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定位及定性诊断_张太平

ol,2006,101(2):266-273. [14]Kann PH,Kann B,Fassbender WJ,et al.Small neuroendocrine pancreatic tumors in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1 (MEN1):least significant change of tumor diameter as deter- mined by endoscopic ultrasound(EUS)imaging[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6,114(9):361-365. [15]Mirallie E,Pattou F,Malvaux P,et al.Value of endo∞opic ul-trasonography and somatostatin receptor scintigraphy in the preoperative localization of insulinomas and gastrinomas.Expe- rience of54cases[J].Gastroenterol Clin Biol,2002,26(4): 360-366. [16]Fidler JL,fletcher JG,Reading CC,et al.Preoperative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insulinomas on multiphasic helical CT[J]. Am J Roentgenil,2003,181(3):775-780. [17]Ardengh JC,de Paulo GA,Ferrari AP.EUS-guided FNA in th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before surgery [J].Gastrointest Endosc,2004,60(3):378-384. [18]Pais SA,Al-Haddad M,Mohamadnejad M,EUS for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a single-center,11-year experience [J].Gastrointest Endosc,2010,71(7):1185-1193. [19]Noone TC,Hosey J,Firat Z,et al.Imaging and localization of islet-cell tumours of the pancreas on CT and MRI[J].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19(2):195-211. [20]Gabriel M,Muehllechner P,Decristoforo C,et al.99mTc-ED-DA/HYNIC-Tyr(3)-octreotide for staging and follow-up of pa- tients with neuroendocrine gastro-entero-pancreatic tumors [J].Q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05,49(3):237-244. [21]Ardengh JC,de Paulo GA,Ferrari AP.EUS-guided FNA in th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before surgery [J].Gastrointest Endosc,2004,60(3):378-384. [22]Gress FG,Barawi M,KimD,et al.Preoperative localization of a neuroendocrine tumor of the pancreas with EUS-guided fine needle tattooing[J].Gastrointest Endosc,2002,55(5):594-597.[23]Jürgensen C,Schuppan D,Neser F,et al.EUS-guided alcohol ablation of an insulinoma[J].Gastrointest Endosc,2006,63(7): 1059-1062. (2010-07-13收稿)文章编号:1005-2208(2010)09-0751-04 胰岛素瘤定位及定性诊断 张太平,徐建威,赵玉沛 【摘要】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 是惟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胰岛素瘤定性诊断主要依据Whipple三联征和血清胰岛素与血糖比值,必要时可进行72h饥饿试验;定位诊断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手段,北京协和医院采用改良多层螺旋CT胰腺双期增强扫描准确率可达95%以上,术中超声检查联合术中探查定位准确率最高,可达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皮经肝门静脉采血测定胰岛素(PTPC)和选择性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测定胰岛素(ASVS)等有创检查已基本不用。 【关键词】胰岛素瘤;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Actuality of diagnosis and localization of insulinoma ZHANG Tai-ping,XU Jian-wei,ZHAO Yu-pei.Department of Surgery,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10073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O Yu-pei,E-mail:zhao8028@263. net Abstract Insulino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Surgical treatment is the only curative method.Whipple triad and the ratio of insulin to glucose are the key points for diagnosis of insulinoma.We can do the process of72h fasting test if it is necessary.Non-invasive diagnostic methods are the first choice for localization of the tumors.In our hospital the improved MSCT has a high accuracy up to95.1%.Combination IOUS and exploration has the highest accuracy up to100%.Invasive diagnostic methods like DSA,PTPC and ASVS have seldom been used.This paper makes a evalua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localization of insulinoma and is also as a reference for clinic work. Keywords insulinoma;localization;diagnosis 胰岛素瘤起源于胰腺的β细胞,是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占胰腺内分泌肿瘤的25%,但仅有5%~11%是恶性肿瘤。大多数胰岛素瘤直径<2cm,其发生部位均匀分布于胰头(36.2%)、胰体(28.2%)、胰尾(35.6%)[1]。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但只要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了解低血糖发作的特点并辅以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多可获得明确的定性诊断。胰岛素瘤有多种定位诊断方法,各种方法均有利弊,如何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优化诊断策略,是临床医生必须面临的问题。 本文对目前常用的胰岛素瘤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定性诊断 胰岛素瘤的诊断重点是定性诊断,需要将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和低血糖时血清胰岛素/血糖(IRI/G)比值>0.3,是诊断胰岛素瘤的重要依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通讯作者:赵玉沛,E-mail:zhao8028@https://www.doczj.com/doc/436730523.html,

