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

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具体说明看课件)

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ppt)

(作业,自整理)

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 基本名词: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

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只在稳定的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才适用。

两极同源——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就是说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但在热带海区的两侧均有分布。

热带沉降——指某些在两极或温带海域浅水区生活的冷水性动物,在热带海域沉降到较深水层找到它们所要求的生存温度。这一现象多见于某些终生浮游动物。

生态幅——指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它与各种生物的代谢特点有关。

生殖元素——

2. 海洋中的非生物因子及其生态学意义(光、温度、盐度、营养盐)

答:光、温度、盐度、营养盐

光:太阳光的能量可见光部分供光合作用,红外光部分对水环境产生热影响。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Ik),这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上升。

如果光强继续增加,光合作用会因光照过度而收到抑制,光合作用速率将下降。

海水深度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补偿深度补偿光强度临界深度

光照条件是引起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因子。许多海洋动物特别是浮游动物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在光照条件或生活环境改变时,动物发生变色。

光是海洋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海水中的光是太阳辐射的一种辐射能形态;与陆地一样,光是海洋中一切生命活动的能源,绿色植物依靠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对动物的发育、生长、行为分布都有影响;

在自然海区,光照可通过与海水温度、氧含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对生物产生影响。

温度:海洋水温分布(水平与垂直分布),海洋生物对温度的耐受限度及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对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表层水温的变化:自低纬度到高纬度递减,海洋水温的变化范围比陆地的小,海洋水温变化异常:厄尔尼诺现象。还衍生物对温度的耐受幅度比陆地或淡水的生物小得多,大多数海洋生物的声明最是温度是接近最大耐受温度界限。海洋生物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范围为:广温性种类和狭温性种类。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暖水种、温水种、冷水种、两极同源、热带沉降)和迁移(鱼类的洄游)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长发育的意义:在适温范围内,周期性的变温对生命由积极的意义。

温度与海洋动物个体大小及寿命:生活在冷水中的生物个体通常要比生活在暖水中的同类生物个体大,变温动物的寿命在低温条件下通常较长。

温度与海洋生物体内钙质的积累:高温下,钙在动植物体内积累量远比在低温时多。

温度与海洋动物的行为与分布:趋性和避性

温度和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同种暖水种和冷水种在形态上常差异明显。

温度是海洋环境的又一重要因子,它对海洋的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决定海水的密度,从而成为决定海水垂直稳定度的主要因素;

温度在海洋生物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海水温度与海洋生物的分布有直接的关系;

温度也直接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有机体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

温度还可通过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而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活

3. 海洋中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种间食物关系:洛特卡-沃而泰勒的捕食模型。

2.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必然使竞争者种群发展都受到抑制,甚至其中一个被完全排除,

这取决于各竞争者在食物竞争种生存的能力。

3.寄生现象:寄生现象在寄主种群的控制和数量波动上有重要作用。寄生生活在海洋生物普

遍的

4.共生关系:共生现象的类别:共栖、互利、偏害和原始合作。

共栖: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联系中得到好处(分享食物,得到保护)。

共生或互惠共生:一些单细胞藻类与一些动物的共生。在这些共生关系中,藻类以动物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动物则借以排出废物。

第三章

1.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

(1)分布在南北两半球20℃等温线范围内,一般热带海岸。我国分布从台湾海峡南部至南海。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群落当中最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分类上种类繁多的、美学上驰名于世的群落之一。”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的基本结构的主要生物。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种类繁多,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礁中各种复杂的栖息空间。

珊瑚礁的微环境很多,使得很多生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3)珊瑚虫一般与共生藻形成共生体系,使得营养物质的传递效率基本为100%,使得在营养盐浓度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进而有高的次级生产力。珊瑚礁初级生产力范围为 1,500~5,000 gC /(m2〃a),这个数字表明它是代表自然生态系统的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营养盐供应主要是依靠系统内的高效再循环机制,初级生产者的的呼吸消耗占总初级生产的比例很高,因此净初级生产力就比预料的低,人类可利用量并不高

(4)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2.海洋底栖生物可以分成几种生态类群,它们是如何适应底栖生活

的?

