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调查显示,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属于慢性、亚慢性胃肠功能紊乱。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

况的间断发作。

一 IBS的定义

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群。IBS 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

男性1.5%-12.1%,女性是5.2%-19.1%,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IB病因与发病机

1. 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IBS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改变肠道的MMC,IBS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MMC的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则促进小肠的转运。IBS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20%-30%。

IBS及普通人群MMPS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IBS和非IBS进行比较,它分了三个方面,一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IBS病人中分别占到了50%、30%和50%,而非IBS病人分别占到25%、15%和30%,统计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值均小于0.01。

2. 应激事件与IBS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了正常餐后运动模式,可以促进小肠的运转。大鼠的身心应激可以引起结肠张力增加,传递速度减慢。而且伴随有VIP、肠啡肽这些激素的拮抗剂以后,或CRH以后,腹痛加重,结肠运动指数增加。用了CRH的合成与分泌,静注CRH分泌的增加。应激促进

这个静脉或者下丘脑旁核注射以后,可以消除应激的胃肠反应。

3. 动力异常。

IBS患者动力检测可出现多种异常,比如说结肠收缩峰值的降低,频率的增加。应激或者心理刺激,对IBS患者胃肠动力紊乱反映更为显著,但是动力异常与症状不一定相关,所以说不能完全解释它是一种病因。

4. 内脏敏感性增加。

因为IBS某些症状和动力不相关,有些研究者就发现IBS内脏敏感性和IBS的发病是明显相关的。发现他们的痛阈降低,直肠球囊扩张以后,阈值是降低的,包括什内脏受体的敏感性增加,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以及感觉中枢的功能紊乱。

5. PET显象,即fMRI观察,直肠球囊扩张对大脑血流及活动度的影响,发现健康人直肠扩张以后,疼痛激活主要在大脑皮质的前扣。IBS患者直肠扩张以后,痛阈降低,激活大脑左前额叶比较显著。所以说提示正常ACC区,在调节内脏感觉与疼痛中,起重要的作用,与IBS发病有关。

6. 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包括空肠的弯曲菌、沙门氏菌、痢疾,感染后,有29%-38%发展为IBS。尤其是感染后6个月内,有不良应激事件的,更容易发生。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培养阳性的胃肠炎是IBS最强的危险因子。北京地区2480的人群调查,IBS12个危险因素中,回归分析,痢疾占据首位。肠道感染粘膜细胞因子,比如说白介1,它的MR是增高的,容易发展为IBS患者。

作为肠应急综合症,肠道的不适会导致机体哪些反应呢?又是否会有全身性反应?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它的临床表现分了两大部分,一个是肠道症状和肠外表现。胃肠道症状主要是三大症状,包括腹部疼痛不适、腹胀和饱满感,以及大便习惯的改变。肠外表现,包括头痛、非心源性的胸痛,纤维肌痛综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腰背痛,排尿困难,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等。

的典型表现,比如说腹痛或者不适。IBS肠道症状的三大症状,是1.

明显的腹胀。

排便习惯的改变:便秘,或者腹泻,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罗马3对IBS的诊断标准做了新的定义:反复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至少3个月,每月至少3天,并且伴有以下2或者2条以上的内容。第一个排便后改善,第二个,发作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第三个,发作伴有大便性状也就是大便外观的改变。在诊断之前,症状应出现至少6个月,而且最近3个月的症状必须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

其他支持IBS诊断的症状,如排便频率的异常,比如说每周小于或者等于3次,这是便秘型。或者每天大于3次,这是腹泻型。还有一个大便性状的异常,就是粪便呈块状,质地坚硬,或者是糊状的水样便,并且排便费力,排便紧迫感或者排便不尽感,粘液便或者伴有腹胀。

根据粪便性状分类,把IBS分为这么几个类型。A、是分散的、似坚果的块状硬便,或者香肠型的块、块状硬便。B、是边缘洼凸不平的蓬松的粪便。或者糊状的或水样的,没有固体的粪质,完全为液体。并且是在不使用泻剂或者泻药的情况下出现。

这是粪便的7个分级:

根据粪便性状分类的IBS亚型:IBS伴有便秘,那就是说排便过程中有超过25%的块状或者质地坚硬的粪便,而25%是糊状的或者水样便。IBS伴腹泻,就是说排便过程中,有超过25%的糊状和水样便,而小于25%的粪便是块状或者质地坚硬的粪便。

第三个混合型。就是排便过程中,块状的或者质地坚硬的粪便,和糊状的水样便,均大于25%。第四个是未能分。IBS型的,就是它的性状,不符合便秘型、腹泻型、也不符合混合型,诊断为未分型的.

IBS诊断标准变化的理论依据。在罗马3标准中仅使用了最简单可靠的标准,即粪便的性状。近期的证据提示肠道运转模式的亚型的分类,使用粪便性状的分析要优于排便的频率,尤其是IBS 混合型,但需要强调,这种肠道运转模式的分类还不是非常的稳定。

罗马3排便习惯的分类亚型,分C、D、M、U四型。那IBS-C大便干结大于25%,而且稀烂小于25%。IBS-D大便稀烂大于25%,且干结小于25%。IBS-M,大便稀烂大于25%,干结也大于25%。IBS-U,大便性状不符合IBS-C、D、M的标准。

罗马III 排便习惯的分类亚型

IBS-C 大便干结>25%,且稀烂<25%;

大便稀烂>IBS-D 25%,且干结<25%

大便稀烂>25%,且干结>25% IBS-M

大便性状不符合IBS-C、D、IBS-U

M的标准

Longstreth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1480

这个两维图展示了根据粪便性状确定的四种IBS亚型,可以看出IBS-C和IBS-D发病率基本相同,其次是IBS-M,IBS-U发病率是最低的。

。那每一个亚型患者的比例是相对19%-49%占到了IBS-M,15%-36%占到了IBS-D,19%-44%发病率约占到IBS-C.