胰岛素瘤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胰岛素瘤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胰岛素瘤是源于胰岛 B细胞的一种罕见肿瘤,但在胰腺内分泌瘤中最常见,约95%为良性。肿瘤好发部位为胰体、尾部,通常较小,大多小于 2.0cm。 【护理常规】 1.术前 (1)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 (2)血糖监测:胰岛细胞瘤分泌胰岛素亢进,易发生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时立即就地休息、进食。也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 20~50ml,备好急救物品。 (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少食多餐,避免低血糖发作。 (4)安全防护: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等神经性低血糖症状,同时给予床档保护、家属陪护等安全防护措施。 2.术后 (1)术后体位:全身麻醉未清醒前,给予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给予半卧位。 (2)吸氧: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3~5L/min;定时翻身、叩背咳痰,必要时给予氧驱动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 (3)严密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一过性高血糖及低血糖发生。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①胰瘘:胰瘘是胰岛素细胞瘤切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并发症的60%,常发生在术后5~7d,表现为腹痛、腹胀,腹腔引流管淀粉酶含量超过1000U/L,引流液每日超过50ml。定时给予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患者禁食期间,防止胰酶分泌过多,形成胰瘘。 ②胰腺假性囊肿:较少见,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发热等。术后常规B超检查排除假性囊肿的发生。 ③术后胰腺炎:术中损伤胰管引起,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注意观察各引流管的引流量,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等急腹症症状出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胰腺炎发生。 ④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各管道引起的感染、肺部感染等,应观察体温变化及血常规的变化,遵医嘱正确、足量使用抗生素。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合理安排生活,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 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少食多餐,避免低血糖发作。 3.心理指导耐心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 4.康复指导加强低血糖症状的自我观察,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糕点或糖果等。其家属应了解患者低血糖的好发时间和常见症状,并及时提供含糖食品。若发现患者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淡漠等严重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送医院急救。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仅供参考)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转载) 发表者:罗国培8人已访问收藏 一.概述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SEER-2008资料显示NET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1973~2004)增长近5倍、达5.25/10万,其中pNET的发病率为0.32/10万。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恶性pNET发病率占胰腺恶性肿瘤的1%左右,而患病率约占10%。这可能由于发病率的增加、诊断技术的进步、治疗方法的改进和资料收集的有效性所致。发病高峰年龄40~69岁,但<35岁者也占有一定比率。男女性别比1.33:1。NET在消化道占60%,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NET居结直肠癌后的第2位,pNET患病率是胰腺癌的2倍,占6.4%(SEER)。 pNET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功能性pNET有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VIP 瘤)、高血糖素瘤,及更罕见的生长抑素瘤、胰多肽瘤(PP瘤)、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瘤(GHRH 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瘤)及最近被描述的胆囊收缩素瘤(CCK瘤)。2012年国内(1954-2011 年)相关文献汇总显示,功能性pNET 占89.6%,其中胰岛素瘤最常见(85.4%)、其次是胃泌素瘤。日本报道无功能性pNET占47%。新近NCCN神经内分泌瘤数据库(NCCN Neuroendocrine Outcomes Database)显示22%的pNET有激素分泌症状,其中胰岛素瘤占70%(近90%是良性)、胰高血糖素瘤15%、胃泌素瘤和生长抑素瘤约占10%,其中80-90%有相对高的转移风险。合并MEN1综合征的胰岛细胞肿瘤的典型特征是多发、其中最常见的是胃泌素瘤和胰岛素瘤,且与单发pNET诊治策略不同。 二.病因学 NET的病因不明。多为散发性,部分相关性家族性综合症,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MEN-1)、林岛综合症(Von-Hippel-Lindau,VHL)和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NF-1)均呈聚集性。与NET相关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有17和18号染色体易位(50%~62.5%)及18号染色体部分缺失(43%~88%)。MEN-1是11q13染色体畸变引起常的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多种具有激素分泌的的肿瘤相关,但最常见的是甲状旁腺、脑垂体、胰腺肿瘤。VHL是3p25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VHL是一负向调控因子、其功能缺失导致VEGF水平升高、血管生成增加。NF-1是17q11神经纤维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ras基因负向调控蛋白。

