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积极动手实验,敢于提出问题。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本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教材171—176页,结合以前学过的化学反

应,思考、识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然后再

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

“我的疑惑”处。

4.建议做预习案用时15分钟。

Ⅰ.知识准备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氢气燃烧的反应中,氢分解成氢,氧分解成

氧,每个氢和个氧结合成_______个水。用微粒图示的方法表示上述的变化过程:

该图示过程中,共有个氢分子(共计个氢原子)和个氧分子(共计个氧原子)参加反应,生成了个水分子(共计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定发生变化的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火柴燃烧最后剩下灰烬;酒精燃烧,连灰烬都没有留下;铁生锈却质量增加了……你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类似上述的事例?

Ⅱ.教材助读

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1.试着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下水的电解。

2.思考教材173页的【活动天地】,并回答其中的问题,体会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

3.仔细阅读课本174页的【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为上课时的分组实验的操作做好准备。

4.重要概念我来记: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Ⅲ.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通过阅读教材你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了没有?认真完成下列题目,检测一下: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1.(2010,昆明,7)下列“化学反应前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质量总和相同

B.元素的种类相同

C.物质的分子个数相同

D.原子的个数相同答案:C

点拨: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2.下列实验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煤燃烧后,留下煤渣的质量比煤的质量少了

B.镁带燃烧后,得到的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D.硫燃烧后,硫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总质量

答案:D

点拨: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3.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分子总数一定等于生成物的分子总数

B.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之间的重新组合

C.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D.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体积一定不变

答案:C

点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因此化学反应前后的分子数有时会发生改变;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质量,气体体积随分子数的改变而改变。

4.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较少量的O2转化为臭氧(O3)3O2===2O3,若有30g O2参加了化学反应,则生成臭氧的质量为()

A.20 g B.30 g C.60 g D.45 g

答案:B

5.用“>、=、<、≥、≤”填空。

⑴将ag MnO2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充分反应后MnO2的质量 a g。

⑵将agMnO2与bg的KMnO4混合物充分加热后,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ag。

⑶将ag镁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

ag。

⑷ag氧气与bg硫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a+b)g。.⑴=;⑵>;⑶>;⑷≤

点拨:⑴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⑵反应后的MnO2的质量应是反应前的MnO2和KMnO4分解后生成的MnO2的质量的和;⑶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应为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⑷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应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和。

Ⅳ.我的疑惑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Ⅴ.信息链接

易燃易爆品有哪些

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包括这十大类

(1)爆炸品。如雷管、炸药、导火索、鞭炮、烟花、打火机等。

(2)易燃液体。如汽油、煤油、酒精、香蕉水、松节油、油漆等。

(3)易燃固体。如硫黄、油布及其制品等。

(4)压缩气体类。如打火机气体、液化气等。

(5)易自燃的物品。如黄磷等。

(6)毒害物品。如砒霜、敌敌畏等。

(7)腐蚀性物品。如盐酸、硝酸、双氧水等。

(8)放射性物品。

(9)氧化剂类物品。

(10)遇水燃烧物品。如金属粉、金属钠、铅粉等

课内探究案

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根据以前的学习,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

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 镁带燃烧后质量增加了,煤炭燃烧后质量减少了,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2.在化学变化前后不变的量和发生变化的量各有哪些?

教学建议:

1.给学生2-5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不做任何形式的回答,以便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

2.提出的问题可以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重

视。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质量守恒定律(重难点)

教学建议: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的理解进行操作、探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设计,让其从失败的实验中懂得,正确的实验操作才是确保实验结论准确无误的前提。

问题1.实验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可以参照课本96也设计的两个实验)

3.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方案一: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若此实验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天平反应前后是否平衡?为什么?试试看。

方案三: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变或变小或变大。(猜想合理即可) 方案一

实验步骤和方法:将少量白磷臵于密封的锥形瓶中,称量其质量。然后用凹透镜聚光,使密封于锥形瓶中的白磷被点燃,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白磷燃烧,有白色的烟生成。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白磷燃烧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方案二

