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2019年精选文档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2019年精选文档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2019年精选文档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2019年精选文档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一)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我国实施

土地承包30 多年来,

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模式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很多弊病。村里的人口变动使土地出现多寡现象,土地分配有失公平。还有一些人随意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在耕地上建房、种树,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

二)法律意识较淡薄,使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表现

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部分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

三)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流转机制不完善。许

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意离开那块能提供给自己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

。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

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四)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民的货币收

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保有,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土地的最后保障

功能。在城市不能给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

就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二是土地权益补偿。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

补偿机制来为放弃土地的农民提供物质补偿,农民不愿意无偿放弃土地权益。

二、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一)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立

法改变土地权的契约

性质或债权性质,以具有严格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取代土地承包权,即承包权物权化,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独立性和明确性上有所保障,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

一的承包经营权。另外还要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使用权的确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并对出让费管理、流转合同文书、档案、鉴证等做出明确要求,真正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在土地所有权、

承包权和农地性质“三不变”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农村土地改革的新路子。

比如我县很多地方的具体做法是:农民以土地流转给开发商,使土地开始变成资本,使闲置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三)政府应加强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在农村土地承包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政府应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土地闲置、扌畧荒土地现象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

(四)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

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

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农民自行协商达

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

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

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

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五)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

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 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 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 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 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 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 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

“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 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 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 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 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

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

展。

保障来替换土地保障,用市民基本生存权益替换土地权益, 城农民自愿流转、转让土地承包权,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 农民增收, 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

因此, 在现阶段,在土地仅起社会保障功能的时候,用制度

使进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统筹土地资源配置是国土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和政府发挥空间调控作用的有效手段。为塑造和谐、可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未来广东省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落实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按照推进形成国土综合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优先满足国土支撑体系建设需求,加大土地利用相关工作落实力度。 1 土地供需关系紧张,统筹配置任务艰巨 [09-01]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1996-2005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3.22万公顷,《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达广东省2006-2020年的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仅为1.94万公顷,与历史用地情况相比,建设用地增量规模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如按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历史的年均用地量更大,实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增量更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要实现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存量中找增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09-02]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广东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当前广东还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处于“两难”境地。部分地方对耕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市场机

制还不完善、不健全,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耕地“重用轻养”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耕地质量退化、污染现象逐渐显现。 [09-0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广东省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虽然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单位土地产出仅相当于日本的13.33%、韩国的15.38%、德国的18.52%。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全省有低效建设用地13.33万公顷,城镇存量土地3.5万公顷。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农村建设用地上。2005年,全省农村低效用地7.02万公顷(占低效用地总量的53%),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1平方米/人,超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50-150平方米的标准。全省各地存在不少“超面积住宅”、“一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 [09-04] 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 2005年,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即建设用地规模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30%,为34.19%,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28.43%;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30%大于10%,分别为11.04%、15.0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98%、12.66%;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综合发展区、生态优先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10%,分别为8.21%、6.45%、4.1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41%、22.26%、12.26%。区域之间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建设用地增量长期过度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区域。 2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塑造和谐、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高成本性、高冲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场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点,这样,一旦一个经济社会确定了某种土地资源配置形态以后,如果其后要调整配置格局,就需要耗.费巨额的协调·成本,也会毁损大量的物质财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 性”,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就会被这种决策“锁定”,其后调整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如何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集约利用的目的。(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 在我国,由于原来初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原来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区与工业区交织布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就业人员的交通费用,但环境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环境恶化一,相关医疗和污染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能采取搬迁的办法,带来巨额的振迁成本。被迫搬迁除了造成原有厂房、机器设备的损失外,还需要支出异地建设成本。此外,搬迁往往造成迁出企业和机构原有社会关系断裂,间接成本支出也相当庞大。又如,某些城市在地铁沿线过度开发住宅,造成地铁的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出行和就业,造成

