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全版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全版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化学》讲义 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 一、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包括前白蛋白、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清蛋白(PA):又称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h。 (1)功能 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2)临床意义 1)营养不良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清蛋白(Alb) 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 (1)功能 ①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②维持血液正常pH; ③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④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2)临床意义 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医学认定水平:Alb>35g/L时正常;28~34g/L轻度缺乏;21~27g/L中度缺乏;<21g/L严重缺乏。当清蛋白浓度低于28g/L时,会出现水肿。 2)在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许多配体在血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 3)浓度升高: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时。 4)浓度降低 摄入不足(营养不良) 合成障碍(慢性肝病) 消耗增大(恶性肿瘤、甲亢、重症结核等) 丢失增多(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失血、组织炎症等) 白蛋白分布异常(门静脉高压腹水) 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罕见) 3.α1-酸性糖蛋白(AAG):又称血清类黏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 临床意义: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常增高。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 在急性时相反应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时,由于α1-酸性糖蛋白含量升高,结合以上药物的能力增强而干扰药物的有效作用。 4.α1-抗胰蛋白酶(AAT):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1)功能: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水解酶。 (2)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质检查题库1-0-8

血浆蛋白质检查题库 1-0-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Wilson病时不可能出现以下哪种变化() A.血清总铜浓度升高 B.血清游离铜浓度升高 C.尿铜排出增加 D.血清Cp浓度下降 E.血清ALT升高 Wilson病是由体内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其具体表现有:血清总铜量和铜苎蛋白减少而疏松结合部分的铜量增多,肝脏排泄铜到胆汁的量减少,尿铜排泄量增加,许多器官和组织中有过量的铜沉积,尤以肝、脑、角膜、肾等处为明显,过度沉积的铜可损害这些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前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维持血浆渗透压最主要的蛋白质 B.血清中的参考范围为200~400mgml C.对T4的亲和力比T3大 D.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的阳极侧 E.半寿期很长 维持血浆渗透压最主要的蛋白质是清蛋白;参考范围为200~400mgmL;对T4的亲和力比T3大;半寿期很短。选项A、B、C、E都错,就是因为前清蛋白电泳在清蛋白之前(即阳极侧),故称之前清蛋白。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清蛋白生理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C.作为组织修补材料 D.也可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分别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在血液偏碱性时,其氨基和羧基分别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出处:山东11选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57929633.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850个 C.分子结构中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3个 D.不能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清蛋白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580个;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7个;能运输青霉素;在血液偏碱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选项B、C、D、E都错误。在胆红素代谢中,间接胆红素的运输主要靠清蛋白,这也是清蛋白功能之一,即载体蛋白。

医学检验--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 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成分极为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近于纯品者就有200多种。 近年来有许多新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这些资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病理生理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参考值可随所用测定方法、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PA) 电泳位于清蛋白前面,由肝细胞合成,半寿期为2~5天。 功能 (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临床意义 (1)营养不良敏感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创伤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由肝脏合成,是分子量21kD,半衰期为12小时。 RBP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到各种靶组织,保护其不被氧化损伤。

在血浆中RBP与TTR(甲状腺素转运蛋白)以1:1结合,可避免小分子RBP从肾小球滤过。在靶细胞内,随TTR-RBP复合物的降解,视黄醇被摄入细胞。 3.白蛋白(Alb) Alb由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总蛋白的57%~68%。 功能 (1)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 (2)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3)具有酸碱缓冲能力,维持血浆的正常pH; (4)运输和储存作用:是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 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 因分子量较小,它在血管外体液中的浓度可作为各种膜屏障完整性的良好指标。 临床意义 (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2)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时,可以影响一些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存在形式。 (3)血浆的清蛋白增高较少见,血液浓缩如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等。 (4)浓度降低见于 ①白蛋白合成降低,如急、慢性肝病; ②营养或吸收不良; ③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如大面积组织损伤; ④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 ⑤白蛋白异常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⑥白蛋白分布异常,如有门静脉高压腹水时; ⑦遗传性疾病等。 已发现有20种以上白蛋白的遗传性变异。 简单说:摄入不足;合成障碍;消耗增大;丢失增多;血液稀释及分布异常;遗传疾病。 4.α1-酸性糖蛋白(AAG) α1-酸性糖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抗体的免疫防御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α1-酸性糖蛋白的测定目前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在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 5.α1-抗胰蛋白酶(AAT) 肝脏合成,α1-抗胰蛋白酶是α1-区带显色的主要成份。 是血液中最主要的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 一般认为α1-抗胰蛋白酶的主要功能是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 蛋白水解酶。 临床意义 (1)浓度升高:见于急性炎症、外科手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妊娠、长期服用可的松、雌激素等药物也可升高。 (2)降低:可见于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α1-抗胰蛋白酶缺陷可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而致肝硬化,严重的遗传性缺陷常伴有早年(20~40岁)肺气肿。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 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特点: (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

