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美感

论美感

美感的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美的客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所非常熟悉的相对称、有序、和谐等客体形式就具有公理化、程序化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也容易判断出来,对称,有序,和谐是美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些美的客体形式,一旦它们内涵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时,不同的人对它们的感受能力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到底是什么?有人觉得未经开发的山野风景比较美,有的人却认为人工雕砌的楼台华夏才是美:宁静、淡远是一种美,活力、鲜明是另一种美:古典音乐很美,摇滚,重金属乐也美……,即使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维护者,“美”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感受,我们对美的欣赏与表现,是一种自我看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协调程度,这种协调会让人感觉到舒服。

美的本质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揭开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唯一钥匙。从本质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进行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美的特征 1、美是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程度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础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型和感性。

自近代以来,美学作为感性学一直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美学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主要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但感性自身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但在美学中,艺术哲学具有独特的位置,以致人们用它来替代美学。作为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主要兴起于德意志唯心主义时期。此时的哲学作为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形态,设定了主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并因此成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艺术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经常给人以审美感受。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这些审美物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了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使之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促使人们探索它们的共同根源和一般本质。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柏拉图《大希底阿斯篇》,朱光潜泽《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将审美对象提到哲学问题上加以探讨。这就使得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从而被放在首要位置上。然而对此问题的解决亦不是轻易之事,到底是应该把美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或者是主观的愉快,或者是绝对精神的外在等)还是肯定它的客观性,认为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莫衷一是。争论不休。那么在这里,我认为,美是应该包含内容与形式即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二者达到完全的融合和和谐的统一。美是客观社会性的。

不管人们在近代如何理解美学,它都始终置于理性哲学的框架内并被理性所规定。对此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设定。康德的批判哲学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

批判。其中,包括了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是其哲学的拱心石,是自然与自由的过渡。美在此被描述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无利害的快感。谢林则认为美和艺术是哲学的最高官能。因为艺术是一种理智直观,所以它能达到主客观的同一。与此不同,黑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与作为表像的宗教和作为概念的哲学相比,作为直观的艺术处于绝对理念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要被宗教和哲学所克服。在这些理论体系之中,美和艺术被理解为感性的,并相关于理性。在这种感性被理性所规定的意义上,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和一切近代美学一样是理性主义的美学。它们当然是没有身体和身体性的美学。

美的事物的形式有着特殊的规定性,这是自美的观念产生后找到了应该说是附着的形式就一直存在着的。而且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识改变而改变的。首先,美的事物经常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式——色彩、声音、形体等诉诸人们的情感感受的。各种形式美更以突出的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例如均衡、比例、节奏、韵律)成为美的对象。它们不是天生就具有美的,它们的存在只所以成为美,还是因为它们经由劳动,实践的漫长协和,为人们所熟悉和掌握它们具有社会生活的内容,身上蕴含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才可能成为美的。如红花,本身并不具有美,只有当它与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愉悦的快感联系在一起,审美主体的“红花美”的观念使得我们看见红的美产生美的愉快感受。而这一点往往没有被人们自觉意识到。其次,美作为内容与形式的特定的统一,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多样性,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这种统一也产生了多样性。如表现祖国状丽山河的美,使可从丰富多样的感性具体形象中呈现出来,李白的诗、刘海粟的画、苏东坡的词、闵惠芬的二胡表现的庐山、黄山、赤壁古迹、江河水等一条列光释夺目而又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

身体美学当然主张身体成为美学的主题之一。人们对于美的范围有许多分类。传统美学将它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现代美学则将自身的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技术领域,关注生活美和科技美。但身体不仅与它们相关,而且就是它们的聚集点。基于身体美的这种特性,身体美学不仅要求身体作为美学的主题之一,而且重申从身体的本性出发探讨身体和与之相关的审美现象。这首先要让身体成为身体自身。它不能再被分割,变为不同的美的领域中的一个碎片,而是要独立出来,显示为完整的有机的身体。其次要从身体自身出发来理解身体。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身体,而是要从身体的角度来透视身体自身。最后以此为基础去观看身体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相应的审美表现。

