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作用,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真切体验。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及其创造的艺术美,逐步引起阅读鉴赏者思想感情上渐渐强烈的反应,使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这,就是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作为诸多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其心理过程也与一般审美活动一样,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主体在审美时首先产生的是对审美对象的关注,即“审美注意”。接着产生的是对该对象所萌发的一种追求、憧憬,一种朦胧的兴奋,即“审美期待”。审美主体由此引起对审美对象的兴趣与期待后,便正式进入审美进行阶段。

2、审美进行阶段

此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

3、审美结束阶段

当审美高潮结束后,审美活动并不会立即终止,审美主体仍然会在一种特定的审美心境中展开审美回味,即对头脑中残存的审美意象从容地玩味,细细地咀嚼,思索其深邃的意境,领略其隽永的意味,进行“精神反刍”。

魏晋以来的许多文学批评家,如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在他们的文论中,都曾提出过“观”、“品”、“悟”的文艺作品鉴赏活动的“三步骤”理论。而现代美学中审美进行阶段的“三步骤”理论,正与我国古典美学中的相关论述如出一辙,两相应和。

1、“观”其大略,整体感知

“观”,是指鉴赏者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凭着自我的文学敏感,透过形式符号,对作品作出直观的而又是整体的感知。与“观”相对应的现代美学理念,是“审美感知”,即审美主体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表象,它是审美感受的门户。

审美与艺术欣赏复习课程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两 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欣赏 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各门类 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识” 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还是不 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两个完全 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艺术欣 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论的介绍有时 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

-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审美与距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11104080.html, 审美与距离 作者:叶楠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以审美与距离的关系为核心,从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把握好距离的尺度追求和谐之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说明距离对审美的重要性,强调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追求和谐之美。 关键词:审美距离度和谐 当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欣赏某一客观对象时,主体与客体之间便产生一种介质,这种介质就是距离。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布洛认为:“许多审美观点和审美看法,可以在更基本的概念‘距离’上取得综合。”由此可见,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对审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距离究竟对审美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审美的距离呢? 一、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布洛的“距离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当他运用这一物理学的术语来表达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特殊的审美关系时,则恰恰反应出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这两种“距离”的联系,认识到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纵观古今中外从审美的角度对距离的不同解释,无外乎以下几种: 1、空间距离。在特定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要善于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使主体离客体太近,就会造成主体对客体认识的误区。一是客体的各个部分互相遮挡,那么主体就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只有退到一定的距离,审美主体才能从全局把握住客体的整体风貌。另一个是感受美的角度发生了偏离,使审美主体看不到客体原来真实的面貌。当然,审美欣赏的空间距离也不能够太大,倘若超出了足以使主体进行审美欣赏的距离,那么主体就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人们就会放弃欣赏。比如要欣赏一尊雕塑,作为审美主体就应该注意调整与雕塑的实际距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如果离的太远,主体的眼前只可能是一堆泥土;如果离的太近,观者所看到的也只可能是模糊的一片。审美需要空间距离,就是因为美感的意义就是要使人们产生接近客体的欲望,创设一定的意境,没有距离也就没有接近。 2、时间距离。首先,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审视不可能瞬间完成,而有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审美主体在知识和情感方面的时间积累。另外,从审美客体的角度而言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不是一下子毫无保留地展现在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作者:刘日晖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鉴赏包括对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品的过程中,多艺术进行再创造,用人们复杂的心理如感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在这复杂的作用下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同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活动。因此,艺术鉴赏并非被动的接受,也不是“画的真好”、“唱的真好”等简单的欣赏,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主体在鉴赏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升华的心理满足,所以不得不承认艺术鉴赏是一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复杂精神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 (一)主观条件 1.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鉴赏者的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作品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的一种特定类型的美,很明显,这种艺术素养是后天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去训练出来和培养出来的,并且这种艺术素养在集体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2.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鉴赏者需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也就是主体鉴赏者须有知识水平,只有了解艺术品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对作品创作的意图有所了解与体会,也

