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_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_赖德胜

教育_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_赖德胜

教育_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_赖德胜
教育_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_赖德胜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

赖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100875)

教育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社会的发展而日见明显。因此,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都自觉地把发展教育看作是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措施,有关这一主题

的文献更是汗牛充栋,现在已有了70多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估算(Psacharopoulos,1994)。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的资料对中国城镇1995年的私人教育收益率进行估算;二是对中国私人教育收益率的形成给出一个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中国城镇1995年的私人教育收益率

教育对收入分配影响力的大小主要体现在教育收益率的高低上。现在有关中国教育收益

率的估算绝大多数都建立在1992年以前的样本数据之上。在这里我们估算1995年的教育收益率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学术积累的角度看,它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文献;二是它有助于揭示中国教育收益率的成因和体制改革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11样本和数据特征。

估算所赖于进行的资料来自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对1995年全国收入分配状况所进行的调查。该课题组曾对1988年全国城乡的收入分配状况作过全面调查,李实和李文彬(1994)用1988年的数据对私人教育收益率的估算是该领域被引用得最多的文献之一。课题组对1995年有关数据的大规模调查,为系统地、多角度地分析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本文只估算城市职工的教育收益率。1995年调查的城市职工样本涉及全国11个省市,即北京市、山西省、辽宁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和甘肃省,表1给出了有关变量的平均特征值。表1显示,在11763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占52%,为6131人,女性占48%,为5632人。样本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58年,其中男性职工10194年,女性职工10126年,二者相差不大,这说明中国城市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说明城市的教育政策还是男女比较平等的。样本平均工资为572015元,其中男性为617419元,女性为516519元,女性职工比男性职工低了整整1000元,说明中国的职业岗位分配和工资分配很可能存在性别歧视。样本中国企职工占2713%,外企职工占1127%。

21指标选择。

计算教育收益率的方法有三,本文只计算明瑟收益率(M incer,1974),其计算公式是:

In(Y)=a+bS+cEX+dEX 2+E

(1)

1998年第5期

式中,Y表示年收入,S表示受教育年限,EX表示劳动力的市场经历即工龄,a表示截距,E表示误差,b、c、d表示各变项的回归系数,其中b、c即是教育和工龄的收益率。

表1平均样本特征值

变量平均值变量平均值样本数11763工资2217男性0152收入(元/年)572015年龄40128男617419

受教育年限10158女516519男10194国有企业职工01273

女10126外企职工010127

明瑟收益率计算公式有3个变量,即Y、S、EX。S和EX的所指是很清楚的,S可直接用受教育年数来表示,EX则可通过公式/工龄=[年龄-(受教育年数+7)]0而求得。相比之下,Y的含义要含混得多。课题组所设计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分配调查表0中的个人收入项包括了众多子项,比如总收入、职工工资、职工从单位得到的其他收入、其他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收入、实物收入等,而且每一子项又包括了若干项。本文选择职工工资项作为收入指标,因为在劳动力市场健全的情况下,工资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最相关。

城市职工可依就业身份进行分类。在调查表中职工第一职业的就业身份包括中央和省级全民所有制、地方全民所有制、城市集体所有制、私营企业(包括合伙企业)、个体户(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乡镇(村)企业、其他所有制等9种。本文只选择了其中的三种,一是中央和省级的全民所有制;二是中外合资企业;三是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可以统称为外资企业。目前全民所有制和外资企业仍可代表着计划和市场两级,计算它们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有助于分析经济体制对教育之分配作用的影响。

31估算结果。

运用明瑟收益率计算公式对199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类别职工的教育收益率估算值(见表2)。

由于我们的估算所用的资料来源、计算方法、收入指标选择等均与李实和李文彬(1994)的工作基本一样,因此,二者的可比性应该是比较大的。根据表2并结合李实和李文彬的有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与1988年的数字相比,1995年的教育收益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如全国平均的数字从318%上升到5173%,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男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从215%上升为5114%,提高了2164个百分点;女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从317%上升到5199%,也提高了近213个百分点。这说明与以前相比,教育之配置能力和生产能力有了更大的运作空间。

(2)教育收益率为正,说明中国并不存在/脑体收入的绝对倒挂0即受教育水平越高者反而收入越低这种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现象。但所有组别的教育收益率都还很低,只相当于同等

发展水平国家相应数字的1/3-1/2,即受教育水平越高者虽然收入也越高,但教育的回报并不充分,也即存在/脑体收入的相对倒挂0。这也说明中国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扭曲程度虽一年比一年减弱,但扭曲仍然存在,甚至可以说还相当严重。

