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2-18T17:14:03.26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作者:梅珊珊

[导读]

梅珊珊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 71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199-01

一、古诗文教学的堪忧现状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发扬光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共计选编了古文45篇,古诗词28篇,推荐课外古诗词背诵50首。我省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也都增加了默写古诗文的内容和分数。可是,由于种原因,目前古诗文的教学工作还没有突破死记硬背的瓶颈。迫于升学的压力,一些学校老师只是在所谓关键的时刻打破了诗词的完整性,让学生日夜加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优美的古诗文也会变得毫无美感,从而大大抑制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二、古诗文教学的有效举措

语文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厚的语文积累,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实,学生们既然对那些歌词等语言现象那么感兴趣,就证明他们有相当的语言敏锐性,甚至可以说是有很高的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到因势利导,积极把学生们的这种语言感受力和语言敏锐性引导到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来。如何因势利导,让学生由被动为主动,变被迫背诵成乐而为之,我们认为培养中学生古诗文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加强古诗文教学,使其好学乐学的有效举措。

1、强化诵读。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7—9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这些古诗文,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以其精练、和谐而有节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广博的内容,充沛的情感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在古诗文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2、引导审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3、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能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曾进行过以下多种尝试:利用自习课给学生开办古典文学知识讲座,搞文学欣赏,培养其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课前三五分钟时间,推荐一些名篇名句给同学,并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把古诗词、篇章改写成课本剧,在班级表演;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文学典知识比赛、名句接力赛等多种比赛形式。上学期,我们为改变现状,就联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古诗文背诵活动,感觉效果比较理想。通过这些寓教于乐、丰富多彩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去阅读积累,从而更加钟爱古诗文。

4、培养探究。

赞诃夫说:“教学应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新课标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也是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我们较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有同一诗人的比较,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同一时代的比较,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诗词品味鉴赏中,还可按其类别比较探究,如同是送别诗,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就可与王维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黄庭坚的“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作比较,品鉴出诗人的诗风情怀和诗句的意境情感。这些有益的举措,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古诗文教学的美好展望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只有打好精神的底子,成长之树才会茂盛。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他们那里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充实自己。同样,弘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不应该忘记古代诗文大家,就应该从古典诗文中汲取精神营养,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在这方面,基础教育正起着打底子的作用。

我们想,如果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对古诗文教学的倡导多一点、实一点;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少一点、虚一点;身处一线的语文教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10级汉语言文学本科陈春 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名篇佳作。其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却屡屡遭遇尴尬。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解和引导,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赏析显得那样的勉强和无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仅停留在诵读、默写、了解大意的基本层面上,对作品的韵律、节奏、语言的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它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节奏明快,色彩鲜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于美的享受。而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只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记忆,就像读白话文一样,没有把古诗词中本来就有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读出来。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和一部分教师把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当成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花很多时间去背诵和默写古诗词。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偏离了学习古诗词的宗旨。 二、古诗词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体会诗中客观物象。 现在的初中生都是九零后出生的,他们处于社会的转型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中国社会正在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形态转变。而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农耕文化和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古诗词中描写的这些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自然就感到陌生和枯燥。 如马致远所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清雅、安适的深秋晚景图。这些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对于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初中生,特别是没有过外出旅行、没有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初中生来说是无法体会这些客观的景物,更不要说把它与“孤寂愁苦”的游子联系在一起。 王维写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大漠落日景象。白居易写的《观刈麦》,主要写农村夏日的农事劳动。诗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和辛劳。“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揭露了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现象。 温庭筠写的《商山早行》描写出诗人旅途的颠簸,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整首诗紧扣“早”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写出了早行的清冷图景。 这些古诗词中的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都非常经典,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词。但都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无法感知和体会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更谈不上对这些诗词的深刻理解了。 三、受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难于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论语】(春秋鲁国·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古诗词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有悠久的历史。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选读 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构建,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但是古诗词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 文自身的“历史隔膜”,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索然寡味”,进 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足文章: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 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 特点及写作特色,对诗歌的理解才会更加全面、具体,对情感的把握才会拿捏得更准,才会 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 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本人在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先让学生课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 入仕情况做了相关了解。上课的时候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对诗词作者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急切的入仕心情轻而易举就捕捉到了。 很难想象,如果不介绍韩愈的谏迎佛骨险遭送命的经历,如何体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为国舍身的精神?不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如何体会《行路难》中的彷徨与苦闷?如 果不了解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如何理解他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不了解曹操的豪壮雄健,渊明的超然闲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让学生融入古诗词学习氛围?毋庸置疑,作者本身的相关经历,创作风格等,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作用不小。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 走近作者,不仅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教师在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介绍背景 时就是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 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古典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文教学,对语言的品味感悟非常重要。通过 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 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重视对古诗文朗读,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读的技能和方法。读有不同的方法:朗读、默读、 诵读、精读、略读、品读等等。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 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 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 的韵味。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 措施 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中国的古诗词承载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学习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品味人生,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受到陶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中流传一句顺口溜,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文言文因为离我们年代久远,拗口难懂而让学生敬而远之。而教师极其模式化的教学更是雪上加霜,文学常识介绍、正音、节奏、朗读课文、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是练习巩固。这一套模式化的教学流程下来,让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想说爱你真的是不容易。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师生怕学生不能理解诗词的意境,掰开了、揉碎了的讲,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漫步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一)、读中悟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仅凭对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很难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为对诗歌的学习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的,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独有的韵味。不过,要想让学生读的好,读出自己的