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提高,造成投资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反过来损害了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从整体上节省社会成本。 (三)土地资源配里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基础性条件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类产业、行业和交通、道路等设施都需要用地。因此要使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先决条件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土地资诬合理配置是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所必需的前提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城市过度拥挤,呈平面化、粗放式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企业数量偏小,无法达到最优土地利用水平。例如,城市中会出现某些区域过度集中、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交通拥塞严重等。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围扩展,城市范围的粗放式扩张加剧了部分区域拥挤,例如居住区向郊区延伸,延长了居民就业的交通距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主干道拥挤程度。由此,城市所具有的通过集聚节约成本的倾向被大大抵消。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五)土地资源配I合理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口大食集中在城市必然会带来新的杜会问题,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城市化过程使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首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公路土地节约利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节约用地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43%。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虽然说我国公路建设者本着“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的基本国策,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做到减少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占用,但由于公路工程设计标准,沿线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公路工程规划和建设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特别是遇到以下情况,对基本耕地的占用更是无法回避。一是当工程处于平原地区时,由于公路工程用地呈带状分布,而平原区沿线一般基本农田保护率都在80%左右,因此,公路建设将无可避免地占用基本农田。二是当工程处于中低山或高山区时,地形地貌是工程选线的重要控制因素。如高速公路路线走廊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岭重丘区,为节省工程量降低造价的目的,路线不可能避免要穿越陡峭山岭之间相对高度差较小的狭小山谷地带,而山谷地带又是山区耕地和基本农田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线路经过这些地区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三是为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有时公路建设也不得不占用一部分基本农田。 近年来,我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量,每年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各地建设用地总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在各地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对突出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用地量大于节约用地的矛盾则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另外,虽然国家对土地利用控制越来越严,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在近期仍然在继续增加。一方面,为了适应激增的交通量需求,有的高速公路项目设计时就不得不按照6至8条车道实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成网加密,枢纽互通数量迅速增加。目前高速公路都有两个以上的枢纽互通,这些互通将会占用大量的良田肥地;再者,随着道路上车流量的激增,高速公路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收费站、服务区等房建工程规模也在变大。 一直以来,虽然公路交通系统上下都十分重视节约土地,但在具体项目实施时,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人员对公路用地的评价体系,以及公路建设各阶段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本文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理论推导表明,按照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西北、中部来说,福建处于沿海地带水分充足、气候适宜的条件,对于耕地的发展应是有足够的优势。福建省城市土地的利用受到城市规模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的用地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 比较优势土地资源配置集约化 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一直都在100%以上,其中房地产的开发拉动了区域经济直至全国经济的增长。随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扩展的工业以及城镇用地持续增加,许多农业用地发展为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减少的问题将会引发更大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土地利用的效益问题。我国采用了耕地保护政策以抑制耕地的减少,然而对于现实看来,政策的实施却比期望的差别较大,耕地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政府制定这些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也没有合理得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各个省份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以及根据资源优势来配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此提高整体效益。以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土地应如何配置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上的发展,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比较成本的差异,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由此可以获得比较利润。在此之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又进一步提出了H-O要素禀赋论,生产要素禀赋论提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二、福建省土地资源现状 (一)农用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40.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1076.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建设用地面积58.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5%;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全省耕地面积135.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2%。 耕地中,灌溉水田面积86.18万公顷,望天,田面积22.97万公顷,旱地面积21.23公顷其他耕地面积5.02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根底总量的63.65%,16.96%,15.68%和3.71%。而我省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7.20%。 我省园地面积61.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园地以果园和茶园为主。且园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园地占全省园地的73.96%.我省林地森林覆盖率达62.96%,林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全省林地面积908.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13%,而全省林地集中在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林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78%

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然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却存在许多问题,如城区范围极度扩张,大量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等。合理的城市化是我国合理用地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合理的城市化不是浪费土地,而是节约土地的过程。另一方面,耕地保护要求城市化注重内涵发展,走土地集约利用道路,提高土地集聚效益和城市质量。城市的发展,迫使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土地资源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发展。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城市土地资源达到合理、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 1.1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 城市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非农产业及其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集聚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地域范围显著扩张的过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城市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集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1]。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一定数量的土地的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1.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1.2.1整体性 土地具有多种功能用途,必须协调各产业、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做到地尽其用、地尽其利。土地利用不仅要求统筹兼顾和合理安排整个区域,而且在各产业各部门内部的土地利用也要能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最佳,保证区域内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和协调利用,使土地资源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达到统一。土地利用配置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般义上的宏观层次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式,对一定区域内部的土地利用做空间和时间上的统筹安排和战略部署,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则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1.2.2适宜性 这是一条基础性原则,指各种用地的利用方式必须符合生态条件,这是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依据和前提条件。土地本身是一个自然综合体,不同的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2019年精选文档