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特点: (1)可逆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2)饱和性 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知识十六 主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临床意义.

知识十六主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临床意义 教学目的: 1、熟悉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 2、掌握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3、了解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等。 重点: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难点:血浆蛋白质测定的临床意义;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课堂提问突出重点。 授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及组织: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及功能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多、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占血浆固体成份90%左右,目前已经研究的血浆蛋白质有300多种,分离出的纯品约100来种,除免疫球蛋白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主要功能。 1.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2. 作为某些物质的载体,起运输作用;如清蛋白能与多种物质结合(FA、胆红素),某些球蛋白具特异地运输某些物质的功能,运铁蛋白、运皮质醇蛋白。 3. 维持体液pH恒定;血浆蛋白pI一般都小于7.4是弱酸,一部分以弱酸盐形式存在,构成缓冲对。 4. 免疫功能;血浆中许多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电泳时位于γ区带,如IgG、IgA、IgM、IgD、IgE,此外,还有具有免疫作用的非特异球蛋白,如补体。 5. 凝血与纤溶作用;凝血与纤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凝血因子与纤溶因子绝大部分是血浆蛋白质,它们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流失和溶解血栓,防止重要脏器的动脉栓塞。 6. 营养作用;血浆蛋白质可分解成AA,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或氧化供能。 7. 催化作用;血浆中有许多酶类,其中部分在血浆中发挥作用,称血浆功能性酶,如凝血酶原、纤溶酶原、铜蓝蛋白、LPL、LCAT、肾素等。 二、个别血浆蛋白质 (一)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电泳时移动速度较白蛋白快,位于其前方面得名,半寿期短12h,PA是一类运载蛋白,一种能与甲状腺素结合,称为甲状腺结合蛋白,一种能与VitA结合,称为VitA 结合蛋白,常用测定方法是免疫学方法,正常参与范围0.2~0.4g /L,急性炎症,

