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四海之星学校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教案新人教版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四海之星学校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教案新人教版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四海之星学校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教案新人教版

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能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2.能力目标: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培养对公平与不公平的种种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习方法】情境导学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假如我们班有一个优秀团员的名额,我们班有那么多优秀学生,到底应该选谁呢?学校要求这节课选出来,我很难做出决定,请大家看看应该选谁,用什么方法选拔。说出理由。(七个和尚分粥)

二、自主学习:

1、公平是怎样产生的?

2、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是怎样的?

3、公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一.众说纷纭话公平(是什么)

1.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2.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3.人们心目中的公平二.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为什么) 1.失去公平的严重后果社会稳定需要公平

2.公平的社会及个人的重要性社会发展需要公平【课后反思】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

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的“王道”和“霸道”。(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善治的精神是什么?(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1)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 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经济学原理》自学指导书 使用专业:专、本科相关专业 课程:经济学原理 教材版本:《经济学原理》卢远瞻汪雄剑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该课程包 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等多门学科,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有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倡导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的理论创新,重视对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动态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生产厂商的行为理论和处于核心的价格理论及贯穿所有的均衡理论,并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方法、理论等进行学习和探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 的基本运行规律,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 1、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2、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3、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三、课程的目的、内容、学习要求和自学时数 第一章导论 (自学时数:4学时,第1周完成) 自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涵义;掌握经济学得原理及研究的方法。 主要内容:经济学和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的含义。 2、深刻理解经济学的内容。 3、准确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导论 ●学习目标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本章概述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时限:3课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科学抽象法?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理解知识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如果有精力可以阅读课程引注的参考文献。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学习目标: 了解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意义,掌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征,懂得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讲述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并指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指导:

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了解为切入点,在把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基础上,来区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时限:3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下列概念为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另外,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逾越性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商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商品的剖析来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及价值规律等内容。 ●学习指导: 学习这一章要从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切入点。而且要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在学习交换价值的决定内容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和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甚至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时限:6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运动规律;(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作用。 3.货币 ●学习目标:

最新政治学原理(第三版)——王浦劬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 1. 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①道德政治观: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②权力政治观:韩非、马基雅弗利、马克斯韦伯 ③管理政治观:孙中山、庞顿、吉尔、让布隆代尔 ④决策政治观:戴维伊斯顿、哈罗德拉斯韦尔 ⑤神权政治观:董仲舒、阿奎那、黑格尔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二、政治学 1.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2. 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①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②功能来划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③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宏观政治学(政治现象) 微观政治学(政治人) ④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静态研究(政治组织、政治制度) 动态研究(政治行为、政治过程) ⑤研究方法来划分: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我国政治学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这三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 3. 政治学原理的特性: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 4.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 主要特点:⑴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⑵注重定量研究。 ⑶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 ⑷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得到公正的结论。 ⑸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⑹分析任务应该在于政治的“实然”。

政治学原理补专期末复习指导年(附答

请同学们注意:本次考试计算机自动组卷,选择题答案的序号可能会做变更,请填正确答案。 《政治学原理》(补)期末复习提要 2013.10 本课程考试说明: 注意:本课程考试覆盖全书每个章节,请根据每章内容和网上课堂每章练习题的内容进行复习。 考试形式:机考(半开卷) 题型: 1、单项选择题(10道,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10道,共30分) 3、判断题(10道,共20分) 4、论述题(2道,共30分) (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请根据网上课堂每章练习题或综合练习题所有内容进行复习) 判断题: 导论: 1、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对) 2、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对) 3、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他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个人之善的问题。(错) 4、从理论上讲,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对) 第一章 判断题 1、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者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君主如何获得和运用、保持权力。(对) 2、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对) 3、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 4、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被认为是政治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基本原因和内在变量,因此成为在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角度。(对) 第二章 判断题 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思想核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错) 2、墨子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中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错) 3、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的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对) 4、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形成。(错)5、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理念论”,并由此出发,阐述了社会各等级各安其位、各守其序、各司其职的“理想国”和实现智慧、理性相统一的“哲学王”统治理论。(错) 6、使神学与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被视为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政治学原理B张颖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B张颖及答 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政治学原理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共 3 页) 一、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政治权力的作用 答:(1)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简述民主政治实现的主要途径 答:(1)树立和增强人民是社会主人的思想意识 (2)加强程序性民主的制度建设,依法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3)通过发展执政党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4)积极完善民主监督的制度体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3、简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答:(1)国家是阶级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 (3)国家是实现阶级专政和维持社会运转的机器 4、简述冷战后世界政党的发展趋势 答:(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政党的政治态度普遍趋于温和、务实 (3)世界各国政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 5、简述政治社团的作用 答:(1)政治社团是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政治平台 (2)政治社团活动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3)政治社团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6、简述政治冲突的特征 答:(1)各政治主体之间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2)政治冲突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政治主体的利益要求。

