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价值与价值观

论价值与价值观

论价值与价值观
论价值与价值观

论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从古以来,许多哲学家提出了关于价值观的见解,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价值理论;虽尚未有关于价值的系统理论,却仍然表述了一定的价值观,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不同民族的彼此有别的文化体系的差异,主要系于价值观的差异。而文化的发展演变也表示着价值观的发展演变。

何谓价值?何谓价值观?价值的意义如何?价值的标准何在?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一、价值与需要

近几年来,学术界关于价值问题发表了许多论著。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价值的意义就在于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就是有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段话。马克思说:“人们实际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如果说,‘按照德语的用法’,这就是指物被‘赋予价值’,那就证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这就是说,价值的概念起源于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外物之间的关系,凡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之物即是有价值之物,价值表示人们的需要与外物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毫无疑问,这是价值的一项基本含义。

然而,以满足需要来界定价值,还不能说明有关价值的一切问题。对于所谓需要,也有一个评价的问题。人们的需要有高低之分,既有高级的需要,也有低级的需要。例如,人们有衣食的需要,有婚姻的需要,有求知的需要,有追求真理的需要,有维护人格尊严的需要,也有保卫民族独立的需要,还有人将追求声色货利作为一种需要。与需要相联系的是兴趣。兴趣更有高级低级的区别。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的名篇中指出,“高尚的人”即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低级趣味就是没有价值的。由此可见,关于需要的高低之分,就不能用满足需要来解释了。

近现代有一句很流行的名言:“在世界上,人是最宝贵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2)这都是肯定人的价值。所谓人的价值有两层意义:一是个人的价值,一是人类的价值。就个人而言,可以说个人的价值在于能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就人类而言,说人类的价值在于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恐怕就毫无意义了。所谓“世界上人是最宝贵的”,恐不能理解为人是最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所谓人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满足需要来解释。

我认为,所谓价值,除了“满足需要”的含义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二、功用价值与内在价值

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不在于满足人们如何如何的需要,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

首先,“人的价值”,并不是意谓人能满足如何的需要,而是肯定人具有优异的特性。荀子论人之为贵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3)董仲舒论人之为贵说:“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这都是讲人所以贵于他物,是因为人有其他物类所未有的特性,即人具有道德的自觉性。邵雍说:“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4)又说:“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其类而各能得其一,无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5)这不但从道德来讲,更从其他方面的能力来讲人具有超越他物的特点。戴震亦说:“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智足知飞走蠕动之性,以驯以豢;知卉木之性,良农以莳刈,良医以处方。”(6)这肯定人具有特异的智能。这里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类作为一个物类所具有的价值。今天的所谓价值,古代称之为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

是最宝贵的”这两个命题在今日仍是应该肯定的正确命题。

“人的价值”的另一含义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指个人的社会作用,即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亦即个人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凡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即是有价值的人。《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博施济众”,即能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是圣人,即是最有价值的人。二是指个人的人格价值,即具有独立的人格。《周易》蛊卦:“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各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7)其所以辟世、辟地、辟色、辟言,都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因而不屈从权势,不能俗俯仰,而充分表现了做人的尊严。

其次,生的价值,即生命的价值,也不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在于具有较无生物更高级的属性。对于无生物而言,生命具有优异的属性,因而具有价值。唯心主义目的论者认为各种生物都是为了人而产生的,显然荒谬,生命的价值在于具有优异的特性。

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论述价值概念时,还有这样一段话:“一位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的‘自然愿望’是,从某一个‘概念’中得出‘价值’这一经济学范畴,他采取的办法是,把政治经济学中俗语叫做‘使用价值’的东西,‘按照德语的用法‘改称为‘价值’。而一经用这种办法找到‘价值’一般后,又利用它从‘价值’一般中得出‘使用价值’。做到这一点,只要在‘价值’这个词的前面重新加上原先被省略的‘使用’这个词就行了。”(8)这也就是说,瓦格纳的所谓价值其实也就是“使用价值”。很显然,所谓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指人的使用价值或生命的使用价值。

