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编辑本段规划主战场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将高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大旗,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滨州相关部门将深入研究和宣传《规划》,制定一个好的实施方案,特别是搞好园区和项目的策划,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把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科学谋划,加强督导,强力推进。[1]

编辑本段规划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8号)精神,现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加快这一地区发展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二、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和调整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发展实力。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原则和方向,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紧密合作。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护环渤海、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加强与国家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编辑本段具体事项

前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本规划是指导黄河三角洲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规划的近期目标到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背景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已具备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具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条件,也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区内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其中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多种,其中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达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岩盐储量5900亿吨,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海岸线近900公里。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原油、原盐、纯碱、溴素、金矿等产量分别达到2774万吨、2222万吨、220万吨、18万吨和19吨,占全国的15%、37%、12%、85%和6%,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黄金加工量、纺织和造纸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650万吨、435亿元、90吨、1600万纱锭和398万吨,占全国的11%、40%、32%、17%和5%。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机遇挑战

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黄河三角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加大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为黄河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三角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港口建设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产业结构层

次偏低,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成陆时间较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淡水资源相对贫乏,近海地区生态保护及堤防修复压力较大;大企业嵌入式特征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

(三)战略意义

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有利于加快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加快这一地区发展,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发展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保护中开发,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产品,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安全。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一体化发展。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陆地海洋统一布局、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加快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及山东半岛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促进环渤海地区互动并进、共同繁荣。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着力构建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市场空间。

(三)功能定位

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以国家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入海口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发挥盐碱地和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开发,为环渤海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

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重点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支撑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又一重要区域。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到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三、空间布局

依据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合理分布的总体框架。

(一)核心保护区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约占区域面积的14%左右。要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保护区。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调整核定保护区面积,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绿色食品。

水源地保护区。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修复与保护,严禁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海岸线自然保护带。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保护海域资源,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搞好浅海护养,加强人工造林,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色种植、健康养殖等产业。

河流水源地保护区。黄河、小清河、广利河、淄河、支脉河、潍河、小沽河、白浪河、弥河、马颊河、胶莱河、漳卫新河、德惠新河、沾利河、徒骇河等河流的区内河道及流域。

(二)控制开发区

主要包括沿海岸线的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以及黄河现行和备用入海流路。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适度发展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工业。

浅海滩涂。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海水资源、滩海油田和风能,严禁发展重化工业。

高效生态农业区。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荒碱地综合治理,有计划地对荒碱地进行开发治理及改造中低产田。到2015年,治理荒碱地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

黄河入海流路区。在黄河现行流路区严格限制生产建设活动。在备用流路区控制城镇建设和人口迁入居住,实行依法有序利用。

专栏4:高效生态农业区

优质粮棉区。主要分布在乐陵、庆云、阳信、惠民、高青、邹平、博兴、广饶、利津等区域,潮土类型区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盐化潮土类型区重点发展棉花种植。

生态渔业区。主要分布在无棣、沾化、河口、利津、垦利、寿光、莱州等近海区域。

生态畜牧区。主要分布在利津、垦利、河口、沾化、惠民、阳信、寒亭、寿光、昌邑、乐陵、庆云、高青等区域。

绿色果蔬区。蔬菜产区主要分布在寿光、广饶、高青等区域,果品产区主要分布在乐陵、庆云、沾化、河口、寒亭、莱州、无棣、阳信等区域。

(三)集约开发区

主要包括陆域沿海防潮大堤内以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成块连片未利用地和国家级及

省级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是集聚产业、人口的重要区域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

产业布局。要充分发挥区域内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一带”。四点,即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要强化东营港的区域中心港地位,加强莱州港区建设,加快滨州港、潍坊港扩能。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要依托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一带,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地质遗迹、湿地、草地、滩涂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原生态,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完善基干林带,实施泥质海岸防护林封育试点。构筑近海生态防护屏障,促进渤海湾生态环境改善。加快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连片成片造林,推行林经间作和枣粮间作。实施城乡绿化和水系整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建设优良人居生态环境。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区、矿区地面塌陷区、落地油污染区、海(咸)水入侵区等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海沙开采退化区的综合治理。适度增加黄河口生态用水指标,保持河口地区生态平衡。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到201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东营、莱州、寿光、昌邑、邹平、博兴、乐陵等基本达到生态市(县)建设标准。

(二)强化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环境共同保护、共同治理,切实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城市(镇)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已建成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加大工业治污力度,依法关停超标排放企业,杜绝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为重点,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重点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体系,落实污染物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海洋工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及海洋倾废的环境保护监管,实施海洋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工程。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力争到2015年,重点行业及年耗能5000吨标煤、年取水30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企业70%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分别达到90%、98%。