就不会导致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不明白乃至形成误解和偏见。任何艺术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的,完全不了解作者的时代和精神世界就会导致对作品的认识不明确。 3.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的短浅会给我们对作品的鉴赏增加很多障碍。对此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既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及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时,这才了然起来。” (二)客观条件 1.艺术品有审美价值作为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这个对象来说,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上的魅力和审美上的内涵,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就越能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和兴趣。只有美妙的音乐才能唤起人们在情绪上的感动,诗词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品尝出味道来”才是好的诗篇,普普通通的“声音”或“噪音”,根本无法给鉴赏者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2.实际环境的条件的要求在生活的实际环境条件也可能会形成对欣赏活动的制约不如无法亲眼看见画家如何绘画或如何写作的,看不见他们的原作是怎么完成的等等。 (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就是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才能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而在这同时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必须抱有一种不同于日常心态和趣味的审美心态和趣味,只有这样主体和客体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审美关系。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电影电视是现 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科技 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 等等艺术门类的技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综 合性的艺术。正如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创造〉中曾对 电视做过的概述:”电影可以说发生在其他艺术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和雕塑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 接感受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 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 节反映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 演员的艺术。因此,我们都把电影看做是综合艺 术。0当然这种综合艺术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 按影视艺术本身的规律给以吸取改造,使之发生质 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 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 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 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 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 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 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 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 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 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 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 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 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 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 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 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0,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 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0 到”反应0,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 象形态0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 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 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 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 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 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

受众的审美心理阐释

受众的审美心理阐释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参考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引进的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的户外真人秀节目,由制作《变形记》的谢涤葵团队打造,《我是歌手》金牌制作人洪涛监制。节目中明星爸爸带着子女进行三天两晚的户外体验,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并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任务。 2013年10月11日在湖南卫视播出了《爸爸去哪儿》节目第一季的第一期。第一季的明星嘉宾阵容为演员兼职业赛车手林志颖和儿子Kimi、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和女儿Cindy、演员郭涛和儿子石头、导演王岳伦和女儿王诗龄、国际名模张亮和儿子天天。互动地点选择了灵水村、大漠、普者黑、海岛、白寺村、雪乡,进行农村放羊、野外放鸟、海上捕鱼等活动。节目中孩子们的天真、懂事、勇敢、善良给观众印象深刻,节目增加了爸爸和子女的情感交流,锻炼了孩子们的独立性、团队意识、承受能力。引起了观众对儿童教育、父性教育的关注和思考。节目获得了高收视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本文力求去梳理、思考这档节目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试从受众的心理去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一、受众对嘉宾的审美认同

(一)对嘉宾身份的仰慕认同――引起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会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有一种尽可能向他们靠近的心理欲求。针对人们的心理特征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受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巧妙借用名人良好的公众形象、社会地位、知名度、美誉度可以大大缩短电视节目的市场导入期。 《爸爸去哪儿》中选取了在不同领域相对优秀的明星爸爸以及备受关注的“星二代”作为出镜嘉宾。有演员兼职业赛车手林志颖及其子kimi、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及女儿cindy、演员郭涛及其子石头、导演王岳伦及女儿王诗龄、国际名模张亮及其子天天。父亲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较好的表现,不论是他们的职业身份还是性格特征、教育观念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知名度、影响力较大的嘉宾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心、关注,明星优越的生活状态与节目中特殊状态下艰苦日子进行强烈对比,对家庭日常事务大多比较陌生的明星、难以预料的情节让受众期待。在众多仰慕者心中和广大观众眼里,对明星的仰慕和认同使电视节目的审美效果得到很好的实现。 (二)对嘉宾体验的相似认同――置身其中 形成相似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嘉宾所体验的生活与受众的体验接近,嘉宾与受众有相同之处,能够唤醒受众对以往生活的记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处境等是受众所熟悉的,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提纲 1. 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 答:1.中国古典美学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 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 (3)人文科学——人(主体) 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4.(1)请列举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答: ?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更高理想境界。 (2)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气”“气象”“圣人” ?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道”“无”“大象”即“象罔”“神人”与“至人” ?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摘要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欣赏者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里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去解释和阐述对心理距离学说的认识,去探究文艺欣赏中的这种独特的艺术模仿形式,从而得出对第二美感的认识,以此来诠释心理距离在文艺欣赏中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心理距离; 第二美感; 欣赏者 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第二美感 李沣霖 美,无时无刻都在对人们说着谎言,尤其是在文艺欣赏的过程中,然而正是这样的谎言才会给人最真挚、最纯粹的美的感受,也因此,作为审美者就会不可避免的在审美过程中产生自己对文艺作品的新的感受,尤其是第二美感。而这种感受又因审美者本身的社会生活阅历的不同而不同,因为这样的不同变化在文艺欣赏中便产生了心理距离。 一、心理距离的传统内涵 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它起源于20世纪初对美学的研究。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在他的文章《作为艺术因素和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首次提出了心理距离说,正因此他被称为“心理距离说之父”。国内学者对这一学说的熟悉,源自于朱光潜先生的推重,我们可以从其作品《悲剧心理学》中看到距离说的影子。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美学从审美趣味说逐渐向审美态度说的角度过度。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的美学,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审美态度说产生并取得主导地位的变化历程。而布洛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美,他认为美是不存在纯粹客观性的,因此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美,就会让我们失去许多美感的事实,美感是人们对艺术品进行观赏时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这个效应来自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并不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用布洛自己的话说,“心理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①为了更好的解释清楚这一抽象的概念,布洛用“雾海行船”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当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22 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即人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当然,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均有此意。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通感”的高级阶段。“通感”是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的互相交融,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究其产生原因,学术界莫衷一是,但无人否认通感的存在。事实上,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人的审美直觉并非与生俱来,后天的教育和艺术实践对培养审美直觉能力起很大作用。未成年人欣赏艺术作品很有限,审美直觉能力一般不强,只有在成年以后接受相当教育和艺术熏陶后,才会以审美直觉来欣赏艺术。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的主体是人,审美体验是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状态的人反作用于艺术作品而体现的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大文豪鲁迅先生对此颇有见地,他指出:“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的观点,阐述他所理解的审美体验:“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深刻程度决定了心灵震撼的强烈、深沉程度,并最终影响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否更为高级。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要素的心理机制互相作用的过程,诸多要素互相影响、作用与渗透,关系微妙而复杂,共同构成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些要素分别出现在审美体验的各个不同阶段,增强了审美体验的深度,扩大了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文/葛华东 “艺术鉴赏”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 美学论坛