2019年执业药师药理学知识点:胰岛素

2019年执业药师药理学知识点:胰岛素 胰岛素(insulin)是一个分子量为56kD的酸性蛋白质,由两条多肽链 组成(A、B链),其间通过两个二硫链以共价相联。药用胰岛素一般多 由猪、牛胰腺提得。当前可通过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合成胰岛素,还可将猪胰岛素β链第30位的丙氨酸用苏氨酸代替而获得人胰 岛素。 【体内过程】口服无效,因易被消化酶破坏,所以所有胰岛素制 剂都必须注射,皮下注射吸收快。代谢快,t1/2为9~10分钟,但作 用可维持数小时。因其分布于组织后,与组织结合而在其中发挥作用。主要在肝、肾灭活,经谷胱甘肽转氨酶还原二硫键,再由蛋白水解酶 水解成短肽或氨基酸,也可被肾胰岛素酶直接水解。严重肝肾功能不 良者能影响其灭活。为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制成中效及长效制剂。用碱性蛋白质与之结合,使等电点提升到7.3,接近体液pH值, 再加入微量锌使之稳定,这类制剂经皮下及肌内注射后,在注射部位 发生沉淀,再缓慢释放、吸收。所有中、长效制剂均为混悬剂,不可 静注。见表36-1。 表36-1 胰岛素制剂及其作用时间 分类药物注射途径作用时间(小时)给药时间 开始高峰维持 短效正规胰岛素(Regular Iusulin)静脉立即0.52急救 皮下0.5~12~36~8餐前0.5小时,3~4次/日。 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Isophane Insulin)皮下2~48~1218~24 早餐或晚餐前1小时,一日1~2次 珠蛋白锌胰岛素(Globin Zinc Insulin)皮下2~46~1012~18

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Protamine Zinc Insulin)皮下3~616~ 1824~36早餐或晚餐前1小时,一日1次 【药理作用】胰岛素对代谢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 1.糖代谢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动糖原的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而降低血糖。 2.脂肪代谢胰岛素能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动脂肪合成并抑制 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3.蛋白质代谢胰岛素可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包 括mRNA的转录及翻译),同时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作用机制】已知胰岛素受体为一糖蛋白,是由两个13kD的α-亚单位及两个90kD的β-亚单位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α-亚单位在胞外,含胰岛素结合部位,β-亚单位为跨膜蛋白,其胞内部分含酪 氨酸蛋白激酶,胰岛素需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后,才能产生一系列的 生物效应,对产生效应的机制有以下假说,一认为胰岛素可诱导第二 信使的形成,它们模拟或具有胰岛素样的活性。二认为胰岛素与α-亚单位结合,移入胞内后可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继而催化受体蛋白自 身及胞内其他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因而启动了磷酸化的连锁反 应(phosphorylation cascade)。三认为胰岛素可使葡萄糖载体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和其他蛋白质从胞内重新分布到胞膜,从而加 速葡萄糖的转运。 【临床应用】胰岛素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is mellitus,IDDM)的药物,对胰岛素缺乏的各 型糖尿病均有效。主要用于下列情况:①重症糖尿病(IDDM,I型);②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is mellitus,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③糖尿病发生各种急 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要建立 和维持电解质的平衡)。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 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胰岛素瘤

读书笔记(三) -------- 胰岛细胞瘤 胰岛是散布在胰的各处,许多大小不等和形状不定的内分泌细胞团。人类的胰岛细胞按其染色和形态学特点,主要分为A细胞、B 细胞、D细胞及PP细胞。A 细胞约占胰胰岛细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占胰岛细胞的60%-70%,分泌胰岛素;D细胞占胰岛细胞的10%,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而胰岛细胞瘤就是发生在胰岛细胞的肿瘤,又称胰岛细胞腺瘤。它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胰尾、体、头部,异位胰腺也可发生。常见于20~50岁。根据肿瘤所在的位置和其分泌激素的不同,可分为五类: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胃泌素瘤、舒血管肠肽瘤。 临床表现 治疗 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肿瘤,若手术探查未发现肿瘤或肿瘤已转移,则可行药物治疗,如甲氰咪胍治疗胃泌素瘤,氯苯甲噻二嗪治疗胰岛素瘤,生长抑素治疗胰高血糖素瘤,阿霉素治疗生长抑素瘤等。5-氟尿嘧啶,氮烯唑胺或链脲霉素也可以用于胰岛细胞瘤的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药理作用 1、甲氰咪胍H2受体拮抗剂,能明显地抑制食物、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本品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 2、氯苯甲噻二嗪能松弛小动脉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能抑制胰脏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增加血糖浓度。注意事项:注射时防止漏出血管 外,以免引起疼痛和炎症。不宜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加剧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症;脑血管、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高血压患者慎用。 3、生长抑素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注意事项:注射本品的速度超过50μg/分时,则会产生恶心、呕吐。给药开始时可引起暂时性血糖下降,对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应每3~4小时查 血糖一次。 护理 (1)减少低血糖发作首先要掌握低血糖发作时间和规律,患者病程时间较长, 已基本能了解自己低血糖发作时间和频率,护士应根据低血糖发作时间及次数,提醒定时加餐。加餐时间根据患者低血糖发作时间和规律来定,如本例患者低血糖发作时间为下午和夜间,加餐时间为4pm和8pm。有的患者低血糖发作在凌晨,加餐时间也在凌晨,提醒此类患者加餐时一定要将其叫醒,帮助其进餐后方可离开,以免因患者未醒没有加餐而低血糖发作。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避免或减少低血糖的发作,以免造成不可逆的脑损 伤。 (2)监测空腹血糖及症状发作时血糖空腹血糖和症状发作时血糖值对脂岛素瘤 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要对患者做好宣教,嘱其测空腹血糖前不可进食,如感觉有低血糖发作及时通知护士,检测血糖后进食,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3)低血糖发作时的护理若患者出现低血糖性昏迷,应立即给予查指血血糖, 若指血血糖<50mg%,立即抽血查静脉血糖和血胰岛素后静脉推注50% 的葡萄糖10~20ml,直至症状缓解。 (4)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掌握用药的注意事项,观察疗效及反不良应。 (5)心理护理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经历低血糖发作,加之可能因脑细胞的能量不 足而发生退行性改变,如抑郁、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因而思想包袱沉重,故应多与患者交流,缓解其心理压力。 (6)安全保障患者低血糖发作伴有抽搐史时,应安置床挡,防止坠床。抽搐时 注意保护呼吸道通畅,同时用牙垫保护舌头,以免患者自己咬伤。

