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然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却存在许多问题,如城区范围极度扩张,大量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等。合理的城市化是我国合理用地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合理的城市化不是浪费土地,而是节约土地的过程。另一方面,耕地保护要求城市化注重内涵发展,走土地集约利用道路,提高土地集聚效益和城市质量。城市的发展,迫使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土地资源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发展。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城市土地资源达到合理、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

1.1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

城市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非农产业及其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集聚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地域范围显著扩张的过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城市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集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1]。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一定数量的土地的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1.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1.2.1整体性

土地具有多种功能用途,必须协调各产业、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做到地尽其用、地尽其利。土地利用不仅要求统筹兼顾和合理安排整个区域,而且在各产业各部门内部的土地利用也要能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最佳,保证区域内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和协调利用,使土地资源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达到统一。土地利用配置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般义上的宏观层次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式,对一定区域内部的土地利用做空间和时间上的统筹安排和战略部署,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则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1.2.2适宜性

这是一条基础性原则,指各种用地的利用方式必须符合生态条件,这是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依据和前提条件。土地本身是一个自然综合体,不同的

土地类型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也是土地的自然属性性态条件的差异性。多年以来,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生产加工格局、市场贸易体系、产业设置、相应的投融资政策等硬软环境条件,形成的发展基础水平也千差万别。在进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时,必须充分分析土地本身可具有的自然属性,遵循地域分工协作原则,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型区域资源比较优势,才能深刻揭示土地为生产服务的内在本质,实现其市场经济的价值转化。

1.2.3持续性

建立在社会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理念基础上的资源利用观、分配观,接近于现实社会伦理意识。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不同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对于不可更新资源、耗竭性资源、有寿命期限的资源应充分考虑该种资源的储备情况。90年代初就已确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21世纪首先考虑的项目。可持续利用的思想现在己深入人心。土地利用既要考虑现在也要着眼于未来。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必须以其为根本,以其为准则来制定配置方案。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措施,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而应该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地生产力的持久性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1.2.4动态性

土地资源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土地利用是个巨大的综合系统,它与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三方面都有紧密联系。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是不断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土地利用配置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配置方案的优化具有相对性,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进行适时调整和修正,以保持相对优化的状态,从而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表现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2]。

1.3城市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

1.3.1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城市化进程

人口的聚集和土地需求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在土地供给有限的情况下,要想满足人们的土地需求,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是不断调整土地利用规模,以达到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的过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和规模利用,进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用地结构得到调整,既保护了耕地又缓解了人地矛盾。因此,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确保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规模的适度扩大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1.3.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城市化的目标一致并促进区域城市化进程

土地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保障,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土地是城市化进程中种种利益瓜葛最复杂的方面。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满足各产业部门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需求,有效解决各部门之间的争地矛盾,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生产效益,进而提高城市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实

现城市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避免企业因不合理的布局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使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化标志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只有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够理顺各种用地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是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与城市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城市化水平的体现。

2.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城市扩张与耕地占用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面积的扩张和对耕地的占用是不协调的,为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来补充用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特别是耕地。农村土地整理实际上是对农用土地结构的一种直接调整方式,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总体优化配置,而且必将大力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可是我国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考虑到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后具有不可逆转性,以及占补平衡中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实,城市扩张占用耕地问题仍然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2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土地大量闲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农产品价格低,农地比较效益明显低于建设用地,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门槛又不高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获取更多的报酬。然而,在城乡土地制度和保障制度二元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就业、户籍、社保以及土地处置等政策尚不明晰,进城农民进城动力不足,宁可将自己的土地闲置,都不愿放弃。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同样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部分农村家长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脱离农村,通过升学途径获得城镇户口而迁出农村;很多农村孩子通过教育途径进入了城市,父母也跟随子女脱离农村生活在城市,而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土地制度,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闲置房屋;也有部分外出务工或做生意的农民,他们在城市里购买了商品房而有了新的居所,在老家的房屋就闲置起来。

2.3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平面利用结构不合理。相当一部分城镇盲目求大,争相铺新摊子,扩大城镇建设规模。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模式,忽视旧城改造等内涵式的城镇发展模式,这不仅造成城镇用地以“摊煎饼”式的扩展,用地不合理,城市规划原理遭破坏,而且往往由于扩张过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造成土地闲置浪费;二是土地

