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标准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标准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2431208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4

总学分数:3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病理学分支学科,重要的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性质:口腔组织病理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口腔组织病理学》是联系医学基础知识和口腔治疗技术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4.课程作用:是将口腔胚胎学,口腔组织学及生物学与口腔病理学为一体,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以利于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转归,为临床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针对专业特点,组合课程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体现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作为本专业基础课程,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为前提,并兼顾实际应用。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形态学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等方式完成课程标准,获得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3)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创造性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提倡采取以学生为本的创造性教学,注重与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倡导学生运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对口腔常见疾病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更好的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效果评价中,除通过试卷考核同学对课程标准规定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应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2.课程设计思路

(1)《口腔组织病理学》在口腔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科设计范围广,知识点多,不仅是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础,而且与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各学科有密切联系,因此要求我们不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要把实验教学,切片制作与考核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体现教学的丰富性。

(2)课程标准要结合我校学生与教学实际情况,力求达到科学性,规范性。

(3)《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理论42学时,实验12学时,在第二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并掌握牙体牙周组织、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口腔颌面部及牙体牙周组织的发育过程,龋病及主要由其引起的一些疾病、牙周组织病、常见口腔粘膜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内容。为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构建良好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一定的自学能力,形成初步的分析与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素质目标

在传授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的同时,渗透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巩固职业价值观,积累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育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勤奋、刻苦、严谨、认真的学风,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好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览表

2.学习情境设计

表2:学习情境设计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团队

口腔组织病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 Oral Histopathology 适用专业: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执笔人:李伟忠 审定人:吴补领 学院负责人:耿仁文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六年十二月

一、课程简介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编码B090033)是口腔医学中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口腔专业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从普通医学过渡到口腔医学中的必修课程,它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临床医师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治疗的基础,对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口腔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至关重要。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室阅片,并充分利用图谱、标本、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电教教材,使学生能形象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Oral histopathology, one of the essential disciplines of stomatology, is a required course bridging the clinic practice and the basic theory learning which a student of stomatology must take in the progress from general medicine to his or her specialty.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omatological training, because it will enable a stomatologist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and command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ral diseases and to make a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in clinic. This course is to be taught in forms of classroom lecture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by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graphs, specimens, sections, models and multimedia techniques, so that students can commo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course in a vivid and directly visual way.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口腔组织胚胎学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掌握:面部、腭部的正常发育过程要点及主要发育畸形。包括:发育时间、各个突起的名称、联合和融合的概念、唇裂、腭裂颌面裂的形成。 第二篇牙的发育 掌握:牙胚的发生和分化及各时期的组织学特征 1.牙板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2.造釉器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包括: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外釉上皮层、 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釉结)。 3.牙乳头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4.牙囊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5.牙板的结局。 熟悉:牙体组织的形成、牙髓的形成、牙根的形成。 了解:牙周组织的形成、牙的萌出和替换。

口腔组织病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口腔组织病理学 一、口腔颌面部发育 1 •神经嵴细胞及形成的结构 2 •颌面部的发育过程 3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 4 •腭的发育过程 5 •腭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 6. 舌的发育过程 7 •舌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 8. 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机制 9. 名词解释 融合,联合,外胚间叶,鳃弓,咽囊,联合突,麦克尔软骨二、牙的发育 1. 牙发育的全过程; 2. 牙胚的构成及形成的牙体组织; 3. 钟状期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形态特点及功能; 4. 牙胚发育异常形成的牙形态和数目的异常; 5. 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6. 牙发育各阶段的基因调控特点; 7. 名词解释 釉索,釉结,诱导,上皮根鞘,Serres上皮剩余,Malassez上皮剩余三、牙体组织 1. 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2. 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3. 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区域的形态功能特点 4. 釉质中的有机物的种类及生理病理学意义; 5. 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 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7. 牙本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8. 牙本质细胞间质中非胶原有机成分的种类和功能; 9. 名词解释 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牙本质)透明层,托姆斯粒层,死区,中间牙骨质四、牙周组织 1. 牙龈和牙周膜主纤维束及功能; 2. 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同牙结合的方式及临床意义; 3.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4. 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 5 •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 6•名词解释 沙比纤维,牙骨质小体,结合上皮