神经内分泌肿瘤简介

神经内分泌肿瘤简介 1、概述: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指起源于全身任何部位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良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不仅存在于一些内分泌器官或组织中,还散在分布于支气管和肺、胃肠道、胰腺的外分泌系统、胆管和肝脏等,即所谓“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ES)”。例如,存在于胃肠道的肠嗜铬细胞(EC);存在于胰腺的胰岛A细胞、B细胞、VIP细胞、D细胞;存在于皮肤的Merkel细胞、存在于甲状腺的甲状旁腺细胞、C细胞等;这些神经内分泌细胞不仅可来源于神经嵴外胚层,也可来源于内胚层和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共同的生物化学特征,如APUD作用(能摄取胺和胺前体并在细胞内脱羧产生胺或肽类激素),因此也被称为APUD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比较罕见,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的比例不足1%,多发生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NEC除外)、生存期长的特点。 2、分类: (1)按肿瘤发生的部位进行分类,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1)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3)肺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4)肾上腺肿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6)原发灶不明的神经内分泌癌;7)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2)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活性激素并引起特征性临床表现,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两大类。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表

现为肿瘤细胞释放过多的激素,引起各种临床综合征。例如胃肠道类癌可引起类癌综合征(腹泻、阵发性皮肤潮红),胃泌素瘤引起卓-艾综合征,胰岛素瘤引起低血糖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瘤引起WDH A综合征(严重水泻、低血钾和胃酸缺乏)。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类肿瘤不产生激素,因此不伴有特征性的激素综合征。胰腺内分泌肿瘤中45%-60%属于无功能性的。 (3)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分级情况进行分类:神经内分泌瘤,1级(类癌);神经内分泌瘤,2级;神经内分泌癌,3级,包括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 (4)根据核分裂象计数和Ki-67指数的高低将该类肿瘤分为三个组织级别,即低级别(G1,核分裂象为1 个∕ 10 HPF,Ki-67<3%),中级别(G2,核分裂象为2~20个∕10 HPF,Ki-67 为3%~20%)和高级别(G3,核分裂象>20 个∕10 HPF,Ki-67>20%)。 3、临床表现: (1)有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表现为过量分泌肿瘤相关物质引起的相应症状: 1)类癌综合征:突发性或持续性头面部、躯干部皮肤潮红,可因酒精、剧烈活动、精神压力或进食含3-对羟基苯胺的食物如巧克力、香蕉等诱发;轻度或中度的腹泻,腹泻并不一定和皮肤潮红同时存在,可能与肠蠕动增加有关,可伴有腹痛;类癌相关心脏疾病,如肺动脉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其它症状如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糙皮病等,偶见皮炎、痴呆和腹泻三联征。

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 一、概述 胰岛素瘤又称胰岛β细胞瘤, 是一种以分泌大量胰岛素而引起发作性低血糖症候群为特征的疾病,为器质性低血糖症中较常见的病因。其中约 90%以上是腺瘤, 其次为腺癌。绝大多数位于胰腺内、极少数位于十二指肠、肝门及胰腺附近。本病多见于成人发病,儿童少见,男女无明显差别。腺瘤一般较小,直径在 0.5~5.0cm 之间,最大者可达 15cm 。约 4%的胰岛素瘤与其他内分泌腺瘤如肾上腺瘤、甲状旁腺瘤、垂体瘤同时存在, 与甲状旁腺瘤和垂体瘤组成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可治愈, 但对未及时明确诊断, 反复发作, 终因病情加重, 在数天或数年后死亡。 二、临床表现 1、临床突出表现为发作性空腹低血糖,其一般特点是: 低血糖发作时间:多发生于清晨或黎明前或饭前饥饿时。 低血糖发作的频率与持续时间:有很大的个体性, 决定于肿瘤分泌胰岛素量, 及机体对低血糖的应激能力, 是否自动增加进餐次数, 或低血糖的倾向的即以自动进食而补偿等因素。 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可以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或进食而迅速缓解, 轻者也可因交感神经兴奋代偿性血糖增高而自行恢复。 2、肥胖:由于低血糖,患者自动累积经验进食可以缓解乃至防止发作,故患者一般均有体重增加,致肥胖。 3、精神神经系统损害:长期而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器质性改变,逐渐出现持续的性格异常,记忆力及性格均有减退,精神失常,妄想乃致痴呆等精神障碍。