表21995年教育收益率估算

变量全国男女全民企业外资企业受教育年数01057301051401059901050301069工龄010274010293010261010301010301工龄2-010063-010074-010051-010077-010070截距5110951364416815127951555 R20124401280012010131101116样本数(人)11763613156323209150

平均收入(元)572015617419516519643917816810

平均受教育年数(年)1015810194101261111411102平均工龄(年)22172314211421151215注:所有变量的系数估计值都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

(3)女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5199%)高于男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5114%),这与李实和李文彬的估算是相一致的。事实上,这也与绝大多数人的估算(Jamison and Gaag,1987;Johnson and Chow,1997)相一致。女性职工和男性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无几,但其年收入却要比男性职工少1000元,为什么女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反而比男性高呢?对此,现有的文献似乎并未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女性职工上学的机会成本比男性职工低,即女性职工的年收入虽然比男性职工低,但她们上学的机会成本比男性职工的机会成本更低,从而只考虑机会成本而不考虑直接成本的明瑟收益率会女性比男性高。

(4)教育的收益率高于工龄的收益率,无论男女,也无论全民或外资,这大异于7年前的情况。这说明传统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中那种/论年头行赏0的局面已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种变化也可从最近几年在岗职工继续求学的热潮中得到验证。

(5)全国平均的教育收益率(5173%)高于全民企业的教育收益率(5103%),外资企业的教育收益率(619%)又高于全国平均的教育收益率,外企比全民所有制企业几乎高出了2个百分点。

二、教育的配置能力与劳动力市场

一般地说,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收益率应该是比较高的。这是因为:(1)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严重供不应求;(2)经济的非均衡性比较明显,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空间比较大。但上述估算却显示,中国1995年的教育收益率仍然很低,这印证着国人关于知识分子待遇偏低的印象,也提出了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收益率会这么低?或为什么中国会存在脑体收入的相对倒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赖于对教育影响收入分配之机制的认

识。

教育具有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Welch,1970)。生产能力是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与相同的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若用边际来表示,生产能力则体现为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受教育程度所增加的产品产量。配置能力是指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使既定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从而使产出增加的能力,用舒尔茨(1975)的话来说是/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0,或说采取均衡性行动以使不均衡复归为均衡的能力。配置能力类似于熊彼特(1990)说的企业家能力,但二者又有所不同。企业家能力为企业家所独有,而配置能力则人人都拥有。

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共同发挥作用,但配置先于生产,配置能力早于生产能力发挥作用。只有当资源配置合理时,生产能力越高才会带来越多的收入,否则会难尽人愿甚至会事与愿违。而且,一个人不仅拥有可用于生产的时间和劳动力,他还有其他资源比如资本、土地、技术等,一个人的收入也不仅由劳动收入组成,它还包括利息、利润、地租等。各部分收入之和如何才能最大,仅有生产能力是无法解决的,它必须依赖于配置能力的发挥。这也就是说,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固然与其生产能力有关,更是其配置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教育之配置能力要发挥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却因户口、用工等制度而严重地分割着(赖德胜,1996)。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Doeringer and Piore,1971)相比,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1形成的行政性。在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化的过程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则是政府,政府通过颁布一个个行政性法规使劳动力市场分割得越来越细,并越来越刚性化。

21劳动力供需主体的非主权性,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自主决策权都被计划者(政府)主权所侵蚀或替代了。

31非竞争性。这既表现在供求主体之间不存在竞争,也表现在供求主体内部不存在竞争;既表现在劳动力的初始配置不存在竞争,也表现在劳动力的再配置不存在竞争。这也是中国劳动就业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41非流动性。突出表现为:(1)农村劳动力没有发生刘易斯)费景汉转移,即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适时转向非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少流向城镇。(2)劳动力的工作转换率太低。直到80年代末期,企业职工的流动率也只有3%。(3)劳动力间或也有大规模流动,比如在1958 -1960年共有近300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文革0期间约有1700万新成长的城镇青年上山下乡等,但这种流动似乎也并非出于个人的决策,而更多地是一种政府行为,是行政性流动而非市场性流动。

51教育作用的非均质性。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之间特别是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教育起着非常明显的信号作用,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主要条件之一是他受过中专以上的教育,这与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中教育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之间所起的信号作用极为相似。另一方面,在同一劳动力市场内部,教育又基本上没有了信号作用。一个人在工作阶梯上的位置次序似乎与教育关系不大,有时教育还起负作用,即受教育水平越高,其位次越靠后。决定一个人职位升迁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出身和政治思想表现等。