口腔组织病理

口腔组织病理 大题 名词解释 1、球间牙本质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钙化的间质。 2、味蕾味觉感受器,位于上皮的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轮廓乳头的侧壁上皮。 3、融合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外胚层接触、破裂、消失,进而达到面突的融合。 4、限制板牙本质小管的内侧壁衬有一层薄的有机膜,可调节牙本质小管矿化。 5、鳃弓胚胎第四周,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1、神经嵴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为神经嵴。 2、胶样小体在扁平苔藓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黏膜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胶样小体。 3、骨上袋牙周袋在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由于牙槽嵴为水平型骨吸收,导致骨上袋形成。 4、釉面横纹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间隔为30-100um,呈叠瓦状。 5、菌斑是粘附在牙面上的细菌斑块,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 1、含牙囊肿是指囊壁包含一个未萌牙的牙冠并附着在该牙的牙颈部的囊肿。 2、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黏膜疱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3、溃疡是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4、过度角化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 5、釉珠位于磨牙根分歧部位或邻近颈部的牙骨质上,由基本正常的釉质组成,呈粟粒大小的珠状物。 1、绞釉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近表面1/3较直,内2/3弯曲,称为绞釉。 2、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颌牙建立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牙本质。 3、欧文线牙本质形成从牙尖的釉牙本质界开始,有规律的成层进行,如果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 4、牙本质发育不全症牙本质发育受遗传性,影响钙代谢,钙化环境及全身性的因素的形象导致牙本质发育结构异常的疾病。 5、龈谷在后牙颊侧和舌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以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 三、简答题 1. 简述面部发育的过程 答:(1)胚胎第3周形成额鼻突上颌突和原口。 (2)胚胎第4周形成嗅板,嗅凹中鼻突和侧鼻突。 (3)胚胎第5周球状突面部突起发育完成。 (4)胚胎第6周各突起的融合联合。 (5)胚胎第7-8周面部各突起已完成联合,初具人形。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1、出生前的发育可人为的分成三个阶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及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第3-8周,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后第九周至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2、神经嵴的分化 胚胎3W- 4W :三胚层胚盘——外胚层——神经板——神经嵴——神经嵴细胞——外胚间叶——头面部大部分结缔组织 神经嵴细胞的的分化对头颈部的正常发育特别重要。 3、神经嵴的分化 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头面部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充质或外间充质。神经嵴细胞迁移开始的标志:N-钙粘蛋白结合部位转化为H-钙粘蛋白结合部 4、影响神经嵴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因素、 多种信号分子:维甲酸、FGF、内皮素、Wnt家族 基因:HOX、Msx、Otx、Pax、AP-2。 环境因素:服用过量的维甲酸—造成神经嵴细胞的死亡。 酒精中毒—影响神经嵴细胞黏附分子L1的表达。 本阶段可出现的异常 维甲酸综合征:13-顺-维甲酸的过量摄入 DiGeorge综合征:酒精中毒、22q11.2缺失 半侧面部过小畸形:多因性 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神经嵴细胞吞噬了邻近死亡的细胞而导致。 5、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3W时:前脑、额鼻突形成 4W时:腮弓(6对)及鳃沟、咽囊的形成 第1对—下颌弓:生长特别迅速,参与面部的发育。 第2对—舌弓:其尾侧的突起生长较快,与舌的发育有关。

