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学习目标】

1.记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2.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知识链接】

复习诊断: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自读课本活动天地5---2,完成下列问题: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表示叫做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小组合作】下列式子你认为哪一个是化学方程式?

1) Mg + O2MgO

2) Mg + O2MgO2

3) 2Mg + O2== 2MgO

4) 2Mg + O22MgO

自读课本P108,请你总结书写方程式遵循的原则:

1

2

【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学习P107页活动天地5—3,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并尝试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左边写化学式,右边写化学式,中间用“等号”相连。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止一种时,则在其间用“+”号相连,读作“和、跟、与”。

(2)配平化学方程式:即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各种____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注明和生成物的。

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组讨论,交流共享】以2H2O2H2↑+O2↑为例,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

(2)

(3)

(4)

5.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正确读法:以2H 2 + O 2 2H 2O 为例:

宏观角度读作: 。

微观角度读作: 。

量的读法: 。

【堂清】

1.关于“C + O 2 CO 2”正确的叙述是( )

A.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碳加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C.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是反应物,碳和氧气是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2AB+B 2=2C 中C 的化学式为( )

A.AB

B.AB 2

C.A 2B

D.A 2B 2

3.为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激性气味的乙硫醇(C 2H 5SH )。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能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 2H 5SH + 9O 2 4CO 2+2X+6H 2O ,则X 的化学式为( )A.H 2SO 4

B.SO 3

C.CO 2

D.SO 2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Mg + O 2 MgO 2

B 、4Fe + 3O 2 2Fe 2O 3

C 、2P 2O 5 4P + 5O 2

D 、2HgO 2Hg + O 2↑

5.汽车尾气中含有CO 、NO 和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可在汽车尾部安装一个触媒(催化剂)转换器,将其转换为N 2、CO 2、H 2O 等无害物质,其第一步转换是在催化剂作用下使CO 跟NO 反应,生成CO 2和N 2,第二步转换是再通入过量空气,使剩余的CO 和碳氢化合物(以C 2H 4为例)被完全氢化。根据以上叙述写出该两步转化的三个化学方程式。

6.(1)对知识的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现有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 ① H 2CO 3 H 2O + CO 2↑②CaCO 3 CaO + CO 2↑ ③ Cu 2(OH)2CO 3 2CuO + CO 2↑+H 2O

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也有许多不同,请指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与另外两个的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点燃

Δ

高温

Δ 点燃 点燃 Δ 点燃 点燃

【谈收获】

【作业设计】(第3题为选做)

1.CO2是常用的灭火剂,但金属镁着火却不能用CO2扑灭,因为镁能在CO2中继续燃烧,生成黑色和白色两种固体粉末,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①用H2做“零污染汽车”的燃料:

②灯泡里放极少量的磷来延长白炽灯泡的使用寿命:

3.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提高原子的利用率,使原料中所有的原子全部转化到产品中,实现“零排放”。下列反应符合绿色化学

高温

这一特点的是()

A.工业冶铁Fe2O3 + 3CO 2Fe + 3CO2

B.用生石灰制熟石灰CaO + H2O Ca(OH)2

C.实验室制二氧化碳2HCl + CaCO3CaCl2 + H2O + CO2↑

D.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ZnSO4 + H2↑

【教、学后反思】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以为基础,不能捏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2)一定要遵守,“等号”两边各、相等。(这也是用来检查一个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依据之一)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特性学案2

声音的特性学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前提测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中国地理气候复习学案

中国地理(三)----中国的气候 [学习目标] 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3.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5.气候的主要特征及 6.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 (1)我国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2)我国气候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过程] 运用地图和图表,从气温的时空变化,干湿情况分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综合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注意读图表的方法和技巧 运用地图、资料,从地理位置、地形 和季风等方面综合分析影响气候特征的 因素 熟悉重要的气候界线 一、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中国的气温的分布及成因: 冬季:等温线,说明南北温 差,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 一线,最低温出现 在。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原因 夏季:等温线比较,说明夏 季。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 3.在图上画出中国的热量带名称

二、降水 .中国的降水的分布规律: 1.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多 少; 多, 少。 总趋势: 。 2.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多, 少,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3.在图上找出 200mm .400mm.800m m.1600m 等降水量分布 4.季风与非季风区界线: 5.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五月: 进入雨季,十月结束 六-七: 进入雨 季,九月结束 七、八月: 进入雨季, 9月初结束 南方雨季开始 ,结束 ,雨季 ; 北方开始 ,结束 ,雨季 。 5.干湿区的分布: 在图上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 地区、干旱地区