稳定的。但是亚型中75%的患者可能会有病情的变化。转变为IBS-C比IBS-D的更为常见,一年内由IBS-C转变为IBS-D的患者不到三分之一。

IBS患者考虑的什么问题?首先考虑什么是IBS。是否我是患有癌症?我有腹痛,他能治疗吗?而且经常由于突发的腹泻,为找厕所而感到困惑。有些人感到,已经无法正常生活。

引起肠道症状和肠外表现。腹部疼痛不适、腹胀和饱满感,以及大便习由以上我们已经看到,IBS 惯的改变;头痛、非心源性的胸痛,纤维肌痛综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腰背痛,排尿困难,慢性疲劳

综合症等等。尽管这些不适并非像中肿瘤一样致命,也它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那么,它究

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如何发病的呢?四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它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因素的,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不能盲人摸象,各为其说。它包括一个社会心理因素、动力因素和内脏敏感因素这三个主要的因素。它的主要症状就是腹痛、腹胀和大便习惯的改变。

IBS病理生理学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胃肠激素的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和其他机制。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模式,三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IBS.

IBS发病机制的小结。炎症和其他因素可以引起内脏感觉的异常,导致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肠道动力的异常,引起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的改变。社会心理因素,也可以分别导致内脏感觉异常和肠道动力异常,而引起IBS三大症状。脊髓信息处理的异常,可以引起内脏感觉的异常,导致IBS的症状。肠道顺应性的异常,可以引起肠道动力的异常,导致腹痛、腹胀或排便习惯的改变。

诊断及诊断标准。诊断包括典型的症状,体检没有异常,而且没有报警症状。报警症状包括夜间是否有症状,体重减轻,有没有出血以及贫血,所以说采集病史是IBS诊断的关键。诊断标准,中国1986年成都的标准,还有Manning的标准,罗马1和罗马2的标准。

岁,发作长期存在,病情波动,没有危险症状,而且有其他功能性的症状,高度45症状的诊断。年龄如果小于

怀疑IBS,可以作为全科医生去处理,按IBS治疗。如果症状进展或者改变,应该排除器质性疾病,进一步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或者相应的检查,并作组织性活检,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这些检查阴性,继续按IBS治疗。如果年龄大于45岁,病情新近发作,而且有新的进展,有危险症状的出现,而没有其他的功能性症状,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大,应该到专科医院进行处理,排除器质性疾病。

五 IBS的治疗方案

理想疗法的目标,就是针对内脏敏感性、运动异常和精神因素进行综合治疗,分别使他的疼痛、腹泻、便秘和腹胀的症状,得到一个全面的改善。.

基本治疗。健康教育、饮食治疗、纤维素制剂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便秘、腹泻、腹痛的治疗以及肠外的表现的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几个大的方面,一个调节肠道转移,代表性的药物有洛派叮胺,止泻药考来烯胺,用于腹泻患者。缓泻药车前子和促动药用于便秘的患者。解痉药得舒特、抗抑郁药阿米替星、抗焦虑药安定等等,可以缓解腹痛患者。

第一,一般治疗。年龄小于45岁,诊断标准中三个主要症状,而且没有报警症状和确诊,这个时候一般不需要做广泛的检查,应该倾听病人关心的问题,解释、讨论,使病人建立信心。解释使他消除疑虑,告诉他这个预后是良好的,而且告诉他病症的特点,而且要注意脑-肠轴的观念,应激的与肠道高敏感性这样一种机理的存在。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要摄入足够的纤维,要加强锻炼,并且有规律的排便时间。饮食的建议,就是说IBS-C患者,应该增加纤维素的饮食,IBS-D患者,应该减少纤维素的饮食,同时减少乳糖、果糖、山梨糖、咖啡、酒的摄入。.

二,心理治疗。首先我们确定有没有心理障碍的表现。心理治疗包括解释和消除患者的疑虑。松驰治疗可以听听相关的音乐带。生物反馈治疗,对于排便异常的患者,有一定的效果。还有就是睡眠疗法和认知治疗,再一个动、进行这个动态心理的治疗。

三,认知治疗,就是倾听,建立信任与良好的医患关系。第二个,交谈,了解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及心理因素,用解释或类比的方法使患者了解IBS的特点和规模,然后分层治疗,确定交谈的次数及必要的消除顾虑的措施,再加上其他的相应辅助性的检查。

第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目前也有很多的药物可以使用。第一,纤维素制剂Konsyl(康赐尔),它含果胶、车前草制剂。Paghula即含纤维素的亚麻子外壳制品等等,对C-IBS有很好的效果。第二,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比如双岐杆菌、宫入菌、乳酸菌。第三,调节肠到运转的药物。选择

