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摘要:日本对虾抗病性强,生长速度较快,营养价值与中国对虾相似,具有在内湾海域进行增殖放流的优良品质。随着我国对虾资源的衰退,日本对虾已成为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之一。我国现北至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大亚湾,在许多条件适宜的港湾均有进行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国内放流规格一般为10mm 左右,回捕率普遍低于4%。日本对该品种的增殖放流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放流体长稳步上升至30mm左右,回捕率为0%-22.1%不等。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营造良好的海洋环境、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保护适宜栖息地将有利于改善日本对虾增殖效果。

关键词:日本对虾;增殖放流

1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习性

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俗称花虾、竹节虾或斑节虾,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日本对虾头胸甲和腹部体节上有棕色和蓝色相间横斑,尾节的末端有较窄的蓝、黄色横斑和红色的边缘毛,其前端有具齿的额角。

日本对虾的地理分布较广,为暖水性海产大型虾类,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广布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南岸沿海、韩国南岸、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台湾和南海沿岸,东南亚各沿岸,红海直到地中海东部和非洲南端的广阔水域,是我国近海尤其是东海区拖虾作业的重要对象种类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港湾生态系统重要的增殖放流对象。

日本对虾栖息于10~40m 水深海域,喜砂泥底,白天潜伏砂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具有强潜沙特性,其深度在沙面3cm 以下。日本对虾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动物。由于它具有吃粪便的习性,因而产生某些食物再循环现象。冬季,当水温下降时,个体大的对虾游到30m或30m 以上较深的海域越冬。待水温回升时,移向浅水处产卵。长大的幼体逐渐从浅水索饵洄游到深海区[1]。

日本对虾的适盐范围是20~35,它耐高盐度,而不耐低盐度,盐度7 以下就大批死亡。适温范围是25~30℃,但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好,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日本对虾适宜PH一般在8.2 左右[2]。

日本对虾繁殖期较长,产卵盛期为5月~8月,产卵适温为

20℃~28℃。性成熟个体的体长范围为118mm~180mm,以

130mm~160mm为主。日本对虾的变态、生长总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每蜕壳一次,体长、体重均有一次飞跃增加,在此期间要注意对虾个体之间的残食现象。

2增殖放流技术

2.1增殖技术

日本对虾亲虾全部来自自然海区,不至于使苗种退化。

日本对虾幼体培育水温在27~29℃,盐度24~32。无节幼体及蚤

状幼体要求较高的盐度,其后可逐渐降低,以加快发育速度。日本对虾幼体的饵料在溞状Ⅰ期至糠虾Ⅱ期一直采用虾片加对虾幼体配合饵料,在糠虾Ⅲ期到仔虾第 5 天这一阶段采用虾片+配合饵料+卤虫幼体的饵料[2]。

2.2放流技术

2.2.1 放流种苗的计量

常见的有三种:(1)带水容量计数法(2)无水容器计数法(3)重量计数法。通常所用的放流种苗的计量方法为干称重法,在虾苗出池或放流时全部滤水称重计量,并用有足够代表性的多次取样测定平均体长,称重,换算为尾数,再记录放流的总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快捷、易行,精度较高;缺点是干称操作过程中易对虾苗造成较大的机械损伤[1]。

2.2.2 放流地点的选择

根据日本对虾活动范围小、具有很强的潜沙生活习性等特点,选择水流平缓、有天然屏障、苗种运输方便、无污染的内湾浅海,以滩面平缓、底质为沙泥质最佳,对敌害生物应采取“回避”策略。

2.2.3放流时间的确定

根据日本对虾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0℃~30℃和潜沙的习性,应选择清晨太阳未出来之前、无风无浪时为好,这样可使虾苗避开高温的影响,无风缓流也可使虾苗迅速潜钻海底。选择落潮将至干潮,海水落到0.2m~0.5m 深时放苗,可保护虾苗不至于随潮流漂失。此外,水浅也便于虾苗潜沙隐藏[4]。

2.2.4 放流种苗的规格

从理论上讲,最佳的放流规格应是种苗放流入海存活率较高的最小体长。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日本对虾放流规格一般为10mm[3]左右。

2.2.5 放流种苗的运输

运输中尽量维持其自然条件,防止活力减退途中应使桶内的海水轻微地震动,以增加水中溶解氧,并应尽量避免在炎热的中午运苗。

2.2.6合理放流数量

日本对虾的合理放流数量,通常可参照放流海区历年该种类最大的世代产量,并根据不同补充量水平与回捕率来确定相应年份种苗的放流数量[3]。

2.2.7日本对虾的放流效果评估

2.2.7.1放流苗种的跟踪调查

放流虾群的移动与分布,是多种因子作用的结果。此处就用到标志放流的方法,观察对虾移动的方向和分布,这对于放流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虾放流方法有剪尾肢法.剪眼球法.标志牌法.荧光标志法等。

2.2.7.2放流群体的回捕率

日本对虾种苗目前有两种较可行的回捕率的估算方法,一是采用放流前后幼对虾相对数量两次调查的方法;二是幼对虾体长频数分布混合分布分析的方法。目前国内估算回捕率的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将放流前 5 年该海域该种虾的年平均渔获尾数视为该海域该种虾的自

然种群的渔获尾数,放流后该种虾的年总渔获尾数减去其放流前的年平均渔获尾数即为放流后增加的渔获尾数,其与当年放流该种虾的总尾数的比值即为回捕率[4]。

3我国的增殖放流现状

3.1概况

我国内地沿海地区养殖日本对虾起步较晚,自1988年起在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陆续开始养殖。随着养殖技术的开展,该养殖品种逐渐北移,并从1992年开始其增殖放流。现北至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大亚湾,在许多条件适宜的港湾均有进行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

日本对虾放流地区以大亚湾、黄海北部、辽东湾、东海等地为主,涉及到省市则以我国各沿海城市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等省为主,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衰退程度以及市场需求等,日本对虾的放流数量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北方地区如山东省、辽宁省的放流量均较大,而日本对虾非其固有品种,所以大的放流量主要是应市场需求,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在南方地区,日本对虾作为固有品种,其增殖放流主要是为了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兼有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根据市场需求和放流地区的环境特点,放流的对虾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不同,历年的数据也会有所变动。

3.2放流量

3.2.1 放流数据

现从南至北,选取3个典型的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港湾或地区来概

述我国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现状,分别为浙江宁波象山港、山东威海市及辽宁葫芦岛市。

日本对虾为象山港的固有物种[5],经多年过度开发,其资源衰退严重。在象山港实施日本对虾增殖放流,保护并修复日本对虾资源,从种类选择的角度上讲,较为合理[1]。象山港在2009年首次进行了日本对虾增殖放流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的具体放流状况如表1所示。

表1象山港日本对虾放流状况

年份放流量(万尾)规格(mm)