三、中国的气候特征、原因及其影响: 1.影响气候的主要成因是: 2.中国气候的特点: 3.评价中国的气候特征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思维拓展问题: 1.我国气温年较差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角的概念的推广

技工学校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来引入知识点,如螺 丝扳手紧固螺丝、时针与分针、车轮的旋转等等,都能形成角的概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形成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确定“规定”的实际意义,突出角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二.知识点 1、角的概念 ⑴“旋转”形成角 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 ,绕着它的端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另一位置OB ,就形成角α. 学 科 数 学 角的概念的推广 授课班级 2015级机 械二班 授课时数 6课 授课时间 第二周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是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需要 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和 难 点 1.使学生初步理解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 2.理解“正角” 、“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 义; 3.掌握所有与 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 角)的表示方法 复习提问 B A O 始边 终边

2100 -1500 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 叫做角α的始边,旋转终止的射线OB 叫做角α的终边,射线的端点O 叫做角α的顶点. ⑵.“正角”与“负角”、“0o角” 我们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正角,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负角,如图,以OA 为始边的角α=210°,β=-150°,γ=660° (3).象限角与终边相同角 1.“象限角” 为了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重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重合于x 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30 、390 、 330 是第Ⅰ象限角, 300 、60是第Ⅳ象限角 585 、1300是第Ⅲ象限角, 135、2000 是第Ⅱ象限角等 6600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2.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能正确区分地球“五带”和中国“五带”,了解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 3.知道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并会分析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价值目标:1.了解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重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2.中国“五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3.中国的五带和干湿地区 难点: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一)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夏季南北普遍,南北温差。 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①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白昼短,得到的太阳光热 ②北方靠近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4.依据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和一个特殊的区。即中国“五带”。 、热带作物 (二)降水--分配不均 1.空间分布:自沿海向内陆 原因: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 (冬、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2.时间分布:(1)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少。集中在月。 (2)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北方较。 3.干湿地区的划分: (三)气候类型 东部地区主要是气候和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 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气候,海南、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气候。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区指的是受到影响显著的区域。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季风区降水,非季风区降水。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一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 2、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的影响,降水自

《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个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知道噪声防治的途径。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三、课前预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_______、_______体中比________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四、课内探究 【学点一】音调 [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拨动梳子的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缓慢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小结归纳]】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学点二】响度 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2、探究实验: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______;幅度越小,响度越______。 (阅读课本21页响度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跟踪练习: 1、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2、另外,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____,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______。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3、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学点三】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中国区域地理-中国气候学案知识讲解

2020届区域地理复习中国气候——气温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一月份、七月份的等温线分布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运用地理原理来阐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学预习: 一、气温分布特点: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 。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 。夏季最低气温处:______ ,原因: 最高气温处:______ ,原因: 二、热量与耕作制度和农作物: 根据(积温)的不同,我国可划分为五个和一个。 读地图册P47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并填写图表中空白。 序号温度带熟制农作物 A B C D E F