实验步骤和方法: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放臵一个锥形瓶,瓶内倒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然后放入一只装有大理石的小试管,塞入到胶头滴管的单孔橡皮塞,胶头滴管内预先吸入适量稀盐酸,在右盘上放臵适量的砝码,并调节托盘天平平衡,读出反应前的总质量。然后将稀盐酸滴入小试管内,让大理石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实验结束时,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并读数。 实验现象:滴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大理石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碳酸钙 + 盐酸 → 氯化钙 +水 +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 → 碳酸钙 + 水

反思:不平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逸出。 方案三

实验步骤和方法: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放臵一个锥形瓶,瓶内倒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塞入带胶头滴管的单孔橡皮塞,胶头滴管内预先吸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右盘上放臵适量的砝码,并调节托盘天平平衡,读出反应前的总质量。然后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让二者充分反应,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并读数。

实验现象: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物质;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问题2.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3. 怎样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是在化学反应中,不包括物理变化,如水变为水蒸气时质量不变,并不能说这一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是指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包括过量反应物的质量。

(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守恒,而不是其中一部分反应物或一部分生成物。若反应前后相比质量变轻则必有物质散失,变重则必有物质加入。 问题4.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求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2.4g 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称得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0g ,则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

例: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元素。 (3)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例:20g 木炭在32g 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物的质量为44克,则实际反应的木炭的质量为________g,由此判断木炭_______(填“有”或“没有”)全部反应。 答案: (1)0.6 (2)氢、硫两种 (3)12,没有 针对训练1. 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水+二氧化碳 淀粉+氧气,可推断产生淀

叶绿素

粉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 .C 、H 、O B .C 、H C .C 、O D .O 、H 答案:B

针对训练2.(2010,昆明,28)请回忆你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方案一和实验方案二。(下表中的“实验结论”选填“=”、“>”、“<”符号)

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有一个方案观察到天平不平衡,是因为

,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在反应物不变的前提下,要使天平平衡,你对该方案改进的措施是

答案:方案一:= 方案二:有气泡产生; > 碳酸钾粉末与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逸出; 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总结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探究点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难点)

教学建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学生学过的熟悉的电解水入手。

问题 1.以电解水为例分析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解释

为什么电解物质前

后总质量不变? 答案:

如上图1所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由许许多多的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了氢气和氧气。在这个过程中,氢、氧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氢、氧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氢、氧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故被分解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问题2.根据以上分析,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答案:一切化学反应的过程都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针对训练3. 在化学反应A +B =C +D 中,8gA 和16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gC ,若12gA 参加反应,生成D 的质量是

A.20g

B.24g

C.15g

D.21g 答案:D

点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8gA 和16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gC ,则生成14g D ,参加反应的A 和B 的质量比是10:14因此生成的质量为21g 。

针对训练 4.(2010,浙江丽水,16)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 .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 .两种反应物均为化合物 答案:A

总结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要能从微观的层面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拓展提升: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的量、一定不变的量、可能改变的量各有哪些?

答案:六个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个一定改变: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分子的种类一定变;原子的组合一定变。

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Ⅲ.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

答案:

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2010,镇江,7)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B .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C .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B

2.已知A 物质与B 物质反应生成C 物质。现有12 g A 与32 g B 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 物质的质量是( )

A .44 g

B .32 g

C .22 g

D .12 g 答案:A

3.在2x+Y 2=2Z 的反应中,x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Y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Z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32 B .40 C .56 D .64 答案:B

4.(实验题)用碳酸钙与稀盐酸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见图2)

(1)反应中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锥形瓶中的石灰水的作用是 ; 答案:(1)滴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

(2)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其逸散到空气中。 有错必改:

教学建议:

当堂检测可以通过小组长批阅检查,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反馈,评价。老师要针对错误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错因更正并总结。

也可采用定时完成,学生抢答、质疑的模式完成。

Ⅴ.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堂小结: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要求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本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课堂评价

课后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题----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叫不简

单!