第3对—舌咽弓 第4、5、6对无特别的名称, 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为鳃沟;在咽侧者称咽囊。 6、鳃弓软骨的发育 ?第1鳃弓软骨又称Meckel软骨或下颌软骨 ?第2鳃弓软骨又称Reichert软骨:其背侧部分发育成镫骨和颞骨茎突; 腹侧发生骨化形成舌骨小角和舌骨体上部。 ?第3鳃弓软骨形成舌骨大角和舌骨体下部 ?第4鳃弓软骨形成甲状软骨 ?第5鳃弓软骨形成环状软骨 7、颈窦的形成:第二鳃弓迅速生长,覆盖了2.3.4鳃沟和3.4.5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形成一个暂时由外胚层覆盖的腔叫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8、面突的分化 3W:额鼻突出现,两侧下颌突出现并联合 24D:两侧上颌突出现+下颌突+额鼻突——口凹 3W末:出现Rathke Pouch—垂体前叶。 4W末:额鼻突末端形成两个浅凹,即嗅板(鼻板) 和鼻凹(嗅窝) 额鼻突一个中鼻突、二个侧鼻突。 5W起: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状突 6W起:已形成的突起一方面继续生长,一方面相邻的突起互相融合。 9、面突的联合(merge):各突起之间的沟在进一步生长而变浅、消失,称为面突的联合。 面突的融合(fuse):突起间表面外胚层的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间的间充质互相融合,此过程叫融合。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单元 牙体组织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 牙体由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矿化的硬组织和一种软组织——牙髓所构成。 一、釉质 釉质来源于外胚层,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来源于外胚间叶组织。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釉质覆盖在牙冠的表面,牙骨质则覆盖在牙根的表面。 (一)釉质理化特性 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有机物和水所组成。按体积计,其无机物占总体积的86%,有机物占2%,水占12%。 釉质无机物主要由含钙(Ca2+)、磷(P3-)离子的磷灰石晶体和少量的其他磷酸盐晶体等组成,是含有较多HC03-根的生物磷灰石晶体。 釉质中的有机物约占总重量的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基质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等三大类。 (二)釉质组织结构 1.釉质的基本结构是釉柱。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贯穿釉质全层,达到牙齿的表面。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釉柱的横断面呈鱼鳞状。釉柱的直径平均为4-6μm。

2.釉牙本质界以及与釉质最初形成时相关结构 (1)釉牙本质界:釉质和牙本质相交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多小弧形相连而成。此种连接增大了釉质与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间更牢固地结合。 【例题】 釉牙本质界的形态特点是()。 A.直接相连接 B.小弧形线相连 C.指状镶嵌 D.桥粒连接 E.曲线相连 [答疑编号700297010101] 【正确答案】B

(2)釉梭:在牙尖部较多见,呈纺锤状,穿过釉牙本质界包埋在釉质中,它是成牙本质细胞的胞质突起的末端膨大。在干燥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下,此空隙呈黑色。 (3)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其高度约等于釉质厚度的1/3,呈草丛状。 (4)釉板:是片状、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质牙本质界。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釉板钙化程度低、窄而细长,数目较釉丛少,在釉质横断面容易观察。

口腔组织病理学 牙周膜讲稿

牙周膜 同学们好!正所谓“龈齿相依”,这里的龈也可泛指牙周组织。牙齿之所以能够稳固的树立在牙槽窝里,是因为牙周膜的固定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牙周膜。 牙周膜,又称牙周韧带,它是连接牙骨质与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牙周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牙槽骨的骨膜,其厚度范围是0.15〜0.38mm,在根中1/3最薄,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厚度逐渐减小。牙周膜作为连接牙骨质和牙槽骨间的纽带,其主要功能是抵抗和调节咀嚼过程中牙所承受的压力。 牙周膜同其他结缔组织一样,由纤维、基质、细胞、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组成。 纤维主要包括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由主纤维和间隙纤维构成。 牙周膜中的胶原由成纤维细胞合成,在细胞外聚合成纤维,汇积成粗大的纤维束,并沿一定的方向排列,称主纤维。每一纤维束像一条绳索,它们不断地改建,来保持整条纤维束的结构和功能,因而主纤维束能使牙周膜担负持续的压力。主纤维束之间有疏松的纤维组织,牙周膜中的血管和神经穿行其中。 主纤维分布在整个牙周间隙内,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仅在牙颈部游离分布在牙龈固有层中。仅在牙颈部游离分布在牙龈固有层中。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 由于主纤维所在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其排列方向也不同。主纤维自牙颈部向根尖部的排列方向不尽相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组:牙槽嵴组、水平组、斜行组、根尖组、根间组。 1、牙槽嵴组 纤维起自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分布在颊舌面,邻面无此纤维。此组纤维的功能将牙齿向牙槽窝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直立。 2水平组位于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向分布。是维持牙齿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组共同对抗侧向力。 3斜行组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纤维向根方倾斜45º,埋入牙槽骨的一端靠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的一端靠近根尖,将牙齿悬吊在牙槽窝内。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研究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研究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 从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定教学方案 1. 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案制定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口腔 组织病变的病理变化、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要根据课程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口腔疾病的种类、病因和病理变化等,包括 (1)常见口腔病变的分类和病因学; (2)口腔病理病变的组织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 (3)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4)口腔病理病变的预防措施等。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临床观察等。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方法应包括 (1)板书教学法,把知识点写在黑板上,便于记忆和理解;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展现知识点; (3)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方案的实施要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尤其是临床课程 部分的教学应注重教学实践,将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规定的教学进度,教师要及时掌握教学进度,防止超前和滞后的问题发生。可以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关键,要从多方面确保教学质量。例如,教师要设计合理的考试题目,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总之,在制定和实施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注重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的保障,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口腔组织病理学概念

