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

新型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

新型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
新型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

中国医药报/2004年/03月/23日/

新型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

冯友根

脑梗塞的治疗目标除了挽救生命外,还要尽量减少神经功能损害,减轻病残、促进康复,所以神经保护剂在脑梗塞急性期治疗中必不可少。依达拉奉(Edar-avone)注射液是国内最近开发上市的新型脑神经保护剂。

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脑缺血尤其脑缺血再灌注所至水肿及组织损伤的机制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有密切关系。依达拉奉可捕获羟自由基,许多对脑缺血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表明,该药可减轻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可改善大鼠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而引起的神经缺陷症状,能显著降低死亡率,缩小脑梗塞范围,减轻脑水肿。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依达拉奉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的损伤,降低脑动脉栓塞和羟基自由基的浓度。它主要应用于脑梗塞急性发作,并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水肿、脑缺血、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等有改善作用,表现为脑保护作用。本品不是通过纤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具有出血倾向的脑栓塞。本品还能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另外,在心肌缺血模型中,本品同样能降低心肌细胞磷酸激酶的含量,降低心肌坏死面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NAA含量急剧减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给予本品,可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28天的脑中NAA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

药代动力学

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和健康老年受试者使用本品每天两次,每次0.5毫克/千克,30分钟内静滴,连续两天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二房室模型,最高血药浓度约为1000纳克/毫升,血浆半衰期约两小时。本品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60%。由于本品可通过血脑屏障,还具有良好的脂溶性,故可以较容易地到达作用部位。本品与人血清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2%和89%~91%;在血浆中的代谢产物主要为硫酸结合物和少量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尿中的代谢产物主要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几乎无依达拉奉的原型排泄。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和健康老年受试者两者血浆中药物浓度几乎都同样消失。正常受试者、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清除率分别是6.2、3.0和1.1毫升/小时/千克。

临床疗效观察

国外临床研究证实,发病24小时内开始给药,依达拉奉组综合改善率为73.8%(31/42),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25.6%(10/39);发病后72小时内给药,依达拉奉组综合改善率64. 8%(81/125),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32.0% (10/125)。国内临床研究表明,伊达拉奉组(n =109)对发病7天,14天,21天的神经缺损有效率分别为18.35%,50.46%和64.32%;对照组(n=104)分别为6.73%,24.04%和33. 6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药物安全性及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偶见的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急性肾功能衰竭;伴有AST、ALT、ALP、 -GT、LDH上升的肝功能异常和黄疸;血小板减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龄患者已有多例死亡病例的报告(大部分都在80岁以上),应特别注意。

重度肾功能衰竭和对本品有过敏史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本品,肝功能障碍患者、心脏病患者需慎用。

本品与头孢唑啉钠、盐酸哌拉西林钠、头孢替安钠等合用时,有致肾功能衰竭加重的可能。本品原则上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不可和高能量输液、氨基酸制剂混合或由同一通道静滴,不可与抗癫痫药(地西泮、苯妥英钠等)和坎利酸钾混合使用。

2017年我国脑神经保护剂行业市场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2017年我国脑神经保护剂行业市场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2018.03.01) 一、脑血管类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部血管,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 生活中所讲的“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 万人死亡,其中1/3 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中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我国居民现有脑血管病人600 万,每年新

发生脑血管病居民有130 万人,年因脑血管病死亡近100 万人,在 幸存者中约3/4 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 和生活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 2010 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一倍。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已经升为中国第一位死因。近20 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逾200 万/年,年增长速率达8.7%。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据全国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的2010 年调查,全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有3/4 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 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报告,脑卒中给我国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400 亿元。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专门制定了《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草案,分类详细,至今仍在沿用,如下图所示:

新型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

中国医药报/2004年/03月/23日/ 新型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 冯友根 脑梗塞的治疗目标除了挽救生命外,还要尽量减少神经功能损害,减轻病残、促进康复,所以神经保护剂在脑梗塞急性期治疗中必不可少。依达拉奉(Edar-avone)注射液是国内最近开发上市的新型脑神经保护剂。 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脑缺血尤其脑缺血再灌注所至水肿及组织损伤的机制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有密切关系。依达拉奉可捕获羟自由基,许多对脑缺血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表明,该药可减轻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可改善大鼠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而引起的神经缺陷症状,能显著降低死亡率,缩小脑梗塞范围,减轻脑水肿。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依达拉奉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的损伤,降低脑动脉栓塞和羟基自由基的浓度。它主要应用于脑梗塞急性发作,并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水肿、脑缺血、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等有改善作用,表现为脑保护作用。本品不是通过纤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具有出血倾向的脑栓塞。本品还能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另外,在心肌缺血模型中,本品同样能降低心肌细胞磷酸激酶的含量,降低心肌坏死面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NAA含量急剧减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给予本品,可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28天的脑中NAA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 药代动力学 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和健康老年受试者使用本品每天两次,每次0.5毫克/千克,30分钟内静滴,连续两天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二房室模型,最高血药浓度约为1000纳克/毫升,血浆半衰期约两小时。本品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60%。由于本品可通过血脑屏障,还具有良好的脂溶性,故可以较容易地到达作用部位。本品与人血清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2%和89%~91%;在血浆中的代谢产物主要为硫酸结合物和少量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尿中的代谢产物主要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几乎无依达拉奉的原型排泄。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和健康老年受试者两者血浆中药物浓度几乎都同样消失。正常受试者、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清除率分别是6.2、3.0和1.1毫升/小时/千克。 临床疗效观察 国外临床研究证实,发病24小时内开始给药,依达拉奉组综合改善率为73.8%(31/42),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25.6%(10/39);发病后72小时内给药,依达拉奉组综合改善率64. 8%(81/125),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32.0% (10/125)。国内临床研究表明,伊达拉奉组(n =109)对发病7天,14天,21天的神经缺损有效率分别为18.35%,50.46%和64.32%;对照组(n=104)分别为6.73%,24.04%和33. 6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药物安全性及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发表时间:2011-05-31T10:32:54.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薛惠民[导读]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 薛惠民(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25-01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依达拉奉急性脑梗塞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其中脑保护剂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资料表明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脑保护作用较肯定。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10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资料入选病例20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80岁以下;(2)发病在48 h以内;(3)血压在200~100mmHg以下;(4)已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5)除外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3岁。对照组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5岁。2组发病期间、年龄、伴发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14 d。对照组: 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连用14 d。2组患者均行一般对症处理,防治感染,控制脑水肿、血糖,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 疗效标准 2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1],并结合病残程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能自理;(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6)死亡。 1.4 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死亡。见表1。表1 基本治愈显著进 步 进 步 无变化恶化 治疗组100 人304020100 对照组100 人1430201610 1.5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2 体会 急性脑血管闭塞发生后,梗死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死亡,但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级联反应,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是保护神经元及非神经细胞的关键。 依达拉奉是第一个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能干预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阻止细胞死亡[2]。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凝聚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不影响肝肾功能,所以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和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 本资料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 [2]杨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2):911~913.

依达拉奉说明书

依达拉奉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依达拉奉注射液 英文名:Edaravone lnjection 汉语拼音:Yidalafeng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分为依达拉奉,其化学名称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10H10N2O 分子量:174.20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塞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A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临床前研究提示,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塞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依达拉奉Ames试验,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氧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大鼠给予依达拉奉3、20、200mg/kg,20、200mg/k g组的动物出现尿色橙褐、流泪、流涎和自主活动减少,体重和食量轻微下降;200mg/kg 组雌鼠平均性周期延长,雌鼠、雄鼠生育力降低,胎仔胸腺残留率升高。致畸敏感期毒性试

验中,妊娠大鼠静脉注射给予依达拉奉3、30、300mg/kg,300mg/kg组母鼠摄食量下降,体重增加减缓,给药后出现伏卧、步态不稳、自发运动减少、流泪等;各剂量组雄性胎仔体重及30mg/kg组雌性胎仔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各剂量组胎仔内脏畸形率升高,幼鼠耳廊展开、眼睑开裂、睾丸下垂、阴道开口有延迟倾向。妊娠新西兰白兔静脉注射给予依达拉奉3、20、100mg/kg,100mg/kg组动物出现尿液橙褐色、步态失调、流泪、瞳孔缩小、呼吸异常、后肢林痹,给药部位充血、水肿、坏死及炎症;3、100mg/kg组动物胎盘重量显著增加。围产期毒性试验中,妊娠Wistar大鼠静脉注射给予依达拉奉3、20、200mg/kg,200mg/kg组动物给药期间摄食量下降,体重增加量降低,出现摇头、眨眼、流泪、自发运动减少等症状。幼鼠出生后28天旷场实验结果显示20、200mg/kg组幼鼠移动次数增高。 【药代动力学】据国外文献报道: 血药浓度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5例)和65岁以上健康老年受试者(5例),以0.5m g/kg体重剂量,1日2次,每次30分钟内静脉滴注,连续给药2天后,血浆中药物浓度的变化和以起始给药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变化所求得参数,如下图、表所示。 (平均值±标准差) 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和健康老年受试者两者血浆中药物浓度几乎都同样消失,没有蓄积性。 血清蛋白结合率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依达拉奉的人血清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2%和89~91%。 代谢在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和健康老年受试者中的研究结果表明:依达拉奉在血浆中的代谢物为硫酸络合物、葡萄糖醛酸络合物。在尿中主要代谢物为葡萄糖醛酸络合物、硫酸络合物。 排泄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和健康老年受试者使用本品1日2次,每次0.5mg/kg,30分钟内静滴,连续2天给药,每次给药至12小时排泄尿液中含0.7~0.9%原药,71.0~79.9%代谢物。