4、实验室检查: 血糖:空腹或发作时血糖常低于 2.78mmol/L。 血浆胰岛素测定:正常人空腹免疫反应胰岛素浓度为 5-10mU/L,很少超过 30mU/L,胰岛素瘤时血浆中浓度升高。 饥饿试验:仅当临床症状不典型,空腹血糖>2.8mmol/L者做饥饿试验。病人晚餐后禁食,次日晨 8时测血糖。如无明显低血糖,则持续禁食,每 4小时测一次血糖、胰岛素、 C 肽。直至 48h 。如低血糖发作严重时,当血糖≤ 2.5mmol/L应即刻终止试验, 并静脉注射 50%葡萄糖 60~80ml 。胰岛素瘤患者 95%可在 48小时内诱发出低血糖,如禁食 48小时仍无发作,基本除外本病。 5、影像学检查: B 超检查:因多数肿瘤体积小,定位不到 50%,在手术探查时可采用术中超声检查有助进一步诊断。 CT 、 MRI 检查:相对诊断率较高,是目前胰岛素瘤手术前定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直径大于 2cm 的胰岛素瘤, CT 的检出率可达 60%以上, 对于直径小于 2cm 的肿瘤,敏感性只有 7%~25%;敏感性的高低与机型和检查方法有关。用 CT 检查胰岛素瘤时必须增强扫描。 MRI 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能力不如 CT , 其敏感性为20%~50%;对肝转移的检出率也不及 CT ,故一般不用 MRI 做术前定位检查。 三、诊断依据 国内总结出五联症 , 这种传统的诊断方法和不具有特殊检查的基层医疗单位,目前还在应用,而且仍具有提示诊断的实用价值。 1、饥饿或劳累后突然发生低血糖; 2、空腹或发作时血糖<2.78mmol/L以下; 3、不能耐受禁食;

