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规范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规范

肠易激综合征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1. 病名诊断: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可命名为“腹痛”;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可命名为“泄泻”;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范畴,可命名为“便秘”。

2. 证候诊断:

1)脾虚湿阻证

主症: 1.大便时溏时泻; 2.腹痛隐隐。

次症: 1.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2.神疲纳呆,四肢倦怠;

3.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

4.脉虚弱。

2)肝郁脾虚证

主症:1.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和情绪有关;2.急躁易怒,善叹息。

次症:1.两胁胀满;2.纳少泛恶;3.脉弦细;4.舌淡胖,也有齿

痕。

3)脾肾阳虚证

主症:1.晨起腹痛即泻;2.腹部冷痛,得温痛减;3.形寒肢冷。次症:1.腰膝酸软;2.不思饮食;3.舌淡胖,苔白滑;4.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

主症:1.腹痛泻泄;2泄下急迫或不爽;3肛门灼热。

次症:1.胸闷不舒,烦渴引饮;2口干口苦;3舌红,苔黄腻;

4.脉滑数。

5)肝郁气滞证

主症:1.大便干结;2.腹痛腹胀;3.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次症:1.胸闷不舒,喜善太息;2.嗳气频作,心情不畅;3.脉弦。

6)肠道燥热证

主症:1.大便硬结难下;2舌红,苔黄燥少津。

次症:1.少腹疼痛,按之胀痛;2.口干口臭;3.脉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二.西医诊断标准

以肠易激综合征(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改善;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3.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鉴别诊断】

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要注意与常见的乳糖不耐受症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功能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消滞。

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薏苡仁、莲肉。

2)肝郁脾虚证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味。

药物:党参、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主方:附子理中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和四神丸(《内科摘要》)加减。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苦参、秦皮、炒莱菔子、生薏苡仁。

5)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行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郁金。

6)肠道燥热证

治法:泻热通便,润肠通便。

主方:麻子仁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

二.随症加减

腹痛明显者,可加醋元胡、炒白芍;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滑脱不禁加诃子、补骨脂;忧郁寡欢加合欢花、玫瑰花。

【疗效标准】

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3.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转归与随访】

肠易激综合征呈良性过程,症状可反复或间隙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但一般不会严重影响全身情况,预后良好;由于肠易激综合征受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较多,建议随访时间可在治疗症状消失4周后。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规范

肠易激综合征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1. 病名诊断: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可命名为“腹痛”;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可命名为“泄泻”;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范畴,可命名为“便秘”。 2. 证候诊断: 1)脾虚湿阻证 主症: 1.大便时溏时泻; 2.腹痛隐隐。 次症: 1.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2.神疲纳呆,四肢倦怠; 3.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 4.脉虚弱。 2)肝郁脾虚证 主症:1.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和情绪有关;2.急躁易怒,善叹息。 次症:1.两胁胀满;2.纳少泛恶;3.脉弦细;4.舌淡胖,也有齿

痕。 3)脾肾阳虚证 主症:1.晨起腹痛即泻;2.腹部冷痛,得温痛减;3.形寒肢冷。次症:1.腰膝酸软;2.不思饮食;3.舌淡胖,苔白滑;4.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 主症:1.腹痛泻泄;2泄下急迫或不爽;3肛门灼热。 次症:1.胸闷不舒,烦渴引饮;2口干口苦;3舌红,苔黄腻; 4.脉滑数。 5)肝郁气滞证 主症:1.大便干结;2.腹痛腹胀;3.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次症:1.胸闷不舒,喜善太息;2.嗳气频作,心情不畅;3.脉弦。 6)肠道燥热证 主症:1.大便硬结难下;2舌红,苔黄燥少津。 次症:1.少腹疼痛,按之胀痛;2.口干口臭;3.脉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二.西医诊断标准 以肠易激综合征(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改善;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3.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doc

目录 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节急性腹痛 (1) 第二节慢性腹泻 (5) 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 (7) 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 (11) 第五节胃食管反流病 (13) 第六节急性胃炎 (17) 第七节慢性胃炎 (21) 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 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 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 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 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 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 第十四节肝硬化 (49) 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 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 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 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 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鼻饲术 (81)