依达拉奉说明书

依达拉奉说明书

依达拉奉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依达拉奉注射液 英文名:Edaravone lnjection 汉语拼音:Yidalafeng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分为依达拉奉,其化学名称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10H10N2O 分子量:174.20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研究提示

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塞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A 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临床前研究提示,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塞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依达拉奉Ames试验,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氧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大鼠给予依达拉奉3、2 0、200mg/kg,20、200mg/kg组的动物出现尿色橙褐、流泪、流涎和自主活动减少,体重和食量轻微下降;200mg/kg组雌鼠平均性周期延长,雌鼠、雄鼠生育力降低,胎仔胸腺残留率升高。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中,妊娠大鼠静脉注射给予依达拉奉3、30、3 00mg/kg,300mg/kg组母鼠摄食量下降,体重增加减缓,给药后出现伏卧、步态不稳、自发运动减少、流泪等;各剂量组雄性胎仔体重及30mg/kg组雌性胎仔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各剂量组胎仔内脏畸形率升高,幼鼠耳廊展开、眼睑开裂、睾丸下垂、阴道开口有延迟倾向。妊娠新西兰白兔静脉注射给予依达拉奉3、20、1

脑保护剂市场浅析

脑保护剂市场浅析 作者:hujy 终端市场来源:医药经济报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09-2-27 [关键词]:脑血管,依达拉奉,神经节苷脂,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小牛血(清)去蛋白,鼠神经生长因子 健康网讯: 随着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大幅升高,进入新世纪后,各国药企纷纷加大了新药和仿制药的开发力度,脑保护剂已逐渐成为临床使用中的热门药物,其中的依达拉奉和神经节苷脂已成为脑血管用药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之一。 【小贴士】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最大疾病之一,该类病主要有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内血管破裂时引起的出血性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统称脑梗死;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脑动脉痉孪,也可导致脑缺血性损害。发病后如能及时抢救,合理治疗,可以阻止疾病的进展,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随着国家对脑卒中“早防早治”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此病仍是医学中的重要难点。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步入快速增长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现阶段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脑血管病则排在我国居民因各类疾病导致死亡的第一位。这是近期在从北京“健康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最新信息。 脑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防治脑卒中已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医院临床有了溶栓治疗、抗凝疗法、抗血小板疗法、脑保护药物治疗、降纤疗法等多种手段,使得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水平得到了

提高,从而也推动了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用药市场的发展。 需求拉动市场 目前,脑血管已成为世界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而我国属于脑卒中高发性国家,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现已居世界首位,而且呈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是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卒死发病率的3-4倍,而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发病率相近。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风造成的死亡率还将不断攀升。 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占死亡总数的22.45%。目前中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250万例,而每年死于脑卒中约有150万人,存活者中有3/4 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脑卒中导致人群寿命平均缩短12年。 进入新世纪后,各国药企纷纷加大了脑血管病新药和仿制药的开发力度,脑保护剂已逐渐成为临床使用中的热门药物,其中的脑循环代谢保护剂已成为研发的新热点,此类药物具有自由基的清除、保护、修复与激活神经元的优势。同时,也针对改善红细胞变性能力,降低血黏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延长细胞生存能力、注重改善脑循环系统的功能。 目前,用于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的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高度选择性钙拮抗剂、脑血管和周围血管扩张剂、植物提取物和其他脑保护剂。临床使用的脑保护剂主要有:依达拉奉、神经节苷脂、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小牛血(清)去蛋白、鼠神经生长因子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依达拉奉和神经节苷脂,已成为脑血管用药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之一。 依达拉奉:五虎博弈 近年来,医学界对抗氧化剂在神经保护治疗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为减少大脑组织损伤和脑缺血疾病的治疗开创了新思路,并通过减少再灌注损伤来增强治疗的有效性。依达拉奉注射液的问世,在解决了脑血栓、脑梗死、脑水肿这些难题后,更攻克了脑神经受到严重损伤而导致语言和肢体障碍的医学难关,从而获得了50年来脑梗死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依达拉奉临床使用指南