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一)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我国实施 土地承包30 多年来, 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模式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很多弊病。村里的人口变动使土地出现多寡现象,土地分配有失公平。还有一些人随意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在耕地上建房、种树,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 二)法律意识较淡薄,使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表现 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部分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 三)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流转机制不完善。许 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意离开那块能提供给自己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 。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 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四)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民的货币收 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保有,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土地的最后保障 功能。在城市不能给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 就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二是土地权益补偿。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

补偿机制来为放弃土地的农民提供物质补偿,农民不愿意无偿放弃土地权益。 二、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一)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立 法改变土地权的契约 性质或债权性质,以具有严格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取代土地承包权,即承包权物权化,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独立性和明确性上有所保障,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 一的承包经营权。另外还要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使用权的确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并对出让费管理、流转合同文书、档案、鉴证等做出明确要求,真正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在土地所有权、 承包权和农地性质“三不变”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农村土地改革的新路子。 比如我县很多地方的具体做法是:农民以土地流转给开发商,使土地开始变成资本,使闲置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三)政府应加强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在农村土地承包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政府应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土地闲置、扌畧荒土地现象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 (四)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 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 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农民自行协商达 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

关于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思考

关于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思考 [摘要]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显现的更加明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步伐和速度,本文就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阐述。 [关键词]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分析 一、前言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空间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使其利用更加的合理。 二、我国城市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不够合理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分配以及使用主要是通过地租的形式来实现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城市的就业人口、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有直接关系。现在我国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对缓解我国城市的人口就业问题有极大帮助,也能够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使我国城市的土地资源的产出值更高、利用效率更高、一级利用强度更大等,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 2、城市土地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产业布局一般是小而全的形式,在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极容易产生各种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污染问题。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没有把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致使工业布局以及建筑布局比较混乱,各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各种工业废水、废渣在排出后对我国城市的土壤以及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且工业污水中还含有许多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时间会更加持久。 3、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城市又是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因此,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应更加高效、合理。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来看还存在较大问题,虽然我国各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占用的土地资源也不断增多,但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商业、文教卫生、生活居住以及城市工业等用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是要依靠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土地资源配里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所谓行政配置是指土地资源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安排各种用地类型的比例以及以何种代价提供给用地者。而市场配置则是各类用地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市场方式获得相关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价格为指针,供求关系相调节,各类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状况确定用地区位和面积。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纯粹以行政方式或者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较为少见,通常是以某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一般说来,一国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通常、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也有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节。而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则土地通常以行政配置为主,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也逐渐转向市场配置为主。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能够真实地反映土地使用的实际成本,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水平的高低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区位,对于协调各用地主体的利益关系较为有效,也容易达成公平的土地资源配置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必然趋向市场化,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必然趋势。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运用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房地

产一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市场结构的优化、土地供应总量与需求的平衡、公平竞争的保护等。当前的核心是通过征收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的机制调节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于建立完善的土地价格体系,以市场供求为基准合理确定地价标准。但是,由于土地资抓配置对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至关重要,因而政府仍然必须积极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更多相关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40668176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406681764.html,

