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临床上需注意,患者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兰)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正常,便隐血试验阴性;

2.肝、胆、胰腺功能及B超正常;

3.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肠镜检查部分患者示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不需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下列三点中的两点:

(1)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可缓解;

(2)伴有大便次数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予以祛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解痉剂用于腹痛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匹维溴胺(得舒特)50mg,3次/d。

(2)止泻剂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可选用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依腹泻程度而定,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宣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活性炭等。

(3)导泻剂对便秘主导型患者酌情使用导泻药。可选用聚乙二醇(福松)109,1-2次/d.乳果糖15ml,1--2次/d。

(4)抗焦虑抑郁药

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焦虑抑郁药,如帕罗西汀20mg/d,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5)其它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据报道对腹泻,腹胀有效。上述药物多与其它药物合用,确切临床疗效尚待证实。

3.心理和行为疗法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物反馈疗法,可试用。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全部淌失,停药三个月复发。

2、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停药后期内复发。

3、未愈症状无好转。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临床上需注意,患者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兰)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正常,便隐血试验阴性; 2.肝、胆、胰腺功能及B超正常; 3.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肠镜检查部分患者示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不需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下列三点中的两点: (1)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可缓解; (2)伴有大便次数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予以祛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解痉剂用于腹痛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匹维溴胺(得舒特)50mg,3次/d。 (2)止泻剂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可选用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依腹泻程度而定,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宣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活性炭等。 (3)导泻剂对便秘主导型患者酌情使用导泻药。可选用聚乙二醇(福松)109,1-2次/d.乳果糖15ml,1--2次/d。 (4)抗焦虑抑郁药 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焦虑抑郁药,如帕罗西汀20mg/d,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https://www.doczj.com/doc/e219047996.html,cy A,FerminMear 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 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推荐】浅析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实用word文档 (3页)

【推荐】浅析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浅析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与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有 一定的关系。本文研究了IBS的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报告如下。 资料 1. 病例来源病例来自201X年11月至201X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山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 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IBS患者,共457例,其中男185例,女272例, 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36.8214.41)岁,病程(3.374.42)年。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Ⅲ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肠燥津伤证等证型。寒湿困脾证 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2.3 纳入标准①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Ⅲ诊断标准;②近3个月内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消化道钡餐未见器质性病变;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因器质性疾病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者;④有腹部手术者;⑤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 抑郁症患者;⑥不同意参加调查者。 方法 1. 制定IBS临床信息采集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20年IBS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然后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并结合临床流行 病学的研究内容,制定IBS临床信息采集表;采集表经专家咨询和修改后进行 信度检验,测得Cronbachs Alpha系数=0.910,提示信度高。

肠易激综合征

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 IBS 病人中分别占到了 50% 30%和 50%而非IBS 病 人分别占到25% 15%^口 30%统计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2. 应激事件与IBS 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 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了正常餐后运动模式, 分泌的增加。应激促进 CRH 勺合成与分泌,静注 CRH 以后,腹痛加重,结肠运动指数增加。用了 CRH 拮抗剂以后,或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 IBS 症状者欧美报道为 病少见。男女比例约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调查显示,有 10%— 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 8.7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 50岁以后首次发 1: 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 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 ? IBS 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 属于慢性、亚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IBS 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况的间断发作。 IBS 的定义 IBS 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群。 IBS 是功能性胃肠 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男性1.5%-12.1%,女性是5.2%-19.1%, 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IBS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 IBS 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 改变肠道的MMC IBS 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 MMC 勺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则促进小肠的转运。 IBS 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 20%-30% IBS 及普通人群MMPS 勺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IBS 和非IBS 进行比较,它分了三个方面, 可以促进小肠的运转。大鼠的身心应激可以引起结肠张力增加, 传递速度减慢。而且伴随有 VIP 、肠啡肽这些激素的 P 值均小于0.01。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调查显示, 有IBS病症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 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属于慢性、亚慢 性胃肠功能紊乱.IBS的主要病症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 况的间断发作. 一 IBS的定义 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病症群.IBS 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 男性1.5%-12.1%,女性是5.2%-19.1%,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二IBS病因与发病机制 1.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IBS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改变肠道的MMCIBS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MMC的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那么促进小肠的转运.IBS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20%-30%. IBS及普通人群MMPS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IBS和非IBS进行比拟,它分了三个方面,一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IBS病人中分别占到了50%、30%和50%,而非IBS病人分别占到25%、15%和30%,统计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值均小于0.01. 2.应激事件与IBS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了正常餐后运动模式,可以促进小肠的运转.大鼠的身心应激可以引起结肠张力增加,传递速度减慢. 而且伴随有VIP、肠啡肽这些激素的分泌的增加.应激促进CRH的合成与分泌,静注CRH以后, 腹痛加重,结肠运动指数增加.用YCRH拮抗剂以后,或这个静脉或者下丘脑旁核注射以后,可以消除应激的胃肠反响.