2010 16700 11

2012 10000

2013 19300 11.9

2014 37420

2015 20000

日本对虾是山东省引入的一个新的渔业捕捞品种。未增殖前,黄海中部以北海域未有自然日本对虾分布的报告[6]。山东省从1993年开始放流日本对虾,至2006年共放流体长10mm以上的日本对虾10亿尾。山东省威海市近年来的放流数据如表2所示。

表2威海市日本对虾放流状况

放流地区年份放流量(万尾)放流规格(mm)

山东省威海市2005-2011109000

基本上大于10 201224000

201326000

201521000

辽东湾海域未见有日本对虾分布的记录,辽宁省自1994年起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开展的日本对虾移殖放流试验,取得较好效果[8];葫芦岛市自1998年开始,连续20年开展日本对虾放流,累计放流规

模达20.86亿尾,其近8年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的放流量如图1所示。

与初期摸索试验阶段相比,各地后期日本对虾的放流数量均逐步增加,成功的增殖放流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几年,以葫芦岛市为例(见图1),其每年的对虾放流总量保持在4亿尾左右,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趋势,不过其中日本对虾与中国对虾所占比例会有所变动,日本对虾所占比例在逐年降低,原因可能是放流水域环境因子的改变,也可能是应市场需求而做出的变动。

3.2.2与中国对虾比较

我国现在增殖放流的主要对虾种类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由于中国对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经济价值高、亲虾越冬和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成熟等优点,中国对虾在我国的放流历史比日本对虾要更久远。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始于1984年,是山东省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的“龙头”项目,也是全省受益范围最广的品种之一。至2008年全省累计放流平均体长25mm以上的中国对虾143.8亿尾。1995年之前,中国对虾放流规模较大,如1991年,放流数量约为15亿尾,但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中国对虾白斑病之后,中国对虾

的放流数量锐减。与此同时,抗病力较强的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规模逐渐增加,2005~2007年,日本对虾放流数量超过了中国对虾。其中,2007年放流数量近8亿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对虾资源,至2008年全省累计放流平均体长8~10mm的日本对虾30.0亿尾[7]。3.3放流效果

目前国内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案例较少,本文根据现有论文中象山港、崂山湾以及葫芦岛市海域日本对虾的回捕率来大致反映国内日本对虾的放流效果。

利用2010年8月15日—10月1日期间的象山港日本对虾渔捞日志,分析日本对虾增殖放流苗种的回捕率。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桁杆拖虾和地笼网作业日本对虾单船渔获尾数均值分别为7591尾和487尾;两者总渔获产量分别为37.96万尾和4.87万尾,合计42.83万尾。按9月份中旬调查所获取的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占总渔获的比重98.2%计算,在此期间,两种作业方式共计捕获日本对虾放流苗种42.06万尾,回捕率约为0.25%。

2010年9月中旬,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95.4 mm和71.4 mm,成活率分别约为0.786%和1.06%;10月上旬,放流群体数量锐减,可能离开港区,洄游至港外近海越冬[1]。

根据崂山区和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资料及现场回捕调查统计数据,自2008年8月20日至10月底,崂山湾放流海域约有490条渔船参加了日本对虾的回捕作业,累计捕获日本对虾约7 910 kg,根据日本对虾月捕捞量及回捕调查中各月的平均体质量,回捕尾数合

计约30.68万尾,日本对虾放流群体在崂山湾的回捕率为:30.68/6 328.2=0.48%[3]。

葫芦岛市于1998年在近岸海域进行了日本对虾的移殖放流试验,1999年、2001年又进行了移殖放流试验,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2年和2003年渔民自筹资金进行日本对虾移殖放流。2002年投放日本对虾苗280万尾,平均体长10mm,2003年投放日本对虾苗1100万尾,平均体长14.6mm,放流时间均为7月上旬。2002年8月中旬正式开始回捕,使用的网具为亮子网、三层挂网,截止10月20日共捕获日本对虾10万尾,不考虑自然群体数量,回捕率为3.62%;2003年7月下旬开始回捕,截止10月15日共捕获日本对虾29万尾,回捕率2.65%[8]。

4日本的增殖放流现状

4.1 概况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是日本的重要放流增殖及养殖对象,1963年,日本渔业局Japanese Fisheries Agency发起了海洋种群增殖项目marine stock enhancement programmes,将濑户内海作为模式区域开展重要渔业种质资源的育苗和放流,日本对虾在增殖物种名单内,从此开始了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历史。本部分根据日本学者Hamasaki K 和Kitada S的一篇综述性论文[10]来展示从1977年-2002年日本的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

4.2放流量

在日本,日本对虾的幼苗是在国家和地区性的育苗场培育的。放流是各地的渔民合作机构完成。一些情况下,在放流前幼虾会在放流地点附近的陆地水箱或开放式的网箱里培育3周。

1977年用于增殖放流的日本对虾幼苗数量是3.80亿,1997年增加到4.00多亿,然后直跌至2002年的2.14亿。提供给渔民合作机构的幼苗体长从1977年的13mm增加到2002年的20mm。而实际放流的幼苗数量和体长趋势与提供的有幼苗数量和体长趋势一致。实际放流的幼苗数量在90年代中叶变动范围在2.4到3.0亿,然后跌落至2002年的1.4亿。实际放流的幼苗体长从70年代的20mm增长到最近的30mm以上(见图2)。

尽管90年代中叶放流的日本对虾幼苗数量减少了,但是它们的大小在增大。这是因为对虾存活率随着体型大小增大而增大,促使生产更大型的幼苗,而育苗场生产大型幼苗的能力不如小型幼苗。根据体长体重生长方程计算出年度放流对虾的总体重,结果显示,放流总体重是增加的。90年代中叶放流总体重直线上升,几年时间里保持稳定,然后在21世纪开始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育苗场的生产能力在90年代达到顶峰(见图3)。

研究者考虑了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的经济成本,利用2002年幼苗的平均体长和单个幼苗的成本数据,它们得到一定体长的单个幼苗的生产成本,再计算出每年的育苗成本。尽管这个计算没有考虑价格变动,但还是可以得出结论:最近几年日本对虾幼苗的生产的年成本有

所下降。实际上,用于日本对虾增殖的资金也有所减少,这可能是日本对虾幼苗数量下降的一个原因(见图3)。

图2日本的日本对虾提供和实际放流的苗种数目及体长

图3日本用于增殖放流的日本对虾苗种的总重量和育苗成本4.3 放流效果

4.3.1 渔获量

渔获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放流效果。从1965年到1970年,日本的日本对虾渔获量从2915吨下降到1263吨;在1985年渔获量恢

复至3741吨;之后又迅速跌落,至2001年渔获量为1271吨(见图4)。最高产量区域具有相对密集的平坦潮间带(tidal flats),如中太平洋CP、东中国海ECS和濑户内海SIS(见图5)。每个海区日本对虾渔获量趋势与全国的一致,濑户内海除外,濑户内海日本对虾渔获量没有下降。