1.燃烧法是测定有机物组成的常用方法。某学习小组取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只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该有机物的组成正确的是( )

A.只含有C 、H 两种元素

B.含有C 、H 、O 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 、H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 元素

D.一定含有C 、O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 元素 答案:C

点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该变。生成物种含有C 、H 、O 三种元素,氧气可以提供氧元素,有机物中一定含有C 、H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 元素。

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10g冰受热融化成l0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质量总和

答案:.D

点拨:质量守恒定律只只用于化学变化,A错;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体积守恒,B错;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C错D对。

3.1g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质量?

A.等于1g

B.小于1g

C.大于1g

D.无法确定

答案:C

点拨: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此,生成物的质量应是镁条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引起的质量和。

4.(2010,义乌,27)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把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粉末,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色。由此可知,该物质中肯定含有元素。答案:碳(C)

点拨:该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为二氧化碳,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知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至于使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的水蒸气,可能是气体从澄清石灰水中带出的,故,不能确定原物质中有氢元素。

二、综合训练题----你挑战B级了吗?

5.(2010,潍坊,7)甲分子与乙分子反应生成丙分子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甲是单质

B.丙分子中A、B原子个数比为3∶1

C.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分子的个数也没有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乙的化学式为A2

答案:C

点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不变的,反应后A原子有六个,所以反应前也有六个。

★6.有人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把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将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两种溶液混合反应,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答:;

你认为上述实验设计是否严密?;说明理由:

;应如何改进?。答案:不平衡;不严密;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导致天平不平衡;应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点拨: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的总质量是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烧杯和试管的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是烧杯内所有物质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和。

7.(2010,四川甘孜,20)(1)某同学按右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

反应前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偏转(填“左”或“右”)。该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填“遵守”或“不遵守”)。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

答案:(1) 右遵守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了(2) ①②⑤

★★8.(2010,浙江台州,30)如图l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

(1)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白磷燃烧,锥形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托盘天平最小只能测出0.2克的变化量,为了提高精度,老师改用如图2所示的不等臂天平(AO:OB=1:7),若左盘能增减的最小砝码是0.2克,则右盘质量的最小变化量为克。(结果保留2位小数)

答案:(1)产生白烟(2)0. 03

三、拓展训练题----挑战高手,我能行!

○L9.某人有以下观点,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符合科学性?请加以解释。

⑴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质量不断减少,所以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⑶将100g水加热蒸发,使之变为蒸汽,所得蒸汽的质量仍为100g,这一实验事实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答案:⑴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散发到了空气中,所以蜡烛越烧越短,质量不断减少,但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的总质量仍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因此,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铁与氧气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的过程,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当然生成的物质质量比参加反应的铁丝质量大,因此,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⑶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具有的规律,不能推广到物理变化。所以⑶得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以上观点均不符合科学性,⑴和⑵都是化学反应,所以可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⑴中蜡烛质量减少是因为参加反应的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逸散到空气中了;⑵中反应后的生成物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铁丝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

点拨:该题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学习建议:先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所有题目,然后参照答案纠错反思,对于做题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好、落实好。

教学建议

1.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可收起批阅,也可通过小组长批阅检查,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反馈情况。

2.老师要针对错误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错因更正并总结。

3.标有○L符号的为能力题,体现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讲解此题时,教师要说明该题的能力立意点,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简史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了氧化锡,但容器和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并没有改变。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罗蒙诺索夫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结论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都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直到1908年德国化学家郎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科学家们才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E = mc2(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的速度,大小为3×108m/s)说明物质可以转化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这个结论与质量守恒定律有何联系呢?实验结果证明1000g硝化甘油爆炸以后,放出的能量为8×106J。根据质能公式计算,产生这些能量的质量是0.89×10-7g。从实用角度讲,其中的误差是可以忽略的,即可以认为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是完全成立的。