空间利用结构不合理。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旧城区和一些小城镇被低矮的平房或二、三层楼房所覆盖;密度较大,容积率很低;少数新城区规划上追求宽敞、舒适、盲目向发达国家学习,浪费土地严重;三是各类建设用地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的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不高。在市区内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比重偏大,商服用地较少[3]。总之,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很不合理,交通用地和绿化用地偏小,居民区过分集中于市中心,服务设施布局不均衡,各类土地比例失调,城镇生活质量偏低。很多城市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导致大多数城镇普遍存在用地功能配置不尽合理,即“散”和“乱”的现象。

2.4土地利用中历史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我国历史悠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不少地区忙着建开发区,工业园区,忽视了对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许多古城区被破坏了原貌,失去了古都的风采。这不仅是对耕地的浪费,也是对自身优势资源的浪费。环境问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设施简陋、普遍缺乏防污治污措施的企业,未经处理大量排放工业“三废”,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城镇土地环境破坏呈加剧态势。同时,一些城市为谋求经济效益,无视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大规模地兴建工业开发区,造成混乱的工业布局,既浪费了土地资源与建设资金,又不利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集中处理,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水环境变差等。

3.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相关建议

在土地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是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原则,即土地利用中要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防止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2)土地利用中的区位协调分工原则,土地要素的利用,应因地制宜确定使用方向和利用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包括区域土地的协调分工原则。(3)土地区位选择原则,配置土地资源时,进一步考虑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原则,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性效益。(4)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原则,尤其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而言,城市的发展规模要与该城市的性质、建设条件,城市现有的和潜在的规模容量,以及该城市在整个国家城镇体系中的地位相适应[4]。具体建议如下:

3.1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规划是开发建设的龙头,农村城市化过程尤其需要科学性。前瞻性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确保区域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规划应以土地持续利用的三大目标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为出发点,协调好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关系,协调好工业用地与其它建设用地的关系[5]。此外,土地规划不仅要注重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还要注重时间的合理配置。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项

用地及建设进行合理组织与协调的行为。它通过土地用途及利用程度的控制来解决建筑物之间及其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发展速度不偏离区域现实。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在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的可操作的建设规划,规划应明确定位城市功能,适应市场需求并具超前性,注重其经济效益和可行性,起到先行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

3.2城市内部土地利用要以挖掘内涵为主,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人口城市化是对耕地变动产生复合影响的一个过程。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动力,这对耕地形成了占用的直接影响;人口城市化对耕地也会产生积极的间接影响,因为城市人均用地比农村少,土地利用集约度高,可以间接减少耕地占用;同时农村人口的减少,可以推动村镇合并,整理土地,增加耕地等途径来实现。人口城市化过程对耕地变动的复合影响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将取决于城市化发展状态。在土地数量有限,耕地保护压力大的情况下必须注重城市土地的内涵挖掘,突出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主要包括:①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首先,政府应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通过总量控制调节市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其次要加强土地审批管理,杜绝土地资产流失,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并为土地通过市场配置创造条件;最后要加强土地使用管理,严格土地有偿使用制度[6]。②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和提高市场配置水平。充分合理利用经济杠杆,从地租、地价、税收等方面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调控,提高集约化水平。全面开放市场,提高农地非农化的成本,完善和发展土地交易性服务行业,制定和完善部门规章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3.3坚持耕地保护,合理解决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耕地在全国占据着战略性的地位,城市化进程中,更要坚持耕地保护:①加强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为耕地保护提供制度保障。②开展更加广泛科学的农用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土地改良、土地整治等相关内容。农地整理中应注重质量、数量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快农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以建设促保护,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③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探讨耕地保护的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如结合或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耕地[7]。

3.4应重视生态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树立可持续利用土地的观念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是:为将土地配置给能提供最可持续效益的土地利用,并推动向土地资源可持续和综合管理方向转变。因此,除经济因素外,必须将环境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具体保护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生态规划,并将土地利用规划与

环境影响评价同步进行,使之成为“绿色规划”,提高科学性;其次要完善生态经济手段,继续推进排污收费制度,对建设项目评估加入环境评价过程。最后是利用生态技术手段,包括环境动态检测和一系列生物及工程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另外,在土地利用中要重视利用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多样性。

浅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必然过程,城镇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是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它是一个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毋庸置疑需要面对城镇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土地问题。 1.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性质。到目前为止,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虽是“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这一权利具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定。一是农民手中的这块土地仅限于农业用地使用,这种硬性规定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产权被限制在农产品种植权和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权上;二是尽管允许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自愿、有偿、依法转让”,但转让范围也仅限于农业用途;三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不拥有出让权和抵押权。以上种种限制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只具有为他们提供生计的功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无法从土地价值上受益;也无法出让或变现土地,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时一无所有;土地不抵押权的缺失使农民丧失了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本。 总之,农民尽管被赋予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这种有限的权利还是约束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资产功能的实现,从而迫使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