图5日本海区分布图图4日本全国和各海区年渔获量

4.3.2 回捕率

日本对甲壳类幼体的标志方法在90年代得到突破,1995年一种可植入体内的、带编码的、铁磁性的金属丝成功标志对虾幼苗。培养实验证明,编码的不锈钢金属丝CTW(Imari bay 1995年到1996年期间曾使用22k金标志幼虾)插入第3或第6腹节,对虾的生存和生长没有影响,而且在54-129天内保留率达到79-95%。另一种低成本的标志方法也出现。科学家证明,重新生长的尾节比正常的色素更少,

剪尾节这种方法也能区分放流的和野生的对虾,甚至在放流后3年内持久有效。

1995-2002年,40组调查使用CTW法和剪尾节的方法测评了回捕率,日本对虾回捕率范围是0%-22.1%,其中只有2组回捕率超过10%,7组超过4%。在较广阔的潮汐育苗场中虽然放流的种苗规格较小,但是获得的回捕率较高。

5 总结与展望

日本对虾是我国重要的增殖放流品种,各地区日本对虾的放流数量随自然资源衰退程度以及市场需求等会有所不同。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日本对虾放流规格一般为10mm 左右,回捕率普遍低于4%。在日本,日本对虾的放流量从90年代初的3.0亿持续跌落至2002年的1.4亿,但每年放流的苗种体长从70年代的20mm增长到2002年的30mm以上,40组调查案例显示日本对虾回捕率范围是0%-22.1%,其中2组回捕率超过10%,7组超过4%。

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日本学者研究表明,对虾在放流后的前几个小时内有高死亡率,这主要是由于鱼类和其他天敌的捕食,因此,设想在此阶段保护其免受天敌捕食将大大提高其成活率。此外,可能影响其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有:放流对虾的大小、放流地点、放流时间和放流技术,包括调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和对虾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合适的底质和虾苗大小有利于对虾潜沙躲避天敌,日本对虾在体长>30mm时才能完全藏匿于沙中,建议放流个体相对较大的幼虾,同时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对

虾的质量是另一影响因素,在幼虾培养过程中,使用砂质底而非混泥土底质能更好模拟海洋环境,强化对虾的潜沙习性,从而增加其成活率。在放流海域施行暂养也能起到类似作用[10]。

现在国内对虾增殖放流大多缺少效果评估这一环节。用标志放流方法对增殖放流的效果进行评估,有利于后期发现问题和改进放流技术,为对虾增殖放流积累经验。在进行效果评估时,应详细记录放流的幼虾大小、海水理化因素、放流技术等可能影响对虾成活率的因素,将评估做细做实,为寻找技术上的突破点做铺垫。使用年产量来评估虽然有一定可信度,但并没有科学试验研究当年对虾产量多大程度来源于前一年的放流幼虾,捕获的幼虾可能来源于以往放流形成的群体、自然群体或因环境变化从其他海域迁移至当地的群体。

在管理层面,日本对虾增殖苗种有过早利用的现象,这是由于对地笼网和桁杆拖网等小型生计渔业的管理存在很大难度,这些渔业作业方式的渔获选择性能较差,致使日本对虾增殖苗种投放后就被过早利用,进而大大降低了放流苗种发育成为补充个体的几率[1]。

为对虾营造良好的海洋环境、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保护适宜栖息地是维持日本对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量的重要途径。随着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影响的不断深入,海洋底质环境已有明显变化,航道疏浚、采砂等作业致使日本对虾的栖息场所大幅减少,这不但加剧了日本对虾自然种群的衰退程度,同时也大大制约了日本对虾的增殖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亚洲, 凌建忠, 林楠,等. 象山港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

[J]. 生态学报, 2012, 32(9):2651-2658.

[2]范延琛. 崂山湾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古镇口湾褐牙鲆增

殖放流的初步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梅春, 任一平, 徐宾铎,等. 崂山湾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效果的初步

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9):45-50. [4]鲁伟, 姜明成, 吴伟. 古镇口湾日本对虾、海蜇增殖放流研究初探

[J]. 齐鲁渔业, 2007(1):40-41.

[5]魏崇德. 浙江动物志.甲壳类[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6]李旭杰. 古镇口湾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增殖放流的初步研

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7]徐炳庆. 山东近海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

学,2011.

[8]陈志民, 陈淑珍, 崔良弼,等. 浅析葫芦岛市日本对虾移殖放流技

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水产科学, 2005, 24(2):44-46.

[9]刘莉莉, 万荣, 段媛媛,等.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及其渔

业效益[J]. 海洋湖沼通报, 2008(4):91-98.

[10]Hamasaki K, Kitada S. A review of kuruma prawn Penaeus

japonicus stock enhancement in Japan[J]. Fisheries Research, 2006, 80(1):80-90.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

SC/T 9418 —2015 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鲷科鱼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鲷科( Sparidae )鱼类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 增殖放流鱼种的质量和要求、 检验检疫 方法与规则、苗种计数、苗种运输、增殖放流、资源保护与监测以及效果调查与评价等。 本标准适用于鲷科鱼类的增殖放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第 6 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9 海洋调查规范 第 9 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GB/T 20361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1326 黑鲷 亲鱼和苗种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 量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 2022 真鲷 SC 2030 黑鲷 SC/T 2023 真鲷养殖技术规范 SC/T 910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SC/T 9401-2010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农业部 783号公告 -1 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 农业部 958号公告 -13 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农业部公告第 1125 号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水生动物部分) OIE 水生动物疫病诊断手册 3 海域条件 3.1 增殖放流海域 根据鲷科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增殖放流规模选择适宜的增殖放流海域。增殖放流海域应选择: 1)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或人工鱼礁放牧场。 2)非倾废区,非盐场、电厂、养殖场等进、排水区。

竹节虾的养殖技术

竹节虾的养殖技术 日本对虾俗称:花虾、竹节虾、花尾虾、斑节虾、车虾,属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动物,虾体小者称为虾钱。为重要的养殖品种,养殖6个月左右体重可达20克以上。下面,为大家分享竹节虾的养殖技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日本对虾养殖池池底以沙泥底质为最好,水深应在1米以上,盐度要求在15‰以上。 虾池消毒 在虾池进水前15天~20天,用生石灰对虾池彻底消毒,杀灭池中全部野杂鱼类和有害病菌、病毒,生石灰用量为75公斤/亩~100公斤/亩。也可用30ppm~50ppm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 虾池进水 放苗前10天左右,经过水滤网向虾池内注水。滤网用60目网片制成,水位应视天气状况而定,如果天气稳定,宜进水50厘米~60厘米,便于水温上升,促进虾的生长,如天气不稳定,则应深一些,减少水温波动。 虾池施肥 一般应在放苗前7天~10天选择晴天进行施肥,虾池进水50厘米~80厘米,每亩施氮1ppm、磷0.1ppm。如果是新塘可适当混用一些鸡粪等有机肥,加速浮游藻类的繁殖,鸡粪用量为3公斤/亩~5公斤/亩,以后每周视池水肥度情况进行追肥。

