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古诗词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有悠久的历史。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选读

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构建,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但是古诗词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

文自身的“历史隔膜”,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索然寡味”,进

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足文章: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

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

特点及写作特色,对诗歌的理解才会更加全面、具体,对情感的把握才会拿捏得更准,才会

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

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本人在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先让学生课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

入仕情况做了相关了解。上课的时候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对诗词作者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急切的入仕心情轻而易举就捕捉到了。

很难想象,如果不介绍韩愈的谏迎佛骨险遭送命的经历,如何体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为国舍身的精神?不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如何体会《行路难》中的彷徨与苦闷?如

果不了解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如何理解他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不了解曹操的豪壮雄健,渊明的超然闲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让学生融入古诗词学习氛围?毋庸置疑,作者本身的相关经历,创作风格等,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作用不小。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

走近作者,不仅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教师在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介绍背景

时就是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

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古典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文教学,对语言的品味感悟非常重要。通过

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

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重视对古诗文朗读,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读的技能和方法。读有不同的方法:朗读、默读、

诵读、精读、略读、品读等等。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

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

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

的韵味。

古诗词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古诗词课堂教学培训心 得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古诗词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3月10日,我参加了古诗词教学的听课以及培训活动, 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感触颇深,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诗词课,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堂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高老师执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让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导入,再通过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等,让学生来整体感知词,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理解,更能体会词的意境。学生结合注释,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中高老师融入学生最熟悉的节日中秋,让学生融入具体的场景中,更能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每个问题都设置得相当好,让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以及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老师的风采以及培训,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没有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就得借助一些相关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通过这些介绍,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吟唱教学法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教学方法,这不仅要求老师要具备诗词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对古诗词感兴趣,在快乐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打油歪诗,流毒之深,《最后一课》,《文化苦旅》他山之石,忧愁伤感,吐故纳新,历久弥坚认识偏差,背叛历史意味背叛,根深好正,方能叶茂,现实呼唤,复兴要求,弘扬传统文化,读好学好古诗文。 年临知天命,从教近三十载,耳闻目睹教坛轶事多多。从中稍有心得,并以此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曾记得有学生题打油诗道:“我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文,不学古诗文,照当大官人。”其对古诗文的戏谑之心轻狂之态毕露无遗。当时不仅喷饭这群小子年少无知,而且更感叹我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流毒之深。 曾教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的那些话,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譬如: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准;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钥匙。这些虽为他山之石,但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爱,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中看到了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在《文化苦旅》中,以沉重的心写到那些漂泊到南洋的中国人的第三代便有不少渐

渐不知华语为何物,姓氏为何物。正如余先生评点说此时他们的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成了一个个斩断根源的“抽象人”。一说起这些不免让我们有点闹心,忧心甚至痛心,但是我们大可以不必太忧愁,太伤感,太伤心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根的民族,我国的文明载体,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风风雨雨几千年,不但没有消亡,永远不会消亡,而且能够兼容并蕴,吐故纳新,从而历久弥坚,显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正本清源,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自觉性,自信心呢?对此,我有以下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其一,一些“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粗浅的认为现代人就可以不学古诗文了,就可以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正如列宁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难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可以做一个数典忘祖的人吗?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无疑根深根正根好才能叶茂。我们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瞩目更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且不要说世

古诗词培训心得体会

古诗词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卫东学校冯绍杰 5.18——5.21,我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一、感受经典:深悟古诗文化底蕴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师: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黄吉鸿老师上午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 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论语】(春秋鲁国·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 措施 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中国的古诗词承载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学习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品味人生,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受到陶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中流传一句顺口溜,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文言文因为离我们年代久远,拗口难懂而让学生敬而远之。而教师极其模式化的教学更是雪上加霜,文学常识介绍、正音、节奏、朗读课文、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是练习巩固。这一套模式化的教学流程下来,让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想说爱你真的是不容易。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师生怕学生不能理解诗词的意境,掰开了、揉碎了的讲,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漫步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一)、读中悟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仅凭对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很难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为对诗歌的学习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的,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独有的韵味。不过,要想让学生读的好,读出自己的