口腔组织病理学概念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组织内疾病的学科,它涉及到口腔内的各种病变、病理变化和组织学结构的变化。在口腔组织病理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口腔内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一、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1、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口腔内部疾病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口腔内各种病变、病理变化和组织学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2、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口腔内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以及口腔组织学结构的变化和其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3、口腔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性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对于口腔健康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口腔内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保持口腔健康。 二、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常见疾病 1、龋齿 龋齿是指牙齿表面被细菌侵蚀,导致牙齿组织的破坏和腐烂。龋齿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口腔卫生不良、饮食习惯不当、细菌感染等。龋齿的治疗包括清除龋齿病变组织、填充龋齿洞等。

牙周病是指牙周组织发生炎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龈下降、牙周袋形成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牙周病的发生与口腔卫生不良、吸烟、遗传等因素有关。牙周病的治疗包括口腔卫生、牙龈刮治、牙周手术等。 3、口腔癌 口腔癌是指口腔内部组织发生恶性肿瘤的一种疾病,它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牙龈肿胀、口腔异味等。口腔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口腔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三、口腔组织病理学的预防和治疗 1、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口腔卫生是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正确的口腔卫生可以有效预防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生。口腔卫生包括刷牙、漱口、使用牙线等。 2、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口腔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口腔内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3、治疗口腔疾病 对于口腔内部疾病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龋齿应清除龋齿病变组织、填充龋齿洞等;对于牙周病应进行口腔卫生、牙龈刮治、牙周手术等治疗;对于口腔癌则需要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案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案 XX医科大学教案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1次课2021年8月30日教师姓名职称教授教研室口腔病理教学时数2授课题目绪论牙体组织(釉质)教学对象04级七年制授课地点教学楼102教室教学方式理论课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 l牙釉质的理化结构和解剖特点l釉柱结构l各有机物较为集中处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难点及对策l釉柱结构对策:结合牙齿的解剖特点讲解釉柱在牙齿中的走行及结构特征,增加幻灯片的量,使同学能从三维空间上理解釉柱是如何构成牙釉质的。 l牙釉质有机质相对集中处对策:由于有机质相对集中处有数种不同结构,容易混淆,所以讲解时注意强调各种结构的特点,对各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牙釉质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有机质相对集中处的形成机制讲解,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本次课应用的教材教具参考书: 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第5版教具:薄膜,幻灯参考书: 1.SomoasJ。Etal。OralPathology。19972.AveryJk。OralDevelopmentandHistology。 1987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一学时概论1.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内容组织学胚胎学頜病理学2.与普通组织病理学的比较3.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作用和地位4.学习方法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一章牙体组织牙釉质——冠部牙本质表面硬组织牙本质——主体牙体牙骨质——根部牙本质表面软组织牙髓——牙齿中央髓腔内第一节牙釉质人体最硬的组织重量体积无机96-97%86%有机50%、分化良好的表皮样细胞高度恶性未分化的中间细胞、分化差的表皮样细胞中度恶性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生物学特点】5年生存率70%低度恶性5年生存率>90%【组织发生】较大的涎腺导管上皮发生于口腔粘膜-口腔粘膜上皮l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临床表现】年龄与性别、临床【病理】肉眼:圆、结节状切面灰白实性无包膜出血、囊性变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设计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设计 背景介绍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掌握口腔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该课程主要介绍牙齿、牙周、口腔黏膜、唾液腺等口腔组织的正常和病理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腔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2.熟练掌握牙齿、牙周、口腔黏膜、唾液腺等常见口腔组织 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独立思考、 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1.口腔组织病理学介绍 •口腔组织的分类和结构 •病理变化的分类和特征 •影响病理变化的因素 2.牙齿病理学 •牙齿结构及其发育过程