性的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胺,商品名是得舒特;奥替溴胺,商品名斯巴敏等等,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5-HT4受体激动剂。选择性的5-HT4受体激动剂,2mg2次/天,一周可以缩短回肠通过时间及结肠转运时间,对C-IBS便秘是有效的。

Prucalopride (普卡必利)可显著缩短肠转运时间,每天1mg,能够显著增加排便次数,软化粪便。

还有,鸦片K受体激动剂,因为它仅仅作用于外周,没有吗啡样的中枢作用,可以提高IBS结直肠的扩张的痛阈值。

5-HT3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内脏神经,5-HT3受体抑制疼痛的传导,对C-IBS可缓解疼痛,减少大便次数。

5-HT4受体激动剂,它不仅促进肠道的转运,还发现能够抑制肠固有感觉神经释放钙基因相关肽,降低肠道的痛的敏感性,具有双重的作用。

第五,调节心理、情感及精神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比如说氟西汀,它是5-HT受体抑制剂,每天1次10mg,帕罗西汀,生活质量明显的改善。焦虑和抑郁的积分明显的下降,症状明显的改善。,IBS例难治性的30有人用它治疗.

商品名赛乐特,是另一个SSR抑制剂、啊SSR制剂,每天20mg/次,治疗IBS36例患者,胃肠症状的积分,抑郁或者焦虑积分,显著的下降。

IBS在临床上的发病非常多见,它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病因不完全清楚,临床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所以说有待于我们医务工作者做更深入广泛的研究,我们面临更多的挑战。

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群。它IBS 具有典型的肠道症状改变,即腹部疼痛不适、腹胀和饱满感,以及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发病原因除

了胜利因素之外也包括心理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治疗时除了采取一般治疗以外也要注重心理和认知的治疗。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概念。在2015年中国IBS专家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本专家组组织国内专家对IBS共识意见进行了更新。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共识意见1: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推荐级别:A+,52%;A,39%;A-,9%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仅25%的IBS患者到医院就诊。推荐级别:A+,42%;A,42%;A-,12%;D-,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3:女性IBS患病率略高于男性;IBS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年龄为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年龄≥60岁)的IBS患病率有所下降。推荐级别:A+,65%;A,35%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4: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与IBS的亚型无关;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IBS的危险因素。推荐级别:A+,38%;A,50%;A-,12%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5:IBS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荐级别:A+,92%;A,8%证据等级:高质量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共识意见6: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肠脑互动异常。推荐级别:A+,79%;A,8%;A-,13%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7: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推荐级别:A+,61%;A,26%;A-,13%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8: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IBS亚型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推荐级别:A+,50%;A,50%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9:肠道低度炎症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神经系统参与部分IBS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 一、概述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i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据流行病学调查,IBS症状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多在5%~25%之间,门诊就诊率约3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2]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多伴有腹胀。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 2.排便异常[3]排便次数>3次/日或<3次/周。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伴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但无血便,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4]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白红蛋白量、白细胞分类)和红细胞沉降率均应在正常范围内。 2.粪便检查可见到黏液,但不应有较多的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应为阴性,也无致病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其他肠原虫、血吸虫卵等。 3.口服钡餐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钡剂经小肠时间显著缩短,此点颇为突出。钡剂灌肠x射线检查示结肠充盈迅速、结肠腔普遍变细呈索条状(索状征),或节段性变细,或袋形增多和加深,特别以在横结肠为突出和典型;结肠形态可有变化,甚至和变细的肠段交替出现某些肠段袋形消失或轻度扩张,但从无粘膜破坏、溃疡、固定狭窄、充盈缺损等征象。在进行x射线检查前,宜用温盐水作清洁灌肠,因为用皂水或寒冷液体灌肠均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类似本病的x射线图像。口服导泻剂也将影响检查结果。 4.纤维结肠镜检查常由于结肠的强烈收缩,器械不易进入满意的深度,此时病人常诉说有左下腹痛。所见肠膜可有轻度充血水肿和过度黏液分泌,但无出血、粘膜脆弱易碎、颗粒状息肉、溃疡等,粘膜活检正常。 此外,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试验、钡餐检查上中消化道等一般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但可在鉴别诊断中选用。 (三)诊断标准

谈谈肠易激综合征

谈谈肠易激综合征 东大专家和您谈谈肠易激综合征 一、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症状 腹痛:多在进食后出现腹痛症状,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以下腹部和左下腹最为多见,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腹痛于排便或排气后可以缓解。】在腹部受冷或进冷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后也会发生。 腹胀、肛门排气增多:以白天最为明显,腹围一般不会增大,夜间睡眠后有所减轻。 腹泻:常于餐后排便,尤其以早餐后多次排便较为常见,甚至可达10次以上,每次排便量少,夜间不会发生。大便可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 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困难,每周排便1~2次或10天左右1次,大便干结且量少,并带有少量的黏液。 精神症状:可出现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精神异常。 上部胃肠道及全身症状:可伴有上胃肠道及肠道外多种功能紊乱的情况。如上腹胀闷不适、嗳气、胃纳减退、头痛头晕、心悸胸闷、呼吸不畅等。 患者症状时轻时重,但总体逐步加重,可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二、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 据统计,15~34岁人群患病概率为13.5%,35~44岁为13.0%。45岁以上为9.4%。因此,肠易激综合征好发于45岁以下人群。 2、饮食因素 进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大量饮酒都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 3、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过大,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使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分泌失调,从而引发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4、内脏感觉过敏,又称内脏敏感性增高 内脏敏感性增高,通俗地讲就是患者胃肠道过于敏感。 患者对正常生理反应可感到不适,如胃肠蠕动本是正常生理反应,但患者可感觉到胀痛不适;对伤害性刺激呈现强烈的反应,如患者腹部受凉或进食寒冷食物后肠道蠕动明显加快,发生绞痛、腹泻。

