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

第六章审美心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依次展开的各个阶段。次展开的各个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段、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在这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各阶段的整体状态与特征也不同。与特征也不同。准备阶段:第一节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 的态度”,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1.审美态度的作用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即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使这一定的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以保证获得特别清晰的反映。晰的反映。3.审美注意的特点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感上的渴求。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当审美注意产生时,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的事物都退居为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的对象。的对象。初始阶段:第二节初始阶段:审美感受的获得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当人们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是对对象的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的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温度、形象、重量、锋芒)(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艺术中的通感现象通感是艺术家的一种本领通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要求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切如私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调先有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 琵琶行……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茫的歌声似的。2.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审美知觉与错觉、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

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觉”、“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错觉是一种对对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错觉是一种对对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幻觉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幻觉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知觉。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知觉。3.审美感知的过程审美感知过程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把握住对象的情感表现性,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把握住对象的情感表现性,并对情感表现性作出“同构”反应,情感表现性作出“同构”反应,实行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从而获得审美感受。从而获得审美感受。4.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感知既是主体沿循客体的形、审美感知既是主体沿循客体的形、色、质、声等所暗含的结构及其运动来组织,含的结构及其运动来组织,形成整体形象的知觉完形过程,又是主体对对象的情感表现性的情感接受过程。过程,又是主体对对象的情感表现性的情感接受过程。作为这种“接受”的心理反应,作为这种“接受”的心理反应,主要是一种感性的愉形象地说,就是“悦耳悦目” 快,形象地说,就是“悦耳悦目”。5.审美感知中的审美对象在审美感知活动中,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的审美对象,它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对象,它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知觉完型:加工、转换、构建知觉完型:加工、转换、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的因素,主体按内在的审美图式加工。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的因素,主体按内在的审美图式加工。转换:如听觉向视觉的转换。转换:如听觉向视觉的转换。构建:审美知觉特别是幻觉的创造。构建:审美知觉特别是幻觉的创造。深入阶段:第三节深入阶段:审美体验的展开在这个阶段,主体的想象活动全面展开,在这个阶段,主体的想象活动全面展开,并以想象为媒介,以体验的方式从对象的外在并以想象为媒介,形式进入对对象意义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形式进入对对象意义层次的把握和理解,从心物交感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物交感进入“ 物我同一” 的境界,从而从想象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发现生命的内在意义,获得更高的审美愉快。发现生命的内在意义,获得更高的审美愉快。1.审美体验与审美想象审美体验主要是指通过自己的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活动。2.审美体验的过程由于审美体验具有亲历性的特点,由于审美体验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认识作用。有更大的认识作用。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均属于直觉性认识,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均属于直觉性认识,都采取非概非逻辑的把握方式,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念、非逻辑的把握方式,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审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是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它是对个体自身置身于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认识。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认识。在体验阶段,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在体验阶段,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丰富和扩大了审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美对象,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美对象,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3.意义的理解和情感的满足审美体验不是指向某种真理性认识,审美体验不是指向某种真理性认识,而是要通过体验这种亲历性的行为达到对对象意义的进一步把握,这种亲历性的行为达到对对象意义的进一步把握,并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意义的世界,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意义的世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与审美愉快。与审美愉快。在审美体验阶段,想象占有主导地位,在审美体验阶段,想象占有主导地位,想象使体验得以发生并完成。以发生并完成。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是主体建构的心灵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是主体建构的心灵的世界,是与主体情感合一的世界。这种由物我同一、是与主体情感合一的世界。这种由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引起的心理过程,忘的境界引起的心理过程,既是对自我情感的意识过也是产生比较高