20世纪以来,人们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新的认识,承认两个独立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现在科学家将这两种定律合二为一,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雁江区雁江镇初级中学:彭锋极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初步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3)能运用实验验正确证质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方式: 1、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通过图片导入学习,化抽象为具体,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思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教学准备】 1、制作好跟教学设计配套的课件 2、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共6组,仪器、药品:托盘天平(7架),小试管(6支),小烧杯(6个),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小锥形瓶,气球,三角架,碳酸钠溶液,盐酸,硫酸铜溶液,铁钉,红磷,镁条。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猜测其后果(同学讲,教师写)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练习题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练习题 考点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读法、获取信息 1、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是:氢气,氧气,生成物是:水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是2:1:2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是4:32:36 2、在4P+5O2点燃2P2O5反应中: 从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原子、分子个数比来看,每2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从它们彼此之间的质量比来看,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了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3、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四位同学表达了如图所示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 ) A . B. C. D. 4、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其成果在最近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该转化的微 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转化的说法错误的是(C) A.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速率 B. 生成物之一为C2H4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D. 反应物与生成物均有分子构成

5、将16g 硫在给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如下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回答: (1)在三次实验中,第2次恰好完全反应; (2)在第___1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_14.5_g 。 (3)在第3___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 考点二:化学方程的书写 1、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是( D ) A. 反应前物质的分子总数等于反应后物质的分子总数 B.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体积相等 C. 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3)(2 )H 2S+( 1)SO 2==(2 )H 2O+( 3)S ↓ 3、高纯硅是制造计算机电路芯片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 1)地壳中____铝__元素的含量仅次于硅元素. (2)工业上用石英(主要成分为SiO 2)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 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4__,生成物R 的化学式为______.CO (3)硅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并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未来新能源,其反应方程式为. SI+O2=燃烧=SIO2 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工业上用甲和乙生成丙,物质丙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甲、乙、丙微观示意图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 2.学科:化学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白磷、铁丝、木炭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位于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化学变化主要有了一定的认识,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后生成什么新的物质。本单元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引导学生从质的认识向量的认识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为开展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

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即原子守恒是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从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活跃课堂氛围,发挥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得作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探究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五彩缤纷的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这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典型的化学变化。我们通过几个实验视频来复习一下实验现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完整版)《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 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 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教材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两个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师演示实验 5-1 和实验 5-2 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 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 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 二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 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 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 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熟练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回顾知识点)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等、动、定、变。 一.化学平衡状态及特征 1.化学平衡状态是指 。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各物质的转化率必小于。 (2)“动”:即化学平衡是,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类似的体系还有哪些? (3)“等”:是指,必须用同一物质来表示,这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 (4)“定”:由于,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及体积(或质量分数)。 (5)“变”:外界条件改变导致,原化学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平衡移动直至建立新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1)直接判定:v正=v逆(实质) 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 (2)间接判定: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③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系数不等,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恒温、恒压)保持不变。 ④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保持不变。 总之,能变的量保持不变说明已达平衡。(如下表所示) 例举反应mA(g)+nB(g) pC(g)+qD(g) 是否平衡状态