护理干预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研究

护理干预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态、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干预8周后比较二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的改善程度、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解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理问题,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肠易激综合征;心理状态;临床症状;生活质量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patientswith irri liu jun-q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medical center hospital of qionglai citychengdou 611530 )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sychological states、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nd to sum up the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s 80 cases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applied for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ethod,the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从罗马Ⅰ到罗马Ⅲ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从罗马Ⅰ到罗马Ⅲ标 准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病因较复杂,临床诊断常采用罗马标准作为依据。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知晓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发展过程及进展。 一、概述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与腹痛或腹部不适相关的、以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症状群,但一般没有组织结构和生化方面的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病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胃肠道免疫异常、黏膜低级别炎症以及心理精神有关。 (二)流行病学 IBS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高发病。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群患病率高达 10-20% 。根据我国北京 1996 年的调查,人群患病率分别为 7.26% ( Manning 标准)和 0.82% (罗马标准)。消化内科门诊符合 IBS 的患者达 15.9% (罗马 III 标准)和 18.5% (罗马 II 标准)。该病多见于女性病人。IBS 病史为慢性迁延性,部分病人需要反复就诊,并由此产生腹痛及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症状学 1.肠道症状 2.非肠道消化道症状 3.全身症状 二、IBS诊断标准的相关概念 (一)早期诊断标准即Manning标准

1962年牛津大学Chardhary和Truelove首先对IBS病人进行研究回顾,第一次引入胃 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概念。1978年Heaton对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器质性肠道疾病15 个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里面有6个在IBS病人中常见。这6个症状就构成了Manning标准。 Manning标准包括: ?腹痛发作伴排便次数增加 ?腹痛发作伴粪便变稀 ?排便后腹痛缓解 ?可见的腹部膨胀 ?主观排便不尽感(超过 25% 的时间) ?黏液便(超过 25% 的时间) Manning标准是最早关于症状学的诊断标准。对于IBS来说,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二)Kruis标准 1984年德国学者Kruis提出Kruis标准。 Kruis标准包括: ?症状 ( 患者报告,表格形式 ): ?病史超过 2 年 ?腹痛、腹胀、或排便不规律 ?腹痛描述为“烧灼样、刀割样、非常强烈、剧烈,压迫感、钝痛、不舒服或并 不重” ?腹泻和便秘交替 ?体征 ( 每项均由医生判定 ): ?体格检查异常或病史特征不符合 ? ESR> 20 mm/2h ?血白细胞 >10 000 cells/μL