肠易激综合征(全文)

肠易激综合征(全文) ◆◆导读◆◆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经常在情绪紧张或发脾气的时候,就会出现腹泻的情况,去医院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这到底是什么病?该怎么治疗呢?出现上述情况多半是得了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特点是在没有特定和独特的器质性病理的情况下,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便秘和腹泻可交替出现,但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过去称为“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及“不稳定性结肠炎”等。 该病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常迁延难愈。 ◆◆病因◆◆ 一般的病因是机体应激反应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个体都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和胃肠感染等因素,导致

胃肠动力改变、脑—肠轴相互作用的紊乱、自主神经和激素的变化等。 伴有精神障碍(如恐慌、焦虑、创伤后应激紊乱等)、睡眠障碍和心理应对障碍的患者,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可导致症状的加重,但对心理因素与IBS 之间的确切联系还不十分清楚。 ◆◆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腹部不适:常沿肠管有不适感或腹痛,可发展为绞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在排气排便后缓解。有些食物如粗纤维蔬菜、粗质水果、浓烈调味品、酒、冷饮等,可诱发腹痛。但腹痛不进行性加重。睡眠时不发作。 腹泻或不成形便:常于餐后,尤其是早餐后多次排便。亦可发生于其余时间,但不发生在夜间。偶尔大便最多可达10次以上。但每次大便量少,总量很少超过正常范围。有时大便仅1~2次,但不成形。腹泻或不成形便有时与正常便或便秘相交替。 便秘:每周排便1~2次,偶尔10余天1次。早期多间断性,后期可持续性而需服用泻药。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医生共识意见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医生共识意见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医生共识意见 1. 引言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结构的调整,IBS在中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水平,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组于2020年发布了最新的医生共识意见。 2. 定义和分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特征为腹痛或不适、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时有明显的疼痛缓解,以及相关的胃肠症状。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IBS可分为腹痛型、腹泻型和便秘型。腹痛型IBS主要表现为腹痛或不适,腹泻型IBS伴有腹泻,而便秘型IBS则伴有便秘。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是存在多种可能的因素。包括肠道菌群失调、神经调节紊乱、免疫功能异常等。精神压力、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IBS的发生有关。

4. 诊断和评估标准 根据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医生共识意见,诊断IBS需要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和肠道肿瘤等。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罗马Ⅲ诊断标 准和罗马Ⅳ诊断标准。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腹部体 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5. 治疗方法 IBS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节、运动锻炼和心理疏导等。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抗腹痛药物、抗腹 泻药物和通便药物等。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实际情况进行 个体化选择。 6. 预防和康复 IBS的预防包括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精神压力等。康复中常采用心理治疗、针灸等辅助手段,以加强身心的调节和恢复。 7. 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IBS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心理疏导也 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和回顾: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全文)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全文)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1](以下简称“共识”)进行解读。共识意见推荐级别分为6个等级,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达成了包括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共29条共识意见。 01 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与分类 肠易激综合征(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依据患者排便异常时的主要粪便性状。如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分为便秘型IBS(IBS-C)、腹泻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lBS(IBS-U)四型。 便秘型IBS腹泻型IBS