体悟,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几点一定要学生注意:一是朗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放开声音尽展情怀;二是要注重诗词的节奏和重音;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自读,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字面意思。小组讨论疑难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全班讨论质疑。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让学生在质疑和探讨中充分思考和想象,学生在熟悉了内容的同时,也会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对文章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过死记硬背和教师的生硬讲解。(二)、抓住“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s:.cssyq.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句子,往往是诗人复杂而深刻情感的凝聚,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诗词之眼加以点拨、启发,就可以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联想,从而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一位教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师: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生:“壮”。师: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词的结句“可怜白发生”,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语气平缓哀婉,感情一下子从巅峰跌落低谷,从雄壮转入悲壮。这首词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雄壮?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生2:“五十弦翻塞外声”。生3:“沙场秋点兵”。生4:马作的卢飞快地,弓如霹雳弦惊。师:读这首词,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迈与雄壮,也感受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与悲壮。所以这一首壮词雄壮是其表,悲壮是其里。那么谁能说说词中那些词句又凸现出悲壮呢?生1:“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一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生2:我觉得词开头的一个“梦”也能体现出悲壮。生3:我认为“醉”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作者内心的爱国之情无法排遣时,借酒排遣,更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这样围绕“壮”字来设计教学,不但让教学层次很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事半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旦突破,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三)、注重意境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昌市第一小学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 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 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 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 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 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 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一、机械 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 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 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 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 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 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到六年级,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自然就到了它的巅峰,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而且,每次素质测试中,变化万千的古诗词题之失误,真是一次次“麻醉术”后的剧痛。使我们彻底醒悟:自认为学生熟知的友情“诗”,原来是那么不近人情的疏远。加之,学生习作时语言的网络化与匮乏化,如环境沙漠化那样让我们感到可怕。那么,如何疏通古诗词之源,使学生才能有可取之活水呢?下来,我就本册语文教学谈谈古诗词的复习方法。 一:因势利导锲而不舍 本学期第一天,我用古诗给予学生深深的期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学生信心大增,我又说:“可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该怎么做呢?请你们也有诗词回答我。”这下,就像点燃了导火索,什么声音都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生会用古诗词,是建立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校时间的节奏是紧张的,几乎没有空闲之处,如何来利用时间对其进行巩固。我们虽不可能利用“马上”“厕上”“榻上”,但我们可以利用“课前”“课

中”“课后”,早晨来校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早读前的十几分钟将你布置的古诗文进行记忆,(当然,我们六年级是以《语文知识精粹》这本课外工具书为主的。)每天只理解记忆几句诗句足已。你想,一学期下来,我们大概就复习了数千句了,数百首了。加上,古诗词的学习本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想要好,就得慢慢的做。得保证诵读的时间。 二:学法灵活,加强考核 对于托管学生来说,复习古诗词方法会更多一些,因为,晚上给家长背诵,并说出诗意。或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这样,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岂不一举两得吗?第二天,老师只需检查那些学困生就可以了。同时,我们每天更换课表,就在课表旁写上一两句哲理诗、惜时诗、给孩子鼓舞了士气,有学习了诗句,渲染了学习的氛围。其实,在这期间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孩子会背诵,理解,不会写字,或写错字的现象。这点,我们就在写字课上画上田字格,很规范的将难字、易错字板书出来,孩子临写,这样,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平时,我们在听写生字生词的时候,不妨出几句诗词,让孩子填空。考察了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应用。再进行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 七年级上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

古诗教学心得3篇

古诗教学心得3篇 古诗教学心得一: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正因为如此,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师纷纷投入到古诗文教学这块阵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熏陶优势,大量诵读、积累古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会、移植诗人的思想精华,使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通过培训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现交流如下: 1、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才会参与它,热爱它,学习古诗文也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专门列出一个“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再者是在班级