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易激综合征该怎么办

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易激综合征该怎么办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治疗原则:IBS病因复杂,症状较多且易反复,不能单纯依靠特定的药物治疗,需按不同个体采用综合性的全身性治疗。 1.生活和饮食调节避免诱发因素,饮食选用易消化、少脂肪,禁食刺激性、敏感性食品。对便秘、腹胀者,可适当多吃些富含纤维素,但不易产气的饮食,避免过食及零食。以腹泻为主的患者,应少吃含粗纤维的食品。 2.精神治疗精神状态与肠道症状密切相关。医务工作者要以同情和负责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应解除病人许多疑虑的心态,使其消除恐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应用镇静、抗抑郁治疗。可用去郁敏50mg, 3次/d,或盐酸氟西丁(百忧解,Prozae)20mg/d,或用氟哌噻吨/二甲胺丙烯(黛安神),每天上午2片,口服,以缓解其精神异常,使腹痛等不适得以缓解。亦可选用阿米替林25mg,2次/d、多塞平25mg,2~3次/d,睡眠差者服地西泮(安定)等。 3.药物治疗虽可减轻症状,但不能预防复发,故应合理用药,并避免滥用药。 (1)腹泻为主的治疗: ①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654-2)、贝那替秦(胃复康)等,因不良反应较多渐被其他药物替代。目前推荐应用美贝维林(麦皮凡林)10mg;双环维林10mg;吡芬嗅铵(prifiniumbromide) 30mg;口服3次/d。亦有应用西托溴铵(cimetropium bromide)50mg餐前服,取得良好效果。 ②盐酸醋丁洛尔(盐酸醋丁酰心胺):具有单一抗运动,无麻醉的抗胆碱能作用,用量为2mg,3~4次/d。亦可用可乐定(氯压定)0.3~0.4mg,3次/d,口服,能促进小肠对液体物质吸收,增强结肠对电解质的吸收,以减慢小肠的转运时间,有较好的止泻效果。 ③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心痛定)10~20mg或维拉帕米(异搏定)40mg,3 次/d口服,可抑制胃结肠反射,缓解腹痛,减少便次。 ④阿片类止泻剂:洛哌丁胺(易蒙停)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阻滞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释放,抑制肠蠕动,增加水、电解质吸收。每次口服2mg,2~3次/d,每天用量不得超过10mg。便成形后可渐减用量至停药。有患者出现口干、腹胀,甚至呈假性肠梗阻等副作用。亦有服复方苯乙哌啶,本药系哌替丁衍生物,除有止泻效果外,尚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大剂量有止痛和欣快感,长期使用有依赖性。 ⑤微生态调节剂:是通过微生物学技术,将人体内正常菌群分离出来,经纯培养后,进行工业化生产,制成益生菌制品,再按原途径回归人体,调整微生态失常,达到防治疾病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微生态调节剂除有益生菌制品(Probiotics)外,尚有益生菌生长促进物质称益生元(Prebiotcs)。益生菌制剂服后进入肠道,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作者:孔庆建张辉孙波张德军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发病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IBS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率相当高,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治疗困难,因而被逐渐引起重视,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但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主流观点认为是由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如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和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肠运动力和感觉异常,引起症状。IBS还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开展,提出不同观点,如肠道动力和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学说、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等。本文对上述几种观点做一概述。 1 肠道动力和平滑肌功能障碍 胃肠动力异常与IBS发病密切相关。正常时,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min,而3次 /min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IBS患者中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min慢波频率增加。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腹泻型IBS(D-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且回肠推进性蠕动的增多可使多数患者产生腹痛。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显示,D-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相反。胃肠动力异常除了小肠、结肠动力障碍外,还发现有些IBS患者有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降,收缩频率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等改变。IBS患者为什么会有二种完全不同的胃肠动力异常表现,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2 内脏感觉异常 肠道高敏感性是IBS发病的重要原因,IBS患者的排便与痛觉阈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灌注导管测压也发现IBS患者对快速扩张感觉阈值显著下降,但症状严重程度与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无相关性[1]。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肠道高敏感性产生和起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 3 脑-肠轴学说 消化道粘膜的免疫系统与神经体液一起参与胃肠道功能的调节。脑-肠轴上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及变化与IBS的发病有关。在IBS患者,中枢对内脏疼痛传入的下调功能减弱,而中枢某些区域的激活对痛觉起到放大作用。上海瑞金医院发现IBS患者在直肠气囊扩张120ml时脑岛皮质、额前皮质及丘脑的兴奋面积及MR信号变化幅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提高[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通过检测内脏过敏大鼠在直肠球囊扩张下的脊髓诱发电位,发现N1、P1、N2、P2等波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而振幅高于对照组,提示内脏高敏与相应脊髓节段的敏感性相关[1]。5-羟色胺(5-HT)是脑-肠轴调节和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递质,在中枢情感、胃肠运动和感觉的调节中有重要意义。5-羟色胺转运体(SERT)是一种对5-HT有高度亲和力的转运蛋白,可将效应部位的5-HT迅速再摄取,其基因多态性与IBS的易发性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关。VNTRs与5-HTTLPR为研究较多的SERT基因转录调控区。VNTRs有STin2.12,STin2.10,STin2.9等3个等位基因,可形成STin2.12/12 、STin2.12/10、STin2.12/9、STin2.10/10、STin2.9/9等5种基因型;5-HTTLPR 可形成长型(L)和短型(S)2种等位基因,能形成L/L、L/S、S/S等3种基因组。王邦茂等[2]研究结果显示,VNTRs区:IBS患者STin2.12/10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D-IBS、交替型IBS(A-IBS)和对照组;D-IBS,A-IBS组L/S频率显著高于C-IBS组; C-IBS组12/12-L/L基因型联合的频率显著高于A-IBS和D-IBS组。事实上,已知可能与IBS发病相关的诸因素皆可整合在脑-肠互动的框架进行研究。近年发现,免疫系统也可能参与IBS的发病。肠粘膜免疫系统的重要诱导部位是Peyer结(Peyer' patch),并含有参与免疫应答的多种活性细胞,如:CD4+T细胞、CD8+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韩炜等[3]研究发现:IBS患者存在外周血T细胞分布百分率异常,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分布抗原(CD4)百分率下降和CD4/CD8比值失调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的CD4/CD8比值比较,腹泻型组和交替型组明显下降,便秘型组明显增高。另外各型IBS患者IgA含量均较对照组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临床上需注意,患者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兰)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正常,便隐血试验阴性; 2.肝、胆、胰腺功能及B超正常; 3.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肠镜检查部分患者示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不需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下列三点中的两点: (1)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可缓解; (2)伴有大便次数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予以祛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解痉剂用于腹痛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匹维溴胺(得舒特)50mg,3次/d。 (2)止泻剂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可选用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依腹泻程度而定,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宣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活性炭等。 (3)导泻剂对便秘主导型患者酌情使用导泻药。可选用聚乙二醇(福松)109,1-2次/d.乳果糖15ml,1--2次/d。 (4)抗焦虑抑郁药 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焦虑抑郁药,如帕罗西汀20mg/d,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调查显示,有 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 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 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属于慢性、亚慢性胃肠功能紊乱。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况的间断发作。 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群。IBS是功能性胃肠 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男性1.5%-12.1%,女性是5.2%-19.1%, 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1. 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IBS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 改变肠道的MMC,IBS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MMC的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则促进小肠的转运。IBS 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20%-30%。 IBS及普通人群MMPS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IBS和非IBS进行比较,它分了三个方面,一 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IBS病人中分别占到了50%、30%和50%,而非IBS病 人分别占到25%、15%和30%,统计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 2. 应激事件与IBS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了正常餐后运动模式, 可以促进小肠的运转。大鼠的身心应激可以引起结肠张力增加,传递速度减慢。而且伴随有VIP、肠啡肽这些激素的 分泌的增加。应激促进CRH的合成与分泌,静注CRH以后,腹痛加重,结肠运动指数增加。用了CRH拮抗剂以后,或