02 IBS的流行病学 我国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仅25%患者到医院就诊。 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IBS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年龄为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年龄≥60岁)的IBS患病有所下降。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与IBS的亚型无关;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IBS的危险因素。 肠道感染史对中国人肠易激综合征患病风险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03 I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脑-肠互动异常。

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内脏高敏感:即内脏组织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增强。高达33-90%IBS 患者中可观察到)。 内脏高敏感 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IBS亚型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胃肠道动力异常主要表现在结肠,但食管和胃、小肠、肛门直肠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动力学异常。 肠道低度炎症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神经系统参与部分IBS的发病。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均可引起肠黏膜肥大细胞或其他免疫炎症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IBS肠道的低度炎症改变了以往“IBS作为功能性肠病不存在形态学改变”的说法,但是并非所有IBS患者都存在炎症。目前关于IBS-C患者的文献报道仍较少。 IBS患者常伴发焦虑、抑郁等表现,急性和慢性应激均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此外,肠道微生态失衡在IBS发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04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 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 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 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 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 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 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 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日大便 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 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 性病变。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 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 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其中大便有伴少 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 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 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 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 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2)一般状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表现腹部压痛。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 查无阳性表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 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实 验治疗无效。 4 治疗方药 基本方:黄芪4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0g,薏米20g,莲子肉15g,柴胡15g,香附15g,茯神10g,远志10g,石菖蒲10g,龙齿10g,木瓜25g,元胡20g,白芍20g,甘草10g 随证加减:若畏寒肢冷,痛多拘急,腹鸣切痛,大便闭塞不通,加附子、细辛、大黄,若腹 中时痛,绵绵不休,喜得温按,按时痛减,加生姜、桂枝、大枣,如腹部痞满,胀痛,拒按,潮热,大便不通,并见口干引饮,矢气频转或泄泻色纯青,腹部作痛,按之硬满,所下臭秽,加大黄、芒硝,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甚欲便,得大便痛减加枳实、木香、砂仁,若腹泻日行7次以上加秦皮、石榴皮,诃子,若烦躁易怒,胸胁满闷,失 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郁金、青陈皮,以上15天一个疗程。 5 疗效评定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完整版)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完整版) 定义与流行病学 ●IBS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异常。 ●中国人群IBS总体患病率较高,约为5.0%~6.0%,而大学生及中小学生可分别高达15.7%及20.2%,依地域、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较大差异。 ●IBS患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更为常见,在老年人中IBS患病率有所下降。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肠道感染是国人IBS的危险因素。 ●IBS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因及发病机制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不同IBS亚型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 ●内脏高敏感是IBS核心发病机制之一,在IBS症状发生及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感觉异常及脑-肠轴调节异常可能参与IBS的发生。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与IBS有关。 ●肠道感染和免疫因素可能参与部分IBS的发病。 ●精神心理因素与部分IBS密切相关。 诊断与分型 ●依据罗马Ⅲ标准诊断IBS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该标准适合中国IBS的诊断和分型。 ●有警报征象的患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警报征象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水、发热、体重减轻、结直肠癌家族史。 ●便秘型IBS(IBS-C)与功能性便秘不同,前者腹痛、腹部不适表现突出,且排便后便秘症状改善。 ●IBS常与FD、GERD等重叠。 ●应从多方面评估IBS的严重程度,其于肠道症状、肠道外症状、功能障碍、精神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以及生活质量有关。 常规治疗 ●解痉药物可以改善腹泻型IBS(IBS-D)患者的总体症状,对腹痛疗效明显。

2021BSG肠易激综合征管理指南(全文)