三、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脑体收入相对倒挂的形成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阻碍劳动力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流动,这使得教育的配置能力受到了抑制,即教育对于个人收入分配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教育收益率低下或说脑体收入相对倒挂。

11劳动力初始配置的行政化,导致专业、兴趣不对口。教育特别是中专和大学教育等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0的,它一旦形成就往往难于他用,若硬要他用,则必定会给资本所有者带来损失。另外,与物质资本不一样,人力资本沉淀于人身并离不开人身,这决定着人力资本除具有专用性强这一特点外,它运用得好坏还取决于附体(劳动者)的主观感受,特别是其兴趣爱好。劳动者有兴趣,其人力资本才能发挥出威力,否则人力资本就会功能受阻。

在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性分割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初始配置是由计划者(劳动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完成的,而不是自主完成的。计划者对劳动力进行初始配置可以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满足如下两个前提条件:(1)计划者有充分的信息;(2)计划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取向或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即计划者与劳动者有相同的目标函数。但现实毕竟不是理论想象,交易成本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偏好函数的不一致以及行为人的机会主义倾向等使上述两个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结果,计划者对劳动力的行政化初始配置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专业不对口或兴趣爱好不对口。

这对收入分配至少有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大量人力资本被闲置。1987年我国大学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总量为2799198亿元(周天勇,1995),以不对口率为20%计算,则约有5591995亿元的人力资本被闲置。这些闲置的人力资本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不能创造出财富,自然也不能给其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入。二是即使专业对口,但兴趣不在,也会使人力资本的生产力大打折扣。但不管是专业不对口还是兴趣不对口,都会使较高人力资本者与较低人力资本者的实际生产力差距没有理论上的差距那么大,相应地,实际收入差距从而教育收益率没有理论上的那么高。

21劳动力的非流动性抑制了配置能力的发挥。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是借助了配置能力的状况,而配置能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经济主体特别是人力资本主体有自由选择和自由决策的权力,能将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自由地配置于回报率较高的区域、产业和部门,即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是能自由流动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配置能力的作用发挥得是否充分取决于其运作空间的大小,空间越大,配置能力进而教育的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否则就越不充分。

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制度性分割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初始配置是一种计划者行为,劳动力的再配置又因各种制度门槛而显得成本极高和非常困难。这意味着受过较多教育者的配置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抑制,也意味着与收入机会可以划等号的经济非均衡对配置能力较高者来说是一种/水中月,镜中花0。配置能力运作的空间人为地变小,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就被人为地压制了。

31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抑制了生产能力的发挥。在资源配置为既定条件下,一个人

的工资所得可以说主要取决于其生产能力的大小,这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是这样,在按劳分配理论中也是一样。一个人的生产能力与其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但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人所具有的较高生产力充其量只是潜在的,它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还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较高生产力确实能给个人带来较高收入;二是存在竞争。在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由计划者统一确定,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存在工资冻结,较高的生产能力者并没有得到相应较高的收入(表现为较低的教育收益率)。劳动力的非流动性更意味着竞争半径的缩小和竞争强度的减弱,这使具有较高潜在生产能力者要么大量享受在职闲暇,要么上公班干私事。所以,教育收益率低也是教育生产能力发挥得不充分的结果。

41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对脑体收入相对倒挂形成的影响,也可从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中得到验证。前述教育收益率的估算中显示:(1)1995年的城市教育收益率(5173%)要比1988年的相应数据(318%)高;(2)1995年全国城市平均的教育收益率(5173%)要比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教育收益率(5103%)高;(3)1995年外资企业的教育收益率(619%)又要比城市平均的教育收益率(5173%)高。教育收益率的分布为什么会呈这种高低有致的分布格局?我认为根本原因乃在于各自劳动力市场的整合程度和劳动力的流动程度不同。1995年高于1988年,是因为1992年后,中国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市场被认可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相应地,国有企业有了较大的用工自主权,还可以比较自主地依职工贡献的大小而确定工资奖金分配。职工流动的掣肘没有以前那么多,职工的配置能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城市平均的收益率高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收益率,是因为城市企业的所有制成份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直到今天为止,仍以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主权特别是用工自主权和工资奖金分配自主权为最小,所以可以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最低,是由于它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最差的一个结果。外资企业的教育收益率最高则是因为在现阶段,它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是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甚至可以说是发育最充分的劳动力市场。