(三)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进土地、水、矿产和海域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按照功能分区,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盐碱荒滩地等未利用地集中成片开发,防止乱占滥用。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用地综合效益。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推进乡村适度合并,鼓励农民向城镇搬迁,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水资源。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城市节水力度,强制推行节水设备和器具,鼓励再生水、中水回用,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加大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地面蓄水能力。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推进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和水权交易市场。加快更新改造供水配水管网,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再生水回用率达到80%。

矿产资源。依法管理矿产资源,严格开发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严禁滥采,杜绝矿产资源流失。加强地质勘查,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合理开发石油、黄金、卤水和岩盐等矿产资源。加大对石油、黄金等资源产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安排中央分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适当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给予倾斜。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专项用于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推进东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

海域资源。依据海洋功能区划,统筹协调各行业用海,合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开展海岸与近岸海域整治与修复,在围填海指标和滩涂利用上给予倾斜,适度围海造地,实现集中集约用海。

(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新建工业项目要在园区布局建设,鼓励现有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快发展,发展一批新型环保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高效能、可循环技术研发,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加快化工、电力、建材、轻工等行业技术改造,构筑生态环保产业链。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化工园区,推动清洁生产,加快传统化工向低排放、可循环、精细化方向转变。支持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综合利用海水、卤水和岩盐资源,推进海水梯级利用、油盐化工产品接续利用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提升炼化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合作,建设国内竞争力强的新型化工基地。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突出抓好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健全和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环境准入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推行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大力削减COD和SO2排放量。

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华泰工业园、海科临港化工工业园、万达橡胶轮胎工业园,滨州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西王集团工业园、铁雄能源工业园,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渤海精细化工园、昌邑沿海经济开发区、山东海龙工业园、寒亭建材工业园,莱州银海工业园,高青经济开发区,乐陵高新技术开发区。

节能重点工程。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工程,电力、交通运输等节油工程,燃料乙醇等石油接续替代品生产,石化企业系统能量优化,节能建筑材料、高效节能照明及节水系统推广。

五、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00万吨,畜产品210万吨,水产品200万吨,蔬菜980万吨。

绿色种植业。实施引进、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工程,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积极发展耐碱、耐旱、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连片规模开发、集约高效发展。完善良种引进—工厂化繁育—种植—加工—保鲜—销售产业链,提高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经济林草基地。

生态畜牧业。发挥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鸭等畜牧业,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建成一批特色养殖基地。规划改良天然草场和规模较大的饲料粮种植区,配套建设畜禽加工和生产安全保障设施,支持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建设,打造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奶业—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产业链,促进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推动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和绿色能源建设有机结合。

生态渔业。重点发展水产增殖业、健康养殖业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保护近海滩涂主要经济生物资源,加大水域环境管理与治理力度,有效恢复渔业生态。加快浅海滩涂和沿黄盐碱涝洼地规模化开发,推进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加强渔政渔港设施建设,发展渔港特色经济。

(二)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

高技术产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工程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一批高成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建设以新型油田化学品、盐化工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东营软件产业、莱州和寿光种业发展。

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研发系统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总成技术整体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品牌,形成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石油装备,依托优势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高石油成套设备研发能力,开发生产系列配套产品,重点发展石油钻采装备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装备高端产业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技术高端、国内一流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在东营设立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协作配套,提高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壮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按照“专、精、特”的要求,积极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和船舶维修等。加快发展纺织装备、通用飞机及零部件、工程机械、体育装备器材和风力发电、海水淡化、输变电设备等制造业。

轻纺工业。加快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严格控制污染,提升纺织、造纸工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开发时尚、健康、个性化高档家纺服装产品,培育自主品牌,促进棉纺、化纤、织布、印染、家纺、服装配套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积极发展生态造纸。

生物产业。开发耐盐碱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开发生物药物及治疗肿瘤、心脑血管、老年病等新型高效药物,建设中药种植GAP、生产过程GMP标准化体系。发展L—乳酸、聚乳酸生产。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热超导、电子、无机传热、环保、高分子等新材料产业。石油装备。东营重点发展钻机、磁悬浮抽油机、通井机、钻井平台等石油机械及油气集输设备和油田专用汽车制造业。

汽车及零部件。东营、滨州和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特种车辆生产,发展船用柴油机、重型发动机、高档大型发动机等系列产品及特种活塞、OE刹车片、汽车轮胎等制造业。

通用飞机及零部件。重点推进滨州通用航空飞行器及发动机和德州庆云飞机刹车盘项目建设,带动机械零部件、橡胶制品、电子、电气、复合材料等配套产品发展。

设备制造业。发展风力发电、电厂脱硫、海水淡化、燃气发电、地热利用等配套设备制造业。

轻纺。建设滨州、东营、淄博高青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发展寿光、广饶生态造纸业。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重要货物集散地,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和集散、存储、加工配送中心,重点建设临港物流基地,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积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兼并重组,推动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化发展,建成环渤海南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生态旅游业。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黄河水城、武圣故里、宋代古城、世界风筝之都、摩崖石刻、海岛金山寺、滨海渔盐、枣林等特色,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会展、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和古贝壳自然遗迹等产品。着力打造黄河入海口、滨海旅游度假、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支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区。