2021BSG肠易激综合征管理指南(全文)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由肠脑轴异常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与肠蠕动/大便改变相关的腹痛、腹胀。胃肠道的神经系统异常、心理因素(包括压力)、某些食物、肠道微生物都可引发症状。少数情况下IBS可于肠道感染或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但更多情况下没有明确病因。 自2007年后,时隔14年,英国胃肠病学会(BSG)终于再度发布IBS管理指南。今天,小编对指南内容进行了整理,一起来学习吧! 诊断标准和分类 目前二级医疗机构常用的IBS标准为发布于2016年的罗马IV,该标准将IBS定义为与排便相关的腹痛,与排便频率和/或排便形式的改变相关。根据患者的主要粪便类型,将患者分为伴有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伴有便秘的肠易激综合征(IBS-C)、伴有混合排便习惯的肠易激综合征(IBS-M)或未分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U)。 与罗马III标准相比,罗马IV标准作了以下重要修改:①从定义中删除了表意模糊的术语“腹部不适”。②腹痛的最低频率由“每月至少3天”

调整为“每周至少1天”,以减少健康人群被误诊为IBS的可能。③将“通过排便来缓解的腹痛”,改为“与排便有关的腹痛”,因为部分IBS患者的腹痛在排便后加重。 诊断和宣教 与二级医疗机构常用的罗马IV诊断标准相比,国家卓越保健研究所关于IBS诊断标准(腹痛或腹部不适,合并排便习惯改变,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无预警症状体征)在一级医疗机构更实用【推荐强度:弱。证据等级:低】。 所有在医疗机构中首次出现IBS症状的患者都应进行全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或红细胞沉降率、乳糜泻血清学检查;对于年龄小于45岁、伴有腹泻的患者,还应加查粪钙卫蛋白以排除炎性肠病。如果有需要,应遵循当地和国家的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筛查指南进行癌症筛查【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中】。 无报警症状体征的前提下,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症状、血粪检查异常作出IBS的阳性诊断【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中】。 诊断有疑问、症状严重或一线疗法难治的患者、患者要求专科意见时,有必要转诊到二级医疗机构消化内科【推荐强度:弱。证据等级:低】。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其中,脾胃虚弱是导致IBS的主要原因之一,湿邪内盛则会使病情加重,而肝气郁结则会使病程延长。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腹痛多为阵发性发作,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腹胀则表现为腹部胀满、排气增多等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则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 中医治疗IBS主要从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方面入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型IBS: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为主。常用的中药包括

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湿邪内盛型IBS:治疗以祛湿清热、健脾和胃为主。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陈皮、半夏等。 肝气郁结型IBS: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等。 对于IBS患者,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使用解痉药、止泻药等。然而,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不冲突,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IBS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也是缓解IBS症状的重要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治疗IBS的中药包括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而西药则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在饮食方面,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并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1-2]。2008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协作组”和“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在充分地讨论后,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结合国内外现有诊治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制订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同道参考。 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 1. 定义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 2. 流行病学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很高,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各地研究的报道显示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我国城市的患病率约为5%左右,在欧美国家则为1 0%-20%[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多数研究显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肠易激综合征是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疾病,仅美国每年治疗IBS的相关费用就达300亿美元[5]。在我国,IBS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就诊的比例达20%-50%[6]。 3. 发病机制一般认为IBS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 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开展,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肠道动力和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机制、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小肠细菌移位等[7-8]。 4.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则横逆犯脾;水湿不行,痰湿内阻;日久失治,损伤脾肾等所致。诸多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形成水湿、痰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则腹胀、腹泻;若腑气通降不利则腹痛;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因此,本病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脾胃虚弱和肝气疏泄障碍存在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整个过程,肝郁脾虚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9-13]。 诊断 1. 临床表现[14-15]肠易激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是腹部不适或腹痛,与排便相关。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频率、腹痛伴排便异常、排便后腹痛缓解及黏液便等有详细的描述。询问病史时需了解:①腹痛部位及其程度和频度;②症状的发生与排便的关系,有无夜间出现症状以及症状与体位的关系;③与进餐有无关系,有无体质下降以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疗ACG指南建议

