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熔化凝固知识点

熔化凝固知识点

熔化凝固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放热)

3、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要点诠释: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晶体凝固的条件是:(1)达到凝固点(3)继续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1)相同点: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2)不同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

4、晶体熔化凝固图象:

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

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5、凝固放热的考例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 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 防止菜冻坏 )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 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热)

6、熔化吸热的考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因为冰熔化吸热 冷空气下沉 )。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因为雪熔化吸热) 。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

7、熔点与凝固点的考例

①萘的熔点为80.℃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时 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 为了加快雪熔化 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因为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凝固点是39℃ ,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 117℃, 此时保持液态 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④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② 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 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 一、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同步对点强化练习第三章: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综合应用

第2课时熔化和凝固的综合应用 知识点1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1.焦子健到超市买了一罐可乐和一些冰块,他把冰块放入可乐中,一会儿可乐变得凉爽可口,这是因为冰由______态变为______态时要________热量,使可乐的温度降低;北方的冬天,气温常在0 ℃以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被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时________热量,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2.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________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雪要________,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________。 知识点2熔化、凝固条件 3.深秋的早晨发现湖中水面结了一层薄冰(不计蒸发吸热),由此可知昨夜最低气温为() A.0 ℃B.0 ℃以下 C.0 ℃以上D.0 ℃或0 ℃以下 4.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A.没有熔化B.熔化一半 C.熔化少于一半D.熔化超过一半 知识点3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应用 5.如图所示,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6.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试根据图回答: (1)萘在BC段是____________态,在DE段是________态,在EF段是____________态。 (2)萘的熔点是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 (3)萘熔化时用了________min,凝固时用了________min,它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热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凝固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放热) 3、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要点诠释: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晶体凝固的条件是:(1)达到凝固点(3)继续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1)相同点: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2)不同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 4、晶体熔化凝固图象: 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 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5、凝固放热的考例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 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 防止菜冻坏 )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 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热) 6、熔化吸热的考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因为冰熔化吸热 冷空气下沉 )。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因为雪熔化吸热) 。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 7、熔点与凝固点的考例 ①萘的熔点为80.℃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时 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 为了加快雪熔化 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因为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凝固点是39℃ ,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 117℃, 此时保持液态 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④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年级物理quot熔化与凝固quot知识点总结

9年级物理quot熔化与凝固quot知识点总结萧县实验中学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熔化与凝固知识点 1、叫做熔化。 2、叫做凝固。 3、固体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4、叫做熔点。 5、晶体熔化的条件:。 6、晶体熔化的特点:。 7、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 8、探究物质熔化实验中用水浴法的目的是: 9、实验中用石棉网的目的是:。 10、用碎冰的目的是:

11、加热过程搅拌的目的是: 12、若使冰受热均匀应选用 13、经过学习你知道物体吸热温度可能上升可能不变、一定下降)。 14、如图所示,请你分析AB段的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 况:,BC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 况:,CD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 况:,DE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 况:,EF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 况:,FG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 况:。 15、物质处于熔点时的物质状态、。

16、上物理课时,老师写了一副热学,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反映的一个共性是。_9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知识点总结。 17、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菜冻坏,其重要原因是。 18、高热病人用冰块放在他的头部的降温原理是。 19、在众多金属中,选用何种材料做灯丝,查书上的熔点表简述理由? 20、我国北部冬季(或南极考察)为什么不使用水银温度计? 21、夏季,为了降温常在水中放冰块,小明发现放入水中的冰块常粘在一起,为什么? 。 22用铜浇注铜像的过程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3、保鲜食品有0℃的冰和0℃的水可供选择,。且所选物质应放在食品的(上方、下方)。 24、装有碎冰的小试管放在装有碎冰的大烧杯内,当大烧杯的冰未熔化完时,小试管内的冰 25、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 26、正在熔化0℃的冰放入0℃的房间内,冰将。 27、夏天,从冰箱中刚取出的-5℃的冰, 28、冻豆腐的形成经历了两个物态变化是 29、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温度为-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30、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