•牙齿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牙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3.牙周病理学 •牙周结构及其功能 •牙周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 4.口腔黏膜病理学 •口腔黏膜结构及功能 •口腔黏膜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口腔黏膜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5.口腔软组织病理学 •唾液腺结构及其功能 •唾液腺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唾液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实验教学 1.牙齿病理学实验 •龋齿标本制作和观察 •牙周病标本制作及其观察和诊断 •牙齿裂折模拟实验 2.口腔黏膜病理学实验 •口腔黏膜标本制作及其观察和诊断 •口腔黏膜切片制作及其观察和诊断

论文写作 1.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文献,并撰写一篇 1500字的综述论文。 2.提交论文之前需要学生先进行学术道德和文献检索的辅导。教学方法 1.授课讲解:使用PPT、黑板等教学工具进行课程讲解。 2.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 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真实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病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病理 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评估 1.期中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进行考核。 2.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成绩。 3.论文评估: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4.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笔记等。 教学资源 1.教师:需要有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师担 任课程主讲教师。 2.教材:选用当前权威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材,如《口腔病 理学》等。 3.实验室:需要有配备齐全的口腔病理学实验室,满足学生 的实验需要。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教学设计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设置 章节主题 第一章口腔疾病的分类和诊断 第二章口腔粘膜病变 第三章牙周疾病 第四章牙体和牙髓疾病 第五章牙源性和非牙源性颌面部疾病 第六章颌面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第七章颌面部炎症及其他疾病 课程实践病理学案例研究及组织切片分析 三、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授课讲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包括疾 病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2.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讨论案例研究中的不同病 理学问题,建立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通过口腔病理学案例的研究和组织切片的分析,巩 固学生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报告:要求每位学生进行一次小组报告,介绍一种常见的 口腔疾病的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相关内容。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思考、提问和回答 问题的表现。 2.课堂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 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理 论知识、病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实践报告:对每位学生进行一次小组报告的评价。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哈维医学出版社,周伟力主编。 参考书目 1.《口腔基础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保震主编。 2.《龋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张珂主编。 3.《颌面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学》,科学出版社,张楚石主 编。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课程性质:必修是否独立设课:否 总学时:96其中实验学时:48 总学分: 4.5 其中实验学分:1.5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实验项目数:12 必做项目数:12 选作项目数:无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无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主要通过对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大体形态、光学显微镜、模型、图谱等的观察,增强学习者的感官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口腔胚胎学中重点形态学知识点;掌握口腔组织学中重点形态学知识点;掌握口腔病理学中重点形态学知识点。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显微镜、病理切片、多媒体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每位实验参与者都要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编写应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报告的一般格式如下: (1)实验名称、专业、班级、实验学生姓名和实验时间。 (2)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 (3)按实验要求绘图。 (4)实验报告应写在一定规格的报告纸上,保持整洁。 (5)每次实验每人独立完成一份报告,按时送交指导教师批阅。 2.考核方式: 根据实验考核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评分,实验考核成绩占50%,实验报告成绩占50%。 五、实验教材、参考书 (一)教材: 1.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二)主要参考书: 1.向彬,林敬连.《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程》,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年; 2.钟滨,钟伟.《口腔组织学图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赖克特.《口腔病理学彩色图谱》,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