2022肠易激综合征(IBS )的诊疗ACG指南建议(全文)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高度流行的慢性疾病,能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IBS的诊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促使美国胃肠病学院(ACG)为其制定了该首份指南。 通过综合文献检索,ACG回答了与IBS有关的25个临床上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前9个问题关注诊断和检查,后16个问题为对其治疗方式的建议。 本指南的制定基于德尔菲法,主要陈述如下: 1.建议对IBS患者及存在腹泻症状的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排除乳糜泻。 (强烈建议,证据质量适中) 2.建议对无警报征象的疑似IBS患者、腹泻患者检查粪便钙卫蛋白(或粪便乳铁蛋白)和。反应蛋白,以排除炎症性肠病。

(查粪便钙卫蛋白、C反应蛋白:强烈建议,证据质量中等) (查粪便乳铁蛋白,强烈建议,证据质量很低) 3.不建议对所有IBS患者进行常规粪便肠道病原体检查。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低) 4.不建议对45岁以下存在IBS症状,且无警报征象的患者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低) 5.建议对有IBS症状的患者采取积极的诊断策略,而不仅仅是通过排除其他疾病下诊断,以缩短开始正确治疗的时间。 (共识推荐,无法使用评分方法对此条进行评估) 6.建议对有IBS症状的患者采取积极的诊断策略,而不仅仅是通过排除其他疾病下诊断,以提高成本效益。 (强烈建议,证据质量高)

7.建议根据明确的IBS亚型对患者进行分类,以改进治疗。 (共识推荐,无法使用评分方法对此条进行评估) 8.不建议对所有IBS患者进行食物过敏和食物敏感性测试,除非患者存在与食物过敏相关的症状。 (共识推荐,无法使用评分方法对此条进行评估) 9.建议对有提示盆底肌功能紊乱和/或难治性便秘症状,且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IBS患者进行肛肠生理功能检测。 肛肠功能障碍可发生于IBS的所有亚型(IBS-D、IBS-C和IBS-M)中,患病率预计高达40%。 由于缺乏明确指南,大多数IBS患者没有进行常规的肛门直肠测压(ARM )和/或球囊排出试验(BET)诊断试验。 对于表现出症状的患者,如果仔细的直肠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肛肠结构性异常,则盆底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上升(敏感性75%、特异性87%)。图1展示了正常排便和排便障碍型便秘(dyssynergic defecation,DD)的生理。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从罗马Ⅰ到罗马Ⅲ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从罗马i到罗马ni 标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病因较复杂,临床诊断常采用罗马标准作为依据。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知晓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发展过程及进展。 一、概述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与腹痛或腹部不适相关的、以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症状群,但一般没有组织结构和生化方面的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病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胃肠道免疫异常、黏膜低级别炎症以及心理精神有关。 (二)流行病学 IBS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高发病。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群患病率高达10-20%。根据我国北京1996年的调查,人群患病率分别为7.26% (Manning标准)和0.82% (罗马标准)。消化内科门诊符合IBS的患者达15.9% (罗马III标准)和18.5% (罗马II标准)。该病多见于女性病人。IBS 病史为慢性迁延性,部分病人需要反复就诊,并由此产生腹痛及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症状学 1.肠道症状 2.非肠道消化道症状 3.全身症状 二、IBS诊断标准的相关概念 (一)早期诊断标准即Manning标准

1962年牛津大学Chardhary和Truelove首先对IBS病人进行研究回顾,第一次引入胃 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概念。1978年Heaton对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器质性肠道疾病15 个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里面有6个在IBS病人中常见。这6个症状就构成了 Manning标准。 Manning标准包括: •腹痛发作伴排便次数增加 •腹痛发作伴粪便变稀 •排便后腹痛缓解 •可见的腹部膨胀 •主观排便不尽感(超过25%的时间) •黏液便(超过25%的时间) ,父, Manning标准是最早关于症状学的诊断标准。对于IBS来说,该标准的主 要 思।考目的是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二)Kruis 标准 1984年德国学者Kruis提出Kruis标准。 Kruis标准包括: •症状(患者报告,表格形式): •病史超过2年 •腹痛、腹胀、或排便不规律 •腹痛描述为“烧灼样、刀割样、非常强烈、剧烈,压迫感、钝痛、不舒服或并 不重” •腹泻和便秘交替 •体征(每项均由医生判定):