级的审美愉快的过程。程,也是产生比较高级的审美愉快的过程。4 .审美体验中的审美对象首先,它是意义的世界。首先,它是意义的世界。其次,它是情感的世界。其次,它是情感的世界。日出》法国印象派画家《印象?日出》—法国印象派画家印象日出好象可以看见法国赤白杨树夹道成荫的大街,浅绛和淡蓝色的、瓦片铺的房屋,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法国人民。的大街,浅绛和淡蓝色的、瓦片铺的房屋,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法国人民。升腾阶段:第四节升腾阶段:审美超越的实现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心灵追求,一种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心灵追求,一种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无限或永恒的追求和对抽象的美的理想的追求。永恒的追求和对抽象的美的理想的追求。由于这种心灵追求的导引,这种心灵追求的导引,审美活动会由内部体验向精神的无限自由的境界升腾,实现审美超越。向精神的无限自由的境界升腾,实现审美超越。1.审美超越的涵义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它作为高尚的精神活动,超越人的动物性和凡俗性,精神活动,超越人的动物性和凡俗性,在人的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从狭义上讲,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狭义上讲,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主体心理状态所达到的一个层次。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状态所达到的一个层次。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一种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2.审美超越的过程审美超越的发生与实现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审美超越的发生与实现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此达到审美超越要以审美理解为基础。到审美超越要以审美理解为基础。与审美知觉、审美体验中的理解不同,它不是想象、移情、与审美知觉、审美体验中的理解不同,它不是想象、移情、体验,不是完全进入对象和与对象合而为一,而是了悟、把握,体验,不是完全进入对象和与对象合而为一,而是了悟、把握,是从对象中浮出来,升腾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境地。是从对象中浮出来,升腾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境地。体验是理解的基础,体验越深,领悟越透,体验是理解的基础,体验越深,领悟越透,就越能理解到对象的底蕴,解到对象的底蕴,主体在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蕴含时进一步升腾,实现审美超越。进一步升腾,实现审美超越。音乐与人的情感流程具有同一性,音乐与人的情感流程具有同一性,最易打动人的心灵,也最易让人达到“ 的境地。人的心灵,也最易让人达到“悟”的境地。文学因其本身的理性特点,文学因其本身的理性特点,更易使人实现审美超越。美超越。3.审美理解中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一种不可描述、靠理性把握的心灵意识的对象。审美对象是一种不可描述、靠理性把握的心灵意识的对象。在审美的这个阶段,审美主体在对对象意义了悟的同时,在审美的这个阶段,审美主体在对对象意义了悟的同时,又超越了对象,升腾到一个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又超越了对象,升腾到一个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客体实现了自己最高的审美价值,主体获得了最高的审美愉快。现了自己最高的审美价值,主体获得了最高的审美愉快。这是一种理性的愉快。这是一种理性的愉快。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考试题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32,No.5》演绎时,如何表现出新意?()(1.0分)1.0 分 A、 放弃结构感 B、 高音点做到最强 C、 增加渐强渐弱的幅度 D、 做渐强渐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下面那一种声音的出现要早于三六度声音?()(1.0分)1.0 分 A、 八度 B、 二度 C、 七度 D、

十度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听到两端不适宜区的音高会期待中间适宜区的音高,这是出于()。(1.0分)1.0 分A、 耐受心理 B、 惯性心理 C、 求异心理 D、 向心平衡期待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理查·斯特劳斯的《死与净化》通过()表现哲理。(1.0分)1.0 分 A、 准确的逻辑拆分 B、 纯音乐的思维方式 C、

自然主义 D、 自约性符号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根据联觉心理,下面与高音相对应的是()。(1.0分)1.0 分 A、 红烧肉 B、 闷热 C、 真丝 D、 巧克力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6喜欢听肖斯塔科维奇但是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听,主要与()有关。(1.0分)1.0 分A、 文化圈熏陶 B、

个人经验、习惯 C、 审美心境与情境 D、 主体当下情绪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7下面能够带给人温柔、惬意的情绪反应的是()。(1.0分)1.0 分A、 福列《梦后》 B、 维瓦尔第四首协奏曲 C、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D、 《斗牛士之歌》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1.0分)1.0 分 A、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第四章 审美的心理要素