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肠易激综合症就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肠易激综合症根据其症状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而又视类型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症?就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肠易激综合症根据其症状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而又视类型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详细介绍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一、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 1.腹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成糊状便,或为水样便,但泻后不爽、有排便不净感、腹胀不适、嗳气叹息,情绪抑郁,不思饮食等症状,中医属于肝脾不调。 2. 痢疾型:主要是下痢粘液便,可以是便秘,也可以是腹泻,便秘是软便或是糊状便,只是排便很费劲。 3. 腹痛型:主要表现是腹痛,伴有便秘、排便不畅,或腹痛欲便、便后痛减、矢气多等症状。 若有疑问请拨打电话:400-779-8599 4. 混合型:是各种症状会同时出现,病人主诉很多,精神症状明显。 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制剂【奘灵水苏糖】 1、不被消化酶分解,有害菌无法利用,可靶向性的调节肠胃菌群平衡,重组良性微生态环境。 2、能中和病毒、毒素及致病菌等生物活性抗原,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免疫屏

障功能强大 3、清理肠道毒素垃圾,构建生物屏障防御功能。 二、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 1、止泻法 主要针对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能直接止泻的中药很多,应辨明证型,不可混用。按药性可细分为: (1)健脾止泻,药物有淮山、莲子、芡实、薏苡仁。适用于有明显脾虚之象的患者。 (2)清热解毒止泻,药物如葛根、马齿苋。用于热毒泄泻患者。 (3)温中止泻,药物有肉豆蔻、补骨脂。主要用于虚寒型腹泻,不可用于热象明显者。这些治则和药物在临床上须正确选用,运用错误会影响止泻效果。 (4)涩肠止泻,药物有五味子、诃子、乌梅、金樱子、赤石脂、五倍子、石榴皮。多为酸味药,各种证型的腹泻均可使用。根据腹泻次数,每剂药可选1~3味。 2、通便法 主要用于以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通便的目的可分峻下和缓下。如燥屎内结数日,腹满腹实较甚者可在短期内使用峻下,泻下积滞。但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便秘多用缓下,以调理脏腑为主。通便药可细分为: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15)》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15)》 ! 来自:壹生 作者:王珊 整理自:9月5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分会场 讲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熊理守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秀丽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方秀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劲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胜良教授 !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 ?IBS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异常。 ?中国人群IBS总体患病率较高,约为5.0%~6.0%,而大学生及中小学生可分别高达15.7%及20.2%,依地域、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较大差异。 ?IBS患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更为常见,在老年人中IBS患病率有所下降。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肠道感染是国人IBS的危险因素。 ?IBS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左秀丽教授解读:

?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不同IBS亚型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 !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的肠道动力异常包括结肠、胃、小肠、肛门直肠以及胆囊的传输异常。其中,IBS-C的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结肠对进餐反应减少,表现为进标准餐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反应减弱,持续时间缩短,高振幅推进收缩减少;IBS-D结肠传输时间缩短,结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中低频肌电波明显增加,餐后胃结肠反射亢进。 ?内脏高敏感是IBS核心发病机制之一,在IBS 症状发生及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感觉异常及脑-肠轴调节异常可能参与IBS的发生。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患者的脑功能异常,有荟萃研究表明,给予IBS患者结直肠扩张可激活前扣带皮质、杏仁核和中脑;相似的国内外研究亦不少见。神经-内分泌介质在IBS患者脑肠轴中起到了搭建连接桥梁和调控功能的作用,5-羟色胺是胃肠道的关键神经递质之一,影响IBS的动力、感觉和分泌功能。有荟萃分析显示IBS患者肠黏膜中5-羟色胺升高。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与IBS有关。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表现为菌群多样性减少、厚壁菌/拟杆菌增加、黏膜相关菌群增多和成分改变。IBS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增殖现象。有荟萃分析表明益生菌治疗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的症状。 ?肠道感染和免疫因素可能参与部分IBS的发病。 左秀丽教授解读:感染后IBS患者的肠黏膜在感染后可持续存在低度炎症,导致肠黏膜内细胞结构发生变化,肥大细胞、肠嗜铬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黏膜浸润增多;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诱发免疫炎症“细胞因子”风暴反应。 ?精神心理因素与部分IBS密切相关。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正常人增高,心理压力、应激及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更高。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IBS的发病。抗焦虑抑郁可缓解IBS患者的 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三、诊断与分型 ! ?依据罗马Ⅲ标准诊断IBS 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该标准适合中国IBS的诊断和分型。 ?有警报征象的患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警报征象包括:年龄>40 岁、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水、发热、体重减轻、结直肠癌家族史。 方秀才教授解读:对IBS的诊断要基于排除器质性疾病这一前提,尽管诊断标准中并未强调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辅助检查排查器质性疾病。排除器质性疾病是否需要经过辅助检查以及选择何种检查主要取决于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便秘型IBS(IBS-C)与功能性便秘不同,前者腹痛、腹部不适表现突出,且排便后便秘症状改善。 方秀才教授解读:IBS-C与功能性便秘同属功能性肠病,均可表现为便秘,但IBS-C腹痛突出,且与排便、便秘相关。当患者症状能诊断为IBS-C时,不再考虑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区别诊断对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89.5%的IBS-C患者同时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而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患者中,43.8%符合IBS-C的诊断。在诊断为IBS-C和功能性便秘的患者中,各有1/3患者在1年后诊断发生转换。 ?IBS 常与FD、GERD等重叠。