血浆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测定方法的进展: (一)、比色法:例如总蛋白的测定方法:双缩脲反应法;白蛋白的测定方法:溴甲酚绿法。 (二)、电泳法:是进一步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三)、免疫测定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标本中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 特点:(1)特异性好:即某一抗原只与其相应的抗体起反应。 (2)敏感性高,可检测出纳克(ng)水平的的量。 免疫测定法包括: 1、免疫扩散法:敏感度在ug/ml,因此只能用于检测含量较高的蛋白质。且操作 繁琐、时间长,需18-48小时。 2、免疫电泳法:是区带电泳与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不能定量,仅用于检 测异常蛋白成分。 3、免疫浊度法:基本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二者比例合 适,并有一定浓度的电解质存在时,可以形成不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即沉淀反 应。 二、免疫浊度法的原理: 免疫浊度法可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 1、透射免疫比浊法:当一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混合液时,被形成的免 疫复合物反射、遮挡或吸收而减弱。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A)与IC量呈正 相关。因此当抗体量固定时,根据吸光度可计算出抗原量。要求形成的IC达到 一定的数量,而且分子颗粒较大,否则难以精确测定,因此检测灵敏度相对较 低。 2、散射免疫比浊法:光线通过检测溶液时,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折射而 部分偏转,产生散射光,散射光强度(I)与样本的IC量、散射夹角(θ)成 正比,而与入射光波长成反比。 散射免疫比浊法又可分为终点散射比浊法和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 (1)终点散射免疫比浊法:当反应达到平衡时进行检测,通常需10-30min,且灵敏度较低。 (2)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速度在单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通过影响游离药物的浓度,从而改变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和作用靶点的结合,从而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对1500种常用药物的研究表明,43%的化合物具有90%以上的血浆蛋白结合力。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肾-心血管等不同治疗领域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显著性差异。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抗炎药,其中高蛋白结合量(>99%)占很高比例(26%),而且大部分是酸。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具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特点。这项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中低结合药物的比例很高(77%)。低血浆蛋白结合率似乎更有利于化疗药物的设计。血浆蛋白结合的基本原理。抗凝治疗后的全血为全血。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不包括细胞)。 在抗凝剂(如肝素)存在的情况下,采集新鲜血液,离心除去血细胞,获得血浆进行体外研究,血浆蛋白留在液体部分。 血清是除去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在没有抗凝剂的情况下收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通常收集血浆,以便保留蛋白结合药物和游离药物,但去除细胞结合药物。许多药物与血浆蛋白、组织蛋白或体内的白蛋白、DNA等大分子物质反应,形成药物大分子复合物。药物与蛋白质聚合物结合后,分子体积变大,不能通过血管壁转运到

组织,不能被肾小球过滤,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不能被肝脏代谢。进入血液的药物有的在血液中以游离形式存在,有的通过离子键、氢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与血浆蛋白可逆结合,形成药物血浆蛋白复合物,是药物在血浆中的储存形式,可以降低药物的分布和消除速度,维持药物的疗效。 药物的蛋白质结合不仅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还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最重要的结合是蛋白质结合,主要是血浆蛋白结合。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二、填空题1.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 2.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晶体物质、NaCl、蛋白质、白蛋白 4.300mmol/L、不变、正常 5.降低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2.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的,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特别是。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静脉输入0.85%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血细胞形态_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A 2.B 3.A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白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 2.ABCDE 3.ABCE 4.ABDE 5.BDE 18.ABC 19.AD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 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 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精)

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 教学目的: 掌握: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 了解:血浆蛋白质测定的临床意义: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肝疾病)等 重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难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和种类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课堂提问突出重点。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概述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及功能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多、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占血浆固体成份90%左右,目前已经研究的血浆蛋白质有300多种,分离出的纯品约100来种,除免疫球蛋白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主要功能。 1.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2. 作为某些物质的载体,起运输作用;如清蛋白能与多种物质结合(FA、胆红素),某些球蛋白具特异地运输某些物质的功能,运铁蛋白、运皮质醇蛋白。 3. 维持体液pH恒定;血浆蛋白pI一般都小于7.4是弱酸,一部分以弱酸盐形式存在,构成缓冲对。 4. 免疫功能;血浆中许多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电泳时位于γ区带,如IgG、IgA、IgM、IgD、IgE,此外,还有具有免疫作用的非特异球蛋白,如补体。 5. 凝血与纤溶作用;凝血与纤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凝血因子与纤溶因子绝大部分是血浆蛋白质,它们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流失和溶解血栓,防止重要脏器的动脉栓塞。 6. 营养作用;血浆蛋白质可分解成AA,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或氧化供能。 7. 催化作用;血浆中有许多酶类,其中部分在血浆中发挥作用,称血浆功能性酶,如凝血酶原、纤溶酶原、铜蓝蛋白、LPL、LCAT、肾素等。 二、个别血浆蛋白质