天然基础饵料繁殖较好的虾池,对虾在养殖前期体长3厘米以内时基本可以不投饲料。 投放虾苗应在水温稳定在13℃以上时进行。虾苗以就近购买为宜,如果是必须空运的虾苗,应在运苗前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快装、快运、快放,尽量控制运输时间在10小时以内。 就近购买的虾苗体长在1厘米以上为好,空运的虾苗体长在0.8厘米左右为好。虾苗的体质应健康活泼、规格整齐。 放苗时尽量选晴天无风的日子。风不大时也可放苗,但必须在上风处放苗,育苗池水盐度和虾池水的盐度差不大于3‰,水温差不大于2℃,如大于上述数值,应经过缓苗处理后再将虾苗放池中。放苗密度在1万尾/亩~1.5万尾/亩。 水质管理 养殖初期以肥水为主,视水质肥度情况和水色的变化,逐日向池内添水,每日添加3厘米~5厘米或3日~4日加水15厘米~20 厘米,保持池内生态平衡。 到虾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时,将池水添到1米以上,养殖中期由前期的“肥水”转为“活水”,一般日换水量15%~20%。养殖后期视水质污染情况,可适当加大换水量。 投饵 (1)投饵方法:虾苗前期生长主要靠池内的天然饵料来维持,中、后期投料以人工颗料饵料为主,无论是自制还是外购的饵料,其蛋白

日本对虾论文摘要

日本是养殖日本对虾最早的国家。1933年,藤永元作博士等海洋生物学家就已经开始进行日本对虾的育苗研究工作。经过30多年的实验,1963年藤永元作在山口县秋穗池塘中创立了企业性池塘养殖。1966年以后,日本许多虾场的经济效益扭亏为盈。由于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者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从而促使日本对虾养殖得到迅速发展。 日本在日本对虾苗种放流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放流技术比较先进。日本学者滨崎活幸(2006)指出,日本自从1964 年开展育苗增殖放流以来,日本对虾每年的捕获量在1300 吨与3700 吨之间波动,每年的放流种苗曾增加到3亿尾,后又下降到1.4 亿尾,同时放流规格有相应的增加。通过对整个日本对虾放流量和回捕量的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日本对虾种群数量波动取决于沿岸海域环境的条件,尤其是孵化栖息地的潮汐影响,而且孵化卵放流并不能成功达到种群增产的目的。另外,他们利用编码金属丝标志及尾肢剪切两种标志放流方法设计放流实验,从中检验了40 组情况,得出:日本对虾放流回捕率范围是0-22.1%,但是其中仅两组超过10%。在较广阔的潮汐育苗场中放流较小规格的种苗获得的回捕率较高。为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山口忠则(2003)对底部流网的作业船数和作业天数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取样调查,估测了标志放流日本对虾的回捕数量,并评估了其精确度。 李旭杰. 古镇口湾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增殖放流的初步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从1973年起,在日本西部的濑户内海,(位于日本本州、四国之间)受国家委托开始了日本对虾、梭子蟹、褐菖帅、真鲷等游动性较大的鱼虾类的大规模增殖实验,这些鱼虾类苗种的大量生产、育苗、放流管理技术,诓在获得显著的提高,其中日本对虾,已能生产数亿尾的人工苗种,用这些苗种进行放流实验的结果(包括由网围、人造海滩、坑塘等建成的育苗场、管理技术)证实,可以做到维持和增加资源,并且正在向专业化生产发展。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鲷科(Sparidae)鱼类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增殖放流鱼种的质量和要求、检验检疫方法与规则、苗种计数、苗种运输、增殖放流、资源保护与监测以及效果调查与评价等。 本标准适用于鲷科鱼类的增殖放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9 海洋调查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GB/T 20361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1326 黑鲷亲鱼和苗种 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 2022 真鲷 SC 2030 黑鲷 SC/T 2023 真鲷养殖技术规范 SC/T 910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SC/T 9401-2010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农业部783号公告-1 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农业部958号公告-13 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水生动物部分) OIE 水生动物疫病诊断手册 3 海域条件 3.1 增殖放流海域 根据鲷科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增殖放流规模选择适宜的增殖放流海域。增殖放流海域应选择:1)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或人工鱼礁放牧场。 2)非倾废区,非盐场、电厂、养殖场等进、排水区。 3.2 基本条件 1

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日本对虾,学名为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俗称花虾、车虾。动物分类系统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囊对虾属。因其甲壳花纹艳丽,故又称斑节虾、竹节虾,分布甚广,从红海、非洲的东部到朝鲜、日本一带沿海都有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沿海均有大量分布。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适合盐度较高地区养殖,耐低温、耐干能力强,适合鲜活虾出售,售价较高,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养殖对象。我国台湾省1970年开始日本囊对虾养殖试验,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养殖日本囊对虾起步较晚,于1988年起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陆续开始养殖,现从海南到大连沿海均有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它比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养殖难度大,生长速度较慢,不耐高温,在南海区主要是秋季养殖,但近年来由于病毒病的暴发增加日本对虾养殖难度。南方高位池养殖日本对虾试验的结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笔者近年来对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的新探索,供广大日本对虾养殖户参考。1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1池塘清整 (1)放养虾的池塘,每造收完虾后,把塘水排干,让太阳晒至塘底龟裂,彻底清除池底淤泥和有机物、塘壁藤壶等。 (2)放养前一个月,每667m2用生石灰70~100kg,将其均匀分布于塘底,有淤泥的地方可多放一些,并用拖拉机进行翻耕,暴晒。 (3)进水至20~30cm。采用氯制剂进行池底消毒,有效氯浓度为30g/m3,全池泼洒清塘药物杀灭鱼、虾、蟹卵、细菌、病毒等。 1.2养殖用水准备 养殖用水均为沙滤井过滤海水,放苗前15天加水80cm-100cm左右,接着用有效氯浓度为5—10g/m3氯制剂对水体消毒。2天后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施肥,培育基础饵料,肥水可以按每667m2用肥水育藻剂400g和白云石粉15kg。以后每3-5天视池水水色和浮游生物量进行追肥,保证有丰富的基础饵料生物。基础饵料生物培养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放养虾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虾池水色以黄绿色为最佳。 2虾苗放养 2.1放苗时水质要求 (1)水位100cm左右,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30cm-40cm,肥而嫩爽,池水中基础饵料

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摘要:日本对虾抗病性强,生长速度较快,营养价值与中国对虾相似,具有在内湾海域进行增殖放流的优良品质。随着我国对虾资源的衰退,日本对虾已成为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之一。我国现北至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大亚湾,在许多条件适宜的港湾均有进行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国内放流规格一般为10mm 左右,回捕率普遍低于4%。日本对该品种的增殖放流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放流体长稳步上升至30mm左右,回捕率为0%-22.1%不等。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营造良好的海洋环境、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保护适宜栖息地将有利于改善日本对虾增殖效果。 关键词:日本对虾;增殖放流 1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习性 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俗称花虾、竹节虾或斑节虾,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日本对虾头胸甲和腹部体节上有棕色和蓝色相间横斑,尾节的末端有较窄的蓝、黄色横斑和红色的边缘毛,其前端有具齿的额角。 日本对虾的地理分布较广,为暖水性海产大型虾类,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广布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南岸沿海、韩国南岸、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台湾和南海沿岸,东南亚各沿岸,红海直到地中海东部和非洲南端的广阔水域,是我国近海尤其是东海区拖虾作业的重要对象种类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港湾生态系统重要的增殖放流对象。