依达拉奉临床使用指南 一、根据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国内外多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提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功能结局并安全,还可改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和依达拉奉注射液说明书中规定该药品适应症为:急性脑梗死。 二、根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和该药品说明书,该药品用法用量为:一次30mg,临用前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每日2次,14天为一个疗程。必须在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给药。 三、禁忌1、重度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致肾功能衰竭加重的可能)。 2、既往对本品有过敏史的患者。 四、注意事项1、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慎用(有致肾功能衰竭加重的可能)。 2、肝功能损害患者慎用(有致肝功能损害加重的可能)。 3、心脏疾病患者慎用(有致心脏病加重的可能,或可能伴见肾功能不全)。 4、高龄患者慎用(已有多例死亡病例的报道)。因有加重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的病例,因此在本品给药过程中应进行多次肾功能检测,同时在给药结束后继续密切观察,出现肾功能下降的表现或少尿等症状的情况下,立即停止给药,进行适当处理。尤其是高龄患者,已有多例死亡病例的报告(大部分都在80岁以上),应特别注意。 五、其他用药事宜详见药品说明书。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 一、根据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说明书,该药品适应症为:用于治疗脑血栓、脑栓塞、脑痉挛等急慢性脑血管疾病,以及颅脑外伤及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脑供血不全、脑梗塞)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闭塞综合症、动脉硬化、血栓性静脉炎、毛细血管出血以及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 二、根据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说明书,该药品用法用量为: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2次。静脉滴注,一次4-10ml,一日一次,稀释于250-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20日为一个疗程,可用1-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7天。 三、使用该药品过程中必须遵从我院既定的合理用药管理政策,即:新农合患者每人每日药品费用不得超过90元,医保患者每人每日药品费用不得超过200元. 四、禁忌1、对本品过敏进禁用;2、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3、癫痫持续状态或 癫痫大发作患者禁用。 五、注意事项1、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家族过敏史和既往药物过敏史,过敏体质患者应谨慎用药,如确需用药,应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护。2、加强对首次用药患者和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的监护。3、用药后一旦出现潮红、皮疹、心悸、胸闷、憋气、血压下降等可能与严重不良反应有关的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4、本药不能与平衡氨基

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地位

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地位 自20 世纪以来,全球178 项针对急性脑卒中对照的临床试验中仅有少数试验呈“阳性”结果。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有效性的许多研究结果经META 分析明确有效的有以下几种。 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即“卒中单元”,对于卒中整体管理是有益的( OR 值为0.71 )。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它是采用多学科共同参与的针对卒中患者的整体管理的一种模式,在整个模式的启动和运作中具有明确的工作操作流程、临床治疗的实施计划、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标准以及康复处理的 时间、内容、方法和标准。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 PA) 溶栓治疗( OR 值为0.83 ) 1996 年11 月美国FDA 通过了对rt - PA 的临床验证,并且批准在符合适应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 3 h 内使用。在国内、外无数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国际范围内经过数千例临床病例的应用,世界范围内组织了 3 项具有影响的临床研究,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rt - PA 是被证明能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今天,我们对rt - PA 的临床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在国外仍有95%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治疗时间窗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溶栓治疗,我国能够得到溶栓治疗的患者不到 1.0%,上海市卒中单元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3.6% ~ 5.2% 的患者能够在3 ~6 h 入院,并接受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 OR 值为0.95 ) 和抗凝( OR 值为0.99 ) 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的地位主要局限在卒中的二级预防以及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中。 除了上述相关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的治疗中,神经保护剂在理论上应该是值得信赖的措施。但目前全世界114项卒中试验(涉及多达49种神经保护剂) 却极少有试验证实其有效性,目前仅有一种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被证明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有效和安全的。尽管很多早期动物实验的结果看起来大有前途,但仍需要寻找足够的临床循证医学的依据。因此,很多神经保护剂仍局限于基础研究或临床试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瀑布(级联) 学说以及神经保护基础研究或临床试验中的 体会为我们提供了信心。 1 神经保护剂应用的理论基础 从神经细胞发生缺血到死亡虽然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但是却需要经历“漫长”的生化代谢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并可以被干预的机会,力求达到延缓神经细胞死亡的范围、程度以及时 间。 动物模型已经证实,急性缺血导致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并导致一系列缺血瀑布反应。在脑组织缺血后的极早期,局部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发生去极化,钙离子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大量释放,由于后者加剧钙离子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而进一步加重细胞损害;由于NMDA /AMPA 受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损伤,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激活蛋白酶、脂酶、各种激酶、核酸酶和一氧化氮(NO) 合成酶,导致细胞自身稳定功能失调,细胞骨架、线粒体和细胞膜破坏;随后,自由基的形成和NO 合成加剧了神经元的进一步损害;此外再灌注伴随的炎症反应,白细胞黏附和浸入、细胞因子作用等将进一步加强缺血后神经细胞的破坏作用,加剧微循环障碍。最后,由于激活细胞凋亡基因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使缺血性半暗带区最终与坏死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