A B C D A B C 合作探究: 1.阅读我国一月等温线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 (1)漠河和海南岛温差约为_________,描述我国一月份等温线分布特点,分析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描述一月00 C 等温线的位置并说明在西南向南拐的原因? (3)描述图中A 、B 、C 、D 几个地区等温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分析一月份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漠河的原因? 2.阅读我国七月等温线分布图、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漠河和海南岛温_________,描述我国七月份等温线分布特点,分析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2)描述图中A、B、C几个区域的等温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课堂练习: 1、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A 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 洋流 D 地形 2、以下城市中,1月平均温度最高的是() A 天津 B 上海 C 广州 D 哈尔滨 3、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是不符合这一规律的地区是()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4、传统民居特色与南北气温差异有关联,下列叙述未体现这种联系的是() A 北方房屋墙体较厚 B 南方房屋高大宽敞注重通风透气 C 南方屋顶坡度较大 D 东北地区的房屋有多层窗户 5、下列关于农作物耕作熟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珠江三角洲-----一年一熟 B 东北平原-----一年两熟 C江汉平原-----一年三熟 D海南岛-----一年三熟 6、我国冬季和夏季白昼时间最长的地方分别是() A 海南和黑龙江 B 海南和新疆 C黑龙江和海南 D新疆和海南 7.每年五月下旬,河北省农民纷纷驾驶收割机南下到河南参加麦收,然后再北上。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 河南省降水量大于河北省 B河南省比河北省热得早,小麦成熟早 C河南省小麦品种好于河北省 D河南省的人口比河北省少 8.表中代码表示滇、川、陕三省省会和西藏自治区首府的名称,根据表中气候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地区代号 -2.3 14.9 ① 4.6 2 5.8 ② 7.8 19.9 ③ -1.3 26.7 ④ C.③为成都 D.④为昆明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图,回答9~10题。 9.图中甲城市西侧的等温线向南弯曲,乙城市所在地区的 等温线向西弯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地形 C. 纬度位置 D. 大气环流 10.图中所示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土壤盐碱化 B. 土地沙化 C. 水土流失 D. 酸雨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与学重点: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 教与学难点: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教与学方法:以图析文,合作交流。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亚洲的气候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季风气候显著,也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特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5页——37页和图2——22“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叫季风区?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哪些山脉? (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为什么说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2)教师点拨: 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区别在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比较大,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大部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因此气候具有较强的大陆性特征。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在北回归线附近,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而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却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8页——41页,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哪些? (2)说出寒潮发生的时间,伴随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危害? (3)台风发生的时间,伴随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危害?并说出 个性化修改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19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 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

(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 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19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 (1) 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 (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观察响度波形图,提高对声音响度的认识(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3.知识延伸: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小。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探究影响声音的因素——音色 1.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1)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是谁呢?

2.2中国的气候(5)学案

2.2中国的气候学案 第五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我要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 2.通过学习我国特殊天气,我能分析出它们带来的危害。 3.通过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我要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阅读课本42-44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将要点在课本上勾划并记住) 1.我国的特殊天气 (1)中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等。 (2)寒潮是(秋末、冬季和初春)影响中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指的是大范围的活动。寒潮南下使所经过的地区产生急剧、、,有时还伴随天气。 (3)补充:(抄在课本42页下边) 寒潮的影响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寒潮影响,但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势高)、四川盆地(受山岭阻挡)、以及广东、台湾、海南(距冬季风源地远)受寒潮影响小。 (4)夏初(6月份),常常阴雨连绵,因为这时正值梅子黄熟的季节,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读课本,了解梅雨天气的特征。 (5)台风是极猛烈的热带气旋,风力为级。主要影响、、、、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袭击中国的台风常发生在5—10月,尤以月为多。 (6)阅读课本43页下面了解“沙尘暴”有关内容。 补充①易发时间:春季。 ②发生地区:主要在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③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植被比较稀少,沙质土壤较多,大风天气频繁;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 ④治理措施:禁止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牧。 2.我国的气象灾害 (1)中国是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2)洪涝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季,是我国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3)是对中国农业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由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人口、城镇,工农业,因而旱灾造成的损失更大。 (4)补充:干旱,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中华北地区春旱最严重。 (5)读课本44页“阅读”材料,了解寒潮、梅雨、台风和沙尘暴对中国的影响。