文学社的手抄报内,设制古诗文专刊,总结归纳学生每日记诵的古诗文,以供学生传阅、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功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激励。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这种人格魅力,会促使、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 因而,我在教学的百忙之余,见缝插针,搜集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三百首〉〉、〈〈宋词〉〉、〈〈千家诗〉〉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励学生学诗、背诵,并且在年级以内设立“超师奖 “,在学期末与学生进行比背古诗文,这样在比、背中造成一种声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也就培养了起来。 2、以点代面,多方积累。 笛卡尔曾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有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不行,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底蕴内涵是靠日久天长的积累和打磨培养出来的,因而,学习古诗文时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受唐代诗人李贺“锦囊妙句”典故的启发,我也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作积累,小卡片、铅笔头随身携带,在电视、歌曲、闲聊中获得的佳词锦句都可以积累下来,整理之后背诵下来,让他真正的成为自己的知识。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摘要】本文列举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并指出这些误区的严重性。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八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尝试,并且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古诗词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的优秀古诗文共240篇,其中小学必须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初中必须背诵80篇。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忽略了古诗词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依旧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对古诗词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从而产生了一些古诗词教学上的误区。 误区一:古诗词朗读与现代诗朗读一样腔调,混为一谈。 误区二:重背诵而忽略赏析。 误区三:采用填鸭式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误区四:忽略现代意识对学生古诗词理解的影响。 误区五: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这些误区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享受不到学习乐趣,就会慢慢对古诗词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可见这些教学误区贻害非浅呀,必须想办法攻克它们!因此,我针对这些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和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审美情趣。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由此可见古诗词对提升个人品味、气质方面亦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古诗词教学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浓、主体意识不强、教师教学重应试不重感悟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偏重知识化,忽视趣味性和赏析感受 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状况等文学常识上,对于诗歌本身的赏析却没有过多关注,轻视了学生对古诗词作品感悟的重要性。教师将讲课的重点放在古诗词的翻译上,虽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把握诗词的大致背景,但是诗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拆分理解会将诗词的美分离开来,这和孔子所说的“微言大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缺乏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条化严重 在目前的诗词教学中,教条主义严重。教师为考试而教,并不是为赏析而教,这从近些年的语文试卷中可窥知一二。大量的

语文试卷涉及的题目单一,偏重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检查,这使得教师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带领学生赏析、品鉴诗词。这种缺少人文熏陶的诗词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丧失,也难以获得很高的文学积淀。 (三)重背诵,轻朗诵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注重古诗词句意的讲解和背诵。上课时教师忙着为学生拆分讲解,逐句分析;课下学生忙于背诵记忆,真正的朗读、吟诵,体味式教学却往往被师生忽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可以入境入情,才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独特意蕴,获得自己的体味和形成独到的见解。朗诵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古诗词教学对策研究 (一)趣味性引入,创境体验 趣味性引入就如电影的预告片一般,提前扣住人的心弦。古诗词教学导入语是否精彩,导入方式是否得当对课堂展开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古诗词与我们所处的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和共鸣,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在课前先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可利用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笔者在上课开始前先播放一段离家之人远在异乡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的心情和感

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3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鸿桥中学举行的“秦晋两地 智慧联动”小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西安小学的刘婷老师和教研室的席泽明老师展示了精彩的课堂。两位老师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受益匪浅。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制作,设计简练、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点滴心得体会吧。 一、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文教学更离不开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文时朗读的重要性。读是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席泽明老师上的五年级《杨氏之子》的教学展示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席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席老师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让学生尝试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席老师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开火车读、学生练读、方言读等多种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很快把短文读流畅了。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席老师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夫子家 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席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尊重、充满着幽默与风趣,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在课堂上,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

(完整版)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大全(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部古诗词汇总 七年级上学期: 课内: 《观沧海》曹操《次北固ft下》王湾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客路青ft外,行舟绿水前。水何澹澹,ft岛竦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天净沙.秋思》 孤ft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马致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枯藤老树昏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小桥流水人家,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 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 《龟虽寿》曹操《过故人庄》孟浩然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绿树村边合,青ft郭外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破ft寺后禅院》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杨花落尽子规啼,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闻道龙标过五溪。 ft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我寄愁心与明月,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泊秦淮》杜牧 君问归期未有期,烟笼寒水月笼沙, 巴ft夜雨涨秋池。夜泊秦淮近酒家。 何当共剪西窗烛,商女不知亡国恨,