由上所述,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亦即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价值的基本含义是能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用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大部分事物,对于人而言,具有功用价值。而人本身、生命本身,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具有功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儒家肯定道德具有内在价值,所以宣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即认为仁义具有崇高的内在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也肯定了生的价值,而认为义的价值更高。)墨家断言“义,利也。”即认为价值就是功用价值,不承认别有内在价值。近代西方新实在论者佩里(R.B.Perry)以兴趣界定价值,即认为价值即是功用价值。另一新实在论者穆尔(G.E. moore)则肯定内在价值,穆尔论内在价值的意义说:“这一类价值是内在的,仅仅意谓一物是否具有它,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它,单独依靠该物的内在性质。”(9)这即是说内在价值是由事物的内在性质决定的。这是内在价值的明确定义。

三、真善美的价值

从前经常称道的真、善、美,都既有功用价值,也有内在价值。

“真”的价值即是正确的认识的价值。“真”的价值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知有益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例如,自然科学知识和以科学为依据的技术,都是重要生产力,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所以具有功用价值。二是也有一些真的知识,虽并无直接用处,与生产技术没有直接联系,但如其是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也就有一定的内在价值。真知是对无知、浅知而言,克服了无知,超越了浅知,即具有高度的价值。中国古代对于知识采取了狭隘的实用主义态度,如荀子说:“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10)把对于万物的探究都看作“无用之辩,不急之察”,于是自然科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历史教训是值得记取的。“善”是道德的价值。道德也是既有功用价值,又有内在价值。一方面,道德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荀子有见于此,认为:“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11)这就是说,道德是为了社会生活的长远利益而制定的。在历史上,不同的阶级都从其实际的阶级利益而引出道德,

这表现了道德的功用价值。另一方面,道德又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灵的主要特征,人们实行道德,不是为了追求实际利益,而是为了保持人的尊严。南北朝时人刘标在《辨命论》中说:“善人为善,焉有息哉?……修道德、习仁义、敦孝悌、立忠贞,渐礼乐之腴润,踏先王之盛则。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这就是说,道德不是手段,而是确定的目的。这是道德的内在价值。

“美”是艺术的价值,而人类的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美的模仿,美亦既有功用价值,又有内在价值。美可以作为娱乐的手段,这是美的功用价值;美能陶冶人的性情,这是美的内在价值。美不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美的风景、美的音乐、美的绘画,寒不能当衣,饥不能当食。所以《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墨子主张“非乐”。然而美可以将人引入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12)如果饱食暖衣之后接受美育,便可以有高尚的情趣而远于禽兽了。这是美的内在价值。

真、善、美都是人所追求的。如果一切价值者只是功用价值,则一切事物都只是满足需要工具。事实上,人类生活之中,除了许多天然的和人造的工具之外,还有一些事物为人类所追求。工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人生之所求不仅是新的工具,而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真、善、美就是人类在生活上所追求的最高目的。

四、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自古以来,世界上的各个文化区,都存在着关于价值的观论争。大致来说,古往今来的价值观有三大类:一是宗教的价值观,二是哲学的价值观,三是庸俗的价值观。宗教的价值观信仰上帝,以上帝为价值的源泉;庸俗的价值观追求声色货利,崇拜金钱或权势;哲学的价值观,则摆脱了宗教的价值观,超越了庸俗的价值观,而展开了关于价值的理论思考。

哲学的价值观是围绕着义利、理欲与德力等问题而展开的。

孔子宣称“义以为上”,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墨家则认为:“义,利也。”儒墨关于义利关系的见解彼此对立。但儒家所谓利指个人私利而言,墨家所谓利指国家人民百姓之大利,两者所说利的意义不同。汉代董仲舒宣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受到宋代理学家的称赞。叶适对此加以批评说:“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这肯定了功利的价值。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理性主义与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两个对立的典型。

宋代理学家强调“理欲之辨”。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王守仁虽然反对朱子“析心与理为仁”,但亦主张存理去欲,以为“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这种理欲之辨的观点受到戴震的严厉批判。戴震指出,“理者存乎欲者也”,强调理欲的统一。宗教多宣传禁欲主义,墨家提倡苦行,亦有禁欲的倾向。近人多谓宋明理学主张禁欲主义,实则理学家承认饮食婚嫁的必要,还不是禁欲主义,但他们忽视了人民改善物质生活的需要,确实失之偏颇。