(完整版)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2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了解任意角的概念,根据角的旋转方向,能判断正角、负角和零角; 2.学会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理解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3.通过观察、联想得出相应的数学规律的学习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初步理解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2.初步学会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 六环节分层导学法 【课前准备】 (学案导学)教师编印导学案,提前两天下发,指导学生完成并检查. 学生预习教材P6-8相关内容,完成优化设计基础知识梳理部分和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形成对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初步认识;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完成优化设计典型例题领悟部分和导学案合作探究部分,至少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线.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解决个别同学存在的困惑,共同梳理出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得到及时解决。 (检查反馈)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书写不够规范,角的单位“°”容易漏写; 2)思维不够严谨,审题不仔细,做题往往不注意条件; 3)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掌握不熟练; 4)概念辨析缺乏方法. 完成较好的学生有:白焕焕、杨宇、杨强、何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 (1)初中学过的角是如何定义的,角的范围又是怎样的? (2)跳水运动员在空中身体的旋转周数如何用角度来表示? (3)汽车在前进和后退中,车轮转动的角度如何表示才合理? (4)工人师傅在拧紧或拧松螺丝时,扳手转动的角度如何表示比较合适?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正角、负角和任意角的有关概念.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遇到大于360°的角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的概念的必要性. 之后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即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 【板书】角的概念的推广 二、展示评价 学生以组推荐代表展示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回答问题:本节课中学习了哪些新概念,这些概念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不同组别之间展开交流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板书,并点拨、激励、评价. 展示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口头表述回答教师所提问题. 三、导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象限角的判定与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理解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探究1:判断角所在象限 例1在0°~360°之间,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分别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1)480°;(2)-760°;(3)932°; 归纳小结:判断角α所在象限的方法:先在0°~360°之间,找出与所求角终边相同的角β,因为α与β终边相同,因此只需判断角β所在象限,即为角α所在象限. 跟踪训练1:象限角的概念: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______;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_________ ________ _;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中国的气候 北回归线既穿过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和和我国江南地区的鱼米之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新疆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让我们走进本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并记住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运用地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大致范围,并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3)通过我国与同纬度地区气温与降水的比较得出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的结论。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在了解本课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下面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和地图,在尽可能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认真思考相关地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课本上标注出相关的地理知识点,记录发现的地理问题。接下来就看你的了,相信你是最棒的! 1.气候复杂多样 阅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复习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种类、分布 地形和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1).季风区是指受影响较大的地区,降水;非季风区是指受影响较小或基本不受其影响的地区,降水。 (2).比较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填表,并结合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来自陆地还是海洋风向 冷暖、干湿 状况 影响因素 影响范围大 小 冬季风 夏季风 从图中找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是等山脉,该线以东为季风区, 以西为非季风区。 (3)___________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 __________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大陆性气候显著 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中国的气候也有很强 的大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_____,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气温冬季明显________,夏季明显_______。

八年级物理全册 3.2 声音的特性学案 (新版)沪科版

3.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2.知道影响声音的三大特性的主要因素。 3.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新课案】 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1.做一做:将一些细砂子放在桌面上,轻敲与重敲桌面,观察砂子振动情况并感受声音强弱。 完成下列问题: 声音的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有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和有关。 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表示。 2.做一做实验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边沿,在另一端拨动直尺,不断改变直尺露出桌面的长度,感受直尺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音调怎样变化。 后完成下列问题: (1)声音的称为音调。音调与发声物体有关。 (2)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3.音色曾经叫反映了声音的与。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有 关。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就是因为声音的不同。(一)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响度与发声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 【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二)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区域地理 中国的气候 导学案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考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图1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表1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1 (1)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6分) (2)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12分) 考点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2 .(2014北京卷)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 果园 耕地 居民点 公路及桥梁 河流 等高线及高程 400m 200

图2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12分)考点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3.(2015?北京卷)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崇礼作为雪上项目主赛场的气候条件。(8分) 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张家口市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结构调整。 (2)举例说明张家口市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地理条件。(8分)

考点4: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比及其影响 4.(2014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 图中锋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 (1)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12分) 2824100°104° 108° 第4题图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参考答案 1. (1)(6分) 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 (2)(12分) 冬季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2分);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 2.(12分)(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 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 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12分) 3.【答案】 (1)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崇礼冬季积雪时间较长,在75天以上;平均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 (2)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如风速较大,开发风能;日照较充足,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开发生物能。 【解析】 (1)联系图示,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从积雪量、风速角度去分析。 (2)联系清洁能源,结合当地条件分析,可发展太阳能、水能和沼气。 考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气候、能源 4.(1)安顺比昆明:气温低;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 安顺受冷气团控制,在准静止锋的下方; 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准静止锋位置稳定少动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学案(无 答案)湘教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和温度带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冬季夏季气温特点,由于受纬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辩证观。 二、重点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重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 悬殊的原因是难点。 三、预习任务: 1、-----------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2、我国气候复杂的原因有哪些? 3、我国冬季气温特点是----------,夏季气温特点是--------------------------------。