体悟,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几点一定要学生注意:一是朗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放开声音尽展情怀;二是要注重诗词的节奏和重音;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自读,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字面意思。小组讨论疑难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全班讨论质疑。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让学生在质疑和探讨中充分思考和想象,学生在熟悉了内容的同时,也会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对文章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过死记硬背和教师的生硬讲解。(二)、抓住“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s:.cssyq.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句子,往往是诗人复杂而深刻情感的凝聚,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诗词之眼加以点拨、启发,就可以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联想,从而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一位教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师: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生:“壮”。师: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词的结句“可怜白发生”,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语气平缓哀婉,感情一下子从巅峰跌落低谷,从雄壮转入悲壮。这首词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雄壮?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生2:“五十弦翻塞外声”。生3:“沙场秋点兵”。生4:马作的卢飞快地,弓如霹雳弦惊。师:读这首词,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迈与雄壮,也感受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与悲壮。所以这一首壮词雄壮是其表,悲壮是其里。那么谁能说说词中那些词句又凸现出悲壮呢?生1:“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一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生2:我觉得词开头的一个“梦”也能体现出悲壮。生3:我认为“醉”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作者内心的爱国之情无法排遣时,借酒排遣,更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这样围绕“壮”字来设计教学,不但让教学层次很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事半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旦突破,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三)、注重意境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指导思想 古诗词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存在不少问题。如重语言传授,轻视吟咏诵读;重理性分析,忽视文化审美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反思,为研讨科学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指语文教育具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功能。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教育: 1、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童言无忌”,一定要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创造一种朋友与知己的情感氛围,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 2、提供自由和自主的学习机会。在教学中,要保证每堂课给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和机会,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个人不同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感悟、思考、生成的问题必须是自由的。教师不对学生做任何引导和暗示,更不能有硬性的统一规定。