金融保险业。创新合作发展机制,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整合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条件成熟后适时上市。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加快发展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金融租赁公司租赁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丰富保险服务品种,拓展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医疗、数字及网络电视、数据处理等新型信息服务业,规范法律、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投资与资产管理、市场调查、工程和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化工业设计,积极发展服务外包。

六、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和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增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支撑能力。

(一)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防风暴潮和引供水体系建设,加大黄河入海流路治理力度,构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安全屏障,提高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防潮堤。按照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的原则,加大对防潮堤建设的支持力度,高标准规划建设防潮体系。关键岸段堤坝按50年一遇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堤坝适当提高标准,充分发挥防潮堤的防潮减灾、交通旅游、生态建设、滩涂增殖、产业开发等综合功能。到2015年,新建防潮堤400公里,改造加固400公里;到2020年,沿海防潮体系基本建成。

引供水设施。按照兴利除害、开源节流的原则,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统筹调配淡水资源,科学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控制地下水超采。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调长江水。按照水量分配指标,在保障河道最低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提高黄河水利用效率。扩大再生水、海水和微咸水利用规模。适度建设平原水库,实施现有水库加固衬砌增容工程。推进城市河道改造与污水处理设施、景观建设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实施一批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重点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增强农田灌排设施抗御自然灾害和防洪除涝排碱供水能力。大力推进海水直接利用,适度发展海水淡化。加大黄河口治理力度,完善分洪、退洪设施,提高防洪减灾和利用洪水能力。稳定现有黄河入海流路,留足备用流路。

(二)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打通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陆海通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

(三)推进能源设施建设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稳步发展石油,加强油田调整挖潜,稳定生产规模,加快油气管网和石油储备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商业储备,建设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交易中心。优化发展电力,建设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生态环保型燃煤电厂,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快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支持在滩涂和浅海建设风力发电站,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和潮汐能,实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和太阳能、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依托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重点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攻关,重点在河口生态治理、盐碱地改良、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组织,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建设重大创新能力项目,推动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改革农村教

师补充机制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鼓励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职业教育集团,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能力。支持地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所需人才的培养,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与服务能力。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设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三)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强化政府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服务水平,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加强卫生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和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建立健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全面开展人口出生缺陷预防,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设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吕剧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文物藏品比较丰富的地方建设一批市县级博物馆。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文化企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建设。实现县县有较高水平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和街道有规范的综合性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每个行政村拥有适宜的文体活动场所。

(五)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城乡间合理有序流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社会公益性岗位,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加大促进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建设公共技能实训基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建设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基层服务平台,完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八、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优

协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

九、规划实施和保障

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推动规划实施。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和调整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逐级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确保落实规划目标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指导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通过现有渠道加大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指导和推动土地、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改革创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国务院报告。完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2011级地理科学班:姓名宋晓娟2011131116 摘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万。洞庭湖区具有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同源性,历经多年的保护和开发,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具备了良好基础。洞庭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当下的洞庭湖区发展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构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时,应注重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突出产品环保;打造生态城镇体系,实现人居和谐。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一、洞庭湖生态区概况 (一)范围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图一),地处湖南省北部和湖北省南部之间,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和最大的调蓄洪湖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自然通江湖泊之一。洞庭湖区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丘岗及外围低山区,土地总面积37360平方千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均在全国占加大比重,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图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位置示意图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功能旺盛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长株潭、武汉腹地经济区、是“两型”试验区。

杭州市萧山区浦阳江沿江发展规划

杭州市萧山区浦阳江沿江发展规划(2008——2020年) 杭州市萧山区发展和改革局

前言 《杭州市萧山区浦阳江沿江发展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萧山南部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的,是政府用以加强对浦阳江江塘护卫和生态保育、指导沿江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是我区深入实施杭州大都市“跨江发展”战略、加快大城区建设步伐、提升南部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浦阳江系钱塘江的一大主要支流。源出浦江县西部的天灵岩南麓。其江流经黄宅镇折弯向北,穿过整个诸暨市辖地,再经我区南部地区注入钱塘江。整条江流长度为149.7公里,流域面积3451.5平方公里。其中萧山段长32.5公里,流域面积351.7平方公里。所纳支流有璜山江、凰桐江和永兴河。 明代天顺(1457)以前,浦阳江进入萧山后一直过西小江流经萧绍平原,在绍兴“三江口”入海。于后才在天顺年间(1457-1464)筑麻溪坝、凿碛堰山而改道在我区小砾山南侧注入钱塘江。故又形成了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在萧山交汇的“三江口”。在历史上,浦阳江因集雨面积大、河道弯曲多、河床坡降小,汛期易受富春江水倒灌及钱塘江潮汐顶托而屡有洪水泛滥,因此也素有“小黄河”之称。新中国诞生以后,为治理浦阳江水患,从省