美术教案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第四部分“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 ) 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 2、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如想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联想分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 (eg.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创立了现代联想主义心理学。)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的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欣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是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eg.音乐、山水画、古诗(比、兴手法)电影(蒙太奇)) 蒙太奇:通过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和启迪观众的思考,使电影具有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分类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据是相似联想。

审美距离1

审美距离1.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收稿日期:2001-09-08 论审美距离 林素君1 谭思健2 (1.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2.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布洛提出审美“距离说”时,肯定认识到了审美中主客体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相 似性、可比性,应当从物理与心理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审美距离。物理距离指主客体之间的物质远 近,主体能保证将客体认识清楚的空间、时间是合适的物理距离,主体对客体的利害已经有所认识, 但在欣赏的当下却不加注意和考虑是合适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审美距离;物理;心理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1)04-0030-03 OnAestheticDistance LInSu-jun TanSi-jian (1.JiangxiBlueskyProfessionalTechnologicalInstitute,Nanchang330029,China 2.Chinesedepartment,JiangxiEducationalCollege,Nanchang330029,China) Abstract:Whenheadvanced“TheoryofDistance”inaesthetics,Bloorwassuretohaverecognizedthe resemblanceandcomparabilityofthephysicalandpsychologicaldistancesbetweensubjecta ndobject,and aestheticdistanceshouldbeseenfromtheangleoftheunityofphysicsandpsychology.Physic aldistance meansthedistanceofmatterbetweensubjectandobject.Theappropriatephysicaldistanceme anstime andspaceforsubjecttobeabletoguaranteetoseeobjectclearly,whiletheappropriatepsych ological distancemeansthatsubjecthasrealizedwhattheconsequencesofobjectwillbe,buthasn’tpaidattention toandtakenthemintoconsiderationwhenappreciatingit. Keywords:aestheticdistance;physics;psychology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是学术界不断讨论 的话题。审美“距离说”的“距离”实际上是一 个物理学概念,当布洛借用这一物理学术语 来表达审美中主客体的关系时,他肯定认识 到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物理的与心理的 这两种“距离”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肯定认识 到了主客体之间具有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 进行是普遍规律。因此,不把审美距离局限 为纯粹的心理问题,而是从物理与心理统一 的角度来把握它,也许更能将审美距离的研 究引向深入。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艺术家对待物质材料的态度与一个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他注重的不是物质的功能方面,而是它的审美方面,他认识的研究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目的是从中提取适合作审美表现或艺术表现的媒介。在其“具象”的艺术作品中,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性质