口腔组织病理学 教学大纲

课堂讲授内容及学时数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4学时) 1、神经嵴、鳃弓、咽囊 掌握:神经嵴、鳃弓、咽囊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熟悉:神经嵴、鳃弓、咽囊形成的组织结构; 了解:神经嵴、鳃弓、咽囊形成过程中的信号调控。 2、面部发育 掌握:面部发育的基本过程; 熟悉:面部发育畸形的胚胎学背景; 了解:面突的衍生组织。 3、腭的发育 掌握:腭发育的基本过程; 熟悉:颌骨发育的基本过程及面部、腭和舌发育畸形的胚胎学背景; 了解:涎腺、颞下颌关节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口腔颌面部发育的基因调控。 4、舌的发育 掌握:舌发育的基本过程; 熟悉:舌发育畸形的胚胎学背景; 了解:舌的神经支配。 5、唾液腺及口腔黏膜的发育 掌握:唾液腺及口腔黏膜发育的基本过程; 了解:唾液腺发育的调控机制。 6、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掌握:颌骨发育的基本过程; 熟悉:颞下颌关节发育的基本过程; 了解:颌骨发育的基因调控。 第二章、牙的发育(4学时) 1、牙胚的发生 掌握:牙胚的概念、组成和各部分的来源及所形成的组织;成釉器的蕾状期、帽状期及钟状期的结构特点;牙乳头及牙囊的结构。 熟悉:牙板的发生、结构及结局及临床意义,前庭板的发生及口腔前庭的形成; 了解:牙发育的基因调控。 2、牙体组织的形成 掌握:牙本质的形成、釉质的形成、牙髓的发生、牙根的形成和牙周组织的发育; 熟悉:上皮剩余的来源,侧支根管的形成及牙颈部牙本质暴露形成的胚胎学背景; 3、牙的萌出和替换 掌握:牙萌出的过程; 熟悉:乳恒牙交替的过程,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了解:牙萌出的机制。 第三章、牙体组织(4学时) 1、釉质 掌握:釉质的组织学结构,包括釉柱的走行及排列、釉柱横纹、釉柱(光镜和电镜)、釉质生长线、釉板、釉丛、釉梭及釉牙本质界及形成;

口腔组织病理学 牙本质(dentin)

第二节牙本质(dentin) 一、理化特性: 硬度比釉质低,比骨组织稍高;有一定弹性,给硬而易碎的釉质提供一个良好的缓冲环境;多孔性,具有良好的渗透能力。 二、组织学结构 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细胞间质 (一)牙本质小管(dentinal tubule)为贯穿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和根尖部小管较直,颈部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约3-4um,越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约为1um,且排列稀疏。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4:1。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许多侧支,并与邻近小管的侧支互相吻合。根部侧支比冠部多。 (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有小支伸入小管的侧支内。内含物很少,主要是微管及微丝,偶见线粒体和小泡,无核糖体和内质网。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含有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限制板(lamina 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一层薄的有机膜,含有较高的氨基己糖多糖,可调节和阻止牙本质小管矿化。 (三)细胞间质:大部分为矿化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

胶原。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间质中的磷灰石晶体比釉质中的小。 据矿化程度不同分为以下6种不同结构 1.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 dentin ) 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中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透明带,构成小管的壁,矿化程度高,含胶原极少。脱矿切片中为一环形空隙。 2.管间牙本质(intertubular dentin) 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为Ⅰ型胶原蛋白,围绕小管呈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 诺伊曼鞘(Neumannsheath)在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磨片观察时可见有一较清楚的交界面,以往认为是一种特殊结构,而电镜未证实此鞘存在,但其对染色和酸、碱处理反应与两侧的牙本质不同,其本质还有待证实。 3.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 dentin) 牙本质的钙化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些未被钙化的区域。主要位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 4.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 又称冯•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牙本质的形成从牙尖的釉牙本质界开始,有规律地成层进行。生长线有节律性的间隔即每天牙本质沉积的厚度,约为4~8um。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欧文线(Owen line)新生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牙本质部分形成于出生前,部分形成于出生后,两者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生长线 5.托姆斯颗粒层(Tomes granular layer) 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有人认为是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末端膨大,或为末端扭曲所至;也有认为是矿化不全所至。 6.前期牙本质(predentin)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总学时:96 讲授学时:48 实验学时:48 学分: 4.5 先修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包括口腔组织胚胎学及口腔病理学两部分,口腔组织胚胎学研究口腔颌面部各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及其机制,以及其形态结构与相关功能的改变;口腔病理学通过研究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形态改变,以阐明疾病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从普通医学学习过渡到口腔医学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口腔医学临床对疾病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2学时) 教学内容: 1.1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和咽囊 1.2面部的发育 1.3腭的发育 1.4舌的发育 1.5唾液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教学要求: 1.掌握面部发育过程、腭部发育过程、舌的发育过程。 2.理解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和咽囊的发育和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面部发育异常和腭部发育异常。 3.了解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二章牙的发育(4学时) 教学内容: 2.1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2.2牙体组织的形成 2.3牙的萌出和替换 教学要求: 1.掌握成釉器的发育,牙乳头,牙囊,牙板的结局。

