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篇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数学解决问题研究概况

1.《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指出: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教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问题是相对的。

2.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溶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领域之中。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流程

【模式一】

1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常用教学流程:(一般用于新课第一课时)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图画、对话、表格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要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一分、理一理、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2. 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1)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利用猜想、迁移、类推,尝试探索解

2

决问题的方法。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互动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相互补充,形成统一认识,达到深化思维、理解问题的目的。

(3)小组合作之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在引领学生反思归纳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3. 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于类似的问题是否适用,需要将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检验。本环节要为学生提供若干能应用学生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建立数学模型的稳定性及其特点,同时能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总结,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化、网络化的认识。本环节不一定在每一堂“解决问题”课中都要体现,但广大教师一定要树立引导学生总结建构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模式二】

在解决问题体系中,还有一类是单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这类课的教学,其流程应适当变通。(通常的策略有:

3

?运算意义策略;?数量关系策略;?画图策略;猜想并验证策略(假设);?列表或例举策略;?替换、转化策略;?用方程解的策略;?关联(分类)策略等等)。当然,列举的策略不是单独使用,往往使用几个策略解决问题。

课堂常用教学流程:(可以是新课、练习课或复习课)

1. 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2. 处理信息, 形成策略。(适时的放与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策略)

3. 应用拓展, 加深理解。

4. 及时反思, 提升策略。(回顾与反思提升学生策略的筛选与优化意识)

5. 学以致用, 感受价值。

篇二: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把握特点提供基点创造落点

——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新教材的特点:

课程改革,把我国小学数学历来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格局打破了。新教材把“应用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出现在课本中,一改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

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活力。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教材多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富有趣味,用了生活化的语言

4

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种置于特定情景中的数学问题,融入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一年级主要以情境图为主,如:一年上册47页、51页和58页,一年下册19页等,这些图极易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二年级则以半文半图为主,如二年上册23页和33页,二年下册4页、5页和59页等。这一新奇的内容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睛,大大地引发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 出示出题图——学生观察——提供数学信息——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三、方法和策略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

5

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基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像一年级上学期的“游泳图”呈现信息的方式及107页呈现的方式,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练习的契机拓展它的内涵,变换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从“直观”向“抽象”逼近。再如,在二年级上册中《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和北京申奥时的票数来进行教学,(如图)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但仅有感悟,没有实质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而且“数量关系”也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消失。如二年级下册59页的解决问题。学生观察图后,通过思考,描述的图意有:

6

(1) 划船那里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人,共有多少人,

(2) 有12个小朋友,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坐几辆车呢,

(3) 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平均每条船上坐4人,需要几条船,又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准坐3人,24个小朋友需要几辆碰碰车,

(4) 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租了6条船,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5) 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每条船坐4人,共坐了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学生描述的图意中,只有第五种比较接近编者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相对于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要繁杂得多,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然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会较多。到二年级时,信息增多,运算方法变化多,“非加即减”的现象少了。更主要的是,两步计算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于是出现解题时搞“拉数配”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上面这类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直接说出总数,顺势而为,把陌生的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浓缩为自己熟悉的一步计算。再如二年下册60

7

页习题中的第二题,学生把算式都列成18?9=2的一步算式。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把书上的提示语首先提示给学生,如“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再……”,这样学生就会理清思路,知道了先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梳理数量关系,这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

2、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落点”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力为学生

提供思考的“落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我提供两种方法给同行借鉴。

(1)比较中理解、感悟。

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是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我们都说“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建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错”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59页的解决问题

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给出的图意(5)进行教学: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改变问题。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在信息的增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数量关系,在比较中理解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质。

8

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材料间内在联系,沟通一步计算解决问题与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运用“连续两问改一问”“改变条件或问题”等方法,在帮助学生为寻找“中间问题”中起到了“脚手架”的良好作用。

(2) 把相同模式的解决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中。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如学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编这种模式的练习题,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图画形式。学生在独立编写的过程中更充分、自觉地构建了知识,对这种模式的“解决问题”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同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篇三: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学科:小学数学

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攸县黄丰桥镇中心完小

谢明星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黄丰桥镇中心完小谢明星摘要: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

9

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关键词: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拓展思维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

10

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

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

11

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例如:二年级下册

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

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

12

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55页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3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