德与力的问题也是价值观的重要问题。孟子推崇“以德服人”,轻视“以力服人”。韩非则认为“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又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强调了力的重要。事实上,德与力都必要。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中国文化表现了重德轻力的倾向。而西方文化中所谓“力之崇拜”比较盛行,近代尼采更宣扬“权力意志”,更是“力之崇拜”的强烈表现。德与力的偏重也成为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义利、理欲、德力的问题,也曾经有人提出正确的见解。关于义利问题,颜元主张“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关于理欲问题,荀子主张“以道导欲”。关于德力问题,王充主张“德力具足”。这些都是正确的深切的,惜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理欲、义利、德力的争论,应做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从价值观来看,这些争论包含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儒家重义轻利,

重理轻欲,重德轻力,主要是因为儒家认为群体(社会、国家、民族)高于个体(个人)、精神价值(道德、学术)高于物质价值(饮食、居室、金钱、势利)。墨家强调个人牺牲精神,道家则鼓吹个人的精神自由。墨家肯定群体高于个体,道家则高扬个体的重要。墨家兼重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提高,道家则鄙夷物质生活,专一追求超越的精神生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

社会是个人组成的,而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群体与个人是相互依存的。群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总和,离开群体利益亦无个体利益。群体与个人,可以说是公与私的关系。公私二字都有两重含义。真正的群体共同利益可谓之公,但自古及今,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将其个人利益冒充为群体的共同利益,“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13)名为公而实为私。然而群体(社会、国家、民族)也确实具有真实的共同利益。凡个人之事都可谓之私事,这私只是个人之意。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群体的利益,亦谓之私,这是损公肥私之私,应加以否定。应该肯定,公利大于私利,群体大于个体。总体必然大于其中的任何部分,所以,群体高于个体,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个体。

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情况更比较复杂。一方面,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这是客观的事实。《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论治国之道,认为应先“富之”而后“教之”。孟子亦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也肯定衣食是礼义的基础。这是人们所共同承认的。儒家肯定温饱是礼义的基础,而又特别强调道德的崇高价值,认为可以为实行道德而牺牲个人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何以仁贵于身、义重于生呢?孔子没有讲,仅表述了道德重于生命的情感。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并举例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即表示,“所欲有甚于生者”,是人格的尊严;“所恶有甚于死者”,是人格的屈辱。《礼记·儒行》更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训语。儒家将人格尊严看作最宝贵的,肯定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那么,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的理由何在呢?

孟子提出“体有贵贱”之说,他说:“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如何分别体之贵贱呢?孟子以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14)孟子区别了耳目之官与心之官,以耳目为小,以心为大,也就是肯定思维高于感觉。这是儒家肯定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的主要理由。现在看来,孟子的这一观点还是可以成立的。感觉是人与鸟兽所共同具有的,思维则是人所独具的特性,所以应肯定思维的可贵。

道家不承认事物的价值区别,宣扬“齐物”。《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认为一切差别都是相对的,而贵贱的区分都是主观的。但是,实际生活中总要有所取舍,《秋水》篇中河伯问道:“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答:“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意谓一切要任其自然。于是河伯又问道:“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答:“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还是要“察乎安危”、“谨于去就”,还要有所选择。这就证明,价值区分还是不能避免的。庄子讲“齐物”,但《逍遥游》

首先描述了大鹏之大与小鸟之小。《秋水》记载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庄子以宛+鸟刍+鸟自比:“非梧桐水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何尝认为“万物一齐”?这足以证明,价值选择是人类生活所不可避免的。道家反对封建社会上下贵贱的等级差别,是正确的;但是否定一切价值选择,就不能自圆其说了。

物质生活所追求的是物质价值。精神生活所追求的是精神价值。真、善、美都是精神价值。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这是应该肯定的。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说,物质是本原的,而精神是物质发展的最高成果。从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来说,存在先于思维,而思维是存在所产生的最美的花朵。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称“思维着的精神”是物质“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15)。这是一个非常精湛的观点。