胰岛素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胰岛素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6-24T10:15:50.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凌小娟陈小华[导读] 胰岛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肿瘤体积较少、单发、良性,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凌小娟陈小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广东广州 510288)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2例胰岛素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是动态监测围手术期血糖变化。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出现反跳性高血糖,经对症治疗后血糖控制正常。其中1例出现胰瘘,所有病例均无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结论通过严密监测血糖和病情变化,及时地识别低血糖的各种表现,可减少胰岛素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胰岛素瘤血糖监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366-02 胰岛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肿瘤体积较少、单发、良性,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主要症状表现为血糖明显下降,引起一系列低血糖综合征。肿瘤切除后,正常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尚未恢复,加上手术刺激,容易出现反跳性高血糖。另外,胰腺手术后易出现胰瘘、出血等并发症,所以应重视围手术期血糖监测及护理。本文回顾总结了2007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施行的22例胰岛素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2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内分泌性肿瘤,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29-71岁,体重45-85kg,均具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低血糖昏迷或者痉挛,口服或者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发作时血糖0.8-2.8mmol/L。22例术后均出现反跳性高血糖,经对症治疗后血糖控制正常。其中1例出现胰瘘,所有病例均无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胰岛素瘤发病率低,较少见,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常有低血糖的反复反作,容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或精神问题,因此患者常有担心、恐惧、紧张等心理。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态,祥细讲解疾病的特殊性、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术后应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2.1.2血糖的监测及护理胰岛素瘤因胰岛分泌过多,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多在空腹、早餐前发作,也可在中餐、晚餐前发作[1],故术前须严密监测血糖。本组病人均在三餐前、睡前测量血糖,夜间常有低血糖反应的患者0am测血糖,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饥饿感、软弱无力、心悸、大汗、意识淡漠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测即刻血糖,当患者血糖低于 3.9mmol/L时,应立即给予含糖食物,并在夜间增加巡视次数,指导家属在夜间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现病人出现上述情况,立即呼叫医护人员。由于脑细胞储糖量有限,仅够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因此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有脑功能的障碍。此时,如果低血糖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脑细胞的损害便不可逆转,造成患者昏迷甚至死亡。本组有3例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反应,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呼之不应,测血糖为1.7-1.9mmol /L,立即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数分钟后,患者意识清醒。其余患者均有晨起心慌、出冷汗不适等症状,进食后症状可缓解。 2.1.3 加强安全防护患者由于易出现低血糖反应,使脑细胞缺少葡萄糖而发生退行性变,易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癫痫等神经性低血糖症状,应将病人安置在有床挡的床位。加强巡视,做好防跌倒措施及健康教育,必须得到病人及家属的正确反馈,告知病人及家属有低血糖反应先兆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特别注意夜间病人意识,区别熟睡与昏睡、意识障碍[2],从而确保病人安全。 2.1.4 饮食与活动指导指导病人饮食少量多餐,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为宜,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掌握低血糖发作规律,及早预防,必要时可采取夜间加餐法,详细了解病人已有的加餐规律,提醒和督促病人按时加餐,避免低血糖发作,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注意休息,可适当散步,减少活动量及能量的消耗,保证充分的睡眠。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病人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各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等症状出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注意患者有无腹痛、纱布渗血等情况,发现患者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腹腔引流管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2.2 严密监测血糖变化严密观察术后有无出现反跳性高血糖。因肿瘤切除后,去除多余胰岛素来源,血糖逐渐升高,若血糖过高或者升高过快,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严重者会发生高渗性昏迷。因此,除了定时监测血糖外,还需监测电解质变化。一般高血糖可持续3-7天,因此恢复正常饮食后,仍需注意餐前餐后血糖监测,必要时胰岛素皮下注射以控制血糖,直至患者血糖恢复正常。 2.2.3 胰瘘的观察和护理胰瘘是胰岛素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原因可能与术中胰腺损伤及术中缝合技巧、方法、术后引流液通畅情况及有无感染有关[3]。本组发生1例胰瘘,术后3天出现引流量的增加,引流液清亮,少量泡沫状,引流液淀粉酶>15000U,给予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管道护理,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质。并给予双套管持续冲洗及低负压引流,在引流冲洗过程中,准确记录出入量,腹腔冲洗治疗严格无菌操作,正确连接冲洗管,检查管道接口是否严密,有无渗漏,并妥善固定。并定期检查引流液中淀粉酶情况。经冲洗后引流液逐渐减少,于术后22天拔除引流管。 3. 总结 胰岛素瘤患者多于手术切除肿瘤后血糖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水平。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要数天时间,血糖方可维持正常水平,因此护理的重点应严密监测血糖和病情变化,要及时地识别低血糖的各种表现,为医生提供最有利地信息,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最有利的保障。保证患者安全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67. [2]杨少仪,彭翔.胰岛细胞瘤围手术期的安全与护理12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4,20(4):25-26. [3]秦新裕,姚礼庆.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92.

药理学练习题37胰岛素与降糖药

`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药理学练习题:第三十七章一、选择题 A型题 1、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制剂是: A.正规胰岛素 B.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C.珠蛋白锌胰岛素 D.精蛋白锌胰岛素 E.以上都不是 2、用下列哪种氨基酸代替猪胰岛素β链第30位丙氨酸可获得人胰岛素? A.精氨酸 B.氨酸 C.谷氨酸 D.甘氨酸 E.赖氨酸 3、胰岛素受体是: A.糖蛋白 B.碱性蛋白 C.酸性蛋白 D.组蛋白 E.精蛋白 4、合并重度感染的糖尿病病人应选用: 文档Word ` A.氯磺丙脲 B.格列本脲 C.格列吡嗪 D.正规胰岛素 精蛋白锌胰岛素E. 、糖尿病病人大手术时宜选用正规胰岛素治疗的理由是: 5 改善糖代 A. 改善脂肪代 B. 改善蛋白质代 C. 避免胰岛素耐受性 D. 防止和纠正代紊乱恶化 E.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宜选用: A.精蛋白锌胰岛素 B.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珠蛋白锌胰岛素 C. 氯磺丙脲 D. 大剂量胰岛素 E.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宜选用大剂量胰岛素的原因是:

A.慢性耐受性 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B. C. 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胰岛素受体数量减 D. 血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存在妨碍了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E. 文档Word ` 8、糖尿病病人合并重度感染宜用大剂量胰岛素的理由是: A.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 B.血量游离脂肪妨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C.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D. 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E. 、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9 格列吡嗪 A. 格列本脲 B. 甲苯磺丁脲 C. 氯磺丙脲 D. E.格列齐特 10、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是: A.保松 水酸钠 B. 氯丙嗪 C. 青霉素 D. E.双香豆素 11、可使磺酰脲类游离药物浓度升高的药物是: 氯丙嗪 A. B. 糖皮质激素 噻嗪类利尿药 C. 口服避孕药D. 文档Word ` E.青霉素 12、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 A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B.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等 刺激源性胰岛素的分泌C. 敏感的钾通道D.阻滞ATP 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 E. 、老年糖尿病病人不宜用: 13 格列齐特 A. 氯磺丙脲 B. C. 甲苯磺丁脲 D.甲福明 E.苯乙福明 型题 X 、口服降血糖的药物有: 29 精蛋白锌胰岛素 A. B.格列本脲