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 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 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 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 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 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 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 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 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 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 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 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 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 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 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21) 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 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 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 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 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

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急性腹痛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 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 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 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体格检查应仔细而全面。神经、运动及生殖系统,必要时也应及时检查。 腹部检查:要重点注意下列情况: (1)先从视诊开始,观察腹部的外形、手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 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疾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中医药在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基层地区应用较为广泛,成本相对较低。 目前针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面对的受众均为大型医院医师,且内容多针对专科医生,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科研的需要,而针对基层全科医生及患者的指南相对较少。《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以广大基层医师及患者为服务对象,基层医生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生对常见消化疾病的诊疗水平,从而有利于医院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评审,于2016年9 月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唐旭东教授担任组长,组织全国消化领域权威专家组建项目组,负责指南的编制。于 2017年5月召开了课题启动会,对指南的编制方法、评价方法及编制体例进行了培训和规范。并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的要求,以文献为依据,以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干预手段,以中西医专家共识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专家会议讨论法制订。 2019年5月2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交流会中,基层客户期待已久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正式发布。 “ 内容包括前言、引言,指南正文部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并发症预防及预防调摄8 部分内容。疾病病种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腹胀、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急、慢性)胰腺炎共

消化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措施

消化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措施 消化内科作为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涉及到多种常见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疾病预防的推广,各类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路径也在逐渐偏离标准化。在此,我们将分析疾病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一、肝硬化 原因:由于肝硬化的多样性和重症程度差异,医院内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同时,在一些医院中,医生的医疗观念和临床治疗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措施: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肝硬化的标准化诊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的疾病知识学习,提升其对疾病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二、消化性溃疡 原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复杂,患者病情急剧变化,容易导致诊疗路径的变异。另外,不同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处理也存在误差。 措施:诊疗路径应以标准化治疗为基础,并制定区别疾病不同病程的技术细节,以及全面超级检查和协商合作等治疗方案。在治疗中,更应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掌握疾病的先进治疗方法,提高医护技能。

三、胃癌 原因:胃癌早期症状隐蔽,临床路径歪曲度较大。同时,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等因素也会影响诊疗路径的变异。 措施:制定规范化的胃癌诊疗方案,包括分级诊断、剂量的控制,以及术后支持等措施。在医护人员的训练中,应重视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利用先进技术检测和预测,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 四、慢性胃炎 原因:慢性胃炎患者多方面异常,但不同患者病程、病情鉴别、诊疗方法等条件也会影响临床路径的歪曲度。 措施:建立慢性胃炎标准化医疗团队,制定一系列实用、有效的诊疗方案,建立规范化的治疗路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制定更加严格地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部分严重病例的团队会诊。 五、炎性肠病 原因:炎性肠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病情,不同患者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的不同也会影响炎性肠病的临床路径。 措施:规范炎性肠病的治疗标准,制定针对不同患者的诊疗方案,建立多专业科室组成的专业团队,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疾

肠道易激综合征、大肠息肉诊疗规范

肠道易激综合征、大肠息肉诊疗规范 肠道易激综合征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主要描述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同时要特别描述病人的睡眠、精神状 态、心理状态及肠道既往病史。 【物理检查】 体检重点在腹部。 【辅助检查】 1.血、尿、粪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2.胸片、肝胆胰脾肾及妇科B超。 3.钡餐、肠镜。 【诊断要点】 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等。体检发现腹部压痛。 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不少于3次)均阴性,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4.X线钡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小肠结肠有激惹征。 5.结肠镜检查显示部分病人运动亢进或痉挛,无明显粘膜异常。 6.血、尿常规及血沉正常。 7.必须排除肠道及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其它器质性疾病。 【鉴别诊断】 1.吸收不良综合征; 2.血吸虫病; 3.肠肿瘤; 4.炎症性肠病; 5.乳糖酶缺乏症; 6.肠结核; 7.可引起肠道激惹症状的其它系统的疾病如甲亢等。