土地资源配置及其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研究

土地资源配置及其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3T15:48:06.2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作者:王凯[导读] 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丽水市金阳土地规划测绘有限公司 323000 摘要: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土地资源作为房地产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基础部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从土地资源应用数量、应用结构、应用质量和功能建设等层面上为房地产市场工程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证房地产最终建设成果符合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和目标。 关键词:土地资源;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影响研究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实际状况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单单体现在房地产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多体现在土地资源应用基础上现代化房屋工程建设体系的构建和落实。对于房地产的发展而言,土地是作为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资源,是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房地产市场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力和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房地产市场在扩展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市场的建设与城市用地制度的落实和用地政策的支撑等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基于当前城市用地矛盾突出的当下,立足于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关系探究分析 房地产市场从建设之初到现今的繁荣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应用资源则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状况与土地市场价格波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土地价格的波动进而影响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发展制定策略。而房地产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逃脱市场经济调节盲目性的特征,导致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的波动性较大,尤其是以往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泡沫化的发展状况,严重危害了房地产市场发展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得。而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土地资源、资金支撑、市场居住需求等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各级政府认识到了土地资源与房地产市场之间发展的重要关系,并且基于房地产市场对于GDP的贡献率,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构建和政策支撑,促使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与土地资源应用、储备之间始终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层面上,土地资源在优化配置基础上,降低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出现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此外,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而言,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处理市场内需变化之外,土地价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各级政府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进行稳定,在强化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合理存储土地、强化土地市场经营运行规范化的基础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以此不但保证房地产市场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效益,且对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发挥有效的贡献作用。 整体上而言,在积极阴影土地资源促进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前期工作必须做好房地产市场的最佳宏观调控,主要从两个方面践行。一方面,构建专门的土地储备机构,明确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和责任义务,在严格根据地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获得分析的基础上,保证土地储备的合理化,不可过多储备土地导致实际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土地资源不足,也不可过多的划拨储备土地,从而导致我国土地储备战略资源减少,对于保障我国国土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合理储备土地是当前一个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土地储备规模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建设和发展现状、房地产市场供应时间段、供应结构以及对制约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因素进行全方面分析,尤其是对土地资源配置状况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影响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一切从实际出发,保证土地资源管理调整工作能够切实为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具体分析 1.土地储备影响 土地储备规模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储备规模决定参与到土地市场中的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以此将会影响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中专门供应土地资源是否满足,如果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将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房地产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如果供过于求,那么房地产市场价格或维持不变,所以,合理的规划土地储备规模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土地储备和土地供应中,不免存在随机性特点,影响了土地市场供应平稳发展,导致出现土地供应不足,影响房地产市场。合理构建安全的土地储备规模,需要在根据房地产房屋建设需求量基础上,确定容积率范围,以此划定土地需求量范围。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存货比也影响了土地供应需求,房地产企业企业存货价值比率上升,将会增加房地产建设需求量,导致土地资源应用数量和规模上升。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基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政府和市场调控应积极促使房地产企业存量充分释放,降低企业偿债风险和成本投入水平,在有效满足房地产土地需求基础上,做好土地储备工作,促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 2、土地通过土地储备机构向土地市场推送的时间。确定土地合 理供应时机应对以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土地储备资金成本及机会成本。获得土地资金耗费量巨大,如只是用于储备,供应到房地产市场量不足的情况,将大大增加资金成本。同时经过储备的土地,将大大制约其用途,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土地资源在进行土地储备后机会成本耗量大。基于此,在对土地供应时间确定后,应对土地资金成本、机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土地供应时机影响土地供应时机对房地产均衡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供应与房地产对土地需求处于同一个周期内,则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有利作用。如果土地供应错过了房地产市场对土地的需求,而房地产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两者调整无法实现协调匹配,以此同样容易导致房地产供不应求。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的问题。实际状况中,土地供应量的调整应在根据房地产发展波动周期内进行,房地产具有明显的波动周期,如果在低潮期,则适当减少土地共性,以此提高房屋建设利用率,避免大量闲置房屋的存在,不但损害了房地产企业利益,而且浪费了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吕春艳1 ,2 , 王静1 , 何挺1 , 宇振荣2 (1.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35 ; 2.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100094) 摘要: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于科学有 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系统动力 学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及GIS 综合优化模型等,并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分析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存 在的不足,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系统化、机理化、精确化、实用化。 关键词: 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 模型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88X(2006) 02 —0021 —06 中图分类号: F301. 23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根本保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非农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根据土地的特性,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搜集大量数据, 工作复杂而艰巨,可通过对模型有关方面的合理减化,减少相应数据的收集工作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定量研究已成为当前生态经济与管理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1 —6 ] ,本文综述性分析总结了各类研究典型模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深入研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持续拟合与决策过程。构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需要采用多学科的多种方法论,包括动态模拟、数学规划、系统动态学、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模方法,了解其研究现状。 1. 1 线性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方法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求解很多方面问题的能力,除了解决一些线性问题之外,通过使用对数法等方法还可以解决一些非线性的问题。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可以优化地块尺度和区域尺度上的土地资源[3 —5 ]。如LUAM( The Reading Land Use Allocation Model)模型(LUAM 结构图如图1) ,是一个采用线性规划法构建的模型,在该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政策、市场、经济等因素对农业用地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从而实现农业利润最大化[6 ]。刘彦随(1999) 依据三峡库区土地资源适宜性特点,综合考虑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经过设置变量、确定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和形成方案等4 个环节,寻求各类用地之间的最佳比例与组合方案的过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研究