2.理解牙本质、牙釉质、牙根的形成。 3.了解牙髓、牙周组织的形成和牙的萌出时间和替换次序。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三章牙体组织(6学时) 教学内容: 3.1釉质 3.2牙本质 3.3牙髓 3.4牙骨质 教学要求: 1.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骨质组织学结构。 2.理解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骨质的理化特性。 3.了解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骨质的临床意义。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四章牙周组织(2学时) 教学内容: 4.1牙龈 4.2牙周膜 4.3牙槽骨 教学要求: 1.掌握牙龈表面解剖、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和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2.理解牙龈的组织结构、牙周膜的功能和牙槽骨的组织结构。 3.了解牙周膜的增龄变化。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五章口腔粘膜(2学时) 教学内容: 5.1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5.2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5.3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变化 教学要求: 1.掌握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上皮、固有层、粘膜下层; 掌握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咀嚼粘膜、被覆粘膜、特殊粘膜。2.了解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变。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六章唾液腺(2学时) 教学内容: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代码:120007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临床90学时理论学时:7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妇幼、影像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 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病理学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探讨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的过程及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结构、代谢功能等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长期以来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中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为临床医学、高等护理专业及其相关医学类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通过病理学的学习,帮助医学生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临床疾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病理诊断。通过尸体解剖和活组织检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客观观察器官、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病理诊断被认为是最具宣判性质的、权威性的诊断,所以美国著名医生和医学史专家William Osler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病理医生被认为是“医生的医生”。 学习病理学的预修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结合我院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要求,面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制定适合我院各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们在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筑建起一座扎实的桥梁。 1. 用“动”的观点认识疾病 任何疾病及其病理变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在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所见的病变,只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而非疾病的全貌。因此在观察任何疾病的病理变化时,必须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动态的思考,以便掌握疾病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 2.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密切。局部的任何疾病都可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引起不同程度的整体反应,而机体的整体反应又可以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例如,皮肤疖肿虽然是局部性疾病,但是除了有局部表现外,还可有白细胞数目增多、发热,甚至导致败血症而出现昏迷等全身性表现。但如果是一个反复发作性皮肤疖肿,又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因此在病理教学中,要突出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联系。 3. 形态、功能与代谢相结合 疾病过程中机体发生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改变。代谢的改变是功能和形态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改变,形态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导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组织器官缺氧和代谢紊乱等。可见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病理学在侧重介绍形态学改变的同时,要联系代谢的改变,更好地理解功能的改变。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疾病共性或特性的总结,为了加强学员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尽量联系具体疾病和临床常见,有助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同时病理学侧重疾病形态学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联系,病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在联系病例中讲活知识,使学员们学活知识,加深学员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理论课、实验课、讨论

病理学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病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为临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组织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病理理论。 2.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与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病理生理学中基本病理过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DIC、休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和机体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 4.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结局。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观察、描述常见疾病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的病理变化的能力。 2.能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大体与镜下、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1.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建立正确的疾病观。 2.培养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刻苦的学风。 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 2.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的任务、地位;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初步具有理解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制作流程及基本操作技术的能力。 【教学内容】 1.阐明病理学的概念、任务、内容。 2.讲述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讲清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简述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病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疾病概论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及其诊断标准。 2.熟悉疾病的病因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阐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概论 简述疾病的常见病因种类,原因与条件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讲清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因果转化、损害和抗损害反应、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这四大基本规律,举例说明。 第四节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简述疾病发生的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 第五节疾病的转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