国外研究综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双重困境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的双重困境 一、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困境 2008年2月,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底,全球半数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与工业化一直被视为驱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轮。在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标志着全球城市时代的来临。在此背景下,探讨城市问题更具意义。如今,城市问题日趋复杂化、多样化、普遍化,如何长效的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从旧城改造到新城扩建,这一切与土地密不可分。早在300多年前,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就曾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如今,土地不仅是城市地域扩张的载体,更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备受关注。 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比较严重。在“招、拍、挂”机制推行后,土地变相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之引发的土地闲臵浪费、动拆迁等问题,日趋严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失地问题。据预测,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2000年~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甚至超过1亿人,将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1。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2。二是,土地资源的配臵利用问题。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据最近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部分城市用地情况调查表明,城市土地4%一5%处于闲臵状态,40%左右被低效利用。若按低效利用相当于1/4闲臵土地推算,空闲地将占城市用地15%3。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研究综述,聚焦这两大问题,国外不同学者对相关问题从失地群体的生计、政策机制、产权交易、可持续利用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为解决城市化进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调研世界》,2004(1)。 2赵锡斌,温兴琦,龙长会:《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 3周刚华,贾生华:《城市土地利用要追求最佳效益-论城市化加速阶段土地资源的配置》,《中国土地》,2001(12):18一2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40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

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

摘 要 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困难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大力加强的耕地保护的四项对策。关键词城市化进程耕地保护中图分类号: D922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征地范围宽泛,导致大量耕地被无端占用。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可以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征为国有。然而,公共利益的界定过于宽泛,导致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的现象。另外,对于农民是否拥有土地的归属权、继承权、支配权等问题,仍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和说明,并且有些地区种粮的经济效益偏低,农民淡化对土地的依赖。当政府要将耕地作为城市扩展的建设,且答应给予他们相当的补偿和“农转非” 等待遇的条件时,耕地被征收所带来的暂时好处被扩大化。政府答应的补偿也没有完全得到落实,至于“农转非”的优惠条件,在社会保障和医疗系统并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中,也没有完全体现,农民的根本利益更是没有得到维护。 (二)城市土地利用中耕地闲置情况浪费严重。城市土地利用受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政策引导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的现象很突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 为了在短期内提高政绩, 不惜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 盲目招商引资投入项目、扩大城市规模,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

经济园区和大学城,大量的无序占地造成大量的耕地闲置浪费。目前,这种低效粗放扩张现象在各个地区都十分普遍。《南方周末》在2006年10月报道: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严肃处理河南郑州龙子湖高校非法占地案。这是国土资源部成立8年来,就土地违法问题,处理官员级别最高的一起案件。 (三)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合理。由于各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滞后和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在结构上不合理,土地利用的效率低,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以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另外,我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工业用地比重偏大,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的现象。由于城市工业用地比重大,许多工业企业占据了市区重要地段,造成土地资产的严重浪费:城市交通用地偏挤、绿化用地偏紧,造成我国城市存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现象。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关系到土地的集约利用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不管是城市化发展的任何时期,城市的扩张都以占用大量的耕地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方式为发展途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耕地总量的锐减。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占用耕地的比例较大。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是城市的基本,城市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为此而占用土地,甚至包括耕地,是无法避免的。由于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的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研究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研究 当前农用土地资源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评估原则的确立,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其中,首次提出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和环境优化原则,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结组、分布和运用等问题,旨在为制定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标签:可持续发展;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 1引言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土地资源安全最重要的突出问题。当前,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与否,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评估原则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新的探讨,旨在为制定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2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 所谓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状况及其能力。如果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上考察,就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当代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获取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继续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具体而言,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农用土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 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估,主要对上述农用土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四个方面的评估,准确掌握评估目标地区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土地资源的生态状态和开发利用的效果。因此,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进行评估,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为科学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新的依据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准确掌握当前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状况、质量状况、生态状况和使用权状况。要掌握上述状况,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对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其中特别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强度、结构、效益以及分布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评估。只有对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才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数据及相关依据,才能保障各种规划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确保农用土地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使农用土地资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高成本性、高冲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场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点,这样,一旦一个经济社会确定了某种土地资源配置形态以后,如果其后要调整配置格局,就需要耗.费巨额的协调·成本,也会毁损大量的物质财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 性”,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就会被这种决策“锁定”,其后调整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如何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集约利用的目的。(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 在我国,由于原来初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原来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区与工业区交织布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就业人员的交通费用,但环境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环境恶化一,相关医疗和污染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能采取搬迁的办法,带来巨额的振迁成本。被迫搬迁除了造成原有厂房、机器设备的损失外,还需要支出异地建设成本。此外,搬迁往往造成迁出企业和机构原有社会关系断裂,间接成本支出也相当庞大。又如,某些城市在地铁沿线过度开发住宅,造成地铁的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出行和就业,造成