市县到镇乡村各级,曾先后化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截弯取直、疏浚江道、切整滩地、拓宽峡口、培修江塘等一系列措施,终于改变了一遇汛期就泛滥成灾局面,并已建成了“20年一遇”标准堤塘。 但也必须看到,无论是江塘治理或沿江发展,整个浦阳江一线都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整个江塘尚处“20年一遇”低标准的防洪设置,与“100年一遇”的设防要求和整个城市防护系统的设置要求距离较大;沿岸防护林带和道路设置的缺失,给生态保育、江塘护卫和突发事件的应对留下了一系列隐患;工业化进程中对区块集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历史性忽略,使水体污染和环境损伤的积弊沉重,所要付出的整治成本昂贵;沿江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对江塘的划地乱占,带来自然资源整体结构的破坏较为严重,与基础性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要求相去甚远;产业连锁缺乏总体策动,特色产业的导入缺少政策援助和相应平台,机制保障尚不健全。 江河湖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特定意义上讲,浦阳江称得上是萧山的“母亲河”,是她用那甘甜的乳汁,灌肥了两岸良田,浇绿了三面青山,哺育了万物生灵,承载了儿女所需。时下,她更已成了演绎钱塘江时代、展示大城区经典、提升大都市品质的轴线伸向。她将与千里钱塘江、京杭大运河、杭甬新运河和杭州西子湖、浙江古湘湖一起,在湖水与激流的融汇中,在蓝天与大地

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99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鉴于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高黎贡山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200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怒江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由于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1992)119号《关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1994—200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0)34号批示,将原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 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 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文)。 ●《关于下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 [200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01—2005,GE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1996—2010)。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怒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 (1999)。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 (1996—2010)。

经济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经济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开发区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采取新举措、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 (一)明确发展思路,谋划发展举措。 (1)突出工业核心地位。一是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定位,即以工业为主,集商贸、物流、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二是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同类企业聚集,做大做强优势行业,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扶持骨干企业,要分规模,分类别加以引导和指导,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其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到2020年有2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企业,40个销售收入达1—10亿元以上的企业。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全力打造好开发区的硬 件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和倾斜;二是加大对开发区投资公司投资力度,使之自主运行,早见成效;三是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分期完成开发区道路建设;四是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加速完善电信、有线电视、宽带等配套设施。同时要依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到2020年底,完 成开发区内已批拓区面积的全部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3.5 亿元,其中开发区投资20亿元,基本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集工业、商贸、 物流、金融、文教、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开发园区。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东向发展,主攻长三角,紧盯珠三角,关注中韩自 贸区、合肥自贸区(待批)等地区,加速融入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大力实施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全力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努力把开发区建成皖江城市带和皖西南的配套产业基地。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明确重点区域,加大宣传力度。在招商引资方式上,要做到主动出击与被动接收相结合,县内聚集与吸收外资相结合,以商招商与驻点招商相结合。 (4)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发挥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引领作用,把握产业发展总体 方向,促进产业培育壮大。优先支持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品牌创建。重点支持最有发展潜力的电子产业率先突破,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机械制造业加强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抢占科技经济发展制高点。协调推进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提高经济长远竞争力夯实基础。培育发展成长性较好、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有效对接国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金融资本,促进创新型企业迅速形成产业化能力。支持企业拓展新的产业领域,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项目,推动项目尽快落实和开工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5年内成功培育5家以 上上市企业,提高开发区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水平。 (二)制定发展目标,推动园区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一、文化产业基本概况 (一)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1.文化沿革及独具特色生态优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6,总人口约985万。区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独特的黄河文化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共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黄河口湿地公园、海岛金山寺、杨家埠、孙子文化园、陈庄西周古城遗址等,是黄河自然风光与山东古齐文化特色结合区。本区形成了以黄河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历史遗存文化、军垦文化、红色经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现代文化的“八大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以浑然天成的漫卷书画形式擦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精神底色,集中表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演进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使本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绩 “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民营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市场逐步规范繁荣。杨家