(3)政治冲突的内容是夺取和巩固政权,或争取国际霸权和扞卫国家主权 二、结合所学理论和社会政治活动实际,论述下列各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政治沟通的作用 答:(1)有助于实现更加广泛的政治参与 (2)有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正确性 (3)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的规范化 (4)有助于实现充分的政治文化整合 (5)有助于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政府形象 (6)有助于提高政治系统的运作效能 2、试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不断走向完善、其运行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政治发展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如何完善我国政治体制,使其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如何完善我国政治体制,使其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均是重要的政治议题。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笔者以为,在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最重要的目标。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政治建设,均应当围绕以下三个目标来进行。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教案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确定的依据,并了解“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坚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加深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全面把握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 3、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由来 “经济发展战略”一词的出现,并把它引入经济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出现在西方的“发展经济学”中。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以美国的罗斯托、刘易斯等为代表,他们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经济发展阶段论”、“全面大推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开放战略”、“稳定和优先发展农业的‘绿色革命’战略”等。 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著作中。1981年初,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最早提出。到了1982年12月,党的十二大吸收了近2年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到本世纪末的经济发战略。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借用军事科学中的“军事战略”而言的。在军事科学里,“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毛泽东说过:军事战争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同样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研究经济发展全局的。概括地说: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法。2、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其中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 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有的主张四个方面,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有的认为有三个方面,即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也有甚至主张九个方面。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民主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政治民主 一、概念题 1.政治民主化(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从广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从狭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 2.政治民主(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势。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政治民主具有如下特征: ①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 ②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③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④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⑤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⑥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3.民主(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民主内涵的这些论述原则,我们可以把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4.代议民主制 答:代议民主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正式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选举制是它的基础。选举人的资格,选区的划分,提出候选人的方法,投票和选票计算的方式等,是衡量代议制是否符合民主原则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法定程序罢免本单位或本地区选出的代表。 5.社群主义(北京大学2006年研;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研) 答:社群主义是出现于90年代的一种界于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一种政治理论,主要强调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群的作用。认为在现代社会,市民社会的基石——社群已经受到了侵蚀,要在重建社群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新的合乎道德社会的大众秩序。社群能够控制社会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

政治学原理-模拟试题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 2.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3.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的思想。 4.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5.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6.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7.亚里士多德把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8.早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民主制。 A.代议制 B.一元 C.直接参与 D.精英2.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正义。 A.法治 B.形式 C.结果 D.程序 3.马克思主义对于()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A.政权建设 B.普选 C.人民当家作主 D.政治参与 4.市民社会是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其发育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基本标志。 A.制度化 B.独立性 C.平等性 D.组织化5.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 A.自由经济 B.弱国家 C.干预经济 D.强国家6.道家的政治学说以()为思想核心。 A.王道 B.法自然 C.无为而治 D非攻 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 B.按照市场原则分配财富 C.反对暴力革命 D.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 8.()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A.管理 B.神权 C.道德 D.权力 9.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从人性恶的角度分析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 A.西塞罗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伊壁鸠鲁 10.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有助于经济发展11.11.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 A.政治制度化 B.法治化 C.民主化 D.减少政治参与 12.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A.管理 B.文学 C.历史 D.社会伦理 1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的统一性。 A.人民当家作主 B.科学决策 C.依法治国 D.党的领导 14.政党以其()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

《政治学原理》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民主的价值。 概括而言,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前者带有哲学研究的特点,后者具有历史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传统的民主理论家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 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有的职位和权力向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 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民主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经验主义途径体现了民主研究的现实主义思路。 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较,民主方法或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 (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 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现代政府的设置(二):行政部门)【圣才出品】

第五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二):行政部门 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行政权与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 1.行政权及其构成 (1)含义 “行政权”又被称为“执行权”,是指法律的执行权。

(2)国家权力理论(见表5-1) 表5-1国家权力理论 (3)行政机关的组成(见表5-2) 表5-2行政机关的组成 2.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见表5-3) 表5-3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

考点二:行政领导机关★★★ 行政领导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中枢”,负责决策、组织、领导和协调各行政部门的行动,其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内阁)及其辅助机构。其具体内容如表5-4所示。 表5-4行政领导机关

考点三:行政管理机构★★1.官僚制及其特征(见表5-5)

表5-5官僚制及其特征 2.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型(见表5-6) 表5-6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型