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院系:理学院专业:农药学学号:0931******* 姓名:王熠 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1、实验目的 测定磺胺嘧啶钠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2、实验原理 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透膜将此隔室与另一隔室隔开。蛋白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此半透膜,但系统中游离配基可自由通过。当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自由配基的浓度相等。若系统中自由配基的总量已知,测定不含蛋白隔室中自由配基的浓度,即可推算与蛋白结合的配基量。 具有游离氨基的磺胺药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可与N-(1萘基)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与经过同样处理的磺胺药标准液比较,用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出组织中和不同时间的血液中磺胺嘧啶浓度。 由于亚硝酸不稳定,在实验中,用三氯醋酸与亚硝酸钠反应制的得。 剩余的过量亚硝酸影响测定,用氨基磺酸胺分解除去。 3、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兔子一只。 2、设备与器械 712分光光度计、管状半透膜(周长5cm,长约12cm)、丝线、广口瓶、移液器。 3、药物与试剂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15%三氯醋酸溶液 0.1%亚硝酸钠溶液 0.5%氨基磺酸胺溶液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 磺胺嘧啶钠贮存标准液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 4、试验方法 1、试剂的制备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0.5 g溶于95 %乙醇约400 mL中,再用乙醇稀释至500ml,棕色瓶于冰箱中保存 透析液(PBS):pH7.4的0.02M 磷酸盐缓冲液,内含0.15M NaCl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75μl溶于约80ml3%三氯醋酸溶液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备用 2、血浆制备

血浆蛋白质检查题库1-2-10

血浆蛋白质检查题库 1-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清蛋白生理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C.作为组织修补材料 D.也可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分别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在血液偏碱性时,其氨基和羧基分别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850个 C.分子结构中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3个 D.不能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清蛋白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580个;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7个;能运输青霉素;在血液偏碱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选项B、C、D、E都错误。在胆红素代谢中,间接胆红素的运输主要靠清蛋白,这也是清蛋白功能之一,即载体蛋白。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对血清蛋白质正常范围叙述错误的是(). A.白蛋白正确范围为35~50gL B.球蛋白正确范围为大于60gL C.总蛋白正确范围为60~80gL D.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为1.5~2.5:1 E.α1抗胰蛋白酶范围为小于500gL 球蛋白的含量是通过血清总蛋白测定值减去血清清蛋白测定值计算的。临床通常用AG比值来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古诗词 https://www.doczj.com/doc/457929633.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白蛋白作为血浆载体蛋白,以下哪项特性是错误的() A.等电点4.7左右 B.带许多负电荷 C.能结合正离子 D.能运载水溶性好的物质 E.能运载胆汁酸、类固醇激素、长链脂肪酸等 白蛋白是运输体内的疏水物质的血浆载体蛋白。