日本对虾栖息于10~40m 水深海域,喜砂泥底,白天潜伏砂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具有强潜沙特性,其深度在沙面3cm 以下。日本对虾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动物。由于它具有吃粪便的习性,因而产生某些食物再循环现象。冬季,当水温下降时,个体大的对虾游到30m或30m 以上较深的海域越冬。待水温回升时,移向浅水处产卵。长大的幼体逐渐从浅水索饵洄游到深海区[1]。 日本对虾的适盐范围是20~35,它耐高盐度,而不耐低盐度,盐度7 以下就大批死亡。适温范围是25~30℃,但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好,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日本对虾适宜PH一般在8.2 左右[2]。 日本对虾繁殖期较长,产卵盛期为5月~8月,产卵适温为 20℃~28℃。性成熟个体的体长范围为118mm~180mm,以 130mm~160mm为主。日本对虾的变态、生长总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每蜕壳一次,体长、体重均有一次飞跃增加,在此期间要注意对虾个体之间的残食现象。 2增殖放流技术 2.1增殖技术 日本对虾亲虾全部来自自然海区,不至于使苗种退化。 日本对虾幼体培育水温在27~29℃,盐度24~32。无节幼体及蚤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工作方案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养护增殖水生生物、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我县渔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进一步改善上犹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率。 二、工作内容 1、放流区域:思顺江,陡水水库(水口码头)。 2、放流时间:2014年5月。 3、苗种来源:由本市具备省级及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资质和法人资质的苗种场供应,通过县政府采购办公开招标采购。

4、放流品种:以“四大家鱼”为主。 5、放流规格和数量:大规格夏花鱼种(3cm以上)、其中“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占90﹪。放流鱼种数量总计30万尾,金额共计15万元。 6、资金来源。国家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资金15万元。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使增殖放流顺利开展,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副组长、办公室、财务室、渔政站、水产站、执法大队为成员的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工作领导小组。 2、强化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媒体,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等途经,加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重要意义的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水域生态环境,渔业资源保护意识。通过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形式,广泛吸收公众参与,扩大社会影响,为深入开展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加强执法、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组织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增殖放流水域的有害网具进行清理整顿,重点打击电、毒、炸等违反《渔业法》的行为,确保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效果。

日本囊对虾图片及简介

日本囊对虾图片及简介 日本囊对虾外貌特征 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1~2齿。**触角鞭甚短,短于头胸甲的1/2。**对步足无座节刺,雄虾交接器中叶顶端有非常粗大的突起,雌交接器呈长圆柱形。成熟虾雌大于雄。 体长8-10 cm。额角齿式8-10/1-2。具额胃脊,后端双叉型。额角侧沟长,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额角后脊的中央沟长于头胸甲长的1/2。尾节具3对活动刺。雌性交接器囊状,前端开口,有一圆突;雄性交接器中叶突出,并向腹面弯折。体表具土黄色和蓝色相间的鲜明横斑,尾肢具棕色横带。

日本囊对虾种群分布 日本对虾分布极广,日本北海道以南、中国沿海、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均有摆息。我国沿海1~3月份及9~10月份均可捕到亲虾,产卵盛期为每年12月~翌年3月份。虾汛旺季为l~3月份。常与斑节对虾、宽沟对虾混栖。

日本囊对虾生活习性 1、栖息与活动:日本对虾栖息于水深10-40m的海域,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白天潜伏在深度3cm左右的沙底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在虾塘的高密度养殖中,饥饿时呈巡游状态。但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现其游动,尤其是养殖前期较难观察到。 2、对环境的适应性 ①对盐度的适应:日本对虾为广盐性虾类。对盐度的适宜范围是15-30‰,但高密度养殖时适应低盐度能力较差,一般不能低于7‰。

②对温度的适应:日本对虾属亚热带种类,**适温范围为25-30℃,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高于32℃生活不正常。 ③对水中溶解氧(DO)的要求:日本对虾在池养中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强,是较易长 途运输的种类。 ④对海水pH值的适应:海水pH值较稳定,一般在8.2左右,但虾塘pH值多数变化较大。日本对虾对pH值适应值为7.8-9之间。 日本囊对虾经济价值 日本对虾是日本**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在日本养到25克左右出售价格**,主要销售活虾。我国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近几年来也已开始养殖。养殖180天体重可达20~25克。产卵群体体长为12~20厘米,

2015年渔业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XXX2015年度人工增殖放流项目 实施方案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坚持生态和生产并举,养护和利用并重,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按照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办法》及《安徽省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DB34/T1005-2009)的规定,按照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皖渔涵[2015]125号)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开展经济鱼类增殖放流,补充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修复颍河水域生态环境,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从渔农民增收,实现渔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维护生态安全原则。根据水生生物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选择对资源恢复和水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的放流品种。严禁投放外来种、杂交种及转基因种,在确保水域生态安全性前提下,同一水域内开展增殖放流应兼顾各品种间的合理数量。放流苗种须经过检验、检疫,取得合格证明,确保苗种优质、健康。经济鱼类鱼种以小规格苗种为主,在3厘米以上。 (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统一招标采购方式,选择信誉良好、苗种质量高的苗种生产单位,以合同的形式规定

增殖放流品种、规格、数量、供苗时间等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苗种供应单位应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省级以上原、良种场优先),确保苗种供应单位的育苗生产设施、设备状况、技术保障能力能够满足增殖放流苗种的数量及质量要求。同时,要提前对增殖放流的区时间、地点、品种、规格和数量等有关情况进行公示、公告。 (三)实施放流水域为公共水域。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并由渔业执法机构实施有效管理。同时重点安排在农业部《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农渔发[2010]44号)确定的重要增殖放流水域、不得使用财政资金向承包养殖水域进行增殖放流。 (四)增殖放流效果体现原则。严格执行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加强技术指导和渔政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增殖放流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价,确保增殖放流取得成效。 (五)增殖放流活动公证原则。增殖放流活动要聘请当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三、组织机构 为了提高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规范化水平,区农委成立XX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领导小组、专家技术小组和工作执行组,负责增殖放流活动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放流等工作。 (一)领导小组 组长:XXX XX区农业委员会主任 副组长:XXX XX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日本对虾的养殖