答: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底游3种生活类型。

底表生活型

1.固着生物:包括固定在基物上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不再移动。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它们的卵和幼虫也是依靠海流的携带而扩大它们的分布区域。因此,这类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与海水的流动有密切关系,往往在流速大的海区种数和密度都较大,如藤壶的幼体就有迎着水流附着而在静水中不附着的习性。固着动物由于它们这种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它们在形态上、生理上和生态上的一系列变化和适应。

这类动物身体的构造通常都较简单,除感觉器官(如触手、触丝)相对发达外,一些器官还有退化现象。如壳菜的足完全消失;滕壶虽仍保持附肢,但已丧失运动功能,而成为捕食器官。

2.附着生物: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珠母贝等。

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

临时固着种类较多,方式也不同。如蛭类用吸盘固定,某些摇蚊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等。在水底表面或其突出物上营临时固着的水生生物,种类较多。如蛭类用吸盘固定,某些摇蚊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等。

3.匍匐生物: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4.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过去也称周丛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污损生物是包括以固着生物为主体的复杂群落,其种类繁多,包括细菌、附着硅藻和许多大型的藻类以及自原生动物至脊椎动物的多种门类。据统计,世界海洋污损生物约2000种左右,我国沿海主要污损生物约200种。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有藤壶、牡蛎、贻贝、盘管虫等种类。

4. 攀爬动物(climbing benthos)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 上的动物。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

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腹足类的环棱螺、圆田螺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和螯虾等。昆虫中的红娘华等。在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寡毛纲的仙女虫科种类。适应特性攀爬动物中有不少种类有营造负管或负囊的习性,负管由砂粒或植物种子构成,并随虫体而移动。有厚重负管的种类多只在泥表爬行,而负管轻巧的种类则常见于水生植物上。

底内生活型

?多数种类具有细长的体形,使之易于在底质中穿行。如蠕虫。蛏类的贝壳相当纵长。

为解决底质中氧气(或食物)供应不足问题,穴居动物常有部分身体暴露出于底质外。如颤蚓类,常将尾部暴露出并不断摇摆,造成水流以获取氧气;有些种类如尾鳃蚓则在尾部各节有成对的指状鳃,以提高气体交流效率。蛏类则有很长的进出水管,以便从水中取得氧气和悬浮食物颗粒。

许多蚌类具有肌肉发达的斧足也是底质穴居使开凿穴道的一种适应。

底游生活型

大部分底栖动物活动范围很小,有的甚至固着不动。

具有不同的防御捕食者的适应机制。

藤壶、牡蛎、蛤类、螺类等很多种类坚固的石灰质外壳。

海胆尖利的棘刺以及腔肠动物的刺胞,都有防御捕食者的作用。

那些营底埋生活方式的种类,利用了沉积物的隐蔽作用,管栖沙蚕还具有革质管。

钻蚀种类以钻蚀对象(木头、岩石)保护自己,天敌很难侵害它们。

3.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海洋表层温度、CO2 浓度、海平面的上升、降雨量变化、海洋水文结构变化、紫外线辐射增强(1)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温度上升影响海洋生物物种的分布

? 温度上升引起物种组成发生变化, 对热带海域物种组成影响严重

(2)CO2 浓度上升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CO2 浓度升高会引起海水pH 值降低, 酸化程度上升, 导致海水碳酸钙饱和程度下降.

? 海水酸化引起所有海洋钙化生物钙化速率下降,直接影响到贝类、石珊瑚、浮游有孔虫、球石藻、

翼足类以及珊瑚礁钙质藻等钙化物种的钙化速率. 其中文石生产者(石珊瑚和翼足类)和高镁方解

石生产者(珊瑚礁钙质藻)受CO2 浓度变化的影响尤为剧烈.

(3)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生态系统, 特别是珊瑚礁、红树林、河口和湿地生态系统及其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影

响. 海平面上升将促使大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向内陆地区迁移, 起初可能促进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更多地接触到潮间

带表面, 短期内提高其生产力(如虾类的产量) .

(4)降雨量变化和酸雨增加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强降雨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会改变海岸带的生态类群. 例如降雨量的增加会使河口的

生态类群往适应较低盐度的类群改变. 加上营养盐和污染物滞留时间的变化, 进而河口生态系统

的食物网结构.