配方-血浆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血浆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研究所 程忠刚 近十几年来,仔猪断奶饲料和饲养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养猪生产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早期断奶上。早期断奶可缩短断奶日龄,减少疾病传染源,提高母猪繁育性能和畜群周转速度,从而提高养猪经济效益。但由于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机能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和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建立,所以提早断奶及日粮从摄取液体母乳到摄食固体饲料的突然改变常引起仔猪应激,导致采食量降低,日增重下降,下痢,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近年来,营养学家一直在探讨适合仔猪消化机能的日粮配制技术及合适的饲料源,乳制品常用于仔猪开食料中。近期研究表明,喷雾干燥血浆蛋白(SDPP)是断奶仔猪饲料中一种很好的蛋白源,可提高仔猪采食量,加快生长速度及提高仔猪机体免疫机能等。 SDPP是一种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加工而成的无腥味、高蛋白质、高氨基酸且含有大量IgG的新产品。其加工工艺是:首先收集屠宰场猪的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于密闭容器中冷却,离心分离红血球与血浆,为防止血浆中细菌繁殖,应保存在低温冷藏库中。加工时用冷藏车将冷藏血浆运至加工厂,利用膜技术分离水分,最后应用特殊的喷雾干燥法加工成血浆蛋白。红血球可另外干燥制成血粉。 1 血浆蛋白的特点 1.1 适口性好 通过离心分离红血球和血浆,然后再喷雾干燥,可彻底消除血浆蛋白的血腥味,降低其粘稠度,使其具有很好的适口性,如配合酸化剂或乳糖使用,效果更好。Pierce(1996)研究表明,21天断奶仔猪饲料中加入SDPP和SDBP均可提高采食量(P<0.01),且SDPP组比SDBP组采食量提高更多,随供给量增加呈线性关系(P<0.05)。Nelssen 等(1991)研究表明,SDPP与乳糖合用,可使饲料适口性更好。 1.2 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平衡且利用率高 SDPP的粗蛋白质含量可达70%~80%,其所含氨基酸不但含量较高且较为平衡,消化利用率高,只是蛋氨酸相对较低,如果补加蛋氨酸则效果更佳。Kats(1993)等试验表明,断奶仔猪在SDPP日粮中补加0.1%蛋氨酸,经过21天饲养,与不加蛋氨酸相比,在第1周内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明显提高(P< 0.05),在全期试验中提高了饲料转化率(P<0.05)。 1.3 含有多种功能蛋白质 SDPP中含有丰富的白蛋白、营养结合蛋白、生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含量达22%,而初乳中只有15%),尤其含有大量IgG,仔猪采食后免疫机能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仔猪抗病力,减少了下痢等疾病发生。1989年,Gatnau等用12头初生仔猪做试验,出生24h后采血样用平板双向凝胶扩散法检测显示:饲喂含SDPP日粮的初生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是指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未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药物的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由于分子扩大,结合物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它们可以暂时“储存”在血液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低,但是血浆蛋白的结合位点受到限制。两种药物可能会与同一种蛋白质竞争替代品。例如,宝泰松与双香豆素竞争血浆蛋白,这会增加血浆中的游离型浓度,这可能导致出血。 组合的特征如下 可逆性 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变大,无法通过毛细血管壁暂时储存在血液中,而没有分布和消除。 可能发生竞争性替代: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低,但血浆蛋白的结合点有限。两种药物可能会与同一蛋白质竞争而产生替代现象。 结合率如下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受药物浓度,血浆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解离常数的影响。药理学书籍中记录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在正常剂量范围内对正常人测得的值。 影响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因素及后果如下 当两种药物一起使用时,就会发生竞争性替代。如果一种药物的结合率达到99%,则当其被另一种药物替代并降低1%时,理论上游离型(具有药理活性)药物的浓度将增加100%,这可能导致中毒。但是,在普通药物的更换过程中,游离药物将被迅速清除,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浓度难以持续增加。药物也可能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并与血浆蛋白结合,例如磺酰胺交换胆红素和血浆蛋白结合,这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核黄疸。当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或变质(如尿毒症)时,药物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容易引起毒性反应。由于血浆蛋白有限,当具有高结合率的药物在结合位点达到饱和时,如果药物剂量继续增加,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将大大增加并引起毒性反应。

血浆蛋白质

第十三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概述 1.血液的组成 ⑴血浆(plasma) :离体血液加入抗凝剂,离心沉降血细胞等有形 成分后的上清液。 ⑵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述:正常人的血液含水约81%-86%,其余为可溶性固体和少量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可溶性固体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蛋白质、非蛋白含氮物质、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及无机盐等。 3.血液的固体成分 ⑴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述:血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它们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重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等,重要的阴离子有Cl-、HCO3-、HPO42-等。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⑵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糖类和脂类等 ①非蛋白氮(NPN)――血液中非蛋白含氮物质中所含氮的总称述: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氨基酸、氨、多肽和胆红素等,其中尿素含量最多。约占NPN总量的一半。在临床上血液尿素氮(BUN)常作为判断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②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述:血液中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葡萄糖、乳酸、酮体、脂类等。它们的含量与糖代谢和脂类代谢密切相关。 血浆固体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物质是血浆蛋白质。

第一节血浆蛋白质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 1.概念:指血浆含有的蛋白质,是血浆中的主要的固体成分。2.总浓度:70~75g/L 3.分类 述:血浆中共有200多种蛋白质。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成不同的组分,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电泳法及按生理功能分类法。 (一)盐析法 1.概念:根据血浆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加以分离的方法。 2.分类:此法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几部分,其中清蛋白/球蛋白(A/G)为1.5-2.5:1。 (二)电泳法 1.概念:利用各类血浆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表面电荷不同,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而加以分离的方法。 2.分类: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持物,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清 蛋白、α 1球蛋白、α 2 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 五个组分。(幻灯6)如用分辨率更高的电泳方法, 可将血浆蛋白质分成数十种组分。 (三)按生理功能不同,可将血浆蛋白分为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类、脂蛋白类、血浆 酶类等六类。