51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对脑体收入相对倒挂的影响还可以从各省教育收益率的分布中得到验证。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各省对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解除速度进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程度是不一样的。这里用合同制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和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说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程度。合同工比例越高说明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程度越低,国有工业产值的比例越高则说明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程度也越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3)显示,改革开放进行得比较早比较好的省市(如广东、江苏等),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程度也较低,反之(如云南、甘肃、山西等)则较高。

表31995年各省的经济自由度(%)

北京山西辽宁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甘肃

合同工比重(P1)4644467968666182593234

国有工业总产值

53174519441123113116371938111811401269146614

比重(P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6)。

依前述配置能力理论,那些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程度比较低的省市,其教育收益率应该比较高。事实也正是如此。表4概括了11个样本省市的教育收益率,它表明,广东、江苏等省

的教育收益率比较高,而云南、甘肃、山西等省则较低。表4还揭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各省工龄收益率的分布表现出与教育收益率分布差不多相反的趋势,也即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还比较严重的省市,其工龄收益率也比较高,而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比较轻的省份,其工龄收益率则相对较低。

表41995年不同省市的明瑟教育收益率

北京山西辽宁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甘肃

常数61327105710961736162710461177114711871217103受教育年数010558010538010537010631010613010604010596010623010571010512010561工龄010603010721010573010711010685010694010511010439010497010511010749工龄2-011-0107-0101-0113-0111-0108-0109-0117-0105-0109-0107 R20130140140135010301401340124013013015

F值421384155318125114315861979113915781175148913

样本数(人)813101311201195814954115489510241132657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119510106101841010310175101541019310123101781016310162平均工龄(年)221011816352112102112112012811918532116892210202118232114419171平均收入(元)734345295183601446354361549310113534755774346注:所有变量的系数估计值都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

分别运用表3中的合同工比重(P1)和国有工业总产值比重(P2)两个指标,对表4中的教育收益率指标(b)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b=010214P1+01047(2) (T=7144)

R2=01928b=-010206P2+01066(3) (T=-4167)

R2=-01841

方程(2)、(3)的回归系数都很小,然而,它们的符号却是我们所预期的,即合同工比重越高,教育收益率也越高;国有工业总产值比重越高,则教育收益率就越低。

四、政策结论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政策结论:

11教育对收入分配发生影响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这一中介,中国的私人教育收益率较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劳动力市场出了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性分割进而是劳动力不流动的结果,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是政府不重视所致。自然地,要提高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待遇,在短期内也许可以通过某些特殊政策比如专给某一教育水平者或高等教育程度较集中的行业涨工资,但从长期来看,根本的办法还得有赖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整合,建立统一健全的劳动力市场,让劳动力流动起来,让市场在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配置和评价中起基础性作用。

21进入90年代以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应,中国的私人教育收益率逐年提高,而且可以预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私人教育收益率还将明显提高。也就是说,教育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将会日益显化,甚至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等人力资本将是决定个人收入及其分配的主要因素。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现在就高度重视教育的平等分配问题,从收入源头的分配上而非仅仅是从对结果的平抑

上来确保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1996:5中国统计年鉴(1996)6,中国统计出版社。

赖德胜,1996:5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6,5经济科学6第6期。

李实、李文彬,1994:5中国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的估算6,载赵人伟等主编:5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天勇,1995:5劳动与经济增长6,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Doeri nger P.and Piore M.1971,/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0,Heath Lexington.

Jamison D.and Gaag J.1987,/Education and earning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0,Econom ics of Education Review,6 (2).

Johnson E.N.and Chow G.C.1997,/Rate of return to schooling in China0,Pacific Economic Review,2(2).

M incer J.1974,/S 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 ngs0,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Psacharopoulos G.1994,/Returns to i nvestment i n education:A global update0,World Development,Vol.22,No.9.

S chultz T.1975,/Th e value of ability to deal w i th disequilibria0,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3.

W elch F.1970,/Education in production0,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anuary/February.

(责任编辑:边齐)(校对:纪) (上接第41页)

袁钢明,1996:5地区经济差异和宏观经济波动6,5经济研究6第10期。

杨伟民,1992:5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6,5经济研究6第1期。

张平,1992:5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的收入分配6,5经济研究6第2期。

赵人伟,李实,1997:5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6,5经济研究6第9期。

Adams,R.1994,/Non-farm Income and Inequality in Rural Pakistan:A Decomposition Analysis0,Journal of Development S tudies,31(1):110-133.

Chen.J.and Fleisher,B.M.1996,/Regional Income In equali ty and Economic Growth i n China0,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2(2):141-164.