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提高,造成投资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反过来损害了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从整体上节省社会成本。 (三)土地资源配里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基础性条件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类产业、行业和交通、道路等设施都需要用地。因此要使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先决条件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土地资诬合理配置是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所必需的前提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城市过度拥挤,呈平面化、粗放式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企业数量偏小,无法达到最优土地利用水平。例如,城市中会出现某些区域过度集中、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交通拥塞严重等。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围扩展,城市范围的粗放式扩张加剧了部分区域拥挤,例如居住区向郊区延伸,延长了居民就业的交通距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主干道拥挤程度。由此,城市所具有的通过集聚节约成本的倾向被大大抵消。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五)土地资源配I合理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口大食集中在城市必然会带来新的杜会问题,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城市化过程使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首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进展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与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 在我国,土地资源安全主要涉及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日趋广泛和深刻,土地资源的使用类型与质量都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因其前所未有的严重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而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土地资源安全亦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对土地健康的研究,尽管土地健康也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但它是关于土地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而土地生态安全则是土地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土地资源安全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含义,(1)数量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水平的充裕,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更为重要;(2)质量安全含义,即维持土地资源具有长期、持续和稳定生产能力的土地资源质量;(3)结构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稳定的结构关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的稳定,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没有多样性就谈不上土地资源的结构安全;(4)均衡的含义,包括土地资源分布的地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公路土地节约利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节约用地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43%。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虽然说我国公路建设者本着“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的基本国策,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做到减少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占用,但由于公路工程设计标准,沿线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公路工程规划和建设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特别是遇到以下情况,对基本耕地的占用更是无法回避。一是当工程处于平原地区时,由于公路工程用地呈带状分布,而平原区沿线一般基本农田保护率都在80%左右,因此,公路建设将无可避免地占用基本农田。二是当工程处于中低山或高山区时,地形地貌是工程选线的重要控制因素。如高速公路路线走廊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岭重丘区,为节省工程量降低造价的目的,路线不可能避免要穿越陡峭山岭之间相对高度差较小的狭小山谷地带,而山谷地带又是山区耕地和基本农田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线路经过这些地区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三是为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有时公路建设也不得不占用一部分基本农田。 近年来,我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量,每年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各地建设用地总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在各地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对突出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用地量大于节约用地的矛盾则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另外,虽然国家对土地利用控制越来越严,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在近期仍然在继续增加。一方面,为了适应激增的交通量需求,有的高速公路项目设计时就不得不按照6至8条车道实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成网加密,枢纽互通数量迅速增加。目前高速公路都有两个以上的枢纽互通,这些互通将会占用大量的良田肥地;再者,随着道路上车流量的激增,高速公路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收费站、服务区等房建工程规模也在变大。 一直以来,虽然公路交通系统上下都十分重视节约土地,但在具体项目实施时,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人员对公路用地的评价体系,以及公路建设各阶段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

编号:AQ-Lw-02240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s security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

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与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今天的城市,已成为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中心以及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50多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步晚、发育慢、水平低,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引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GDP的贡献举足轻重。我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在20世纪中叶,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率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而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仅为37.7%,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而且城市化模式既保留有计划型城市化的成份,也有市场型城市化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2000年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24亿猛增至50亿。中国城市人口也将从1999年的3.89亿增加到2025年的8.3- 8.7亿。加速城市化是突破中国面临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

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然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却存在许多问题,如城区范围极度扩张,大量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等。合理的城市化是我国合理用地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合理的城市化不是浪费土地,而是节约土地的过程。另一方面,耕地保护要求城市化注重内涵发展,走土地集约利用道路,提高土地集聚效益和城市质量。城市的发展,迫使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土地资源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发展。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城市土地资源达到合理、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 1.1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 城市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非农产业及其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集聚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地域范围显著扩张的过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城市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集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1]。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一定数量的土地的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1.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1.2.1整体性 土地具有多种功能用途,必须协调各产业、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做到地尽其用、地尽其利。土地利用不仅要求统筹兼顾和合理安排整个区域,而且在各产业各部门内部的土地利用也要能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最佳,保证区域内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和协调利用,使土地资源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达到统一。土地利用配置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般义上的宏观层次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式,对一定区域内部的土地利用做空间和时间上的统筹安排和战略部署,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则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1.2.2适宜性 这是一条基础性原则,指各种用地的利用方式必须符合生态条件,这是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依据和前提条件。土地本身是一个自然综合体,不同的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及对策