第四章审美的心理要素 我们说,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审美过程不可避免地总要遵循一般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这里,我们对审美中比较突出的诸如感知、想象、情感、领悟等心理要素做一番探讨。 一、感知 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对象。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欣赏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官去接触对象、感知对象,即用眼睛去观赏它的形状和色彩,用耳朵去倾听它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是说,凭着自己的感知,去获得关于这个对象的比较完整的第一印象。如果把人对美的整个欣赏过程,看作是一次长途旅行的话,那么,感觉和知觉(通称感知)就是这次旅行中所达到的第一个站点。第一个站点固然不能看作旅行的全过程,但它却是全程的一个开端,对以后的行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人的审美感知尽管对于美的感受还具有某些直觉的性质,在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也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阶段上,但是,它对后面即将产生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领悟活动等,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可见,研究审美感知的特点,对于我们掌握审美活动的规律,乃至于从事艺术美的创造,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审美感知具有哪些特点呢?审美感知首先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一)感知的选择性 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也是瞬息万变的。我们每一个人,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同一瞬间去把握所有的对象。当许多事物朝你纷至沓来的时候,你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把其中的少数事物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而其余部分则统统作为对象的背景而弃置一旁。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必须遵循一条“图形---背景关系”的原则。“图形”就是主体所感知的对象,“背景”就是与“图形”同时存在的其它事物。人要感知某一对象就必须把它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才行。因此,所谓感知的选择性,就是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在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于“烟花三月”的季节,在黄鹤楼送别挚友孟浩然去扬州。按理说,这是春游活动的大好时光,但此时此刻的李白,他所注意的只是渐渐远去的孤帆,孤帆消失后,他所看到的也还只是向天际滚滚东流的长江,而至于烂漫的春色,雄伟的黄鹤楼,以及长江两岸的辽阔原野和头顶的蓝天白云,都被他忽视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说,在众多的事物面前,究竟把什么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又把什么作为这个对象的背景,这完全取决于主客双方的具体条件。首先是主体的需要,其次是对象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如果双方一致,这个对象就可以选定了。比如,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多处写到众人游西湖的场面。游客们所注意的当然是西子湖美丽的湖光山色;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所注意的是坐落在湖畔的大殿古庙;饥肠辘辘的马二先生注意的却是饭馆里“滚热的蹄子”和“极大的馒头”。可见,由于西湖本身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属性,不同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把其中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而把其它的方面作为这个对象的背景。即使作为一个游客,也不可能把整个西湖的大小美景,一下子统统收入眼底,他只能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一处一处地去观赏它。 感知的对象和背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转换的原因当然还是主客双方的具体条件。比如,曾在神像面前顶礼膜拜的信徒,当他们了却了祭神的心愿之后,也会一出庙门兴致勃勃地去观赏一下美丽的西湖景色。 审美活动中,感知具有选择性,这就给美的创造特别是给艺术美的创造提出了具体的

第八章 旅游审美心理教案

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 教学要点: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 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及旅游审美心理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参考书标本等。 组织教学: 检查出勤人数及假条(1分钟) 导入新课: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 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 (3分钟) 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 教学难点: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2分钟) 新课内容: (82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一、审美心理学回顾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二、审美心理要素 1、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1)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2)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3)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4)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 分析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A、 B、 C、 D、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 B、 C、 D、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 B、 C、 D、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 B、 C、 D、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 B、 C、 D、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 B、 C、 D、 我的答案:C

第七章--广告受众审美心理分析教学内容

第七章广告受众审美心理分析 现代营销尤其是4C营销观念时期,人们将目光集中于商品消费者的需求上,因此现代消费心理研究被重视起来。广告的美学规律研究,除了从现实广告本身研究分析之外,也应十分重视对广告受众的审美心理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有助于同广告受众进行深层心理沟通,进而加速其采取消费行为,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第一节广告受众审美心理的差异与沟通 一、受众审美心理差异性现象 人的审美心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人的审美心理的形成与人的社会实践的范围、条件有关,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教养、素质等等有关,这样形成了人们形形色色的审美心理倾向和审美心理能力,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感受。 (一)日常广告审美中存在着不同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 1、从表现形式和风格来看,不同受众对广告的形式和风格有着不同要求 2、从表现手段来看,不同受众倾向于不同的广告表现方法和媒介载体 3、不同受众的审美心理不同,即使是同一受众,其审美心理也会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二)新的审美心理差异为广告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出了新的难题 二、受众审美心理差异性的形成因素 审美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生存和实践的环境和条件。由于生存环境条件不同,便形成同一环境条件下大致相同的审美偏好和趣味。 (一)环境条件 1、时代 2、国度 3、地域 4、城乡 (二)习俗条件 习俗条件主要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能够体现习俗条件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民族。因为不同民族最明显的特征在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三)生态条件 生态条件一般是指人的生理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肤色(指人种的肤色差异,而非同一人种中各人肤色的差异)等。 (四)阶层条件 1、经济状况 2、职业状况 3、文化教养 三、受众审美接受心理的特征 (一)探究 案例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