13

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

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

14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1课时)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2人,问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其数量关系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如果问,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则数量关系就是倍数比的关系。在应用题中,有的题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则数量关系复杂,这就需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弄清数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途径。 3.列式解答 依据分析得到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4.验算并写出答案 检验解答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与原题的题意是否相符,然后写出答案。 检验的方法: (1)估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否合乎情理。应用题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数据一般都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就要检查题目是不是做错了。 (2)代入。把算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按照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运算,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与原题已知条件相符。 (3)另解。验算时,如果能采用另一种解法,可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情况。如答案一致,就验证了解答正确。 上面说的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是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一般的解题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在实际 1、一台电脑现价4000元,比原价便宜了20%,原价多少元?(用方程解答) 2、学校要装修一间会议室,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600块;如果改用 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用比例解) 3、下图的直角三角形以AB为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形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 米? 6cm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和方法,知道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 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 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 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 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 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实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耐心分析,明确数量关系 (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 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有趣地表达题意。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图中可以更清晰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准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把问题解决,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障。 检验的方法有多种: 1.估算法。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 2.代入法。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3.寻找其他方法。检验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前提,还要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消元法、替代法等,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要掌握各种方法,随问题中的条件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一)消元法 所谓消元法是对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的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最后再求出消去的那个未知数。我们由浅入深地来分析此类型的方法。 例1.甲乙二人去商店买练习本和笔记本,甲买了5个练习本和6个笔记本,共花了9.5元。乙买了5个练习本和7个笔记本,共花了10.7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 分析:此题有两个未知数,要想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可以消除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利用甲乙二人花钱的差,先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此题关键是数控量关系:(5个练习本+7个笔记本)-(5个练习本+6个笔记本)=1个笔记本 解:(1)乙比甲多买几个笔记本?7-6=1(个) (2)1个笔记本多少钱?10.7-9.5=1.2(元) (3)6个笔记本多少钱?6×1.2=7.2(元) (4)5个练习本多少钱?9.5-7.2=2.3(元) (5)1个练习本多少钱?2.3÷5=0.46(元) (二)替代法 什么是替代法呢?题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未知数量替代它的未知数量,使数量关系化繁为简,数量关系单一了,也就可以解?Q问题了。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精)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 模型的作用,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和简单的事实推 理; 3、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意见。 教学重点:找出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打过电话吗?付过电话费吗?你们付的电话费是怎样计费的?(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出示下表):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2002年调整后的201卡普通国内长话资 请举例说明。(这里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估计学生会说一些比如:调整后在09:00~18:00时间段内打了15分钟电话,就可以算出话费为9元,等等,然后老师给出下面问题) 问题:某人在21:00时拨打一个从杭州到上海的电话,如果调整前的话费为3.4元,那么这个电话在调整后的话费是多少?[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打电话”“付电话费”,给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师:请找出本题涉及哪几个量,又有哪些等量关系?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发言,互相补充,得出以下结论:)1、涉及到通话时间、话费标准和话费三个基本量;

2、基本关系: 通话时间×话费标准=话费; 3、调整前或调整后这个电话的通话的时间不变。 [这一层次及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利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找出典型的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评) 解:设所求的话费为x 元, (04 .040.3×6=510秒〈3600秒,说明这个电话始终在20:00-22:00时间段内〉由题意得: 04.040.3×6=03 .0x ×6 解这个方程得:x=2.55(元) 答:这个电话在调整后的话费是2.55元。 说明:①括号内部分估计多数学生不会想到,或已经想到但没有 写出来,所以老师在讲评时,也先不出示这部分,然后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补充完整; ②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形式的方程,但只要学生得到的方程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应用与拓展〉: (1) 如果在21:00时拨打的这个电话,通话时间为75分钟, 则调整前后的话费分别是多少? 调整前: 66060?×0.04+66015?×0.03=24+4.5=28.5(元) 调整后:66075?×0.03=22.5(元) [说明:此题可先让学生思考后得出应该分段计算] (2) 如果本例中调整前的话费为30元,则调整后的话费是多 少? 解:设调整后的话费为x 元, 0. 04×60×60÷6=24元〈30元,说明通话时间超过1小时,由题意得: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篇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数学解决问题研究概况 1.《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指出: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教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问题是相对的。 2.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溶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领域之中。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流程 【模式一】 1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常用教学流程:(一般用于新课第一课时)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图画、对话、表格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要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一分、理一理、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2. 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1)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利用猜想、迁移、类推,尝试探索解 2 决问题的方法。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互动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相互补充,形成统一认识,达到深化思维、理解问题的目的。 (3)小组合作之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在引领学生反思归纳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3. 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于类似的问题是否适用,需要将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检验。本环节要为学生提供若干能应用学生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建立数学模型的稳定性及其特点,同时能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总结,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小学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①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两步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P24的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你们看,这些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啊!在这个游乐园里,小朋友们参加了哪些活动? 2、引导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交流数学问题: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各自发现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质疑:刚刚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发现根据两个信息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很快就解决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据看木偶戏这一情境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