【治疗原则】 1.对症处理。 2.必须重视心理治疗,去除诱因。 【疗效标准】 IBS病人一般可不住院治疗。症状的消失可认为治愈。 参加人员签字: 大肠息肉诊疗规范 主讲人:杨天军 时间:2009年12月15日 参加人员:肛肠科全体医护人员 地点:肛肠科医生办公室 【病史采集】 1.注意便血、贫血、腹痛、腹泻。 2.发病年龄及家族史。 【物理检查】 1.贫血体征、营养状况。 2.唇、口腔粘膜、皮肤色素斑。 3.骨及软组织包块。 【辅助检查】 1.肛门指检、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 2.钡灌肠X线照片检查。 3.结肠镜检查及息肉活检。 4.钡餐或胃镜检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小肠息肉等。 【诊断要点】 1.便血、腹泻、贫血等。 2.钡灌肠X线照片、结肠镜检查可明确息肉的部位、数量、大小、形状。3.息肉活检及电切息肉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类型及有无癌变等。 4.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1)家族发病史。 (2)息肉数量:几百至千个,黄豆大至数厘米大小,密集、成串。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现从证候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IBS-D的概况。 标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肠道 肠易激综合征(irr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将IBS分为腹泻型(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临床以IBS-D较多见。IBS-D属中医学“郁证”、“泄泻”、“腹痛”范畴,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本病的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现代医家认为肝郁脾虚是IBS-D的主要病机。笔者现就近几年IBS-D的中医药研究综述如下。 1证候研究 由于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IBS-D的中医证候分型虽渐规范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沈淑华等采用计算机检索等方法,得出IBS-D累积频率达90%的证型依次是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肝旺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大肠湿热证和肾阳虚证,肝脾不和是IBS-D的基本发病环节。张声生等认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是IBS-D的主流证候,并认为精神心理因素是其重要内因。吴皓萌等以脑肠轴为切入点,研究IBS-D中医证候和血清脑肠肽的关系,认为乙酰胆碱(Ac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3受体(5-HT3R)与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及脾胃虚弱证等密切相关,可能是体现肝脾两脏功能关系的重要物质基础。 2临床研究 2.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邱光明等把40例IBS-D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认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辨证分型中药治疗IBS-D疗效显著。李文花将45例IBS-D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脾肾阳虚型4组,予相关中药治疗,对照组思密达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 1%,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P<0.01)。胡雪原等将120例IBS-D患者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肝旺脾虚型两组,分别予黄芪建中汤、痛泻药方中药治疗,认为中医辨证施药可明显降低IBS-D患者的血浆五羟色胺、胃动素水平。 2.2基本方治疗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8例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8例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门诊患者,结合中医辩证,予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结果:治疗1~3个疗程,停药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总有效率达82.2%。结论: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标签: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参苓白术散;四神丸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1-2]。在我国,IBS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就诊的比例达20%~50%[3]。临床以腹泻型(IBS-D)最为常见[4]。笔者于2010-2012年以加减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辨证治疗IBS腹泻型(IBS-D)28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共28例。其中男6例,女22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2岁,平均41岁;病程6~72个月,平均23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5-6]。 1.2.1 临床诊断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3 d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具有下述各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1)排便后症状改善;(2)发作时伴排便频率的改变;(3)发作时伴粪便性状的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1.2.2 以下症状可支持诊断(1)每周3次排便;(2)粪便为糊状/稀水样或块状/硬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的支持诊断为:至少25%的排便为糊状粪或水样粪,且硬粪或干球粪<25%的排便);(3)排便费力;(4)排便急迫感或不尽感;(5)排黏液;(6)腹胀。 1.2.3 相关检查指标无器质性疾病无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指标等异常的证据。如:血、尿、便常规、细菌培养及大便潜血阴性;肝、胆、胰腺、肾功能、血糖及B超正常;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X线钡餐灌肠及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等。 1.2.4 结合中医辨证属实、热证者不列入本组治疗观察病例。