埠、孙子文化园、黄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打造了包括现代吕剧《梨花雨》、动漫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寿光市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滨州北方文化有限公司、山东惠民孙子兵法城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责任公司、邹平范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本区现已初步形成以生态观光、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等为代表,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体系。3.文化体制改革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区内各级政府为推进文化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黄河三角洲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争取到国家、地方、企业的投资和扶持资金,重点加强了对魏氏庄园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建设,同时建成若干座行业主题博物馆。鼓励成立专门投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公司,促进形成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文化产业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4.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本区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可持续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优良的生态优势尚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还不适应,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日期:2010-02-03 | 保护视力色: 名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亦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简称:“环鄱地区”、“环鄱区”、“环鄱”或“鄱区” 对应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一、区域范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个县市区

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九江县、彭泽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武宁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东乡县;浮梁县;余江县;新干县 瑞昌市;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乐平市;贵溪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浔阳区、庐山区;珠山区、昌江区;月湖区;临川区;渝水区 共青城 二、区域定位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 是: 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三、战略目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

活动策划方案

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安排 活动策划方案 2、6月20-6月21号活动。 二:旅游景点 1、景点选择 绍兴两日游: 1)选择 2)景点介绍 (1)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经过2年多时间保护和修缮后,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这里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 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 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2)沈园位于鲁迅中路,从鲁迅祖居门前穿越中兴路往东不出二百米。沈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是绍兴古城内著名的古园 林。沈园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有“沈氏园”之名。沈园在1963 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沈园在宋代(960-1279)已是绍兴著名的园林。

据说,过去的沈园比现在大几倍,是一位姓沈的绅士所建,故名沈园。由于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赋诗作画。园中的葫芦池、宋井、土丘三处为宋代遗迹,东北角的两经清代(1644一1911)建筑已按原貌修复,并开辟了陆游纪念堂。同时,沈园用发掘出来的宋代砖块,堆砌了一堵“沈园遗物壁”,壁旁立碑一块,将中国著名宋词研究专家夏承焘先生写的陆游《钗头凤》镌刻于碑上,背面是陆游与唐琬相遇40年后,陆游重游沈园而赋的一首诗。 (3)东湖在绍兴古城东约六公里处,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日本旅游机构交通公社,曾在同时游历过杭州西湖与绍兴东湖的日本游客中作过问卷调查,对东湖的印象超过西 湖,可见对东湖的赞誉并非绍兴人的自我感觉。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 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4)周恩来祖居“百岁堂”位于今绍兴劳动路,旧称宝祐桥河沿,掇木桥头。浏览八字桥街区,周恩来祖居已在不远。沿长桥直街向西,穿过中兴路,走进劳动路不久就可以看到周恩来祖居。如果你乘坐公交车在解放路城市广场站下车,就应该先参观周恩来祖居,然后再游览八字桥街区。祖居是一座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祖居台门上方“周恩来祖居”五个大字为陈云同志所写。祖居原名“锡养堂”,因周恩来祖上曾有一位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匾额而改名为“百岁堂”。祖居的房屋经过几次修缮,但风格与结构基本保持原貌,周恩来的祖上世居在此,直至他的祖父到江苏做官才移居淮安。周恩来祖居共三进,每进之间有天井相隔,两侧有石走廊相通,整体结构规整,风貌庄重古朴,具有浓厚的绍兴地方特色。由于年久失修,百岁堂曾有过损毁。 (5)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一直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近十几年中,因“兰亭书法节”的持续举办而声名更盛。小兰亭为一四角碑亭,内有康熙帝御笔“兰 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觞亭北方有可视为兰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层的石台上,亭内御碑高3丈、宽1丈,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亲笔诗文:《兰亭即事》七律诗。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冈,借景十分优美。园内东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军祠”,内有一幅王羲之爱鹅构想图,其南有以回廊围绕的方形“墨华池”与墨华亭,周围回廊墙上镶有唐宋以来历代书法名家所书《兰亭集序》之石刻。在古兰亭的茂林修竹中,建有“兰亭书法博物馆”。该馆占地十余亩,其建筑风格和色彩,能与兰亭古建筑容为一体。馆内除收藏和展出古今书法精品外,还设有书艺交流厅,并定期每年在清明节举办书法大会,仿效古人曲水流觞雅事。 (6)会稽山位于绍兴市区东南部,距市中心约6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以禹陵、百鸟乐园、香炉峰三大景点为主要景观。会稽山与我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它是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早在隋代,会稽山就被列入中国的“四镇”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咨询继续考试2020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列哪项可不作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A.功能区划 B.确定保护对象 C.基础设施建设 D.管理政策设计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列情形可以不区划缓冲区: A.与另一个保护区相连 B.主要保护对象单一 C.外围与另一个保护区核心区相连 D.外围是森林公园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局址建设内容不应包括: A.场院工程 B.业务用房 C.辅助用房 D.住宅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4.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不应包括:

A.环境容量测算 B.旅游资源评价 C.旅游区划 D.经济效益分析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我国主要依据下列哪个因素进行自然保护区分类的? A.管理目标 B.主要保护对象 C.主管部门 D.政府层级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确定自然保护区边界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A.主要保护对象习性 B.自然分界 C.经济发展条件 D.社会发展水平 E.以上都不是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2.自然保护区监测一般包括几下几方面: A.生物多样性监测

B.关键物种监测 C.环境监测 D.自然资源监测 E.社区监测 F.旅游监测 用户答案:[ABCD]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主要作用为: A.缓解保护利用矛盾 B.社区发展 C.提高保护效率 D.增强保护区功能 E.兼顾开发活动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4.总体规划最主要的三个特性是什么? A.自然性 B.协调性 C.综合性 D.长期性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5.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一般划为: A.核心区

2020年经济开发区工作计划

经济开发区工作计划 XX年,我们面临世界经济回暖、国内内需拉动、全市“突破xx”战略持续效应,全市开发区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得到深入贯彻,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充足,园区产业更加集聚、更显特色,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稳定因素得以集中化解,软环境越来越好以及园区干部的责任意识、赶超意识十分浓烈等十分有利的发展形势和发展机遇,为加快大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XX年总的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围绕“冲刺国家级开发区”的奋斗目标,坚持“四晒”、“四包”和“五个一”工作机制,全力实施“1338”发展战略(即:“产城一体,三化同步,三大战役,八项工程”),力争在“三重一大”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特色园区建设、“产城一体化”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继续保持领跑全县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确保年内跨入全市省级开发区第二方阵,确保在全省综合排名再晋升xx 个以上位次,努力开创全区工作新局面。 XX年经济发展目标:确保gdp增长xx%,完成xx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增长xx%,完成xx亿元;招商引资总额增长xx%,完成xx亿元;业务收入增长xx%,完成xx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增长xx%,完成xx亿元。

(一)坚持“产城一体”,加快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加强多规衔接,加强区域统筹,全力打造“产城一体”示范区。主要是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建设,要坚持高质量。全力推进“三重一大”项目建设,科学施工,全程服务,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工程质量。三是集聚,要坚持高层次。着力打造白色家电、皮革皮具等主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三个集聚区,为全县工业经济添彩,为全县城市建设增色,为全县园区提振发力! (二)坚持“三化”同步,不断增强和提升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1、工业化。按照“边办工厂边造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县城区总体规划充分衔接,综合考虑开发区的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构建以百亿级企业为龙头、以xx亿级企业为重点、以xx亿级企业为基础,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联动的开发区工业新格局。 2、城市化。按照“2+x”的产业发展定位,着力做优北区、做强西区、开拓南区、规范东区。一是依托徐洪河升级工程、xx铁路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仓储以及承接特色产业转移。二是依托金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进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进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进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进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时期开发区进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进展,我们采纳咨询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进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进展的总体状况、要紧特点、制约因素和进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进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进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置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样预算收入1 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进展、可连续进展的新时期,出现良好的进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进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进展出现出四个明显特点: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型城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若干意见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型城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若干意见 (市委常委会后修改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七次和八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等工作,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型城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是指导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生态型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城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型城市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实现杭州城市新发展的更高追求。生态型城市是以系统生态学理念为指导的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代表了世界先进城市的一般特征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它通过综合协调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近

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市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我市正处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倒逼压力,也有着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和诸多机遇。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态权益,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杭州当代人民乃至子孙后代谋福祉。 3.建设生态型城市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生态文明程度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意识,使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将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有利于保持好、维护好杭州生态环境品牌,更好地树立杭州生态环境好、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得好的形象,实现城市增值和品位提升,推动杭州城市发展迈入新境界。 4.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巩固扩大杭州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先后出台了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市、建设低碳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XX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 意见 2014年7月10日 为进一步加快XX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开发区在促进我县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以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重大项目为重点,以服务企业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开发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结构优化,使开发区成为“带动产业升级、带动实体经济、带动居民就业、带动百姓致富”的平台和载体。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规划环评》。 二是产业集聚原则。要根据XX县的资源特点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发挥XX、XX产业的比较优势,优化全县的产业结构,鼓励全县工业按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区内居民向生活小区集中,实现开发区建设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良性互动。

三是高标准建设原则。要向省内一流的开发区看齐,超前进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XX、XX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吸引力。 四是产业导向原则。进入开发区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XX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无污染的项目。 五是循环经济原则。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开发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4年,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X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完成XXXX万元,企业投资额完成XX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X%,新增建成区面积X亩,入库税金增长X%,产出率增幅X%。通过加快开发建设,使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创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精干高效的XX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是XX县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县政府授权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开发区要完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开发区管