却话巴ft夜雨时。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一曲新词酒一杯,莫言下岭便无难, 去年天气旧亭台。赚得行人空喜欢; 夕阳西下几时回?正入万ft圈子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一ft放过一ft拦。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梦令》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 常记溪亭日暮,半亩方塘一鉴开, 沉醉不知归路。天光云影共徘徊。 兴尽晚回舟,问渠哪得清如许? 误入藕花深处。为有源头活水来。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七年级下册(课外) 《ft中杂诗》吴均《竹里馆》王维 ft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松藻学校李惠古诗的教学枯燥无味。备课时无从下手,上课时又觉得没有内容可讲,每次的古诗课上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总是觉得这种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又单调,自己给学生说说,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了。其实,全面、系统、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的探究。 一、学习古诗应该有合理的教学方法 1.提倡不求甚解 中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开展多种活动 古诗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根据诗意,组织学生表演、绘画、改写等,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还可以定期开展背诗比赛,通过活动,增进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仿写 古诗讲究格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好奇心强,乐意模仿。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模仿诗人的样子写下来,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古诗应该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1. 教学生学会观察 如《题西林墙=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是诗人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611547961.html,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作者:吴雪梅 来源:《中外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古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最经典的材料。学习古诗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再现古诗中的美。 一、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我们都知道,直接诉诸于视觉上的浓墨重彩,花红柳绿,那是画家的妙笔,而以绘声绘色绘形的语言传达出的美妙的画意却是诗人的杰作。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的动人之处。 盛唐王维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清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润湿了渭城的大街小巷,优雅的旅舍,瓦楞青青,旁边的柳树也在清晨细雨的洗涤下更加鲜绿新翠。诗人将这些平常的眼前景致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留恋不舍,更增加了两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于是送别时那难舍难分的复杂情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古诗的画意,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想象付诸画面时,就充分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特点,也因此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二、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诗是抒情的艺术,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歌要表现思想感情的意思。可以说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掩映于濛濛春雨中的这些寺院楼台,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这里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景入手,通过作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XX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XX年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

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古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古诗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为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 教学古诗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

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 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古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古诗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二、指导学生诵读,读准读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古诗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此为基础,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发兴趣。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的听课心得体会【精品】

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的听课心得体会(精选3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整理的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的听课心得体会(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次,我们总共听了19堂不同风格但又精彩的古诗文课,这十九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呈现,令我们赞叹,同时又愧疚。真的非常感谢这些上课的老师。宜春实验小学各班级学生扎实的朗读功底与超乎意料的古诗文感悟能力,不时博得与会老师的阵阵掌声。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收获颇丰,也让我对自己目前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另外,还有幸聆听了几位省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这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讲,既是对上课老师优秀教学策略的总结,又是对青年教师在今后古诗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一种正面引导,让我们跟着这些优秀的老师走,将古诗文教学如同现代语文教学一样,同样呈现得缤纷绚烂。 这次的课堂教学大赛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上课老师都追求了一种简洁而又丰满有效的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竖起了“简约”的大旗。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写、说、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读是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领悟各位优秀老师课堂教学魅力的同时,我还认真笔记,将他们好的教学策略积累下来:就朗读要求来看:一是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有板有眼;三是读出诗词的音韵美,声断气连。四是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五是读中领悟,读出感情。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说,前面四项是基础,重点难点在于领悟诗情。在授课中,各位老师各显神通,大胆创造意境让学生自主感悟,并激励学生把领悟到的感情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老师还不时地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课堂上,每位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情,都是那么的投入。甚至朗诵音乐的选择都做得恰到好处,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 另外,就朗读方式上来说,有学生自主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同桌练读,配乐朗读,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吟唱,齐读,教师引读等十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层层深入,逐渐感知文意。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娇莉老师的《芣苢》教学,学生在读通词句、感受节奏及体味韵味后老师加入了吟诵这一新的朗读方式,非常新颖,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有来自南昌的钟事金老师执教的《天净沙。秋》,也引入了古人的吟诵,让学生在了解新的朗读方式的同时又掌握一种新的朗诵技能,并亲身感知古人的学习、生活方式。陈老师的读、唱、吟、唱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