肠道门诊工作要求

1、门诊建设 须达到“四固定,六分开”。四固定是指:“人员固定、诊室固定、医疗器械设备固定、门诊时间”;六分开是指:“挂号分开、候诊分开、检验分开、收费分开、取药分开、厕所分开”。应按照传染病管理标准设置,分为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肠道门诊的厕所不应离诊室距离太远而且整个肠道门诊专区面积应为100平米左右。 2、人员的上岗培训、设备的配备; (1) 培训内容应包括: ①几种肠道疾病诊断标准的统一(见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霍乱诊断标准); ②门诊登记规范(见门诊登记本首页); ③疫情处理流程,医院职责;(见北京市疫情报告管理规范) ④高度可疑病人的处理;(见北京市霍乱应急处理方案) ⑤传染病防治法。 (2)人员、设备的配备 ①专区人员固定门诊大夫至少3人,主治以上职称的至少两人;固定护士至少4人,主管护师以上的至少两人;固定检验人员至少3人,主管检验师以上的至少两人;固定消毒人员2人,要求要受过专门培训。孔床必须要有两张以上,观察床必须要有三张以上;隔离衣、胶靴、手套必须齐备。具备镜检、霍乱便培养条件。抢救药品摆放的地方不要与诊疗室距离太远,病人一旦出现危重情况便于及时抢救。抢救药品要定期检查,防止出现过期药品。 ②专室人员固定门诊大夫至少2人(没有兼职),主治以上职称的至少一人;固定护士至少3人,主管护师以上的至少一人;固定检验人员至少2人,主管检验师以上的至少一人;固定消毒人员至少1人,要求要受过专门培训;孔床必须要有一张以上,观察床必须要有两张以上;隔离衣、胶靴、手套必须齐备。具备镜检、霍乱便培养条件。抢救药品摆放的地方不要与诊疗室距离太远,病人一旦出现危重情况便于及时抢救。抢救药品要定期检查,防止出现过期药品。 3、各项工作制度:门诊登记,消毒隔离,疫情报告,实验室要求,悬滴及便培率,门诊与急诊的交接手续(见附件1);门诊报表填写完整,并于次月3日内上报。传染病报卡的备注栏填写镜检结果,并进行网络直报。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S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编码:K59.902。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病(TCD编码:BNP110,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编码:K59.902)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严重焦虑、抑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培养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肠镜检查 (4)腹部超声 (5)感染性疾病筛查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消化道气钡造影、血沉、乙肝五项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抑肝扶脾。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4)脾虚湿盛证:健脾祛湿。 2. 针灸治疗 3.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红外线照射、药物离子导入、中药泡洗、按摩疗法等疗法。 4. 调摄:心理干预、饮食调摄、提肛。 (九)完成路径标准 1. 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成形、腹痛缓解。 2.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 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或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 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

脾胃病科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痞是指有慢性间歇性发作的上腹痛、上腹饱胀、早饱、纳差、嗳气、恶心等临床症状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针灸法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 (1)脾虚气滞证 症状: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脘腹饱胀,餐后胀甚,神疲乏力,恶心欲呕,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则:健脾益气,和胃消胀 配穴:脾俞、肝俞、天枢、气海;针刺补法加灸或烧山火法。 (2)肝胃不和证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胸胁,脘部胀气,易饱、厌食、嗳气,多因情志不畅而发病,苔薄白,脉沉弦。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配穴:梁丘、阳陵泉;针刺泻法。 (3)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热胀痛,痛连两胁,烧心,泛酸,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配穴:梁丘、内庭、行间;针刺泻法或透天凉。 (4)寒热错杂证 症状:胃脘痞满,泛酸,烧心,食后尤甚,纳呆,干哕食臭或肠鸣下利,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则:理气消痞,辛开苦降 配穴:合谷、梁丘、内庭、太冲、期门;针刺泻法或透天凉。 (5)胃阴亏虚证 症状:胃脘隐痛,嗳气干呕,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则:益胃养阴,调中理气 配穴:胃俞、肝俞;针刺平补平泻法。