【案例】民宿经济,把“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开启美丽乡村旅游新模式

民宿的魅力在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能够补足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的需求,通过以民宿为载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对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产生深远影响。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乡村的商业化形态和城市的商业化形态势必会产生冲突,同时给乡村和城市带来沟通和融合的机遇,从这一点出发来看,民宿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的需求,上升到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需求面。 如何唤醒萧山南部乡村的“青山绿水、田园野趣”,努力把“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开启美丽乡村旅游新模式?这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萧山区出台《鼓励发展农村现代民宿经济的实施意见》,发展乡村民宿经济的初衷和目的。 而利用好萧山南部山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推进民宿经济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真正把它做成绿色富民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找到“支点”。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在萧山的南部乡村看到了民宿“生根发芽”的一个个缩影。如何挖掘其中的商机,培育好这个新生市场,让民宿业成为萧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鼓励发展农村现代民宿经济”战略的提出,或将再次点燃南部生态发展的火种,成为保住萧山南部这一片青山绿水的最好载体之一。 有业内人士认为,民宿经济发展最初阶段,首要的是用市场换取更多村民的支持、加入,从而既保住青山绿水,又实现旅游致富。尽管民宿产业在萧山的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前景让人期待。 A 特色民宿在萧山南部山村“生根发芽”

多年来,萧山旅游不断培育市场,坚持转型升级新引擎,试水把村落打造成旅游产品,让隐秘在山水之中的乡村拥有自己的旅游造梦空间。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在萧山的南部乡村看到了民宿“生根发芽”的一个个缩影。 在萧山戴村镇尖山下村,农户顾满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把自家的四层楼房装修一新,打造了一处土色土香又不失雅致的特色民宿,并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开门迎客。 在这里,没有穿着制服的接待人员,却有能陪你谈天说地、推开窗便能感受乡村的婉约动人,晚上枕着沙沙的树叶声入眠,早上伴着清脆鸟鸣醒来,令人心驰神往。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顾满琴打造的民宿地理位置处于萧山南部山区,但每到天气好的周末或者遇上小长假,总是“一铺难求”。“这里除了住宿,还提供特色餐饮服务,不过得提前预订。”顾满琴说,通常情况下,她会根据顾客的意思,到现场采摘或现买现做。 目前,村里另外几家新的民宿正在装修中,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陆续开出。对此,顾满琴以坦然的姿态欢迎其他村民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我希望每幢民宿都有自己的特色,给游客带来新鲜的体验感,一旦民宿在尖山下村形成规模效应,那将是村庄传递给外界的一张‘名片’,从长远来看,大家是共赢的。”顾满琴认为,民宿除了要有住宿功能,还需要融入更多乡村文化气息,满足都市人的“归田”欲望。 无独有偶,在河上镇东山村,每到周末,都会迎来上海或杭州的游客,品尝农家菜,体验老底子打年糕的年味儿,聆听古村落“活金死刘”的人文故事。如今,东山村在“乡村一日游”的基础上留客人过夜。村支书徐国栋将市场开拓的目光瞄准了民宿产业,位于东山村的东山玫瑰园,就是徐国栋在“民宿经济”迈出的第一步。一簇簇颜色艳丽的玫瑰花,俨然一派欧式园林的景象,园内共设有11个不同风格的温馨客房,山野的氛围与星级酒店的舒适性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目前,周末客房预订日期已经排到了6月份。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远发展规划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 规划, 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1世纪初叶,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重点实施的阶段,同时也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确立未来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蓝图,根据《西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纲要)》的部署,结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西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和机遇(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西安市为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设立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基础。截止1999年12月,开发区共引进合同项目192项,总投资115.2亿元人民币,合同外资7.18亿美元(其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资占60%),实际进资已经超过6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4.08亿美元。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多元,已使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条件,可基本满足各类项目建设的需要。目前入区项目开工113个,竣工投产项目68个,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医药和生物工程、食品饮料以及新材料为主要行业和以高新科技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工业结构。1999年,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5亿元,工业产值31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在西安市历年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中,经济