How es,S.and Hussain,A.1994,/Regional Growth and Inequality i n Rural China0,W orking Paper EF/ll,London S chool of E-conomics

Hussain,A.,Lanj ouw,P.and Stern,N.1994,/Income Inequalities in China,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 urvey Data0,World Developm ent,22(12):1947-1957.

Knight,J.and Song,L.1993,/T he S patial Contribution to Income Inequality i n Rural China0,Cambri 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7:195-213.

Kuznets,S.1955,/Economic Grow th and Income In equality0,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 arch45(1):1-28.

Rozel le,S.1994,/Rural Industrialisation and In creasing Inequali ty: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 Reforming Economy0,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362-391.

Rozel le,S.1996,/Stagnation w i thout Equi ty:Patterns of Grow th and In equali ty in China.s Rural Economy0,T he China Jour-nal35(January):63-92.

T sui,K.Y.1991,/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0,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5(1):1-21.

T sui,K.Y.1993,/Decomposi 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 equali ty0,Journal of Com parati ve Econom i cs,17(3):600-627.

W an,G.H.(万广华),/An Empirical Asses sment on Alternative Functional Forms of the Lorenz Curve0,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to appear in1998).

(责任编辑:晓峰)(校对:纪)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02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上海市职介中心 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是上海成功取得世博会主办权的一年,上海的GDP 连续第十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就业问题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受到各级党、政府组织更大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上海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新网络运行,覆盖面扩大 2002年1月4日,新的“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运行,相当一部分原先活动于街道层面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被纳入网络管理范围,劳动力供需总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2002年先后有15000余家用人单位进入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所发布招聘信息,共招聘本市劳动力48.37万人,比2001年的35.34万人和2000年的34.05 万人,分别增长了36.9%和42.1%。 2.2002年本市求职人数为57.42万人,比2001年的38.03万人和2000年的34.97万人,分别增加了51.0%和64.2%。 二、求职者素质有所提高 1.持有中、高级证书的求职人数成倍增长。持有中级证书的从2001年的3.77万人增加到2002年6.65万人,持有高级及高级以上证书的从2001年0.1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0.38万人;这表明政府补贴培训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 2.高中以上学历的求职人数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23.92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4.16万人,增幅达42.8%。 三、供求总量矛盾更加突出 从供求比较分析来看,求职人数的增加幅度远大于招聘人数的增幅,求人倍率为0.84,比前两年明显下降。 反映供求平衡状况的求人倍率连续两年下降,劳动力需求缺口日益扩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来源有三:第一,2002年借助新系统的运行和就业援助员工作的开展,让一部分以前不了解公共职业介绍功能的劳动者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劳动力机械增长幅度加大;第三,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历史使命,劳动力资源全面实现市场化配置。 四、制造业需求量激增

11470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选考)