血浆蛋白质检查

本章考点 1.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2.血浆蛋白质测定、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3.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1)概念、种类 (2)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时相反应进程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蛋白质的一般理化性质 (一)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其解离程度取决于所处溶液的酸碱度。 1.等电点(pI):使蛋白质解离成阴、阳离子趋势相等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电泳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因不同蛋白质等电点不同,放在同一pH溶液中带电不同,电泳时速度不同,所以电泳是 分离蛋白质常用的方法。 体内血浆蛋白pI多在4-6之间,在pH7.4±的血液中带负电荷电泳时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血清蛋白电泳不属于沉淀反应。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1.蛋白质是亲水胶体 2.蛋白质不能透过半透膜 3.扩散与沉降 (三)蛋白质的变性 1.概念: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的现象。 2.造成变性的因素 如加热、乙醇尿素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3.变性特点 (1)生物学活性丧失;(2)容易消化;(3)溶解度下降(容易沉淀,但并非所有都沉淀,沉淀并非都变性,如盐析不变性) 4.紫外吸收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

二、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成分极为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目前仅已分离出近于纯品者就有200多种。近年来有许多新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这些资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病理生理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现将血浆中主要蛋白质的性质及功能列于下表3-4-1。 参考值可随所用测定方法、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 三、功能和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质组样品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作用[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8):703-706. [3]李 毅,戚好文,刘颖格,等.氟伐他汀对大鼠气道平滑肌增生 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6):2089-2093. [4]王文建,杨 莉,王西华,等.川芎嗪对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 道重塑的影响及机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 27(12):833-836. [5]B lack JL,Roth M ,Lee J,et al .Mechanis m s of air way re modeling: A ir way s mooth muscle [J ].Am J Res p ir Crit Care Med,2001,164(10):63-66. [6]葛守一,梅长林,徐成刚.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对 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1):49-53. [7]Cerez o 2Guisado M I,Garcia 2Marin LJ,Lorenz o MJ,et al .Lovastatin inhibits the gr owth and survival pathway of phos phoinositide 32ki 2nase /p r otein kinase B in i m mortalized rat brain neur oblasts [J ].J Neur ochem,2005,94(5):1277-1287. [8]Amm it AJ,Panettieri Jr .The circle of life:Cell cycle regulati on in air way s mooth muscle [J ].J App l Physi ol,2001,91(3): 1431-1437. 编辑 杨湘华 ?经验交流? 文章编号:100022790(2007)0720640201血清蛋白质组样品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刘希成,梁 恒,田 真,张 霖,陈 阳 (西安交通 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离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49) 收稿日期:2006212212; 接受日期:2007202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9016) 通讯作者:梁 恒.Tel:(029)82663992Email:lheng@mail .xjtu .edu .cn 作者简介:刘希成.博士生(导师梁 恒).Tel:(029)82663992  Email:xichengliu@mail .xjtu .edu .cn 【关键词】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血清【中图号】Q51 【文献标识码】B 1 材料和方法 应用Affinity 2blue gel 和Pr otein A 分别去除 人血清中的白蛋白和I gG .