结尾

综上所述,美是人们创造生活、美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社会性,

活的本质、规律,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简 论 美 感 的 特 征

简论美感的特征 摘要:研究美学,除了研究客观的审美对象及其形态外,还必须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美的感受。也就是说,必须研究美感,研究人的审美心理。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美感是一种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心理活动,就其主客体关系来说,它和科学意识、道德意识一样,归根结蒂是实践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但它又是对对象世界的一种直接观照,这又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即:个人直觉性、社会功利性和美感愉悦性。 关键词:美感特征直觉性功利性愉悦性 一、引言 研究人的审美感受在整个美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号称“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1年出版了他的《实验美学》一书,提出要把“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区别开来。他把对美学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他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他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的主流。这一发展趋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取消人们对美的本质哲学探讨,但却证实了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美感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朱光潜先生说:“美感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指审美的能力,其用法和‘道德感’、‘正义感’相类似。另一个指审美的情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关系。”①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将这种说法展开来,可以说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完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审美系统。审美心理学要研究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其各种表现形式,但研究的核心和基础,还是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 基于本文的有限篇幅和笔者的才疏学浅,这篇拙作针对狭义的美感作一番探讨,把它跟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相比较,归纳出狭义美感的一系列特征。 二、美感的特征 在美学史的诸多论述中,只有康德较为深刻地论及了美感的特征问题。他准确地抓住了审美心理既矛盾又统一的各个方面,对美感的特征规律作了哲学的概括。可以说,他的思想是后来人认识美感特征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按照形式逻辑的“质——量——关系——模态”,从四个方面对美感心理进行了分析,称为“审美四契机”②: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

论美感

美感的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美的客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所非常熟悉的相对称、有序、和谐等客体形式就具有公理化、程序化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也容易判断出来,对称,有序,和谐是美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些美的客体形式,一旦它们内涵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时,不同的人对它们的感受能力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到底是什么?有人觉得未经开发的山野风景比较美,有的人却认为人工雕砌的楼台华夏才是美:宁静、淡远是一种美,活力、鲜明是另一种美:古典音乐很美,摇滚,重金属乐也美……,即使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维护者,“美”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感受,我们对美的欣赏与表现,是一种自我看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协调程度,这种协调会让人感觉到舒服。 美的本质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揭开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唯一钥匙。从本质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进行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美的特征 1、美是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程度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础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型和感性。 自近代以来,美学作为感性学一直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美学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主要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但感性自身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但在美学中,艺术哲学具有独特的位置,以致人们用它来替代美学。作为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主要兴起于德意志唯心主义时期。此时的哲学作为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形态,设定了主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并因此成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艺术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经常给人以审美感受。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这些审美物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了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使之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促使人们探索它们的共同根源和一般本质。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柏拉图《大希底阿斯篇》,朱光潜泽《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将审美对象提到哲学问题上加以探讨。这就使得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从而被放在首要位置上。然而对此问题的解决亦不是轻易之事,到底是应该把美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或者是主观的愉快,或者是绝对精神的外在等)还是肯定它的客观性,认为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莫衷一是。争论不休。那么在这里,我认为,美是应该包含内容与形式即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二者达到完全的融合和和谐的统一。美是客观社会性的。 不管人们在近代如何理解美学,它都始终置于理性哲学的框架内并被理性所规定。对此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设定。康德的批判哲学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一、填空题 1.20世纪以来,已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的主流。 (自下而上的美学)2.费希纳1876年出版了他的《美学导论》一书,提出要把 和 区别开来。 (自上而下的美学;自下而上的美学。) 3.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叫。 (审美感受) 4.广义的美感,又称,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审美意识,审美体验。)5.唯心主义美学家否定客观存在的美,主张单纯从 中寻求美感的根源。 (人的精神活动) 6.旧的唯物主义美学家认为,美感是由所引起的五官的快感。 (对象) 7.美感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 (观照) 8.这种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称为。 (审美观照) 9.图腾(to te m) 意指一个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出自北美印第安人的。 (奥基华斯部落)10.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提法属于。 (比德) 11.主张“审美判断的非功利性质”的美学家是。 (康德)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被誉为“现代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 A.康德B.黑格尔C.费希纳D.鲍姆加登 (C) 2.旧的唯物主义美学家认为,美感是由对象所引起的五官的() A.新鲜感B.满足感C.快感D.愉悦感 (C) 3.把美感看成是从对象身上观照到生活所引起的无私的快感的美学家是() A.车尔尼雪夫斯基B.费尔巴哈C.费希纳D.博克 (A) 4.对客观对象进行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称为() A.审美观照B.审美体验C.审美感知 D. 审美 理解 (A) 5.认为“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的是()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 D. 黑格 尔 (B) 6.认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是() 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 D. 黑格 尔 (B) 7.图腾(to te m) 意指一个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出自北美印第安人的() A.爱斯基摩部落B.玛雅部落C.奥基华斯部落 D. 阿尔 塔米 拉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 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论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摘要:自鲍姆加登建立了他的“美学”后,人类能力中的“感性”便越来越为研究所重视,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也随之而不断提高,然而这种感受是有差异性和共同性的。该文主要从时代、民族、阶级及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浅析了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初步提出了自己对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感受;差异性;共同性;培养 一.造成美感差异的原因 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级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在一个互相一寸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生共同性。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理、命运和遭遇,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同意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1] 二.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1)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民族情感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审美的民族差异,又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如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英国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个性明显不同。同是追求婚姻自由的贵族女子,但她们在向自己的意中人表达爱情时,采用的方式却完全不同。朱丽叶大胆真挚,感情像火焰般炽热:我就把一切都交给你,随着你,我的主人,要到哪里,就到哪里。而莺莺却是含蓄蕴藉,表达方式隐晦曲折。她要约会张生,却写下: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并将诗句佯怒扔给红娘,要她去“斥责”张生。月夜,张生如约前来,欣喜的莺莺却正色训斥他一顿。从朱丽叶与崔莺莺二者表达爱情的方式中,我们不难见出审美的民族差异。[2] 审美感受具有阶级差异则是更显而易见。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有不同的审美标准。鲁迅先生说“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绝无开车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