做活动。阅读29页----------30页,回答下列问题: 4、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原因有哪些? 5、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的原因有哪些? 6、我国温度带从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青藏高原则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区。 7、东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华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作物熟制是-----------------、----------------------。 8、塔里木盆地属于---------------带,东北平原是----------------带,云贵高原是-----------------带。 四、预习诊断:阅读1月平均气温图回答: 冬季,漠河和海南岛相比,漠河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得到的光热------------(多、少),气温-----------(高、低);海南岛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得到的光热------------(多、少),气温-----------(高、低);再加上漠河靠近我国-------------的发源地,寒冷的-------------加剧了漠河的严寒,所以我国冬季气温-----------------。 五、预习质疑---------------------------------------------------------。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解析)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 解析) 【学习目标】 1.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2.知道影响声音的三大特性的主要因素。 3.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新课案】 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1.做一做:将一些细砂子放在桌面上,轻敲与重敲桌面,观察砂子振动情况并感受声音强弱。完成以下问题: 声音的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和 有关。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表示。 2.做一做实验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边沿,在另一端拨动直尺,不断改变直尺露出桌面的长度,感受直尺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音调怎样变化。 后完成以下问题: 〔1〕声音的称为音调。音调与发声物体有关。 〔2〕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音色曾经叫反映了声音的与。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有关。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就是因为声音的不同。 〔一〕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响度与发声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 ___有关。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 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 【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二〕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 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声音的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 【辨析】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 前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后者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 〔三〕知识点3: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也受外界因素影响。 〝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好;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_而发出声音。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别的。 【注意】物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音色也随之改变.如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音色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

《中国的气候》复习学案

《中国的气候》复习学案 考点说明: 1.运用资料叙述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运用资料叙述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资料叙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点梳理: 1.中国气温的分布: (1)、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冬季气温的分布原因: (3)、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我国根据大于或等于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 ,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气候区 地理教科书P30阅读材料及表格。 (1)、地区分布: (2)、时间分布: 4中国的干湿地区. (1、)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地区、地区、地区、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详见八(上)地理教科书P33表、图。 (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最少的是吐鲁番盆地中的。 (3)、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等温线通过的地方等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的与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的与的分界线。 5中国气候特点: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强: (3)季风气候显著: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②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5月东南沿海登陆;6月移到长江中下游,称为“梅雨”;7、8月北进到华北、东北;9月由北向南撤退。) 6、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①寒潮;②梅雨;③台风;④沙尘暴;⑤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按图例画出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和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2)图中我国境内,黑线(阴影区和非阴影区分界线)是__________分界线,阴影区域年降水量多在__________毫米以下。 (3)季风区内(不含青藏高原)有__________种温度带,有__________种干湿地区。 (4)当A 地开始受西南季风影响时,B 地多出现__________天气;C 地农业生产常面临__________(气候)威胁。 2.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1)图A 中7月的平均气温 约是 ℃,降水量约是 毫米。

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我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由李广全、李尚志编写的基础模块《数学》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来自本教材的第五章的第一节。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的推广,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象限角的概念。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以下必要性: 1、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2、是前面所学函数类型的延伸。 3、是描述旋转运动和周期性现象的重要特征量。 4、是专业的重要学习工具。 2、课时安排 5.1.1节:任意角的概念的推广,45分钟。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象限角”的含义,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观点审视事物。 能力目标:通过布置课前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实用性;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掌握象限角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旋转方向的观察、象限角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普遍对初中数学有恐惧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缺乏耐心和恒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学科特点,更多的学习活动设计将以观察、识别、分析、判断、讨论为主线,以掌握方法、步骤为目标,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象限角的概念。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理解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1)引导发现法。通过已学过角的定义来发现角的概念是可以推广的。 (2)任务驱动法。通过实际问题,使角的推广变得更为必要,如螺丝扳手紧固螺丝、时针与分针、车轮的旋转等等,都能形成角的概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形成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突出角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多媒体法。通过讲解、归纳、概括来介绍角的有关要概念,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1)分类学习法:了解数学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弄清角的分类及分类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22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学会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与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与学重点: 1、我国冬季与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温度带的划分。 教与学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教与学方法: 情景导入、对比讲解、读图分析 教与学准备: 景观图片、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哈尔滨的冰雕展览 与广州的花卉展),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学生回答) 相同的时间,广州与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说明两地 的气候差异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8页图2——14“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与第 29页图2——15中国的“七月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29页活动题1、2、3。 (2)我国冬季与夏季的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就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却南北普 遍高温? (2)教师点拨: 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 短,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 长。 阳光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离阳光直射点越远,正 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热量就越少。 此外,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3)探究结论: 受纬度位置与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受纬 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个性化修改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我国冬季与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就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