11470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第一章海外劳动力就业概述 1、国际劳务输出:劳动者从一国向另一国或国境外某一地区转移,在外国或外地劳动,同时获得劳动收入。 2、国际移民:离开本人祖籍国或此前的常住国,跨越国家边界,迁途至另一个国家的人。 3、技术移民::符合接纳国相关规定的高技术移民工人,能够得到比其原居国更好的待遇或自认为更合适的发展机会,一般在居住期限、改换工作及家庭团聚等方面均享有优惠待遇。 4、项目制移民工:由移民工人的雇主带往他国,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特定项目工作的工人。 5、国际人口迁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国际迁移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急剧增加②迁移流向法律巨大变化,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土 ③欧洲人的回迁及外籍劳工的迁入使得其由过去的人口净迁出地变成了人口净迁入地 6、简述国际移民产生的原因. ①全球化的后果②经济上的原因③发达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内的原因 ④政治方面的原因⑤跨国移民网络的原因⑥西方国家移民政策的原因 7、简述当代国际移民的特征。 (1)国际移民的频率提高、数量增加 (2)女性移民的数量日益增加。 (3)国际移民的流向发生变化。 (4)移民的素质要求在提高,移民政策的重心朝吸引科技人才方向倾斜 8、简述当代国际移民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人口的跨境迁移,无论是距离之远、流量之大乃至构成之丰富,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具体来说,1990~2013年国际移民四种流向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①由南向北的流动是国际移民的第一大流向,但所占比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②南一南国家之间的移民是国际移民的第二大流向,其所占比例与南一北流向接近。 ③北一北在国际移民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明并非所有的移民都迁移到发达国家。 ④北一南移民在移民总数中占少数。 9、北一南流向移民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南方的经济机会增多。北方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南方新兴经济体对技术劳动 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北一南移民增加的部分原因 (2)跨国公司在全球特别是南方的扩张,为北方的技术工人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职位 (3)出生于北方的移民回归南方祖籍国的规模在一些国家有显著增长 (4)在非经合组织国家留学的学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 (5)越来越多的北方人退体后为了寻求温暖的气候和更低的生活成本而移民南方,成为退休移民。 10、简述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①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国际流动②中短期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11、分析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效益。 ①对流入国的经济效益②对流出国的经济效益③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对各国的经济影响 ④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的动因⑤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政策含义 12、试述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趋势 ①劳动力流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②国际劳动力流动方向呈现多样化 ③普通型劳动力的流动趋缓④服务业劳务需求明显增长 13、国际移民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①移民为美国节省教育费用②移民对美国的人才供给作了有效补充 ③移民增加了美国的人力资源总量,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摘要]职业教育要为人们的未来工作做准备,它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必须有制度性保障。职业教育在给受教育者提供特定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应当提供更为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个体在工作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职业教育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机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流动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同样是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具有巨大作用的一项表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关系职业流动 职业教育要为人们的未来工作做准备,它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深入分析社会工作何以能获得以及人们怎样被配置在这些工作中的原理和现实,为完善职业教育的政策与规划、体制与机制以及课程与教学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 “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称为劳动力市场”,它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这种配置不仅符合个人的需要,也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 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应当涉及劳动者从求职、就业、培训、失业和转业直至退休的全过程,涉及用人单位招聘、给付报酬、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确立福利待遇等诸多环节,还涉及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确立、调整和终止以及市场中介服务、信息交流等相关内容。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具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等特性。 现代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大量不同种类的产业部门及其子部门的存在,又形成种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根据现代劳动力市场理论,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劳动力市场加以区分。由于职业教育更多地参与到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资格获取、流动与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职业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交易条件”来区分劳动力市场。这种区分标准也正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所倡导的。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区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在公司之内)三种。第一种又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或初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知识技术和严格的准入条件。雇主通常找寻那些用最少量的训练便能工作的工人,且不一定存在长期合约。这里的劳动力与经济的低技术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市场分析)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 告

概述 2010年4季度全市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比3季度减少了7866个岗位,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74个岗位;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和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 本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继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出现壹个供需俩旺的“小高峰”后,本季度虽然求职人员有所增加但各类单位的需求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预计春节后将迎来新的高峰期。 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需求活跃,第三产业经过三季度的小幅下挫后,本季度需求比重猛增9.31个百分点,需求比重达到6 3.38%,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3.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活动更加深入的开展,大大缓解了“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45岁之上人员的需求比重增加了1.04个百分点,求人倍率为1.07;对技能无明确要求岗位的需求比重仍维持于37.63%。 4.大专毕业生的需求比重增加了6.48个百分点,求职比重也上升了3.16个百分点,于各种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于1以下,这说明用人单位对人

力资源的文化要求逐渐提高,进入市场求职者的整体素质也于逐步提高,但求职者整体文化技能水平偏低的现象仍没有改变。 分析 壹、供求总体情况 表1.供求总体人数 本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和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总需求仍略大于总供给。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 表2.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国际劳 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一、经济景气波动与就业压力 90年代的中国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带来大量职业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世纪之交的 ___严重的就业“冲击波”(图一)在城市失业大量发生的情形下反而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产生向城市的持久移民倾向,这是一个与刘易斯著名的二元就业模型(Lewis,1954)相违背的问题。因为该模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当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时,由于传统部门不按照边际产品原则定价,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并不相等。在刘易斯看来,经济发展就是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部门“剩余劳动”蓄水池全部吸干。这就是说,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而现代部门里不存在。 这一问题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 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指出,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