五、新时代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演变的。时代前进了,价值观必然随之而变化。近年以来,很多人讲观念更新。观念更新主要是价值观的更新。儒、墨、道、法各家的价值观久已过时了,宋明理学的价值观更受到人们的诟病,外国传入的宗教价值观亦显得陈旧。西学东渐之后,近代西方的价值观涌入中国,但西方近代哲学亦无统一的价值观,不同学派立说不同,康德与尼采更表现了鲜明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奠立了理论基础。对于价值观的许多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新时代的价值观必然以对于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的正确理解为基础。中国古代重义轻利、重理轻欲、重德轻力的传统应该改变了,应肯定义与利的统一,理与欲的统一,德与力的结合。但是,如果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必走向失败;如果无礼无义、人欲横流,必至于引起混乱;如果唯力是崇,不顾德教,难免“失道寡助”。以义兴利、以理导欲、兼重德力,才是正确的道路。

价值观的更新,在于对于真、善、美的更深切的理解,而不在于对真、善、美的违离。我们应力求达到实现真、善、美的更高境界。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6期)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2) 见《孝经》。

(3) 《荀子·王制》。

(4)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5)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6) 《原善》。

(7) 《论语·宪问》。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407页。

(9) G.E.Moore《Philosophical Studies》,p。266.

(10)《荀子·天论》。

(11)《荀子·荣辱》。

(12)《孟子·滕文公》。

(13)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4)《孟子·告子上》。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2页。

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想信念就是在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对于一种代表群体前途、体现群体根本利益的价值目标的自觉确认, 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把理想信念体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灵魂,丢掉它,我们就会变得六神无主;它是团结一致的纽带, 丢掉它,我们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它是兴旺发达的动力, 丢掉它, 我们就会葬送光明的前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不仅是奋斗发展的目标, 而且是实践的方向、精神和原则。它不仅存在于未来,而且存在于现实。 第一, 崇高的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力量源泉。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源泉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真理, 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来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我们党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第二,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的历史时指出, “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 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 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十分精辟深刻地阐明了理想信念对我们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端重要性。 第三,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党的先进性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在新的形势下, 绝大多数党员经受了考验,保持了先进性,但也有极少数的党员干部,经不住考验,走上了邪路,走向了毁灭。诸多“大老虎” 和“小苍蝇” 在反思自己犯罪根源时说:“人可以没有金钱, 但不能没有信念, 丧失信念,就要毁灭一生。”可见,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也是最危险的动摇; 理想信念的背叛,是最可怕的背叛。一个党员干部如果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

论文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第一章引言 1.1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青年价值观研究历来是青年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在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最高、政治基础最好的一群,是社会中最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保守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出现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及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使西方价值观念在全球蔓延。受这些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等方面出现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而研究进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就成为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1.1.2研究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与转变影响深远,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教育加强针对性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与社会变革要求相适应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念武装今日中国的大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先辈们开

VALS-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细分说课讲解

VALS (Value and Lifestyle Survey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系统),将消费人群归纳为由消费动机(水平)与资源(垂直)所划分的8个心理类型。 主要的动机: 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并寻求实现他们的个性偏好而且给生活以形式、实质和满足的体验。个人的主要动机决定了什么是让他或她采取行动的对于自身或外界有意义的核心内容,消费者被三种主要动机之一所激发:理想、成就、自我表现。 以理想为主要动机的消费者属于被知识或原则所引导,以成就为主要动机的消费者是寻求由产品或服务来对别人显示自己的成功;以自我表现为主要动机的消费者渴望社会或身体的行动、变化或危险。 资源: 一个人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倾向超越了年龄、收入和教育。活动,自信,知识主义(崇尚知识),寻求新奇,创新,冲动,领导欲和虚荣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性格特征和人口要素决定了一个人的资源。不同的资源水平能扩张或压缩一个人主要动机的表达。 Survivors(谋生者) 谋生者只为生存而活,这种人因为资源不足而觉得世界变化太快,他们只认熟悉的东西并考虑安定和安全。谋生者没办法表现出强烈的主要动机,因为他们必须关注基本需求而非满足欲望。谋生者是谨慎的消费者,对多数产品和服务而言他们是很小的市场,他们忠实于自己喜欢的品牌特别是能有折扣的时候。

