科学实验书籍有许多。家长也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图书,关键是父母难得购买一些材料,并坚持一星期做一个科学实验。 2. 实验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做实验一定要讲究方法,推荐的书中有详细的探究方法,实验关键是关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的思考,而不是通过实验要学得什么具体的知识。 3. 实验目标:思维能力与概念体系。如果坚持实验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毕业,系统地去做科学实验,形成一个科学概念体系也是很重要的,尽管在单个实验不要太重结果,但从长期的实验学习中,概念体系也是实验的目标之一。 给幼儿园老师(或家长)推荐的书(帕夫雷什幼儿园必读专业书籍): 01. 《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 02.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03. 《学习瑞吉欧方法的第一步》 04.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 B.A.苏霍姆林斯基 05. 《为孩子立界限》 06. 《夏山学校》 07. 《苏格拉底之道》

叙事分析法及案例研究

叙事分析法及案例研究 11181027 何真宇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叙事的方式:如果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则会关注:第一,叙事者在何种脉络中——与什么人互动中说出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关注叙事的历史脉络——特定的历史脉络如何影响了叙事的意义。第二,关注叙事者针对不同的互动对象(倾听者,也就是研究人员)在言辞上的变化,关注这些言辞所指涉的意义;第三,关注叙事时语言风格如何影响到叙事的轮廓和意义;同时也关注语言的结构如何与叙事的主题结构相互联系。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叙事者是如何诉说故事的。 叙事分析是社会研究的一种方法,而社会研究从叙事分析角度看,就是一种如同叙事者所做的经验的再呈现。正如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任何再呈现都是策略性的,都是有所选择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从某个角度、观点出发进行叙事,通过叙事建构自己的身份,并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身份宣称;这样,在基本经验中,叙事者只会有选择地挑选某些内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事;其次,任何叙事都是在特定的脉络中进行的,不管是微观互动脉络的还是宏观的社会历史脉络;而任何一种脉络,对基本经验的整体表达来说,都是一种限制;更进一步地,任何再呈现都是通过语言落实的,而语言本身在呈现上总是有限制的。这些限制,表现在叙事者的叙事中,同样也表现在社会研究上,如果社会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再呈现的话。因此,无论是作为叙事的经验再现,还是作为叙事分析/社会研究的再现,叙事因此总是有限制的。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的经典性研究《民间故事的形态分析》(1928年)被公认为是关于叙事本质的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他指出,故事中某个特定的动作可以由任何数量的不同人物完成,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不同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这里的功能既指人物的动作,也指这些动作对故事造成的结果。 普罗普认为,人物的功能是故事的基本要素,他曾断言功能的数量共有31种,民间故事和童话中的功能的顺序总是相同的,所有这样的故事都有着同样的结

叙事疗法

吴老师讲叙事的三大技巧 在叙事里面有三大技巧:外化、解构、重写。昨天这位伙伴有说步骤,就是去贴近问题,去外化、去解构。我不记得怎么说,不过她说的很清楚。我想在那个步骤会做之前还是得练基本功,就是一些技巧,然后这些技巧再重新整合到访问里面。 那我们看外化,外化问题。 当人们跟我们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去思考: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出问题。如果抑郁他不可能是抑郁,那个抑郁如何影响他?他对抑郁的看法?他对抑郁的控制或是努力,还是可以去看的。将人跟问题分开,去看人跟问题的关系。因为当人跟问题是相等的,他是过动儿,他就是一个坏孩子。过动怎么影响那个孩子,孩子就比较有思维的空间?当人们感到自己跟问题是分开的时候,人们会由无力感进入到自己原来是可以有力量去面对问题的。虽然我有忧郁的现象,但是我一路三年走下来,原来我在那个过程里面,我也是不简单的,这样子去跟问题分开来的确会让们觉得自己的一些平常看不

到的力量。外化是一个态度,他不只是一个技巧。我早期很喜欢用外化的问话,后来也用可是更希望外化流入我的会话跟问话里面,相信人可以不断地这个个可以怎么去思考那个问题,是不在努力的 不要急于或马上外化,这样做会使你找不到真正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虽然可以外化的点有很多,但只有被外化的点和来访者内心感受很好地契合时来访者才能有能力面对问题。有时候,确定什么需要外化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案例:如何做到“不急于外化” 1、我有些“焦虑障碍”:“你说你有些焦虑障碍,你能不能再多说一些。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紧张“颤抖”或“摇摆”,不管是什么,重要的是,这和来访者对自己顾虑的感受很贴近。 “失败”并不是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进一步地用问话来挖掘与来访者最贴近的表述。 你刚刚说你觉得很失败,不管在工作方面如何,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感觉很失败,那可不可以多说说,作为一个母亲是什么让你感到很失败。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孩子的不“不爱学习”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二、案例来源 辞旧迎新之际,好日子特别多。最近,小朋友们常会带各种各样的喜糖与同伴分享。忽然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玩糖、吃糖、聊起糖,有的甚至在活动中也在偷偷地吃糖。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糖是他们的最爱。对于糖,小班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往往也是以吃为主,很少会探索糖的一些特征、食用的益处和坏处、科学现象、卫生习惯等。因此我们想,如果单一地制止幼儿上课吃糖,不准他们带糖到幼儿园来,扼杀他们的兴趣显然是不对的。“糖”中的科学奥秘无穷,怎样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幼儿所感兴趣的“糖”与孩子共同深层次的探索“糖”的知识?我们小班开始了有关糖的科学主题活动。 三、案例描述 实录一: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糖果,小朋友们特来劲,一到班上就唧唧喳喳聊开了。看到幼儿自然形成的谈话气氛,我及时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揣上一包糖,参与到孩子的谈话中:“这么多的糖果宝宝真好看,它们是从那里来的?”夏儿急忙说:“这是我阿姨结婚的喜糖,里面有好多不一样的糖呢。”叶晨宇说:“妈妈昨天带我去超市,超市的糖真多,我挑选了玉米糖、棉花糖。”这下,班上可开了锅,大家都跟着嚷了起来:“我也去了超市,我有大白兔奶糖、棒棒糖,我的是巧克力……”看见孩子们十分兴奋,他们在家中以建构了对糖初步的认知。为了把孩子这些零散的糖的概念清晰化,我提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