肠道炎症后的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炎症后的肠易激综合征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炎症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改变的标志;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仍不明确。近几年,文献报道肠道炎症消退后不少患者出现IBS症状,但其间的联系和本质仍待证实,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认识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流行病学相关研究 当初IBS之父Pare把IBS称为“腹胀性绞痛(windycolic)”,IBS这个术语的提出可追溯到1944年[1]。很久以来,还有其他几个术语用来称呼IBS。如“神经性肠绞痛”、“激惹肠”、“脾曲综合征”、“过敏性肠炎”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BS的病理特征,但真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无定论。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多数急性肠道感染缓解后会发生慢性、持续性的胃肠功能异常症状,即所谓的感染后IBS(post-infectioniBS,pIBS)。北京协和医院采用分层、多级、整群的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地区城乡、18~70岁的普通人群2500人进行由医务人员入户填写的现场问卷调查,发现有痢疾病史的人患IBS的比例高(OR=3.00,P<0.001)[2]。这一结果支持感染后IBS 的假说,但目前对感染后IBS本质的认识还很欠缺,也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来验证其发病假说。 McKendrick等[3]报道38例沙门氏菌肠炎患者治愈一年后仍

有12例存在肠功能紊乱。为进一步了解细菌性胃肠炎6个月后胃肠症状的发生率,并确定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与痢疾后症状的关系,Neal等[4]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法,根据自报的肠道功能改变情况,前瞻性调查了1994年7月~1994年12月间经微生物检查证实的544例细菌性胃肠炎患者胃肠病症的发病率和发生IBS的相对危险性,发现在386例完成调查的感染性胃肠炎患者中,6个月后有1/4的患者报告有持续的排便习惯改变,即所谓的“痢疾后肠功能紊乱”,根据修改的Rome 标准,23例符合IBS的诊断条件;急性腹泻的时间长及女性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的危险性高,其相对危险性分别为3.5、2.9;年龄越轻危险性也越高;而呕吐却降低其危险性;病原种类与上述情况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这项调查的结果也说明胃肠道感染确实可引起IBS。 一般而言,抗生素是治疗急性胃肠道感染的常规经验用药,但研究者多忽视治疗急性胃肠炎时所用药物对胃肠功能的影响,Maxwell等[5]前瞻性研究了治疗非胃肠疾病时的抗生素应用与功能性肠病症状之间的关系,发现服用抗生素后患者功能性肠病症状有加重趋势,并且因功能性肠病症状是发作性的,抗生素作为诱发或加重症状的触发物似乎是合理的。如果pIBS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将会增加认识pIB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中性粒细胞所致的局灶性腺窝损伤或局灶性结肠炎是结肠镜检查时常见的孤立性病变。后者常被认为是Crohn病的特征,但在缺血、感染和部分治疗过的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见到。Greenson等[6]回顾分析了49例局灶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内镜检查及病理资料,这些患者结肠粘膜活检没有其他发现,也无炎症

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IBS) 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和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肠道感染治愈后(肠道菌群失衡)、精神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等多种因素有关。 IBS与健康对照者的肠道菌群存在广泛差异。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总体特征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减少,微生物群落的不稳定性增加。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动力、改变肠道通透性和肠道炎症进而导致IBS的发生。 诊断 罗马Ⅲ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近3个月内发作至少3日/月,合并以下2项或2项以上:(1)症状在排便后缓解; (2)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罗马Ⅳ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1日/周,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1)与排便相关 (2)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3)伴有粪便性状(外观)的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与罗马Ⅲ相比,罗马Ⅳ对IBS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点变化: (1)删除“腹部不适”。主要是由于有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中“腹部不适”这个词含义模糊,甚至没有这个词。删除这个词后,患者定义更加精确,且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诊断的IBS患者更加一致,利于比较临床研究的效果。 (2)将腹部症状发作频率由“3日/月”改为“1日/周”。罗马委员会开展了一项纳入1162健康人群来源的受试者调查,发现不少正常人均有腹部症状的经历,但90%的人群腹部症状发作频率小于1日/周,因此在症状频率选择了90%分位数来限定为诊断阈值,作出了该项改动。 (3)将“排便后缓解”修改为“与排便相关。临床实践中发现,少数患者腹部症状并没有因为排便而缓解,而是在排便后加重,修改后可以将这部分患者诊断为IBS。 临床研究发现,有很多患者以罗马Ⅲ为标准,可以诊断IBS,而以罗马Ⅳ为标准,则不可以诊断IBS,新的标准使IBS的诊断率明显下降。 治疗 一般治疗:祛除诱发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药物对症治疗:解痉药、止泻药/泻药、抗抑郁药、肠道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 注意 罗马Ⅳ标准强调功能性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胀/腹部膨胀)是一组与病理生理机制特征相联系的症状谱,而不是独立不变的疾病。只是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数目、频度和严重度有差异,如便秘型IBS(IBS-C)和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可能因腹痛程度的变化而转换,IBS的亚型也可能随着粪便性状发生变化而改变。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 *导读:肠易激综合征护理:.一般护理嘱咐病人定时定量服药,但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如无必要,可不使用药物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絮乱性疾病,持续或间歇发作,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 患上肠易激综合征后要怎么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 1.一般护理 嘱咐病人定时定量服药,但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如无必要,可不使用药物治疗。 2.心理护理 IBS多发生于20~40岁的中青年,尤以女性居多。多数病人由于工作、家庭、生活等引起长期而过度的精神紧张,因此需要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深刻的认识,避免对疾病产生恐惧,消除紧张情绪。 3.饮食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与饮食有关,腹泻为主型IBS病人80%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不暴饮暴食,应避免食用诱