喜欢的事物: Maker(制作者) Maker的主要动机是自我表现,他们通过动手做东西(盖房子、修汽车、养育孩子、或种植蔬菜)来表现自我而体验世界,并且有足够的技术和体力把事做好。Maker是有手艺和重视自给自足的实际的人们,他们生活于传统的家庭内容、实际的工作和体育休闲活动之中,除此之外对其它事没什么兴趣。 Maker信不过新点子和大公司大生意,他们尊重政府的权利和工会,但反感政府在个人权利方面指手划脚,他们看不起实际的功能和用途之外的东西,因为他们认为价值胜过奢侈,他们只买基本的产品。 喜欢的事物: Striver(焦虑者) Striver爱玩儿爱赶潮流,因为他们的动机是成就感,十分关心别人的看法和承认。对焦虑者来讲钱就是成功,他们喜欢那些看上去像更有钱的人才会买的时尚产品,但没有足够的钱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中多数人是只有职业而没有事业,缺乏技术和全神贯注的投入,导致他们常常不能提高自己。 焦虑者是热衷于购物的人,因为购物是社会活动且能向别人显示他们的购买力。作为消费者,在经济条件允许时他们特别冲动。 喜欢的事物: Believer(理想者) 理想者被理想给予动机,他们是保守的,具有基于国家、社会、宗教、家庭传统准则的固定的信仰。很多理想者表现出根深蒂固而且只是照字面上理解的道德观念,他们跟随大部分其家庭、家族、社会以及社会或宗教组织确定的惯例。 作为消费者,理想者是可以预料的,他们选择熟悉的产品和传统品牌,他们中意美国产品并通常是忠诚顾客。 喜欢的事物: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决定着人行为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往大的方面说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大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当今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种文化的影响与冲击,经济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敏感的群体,社会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他们普遍存在人生价值观的冲突。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该认真思考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看到价值观三个字,就想起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曾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本概念尽管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其精神实质很多学生还无法深刻领会。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我们大学生身上应该是怎样的内涵和品质呢?我觉得大学生践行价值观应该体现在两个词,“尚学”和“笃行”。 尚学。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的本质,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所在。然而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存在多种消极的学习状态,一:有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持消极态度,转而投入大量精力于所谓“实践”活动而荒废学业,具体表现为过度关注诸如兼职等信息及不切实际的幻想“自主创业”,最终一无所成,两手空空。二:学习、生活压力之下误入歧途,或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或遭遇感情问题,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兴趣,荒废时日。三:剑走偏锋,颠倒主次。这种学生虽学业荒废,但却也在大学里因为其他的一些经历和体验收获颇丰,这些人仅是将大学当作一块跳板,或一块栖息地,而非学习深造的学府。 除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的客观限制在吧。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学考试。如今的大学生早已经将考试当做一种手段,不过是为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 在这次的党课学习中,周敬思老师所讲的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再次认识,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高远的理想就象黎明前的启明星一样给夜行者指明前进的方向,而坚定的信念会给人以非凡的勇气、胆略和力量,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我们大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特别是在自己童年时代,虽然年龄还小,但对自己的未来却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这一梦想对于有些同学来讲非但没有得到强化,相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慢慢地在淡化、在消失。因此,寻找最初的梦想,并不断地调整、充实和完善,使之成为人生不断追求的理想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用理想点燃生命之火,这样的生命会因理想而精彩,也会因理想而成功。那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呢?又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我认为首先应该树立社会理想。对于社会来说,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最高的、最终的社会理想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想是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力量的源泉和精神的支柱,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不懈的伟大目标。那么,我认为就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把为全人类谋幸福作为自己的理想,并具有着坚定的信念,一生不畏艰辛,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进行奋斗。在那个屈辱和血泪的旧中国,有多少满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命,以热血呼喊着心中的渴