城市流入。这里,城市工资有政府法令规定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预期工资就可能对农村移民有刺激力。 图二直观地描述上述几个模型的思想。横轴OO’表示一个经济中给定的劳动力总量。农村劳动力从原点O向右,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由曲线MPRL表达。城市就业从O’点向左计算,曲线MPUL代表城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如果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两部门劳动边际产出相等,均衡工资就是Wc。在均衡工资条件下,总劳动力中的OL部分配置给农村,LO’配置给城市,全社会没有剩余劳动。但是,如果城市标准工资(Wu)定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即Wu>Wc,城市就业就会减少,城市出现公开或隐蔽的失业(LL);但此时城市期望工资(W),即标准工资与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仍然高于农村均衡工资,因此农村就业量还仍然按照XX’曲线向城市流动,形成农村劳动力供给价格提高,农村就业减少,而城市公开或隐蔽的失业进一步增加,从LL增加到LL。 以上模型假定农村劳动力可 ___向城市部门流动。但是如果存在着禁锢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情形又会不同。在部门间劳动流动被隔绝的条件下,城乡之间可能持久保持工资水平的显著差异而没有发生相应的劳动力流动。“两元模型”无从分析这样的情形,因为“两元”之间的隔绝,使得每个部门都近乎孤立地决定其内部劳动力的供求和定价。这正是改革前中国的情况。正如我们将在后文中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 (根据讲课内容整理,准确内容于12月28日下午复习才知道)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2、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也即剔除了物价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其含义为: (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劳动力市场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3)、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 (5)、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2、劳动力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市场性、竞争性、开放性、层次性、规范性。由于劳动力要素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还有自身的特性,表现在: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3、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 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论述题: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1)、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身协调机制。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 (3)、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地运行。在三大基本机制的交互作用中,市场运动不断循环往复的进行。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需求: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有两类:A和B,那么A类劳动力需求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称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为劳动力供给

宏观经济学论文-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分析

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分析 (熊** 09电子商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问题也越发凸显,而教育作为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更激发了广泛探讨。本文通过分析教育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的关系,并针对我国情况提出几点策略,希望能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提高我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收入差距教育平等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 收入差距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收入差距过大,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平衡,导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影响社会稳定。而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里,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学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收入分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个体其劳动生产率也较高,因此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个体间的收入差距。教育作为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本渠道与收入相联系,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差距。 而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也就是说,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也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因为低收入家庭为教育支付的现行成本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较之高收入家庭相应的比重要高得多,这样使得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必将影响着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对二者作用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教育因素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更有效地发挥教育因素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作用。 (二)现状的描述 1.我国的教育现状 教育,在提高劳动收入方面,对于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知识,进而改善人的劳动能力,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使个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减少。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会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趋于缓解,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近几年,有关教育发展的文件不断发布,如:2001年的《全国基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辩证的分析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治经济促进制约密不可分 正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浙江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全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其中需求呈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下面,我将以浙江省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浙江省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矛盾 当前,浙江省劳动力供求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主要有时间性结构矛盾、区域性结构矛盾、性别性结构矛盾、年龄性结构矛盾、文化性结构矛盾、技能性结构矛盾等。接下来,我就围绕这几类矛盾展开分析。 (一)时间性结构矛盾 从发展趋势看,浙江省求人倍率呈上升趋势,时间特征从季节性、行业性向持续性、常年性转变。2005 年以前,结构性矛盾一般呈现出季节性和行业性特点,一般在农历春节前后较为突出。2005 年以后,求人倍率逐年上升,表现为常年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从描述统计量看,需求人数离散程度较强,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用人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特点。(见表1)流量差距不断缩小的现象表明,浙江省劳动力供应将日趋紧张。 表 1 2005年至2011年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时间特征 (二)、区域性结构矛盾 从发展趋势看,不同区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特征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变。杭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求人倍率一直较高;2009 年金融危机以来,湖州、嘉兴、金华、丽水等不发达地区的求人倍率也呈上升趋势。从描述统计量看,由于通货膨胀、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求人倍率不同程度上升,也反映出经济区域内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 (三)、性别性结构矛盾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