(5)海洋水文结构和海流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区域水温上升, 降低了极地与赤道之间的温差, 导致风应力作用的下降, 引起

风生环流的全面弱化, 严重影响大洋和近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特别是可能导致上升流的弱

化, 降低浮游植物生产力.

此外, 风速和风向的改变会也影响环流路径和模式. 这种变化可能改变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幼体

输送到河口等育幼场的路径, 严重威胁这些生物类群的生存, 改变整个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种类组

成.

(6)紫外线辐射增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空臭氧层损耗引起紫外线辐射(特别是波长为280~ 320nm 的UVB 辐射)的增强

[ 31] , 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

第四章

1.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种群密度过密和过疏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

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有意义

2.r选择和K选择的实践意义

答:【网络答案】①保护珍惜物种、害虫防除及资源持续利用的理论依据。②K–对策者种群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和一个灭绝点(X)。地球上很多珍惜物种都属于典型的k对策者③r –对策者由于低密度下可以快速增长,所以只有一个平衡点S,种群易在平衡点做剧烈波动,但无灭绝点,这是很多有害生物难以灭绝的原因。

【课件相关】K选择的概念是保护珍惜物种的理论依据。

3.平行群落与生态等值

平行群落——即生态上和分类上很相似的种常在不同海区的同一类型的底质中出现。这些平行的生物群落常由同一属的种类占据优势地位,它们具有相似的生态位。

生态等值——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占据相同的或相似的生态位生物,通称为生态等值。

4.①优势种

优势种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其数量或生物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最多。它们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②关键种

对群落组成结构具有明显的决定性的生物种类,它们在群落组成物种中出现与否将会决定群落的结构性质。海獭-海胆-海藻

(关键种的生物量及丰度并不一定高)

③常见种

常见种是在生态调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种类,但其数量不一定有优势。

④稀有种

稀有种(或偶见种)在群落中出现的频率低,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偶尔侵入所调查的群落中。

5.生态演替的类型

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分:自源演替、异源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分: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原生演替:演替在从未被占据的区域、或者说是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所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不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原来群落中的一些生物和有机质仍被保留下来。

自源演替:演替是由群落内部生物学过程所引发的。

异源演替:演替是由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发的。

自养性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初级生产量超过总呼吸量,群落的有机质逐渐积累。

异养性演替:群落的生产量少于呼吸量。常见于受污染的水体。)【()内帮助理解】

6.粒径谱——把海洋中的生物都视为“颗粒”,并以统一的相应球型直径表示其大小,顺营养

层次向上总生物量略有下降。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则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在平衡状态下这条谱线是一条斜率很低的直线)

7.生物量谱——横坐标为个体生物量,以含能量的对数级数表示,纵坐标为生物量密度,以

单位面积下的含能量的对数级数表示。(生物量谱适用于几乎所有的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的、淡水的、水层的和底栖的。)

8.可燃冰——“甲烷水合物”,是由水分子与甲烷分子组合而成的白色固体状物质,它在低温

和高压下保持稳定状态。

9.海洋水层食物链有哪些类型?牧食食物链的营养级情况。

答: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为起点)、碎屑食物链(以碎屑为起点)、腐蚀食物链(以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以化学合成的细菌为起点)

10.什么是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DOM(溶解有机质)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

作用:在富营养水域,微型生物食物环作为牧食食物链的一个侧支,为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补充途径,从而提高总生态效率;

在贫营养海域,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食物链的起始阶段的作用远大于经典牧食食物链,是能流的主渠道

11.什么是海洋生物泵,海洋生物泵在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中的作用。

答: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的碳从表面向深层的转移,称为海洋生物泵。

作用:如果没有生物泵的作用,大气和海洋表层的CO2分压将很快达到平衡。海洋生物泵可以使表层CO2分压低于大气CO2分压,从而使大气CO2得以进入海洋。

12.氮在海水中有哪些存在形式?海洋植物对各种形式氮的吸收特点。

答:海水中的无机氮主要以NH4+、NO3-和NO2-的形式存在。

海洋植物首先吸收的是氨氮,只有当氨氮几乎耗尽的时候,才会吸收硝酸氮和亚硝酸氮,且氨氮对硝氮的吸收有抑制作用。

第五章

1.基本名词:

初级生产力——即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的速率。包括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