日本对虾的养殖 日本对虾的养殖一、场地的选择 选择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淡水资源丰富、交通方便、供电充足、饲料供给方便、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区域建场。 二、池塘设计 池塘长方形或近圆形,面积10亩-20亩,最高水深2米,池壁以水泥板或地膜铺设,池底建成坡度为3左右的锅底形。在靠近池塘中心的边滩区域用砖块或石块圈起,其上铺10厘米左右厚的细沙,作为日本对虾的栖息场所,大小约为池塘面积的40%。每口池塘配置底部增氧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建立蓄水池,占养殖总面积的20%-30%。 三、品种搭配 养殖前期,单养日本对虾。待其体长达到5-6厘米时根据实际情况搭配滤食性的海湾扇贝或其他贝类品种,使池水透明度升高。过早放养滤食性贝类品种,容易导致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比例失衡影响日本对虾养殖前期生长。 四、投喂技术 日本对虾喜食新鲜的动物性饵料,若全以之投喂容易导致水质恶化、病害频发,而目前对虾饲料大多不能完全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可以用新鲜野杂鱼和配合饲料按3:7食用。采用早间、夜间投喂投喂配合饲料,傍晚时投喂新鲜野杂鱼的方法,发现池

塘底质良好、水质稳定、病害发生显著减少,效果明显。在饵料投喂过程中,结合天气及平时的观察,适当调整头饵量,保证对虾进食八分饱为最佳,切忌将饵料投放对虾的栖息场所。 五、水质管理 池塘用水应先进行消毒处理,等药效失去后方可进塘。养殖前期以缓慢加注新水为主,中后期适当加大换水量,定期使用光合细胞、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制剂改善底质和水质,发现浮游生物比例不协调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六、病害防治 定期在配合饲料里添加水产用多维和免疫多糖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定期对对虾进行检查,发现对虾白天漂浮在水面,行动呆滞、体色暗淡、肠道空、体表不干净无光泽、鳃发黄发黑时应特别注意,结合水色、底质以及天气等因素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免发生重大损失。 日本对虾的养护管理水质管理 养殖初期以肥水为主,视水质肥度情况和水色的变化,逐日向池内添水,每日添加3厘米~5厘米或3日~4日加水15厘米~20厘米,保持池内生态平衡。 到虾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时,将池水添到1米以上,养殖中期由前期的“肥水”转为“活水”,一般日换水量15%~20%。养殖后期视水质污染情况,可适当加大换水量。 投饵 (1)投饵方法 :虾苗前期生长主要靠池内的天然饵料来维持,中、后期投料以人工颗料饵料为主,无论是自制还是外购的饵料,

日本对虾养殖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主要分布在渤海地区「图」

日本对虾养殖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主要分布在渤海地区「图」 一、日本对虾概述 日本对虾俗称:花虾、竹节虾、花尾虾、斑节虾、车虾,属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属甲壳尖动物,虾体小者称为虾钱。中国产的对虾以天津河口尾红、爪红的对虾为最好。捕捞旺季为4-5月和9-10月。 日本对虾分布极广,日本北海道以南、中国沿海、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均有分布。中国沿海1-3月份及9-10月份均可捕到亲虾,产卵盛期为每年12月-翌年3月份。虾汛旺季为l-3月份。常与斑节对虾、宽沟对虾混栖。 日本对虾分布 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日本对虾的人工养殖始于1988年,一位来自台湾的丘姓业者到福建东山做繁殖开始,他在广东惠来收购虾母,开始了斑节虾养殖史,福建同安、漳浦、诏安、广东饶平等地陆陆续续将斑节虾推广养殖,在此之前的日本对虾养殖是一片空白。日本对虾的人工养殖主要分五步,首先是准备虾池,第二步是放苗准备,第三步是选苗及运输,第四步是虾苗投放,最后为收获。 日本对虾的人工养殖步骤 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日本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1、日本对虾海水养殖产量 2015-2019年日本对虾海水养殖产量呈现波动变化, 2016年日本对虾海水养殖产量为55885吨,上涨了9556吨,上涨幅度为20.63%;2017年日本对虾海水养殖产量为52466吨,下降了2902吨,下降幅度为5.24%;2018年日本对虾海水养殖产量为55228吨,上涨了2762吨,上涨幅度为5.26%;2019年日本对虾海水养殖产量为50968吨,下降了4260吨,下降幅度为7.71%. 2015-2019年日本对虾海水养殖产量统计情况

渔业增殖放流工作总结

渔业增殖放流工作总结 省水产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农业厅《关于下达*年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补助资金的通知》有关精神,依法保护和增殖我市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渔业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我站在省水产局、市水产局的指导下,在市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负责实施*年度天然水域渔业增殖放流活动的组织筹备和放流工作。该项工作现已基本结束,在此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放流工作执行情况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为了做好今年的天然水域渔业增殖放流工作,我站成立了以市农业局分管领导总畜牧师为组长、市水产工作站站长为副组长,全站在岗人员为成员的渔业增殖放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今年天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的组织筹备和放流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保证了增殖放流的成功。 (二)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分工明确 我站制定了《市*年天然水域人工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方案》,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保障了*年我市天然水域渔业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增殖放流全程实施监督公证

我站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招投标相关规定,严格财政评审和政府采购程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苗种来源进行严格的把控,确定了*特色水产良种场为今年我市天然水域渔业人工增殖放流的苗种来源供货单位。在苗种投放时,先后深入中河*三条流域十余个放流点采取了不定数、随机投放的方式,确保所投苗种的安全。同时我站在对苗种进行把关计量、计数和严格质量等各个环节时,组织执法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场,严防弄虚作假,并有市公证处公证人员到场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并公证,出具公证书。增殖放流结束后,我站相关渔政执法人员加强了对放流区域的执法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确保了保障放流效果。 (四)加强后续管理 我站负责放流后的监管,具体管理工作由我站会同*镇、*镇等所涉放流点乡镇及派出所共同协同配合实施。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沿河及广大群众自觉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生态保护的氛围;二是开展增殖放流后的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随时掌握资源变动情况,以便进行放流效果的评价;三是向社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加强执法检查,打击偷捕行为,保证增殖放流效果。 二、取得成效 通过11月3日在我市组织实施的天然水域渔业人工增殖放流,总计放流鱼苗36万尾,其中5-8厘米重口裂腹鱼1万尾、中华倒刺鲃0.8万尾、鲤鱼7.0万尾、鲫鱼7.0万