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一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作用,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真切体验。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及其创造的艺术美,逐步引起阅读鉴赏者思想感情上渐渐强烈的反应,使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这,就是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作为诸多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其心理过程也与一般审美活动一样,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主体在审美时首先产生的是对审美对象的关注,即“审美注意”。接着产生的是对该对象所萌发的一种追求、憧憬,一种朦胧的兴奋,即“审美期待”。审美主体由此引起对审美对象的兴趣与期待后,便正式进入审美进行阶段。 2、审美进行阶段 此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 3、审美结束阶段 当审美高潮结束后,审美活动并不会立即终止,审美主体仍然会在一种特定的审美心境中展开审美回味,即对头脑中残存的审美意象从容地玩味,细细地咀嚼,思索其深邃的意境,领略其隽永的意味,进行“精神反刍”。 二 魏晋以来的许多文学批评家,如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在他们的文论中,都曾提出过“观”、“品”、“悟”的文艺作品鉴赏活动的“三步骤”理论。而现代美学中审美进行阶段的“三步骤”理论,正与我国古典美学中的相关论述如出一辙,两相应和。 1、“观”其大略,整体感知 “观”,是指鉴赏者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凭着自我的文学敏感,透过形式符号,对作品作出直观的而又是整体的感知。与“观”相对应的现代美学理念,是“审美感知”,即审美主体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表象,它是审美感受的门户。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网课答案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gzh: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好的合奏需要注意细节的连接,这就要求()。 每种乐器都紧密的符合音乐发展的逻辑 2. 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3. 单选题乐谱中123的逆行导引应该是()。 671 4. 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理性思维受阻 5. 单选题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有非常发达的()。 感性智慧 6. 单选题音乐审美的普遍性标准中,属于初级要求的是()。 齐不齐 7. 单选题没有看过跳华尔兹就想不到音乐表现的舞会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 伴随经验联想依赖于相关经验,具有局限性 8. 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情绪体验 9. 单选题听到两端不适宜区的音高会期待中间适宜区的音高,这是出于()。 向心平衡期待

10. 单选题喜欢先锋音乐的人群对通俗音乐的评价很可能是()。幼稚 11. 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平衡 12. 单选题下面能带给人厉害感觉的是()。 尖下巴 13. 单选题音乐家要有好的生存状态,需要具备()。 真功夫 14. 单选题下面哪种反应更接近本能() 肢体律动反应 15. 单选题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依靠()获得高潮。 阻碍求异心理的满足 16. 单选题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理性,还在于人有动物无法企及的() 感性需要 17. 单选题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的演绎版本中,()的更有新意。 霍洛维兹 18. 单选题顺应求异心理,会使人产生()。 能力释放感 19. 单选题《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通过()表现大海的广阔视野。

美学原理第六章 审美心里复习题

第六章审美心里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现当代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 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 二.移情说与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 自世纪下半叶到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情说”美学在西方许多国家具有很大影响力。移情说的先驱是德国美学家费希尔(-)和他的儿子,他们有关审美中移情作用的论述,为后来的“移情说”开了先河。一般认为,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等。立普斯的移情说成为早期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什么是移情作用呢?就是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立普斯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欣赏心理,他认为审美欣赏实证上就是一个移情过程。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为审美对象。由物我分离、物我对立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 (答案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1.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1.、A没有表现性没有概念性B、、没有语义性C D、没有形象性C 我的答案:【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2.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A、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B、、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D我的答案: 【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3.×我的答案:1.2音乐何需“懂”【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1.、视觉感受A 想象能 力、B. ) (答案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语言能力C 情绪体验、D我的答案:D【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2.、悲伤A 、热情B 、C快乐激昂、D A我的答案:3. 【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美术何需“懂”1.3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对现代派不熟悉A、缺乏美术理论基础B、C、理性思维受阻D、缺少审美能力C我的答案: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对称A、、层次丰富B 平衡、C.)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D、色彩和谐C我的答案: 【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3.×我的答案:文学何需“懂”1.4