罐法:足太阳膀胱经肝俞至大肠俞走罐,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留罐。 穴位埋线:胃俞、肝俞、足三里、中脘。 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经常疼痛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现代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范畴。针灸法 主穴:中脘、足三里、合谷、梁丘 (1)寒热夹杂证 症状:胃脘痞满,嘈杂,烧心,饭后有饱胀感,食欲减退,口苦口粘,大便不畅,畏寒,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平调寒热 配穴:期门、太冲、阳陵泉、阴陵泉、天枢,针刺泻法。 (2)脾虚气滞证 症状:上腹部痞满,胸闷,气逆,嗳气,脘腹不适,隐痛,得食稍减,喜暖喜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苔薄白,脉沉。 治则:益气健脾,和肝理气 配穴:膻中、期门、太冲、阳陵泉,针刺泻法;隔姜灸神阙、中脘、气海。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临床常见病诊疗规范(二 内科疾病诊疗规范)

临床常见病诊疗规范(二内科疾病诊疗规范) 临床常见病诊疗规范 内科疾病 1

目录 第一章心血管疾病 (1) 第一节高血压 (1) 第二节冠心病 (11) 第三节瓣膜病 (16) 第四节原发性心肌病 (24) 第五节病毒性心肌炎 (26) 第六节心包炎 (28) 第七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30) 第八节心律失常 (32) 第九节心律失常的电治疗 (37) 第十节心脏介入性治疗 (49)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61)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1)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2) 第三节支气管哮喘 (64) 第四节肺炎 (66) 第五节肺部真菌感染 (68) 第六节艾滋病并发肺部感染 (70) 第七节肺脓肿 (72) 第八节肺结核 (74) 第九节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78) 第十节结节病 (80) 第十一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83) 第十二节肺栓塞 (85) 第十三节胸腔积液 (88) 第十四节自发性气胸 (90) 第十五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93) 第十六节呼吸衰竭 (94) 第十七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96) 第十八节咯血 (97) 第十九节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 (100)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123)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123) 第二节食管癌 (124) 第三节胃炎 (126) 第四节消化性溃疡 (129) 第五节胃癌 (132) 第六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133) 第七节溃疡性结肠炎 (135) 第八节克隆病 (137) 第九节肠结核 (139) 2

临床常见病诊疗规范(二内科疾病诊疗规范) 第十节肠道易激综合征 (140) 第十一节大肠息肉 (141) 第十二节消化道出血 (143) 第十三节慢性肝炎 (146) 第十四节肝硬化 (148) 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151) 第十六节肝肾综合征 (153) 第十七节胆道蛔虫症 (154) 第十八节急性胰腺炎 (155) 第十九节慢性胰腺炎 (158) 第二十节胰腺癌 (160) 第二十一节结核性腹膜炎 (161) 第二十二节有机磷中毒 (163)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165) 第一节周围神经疾病 (165) 第二节脊髓疾病 (168) 第三节脑血管疾病 (170) 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83) 第五节脱髓鞘疾病 (192) 第六节锥体外系疾病 (198) 第七节癫痫 (204) 第八节头痛 (210) 第九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14) 第十节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 (216) 第十一节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218) 第十二节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疾病 (219)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 (229) 第一节红细胞疾病 (229) 第二节白细胞疾病 (237) 第三节出血性疾病 (251) 第六章肾内科疾病 (262) 第一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262) 第二节继发性肾脏疾病 (268) 第三节肾小管酸中毒 (272) 第四节肾间质疾病 (273) 第五节感染性肾脏疾病 (277) 第六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279) 第七节慢性肾功能衰竭 (281) 第八节透析疗法 (283) 第七章内分泌疾病 (297) 第一节垂体肿瘤 (297) 第二节尿崩症 (298) 3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 - 目录 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节急性腹痛 (1) 第二节慢性腹泻 (5) 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7第四节下消化道出 血 (11) 第五节胃食管反流 病 (13) 第六节急性胃 炎 (17) 第七节慢性胃炎 (21) 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 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

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 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 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 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 第十四节肝硬化 (49) 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 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 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

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 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 第一节鼻饲术 (81) 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 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 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 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 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 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术 (100)

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 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 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 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 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 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 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 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 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

切开术 (121) 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 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 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 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 第二十一节食管扩*术 (135)

. - 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急性腹痛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 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 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