斐利布斯论美感读书笔记

斐利布斯论美感读书笔记 阅读了斐利布斯的论美感,我对美这一概念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同时通过学习反思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斐利布斯以前的许多美学家都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的观点尽管也包含若这样或那样的合理成分,然而他们都离开人去研究美的本质,去为美下定义,诸如美是典型,美是对称,美是理想,美是观念,美是理念等等,所以他们的观点很难自园其说:从这方面看顺理成章,从那方面看则矛盾百出。 斐利布斯对美的本质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些论述。斐利布斯说,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遭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斐利布斯又说: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在这两段论述中,斐利布斯阚述了美与美感问题。人们“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达就是美感。美感属于意识形态。这种美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斐利布斯指出,决定美感的是对象化了的“类生活”,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对象化了的“人的个性”。人的个性、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在产品中已经

成了“物质的”的东西,引起美感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由此可知,美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美就是这物化了的人的本质,物化了的人的个性,物化了的人的生命。 所谓一本打开了的书,所谓人的心理学,指的就是工业产品是人的种种本质力最物化的这种存在。整个工业产品就是记载人的感觉力思维力、意志力、联想力。想象力、技能、技巧、才智。情感、兴趣等等的书,它以感性的形式为人们感知、认识。整个工业的历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史,它具体而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和进步的程度。 人类生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除劳动之外,政治活动、艺术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科学活动等等都是人类生活。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艺术作品的问世、人才的涌现、新的纪录的创造、科学技术的发明等等,就是这些活动的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同样物化了人的本质。

论美的作文

论美的作文 论美的作文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论美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美的作文1 花开花落,人之常情。可我却认为花的美却不是看它的外表,而应该看它的内涵。就像我们看人似的,老远望去,国色天香,有几分姿色,走近一看,大失所望,原来那个人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美。但为什么人们偏觉得她没美呢?所以,看什么东西都不能只看它的外表,而要摸清她的内心。心灵美才是真正美! 这几天,正是学校菊花盛开的时节,各种不同颜色的菊花争相开放。 远看盛开的花儿就像精美的花毯,美不胜收。走进一看,在路边还有几株零落的花,它们每天都被别人践踏花枝,然而它们并不畏惧,长得也十分好看,让人不得不钦佩。 也许是它们自己造化好,别的花都不能欺凌它,也辱没不了它。但它们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造就了自己的伟业。有时候花繁花似锦是因为它们合作而得来的结回报。别人都想以强欺弱,却万万没想到它们用自己的力量无言地战胜了比它强的人。 在人们眼中,菊花就是陶渊明。我却不这样认为,陶渊明隐居山中,安享晚年。而菊花却凭借自己执着、坚强博得了人们的赞赏。这正是我认为它美的原因——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而是积极争取,体现自己的价值。 别说植物不懂情,其实它们懂得的比任何人都多,只不过是人们太自以为是,从而轻视了它们罢了! 论美的作文2 艺术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路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只要