【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1.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 确B“黄昏”更押韵、“黄昏”更具理性色彩C、“黄昏”更具感性色彩D、D我的答案: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 母亲。A 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B、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C、D、船靠岸 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A我的答案: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我的答案: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1.5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文学、A. ) 答案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美术B、音乐C、舞蹈D、C我的答案: 2.【单选题】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好不好听A 好不好看、B 、美不美C 像 不像D、D我的答案: 【判断题】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3.√我的答案:二、音乐为什么让人浮想联翩?什么是联觉2.1 【单选题】1.为空调机选一段广告音乐,最合适的是()。深沉的音乐A、、舒缓的音乐B 悲伤的音乐C、欢快的音乐、D B我的答案: ) 答案(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单选题】根据联觉心理,下面与高音相对应的是()。2.红烧肉A、、闷热B 、真丝C 巧克力、D C我的答案: 3.【判断题】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形式,更有丰富的表现性,这用联觉可以解释。()√我的答案:声音能够引起哪些联觉2.2 1.【单选题】下面属于高音带给人的感受的是()。、情绪上的哀伤A 体积上的大B、视觉上 的明亮C、D、空间上的低深C我的答案:

第六章 审美心理

第六章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 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心理过程。无论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理矛盾的统一体。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本论文将从这方面入手,对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需要、个性、设计 正文:1.审美感知与设计 对事物的感知是人认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开端。知觉则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在艺术设计审美过程中,首先是审美对象刺激感官引起设计者的各种感觉,接着是知觉活动综合各种感觉,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完全认识。因此,审美感知心理是艺术设计者从事某项具体设计的前提。 感知作为美学范畴,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着丰富的含义。感觉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时又被作为直觉来使用,这时感觉既是非逻辑的也是非历史的,是既不界定概念又不肯定事实的一种真实,即审美状态的真实。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审美状态的真实为设计者提供了具体设计的心理条件。如设计中的线条、色彩、图形、图像等一切造型要素都离不开视觉。人们的视觉流程即看东西的先后顺序也对设计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让设计者将各种设计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安排,以造成视觉上的连续感、秩序感和韵律感。如园林设计中的景点设置和路线安排,就必须考虑对游览者的视觉导向问题。 再如,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的视觉对艺术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设计者既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避免另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又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唤起大众的多种感觉、或深刻的印象。另外,视错觉也常被设计者在建筑、装潢和服装设计等多方面加以利用,以增加产品视觉形象的鲜明性,或增加接受者的安定感、舒适感等心理效果。如上衣采用竖线条,增加身材的修长感;大厦多采用垂直线,给人以高大宏伟的美感。 知觉作为审美心理要素,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受到高度重视。其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认为,艺术应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谁要对艺术进行分析研究,那他首先就应该从对知觉结构的分析研究入手。知觉觉是艺术家是艺术家获取艺术形象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劲,同样也是艺术设计者进行审美设计的最基本心理要素。

审美心理过程

第六章审美心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依次展开的各个阶段。次展开的各个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段、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在这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各阶段的整体状态与特征也不同。与特征也不同。准备阶段:第一节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 的态度”,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1.审美态度的作用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即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使这一定的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以保证获得特别清晰的反映。晰的反映。3.审美注意的特点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感上的渴求。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当审美注意产生时,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的事物都退居为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的对象。的对象。初始阶段:第二节初始阶段:审美感受的获得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当人们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是对对象的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的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温度、形象、重量、锋芒)(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艺术中的通感现象通感是艺术家的一种本领通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要求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切如私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调先有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 琵琶行……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茫的歌声似的。2.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审美知觉与错觉、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懂”音乐何需1 )。D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A B、想象能力C、语言能力1 / 60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懂”美术何需“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对现代派不熟悉A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C、理性思维受阻D、缺少审美能力2 )。C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对称A B、层次丰富C、平衡2 / 60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3 / 60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审美主体的深层结构 一一审美体验