望。我们的时代不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不再需要我们吃糠咽菜。但是,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重大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始终遵循着那条不变的信念——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其次,我们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理想的特点是高远、美好、朦胧,而目标的特点则是具体、清晰、实际。理想需要目标来充实、支撑,目标是通往理想的阶梯。只有高远的理想,而没有具体的目标,这种理想就变成了空想。因此,每位同学一定要在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每个阶段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同时。每个同学可以确立一位伟大人物、先进典型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古今中外在历史上出现了无数个对人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有着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学习他们的事迹,就是为我们的人生不断地加油充电。在同学们身边,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典型。我们可以确立一个本班同学作为自己学习上的学习对象,促使自己刻苦学习。还可以确立“为三十岁成就事业而奋斗”的具体目标,以此来激励自己。此外,还需要用格言强化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优秀人物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同样,人们也在传诵着许多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读起这些格言,一种人的尊严感和崇高意识会油然而生。只要长期坚持阅读,名言警句里蕴涵的丰富思想就会内化为人的信念,变成人的意志,外显为人的行动。这些名言警句就象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心灵世界。 总之,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上,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确立是指引我们

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1.大学生的价值认知由一元转向多元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经济上只允许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的公有制的存在,因而只奉行大一统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必然会产生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相适应的多元化价值观,而这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2、价值观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 个人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也是价值的主体。个人价值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究竟是从自我出发, 还是着眼于社会, 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与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过去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受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所规范的, 一切服从于集体、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大到人生理想、职业选择、岗位分配, 小到个人的兴趣爱好。这种价值观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不可否认, 这种价值观具有强调集体至上、绝对性的弊端,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使得合理的个人利益被禁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学生就在反思和求索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寻找自我,“自我设计”、“自我成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等等,而随后萨特等人的自我论、在价值本位向个人倾斜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也逐步显现。他们比以往更看重个人奋斗,同时也更希望自由发展不受约束,对外部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过高,而对自身的从严要求不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更容易把满足个人要求与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不重视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3、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在学习和待人处事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学习上重实用知识的学习, 轻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锻炼上重实用技能的掌握, 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择业上重挣钱多、工作舒适的职业, 轻社会需要而工作环境艰苦的职业,社会交往重目的性和实际利益的获取,轻人伦道德和人格修养。一句话, 当今大学生多用经济眼光或从自身利益看问题,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是他们这一代人的通病。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 1、要把价值观教育与国情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进行国情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党团组织活动、国情讲座、主题班会、时事辩论、知识竞赛等,深入挖掘开展国情教育的各种有效形式。“人生观、价值观总是由他们的现实生活决定的”。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三者有机结合的同时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走出校门, 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使他们不断走向成熟。 3、进行现代学习观教育, 解决为谁而学。思想支配行动。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规

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感悟体会

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感悟体会 【篇一】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信念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充满干好工作的激情和活力。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价值观纷繁出现的时代,这样那样的诱惑不断的向我们“招手”,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越要经得住诱惑。不断加强学习,注重自我修养。要始终不骄不躁、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要扎实工作,淡泊名利,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迁,以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社会。 立足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理想和价值。理想和信念不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领导既要胸怀大志,更要立足现实,要着眼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用心钻研;要干一行,爱一行,通一行,精益求精,不断发展;要充分发挥岗位职责,埋头苦干,积极奉献 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领导具有文化水平高,接受新鲜事物快的自身优势。但当前社会是个大发展、大变革、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作为领导,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充实

完善个人知识结构;要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 勇于担当,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作为领导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但在现实工作中,也存在个别领导工作上拈轻怕重,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遇有棘手问题或出现失误时,惯于推脱和撇清自己的现象。作为领导应勇于担当,在艰苦和复杂环境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要不怕苦累,不推不拖,积极干、主动干,敢于负责,不怕挫折,不怕承担责任。要不断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工作中不患得患失,要事事冲在前面、干在前面,有功多让,有过不推,处处发挥模范作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过硬的工作业绩树立自我形象,赢得大家认可。 【篇二】 坚定理想信念,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单位十分重视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许多老同志说,像这样认真而郑重地学习党章,从理想信念这个基本问题入手,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机会十分难得。这样的学习,使广大共产党员更高地扬起了理想的旗帜。许多新党员说,思考我们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入党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集中学习教育,唤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的情感。绝大多数党员都感到,学习阶段时间不长,收获很大,是一次认识的提高,是一次思想的锤炼,是一次境界的升华。 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在艰苦奋斗中壮大,脱颖而出,由弱到强,成为执掌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最根本的是我