201x中考物理知识点全突破系列专题37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一、实验探究题 1.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像回答: (1)这种物质是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 ; (3)在第10min该物质是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2.丽丽同学用图13甲图装置实验测得0.5kg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设该物质每分钟从水中吸收的热量恒定不变,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用水浴法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的好处是________。 (2)根据图象判断该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4min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min时物体的内能。 (3)丽丽通过实验过程发现:该物质熔化时的特点是________ 。 (4)已知该物质在固态下的比热容C1=1.6×103J/(kg?℃),丽丽通过计算判断该物质在液态下的比热容C2=________J/(kg?℃) 3.小明同学用图甲装置探究了“固体熔化”的实验: (1)甲图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解决问题后将两个实验连续完成,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乙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________; (4)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___℃. 4. 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3.2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3.2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变化 物质有三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说明:注意区别溶化和溶化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种物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加热。所以用“火”旁“熔”,例如加热冰熔化为水,蜡加热要熔化。 溶化指固体溶解,是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要加热,但是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溶”,例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糖水。 二: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1、注意:酒精灯外焰加热,水浴加热、并且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冰块或者 海波(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2、现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 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停止加热,变成液态的海波又逐渐变成固态,温度还是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等到所有的海波全变成固态时,温度才又继续下降。 石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停止加热,由稀变软,又变成固态,温度不断降低。 三:晶体与非晶体 1、根据物质在熔化时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可将物质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海波、冰、石英、所有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石蜡、沥青、玻璃、橡胶、蜂蜡等。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的熔点是0℃、海波的熔点是48℃、萘的熔点是80℃。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温度必须达到熔点;让晶体继续吸热。晶体凝固也需要两个条 件:温度必须降到凝固点;让晶体继续放热。 4、晶体在处于熔点和凝固点时,可能处于液态,可能处于固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典型例题】实验改进,如何缩短加热时间?增加水的初始温度。 【典型例题】海波的熔点是48℃,则海波在48℃是所处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B, 一定是液态C,固液共存态D,都有可能 【典型例题】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水0℃的水效果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0℃的冰熔化成0℃的水的过程中要从外界吸热,熔化成0℃的水后又可以继续吸热,这样0℃的冰就比等质量0℃的水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 【典型例题】火山喷发是一种十分壮观的自然现象,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黑云母-白云

初中物理知识点+公式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3.根据熔化规律的不同,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自然界中的各种金属、冰、海波、萘等物质都是晶体。 5.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例如塑料、松香、玻璃、沥青。 6.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7.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8.认识晶体熔化曲线: (1)AB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2)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4)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开始熔化,物质完全处于固态;C点表示晶体刚好完全熔化,物质处于液态。 9.非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10.认识非晶体熔化曲线: 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引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11.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12.(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3.根据熔化规律的不同,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自然界中的各种金属、冰、海波、萘等物质都是晶体。 5.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例如塑料、松香、玻璃、沥青。 6.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7.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8.认识晶体熔化曲线: (1)AB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2)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4)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开始熔化,物质完全处于固态;C点表示晶体刚好完全熔化,物质处于液态。 9.非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10.认识非晶体熔化曲线: 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引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11.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12.(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融化和凝固知识点和习题及习题答案

3.2 融化和凝固 3.2融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理解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 3.了解融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融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知识关联 热学 概念透析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晶体: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3.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融化时温度叫做熔点。非晶态没有固定的熔点。

4、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吸收热量(继续加热) 5.熔融态晶体凝固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放热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沥青、蜡等。冰、各种金属、食盐等都是晶体,它们都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例题展示例题1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3)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答案(1)固态、液态、气态 (2)不能。因为冰不能从周围吸收热量。 (3)思路解析:松香、石蜡、玻璃是非晶体。答案:B 例题2 .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则 (选填“甲”或“乙”)是晶体的熔化图像,其熔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从题图可知甲图中的物质有明显的熔点,并且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属于晶体; 乙图中的物质没有明显的熔点,并且边熔化温度边升高,属于非晶体。 答案: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例题3 有A、B两种固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图所示,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l)晶体图是。它的熔点是;(2)该晶体熔化过程用了分钟时间; (3)该晶体熔化时需要热,温度;(上升/保持不变

(完整版)重点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归纳精华

精心整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 (1)音调: (2)响度: 6.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 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 4.温度计使用:(1)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 5. 6.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 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 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都要吸热。 14.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 汽化现象。 16.(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 17.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熔化与凝固的练习及答案

熔化与凝固的练习及答案【篇一:融化和凝固知识点和习题及习题答案】 >理解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 3.了解融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融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热学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晶体: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3.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融化时温度叫做熔点。非晶态没有固定的熔点。 4、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吸收热量(继续加热) 5.熔融态晶体凝固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放热 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沥青、蜡等。冰、各种金属、食盐等都是晶体,它们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例题1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 (2)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3)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答案(1)固态、液态、气态 (2)不能。因为冰不能从周围吸收热量。 (3)思路解析:松香、石蜡、玻璃是非晶体。答案:b 例题2