是顺其天然的天性而动,都可以是美的拥有者,都可以称之为“艺术”。人们生活中缺少不了艺术,即不会欣赏艺术的人亦不会生活。 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三昧”就是:“多样、统一,多样的统一。人们很容易做到多样、统一,但对多样的统一就很难理解了,其实多样的统一在生活中处处皆是,简单地说它只不过是顺其自然、毫不做作的现象。路边的小树有大有小,有高有矮,但它们却整齐地排列在路的两旁,这就是多样的统一。倘若人们把它们裁成一般大小,这样看起来虽然整齐,但对艺术真正的美感又有谁会感觉到呢?一个人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安详地躺在椅子上小憩,但看这个人是极不文雅的,但从整体上来看却有说不出的美,这亦是多样的统一。 艺术提倡自然,天性,不伪装,这就是为什么外国著名油画经久不衰的原因。丰子恺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从前我习画的时候,有一天发现一个朋友的姿态很好,要他让我画一张速写,他限定明天。到了明天,他剃了头,换了一套新衣服,挺直了项颈危坐在椅子里,教我来画……这等人不足以言美。” 自然往往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出现,想要捕捉的时候,它们又被虚伪给替代了,所以时间上的艺术家多是画静物,天性的美在他们眼中是十分可贵的。 “‘美’都是神的手所造成的,假手于‘神’而造美的,是艺术家。”其实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关键是怎样看待艺术的! 论美的作文3 美丽,似乎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表述,有人认为大眼睛很美,所谓“巧笑信兮,美目盼兮”但也有人认为小眼睛透着智慧之光,也很美,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似乎真的是一件拿不准摸不着的东西。然而,人们对美评判的不同,正是缘于人们对美认识的不同。在我心里,美是有定义的。美,并不止步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逮”,并不止步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有它自己的内涵:实事求是、心无旁骛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美;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追求的是一种气质美;心怀天下、博爱众生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美。美有它独特的价值,越是有价值的就越美;越是美的东西,它的芳香往往传播得越长远。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 之美 论文关键词:错采镂金;芙蓉出水;研究 论文摘要: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两者在哲学思想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精神.在美学观上则反映为功利论美学观和超功利论美学观的互补。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学趣味:“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本文从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人手.认为这两种美感贯穿了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一美感溯源 哲学是构成美学和艺术的灵魂,任何一种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产生都不是突如其来,横空出世的.而是根植于一定的哲学土壤,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就说:“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的美的最初产生也不例外,它们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儒道哲学。 儒家提倡人世,注重主观努力,推崇人为的雕饰之美。孔子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八佾》中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而他把繁华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孔子的继承者苟子又说:“性无伪则不能自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艺家,也就大都比较偏重这种人为雕饰之美。汉代经学昌盛,汉赋的创作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雕饰之美。司马相如在《子虚》、《上林》二赋中,收集和罗列睨离日常生活的陌生又整齐的词汇,对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选择。 和儒家不同,道家提倡出世,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为,因此,在艺术上也提倡天成之美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夫法道,道法自然”,“道”本身就是”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l 义,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美”(《庄子・天道》),在《天下》中庄子又强凋“不饰于物”.“不以身假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价值。美感则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美的本质则是指美感的客观实在,即美的本体。本文将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的关系。 一、美的哲学探讨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在美学中,美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实在,是一种超越主观感受的存在。美学家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中。美不是主观的感受,而是客观的实在,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美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人类对存在的一种理解和表达。美是一种揭示存在本质的方式,是人类对存在的一种回应。美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外观,而在于它所揭示的内在本质。例如,一张画作的美不在于它的外观,而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美感的心理学解释 美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美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感知的过程包括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多个阶段。感觉是人们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例