2013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更新)

2013年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及操作规范 上篇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4) 第三章急性胃炎 (5) 第四章慢性胃炎 (6)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7) 第六章功能性消化不良 (8) 第七章胃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溃疡性结肠炎 (10) 第九章肠易激综合征 (12) 第十章结核性腹膜炎 (12) 第十一章急性胰腺炎 (13) 第十二章慢性胰腺炎 (15) 第十三章胰腺癌 (17) 第十四章肝硬化 (19) 第十五章肝硬化腹水 (21) 第十六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22) 第十七章肝性脑病 (24) 第十八章肝肾综合征 (25) 第十九章原发性肝癌 (26) 第二十章药物性肝病 (28) 第二十一章酒精性肝病 (29) 下篇临床操作规范 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31) 第二章结肠镜检查 (34) 第三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36) 第四章色素内镜检查 (40) 第五章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 (43) 第六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45) 第七章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48) 第八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51) 第九章内镜下胆管引流术 (54) 第十章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 (58)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 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 .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达60-100ml 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 时,可引起头晕、无力、站立性晕厥、口渴、四肢冷、血压偏低、贫血。大量出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一5%)约1500 -2500ml ,即可产生休克,患者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速弱、呼吸困难,如不积极救治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 1.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口腔、牙酿、鼻咽部等部位出血,注意局部检查,有无出血痕迹和损伤;排除咯血,大量咯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引起呕血或黑便。上腹痛加上呕血或解柏油样便的病史,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近期服用非街体类抗炎药或饮酒,揭示出血性胃炎的可能性,先有剧烈呕吐后再呕血,要考虑贲门粘膜撕裂症。下腹疼痛,排便习惯改变伴血便,提示结肠癌的可能。老年吸烟者突然发生急性腹痛并出血,提示结肠缺血性肠炎。体格检查可对诊断提供帮助。慢性病容、蜘蛛痣、脾大,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提示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1)粪便潜血试验简易有效,在无症状的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中很有价值。 (2)入院时应作血常规、血型、肝功、凝血四项检查,必要时备血。 (3)电子胃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既安全又可靠,能及时发现急性浅表性病变。只要患者情况允许,检查时机越早越好,24h内检查诊断率高于24

乡镇卫生院常见病门诊和住院诊疗规范

目录第一章内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单纯性) 第五节肺炎 第六节胃食管反流病 第七节急性单纯性胃炎 第八节急性糜烂性胃炎 第九节慢性胃炎 第十节消化性溃疡 第十一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三节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第十四节原发性高血压 第十五节心绞痛 第十六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七节糖尿病 第十八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九节缺铁性贫血 第二十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十一节腔隙性梗死 第二章外科 第一节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第二节乳腺囊性增生病 第三节乳腺纤维腺瘤 第四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第五节肠梗阻 第六节急性阑尾炎 第七节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八节腹股沟疝 第九节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第十节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 第十一节痔 第十二节肛裂 第十三节肛瘘 第十四节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第十五节慢性前列腺炎 第十六节良性前列腺增生

第十七节肾结石 第十八节输尿管结石 第十九节膀胱结石 第二十节尿道结石 第二十一节精索静脉曲张 第二十二节鞘膜积液 第二十三节包茎与包皮过长 第二十四节隐睾 第二十五节疖 第二十六节痈 第二十七节皮下急性蜂窝组织炎 第二十八节丹毒 第三章骨科 第一节甲沟炎和甲下脓肿 第二节脓性指头炎 第三节腱鞘囊肿 第四节急性腰扭伤 第五节腰肌劳损 第六节肱骨外上髁炎 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 第八节颈椎病 第九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十节低位颈椎半脱位 第十一节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第四章妇产科 第一节急性盆腔炎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 第三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四节流产 第五节霉菌性阴道炎 第六节早孕 第五章儿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节水痘 第五节手足口病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1) 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16) 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20) 第五章急性胰腺炎 (23) 第六章肝硬化 (35) 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8) 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41) 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43) 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47)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 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三、ANVUGIB的病因诊断 1.ANVUGIB的病因: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是引起上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