么数学问题呢?一起来看看。 二、探究加、减法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看木偶戏的情境图。 谈话: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三个信息板书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1)应该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出来。 ①22+13=35(人)②22-6=16(人)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⑤22-6+13=29(人) 学生说每一种方法的想法。 (4)观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了解前三种是分步列式而后两种是综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样,②和⑤想法一样。前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结:你发现今天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 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解 ■MV^WMWWWMWWUVL. 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数学解决问题研究概况 1?《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指出: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教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问题是相对的。 2. 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溶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之中。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流程 【模式一】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常用教学流程:(一般用于新课第一课时)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图画、对话、表格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要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一分、理一理、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2. 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实际操作、寻找智力源泉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

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 2.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 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 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文 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 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2人,问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其数量关系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如果问,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则数量关系就是倍数比的关系。在应用题中,有的题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则数量关系复杂,这就需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弄清数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途径。 3.列式解答 依据分析得到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4.验算并写出答案 检验解答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与原题的题意是否相符,然后写出答案。 检验的方法: (1)估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否合乎情理。应用题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数据一般都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发现计算结果

与实际不符,就要检查题目是不是做错了。 (2)代入。把算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按照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运算,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与原题已知条件相符。(3)另解。验算时,如果能采用另一种解法,可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情况。如答案一致,就验证了解答正确。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上面说的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是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一般的解题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在实际解答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这几个步骤不必都写出来,只要正确地列出算式,求出结果,写出答案就可以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

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

初中数学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教学设计

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大荆镇一中何冬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和简单的事实推理; 3、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意见。 教学重点:找出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打过电话吗?付过电话费吗?你们付的电话费是怎样计费的?(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出示下表):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2002年调整后的201卡普通国内长话资费标准如下: 师:你能理解这个表格吗?根据这个表格,你能解决什么问题?请举例说明。(这里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估计学生会说一些比如:调整后在09:00~18:00时间段内打了15分钟电话,就可以算出话费为9元,等等,然后老师给出下面问题) 问题:某人在21:00时拨打一个从杭州到上海的电话,如果调整前的话费为3.4元,那么这个电话在调整后的话费是多少?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打电话”“付电话费”,给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师:请找出本题涉及哪几个量,又有哪些等量关系?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发言,互相补充,得出以下结论:) 1、涉及到通话时间、话费标准和话费三个基本量; 2、基本关系: 通话时间×话费标准=话费; 3、调整前或调整后这个电话的通话的时间不变。 [这一层次及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利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找出典型的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评) 解:设所求的话费为x元, (×6=510秒〈3600秒,说明这个电话始终在20:00-22:00时间段内〉由题意得: ×6=×6