开发区始终名列前茅,不仅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发挥了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为开发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启动和实施,国家将会在政策、项目等方面向西部倾斜,还将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这将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西安位于西部的门户,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和前沿阵地。而作为西安重要经济增长点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其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运作的管理机制,自然会在大开发的热潮中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技术,并率先得到大发展。所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审时度势,科学筹划,研究确立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十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一)总体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工业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晋升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坚持和发展“巢凤相成、滚动发展、高大名洋、求实创新”的建区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尤其是加大对国内外知名公司的招商力度,提高利用外资(包括外地资金)的水平和质量;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开发区的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区域服务和保障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题教学文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题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知识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03年1月,山东省政府批复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C )基地。 A.重工业 B.第三产业 C.加工制造业 D.生态农业 2、2006年3月“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C )。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计划 C.“十一五”规划 D.“十二五”规划 3、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时间是(A) A. 2009年11月23日 B.2009年12月30日 C. 2010年1月1日 D. 2010年4月30 日 4、黄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是(B ) A. 住宅建设 B. 水利设施建设 C. 能源建设 D. 交通建设 5、黄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体现在(A )。 A. 自然区位 B. 行政区位 C. 军事区位 D. 文化区位 6、黄三角地区要以能源建设为(C )。 A. 契机 B. 龙头 C. 保障 D. 参照 7、黄三角地区基础建设的龙头是( C )。 A. 水利建设 B. 房屋建设 C. 交通建设 D. 商业建设 8、黄三角地区的特色之一是(C )。 A. 老工业 B. 传统 C. 绿色 D. 文化 9、(A)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独具特色之处。 A、高效生态经济 B、低碳经济 C、循环经济 D、外向出口经济 10、“三路两港一场”中的“三路”指的是(C )。 A.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张东铁路 B.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张东铁路 C.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 D、东港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 11、“三路两港一场”中的“两港”指的是(B )。 A.东营港、红光渔港 B.东营港、广利港

浅析生态经济建构途径

浅析生态经济建构途径 三峡水库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奉节等区县,被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为限制开发区,这是区域发展的必然。但是,奉节作为移民大县和国家重点贫困县,发展基础条件差,同时肩负移民安稳致富和城乡居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加快发展仍是核心主题。我们认为,充分依托其自然资源、旅游资源高度富集的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经济圈,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培育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促进城乡居民脱贫致富和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限制开发区可持续快速发展,是有效的发展途径,并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 围绕生态经济区目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根据《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年)、《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针对奉节县经济发展靠传统粗放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弱,财富增长靠掠夺资源,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社会民生保障靠转移支付,社会功能缺失严重的经济发展方式现状。我县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抓住其扶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机遇,加快建设移民生态产业园、移民生态农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积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物制药、特色生态农业及加工等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切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争建设形成“一圈五河两区六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生态主体功能区,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剖析“限制开发区”实质,准确解读科学内涵 (一)限制开发区是可持续发展区。“主体功能区”规定了在未来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每个区域应该扮演的角色,其核心是科学发展。因此,限制开发区并不等于限制发展,只是限制“三高一低”粗放型发展,而更加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其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 (二)限制开发区是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区。限制开发区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担负特殊的生态功能任务,特色生态经济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将成为特色经济发展区。其核心要义就是凸显资源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特色经济做大做好做强。实现特色经济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融合,互为发展支撑条件和发展动力保障的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区。因此建设特色生态经济区将是三峡10县未来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限制开发区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区。限制开发区在履行其主体功能的同时,也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为带动限制开发区发展,国家将建立差异化的补偿机制,发挥利益、政策、机制和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目前,已开始了以县为单元,以生态补偿名义进行的转移支付,以后将制度化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今后国家将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实现限制开

当代中国经济读书报告

我看萧山经济发展1 作为一个萧山人,我阅读了《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发展研究——江苏、浙江实证分析》一书之后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萧山地处浙东北杭嘉湖平原。萧山发展早期借鉴“苏南模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借鉴“温州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萧山是在浙江省的“省管县”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在1988年,萧山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又相继设立了浙江南阳经济开发区,浙江湘湖旅游渡假区,萧山现代农业开发区。2001年,萧山撤市建区,融入杭州,进入了都市化建设的新时期。2010年萧山的全国百强镇有:宁围镇、衙前镇、瓜沥镇、新街镇、闻堰镇。在新形势下,萧山的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实力 经初步测算,2009年萧山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044.85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2.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8.76亿元,可比价分别增长5.5%、7.9%和15.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 4.2∶62.4∶33.4。实现人均生产总值(GDP)86634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26万美元。2 二、民营企业 萧山主要的民营企业有:万向集团公司、传化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富丽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胜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柳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道远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万向集团公司已在美国上市,已发展成为一家跨国企业。而传化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家以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等业务为主的多元化产业集团。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航民村控股的浙江省最大的村级企业集团。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十分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平台,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曾获得很多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三、产业集群 中国化纤名镇:衙前镇 中国伞乡:南阳镇 中国钢构名镇:新街镇 中国花边之乡、中国纺织化纤名镇:瓜沥镇 纺织印染产业、机械汽配产业、建筑建材产业、电线电缆产业、造纸产业等在萧山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四、问题 萧山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不易于做大做强,无法在规模上实现质的飞跃。一般的民营企业都是立足于本地,企业的乡土性质使企业坚守在乡村故土,不愿意主动向其他的城市搬迁。 其次,乡镇、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有很多还存在着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够用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来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家族制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率低下,经营管理乡土化、封闭化,管理者缺乏现代化、国际化的眼光,严重制约 1读《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发展研究——江苏、浙江实证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王志凯著第五章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萧山经验 2数据来自于百度百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