如,人们对颜色、形状、纹理等视觉刺激的反应。注意是人们对某个刺激的关注和集中,是感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忆是人们对已经经历过的美的经验的保留和再现。思考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过程,是感知过程的最终阶段。 情感是指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情感是美感的核心,是人们对美的主观体验。情感涉及到人们的喜好、情感、情绪等多个方面。情感的产生和表达与人们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美的本质的艺术解释 艺术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是人类对美的创造和表达。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各不相同。例如,印象派画家们认为,美在于光和色彩的变化和交融。他们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光线效果,表现出自然界中的美。而现代艺术家们则更注重情感和内在表达,他们通过抽象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艺术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结语 美、美感和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在哲学、心理

浅论美与美感

浅论美与美感 浅论美与美感 美与美感是美学当中两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美学既要研究自然界与艺术中一切客观现实事物本身的美——即美的存在诸规律,又要研究作为那种美的存在反映于人类头脑中的一切审美意识——即美感经验和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发展诸规律。因此,美与美感是审美活动的两个方面,通常理解为美是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美感是审美意识,是由审美主体在欣赏美的时候产生出来的感觉。美可以是具体的客观的事物如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可以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即多样性的统一,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主观上的感受,即精神上的满足与愉快,自由与超越。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朱光潜先生提出了美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理论,认为美不能单纯的说成是主观的或者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以梅花为例,说自己以前认为梅花的形象以及它的美都产生于克罗齐所讲的直觉,是一种不带概念或名理思考的单纯的美学观点。后来,他认为,自然物的梅花只是美的条件,梅花的美不在梅花本身;而梅花给人最初的感觉印象也并不是美,只有当这种感觉印象在人的主观意识当中引起美感活动或艺术加工,形成既反映自然物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的梅花形象,这才是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义上的美。 关于美感是什么这个问题,和美是什么的问题一样,也是非常麻烦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朱光潜先生早期的美学观点。“美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说过,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它有两个要素:一、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只观赏这个鼓励绝缘的意象,一步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二不问它对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去其作用。二、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这是一种极自由的活动,说它是欣赏也可,说它是创造也可,美就是这种活动的产物,不是天生现成的。”朱光潜先生受西方现代派思想的影响,认为美是起源于形象的直觉,

美学的基本概念

美学的基本概念 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在美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概念。 一、美 美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欣赏。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美可以是外在的形式、色彩、结构等,也可以是内在的情感、思想、精神等。 二、艺术 艺术是指人类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手段来表达情感、思想、意象等的一种活动。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形式。艺术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传递信息、引发情感反应、启发思考等。 三、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获得的一种主观感受。审美体

验是一种情感上的享受,它可以使人们感到愉悦、满足和幸福。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过程,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四、美感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能力。美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它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等方式进行提高和发展。美感的发展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接触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五、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和文化上的价值。艺术价值不仅包括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和技术水平,还包括其所反映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因素。艺术价值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可以通过评价和鉴定来进行确认和评估。 六、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表现能力,同时也需要有独特的创意和灵感。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的过程,它需要艺术家不断地尝试和创新。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在中国,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实质内容几乎都反映在“美感经验”这一理论上,朱光潜先生对于“美感经验”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里,可以说《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的理论基石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朱光潜先生认为:“近代美学的最大功用在分析美感经验。”[1]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是“心理距离”;而文艺家又不能一味的和现实保持“距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在这里我将从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三方面去论述美感经验。 标签:美感经验;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 一、形象的直觉 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也就是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那么什么是形象的直觉呢?朱光潜先生这样解释过:“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中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2] 美感态度只专注于事物的形象,是超脱于事物的其它实用价值的,具有超功利性。美感经验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的对形象的凝神关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里有过一段论述:审美者的目的不像实用人,不去盘问效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也不像科学家,不去追求事物的关系条理,所以心中没有概念和思考。他只是在观赏事物的形象。······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有人说“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艺术所摆脱的是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它所获得的是单纯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尽管是实用世界的回光返照,却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它是独立自足,别无依赖的。[3] 二、心理距离 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在于把世界摆到一种距离以外去看,这里说的距离就是“心理距离”。1912年,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其论文《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首次集中的讨论了“心理距离”这一美学问题。朱光潜先生正是受此启发,联系了他所了解的其他哲学家美学家的观点和他所熟悉的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对美感经验中的心理距