反思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

反思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 沈超(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数学反思是指对曾经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结论不断思考的心理活动。数学反思过程不仅仅是对解题结果的回顾,更包括对解决数学问题全程的监控、修正和评价。所以,数学反思既表现为对已有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的提炼、挑剔和批判,又表现为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的上下求索。 另一方面,数学“问题解决”恰恰不是以简单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为目的,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学信息、明确问题、探求解决途径、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合理结果、形成恰当的表达方式以及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作推延等等是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 由于数学反思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数学问题意识,数学反思能力又以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来表现。因而,通过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和反思对象的比较就不难发现,以“问题解决”教学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反思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在问题的感知和理解处梳理 以数学“问题解决”模式处理数学问题,首先是感知和理解数学问题,即明确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并建立问题表象。 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可能是文字的,也可能是画面或其他形式的,其中的数量信息通常隐藏在所提供的背景中。学生需要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信息,即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再进一步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即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感知不精细,容易被非本质信息干扰,甚至以个别字、词决定解决方法,从而遭遇解决障碍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数学反思是对数学思维过程的监控。在解决问题的第一阶段,反思的主要功能是梳理感知过的材料:一是梳理已知和未知数量信息,判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干扰信息,哪些还隐藏着。二是梳理这些信息能否以更简洁的方式表征。如,能否用直观手段反映数量间关系,是否可通过改变信息出现顺序使信息间关系更清晰,进而判断是否还缺少或多余了信息。三是梳理信息之间的联结方式,尤其是维系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关系。经过这样的反思性梳理,不仅对问题的理解更全面、准确,还能避免“以词定法”所带来的失误。 二、在思路的探求和确定中监控 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通常需要学生经过观察、操作、猜想、尝试、解释以及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来实现。这一环节一般包括问题类化、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确定解决步骤三方面。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 般步骤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1课时)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2人,问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其数量关系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如果问,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则数量关系就是倍数比的关系。在应用题中,有的题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则数量关系复杂,这就需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弄清数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途径。 3.列式解答 依据分析得到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4.验算并写出答案 检验解答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与原题的题意是否相符,然后写出答案。 检验的方法: (1)估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否合乎情理。应用题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数据一般都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就要检查题目是不是做错了。 (2)代入。把算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按照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运算,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与原题已知条件相符。

(3)另解。验算时,如果能采用另一种解法,可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情况。如答案一致,就验证了解答正确。 上面说的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是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一般的解题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在实际 1、一台电脑现价4000元,比原价便宜了20%,原价多少元(用方程解答) 2、学校要装修一间会议室,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600块;如果改用 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用比例解) 3、下图的直角三角形以AB 为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形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 米 4 150元/张上涨到180元/张。5、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长20米,宽16米,深2米。 (1)如果在水池的四周及底面贴上4平方分米的瓷砖,共需瓷砖多少块 (2)这个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吨(每立方米水重1吨) 6、光明小学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音时间为120分钟,右下图 是每个栏目的时间分配图。 (1)哪种栏目播音的时间最多每周多少分钟 (2)《每日英语》每周播音的时间是《精品习作》 的百分之 几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6cm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策略与方法(三)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回顾整理,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体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不规则鱼缸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鱼缸。组织学生思考:你能求出这只鱼缸里大约放了多少升水吗? 学生回答后指出:同学们想出的很多办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运用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鱼缸,通过“鱼缸里大约放了多少升水”的话题,结合学生想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自然而妥贴地引出课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基本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应的图形旁边板书体积公式。)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小组讨论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我们先来归纳一下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巡视帮助。) (2)全班集体交流。 教师:在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是从解决“求饮料箱的体积”这个现实问题入手,(课件出示第一步:饮料箱图片,问题:怎样求饮料箱的体积?)教师:饮料箱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第二步:把长方体的轮廓从饮料箱中剥离出来。使学生明白求饮料箱的体积也就是求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师:接下来怎样研究?在学体积之前我们已经有哪些知识经验?(学生回答出各种体积单位。)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课件出示第三步:联想已有生活经验,体积的大小也就是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教师: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示第四步:寻找方法,切一切、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并用课件演示整个切、摆的过程。) 教师:下一步该做什么了?(出示第五步:归纳结论,总结体积公式V=abh)教师:有了体积公式,我们就可以运用它来解决求饮料箱体积的问题。(出示第六步:解决问题、解释应用) 教师:在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我们就来一块儿解决。(出示第七步:产生新问题) 小结:我们研究长方体体积公式分哪几步?能不能自己说说,也可以说给同位听听。 (设计意图:教师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流程图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也与长方体有什么相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docx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 课时)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题之间的 相互关系。如某班有男生 27 人,有女生 22 人,问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其数量关 系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 如果问,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则数量关系就是倍数比 的关系。在应用题中,有的题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则数量关系复 杂,这就需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弄清数量关系, 才能找到解题途径。 3.列式解答 依据分析得到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4.验算并写出答案 检验解答过程是否合理, 结果是否正确, 与原题的题意是否相符, 然 后写出答案。 检验的方法 : (1)估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否合乎情理。应用题来自生产、生活实 际,数据一般都要符合实际情况, 如果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 就要检查题目 是不是做错了。 (2)代入。把算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按照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运 算,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与原题已知条件相符。 (3)另解。验算时,如果能采用另一种解法,可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 果的情况。如答案一致,就验证了解答正确。 上面说的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是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一般的解题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在实际 1、一台电脑现价 4000 元,比原价便宜了 20%,原价多少元(用方程解答) 2、学校要装修一间会议室,用边长 3 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 600 块;如果改用 边长 5 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用比例解) 3、下图的直角三角形以 AB 为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形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 米 A 4、春运期间,深圳—武昌的火车票票价由原来的 150 元/张上涨到 180 元 /张。上 6cm 浮百分之几 5、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长 20 米,宽 16 米,深 2 米。 B C 平方分米的瓷砖,共需瓷砖多少块 ( )如果在水池的四周及底面贴上8cm 4 1 ( 2)这个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吨(每立方米水重 1 吨) 6、光明小学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音时间为 120 分钟,右下图是每个栏目的时间 分配图。 ( 1)哪种栏目播音的时间最多每周多少分钟 ( 2)《每日英语》每周播音的时间是《精品习作》 的百分之几 故事天地 精品习作 (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30% 35% 每日 校园新闻 20% 英语 15%