答案 是是是不一定是是不一定不一定是不一定是不一定是不一定 特别提醒①化学平衡的实质是v(正)=v(逆)≠0时,表现为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不再变化,因此v(正)=v(逆)>0是化学平衡判断的充要条件。 ②运用v(正)=v(逆)≠0时,注意方向和数量关系。 ③学会“变”与“不变”判断。“变”就是到达平衡过程中量“变”,而到达平衡后“不变”。否则,不一定平衡。 填写完后完成重难点手册的第三节化学平衡的习题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最新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导学案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导学案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执笔人:綦于红 ___班__小组姓名_______ 评价等级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宏观的实验中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并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 质。 2、初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及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的选 择。 3、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来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团 队精神。 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学法指导:合作学习,由实验探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课前预习】: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2、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有哪些?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提出问题): 1 .请用不同方式表达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2 .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3.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重新组合的过程,从微观上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没有改变,从宏观上说________、_______没有改变。 (猜想假设):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_________生成的物质质量(等于或不等于) (实验探究):请根据“友情提示”的内容,选择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友情提示):NaOH+CuSO4----Cu(OH)2+Na2SO4 CaCO3+HCl---CaCl2+H2O+CO2 (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合作实验): (得出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_______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反思评价):误差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对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保证在______ 容器里进行反应。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1课时)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1课时)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能正确书写给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进行相应的 简单计算;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3、掌握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预习导学】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 。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 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写出下列方程式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C(s)+H2O(g)CO(g)+H2(g), FeO(s)+CO(g)Fe(s)+CO2(g), ②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的浓度不写。 【练习】氯气在298K、100kPa时,在1L水中可溶解0.09mol,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交流研讨: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为K1, 1/2N2(g)+3/2H2(g)NH3(g)的平衡常数为K2, NH3(g)1/2N2(g)+3/2H2(g)的平衡常数为K3; 写出K1和K2的关系式: 写出K2和K3的关系式: K值大小有什么意义? 3.平衡常数的意义: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也叫)。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反应物转化率; 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反应物转化率。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C p(C)·C q(D)/C m(A)·C n(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K ,反应向进行

2010年九年级化学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的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烟台)下图是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 的是“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该反应中共涉及两种单质和三种化合物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D属于氧化物 B.物质C的水溶液pH大于7 .甲是复分懈反应 D.实验室可用H 2O 2 和MnO 2 制取E 泰州)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 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 2 ? ?→ ?点燃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A.CH 4S B.C 2 H 6 S C.C 4 H 4 S D.C 6 H 6 S 8、(09贵州)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21世纪教育网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21世纪教育网 100 mL21 水 二氧化碳网 B.2HI + Cl 2 ==== 2HCl + I 2 置换反应 C.2H 2 O ===== 2H 2 ↑ + O 2 ↑分解反应 D.2HCl + CuO ==== CuCl 2 + H 2 O 复分解反应 图3 /g /g /t A B C D 用心爱心专心

18、(09扬州)科学家探索用CO除去SO 2,该研究涉及的一个反应:SO 2 + 2CO ===== 2X + S,则X为() A.CO 2 B.C C.CS 2 D.COS 20、(09青岛)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四种实验操作的变化趋势图像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铁溶液 C.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烧碱溶液 D.镁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元素的种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8、(09泉州)“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圆满完成任务,向地面发回数量堪称史无前例的图像和数据,为人类探索火星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1)“凤凰”号探测发回的最新照片上显示,火星上确有液态水存在。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柯表示构成水的微粒的是(填标号)。 a b c d (2)火星上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碳和镁资源。科学家设想,镁可作为未来火星上的燃料,应为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氧化镁和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火星北极的土壤呈弱碱性。如果火星具备作物生长的条件,下表所列作物较适宜在火星北极种植的有。 作物名称芦笋草莓萝卜马铃薯 适宜生长的pH 5.5~7.8 5.5~6.5 5~8 5.6~6 (4)据英国《今日邮报》报道,科学家称:火星土壤中的水在-37℃时仍保持液态,是由于土壤中的高氯酸盐溶于水,使溶液的凝固点(填“升高”或“降低”)的缘故。 31、(09德州)观察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于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 2Mg 2 2MgO 2H 2 + O 2 2H 2 O 2CO + O 2 2CO 2 (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请你写出其中两点: ①;②。 (2)以上化学方程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请你写出其中一个与另两个的一点不同之 处。 点燃点燃点燃 用心爱心专心

5.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5.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 3.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化学式。 【课前预习】 1.托盘天平的使用: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检查, 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砝码放。 2.写出两个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___。 【预习自测】课本P98、.3~4 【我的疑惑】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 【故事导入】 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想起来,我干吗不来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呢?这不称不要紧,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如蜡烛燃烧后就没了;铁生锈后变重了等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猜想】。 【阅读】课本P92、93实验。 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⑴称量红磷燃烧前的总质量m1; ⑵引燃红磷,待冷却后,再称量总重量m2。 ⑴称量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的总质量m1; ⑵待反应后,称量总重量m2。 实验现象红磷,产生大量,小气球,冷却后 小气球变得更。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色固体, 溶液又色变色。 反应前总质 量 反应后总质 量