美学原理.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 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 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 识、欣赏与评价。在西方美学史 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 判断或趣味判断。不同时代、阶 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 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 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 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 性。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 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离开了 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因 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 性的统一 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 种崇高的美。作为戏剧中的一种 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 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 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 甚至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 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 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 感。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 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 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 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 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 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 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 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 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 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 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 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 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 现。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 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 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 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 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 映,它具有客观内容。趣味无可 争辩。”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 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 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 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 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 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 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 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 美。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 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自 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 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 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5.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 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 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 规律。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 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 之所以美的本质。意思是说任何 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 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 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 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马 克思主义的定义:美的规律就是 美如何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 的规律,或者说作为实践主义的 人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感性 形式的规律 6.虚静:所谓虚静是指一种不受任 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专心 致志,平心静气的精神状态。他 最早有庄子提倡虚静,将虚静的 精神称为“心斋”、“坐忘”。就是 超越利害得失的考虑,保持一种 清明洞彻的心境。虚静说强调审 美主体要凝神专注,排除杂念, 即“静而明”才能达到随心所欲, 有所得的境界。 7.崇高:在美学形态中,崇高是指 物质形式和精神品质二者兼有的 伟大、出众的现象,是主客体矛 盾、内容突破形式,表现出来的 一种不和谐的冲突美。它比一般 的壮美更高级,是一种带有庄严、 圣洁、伟岸色彩的神圣的美。同 时,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崇高 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 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 惊心动魄的,而不是一种玲珑雅 致。崇高最先存在于自然界,存 在某些自然事物中。 8.移情说:是审美经验中最常见、 最富有真理的一种说法。所谓 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 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 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 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 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 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 我两忘的境界。移情说作为一 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 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 利普斯。 9.距离说:“距离说”就是主张体验 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距离说”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 学家、美学家爱德华~布洛。…距 离‟指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同实 际生活世界保持适当距离,以 进行审美移情。心理距离的形 成有时依赖于时空距离的拉 开。不能拉开心理距离是无法 进行审美活动的 10..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 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 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 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净化 一词原来在希腊文字里具医学 和宗教两方面的含义,后来由 亚里士多德首次引入文艺问题 领域,表述文艺的一种特殊的 接受状态。在文学上,净化是 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 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 精神调节 11.中国美学史基本特点:经验 性、非体系性、社会地位高 12.中国美学的问题:美感论、艺术 论、儒释道分论 13.蔡仪——典型说;朱光潜——主 客观统一;李泽厚——客观性与 社会性统一 14.美感的心理因素:直觉和表象、 想象和联想、通感 15.距离说——雾海航行 16.艺术就是“使石头成为石头”— —陌生化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理 论) 17.老子最早提出虚静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和主流美学形态转换, 先后发展出无功利审美主义、心理自足审美主义、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和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 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针对性。无功利审美主义是为对抗中国实用主义文化观和人生观而引入的;心理自足审美主义是借鉴西方心理学美学成果建立起来的;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则是为纠正客观派、实践派美学的偏颇而提出的;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则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与反拨。四种形态的审美主义共时上与主流美学交织互补, 历时上具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梳理美学审美主义思想, 有助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规律, 展望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未来。 关键词:审美主义; 无功利; 心理自足; 个体感性; 生命本体;

Abstract: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diachronically develops into four forms along w ith Chinese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aesthetics, namely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and life ontology, display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levance.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is introduced to combat China pragmatism culture view and the view of life;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esthetic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s of w est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ism; individual perceptual aestheticism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social school and objective aesthetic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life ontology aestheticism is the refu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aesthetics. These four forms of aestheticism synchronically mingled w ith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 hile diachronically presented a distinct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 hich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An overall analysis o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sm ideology w 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nd look ahead a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Keyword:aestheticism;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