马原论文_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文新学院 肖露 2014141043125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

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调查 ? I am often interested in theories.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Somewhat agree Mostly agree ? I like outrageous people and things.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Somewhat agree Mostly agree ? I like a lot of variety in my life.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Somewhat agree Mostly agree ? I love to make things I can use every day.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Somewhat agree Mostly agree ? I follow the latest trends and fashions.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Mostly agree ? Just as the Bible says, the world literally was created in six days.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Somewhat agree Mostly agree ? I like being in charge of a group.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Somewhat agree Mostly agree ? I like to learn about art, culture, and history.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Somewhat agree Mostly agree ? I often crave excitement.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Somewhat agree Mostly agree ? I am really interested in only a few things. Mostly disagree Somewhat disagree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论当代大学生的理性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的理性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等问题上的观点。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核心是对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问题。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它决定着人们的利益选择,为人们在实践上提供行动的方向。所谓理性价值观,就是在当前充满挑战与考验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价值观。理性价值观的特点是不受眼前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所诱惑,能着眼于国家、集体和个人长远的协调和发展,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能自觉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统帅价值选择。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观也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亦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机制的驱动,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但同时也使他们忽视了集体主义观念,更加重视物质价值。他们既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舒适的生活,为实现目标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信念。因此, 在高校中既有高尚的思想情操, 又有低级趣味的腐朽意识;既有进步的思想认识,又有落后的陈腐观点;既有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情感,又有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面临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学会学习的潜力、学会创造与创新、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然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心理还不够成熟,外界诱惑等等原因,会出现一些价值观错位火者偏差的现象。比如急功近利,重利轻义,或者一切向钱看的这种个人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主义思想;又比如无视社会和集体利益,个人主义膨胀,损人利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扭曲心理…….所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价值观,重要且迫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呢?

马原论文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管睿 01111121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论文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1994) 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1999)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2005)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可能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同时,更有西方腐败的文化垃圾和堕落的生活方式可能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杜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致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呈现矛盾性,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道德取向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马原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马原教师不仅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还

历史唯物主义常用原理及方法论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3、价值观1、人生观4)(共8条原理) 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是同步的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表现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有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其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就是为人民服务。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 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着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目前,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世界上,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作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的共同理想、信念,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高举起自己的旗帜,切实加强主导价值观的建设,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对于如何树立的问题,我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 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植和发展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

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前,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解作用,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用共产主义理想统一思想认识,已是当务之急。 应当看到,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是密不可分的。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往往只是把理论学习的目的定位于拿文凭或考研提高考分,而不是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未能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谈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姓名:高霞 学号:1023100 指导老师:陆老师 专业:机电一体化 班级:机械105班 学校:无锡太湖学院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奋进的一代,代表先进力量的一代,我们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我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所以,在我们进入大学完全适应这种生活以后便要开始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严要求自己让我们真正成为未来国家的主力军。 关键字: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而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更是直接反应出我们目前的人生价值取向,令人可喜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主流还是健康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重功利。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年轻人应该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由此带来人们对公里的追求,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 2.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生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把享乐尤其是感官享乐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作为一种“主义”去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狭隘的理解。比如,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而负负债累累。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是多的考虑的是理想色彩过重的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很少从精神层面上考虑。 3.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诚信。诚信和爱心是生存之本,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确实,表现的也是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还有对同学、就是对社会的冷漠,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刻问题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 4.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反映在部分大学生的身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一些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贪图享乐,也没有家庭责任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没有社会责任感;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他人的道义责任。由此也引发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危机的源泉。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禁一致,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听你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是狭隘的剥削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护士活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的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其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应该顺应世道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所以学习需要勤奋,需要锲而不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