【教学方案】《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2课时)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加以总结。 3.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课前准备 多种配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4.如何读下列化学方程式? C+O2 5.判断下面方程式的正误,并说明原因。 (1)H2+O2O2 (2)H2+O2O+O (3)2H2+O点燃2O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 【提出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归纳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绝不能凭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如我们不能把氧化铝写成AlO,而应写成Al2O3,不能把氧化铁写成FeO,而应写成Fe2O3。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与数目必须相等,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来说就是要配平。 知识点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合作学习】请写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书写步骤。 【归纳总结】 1.写:根据实验事实短线左边写出反应物,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不只一种物质的用加号连接。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即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种类相同、数目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气体用“↑”符号,沉淀物质用“↓”将号表示。 4. 等:将短线改为等号,意味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拓展】 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的区别: 1.“点燃”指物质在燃烧时所必需的条件。 2.“加热”指引发和维持反应的温度范围500℃左右,一般用酒精灯作热源,用“△”表示。 3.“高温”指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不足以引发反应,而需用酒精喷灯(800℃以上)时,反应条件就写“高温”。 【设问过渡】如何配平呢? 知识点三配平化学方程式 (1)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原理 【讲解】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2)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限度》,本节知识用时一课时。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下普通班的学生。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和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二、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会求算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讨论法、讲授法指导教学。 3、教学过程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FeO(s)+CO(g) Fe(s)+CO2(g) 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化学反应在进行时都具有可逆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可逆反应。 【板书】一、可逆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分析】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二、教案

的观点,为什么? 【讲授】为什么福尔摩斯会这么说呢?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讲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找出答案,实验探究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呢?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93页内容,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并制定方案。 【提问】在这个三种猜想中,同学们赞同哪一种呢? 【提问】通过阅读课本同学们制定出哪些方案? 【演示实验】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把锥形瓶放在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后,用玻璃管引燃红磷,观察红磷燃烧现象,气球变化,以及天平指针的变化。【学生回答】提出问题—— 猜想——制定方案——观 察现象——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 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 生改变? 【猜想】 1、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 物质量总和 2、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 物质量总和 3、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 物质量总和 通过表决,大多数同意第一 种观点。 【制定方案】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 的测定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并思考】 (1)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 细沙? (2)玻璃管有何作用? (3)气球有何变化?为何 有此现象? 反应原理: 从福尔摩斯的故事引出 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 线索。 让学生回忆起实验探究过 程。 估计学生有两个认识方 向:A.从他们对化学反 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这 种认识出发,认为“相 等”。B.也有的同学会 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 发,认为“不相等”。 实验包括了两类反应: 金属与溶液反应;固体 燃烧反应。 实验实验实验

鲁教版初中三年级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

第四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对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借古喻今。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的、长时间的知觉某些事物,力图有所发展,以证明或推翻课本上的观点。这说明初三学生知觉的目的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初中生在知觉时,一方面能够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事物,抓住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更全面的去感知事物。 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学生的生活概念有一些是正确的,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是错误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煤、木柴、蜡烛的燃烧,认为物质燃烧以后的质量减少了,甚至消失了,怎么是质量守恒呢?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生活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 ②认识几个简单的化学变化,如: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 液反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③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以便从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认识)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本节是学好本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少部分化学知识,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明确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反应实验设计要求为密闭 ,深入认识理解定律,在此基础上严谨叙述质量守恒定律 2. 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敏锐地抓住实验细节,并进行深入分析,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捕捉问题、对问题拆解、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概念辨析以及严谨表述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⑴通过化学史及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⑵用“疑问”“冲突”带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心态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四、重点及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①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五.教学策略: 采用1.实验探究法使学生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质”和“量”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质”和“量” 1.化学方程式表示哪些化学意义?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的表达形式。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达了化学反应的意义。 (1)“质”的含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以及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2)“量”的含义从宏观看,表示了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果反应物都是气体,还能表示它们在反应时的体积比。从微观看,如果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化学方程式还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分子个数比。例如,化学方程式:2H2+O22H2O “质”的含义:经点燃,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 “量”的含义:从宏观看,每4份质量的氢气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即氢气跟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为1:8,从微观看,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这个化学方程式还表示了每2个氢分子跟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了2个水分子。 2.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有什么不同?