5.2课后习题详解 一、关键术语 1.行政权 答:行政权是指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国家意志,通过使用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能力。行政权具有如下特点:①阶级性,它是统治阶级以国家名义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权力;②强制性,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强制执行国家的意志,推行政府的政策法令;③普遍约束性,在法定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它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于所有机构和人员;④国家主权性,依法独立自主地管理内政、外交事务,不受外国干涉;⑤有限性,它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受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制约,受到公众的监督。 2.行政体制 答: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权限的划分与运行等制度的总称。行政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核心是行政系统内权限的划分和配置,具体表现形式是行政组织机构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形成。作为一种制度体系,行政体制最明显的特征是超稳定性,即体制一旦形成,难以变动,具有惯性。 3.国家元首 答:国家元首是指一国的最高首脑,是一个国家在形式上或实质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政治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 D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F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G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H 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J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L 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M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Q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 一、基本概念: 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 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 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 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12、公民素质:指公民群体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所形成的公民意识、参政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总和。 1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定政治共同体或组织中的某些政治实体,利用已经占有的优势政治资源,以不可抗拒的公共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控制、支配和影响另外一些政治实体的强制力量。 14、政治权力的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中的权力集中于上一层面机构,而下一层面机构很少有权;同一层面机构间的权力集中于某个机关,而这个机关的权力又集中在主要领导一人或几人手中。 15、政治权力的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的各级各类权力机关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等都按照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规则而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共同分享了产生于主权的治权,权力不论大小强弱都享有自主权。 16、政治权力异化:政治权力执行人改变、取消政治权力正当职能,致使政治权力偏离公

《政治经济学教案》word版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学习导论要掌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为更好学习这门科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改造客观物质对象,获得生产或生活资料,使其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直接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其次,还包括为加工劳动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管道、容器、运输工具、道路、建筑物等,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过而天然存在的自然界的物质,如地下埋藏的矿石、原始森林等,这些物质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纺织厂的棉花、炼钢厂的生铁等,这类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叫原料。科学技术越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就越大,生产力水平就越高。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人的劳动则是主观条件。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借助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的过程。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简单要素互相结合和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必然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就不能进行生产活动。所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在进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力。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表明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程度。 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的。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起重要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有了改进,人的劳动技能才随之普遍提高。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也是划分各种经济时期的重要标志。

政治学政治民主论文分析

学校:广东警官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2012级法学六班 浅谈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 民主是个好东西,它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进行政治统治,并以此来区分一人专政的君主制和少数人执政的贵族制。在我们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人民对于民主的理解日益深化,民主已经不再停留于激昂的语言和恢宏的构想,而是要更加注重于具体的运作程序和路径选择。 中国政治民主的现状: 韦森先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曾说:“在过去30年里,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已经市场化了,一些领域甚至过度市场化了,如教育的市场化,文化的市场化,宗教的市场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另一方面,我们的政治民主化水平还很低,还不能与“经济的市场化”相匹配,政治民主化这个轮子还没‘安装’好。” 中国大陆搞市场化改革已经20多年了。这20多年的改革呈现给人们的是物质充盈的市场,多姿多彩的生活,人员流动的自由。中国老百姓充分地尝到了市场经济的好处。然而,中国人在品尝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之时也发出了一些不满的声音,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人们对现状不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主要的不满情绪是针对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腐败行为和黄、赌、毒、黑社会现象日益加重而来的。 人们的不满需要得到发泄,这就需要发泄的渠道和途径,国家与社会能不能给公民提供这样的渠道和途径,就要看政治体制的作用了,而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应该并且能够给人们提供这一类的渠道和途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存在不好的政治表现: (1)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意识很差,有些人甚至存在着反民主的倾向。①

在党和国家领导部门中一些身居要职、掌握大权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进行损害自己利益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愿意下放和转移应该交出的权力。这些“顽固掌权者”给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带来相当大的阻力。②选举很形式化,选举前早已内定,选举时打好招呼,选举后公布结果。倘若选举结果仍与内定结果不一致,作废重选。说得有点夸张,不过大致流程就是这样。③有些领导干部只希望用制度和法律监督制约别人,不愿意让制度和法律约束自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开会也在走形式,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代表制度实际上徒有虚名。④在领导干部那里,“民主”的口号喊得多,落实得少。“民主”一词在共产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之中出现得不少,但在具体的制度、机制和操作上却落实得很不多。 (2)工人群众很难参政议政。中国宪法规定:“工人阶级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则很难看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企业是厂长经理说了算,工人只是听从指挥,从事生产。而所谓的公会,只是让大家搞搞娱乐活动,开个晚会什么的,根本就没有维护工人群体的利益、替工人群体说话的影子!社会上,工人属于收入较低的社会群体。在国家层面,由共产党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和中央政府做出决策。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的地方则由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领导说了算。想想农民工的境遇,也不难看出他们在整个社会的弱势地位。 (3)农民群众几乎没有参政议政的条件。中国宪法确立了工农联盟的原则。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最低,文化水平最低,生活状况也最差。直到今天,大多数农民对政治不感兴趣,对自由、人权、民主这些词汇更感陌生,觉得这些东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纠纷和争执中,农民更倾向于用“私了”的办法私下里解决,而不懂得用法律和民主的手段解决问题。现行的村民自治,对于强化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增强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村民委员会管理农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委会人员的素质。有好素质的村长和村委会委员,农民的利益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若是村长和村委会委员素质较差,或者出现宗族势力或黑社会控制村民委员会的情况,农民的利益就更难得到保障了。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里打工的现象。进城打工的农民处于分散状态,而且流动性很强。这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