将未做处理的血清以及去除白蛋 白和I gG 的血清各400μg 与水化液混合,参照G rg 等[1] 的方 法进行双向凝胶电泳(t w o 2di m ensi onal polyacryla m ide gel elec 2 tr ophoresis,22DE )检测,实验重复3次.扫描获取谱图,用P DQuest 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选取表达量差异2倍以上的 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获得其肽质量指纹图(P MF ),用Pr o 2 found P M F 数据库查询软件在NCB I nr 蛋白数据库中进行蛋白 的检索. 2 结果 P DQuest 软件对22DE 谱图进行匹配和统计分析, 发现未做处理血清、去除白蛋白及I gG 的血清的平均蛋白质点分别为(482±18)个和(523±29)个.从谱图中发现,去除白蛋白及I gG 后,M r =30000~70000区域内蛋白点的丰度明显提高,高丰度蛋白富集区的蛋白丰度明显下降,但其它区域的部分蛋白丰度也随之下降或者丢失.切取在去除白蛋白及 I gG 过程中丢失和新出现的9个蛋白点(Student πs 2t 检验差异 显著,P <0.05),胶内酶解后进行MALD I 2T OF 2MS 分析,成功鉴定了这些差异蛋白点为8种蛋白质.在这些鉴定的差异蛋白点中,出现在未做处理血清中的蛋白有5个,其中2个蛋白点鉴定为同一种蛋白,分别为维生素A 结合蛋白,可溶性尿激 酶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受体,蛋白激酶1抗原和血清白蛋白.出现在去除白蛋白和I gG 的血清中的蛋白有4个,分别为NADH 脱氢酶辅酶β,肌动蛋白结合蛋白M1,T 细胞活性受体β和血小板生长因子C . 3 讨论 应用Affinity 2blue gel 和Pr otein A 分别去除白蛋白 和I gG 已经成为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前处理方法[2].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分析了人未做处理血清和去除白蛋白及I gG 的血清,鉴定了8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7种为低丰度功能蛋白.蛋白功能分析发现,维生素 A 结合蛋白是一种与视觉感知和物质传递相关的胞外蛋白. 可溶性尿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受体定位于质膜,具有血液凝聚、细胞表面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激酶1抗原是由醛还原酶的C OVA1基因编码生成的,与细胞生长、电子传递和mRNA 拼接等功能相关[3].NADH 脱氢酶辅酶β由线粒体分泌到胞外,具有电子传递功能.T 细胞活性受体β与T 细胞信号通路和细胞防御等功能相关.血小板生长因子C 与血小板生长因子前体相关,定位于胞外,除与血小板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还与细胞增殖等其它生物功能相关[4].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去除高丰度蛋白时可以增强一些低丰度功能蛋白的检测,但由于非特异性吸附的存在,也会导致部分功能蛋白的丢失.因此,我们认为在分析具体病例的血清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后再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结果综合起来全面地加以分析.【参考文献】 [1]G rg A,W eissW ,Dunn MJ.Current t w o 2di m ensi onal electr ophore 2 sis technol ogy for p r oteom ics [J ].Pr oteom ics,2004,4(12): 3665-3685. [2]Hu S,Loo JA,Wong DT .Human body fluid p r oteome analysis [J ]. Pr oteom ics,2006,6(23):6326-6353. [3]庞月华,杨望平.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酶21和p38在内膜 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9):36-40. [4]Campbell JS,Hughes S D,Gilberts on DG,et al .Platelet 2derived gr owth fact or C induces liver fibr osis,steat osis,and hepat ocellular carcinoma [J ].Pr oc Natl Acad Sci US A,2005,102(9): 3389-3394. 编辑 杨湘华 46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 Fourth M ilMed Univ )2007,28(7) htt p://j ournal .f mmu .edu . cn

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否适合作为首要优化参数

前言 依据游离药物假说的基本内容,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物浓度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在药物发现阶段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结构修饰增加药物的游离比例(fraction of unbound, fu)来达到增加游离药物浓度的目标?理解该问题有利于早期化合物的高效筛选,避免陷入迷宫。常规情况下,从DMPK的角度来看,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 PPB)不适合作为主要的筛选指标,因为同时有理论认为只有游离态药物才能被清除。下文将就这一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以期助于大家理解PPB的合理运用。 1 理论分析 基于游离药物才能发挥药效的理论,我们可以已基本确定我们药物发现阶段的最终目标是拿到有合适的Cu或AUCu的化合物。一般Cu和AUCu 用下式表示: Cu=fu*C AUCu=AUC*fu, 大多药物的PK/PD关系为AUCu驱动,后文我们将以口服药物的AUCu的计算为例进行解读。下式为AUC和AUCu计算方法,。 AUC=Dose*F/CL AUCu= fu*Dose*F/CL 同时基于只有游离药物浓度才能被清除的理论,假设药物的清除主要依赖肝脏代谢,依据well-stirred模型,假设药物吸收良好,吸收比例分数Fa=1,无肠道代谢,则CL和F则可换算为下式,。