二年级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1 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 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3、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并掌握独立列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 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 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 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练习一中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四、目标检测 1、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 2、公交车里有乘客36人,到幸福街站下车8人,又上来12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大凡步骤及方法 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大凡步骤 (二)耐烦分析,明确数量关系 (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 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风趣地表达题意。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图中可以更清撤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确凿解决问题的严重手段。 (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把问题解决,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严重保障。 检验的方法有多种: 1.估算法。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 2.代入法。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3.寻找其他方法。检验时可以用例外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大凡步骤。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详尽问题详尽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大凡步骤是前提,还要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消元法、替代法等,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要掌握各种方法,随问题中的条件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一)消元法 所谓消元法是对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的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最后再求出消去的那个未知数。我们由浅入深地来分析此类型的方法。 例1.甲乙二人去商店买练习本和笔记本,甲买了5个练习本和6个笔记本,共花了9.5元。乙买了5个练习本和7个笔记本,共花了10.7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 分析:此题有两个未知数,要想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可以消除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利用甲乙二人花钱的差,先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此题关键是数控量关系:(5个练习本+7个笔记本)-(5个练习本+6个笔记本)=1个笔记本 解:(1)乙比甲多买几个笔记本?7-6=1(个) (2)1个笔记本多少钱?10.7-9.5=1.2(元) (3)6个笔记本多少钱?6×1.2=7.2(元) (4)5个练习本多少钱?9.5-7.2=2.3(元) (5)1个练习本多少钱?2.3÷5=0.46(元) (二)替代法 什么是替代法呢?题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未知数量替代它的未知数量,使数量关系化繁为简,数量关系单一了,也就可以解?Q问题了。 例题:一个运输队大货车运6次,小货车运7次,共运蔬菜45吨。大货车运3次相当于小货车运4次的运货量,求大小货车每次各运多少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解决问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要抓住什么要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 (1)多读题,缓慢读题,读得顺畅、连贯,划出问题,圈出关键词句。 读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通过语言描述看到问题解决的契机。对于问题意义表征受阻的学困生,有必要指导他们从指读(用笔尖指着题目,眼睛看着所指的文字读)开始,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几遍,直至读懂的习惯。进一步,还可以指导他们划出题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在句中圈出关键词。 (2)把大数化小。 例如,一本书共369页,平均每天看41页,多少天看完?对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将原题改为:一本书24 页,平均每天看8 页,多少天看完?他们往往能脱口而出3天。再用小步子进行追问: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两题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3)联系生活,想象情境。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问题中的小明,进入情境,想象自己拿着20元钱去买票。从而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助于解决问题。以上

三条策略,其实就是过去的读题、审题策略,现在依然非常实用。 (4)列表、画图。 表、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简洁、明了、正确地表征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比例知识解决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不清楚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来帮助理解。 2解决问题方法 (1)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一要审数和符号,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看能否简算,然后再动手解题。 (2)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按格式书写,数位对齐,字迹工整、不潦草,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3)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4)强调检查。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5)合理使用草稿纸。在打草稿的时候,要从左往右,从上到下,有序的打下去。一张写完,再翻一张,估计位置不够不要随意下笔换一个空间大的地方打草稿。检查时,也可从草稿入手。 3解决问题方法 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