胰岛素瘤诊疗常规样本

胰岛素瘤诊疗常规样本 【定义】 胰岛素瘤源于胰岛B细胞,又称功能性胰岛B细胞瘤,具有不定期释放胰岛素的功能,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增高,而产生低血糖症状,故又称低血糖综合征,85%为单发。在胰腺头部、颈部、体部及尾部的发生率大致相同,90%为良性,但5%~10%的病人组织学上为恶性而不发生转移,只有出现转移才能诊断为恶性。 【诊断】 一、临床表现:典型的症状为Whipple三联征。 1.清晨空腹、饥饿或剧烈劳动后出现突发低血糖症状,突然失去知觉,四肢抽搐,昏迷。 2.发作时血糖低于2.8 mmol/L。 3.发作后灌服糖水或静脉注射高张葡萄糖溶液立即清醒。长期反复发作的病人,因经常发生低血糖而致智力减退,甚至痴呆,同时因常服用糖类而多有肥胖。 二、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糖低,在 2.8mmol/L以下,需多次测定才能证实。 2.血浆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IRI),正常空腹值为4~

25mU/L,多数患者明显升高,有时IRI升高不明显,可同时测定血糖,如IRI/G比值>0.3,仍可明确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1.B超、CT和 MR:可发现胰腺肿瘤,但因80%的胰岛素瘤直径在 2.0cm以下,不易发现。 2.SAG:70%的病人可在胰腺的显影血管中发现造影剂“染色”的团块,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胰岛素瘤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手术指征:(1)有症状的胰岛素瘤,诊断明确者。(2)有典型胰岛素过多症状,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并且发作频繁,症状加重者。(3)胰岛素瘤疑有恶变者。。 二、手术方式: 1.单纯肿瘤摘除术:适用肿瘤较小,良性、浅表单发的胰岛素瘤。 2.胰体尾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位于胰体尾部、边界不清、较大且深、良恶性难以鉴别或多发者。 3.胰腺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部较大、较深的肿瘤或恶性胰岛素瘤。 4.渐进式胰体尾部切除术:适用于术中仔细探查、术中

胰岛素瘤指南

第二十九章胰岛素瘤 【概述】 胰岛素瘤(insulinoma)又称胰岛β细胞瘤,是一种以分泌大量胰岛素而引起发作性低血糖症候群为特征的疾病,为器质性低血糖症中较常见的病因。 本病约90%以上为胰岛β细胞的良性肿瘤,且约90%为单个,也可多发。90%左右的肿瘤位于胰腺内,在胰腺头、体、尾各部位发生的几率相同。此外,肿瘤也可发生在胰腺外脏器,如网膜、脾门、胃壁、肝胃韧带、十二指肠、胆囊、肠系膜、空肠、回肠、美克尔憩室等。腺瘤一般较小,直径在0.5~5.0cm之间,最大者可达15cm,血管丰富,包膜完整。此外,有微腺瘤、腺癌(罕见)以及弥漫性胰岛细胞增生或胰岛β细胞增殖症。 约4%的胰岛素瘤与其他内分泌腺瘤如肾上腺瘤、甲状旁腺瘤、垂体瘤同时存在,与甲状旁腺瘤和垂体瘤组成I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40~60岁多发,无性别差异,部分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本病多缓慢发病,有两个特征:一是空腹或餐后4~5小时发作性的低血糖症状,另一个特征是低血糖发作时低血糖表现比交感神经刺激症状明显。 1.低血糖致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释放多量肾上腺素所引起的症状特征:心慌、心悸、烦躁、饥饿、口渴、软弱、手足颤抖、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率增加以及血压升高等。 2.低血糖使脑细胞因葡萄糖供应不足伴氧供降低而发生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神经异常。受累部位可从大脑皮质开始,顺序波及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初始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继之可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精神失常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皮质下依次受累时,病人神志不清、肌肉震颤及运动障碍,甚至发生癫痫样抽搐或瘫痪,并出现病理性神经反射,最后昏迷、体温下降,肌张力低下,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可危及生命。 3.早期症状较轻,可自然或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的自身经验进甜食可以防止或终止低血糖的发生,因易于饥饿而频繁进食,以致肥胖。 4.患者一般状况良好,除多食者可较肥胖外,一般无阳性体征。 5.病人如长期得不到治疗,由于低血糖反复发生对大脑的损害而致痴呆。 【诊断要点】 (一)空腹及发作时低血糖 低血糖的典型表现为Whipple三联症: 1.空腹和运动可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 3.供糖后低血糖反应很快减轻或消失。 (二)胰岛素和C肽不适当分泌过多 正常人空腹胰岛素在172pmol/L(24μU/ml)以下,胰岛素瘤患者超过正常。一般采用胰岛素释放指数作为诊断指标。 1.胰岛素释放指数=[血浆胰岛素(μU/ml)]/[血浆葡萄糖(mg/dl)],正常人<0.3,胰岛素瘤患者>0.4,可在1.0以上。 2.胰岛素释放修正指数=[血浆胰岛素(μU/ml)×100]/[血浆葡萄糖一30(mg/dl)],正常人<50μU/mg,>85μU/mg提示本病。 3.C肽测定与血糖、胰岛素测定可同步进行(有条件或必要时检查)。 (三)饥饿试验(禁食试验)