次级生产力——即除了生产者外的各级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利用已经生产的有机物经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物质的速率,也即消费者能量储蓄率。

群落净生产力——在生产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未被异养者消耗的有机物质的储藏率

现存量——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

再生生产力——由再生N源(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N,主要是氨态氮)支持的初级生产力,它主要反映真光层营养物质循环的效率。

新生产力——:由新N源(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N,主要是硝酸态氮)支持的初级生产力,它主要反映从真光层之外的营养物质补充的比例。(从群落的相对稳定性这个观点来看,可以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中,新生产力与输出生产力或群落净生产力的概念是一致的。)

【总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再生生产力】

2.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①光

②营养盐(其中NO3-、PO43-等无机营养盐类的含量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Fe和Mn等微量元素在某些海区的含量不足也可能限制初级生产力,海洋表层营养盐的补充情况是决定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条件)

③物理控制

④浮游动物(牧食作用)

3.分析不同纬度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4.海洋各类动物次级产量的分布特征。

浮游动物不同海区浮游动物的产量变化范围很大,从 5 ~150mgC/(m2·d),多数介于5~50 mgC/(m2·d)之间。P/B介于10~30之间。近岸水域产量___高__于___外海较深水域。

底栖动物产量随深度增加而明显下降(食物、温度)。整个海洋底栖动物年产量约为6.66 ×109t。P/B:中型底栖动物约为10,大型为1~2。

鱼类沿岸和上升流区单位面积鱼产量大大超过大洋区。P/B比浮游动物至少少一个数量级

第六章

1. 最大持续产量——当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措施而使持续产量达到最大值时,即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

第七章

1.生物浓缩(生物富集)——生物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

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常用浓缩系数来表示,即某种污染物质在生物体(或某个组织)内的浓度与相同重量海水污染物质浓度的比值。

2.生物积累——很多海洋生物都有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并随生物

的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3.生物放大——许多海洋生物对污染物质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而且这些污染物在有机体内的

浓度随着食物链营养级而逐步放大的现象。

4.赤潮发生的原因

答:内因:①赤潮生物生长快②赤潮生物具独特的昼夜垂直移动习性(鞭毛藻类)③赤潮生物独特的生活史(储存休眠孢囊的海底沉积物被称为赤潮生物的种子场)

外因:①海区富营养化(氮、磷)②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有些可溶性有机物(如

VB1、VB12) ③微量金属元素(铁、锰)④温度、盐度(多发于水温较高(23 ~28℃)、盐度较低(23~28)的时候)

5.赤潮的危害

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的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大量缺氧;

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

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6.海洋自净能力

指海洋通过其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自然地逐渐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

物理净化:稀释、吸附、沉淀、气化等作用;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络合

等化学反应;

生物净化:生物代谢作用

毛概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2016毛概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 A.独立的社会形态 B.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 D.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 答案:B 参见教材56页。 2.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 )。 A.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市场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D.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B 参见教材57页。 3.在( )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D.中共七届四中全会 答案:B 参见教材57页。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D 参见教材59页。 5.我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 A.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B.鼓励支持扶持 C.利用限制改造 D.自愿互利典型示范 答案:A 参见教材63页。 6.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几个步骤( ) A.一个步骤 B.两个步骤 C.三个步骤 D.四个步骤

答案:C 参见教材63页。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 )。 A.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B.公私合营 C.四马分肥 D.定息 答案:B 参见教材65页。 8.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步是要建立( )。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答案:C 参见教材63页。 9.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哪一年( )。 年 年 年 年 答案:C 参见教材58页。 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国民经济恢复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参见教材69页。 11.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 A.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轻工业 B.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C.以工业为主导带动农业合作化 D.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答案:B 参见教材66页。 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 A.公私合营 B.和平赎买 C.生活上给出路 D.剥夺生产资料 答案:B 参见教材63页。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环境基因组:人类对环境因子易感基因非常多,总称为环境基因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初级分布取决于血流量,再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填空)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①经肾随尿液排泄(机理: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球重吸收和主动转运);②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填空) 毒物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分为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合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代谢饱和: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浓度的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大,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半效应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联合作用的类型及评定方法: 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半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性作用,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评定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020年大学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及答案