(1)化学方程式中的加号“+”和等号“=”有特定的化学意义;反应物间的“+”号表示物质间有“反应关系”,即用“+”号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故应将“+”号读成“与”、“和”或“跟”。生成物间的“+”号表示物质的“并存关系”,即反应后同时有这样几种物质生成,故应将“+”号读成“和”。“=”号则表示“反应生成”和“质量守恒”的意思,即左边那些物质“反应生成”了右边那些物质。例如,化学方程式: CuO+H2Cu+H2O 应读成:在加热条件下,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了铜和水;而不应读成:氧化铜加氢气等于铜加水。 (2)由于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右两边所表示的是物质的转化关系,故左右两边不能像数学方程式那样可以倒写或移项。 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化学方程式2KClO3 2KCl+3O2↑表示 ①氯酸钾等于氯化钾加氧气;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氯酸钾,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氯化钾和氧气;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积极动手实验,敢于提出问题。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本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教材171—176页,结合以前学过的化学反 应,思考、识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然后再 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 “我的疑惑”处。 4.建议做预习案用时15分钟。 Ⅰ.知识准备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氢气燃烧的反应中,氢分解成氢,氧分解成 氧,每个氢和个氧结合成_______个水。用微粒图示的方法表示上述的变化过程: 该图示过程中,共有个氢分子(共计个氢原子)和个氧分子(共计个氧原子)参加反应,生成了个水分子(共计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定发生变化的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火柴燃烧最后剩下灰烬;酒精燃烧,连灰烬都没有留下;铁生锈却质量增加了……你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类似上述的事例? Ⅱ.教材助读 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1.试着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下水的电解。 2.思考教材173页的【活动天地】,并回答其中的问题,体会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 3.仔细阅读课本174页的【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为上课时的分组实验的操作做好准备。 4.重要概念我来记: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Ⅲ.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通过阅读教材你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了没有?认真完成下列题目,检测一下: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1.(2010,昆明,7)下列“化学反应前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质量总和相同 B.元素的种类相同 C.物质的分子个数相同 D.原子的个数相同答案:C 点拨: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2.下列实验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煤燃烧后,留下煤渣的质量比煤的质量少了 B.镁带燃烧后,得到的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D.硫燃烧后,硫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总质量 答案:D 点拨: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3.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正确的是()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解析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1课时)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三)“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化学具体目标: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化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定义);二、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意义);三、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其中“三、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仅是本节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乃至全册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重点确定为:书写化学方程式。 重点知识:初步学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重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地书写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书写步骤和配平方法。能够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读和写)代表性的、常见的、简单的化学反应。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2. 继续培养学生反思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用文字、图形、符号表示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宏观物质以及化学反应的经验,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但是还不会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上一节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怎样表示化学反应才能既简单有能体现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教师抓住这一认知需求,以化学反应的表示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分析对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较为缜密的逻辑思维,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困难。 因此把教学难点确定为: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70%的学生能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书写步骤和配平方法。50%的学生能够利用能够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读和写)代表性的、常见的、简单的化学反应。策略:①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采用让学生先尝试书写、在书写中自己总结规律的方式。②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兵教兵”的策略突破难点。 四、备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类目标: 初步学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方法类目标: 1. 通过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这一反应的不同表示方法,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的意义,理解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并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