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 南(基层医生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温艳东1,李保双1,王彦刚2,唐旭东1,李振华1,王凤云1,王萍1,卞立群1,赵迎盼1,张北华1,吕林1(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北京100091;2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32)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基金资助: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3BAI02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673853,No.81704070),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No.Z171100000417052)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虽然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和预期寿命无明显影响,但患者常因症状长期反复发作、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频繁就诊,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并造成了相应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3]。从现代医学而言,对本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远期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类似症状有着较长的历史,由于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及治疗

的个体化等特征,使得其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难以出现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其临床疗效应当是肯定的。目前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中西医共识主要针对三甲医院,对中医药的临床使用及推荐方面文字相对简略。既往缺乏用于指导基层医生的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全国性指南,本指南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主要针对基层医师,指南在收集文献、评价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为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相关诊疗问题提供了简洁的版本,尤其在辨证论治方面,以病-证症结合的方法编撰,符合临床使用,希望借此提高基层医师对本病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范围 本指南对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本指南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2017年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ZYYXH/T473-2015:《中医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2003年我国即制订了IBS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2007 年又进行了修订。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IBS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我国学者对于IBS的临床实践与硏究不断深入,获得了不少国人的资料。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硏究资料和国际最新的共识意见,对我国IBS共识意见进行更新。本共识意见分为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4个部分,共28条。 共识意见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首先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在检索Medline. Embase s 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起草共识意见初稿(共33个条目)。核心专家针对初稿面对面地进行了讨论,确定了30个条目供全国相关领域28位专家网上投票。经过两轮投票并参照专家建议进行修改,2015年8月15 日组织全国28位专家在上海召开会议,会议上专家们对共识意见稿进行充分讨论,直至达成共识意见;共修改10条,删除3条,增加1条。共识意见分为6个推荐级别:A + ,非常同意;A ,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 ,完全不同意。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2003年我国即制订了IBS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2007年又进行了修订。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IBS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我国学者对于IBS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不断深入,获得了不少国人的资料。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研究资料和国际最新的共识意见,对我国IBS共识意见进行更新。本共识意见分为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4个部分,共28条。 共识意见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首先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在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起草共识意见初稿(共33个条目)。核心专家针对初稿面对面地进行了讨论,确定了30个条目供全国相关领域28位专家网上投票。经过两轮投票并参照专家建议进行修改,2015年8月15日组织全国28位专家在上海召开会议,会议上专家们对共识意见稿进行充分讨论,直至达成共识意见;共修改10条,删除3条,增加1条。共识意见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

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定义与流行病学 1.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证据等级:高质量7.4%,中等质量88.9%,低质量3.7%。 推荐级别:A+64.3%,A 28.6%,A-7.1%。 在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调查发现,中国IBS患者认为最困扰的症状依次为腹痛、腹部不适和腹胀[1]。虽然既往罗马Ⅲ诊断标准并未将腹胀列为IBS的主要症状[2],但腹胀在中国IBS患者的发生比例(52.8%)比较高,应将其列入诊断标准并在IBS定义中得以体现。罗马Ⅲ标准中强调:诊断IBS时应排除可解释肠道症状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存在炎性标志物、肠道微生态、肠黏膜通透性、基因表型、神经递质受体分子和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处理的异常等[3]。因此,本工作小组专家提出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患者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即为IBS。 2.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6.5%,患病率因地域、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较大差异,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患病率较高。 证据等级:高质量10.7%,中等质量82.2%,低质量7.1%。 推荐级别:A+25.0%,A 67.9%,A-7.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