.某同学通 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则 (选填“甲”或“乙”)是晶体的熔化图像,其熔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从题图可知甲图中 的物质有明显的熔点,并且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属于晶体;乙图中的物质没有明显的熔点,并且边熔化温度边升高,属于非晶体。答案: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例题3 有a、b两种固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图所示,请根据图像 回答 下列问题 (l)晶体图是。它的熔点是;(2)该晶体熔化过程用了分钟时间; (3)该晶体熔化时需要热,温度;(上升/ 保持不变 /下降) (4)晶体图像上,3min时是态, 8min时态,12min是态。(5)下列四幅图中表示非晶体凝固的图像是() 答案(1) a 80℃(2)5 (3)吸热保持不变 (4)固固液共存液(5)( c ) 如图所示是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 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 b.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第10分钟后物质处于液态 d.在bc段物质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 a.冰在太阳下化成水 b.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温度与物态变化学习知识点总结计划.docx

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重点 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 2) 0℃和 100℃之间为 100 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 1 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 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 实验室温度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一样一样 玻璃泡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水银煤油,酒精等 刻度范围-20 ℃----110 ℃35---42 ℃-30 —50℃ 分度值1℃℃1℃ 玻璃泡上部分是均匀玻璃泡上部分有段细玻璃泡上部分是均匀 构造 细管而弯的‘缩口’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放在被测环境中直接 数,不能甩使用前需要甩几下读数,不能甩 重点 2: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 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压强杂质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 重点 ) 2、凝固: (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 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 3) 0A 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4、液化:液化的方法分为:①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②压缩体积液化。

七年级上科学《熔化与凝固》知识点及练习题

4.1 熔化与凝固 姓名:日期: 【知识要点】 一、物质的状态 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像水一样,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二、熔化 1.定义: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熔化的特点 晶体: (1)固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当温度达到一定时开始熔化,直到全部熔化后,温度才上升; (2)熔化图像如图甲所示。 非晶体: (1)受热先变软,后变稠、变稀、流动性越来越大,最后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整个过程温度一直升高。 (2)非晶体熔化图像如图甲所示。 三、凝固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2.凝固的特点 晶体: (1)液体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放热,当温度降到一定时保持不变;

非晶体: (1)凝固时先变稠,变硬,最后变成固体,凝固时不断放热降温。此过程中温度一直下降。 (2)凝固图像如图乙所示。 结论:同一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和凝固时的温度是相同。 四、晶体和非晶体 根据各种固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晶体,特点是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一类是非晶体,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常见的晶体有:食盐、海波、萘、明矾、石膏、水晶、各种金属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石蜡、松香、橡胶、塑料和陶瓷等。 【典型例题】 例1.关于用0℃的冰和0℃的水冷藏鱼,哪个效果好,叙述正确的是( ) A .0℃的冰比0℃的水的温度低,所以用冰的效果好 B .0℃的冰和水的温度相同,所以效果一样 C .尽管冰和水的温度相同,但0℃的冰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比0℃的 水效果好 D .冰放在鱼上方,而水可以把鱼全部浸泡,所以用0℃的水效果好 例2.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它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则该图像可能是( ) A 、冰的熔化图像 B 、松香的熔化图像 C 、玻璃的凝固图像 D 、铁水的凝固图像 例3.图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 A 、海波是一种晶体 B 、当温度达到 C ?48时,海波已经熔化了 C 、对海波加热,耗时共计min )(12t t - D 、在BC 段,海波温度不变,所以无需加热 例4.某同学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分别加热,至两种物质全部熔化时,他记录的温度变化数据如下表,则 (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熔化和凝固(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熔化和凝固(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能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5.掌握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 6.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 要点诠释: 1、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常温下呈现固态的物体一般称固体,如:钢铁、食盐等;在常温下呈现液态的物质,一般称为液体,如:水、酒精等;在常温下呈现气态的物质,一般称为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2、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情况下都有三种状态,如:常温下铁是固态,加热至1535℃时变成液态;加热至2750℃时,变成气态。 要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3、【《熔化凝固》】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柴、搅拌器、三脚架、钟表 (2)实验药品:海波(硫代硫酸钠)、松香 (3)实验装置:

(4)实验内容: ①观察海波熔化时的现象? ②当温度达到40℃后,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 ③当海波开始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如果停止加热还能继续熔化吗? ④用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 (5)表格: (6)海波、松香熔化图象: (7)分析论证: 从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松香的熔化过程则不同。由图象可看出,随着不断加热,松香的温度逐渐升高,在此过程中,蜂蜡由硬变软,最后熔化成液体。 要点诠释: 1、实验开始时烧杯中的水,可用40℃左右的温水,待测物质的温度升到40℃时,开始记录。 2、应选择较细的试管,以增大海波的受热面积,且装入试管中的海波不宜过多。 3、对海波的加热应较缓慢,为此可在烧杯中加一支温度计,用来监测烧杯中水的温度,一般应使试管内、外温度计的示数差保持在2—3℃左右。 要点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与非晶体: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 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熔化和凝固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