胰岛素瘤诊疗指南

胰岛素瘤诊疗指南 一、定义 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起源于胰腺B细胞的内分泌肿瘤,主要临床表现是低血糖症状和高胰岛素血症。 二、诊断 1 ?临床表现发作性低血糖或昏迷;发作时血糖低于 2.78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称为Whipple 三联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肥胖常见。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糖测定 反复空腹血糖测定在2.78mmol/L以下者,可确诊为胰岛素瘤。 (2)r fll清胰岛素水平测定:病人不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即使在低血糖状态下胰岛素水平仍然高,为本病最具 特异性的试验。 (3)空腹周围静脉血胰岛素浓度与葡萄糖浓度的比值(IRI/G)诊断法 病人禁食15?72小时,再检测周围静脉血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并计算胰岛素(IRI)和葡萄糖(G)比值。大于0.4可诊断胰岛素瘤。

(4)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可呈低平曲线 2)影像学检查:B超、增强CT、MRI及腹腔动脉造影均有助于诊断和定位。经皮经肝门静脉插管(PTPC)分段取脾静脉血测定胰岛素水平对于肿瘤的定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术中B 超检查对于明确肿瘤部位有一定的价值。 3.鉴别诊断 1)非胰岛素性低血糖症 2)神经精神性疾病 包括神经官能症、癫痫、瘡病、脑瘤、脑血管病等。 三、治疗 胰岛素瘤的诊断一经明确,均应及早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少数不能手术的病人,可长期服用氯苯甲嗪,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餐次、多吃糖类也可缓解低血糖症状。 对于恶性肿瘤,或已有肝转移者,可采用二氧偶氮或链月尿霉素,该药对膜腺B细胞有选择性损害,对转移性胰岛细胞癌也有一定疗效。左旋门冬酰氨酶、链佐霉素对恶性胰岛素瘤也有作用。 2.手术治疗 1)单纯肿瘤剜除术:适用于浅表、体积小、单发的良性胰岛素瘤。 2)胰体尾部切除:当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体积较大

药理学练习题37 胰岛素及降糖药

药理学练习题: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一、选择题 A型题 1、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制剂是: A.正规胰岛素 B.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C.珠蛋白锌胰岛素 D.精蛋白锌胰岛素 E.以上都不是 2、用下列哪种氨基酸代替猪胰岛素β链第30位丙氨酸可获得人胰岛素? A.精氨酸 B.苏氨酸 C.谷氨酸 D.甘氨酸 E.赖氨酸 3、胰岛素受体是: A.糖蛋白 B.碱性蛋白 C.酸性蛋白 D.组蛋白 E.精蛋白 4、合并重度感染的糖尿病病人应选用:

A.氯磺丙脲 B.格列本脲 C.格列吡嗪 D.正规胰岛素 E.精蛋白锌胰岛素 5、糖尿病病人大手术时宜选用正规胰岛素治疗的理由是: A.改善糖代谢 B.改善脂肪代谢 C.改善蛋白质代谢 D.避免胰岛素耐受性 E.防止和纠正代谢紊乱恶化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宜选用: A.精蛋白锌胰岛素 B.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C.珠蛋白锌胰岛素 D.氯磺丙脲 E.大剂量胰岛素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宜选用大剂量胰岛素的原因是: A.慢性耐受性 B.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C.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D.胰岛素受体数量减 E.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存在妨碍了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8、糖尿病病人合并重度感染宜用大剂量胰岛素的理由是: A.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 B.血中大量游离脂肪妨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C.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D.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 E.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9、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A.格列吡嗪 B.格列本脲 C.甲苯磺丁脲 D.氯磺丙脲 E.格列齐特 10、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是: A.保秦松 B.水杨酸钠 C.氯丙嗪 D.青霉素 E.双香豆素 11、可使磺酰脲类游离药物浓度升高的药物是: A.氯丙嗪 B.糖皮质激素 C.噻嗪类利尿药 D.口服避孕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