专题一劳动力市场概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劳动力市场包括了劳动力买方与卖方全部交易活动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对市场再运行产生影响的行为 二、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美国的法定劳动年龄是16周岁(世界大多数国家以16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分界线)以上的人口;中国的法定劳动年龄是男性为16周岁一60周岁,女性为16周岁一55周岁 如果以16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分界线,则劳动力指在人口总体中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正在就业的,积极谋求就业的或暂时被解聘等候重新招用的人口总数 三、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 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失业人员: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四、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一)劳动寓于劳动者的脑体之中 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劳动力的供求方不仅关注工作中的劳动条件,不仅关注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而且还关注其他大量的非经济性因素,而这些特点在其他类型的市场上基本是不存在的 (二)就业合同期限较长 原因: 对企业来说,企业对职工已经支付了一定的成本并从事过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况且,职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频繁地易“主”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另外,从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看,如果以一个较长的合约替代若干个较短的合约,无疑会降低签约费用 对劳动者来说,与企业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就业关系也是有利的: 一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就业期限越长,晋升的机会越多,加之工资和其他的福利性待遇也往往同就业期限成正比;二是心理方面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者往往更注重就业的安全感,更珍惜多年来所建立起的良好人际关系,更珍惜已经熟悉了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三是为了稳定的提高生活质量,雇员持风险厌恶态度,乐于签订长期合约而不是短期合约签订长期合同对雇主更有利: 一是可以阻止劳动力“跳槽”或自由流动; 二是合约对供给方只是简单地规定一下,而具体细节则留待以后确定,这为企业日后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可以掠取劳动力的期权价值 (三)劳动者和工作非匀质性的特征 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经验、技艺、天赋、秉性、工作动机及工作态度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买卖这些产品就不仅要考虑价格,同时也要考虑某些非价格性因素 劳动者拟选择的企业和选择的工作在工作强度、距离、工资和福利、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差别 五、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市场性要素组织性要素社会性要素、 (一)市场性要素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深入,人力成为经济增长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教育无疑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平等的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的基本人权之一。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求原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求。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要使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供给,主要依靠国家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即对教育目标、办学条件、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均有制约作用。 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的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经济总产量、净产值或者国民收入为标志的,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金的增长和合理配置: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论和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与经济关系。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二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一、劳动力市场综述 (一)劳动力市场含义、功能及特点 1、劳动力市场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要由市场作基础性的配置,这包括土地、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而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其他都是物的要素,只有劳动力是人自身具有的要素,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市场体系中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独立完整的市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第一、以劳动力成本的杠杆分配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里劳动的支配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根据投入产出的原则作为劳动力配置的基本目的。 第二、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任何一个劳动市场中,都存在着劳动者把自身拥有的劳动力交付给经营者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报酬状况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三、竞争机制是劳动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成本是决定劳务市场竞争市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为选择合适的企业而竞争,企业为选择合格的人才而竞争。

放开教育和劳动力市场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放开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争论再起,相关结构调整和改革建议亦层出不穷。 “尽管近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的争议,但我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充满活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在北京接受《财经》专访时,坦言他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态度。 今年68岁的赫克曼,是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开创者,曾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由于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他与丹尼尔?麦克法登分享了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一样,赫克曼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向中国,并在特定领域进行专题研究。 早在2003年,赫克曼就提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偏低”的观点。之后,他开始研究中国的人力资本以及教育改革领域,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基本要素,人力资本也是中国财富状况的最终决定因素。” 通过研究他发现,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政策引发了整个国家的投资组合扭曲,更多的资金投向了物质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今天,没有人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

但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已近极限。 在赫克曼看来,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但中国需要改革教育市场,对所有形式的资本开放;同时中国应放开劳动力市场,让私人激励发挥作用。 “如果中国能够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让他们掌握21世纪的新科技,中国的潜力就能实现。”赫克曼说。 物质和人力资本投资须适当 《财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物质投资维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在你看来,这种增长方式是否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已经接近极限? 赫克曼:中国经济仍然充满活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原因很多,不仅仅是靠投资,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发展。 我不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接近极限。中国的情况很复杂,比如面临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等。 但是,我认为中国教育结构需要做一些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以使劳动者的技能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因为在中国在发展更复杂精密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必然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中国所需的这些技能的概念还有待扩展。 《财经》: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也就意味着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与发达国家有哪些差距?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一、供求总体情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分别来自无锡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江阴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宜兴市职业介绍所以及崇安、南长、北塘、滨湖、新区、锡山、惠山区职业介绍所市、区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成功、恒升、鸿鑫、世纪、政和5家民营职业介绍所,均为本季有效数,经统一汇总分析,基本上可反映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状况。 1、供求总体概况 2008年一季度,各类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用人员106605人,同期共有124339名各类人员求职,求人倍率为0.86,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继续呈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受今年春节偏迟以及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本季度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较上季度不增反降,但较去年同期有小幅增长。 表1.供求总体情况 2、产业需求概况。 第一、二、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依次为0.62%、54.86%和44.52%。 3、行业需求概况。

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占需求总数的51.95%、14.42%和11.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用人需求呈上升趋势。 4、各经济类型企业需求概况。 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人数居各类企业的前三位,所占比重分别为31.93%、26.8%和17%。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用人需求增长明显。 5、各职业大类供求概况。 用人需求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37.87%和24.74%;求职人员则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分别占求职总数的40.36%和17.82%。 6、求职人员构成。 各类失业人员和外埠人员是求职主体,分别占求职总数的37.61%和42.9%,外埠人员所占比重较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比重也有上升。 7、用人需求和求职人员结构及供求状况对比 对性别无要求的用人需求比重为45.32%,对男、女劳动者的需求比重分别为27.41%和27.26%;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24岁、25-34岁年龄组,所占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