2020年大学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及答案 1、何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简述其内容?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 釆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2)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 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3〉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953年12月,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两个方面紧密相联,彼此 促进,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特点是:(1)和平赎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运用政权的力量废除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马列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依据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即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创造 性的运用了马列主义关于用赎买的办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思想,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 的一个创举。(2)逐步过渡。无论是对农业、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 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多种过渡形式,使被改造者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经济制度,而不致感到突然。避免了在生产关系大变革的情况下通常所难以避免的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 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切实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是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 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在世界历史上很有特色的 资产阶级,终于以一种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独特的方式最后走向消灭,而其中的个人则获 得了新生。(4)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造,解放了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才以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完整版)《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020毛概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2020毛概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 A.独立的社会形态 B.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 D.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 答案:B 参见教材56页。 2.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 )。 A.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市场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D.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B 参见教材57页。 3.在( )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D.中共七届四中全会 答案:B 参见教材57页。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D 参见教材59页。 5.我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 A.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B.鼓励支持扶持 C.利用限制改造 D.自愿互利典型示范 答案:A 参见教材63页。 6.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几个步骤( ) A.一个步骤 B.两个步骤 C.三个步骤 D.四个步骤 答案:C 参见教材63页。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 )。 A.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B.公私合营 C.四马分肥 D.定息

答案:B 参见教材65页。 8.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步是要建立( )。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答案:C 参见教材63页。 9.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哪一年(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0年 答案:C 参见教材58页。 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参见教材69页。 11.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 A.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轻工业 B.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 1.接触频率与期限:分为三种,即。 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___、_ ___、 _和_____四个过程。 3.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和__ _。 4.机体最重要是排泄器官是: 5.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6.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34.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滤过 35.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 方式 36.凡是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 37.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 生物膜方式 38.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9.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再进入神经组织,一系列通过 生物膜的方式 40.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9.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3.根据致癌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___和____。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土壤污染的特点是隐蔽性、蓄积性、恢复难。 血液是金属元素在体内转运的主要介质。 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骨骼内。 二、选择题 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经口摄入D:腹腔注射 2.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B:铅C:锶D:Hg 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4.以下可通过钙转运系统吸收的是() A.铅 B.铬 C.锰 D.铁 5.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 A:7天B:14天C:30天 6.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毛概重点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重点课后思考题答案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 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P36) 思想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是实事求是?(P48) 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质和核心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5.为什么说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P54) (1)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2)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权问题?(P69) 主要内容 (1)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和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 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 中。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 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7.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75)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 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8.如何理解新民主主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81) 三大法宝: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环境毒理学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 A.有机污染物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D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D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D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D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D A.N一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 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D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C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

2020年毛概必考重点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五)

2020年毛概必考重点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五)一、单项选择题 1.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B) A. 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B. 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C. 中国的资源状况 D. 中国的人口状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 A.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 B.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C. 走向社会主义的阶段 D.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3.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 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 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C. 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 D.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B)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79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

C.党的十二大上 D.党的十三大上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 A.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 6.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D)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1、一室模型:当毒物进入机体后立即均匀的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器官,并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视为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将机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体内不能迅速分布而达到平衡的毒物,如苯、对溴磷等,迅速在中心室分布,然后经较长时间才在周边室达到平衡。 2、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循环过程中伴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散、富集和污染物的形态、化学组分的变化) 3、半数效应剂量 ED50:XB引起机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4、酶的抑制与诱导: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6、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7、半数耐受限量(TLm) TLm),也叫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8、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lev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level):指XB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观察到机体开始出现某种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若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9、受体学说: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与外来化合物结合,进而引发一系列识别、换能和放大过程,最后导致生物学效应。 自由基学说: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可以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各种自由基中间体,导致脂质过氧化等反应,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 10、癌是指组织或细胞相对自主生长形成肿块并危害机体的新生物。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致畸作用: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使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的形成不能正常进行,而造成器官组织上的缺陷,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引起生物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叫诱变作用。 11、即发作用:毒物一经接触后,短期内引起的毒作用。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的急性中毒。迟发作用(delay effect):经长期接触或间隔一段时间后,才呈现的毒作用。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作用所致,化合物作为一种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继而再次接触时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存在阈剂量。 特异性反应:一般是指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12、危险性(risk):也称危险度,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13、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