3、提供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后,总会有交流的需要,总要有机会和时间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共享或征求他人的认同,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和完善,使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 4、教师是引导者、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平等参与的一员,应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创造平等融洽的对话氛围。 二.古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 在阅读和鉴赏诗词时,应当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和思想。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则有利于我们从当时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深入体察诗人的心路历程、了解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诗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每一个优秀诗人的诗作都是具有独特生命的,因此,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就不仅要了解介绍生平履历,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文本的“细读”和“审美”上来。也就是说,从作品文本的语音、语言、语法、章法、乃至意象组合等具体细节上一一细致审读、潜心咀嚼,在此基础之上,进入诗歌的审美艺术境界,与诗人心神相应,从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深刻认识诗人的独特的心灵世界。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就从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教学体现以读为本、抓住诗眼是关键、巧妙提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几方面来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及做法。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 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主要是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让学生死记名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就感到枯燥。没有学习的欲望,更别谈体会古诗词的美。那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呢?我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优秀的诗歌作品,蕴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练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对初中学生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字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应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古诗词中的语言精练,一个字表达出无数意境,无数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可见作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问题聚焦 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二、要解决的重点 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须突破的难点 上好古诗文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对祖国博大精深语言的热爱,是古诗文教学应突破的难点。 四、预期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五、解决途径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如《隆中对》、《曹刿论战》等。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 七年级上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摘要】本文列举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并指出这些误区的严重性。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八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尝试,并且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古诗词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的优秀古诗文共240篇,其中小学必须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初中必须背诵80篇。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忽略了古诗词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依旧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对古诗词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从而产生了一些古诗词教学上的误区。 误区一:古诗词朗读与现代诗朗读一样腔调,混为一谈。 误区二:重背诵而忽略赏析。 误区三:采用填鸭式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误区四:忽略现代意识对学生古诗词理解的影响。 误区五: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这些误区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享受不到学习乐趣,就会慢慢对古诗词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可见这些教学误区贻害非浅呀,必须想办法攻克它们!因此,我针对这些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和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古诗词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吸收成功经验,列出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企盼能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成因对策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轻视诵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利用多媒体随画面和音乐讲解,有的用机器代替了人读,学生读读写写,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顿悟的高度。如笔者听过一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大谈此人的心理境界上,而忽略了品读涵咏,不能说这不是一种遗憾。 2.照搬教学参考。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阐释要遵循文学作品的读解规律。随着新的科学的读解方法的确立,教师在阅读诗词时更注重对诗词自身的鉴赏,不再把诗词当作政治的拷贝,作一一对应的机械分析,但是有些时候还不能完全排除以前教参的影响。比如有教师在教《陋室铭》时,对“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的还是解释为“统治阶级的靡靡之音”。 3.忽视激趣学生。由于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扫清文字障碍”,学生会翻译诗句大意、会背诵,即算完成教学任务。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的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初中学生思想感情并不贫乏,但知识储备不够丰厚,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不高,而诗词语言本就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易理解,文学素养不高造成学生阅读古诗词时有诸多障碍。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不同诗人或不同诗风的比较,那么必然造成更大的困难。 2.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生活阅历的有限也是初中学生难以亲近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初中生活基本上就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有限。而古诗词却是跨越千年,纵横万里,诗人的万千情怀凝聚着人生的感悟,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无法领悟。因此,生活阅历的有限学生也就很难和文人们引起共鸣了 3.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的干扰着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枯燥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变相的唯“成绩独尊”论使“教—学—考”间产生了过多的应试情绪。 三、改变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对策 1.进行美读训练。美读即深入到诗词所呈现的情感意境中,用适合诗词感情基调的速度、语调等进行朗读。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词人主体情感突出的诗篇,很适于美读,笔者一开始就用美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对该词跌宕变化的情感有个初步的了解。进入到对局部的赏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句段的朗读,体味其中情感。比如“醉里还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传达出跌宕激动的情绪。读的时候要注意一句一顿,语速中等,语调豪迈而凝重,充分表达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杀敌收复失地的英雄壮志。这种朗读才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用语音的外壳体现语言的内涵。最后,在局部把

浅谈中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发表时间:2016-10-24T14:11:03.5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6月作者:马丰圆[导读] 古诗词鉴赏历来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弘德中学 摘要:古诗词鉴赏历来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目前中学诗词鉴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化问题,本文主要从"反复诵读,构建情境,领悟旨趣"等方面出发,就中学阶段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字:诗词鉴赏,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纵观当下课堂教学,古诗词鉴赏课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中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作了一定深度的思考,并就新课标视野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广大语文同仁共同探究。 一.语文课堂诗词鉴赏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诗词鉴赏只是老师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仅是参照教材解析、教学参考书等进行评说,仅仅是“照本宣读”而毫无新意。那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根本不能融入所学的古诗词当中,不能深入地去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自然也不能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谈不上审美体验了。 教师们往往根据考试大纲中的题目类型,在课堂上把一首首美妙的诗歌演变成了一次次真题的讲解。“一解词、而释义、三讲法、四理情”,流水线一般的把美丽的古诗词进行了“大卸八块”,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歌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把感情真挚的诗词鉴赏变成了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甚至造成了像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的现象。 二、如何走出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更加主动。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个性的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反复诵读,品出诗味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把诵读放在首位,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诗歌大多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2.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如《天净沙?秋思》虽只有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干枯的藤枝,苍老的树干,停在枯枝上的乌鸦的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小桥、潺潺流水、依稀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时,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形象的解读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3.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词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 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总之,古诗词的欣赏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更好的方法有待于不断的积累和总结。古典诗词对学生语感的敏度、深度、广度、美度有着无可代替的雕琢作用。通过长久、深远的积累和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可以让学生在语言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中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境界,在实现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同时,为学生构筑诗意的精神栖居家园。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313958304.html,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作者:吴雪梅 来源:《中外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古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最经典的材料。学习古诗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再现古诗中的美。 一、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我们都知道,直接诉诸于视觉上的浓墨重彩,花红柳绿,那是画家的妙笔,而以绘声绘色绘形的语言传达出的美妙的画意却是诗人的杰作。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的动人之处。 盛唐王维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清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润湿了渭城的大街小巷,优雅的旅舍,瓦楞青青,旁边的柳树也在清晨细雨的洗涤下更加鲜绿新翠。诗人将这些平常的眼前景致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留恋不舍,更增加了两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于是送别时那难舍难分的复杂情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古诗的画意,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想象付诸画面时,就充分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特点,也因此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二、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诗是抒情的艺术,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歌要表现思想感情的意思。可以说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掩映于濛濛春雨中的这些寺院楼台,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这里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景入手,通过作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