收稿日期:2006-10-16 作者简介:倪 杰(1969-),女,江苏启东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及对策 倪 杰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土地特别是对耕地形成巨大的压力。本文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11创新版-0040-03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土地特别是对耕地形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对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来说,探讨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对推动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和我国未来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是相互联系的,我国的城市化按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二阶段。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10 67%,1950年至197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年平均仅提高0 24%,这期间有十多年城市化水平几乎停滞在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 92%增长到2004年的41 8%,年增长0 63%至30 9%。根据我国政府向联合国人类住所区第二次大会提交的报告,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左右,205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5%左右。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阶段。从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看,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进入加 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每年以1%的速度持续增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开发与建设带来的土地利用短缺问题和土地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这就提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利用好有限土地资源的问题。加强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现状及问 题 1.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浪费现象严重。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十分普遍,许多城市注重外延扩张,不考虑实际的需求。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6月,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6866个,规划用地面积3 86平方公里,超过我国海南省的土地总面积,也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3 15平方公里的总量。这使一些城市形成了 摊大饼 式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忽略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土地约4%至5%处于闲置状态,40%左右被低效利用。在人均建设用地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相比,均大大超出。2002年,经济发达国家城市! 40!经济纵横?2006年第11期创新版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2019年精选文档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一)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我国实施 土地承包30 多年来, 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模式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很多弊病。村里的人口变动使土地出现多寡现象,土地分配有失公平。还有一些人随意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在耕地上建房、种树,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 二)法律意识较淡薄,使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表现 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部分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 三)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流转机制不完善。许 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意离开那块能提供给自己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 。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 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四)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民的货币收 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保有,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土地的最后保障 功能。在城市不能给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 就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二是土地权益补偿。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

补偿机制来为放弃土地的农民提供物质补偿,农民不愿意无偿放弃土地权益。 二、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一)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立 法改变土地权的契约 性质或债权性质,以具有严格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取代土地承包权,即承包权物权化,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独立性和明确性上有所保障,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 一的承包经营权。另外还要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使用权的确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并对出让费管理、流转合同文书、档案、鉴证等做出明确要求,真正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在土地所有权、 承包权和农地性质“三不变”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农村土地改革的新路子。 比如我县很多地方的具体做法是:农民以土地流转给开发商,使土地开始变成资本,使闲置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三)政府应加强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在农村土地承包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政府应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土地闲置、扌畧荒土地现象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 (四)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 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 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农民自行协商达 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

土地资源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 1.1.1 土地科学概念 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1.1.2 土地科学的属性与研究内容 属性: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研究内容: ①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④土地关系。 1.1.3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 大多数人把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二级,土地资源学为二级学科。 ? ?? ??? ??? ??其他 土地信息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科学 另外,朱德举认为土地科学为三级分类体系。 1.1.4 土地科学的发展 1、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1)早期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距今约2500年前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土地思想萌芽的著作,该著作把全国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隔五类。20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把全国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种,确定了土地等级系统,对土地进行了简要评价。《禹贡》根据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将九州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 (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 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欧、美、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建设、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 (3)、我国土地科学的近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土地分类与土地评价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1)土地评价研究; (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 (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 (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 (7)土地规划研究; (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 (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2、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 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是前苏联土地类型学或景观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景观思想指导下,前苏联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土地分类、分级、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德国:德国对景观学的研究亦做出了重要贡献。早期景观学研究的代表人物S·帕萨格,提出一个景观单元等级系统。对近现代景观学有重要影响的是Carl Troll。他将生态学思想引进土地研究之中。 英国:英国除进行本国土地研究,还成立国外发展部土地资源处,专门负责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英国土地研究工作是以区域研究开始的, 其中,米彻尔编制的10级的土地、土壤和生态单位的分类等级系统表,是关于土地分类最详细的等级系统表。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视,明确提出土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提出土地研究中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三级系统, 把工作范围扩展到了环境生态的调查研究上。 加拿大:加拿大把土地分类定名为生态土地分类,并确立了一个七级生态土地单位系统:生态带—生态省—生态区域—主态区—生态段—生态立地—生态元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