CL=Q*fu*Clint/(Q+fu*Clint), F=1-ER=1-CL/Q= Q /(Q+fu*Clint) 此处Q为肝血流速率,Clint为固有清除率;将CL和F的换算值带入方程AUC=Dose*F/CL和AUCu= fu*Dose*F/CL中,即可得: AUC=Dose/fu/Clint AUCu= Dose/Clint 到这里就可以发现虽然AUC与fu有着相反的关系,但是AUCu与fu 半毛钱关系没有,仅与Clint有关,Clint反映的正是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这也就是代谢稳定性能够经常作为T1级别的筛选指标的原因。如果把fu 作为主要的筛选指标,你会发现fu高了,Clint不变基础上,AUC确实会高了,但是在代谢稳定性和吸收没改善的同时,AUCu可能一直没怎么变化,就会陷入魔力的转圈当中。 2 实验数据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统计上市药物的PPB情况,尝试找找PPB与各个PK参数的关联性,以理解PPB的作用。下图为Goodman & Gilman’s 统计的上市260个药物的fu值分布情况,可以发现fu的值与其是否能成功开发没有必然的联系,各类结合性质的药物均有成功案例。

人血浆清蛋白的生理功能分析

人血浆清蛋白的生理功能分析 【摘要】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的就是清蛋白(albumin),它的蛋白质含量占据血清总蛋白量的50%以上,分子量大概为69万道尔顿。临床医学上,人血清蛋白的制剂具备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其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例如发生大面积烧伤的24 小时后、肾透析治疗、脑水肿、急性创伤性休克、伴随肝昏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血液置换治疗等临床实践中,人血清蛋白起到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对人血清蛋白的相关生理功能尚未确切了解,因此导致临床应用上经常出现不合理利用问题出现,本文通过仔细分析人血浆清蛋白的生理功能,进而具体分析临床上应用人血浆清蛋白情况。 【关键词】人血清蛋白;生理功能;临床应用 1前言 人血浆清蛋白(albumin)是人血浆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45g/L,占血浆总蛋白的60%。人血浆清蛋白基因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其初级翻译产物为前清蛋白原(preproalbumin)。[1]医学上,1940年人血清蛋白的生物制剂开始应用于临床救治。其具备明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属于载体,能够输送各种分子、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代谢产物解毒以及再加工,临床上重点应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最近10年来,人血浆清蛋白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广,用药剂量也相应增多,但是由于对人血清蛋白的相关生理功能尚未确切了解,因而不可避免出现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这不但不能改善病人病况,还由于该药物价格昂贵而导致患者负担过重,因为有必要详细了解人血浆清蛋白的生理功能,并且按照功能的应用要求进行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人血清蛋白的合成与分解 清蛋白由585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多肽链,含17个二硫键,分子量约为概为69万道尔顿。[2]人体中,只有肝脏可以合成清蛋白,大约每天合成12~14g,约占肝脏分泌蛋白的50%。清蛋白的分子呈椭园形,每个分子的长短轴分别为150和38,较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子对称,故清蛋白粘性较低。在人体自然合成清蛋白的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有:甲状腺激素与可的松的水平;内环境的胶体渗透压。人体内的清蛋白合成量无固定数量,但其在体内也不能储存。每一个成年人体内的清蛋白总含量约为300克,而大概40%会存在于血浆交换池里,剩余60%会处于血管外组织。[3]人体每天大概有4%清蛋白自动分解,半衰期为20~22天。目前对于确切影响清蛋白分解的因素还未完全有定论,具体的分解位置也尚未确定。 3人血清蛋白的生理功能 人血清蛋白存在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输送各种分子、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代谢产物解毒以及再加工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