从审美心理角度谈园林美的创造_李睿煊

文章编号:1000-6664(1999)03-0045-03 从审美心理角度谈园林美的创造 李睿煊 李斌成 (西北农业大学,陕西杨陵 712100) 摘 要 本文着眼于园林审美主体,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在园林审美中,审美主体需要通过外在“刺激”,而且是 “中等程度的刺激”,即相对审美主体而言,审美信息达到可理解量与新颖量之间的平衡点,才能真正获得园 林美感。因此,在园林美的创造中,应以满足审美需求为原则,做到园林创作审美与欣赏审美的统一。继而 本文通过对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学习这两个问题的探讨,阐明了在设计中如何创造园林美的问题。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园林美 创造 最佳点 中图分类号 T U986.1 文献标识码 A 园林作为人类创造的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除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更深一层的艺术功能,即通过园林欣赏审美,以陶冶情操,获得有高尚情趣的精神享受。从审美心理角度讲,就是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以往对园林审美的论述中,大多是从意境角度来说明审美主体所获得的美感,运用了诸如“引起美的联想”、“产生了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得的哲学反思”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人文语言,没有能够从心理学角度系统地说明欣赏者是如何获得这种美感的,以及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是什么,怎样的园林审美对象才能满足这种需求。 曾有人认为自然美经过提炼,取精成为艺术品,已不是纯自然的形式,可能与当前的生活存在显著的“距离”,这样的认识不无道理。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中宁愿欣赏那些稍微不规则和稍稍复杂些的式样……,原因是这些式样能唤起注意和紧张,继而(审美主体)对其积极地组织,最后是组织活动得以完成,开始的紧张消失,这是一种有始有终、有高潮、有起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当然不再是平直乏味的”。这说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对象是不可能引起我们美感的,只有那些与生活有一定距离的对象,即在时间、空间、心理上超越生活的对象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紧张,而这种紧张是通过对审美主体内在生理和内在情感的刺激产生的,即愉快感来自外在刺激。园林风景区、森林公园、各专类园等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因就在于此。那么是不是刺激愈强烈产生的美感也愈强烈呢?回答是否定的:“愉快所需要的刺激和紧张是中等程度的(相对内在生理和内在情感而言)”。从另一角度解释这句话,即快感来自审美信息的新颖度与可理解性之间的平衡。一个园林设计,它的审美信息新颖度越大,其独创性的量也越大,产生的刺激越强烈,而它的可理解量就越小,越不容易被欣赏者接受。园林的审美主体是游人,由于知识水平、修养程度的差异,游人对园林美的理解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在创造园林美时要十分重视审美信息的可理解性。但同时园林又是游人认识世界、扩大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场所,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度。因此园林设计者应该致力于寻求可理解性与新颖度之间的最佳点,才能充分体现园林艺术功能(图1)。 了解了园林美感来自外在刺激,而且这种刺激必须是 可理解量← 量佳点 △→新颖量 形象愈常见形象愈新颖 简单,独创性复杂,独创性增 减小,越易理解加,越不易理解 图1 寻求可理解性与新颖量的最佳点 中等程度的,即信息的新颖度与可理解性必须达到最佳点。这样,我们在园林美的创造中就有了“度”,利用这个“度”来检验我们的设计是否具有园林美,是否能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游人对园林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个“度”也随之变化,即满足审美需求的最佳点会向新颖量一方不断移动。 相对于每一个特定时期,都要根据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来决定这个“度”,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园林作品,也就是做到园林创作审美与欣赏审美的相互统一。不可泥古或以经济条件为理由而草草了事,将园林等同于一般自然景观或城市绿地,也不可一味提高园林的新颖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显示其高深和玄妙。 了解了这个“度”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将它具体运用到园林美的创造中。继承与发展和借鉴与学习是任何艺术形式不断前进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对园林艺术中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关于洋为中用的问题 收稿日期:1995-07-05;修回日期:1998-09-04。

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精选文档

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是艺术基础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艺术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将从艺术鉴赏的概念入手,逐步阐明艺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1、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收、接纳、扬弃。 2、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欣赏者并非仅仅是消极的反映、接受,而是在积极地参与、投入,在从事着能动的艺术再创造。所谓“再创造”,是相对于文艺家的艺术创造而言的。倘若说艺术家从事的是“一度创造”,那么,欣赏者进行的便是“二度创造”。 3、欣赏者在与艺术作品的审美沟通交流之中,受到艺术作品的诱发,投入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对艺术作品的想象系统地加以复现、填补、补充,对艺术作品的情意内蕴加以拓展、发挥,从而使艺术作品实现一次新的完成,这就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4、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