发症状的食物,通常应避免产气的食物,如牛奶、卷心菜、豆类和薯类等,早期应尽量低纤维素饮食。但便秘型病人可进高纤维素饮食,以改善便秘症状,促进肠道蠕动。 4.改变排便习惯 尤其是对于腹泻型病人,可以通过人为的干预,尽量改变排便习惯,以终止恶性循环,利于病情的缓解。 5.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②坚持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刺激肠蠕动,更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 ③作息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忌压力过大,情绪不安。一旦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时,要及时上医院接受积极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 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七、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

探讨消化内科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治疗对策

探讨消化内科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治疗对策 发表时间:2015-10-23T13:56:55.5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作者:高萍 [导读]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肠易激综合征为非器质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探讨综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整理收集2010年4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培菲康、莫沙必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黛力新治疗,并给予心理安慰及运动指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症状程度评分、症状频率评分、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53±0.42)分、(1.42±0.52)分、96.2%,均优于对照组的(2.86±0.51)分、(2.75±0.55)分、84.6%,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分泌功能异常、肠道功能异常均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因素,综合疗法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为非器质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增大,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多存在腹痛、腹部持续不适症状,以上症状可持续存在,也可间歇发作[1]。单一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欠满意,本研究为13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用综合疗法治疗,获得了较佳的效果,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6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130例,对照组130例,入选病例均经结肠镜、大便常规、钡剂灌肠及辅助实验室检查确诊。实验组:男女比例65:65,年龄62~76岁,平均(69.2± 2.3)岁,病程9个月~12年,平均(5.2±2.5)年;对照组:男女比例66:64,年龄63~76岁,平均(69.6±2.4)岁,病程9个月~12年,平均(5.3±2.6)年。比较两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应用美常安、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美常安500mg/次,3次/d,莫沙必利分散片5mg/次,3次/d,用药方式均为口服,疗程为8w。 1.22实验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黛力新治疗,药物剂量为10.5mg,用药方式均为口服,2次/d,疗程为8周。并给予心理安慰及运动指导,心理安慰: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可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缓解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耐心向患者解释,让其了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知识,向患者讲解肠道对应激药物或应激食物的高敏感性,开导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提高治疗依从性;运动指导:叮嘱患者进行晨跑、饭后散步等非竞争性运动,促进肠道滞留气体排出,提高机体免疫力。 2 结果 2.1两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统计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排便异常、腹胀、腹痛等症状程度及症状频率均有所改善,治疗后实验组症状程度评分、症状频率评分分别为(1.53±0.42)分、(1.42±0.5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86±0.51)分、(2.75±0.55)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有效率统计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后,经肝肾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及血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显示无不良反应病例,治疗后实验组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有效率为96.2%,高优于对照组的84.6%,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为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有研究数据显示[2],消化内科30%的患者为肠易激综合征,单纯给予不但疗效欠佳,还会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不适,增加其心理负担,给予菌群制剂、促动力药物、神经调节药物,可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症状程度评分、症状频率评分、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近似于相关报道[3],表明综合疗法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方案。 长期反复腹痛、腹泻、腹胀、可导致食物吸收不充分,降低机体免疫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很多[3],但疗效各异。美常安为复方制剂,每粒胶囊中含有5亿个活菌,可有效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肠炎、便秘、腹泻,作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直接补充正常生理菌群,调整肠道功能紊乱;莫沙必利分散片为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宽容兴奋肌间神经丛及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的5-羟色胺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加快上消化道运动;黛力新是三环类抗焦虑抑郁的复合制剂,可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促进多巴胺合成、释放,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进而起到抗抑郁、抗焦虑的作用,还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心理舒适度,以上药物结合可调节胃肠神经功能,有效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改善排便异常、腹胀、腹痛等症状。有研究人员指出,长期劳累、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可影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因此,心理安慰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促进小肠蠕动、结肠运转,促进直肠球囊扩张,降低痛阀,可改善肠腔微环境,调节肠道动力,保护肠粘膜,缓解病情进展,提高免疫力,综合疗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李新荣.腹泻型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1(02):315-316. [2]马文江.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临床诊治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2):158±160. [3]张辉.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3(10):60-6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