第49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49No.5 2009年9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Socia l Science)Sep.2009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研究 张清廉,于长立,王秀丽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利用效率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低效利用、闲置土地和土地流转过程中/非粮化0现象,阻碍了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科技创新和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土地;优化配置;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9)05-0063-05收稿日期:2009-06-12 基金项目:2007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新农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问题研究0(2007BJJ01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清廉(1955-),男,回族,河南漯河人,平顶山学院教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5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在新国策的强力支持下,中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时代已经呼之欲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土地低效利用,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等。研究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引导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评述 根据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综合,学界对于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农业问题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土地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用地的管理关系到国家的食物安全与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整个国家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对全国城乡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属、利益关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活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我国土地管理以保证国家土地资源最合理有效的利用为首要目标,以土地持续利用为基本前提,为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土地资源配置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征和土地系统原理,依靠一定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向,在空间尺度上多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相对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就其过程而言,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质上是一个确定一整套的土地布局的技巧或活动,来达到一定特殊目标的过程,或被认为是对适合于特定土地利用目标的多种 63

最新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偏差及其矫正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偏差及其矫正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偏差及其矫正(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一、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目标 土地配置要解决处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限数量的土地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何持续使用的问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目标,这种综合不是几种目标之间的简单均衡或者同时获得几种目标的最大化,而是通过一种主导目标,辅之以其他目标的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是一个对既定目标不断进行休整,对影响土地利用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不同利益进行逐步协调的过程。城市土地作为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围绕着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必须考虑到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土地优化配置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各方利益参与主体的力量强弱和博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公众是主要的三大参与主体。由于各个行为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所差别的。公众注重生活的适宜性,企业追求土地利用财务效用最大

化,政府更在乎土地持续利用,即公众关注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关心经济效益,而政府希望同时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无论如何,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利益又都必须考虑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这是由于土地的使用在时间上是延续的,当代人们对土地的使用不应影响下一代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三者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如图-1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衡量资源配置时通常用于检验经济总体运行效率与社会福利大小的“帕雷托最优”准则在土地优化配置中使用较为困难。“帕雷托最优”准则是指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余的人不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已达到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进一步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土地一级市场是垄断的市场,而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不符合“帕雷托最优”准则的前提条件。 (二)政府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在我国,由于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政府不仅代表国家扮演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而且作为社会管理者要充分体现公众的整体利益。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成为主导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力量。考察土地资源的配置目标,也主要分析政府的目标实现情况,所以本文的分析主要从政府方面进行分析。从政府的角度,要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1)确保政府对土地使用权初级流转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区国土资源分局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深化建设用地管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我们按照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示范工业园区规划的有效衔接,重点做好与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对接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调整中,我们积极与区工信委、各区园管委会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确保将重点项目纳入年度规划调整范围,为项目及时落地提供了规划保障。 2014年,我们力争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项目纳入年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范围,让签约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二、严格土地供应管理。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项目准入管理,坚持“产业导向、用地集约、能源节约、生态环保、产业集群”的原则,按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从产业政策、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率、能耗、环境评估等方面认真审查评价,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投向战略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二是严把土地供应关。按照有保有压,严格耕地保护,优化供应结构的要求,对产业前景好、土地利用率高、能耗及环境影响小的项目用地,优先土地供应。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明确约定项目产业、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开竣工时间及违约责任等。同时,建立土地供应、项目开竣工年度绩效考评。 三是对重点项目实行点对点服务。2014年,分局班子成员将与117个京企在内的重点项目结成帮扶对子,进行点对点服务。定期深入园区、企业,面对面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用地难题,为项目用地提供可靠保障。 四是坚持严查违法违规用地。我们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确保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园区内违法用地行为。对因资金困难、产业调整等原因,确实无力达到投资条件的,我们通过协议有偿方式收回后,再供应给科技型、高成长型企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