日本对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日本对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发表时间:2009-05-27T13:29:34.827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作者:胡珍华 [导读] 日本对虾具有养殖周期短、活力强、耐低温、耐干力强等优点,已成为福建省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日本对虾具有养殖周期短、活力强、耐低温、耐干力强等优点,已成为福建省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自1999年暴发对虾病毒以来,给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笔者自2003年开始在福建省莆田市后海垦区通过应用微生态调控系统结合封闭与半封闭养殖,初步摸索出一套日本对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本人的经验作一介绍,与广大从事日本对虾养殖业者进行交流,促进我省日本对虾养殖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养殖设施 养殖场应选择在水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海水的盐度在15‰~34‰,在雨季盐度不低于15‰为宜,养殖密度较小的区域,以减少病原的交叉感染。 养殖场备有总面积的1/3左右作为蓄水池,海水经过3天的沉淀并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合理进行水体消毒后再抽入虾池内,避免水源带来污染和病原。实践证明,这是预防虾病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养殖场还要建水质处理池,以便虾池排出的废水能在水质处理池中得到沉淀和净化后再排出大海,以免污染海区环境。池塘两端设有进水闸与排水闸。进、排水渠道应尽量远离,不得混合,以利于防病和减少虾池的自身污染。 二、放养前准备工作 日本对虾具有很潜的潜沙习性,养殖环境需在水质清新、沙质较细且松散的底质中生活,底质的好坏关系到日本对虾能否正常生长。因此,虾池在经过一茬以上的养殖后,应进行严格的清淤、消毒,改良底质。 1.清淤、暴晒 虾池收成后应将池水排干,彻底清除虾池内的淤泥和杂物,并运至远离虾池的地方掩埋。清淤后,经15~30天暴晒至池底干裂,然后进适量的干净海水或淡水,选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等一些杀菌灭毒力较强,效果较佳的药物进行池子消毒。药液须均匀地泼洒在池水中,在药液浸泡不到的地方(包括池壁堤坝),应用工具将药液泼洒上去,浸泡3~4天后将药液排掉,检查池子,如有生物残体遗留在池内,须将其清除干净。虾池经清池消毒后,可在池底铺上10cm厚的沙层或含沙量在50%以上的沙泥层,有利日本对虾的正常生长。 2.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培养基础料饵生物是营造虾池良好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基础饵料生物通常是指虾池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浮游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这些活生物饵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提高虾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浮游单细胞藻类在水里能进行光合作用,可增加池水溶解氧含量,消除有害因子,平衡酸碱度,改善水体质量;能营造良好的水色和合适的透明度,抑制底生丝藻、有害藻类及寄生虫的繁殖,提供对虾安定生长的水域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 培养基础料饵生物主要是采用生态培养法:经60~80目筛绢网一次性进水1米,选择晴天上午,施用水产养殖专用肥料,新池或池底较干净的虾池使用“肥水师傅”,底质较肥的池塘可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每亩使用1~2kg(以1m水深计)。在施肥的当天或第二天每亩施用“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1kg(以1m水深计),7~10天后追肥一次即可。这种方法既培养和维持稳定的、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种群,又培育有益菌群形成优势菌群,平衡藻相和菌相,维持一个稳定的养殖生态环境。一般经过3~7天后,水色呈绿色、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达到30~40cm时,即可放养虾苗。 三、苗种放养 1. 选择健康的虾苗 放养体质健壮、无病疫的虾苗是获得养殖成功的首要条件。虾苗应选择体长在1cm以上,健壮活泼、体色透明、胃肠饱满、弹跳力强、逆水性好、耐干力强、体表清洁无寄生物附着;除肉眼认真观察之外,还要用显微镜检查虾体上、鳃部是否有纤毛类等寄生物,是否带菌;以亲虾是海区第一代,健壮无病不带病菌,虾苗以投喂丰年虫进行培育的为最好。选择虾苗时,应送样到当地检验检疫部门检测,防止苗种携带高致病性病原体而造成养殖失败。 2. 虾苗运输及下池前消毒措施 虾苗运输过程中,特别是远距离运输,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活力,在虾苗包装前,预先在装包盛水的大桶中加入免疫多糖200mg/L水体,搅拌均匀、冲气,浸泡20分钟以上,再打包运输。运输时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要选择天气晴朗、气温稳定的时间运输。到了养殖场后再用聚维酮碘2~4mg/L浸泡30分钟,进行虾苗消毒后下池,以避免病菌随育苗池水及虾苗带入虾池。 3.放苗 选择天气晴朗的清晨或下午放养,避免在恶劣天气下放苗。放苗时,水温在24℃以上, pH值在7.8~8.5,池水的水温、盐度、pH值需与育苗池相近。 虾苗放养密度决定着养殖对虾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关系到养虾的成败。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根据虾池、水质条件及养殖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每亩放养1.0~1.5万尾。 四、养成管理 1. 科学投喂 养殖前期,由于虾池中基础饵料生物充足,可以不投喂饲料,只要继续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就可以。养殖中后期投喂优质对虾配合饲料,严禁投喂小杂鱼、虾、低值贝类等鲜活饵料,因为鲜活饵料容易携带病原体并引起水质污染、底质恶化等问题。 由于日本对虾具有昼伏夜行的习性,因此,每日可只投饵一次,一般在傍晚进行。投饵时饲料应均匀投放于四周浅水区。投喂量应严格控制,并根据天气、水质和对虾摄食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小潮、台风前夕、闷热无风、大风暴雨、高温、寒流时少投,大潮、天气暖和、水温适宜时多投;大量蜕壳时少投,蜕壳后适当多投;虾池内竞争动物多时适当多投;对虾浮头、水质恶化时不投;水质条件好时适量多投;天气突变、水温超过30℃时应少投;设置饵料台,适时检查,无残饵时多投,残饵多时少投。 放苗一个月后,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中草药、高效营养素、免疫蛋白、有益菌、生物酶活性添加剂、蜕壳素等免疫增强剂和营养强化

认识各种虾(组图)解读

[地方名]大虾、对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虾)、明虾。 [形态特征]体长大而侧扁。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 13~17厘米。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产地、产季]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天津市沿海是对虾的重要产地。捕捞季节过去每年有春、秋两季,4~6月份为春汛;9~10月份为秋汛。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 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于70年末突破了对虾的人工育苗技术,解决了人工养殖对虾的苗种问题,目前在我国沿海北自辽宁丹东市,南至海南沿海均开展了中国对虾养殖生产,养殖年产量约20万吨,大大超过自然海域的捕捞量。 [经济价值]对虾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虾肉含蛋白质 20 6克,脂肪 0 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鲜食可烹调红焖大虾、煎明虾、溜虾段、琵琶大虾、炒虾仁等。加工于制成虾干、虾米等为上乘的海味品。中国对虾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

[地方名]花虾、竹节虾、花尾虾、斑节虾、车虾。 [形态特征]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l~2齿。第一触角鞭甚短,短于头胸甲的1/2。第一对步足无座节刺,雄虾交接器中叶顶端有非常粗大的突起,雌交接器呈长圆柱形。成熟虾雌大于雄。 [产地、产季]日本对虾分布极广,日本北海道以南、中国沿海、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均有摆息。我国沿海]~3月份及9~10月份均可捕到亲虾,产卵盛期为每年12月~翌年3月份。虾汛旺季为l~3月份。常与斑节对虾、宽沟对虾混棲。 [经济价值]日本对虾是日本最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在日本养到25克左右出售价格最高,主要销售活虾。我国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近年来也已开始养殖。养殖180天体重可达20~25克。产卵群体体长为12~20厘米,体重为20~95克。该虾甲壳较厚,耐干露,适于活体运销,利润较高。营养价值与其他主要虾类相近。 斑节对虾