审美主体的深层结构一一审美体验 作者:福建省永安一中李艺明 有这两个例子:一是汉乐府著名的《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记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捋胡子)髭(zī嘴上边的胡子)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耕者忘其黎,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面对罗敷这样一位美貌的女子,“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样几个审美主体都有着不同的美感体验。“行者”停下了匆匆前进的脚步,放下担子欣赏,一边梳理着自己的胡须,一边赞叹罗敷的美貌;“少年”见到罗敷则急忙脱帽整理衣冠,以期在罗敷面前有一个好的形象;“耕者”、“锄者”也都下意识地停止了手中的劳作,以至于晚归后因为没有完成劳动任务而相互理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特定的心境、身份地位对罗敷的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内心之中则体验到了“罗敷”这一审美客体所带来的美的震撼力。可见无论对于创作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还是单纯欣赏艺术品的欣赏者来说审美体验是一种共通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精神附着在客体之中,体验“美”所带来的愉悦感。 二是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小男孩的这一举动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曾出现过。当平静的水面因石子的打击而出现一圈一圈不断向外扩散的涟漪的时候,小男孩会为自己的这一举动而陶醉。首先是他创造了作品,其次他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体验到了美所带给他的心理上的愉悦的感受,以至于有“惊奇”的神色。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他是人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的审美机能、审美心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诸因素构成的一种审美主体的深层结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概念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对美感的体验是审美主体一种自然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的显现。 审美体验是心理处于活动状态下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想象、理解,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审美主体在整个审美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动态的心理流程中,审美心理活动有着它发生、发展的运动轨迹,在不同的层次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审美体验的发生层次分为审美体验的准备、审美体验的实现、审美体验的效应三个层次。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第四章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实验美学/文艺心理学 (审美过程的心理体验、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机系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以及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 许多已被认可的艺术规律都同时蕴含着心理学的规律。 例:构图的均衡——《西斯汀圣母》和翻转的《西斯汀圣母》 色彩的冷暖、色彩与情感…… 第一节审美注意 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朝向一切方向,而是有所选择。注意的集中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于是客观对象从注意的边缘移向中心,因而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 注意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意识倾向特征,伴随心理活动过程。 二、审美注意特征之一——无直接功利性(虚静说) 审美注意必定是一种境界或一幅图画霎时占领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领略,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凝神的境界——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获得单纯的意象世界。“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 举例:一个诗人与一个采药者。采药人只关注树丛草丛中的药材,对于山间美景则视而不见;而诗人则相反,摇动的树枝,歌唱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变幻的云彩,成为关注中心,采药人眼中的“前景”变成了“背景”,而“背景”变成了“前景”。 例:家住海边的渔夫当别人称赞他门前的美景时说:“门前没什么好看的,屋后的这一园菜还不差。” 同样的例子,一幅古画,必须撇开价值因素,专注于画本身,它才是美的; 实用意义的摄影(毕业合影)与艺术摄影(纯粹美的追求) 实践采风(西藏、非洲)甚至战地摄影,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在忘我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管子》认为要虚静恬淡、专心致志,才能可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心术》中:“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网课答案讲解学习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网课答案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gzh: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好的合奏需要注意细节的连接,这就要求()。 每种乐器都紧密的符合音乐发展的逻辑 2. 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3. 单选题乐谱中123的逆行导引应该是()。 671 4. 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理性思维受阻 5. 单选题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有非常发达的()。 感性智慧 6. 单选题音乐审美的普遍性标准中,属于初级要求的是()。 齐不齐 7. 单选题没有看过跳华尔兹就想不到音乐表现的舞会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 伴随经验联想依赖于相关经验,具有局限性 8. 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情绪体验 9. 单选题听到两端不适宜区的音高会期待中间适宜区的音高,这是出于()。 向心平衡期待

10. 单选题喜欢先锋音乐的人群对通俗音乐的评价很可能是()。 幼稚 11. 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平衡 12. 单选题下面能带给人厉害感觉的是()。 尖下巴 13. 单选题音乐家要有好的生存状态,需要具备()。 真功夫 14. 单选题下面哪种反应更接近本能?() 肢体律动反应 15. 单选题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依靠()获得高潮。 阻碍求异心理的满足 16. 单选题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理性,还在于人有动物无法企及的() 感性需要 17. 单选题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32,No.5》的演绎版本中,()的更有新意。 霍洛维兹 18. 单选题顺应求异心理,会使人产生()。 能力释放感 19. 单选题《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通过()表现大海的广阔视野。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二)心理距离说 1、“心理距离说”的创立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布洛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影响很大,是人所共知的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心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 布洛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