最新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反思

最新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反思 摘要:增殖放流是有效增殖和恢复受损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有效维护湘江鱼类资源,xx年开始株洲市连续12年在湘江开展鱼类人工放流。笔者在分析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现状与面临威胁的基础上,总结了所开展的鱼类人工放流工作情况及取得初步成效,并重点提出建议,以期为湘江流域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湘江;株洲;鱼类资源;人工放流 湘江起源于广西省兴安县海洋山龙门界,沿江汇聚潇水、蒸水、耒水、洣水、渌水、涟水、浏阳河、捞刀河和沩水等支流,于湘阴濠河口注入洞庭湖,全长856km,流域面积94660km2。湘江是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历史上,湘江衡阳段作为江湖洄游性鱼类“四大家鱼”的重要产卵场,在洞庭湖区“四大家鱼”资源供给及沿江鱼类原种苗供应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湘江鱼类资源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衰退十分严重,捕捞的“四大家鱼”鱼苗成色已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占鱼苗捕捞总量的15.8%下降到目前的平均 1.33%,甚至曾出现连续6a(1998~xx年)未能捕到鳙鱼原种苗的现象[4]。为有效的恢复和增殖湘江鱼类,从2000年开始,湖南

省沿江各市县分别开展定期的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笔者所在的株洲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均参与了湘江株洲段每年的鱼类人工放流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具有恢复生态平衡、修复生态环境、培养群众环保意识、增加渔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增殖放流相关科研能力较弱 由于受机构编制、相关政策以及地区渔业资源天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所限制,渔业科研基础条件比较落后,针对增殖放流相关的科研工作开展不足,致使增殖放流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突出表现为:一是增殖放流种类确定、放流数量缺乏科学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增殖放流生态风险缺乏评估,如病害风险、遗传风险、环境风险等;三是增殖放流效果缺乏评价,如鱼类资源变化、遗传多样性变化等。 2.苗种不足 根据《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中的“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

国家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

国家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 ——放流存在的问题 阿斌 摘要: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保护方面,增殖放流已成为许多国家通常采用的重要做法之一。[1]本文研究了国内增殖放流活动的主要原因与动机,综述了在生产实习中接触到的增殖放流基本状况,探讨了实习生活中发现的增殖放流的机构体系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点。最后,针对我国开展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改善我国增殖放流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增殖放流原因与动机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1.前言: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2]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具有恢复生态平衡、修复生态环境、培养群众环保意识、增加渔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级有关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农业部印发了《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是“十二五”期间全国组织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性规划,也是中央财政增殖放流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要求各地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划,保障《总体规划》全面贯彻执行,如期完成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确定的增殖放流目标任务,促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业科学有序发展。 为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证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制约有害生物爆发,保持生态平衡.[3]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型湖泊纷纷开展了人工增殖渔业资源活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具体的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由于我国内陆水域大规模人工放流起步较晚,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欠缺,尤其在人工放流的品种选择上缺乏比较系统的科学指导,甚至有些湖泊和河流的人工放流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人工放

增殖放流站

增殖放流站 一、是什么? 增殖放流站是为保护江河鱼类资源及鱼类物种多样性而修建的专门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对受工程建设影响的珍稀、特有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进行人工繁殖,将培育的苗种投放至江河的适宜水域,以恢复天然水域的渔业资源。

二、怎么做? 鱼类增殖放流是一项复杂的生产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苗种生产和放流两大部分,而苗种生产包括亲鱼收集及检疫、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孵化和苗种培育等方面的工作。 鱼类增殖站设计应考虑养殖对象的习性要求,提供鱼类栖息生长所需的舒适环境,并选择水源条件好、交通方便、便于管理、地形开阔、利于工程布置的场地进行建设。 鱼类增殖第一步是"亲鱼培育"。按照"优生优育"原理,亲鱼应从工程影响河段或邻近水域收集的体质健康的野生亲本中挑选。亲鱼培育到性成熟以后,就可以选择条件好的雌、雄鱼进行人工繁殖。鱼类属于体外授精动物,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需要使用催情药物使配对的雌、雄鱼性腺发育同步,有的鱼类能够自行"交配",有的鱼类则需要人工取精、卵混入容器中搅拌授精,受精卵经过一定时间的胚胎发育就能孵化出鱼苗。从鱼苗到大规格鱼种,就如人类的婴儿到青少年,不同的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培育条件,这个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月到半年。待培育到一定的大小后,就可以进行放流。 苗种放流一般在春夏季或秋季进行。对于特定的水域,放流数量的确定需要考虑生态承载力和各种鱼类之间的竞争关系问题。苗种放流前要进行检验检疫,运输前要经过消毒处理。到达目的地后,要对苗种进行过渡培育,也就是选择在库湾或河流岸边水深3m~5m的缓流水域设置鱼种网箱或围网进行适应性训练;放流前还需要根据放流鱼类的种类、规格等选择适宜的标记方法进行标记,以便掌握放流种

渔业增殖放流方法与措施

渔业增殖放流方法与措施 人工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放流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一、放流前的准备 1. 水文资料:在确定人工放流前,全面掌握放流水域的水深、水位常年变化状况、气候条件、水质、水温、溶氧、pH、底质、水体理化因子等水文资料,保证放流效果。 2. 生物资源:对放流水域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物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准确掌握放流水域的生物资源量,确定放流的品种和数量。 3. 社会环境:全面了解和掌握放流水域周边的社会环境状况,尤其是渔民的基本情况,如生产状况、经济来源、文化层次、收入状况、生活习惯等,将这些情况与放流计划、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扩大放流效果和影响力。 4. 苗种准备: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确定苗种培育供应单位,确定放流品种、数量及价格。 二、放流水域选择 (一)水域选择 1. 系增殖放流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或洄游通道。 2. 远离工厂、矿山,非倾废区和垃圾处理区,非电厂、

养殖场等进、排水区。 (二)基本要求 1. 水域生态环境良好,水面开阔,水流畅通,温度、盐度、硬度、酸碱度、透明度等水质因子适宜。 2. 水质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 3. 底质适宜,底质表层为非还原层污泥。 4. 增殖放流对象的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较少。 三、放流品种 以有效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为主,保持鱼类资源品种多样性,兼顾渔业生产经济效益,根据近五年来每年捕捞的品种、产量及市场销售情况,结合鱼产业开发的需要,确定选择鳙鱼、鲢鱼、银鱼、草鱼为主要放流品种,同时补充放流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鲤鱼、青鱼、三角鲂等品种。鳙鱼、鲢鱼、银鱼以摄食水生浮游生物为主;草鱼则摄食水中有机碎屑、草类植物茎叶;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以刮食水中腐殖质、有机碎屑为主,鲤鱼摄食底栖生物,青鱼摄食螺、蚬、蚌类,三角鲂摄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这些放流品种不但能有效的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而且经济价值较高,能有力的促进渔业产业发展,帮助、渔农脱贫致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农业部令第20号),增殖放流的品种应当以本地种和子一代苗为主。杂交种、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